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周秋光 曾桂林

[摘 要]清末时期,为救济东三省难民,沈敦和于1904年先后筹设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后又创办红十字总医院和医学堂,培养医护人才,救治疫病;辛亥事起,他创设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主持救援行动,并修订红十字会章程。民国以后,沈敦和召集、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及全国统一大会,并出任副会长执掌会务,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初期总会、上海总办事处二元领导机制缔造者;并发展各项会务、组织兵燹救济历尽艰辛。从1904年至1919年,沈敦和主持红十字会实际工作达16年之久,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是红十字会运动在中国推展的开拓者。

[关键词]沈敦和;中国红十字会;清末民初;慈善事业;慈善组织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6—0050—12

[作者简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410081;曾桂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215123

前 言

近十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论著相继问世,尤以Reeves、周秋光、池子华、张建俅等人的研究成果最为引人注目。①尽管这些相关论著在论述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及发展情形时,对于其创始人沈敦和、施则敬、盛宣怀和吕海寰等人的活动都有所揭示,然而又多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细致的、系统全面的专门研究。或许,这与研究资料零散、收集不易有关。目前,可资利用的仅有清末出版的一本介绍性小册子,然也只能略知沈氏的身世,对其创建中国红十字会亦未详载。②另外,沈敦和主持中国红十字会会务十余年也没有留下相关文集。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本文研究主要以《申报》及红十字会档案为主要史料,勾沉耙梳,试对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关系作一全面勾勒。本文除前言、结论外,主体部分共有两节,分别探讨沈敦和在清末时期参与创建中国红十字会的前后历程、民国初年执掌会务后推动中国红十字

①目前有关红十字会研究的论著已经比较丰富,专著有Reeves,Car oline Beth.The po w er of m ercy:the Chinese Red C ross Society,1900—1937(Ph.D),Harvard University.Ann A rbor,M ich.:UM I,1998;池子华等:《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玉法主编、周秋光、张建俅等撰《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台北:红十字会总会2004年刊印;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周秋光:《20世纪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重要论文有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分别刊于《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6期。杨智芳、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1904—1912)》,(台北)《政大史粹》第2期,2000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近代中国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探讨: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1912—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3月。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朱浒、杨念群:《现代国家理念与地方性实践交互影响下的医疗行为———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

会发展的举措,进而揭示出沈氏对中国红十字会创立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在讨论之前,先略微介绍一下沈敦和的身世、生平,甚有必要。沈敦和(1866—1920),字仲礼,浙江宁波人,“世业茶商”。其父沈雄曾充崇厚文案,随之办理五口通商事宜而始迁居上海。沈父十分重视敦和的早期教育,曾“延英人至家,课英国文语”,及长又送之游学英、美等国。沈敦和曾肄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因办理美国传教士江宁租地案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赏识,由此进入仕途。而后,在维新运动期间,沈敦和任江南水师学堂提督、吴淞口自强军营务处总办,协助刘坤一、张之洞在宁、沪两地办理交涉、练兵各项洋务。20世纪初,任上海记名海关道。由于沈氏曾留学英美,又办理洋务多年,具有与外人交涉的丰富经验,在官场亦颇有名望,清末时人视之为“江南第一红道台”。①由于沈敦和的籍贯、家世背景及其个人资历、能力,他在上海与江浙商人、外籍人士和官府均有相当熟络的人脉,易与后三方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这就为清末民初沈敦和登上慈善界舞台创设中国红十字会并执掌、发展其会务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活动空间。

一 清末:创设红会,筹谋发展

11酝酿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赈济东三省难民

中国红十字会组织酝酿于19世纪末甲午战争期间,通过舆论宣传与实践尝试并重,有着悠久慈善传统的中国社会对红十字会已开始由陌生转向认同。日俄战争爆发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呼声在沉寂数年之后再次响彻于朝野上下。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中国东三省开仗,战火迅速蔓延。交战双方伤兵悉由两国的红十字会救护,唯有我同胞在枪林弹雨之中迁徙流离,饱受摧残。有鉴于此,上海记名海关道沈敦和、前四川川东道任锡汾、直隶候补道施则敬等人义愤满怀,“拟援万国红十字会例,力筹赈救北方被难民人之策”②,决定联络同志,发起成立救济善会。1904年3月3日,沈敦和、施则敬、任锡汾、曾铸等22人聚集于上海英租界仁济善堂集会开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成立大会。会上,沈敦和首先简要介绍国际红十字会的基本情况,随后众人讨论筹设该会事宜,最终议决“特先筹垫十万金,……延请中西大善董就近开办。在沪设立总局,专为筹款之所,另设分局于京津,招留救援出难之人,以期一气贯注救之之法。凡在北方之南人,既必一一救回,而本地居民,亦必扶同出险,赈抚兼施,医药互治,用符西国红十字会之本旨。”③同日,创会同人在上海《申报》刊出《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并启》,以便让外界对它有所了解。该《章程并启》共39款,对于该会成立的缘由、宗旨、运作办法和思路、组织构架和其它各有关方面作了详细的阐明。④3月5日,《申报》刊发一篇论说,希望东三省红十字会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尽早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事结束后能够继续办理下去,成为常设组织,并获得国际红十字会的承认;主张“仿效日本章程,变通尽善,首设医学校,教以泰西疗疾医伤诸技术……,次筹常年捐款,积之于平日,庶免取办于临时”。⑤舆论的鼓吹与战局形势的演变,也迫使东三省普济善会改弦更张。因为,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仍冠“善会”二字,即表明它尚未脱离传统善堂善会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会。然既以“红十字”相号召进行战地救护,就须求得国际红十字总会同意使用其徽帜,而当时中国政府并没签署日内瓦公约,自然还不属其中一员,刚成立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的难民救济行动也就遭到交战国的阻挠,“徒以事权不属,办理为难”⑥,“即假其名,难得实际”⑦。在此情形之下,沈敦和等人只好寄希望于国际协助,

①②③

苕水外史:《沈敦和》,第4—5页。

⑥《普济群生》,《申报》1904年3月11日。

④《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并启》,《申报》1904年3月3日。

以中外合办的形式创设红十字会。此时,恰好原在东三省的外国传教士因避兵灾群集牛庄,沈敦和遂想借助教会力量来开展救护,于是前往广方言馆同李提摩太商议。李十分赞同,即“电询牛庄教士可否助救难民,旋得复电,允向前施救且愿效力者甚众”。①同时,在获得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与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等人的赞同、支持后,沈敦和还进一步通过李提摩太与英、德、美、法等四国驻沪领事、官员取得联系,“各国官商及总董以战祸方殷,慨允在上海设立万国红十字分会”②。这样,沈敦和等上海绅商决定舍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而另“设一万国红十字会,牵合日、俄两国及局外中立各国,共同组织,以收战地救护之权”③,也就是说,欲借助国际公法迫使日俄交战双方同意中方以红十字会的名义进入战地实施救护。④

1904年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人士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召开会议,商讨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一开始李提摩太即申述成立此会的缘由,接着由沈敦和报告东北难民遭遇惨状,亟需救援,希望各国人士能合力举办,最后讨论通过董事及办事董事名单。成立大会上,众推选西董35人,华董10人,沈敦和与施则敬、朱佩珍等即名列其中;又推举办事董事7人,其中华董沈敦和、施则敬2人和李提摩太等西董5人。⑤这次会议宣示了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慈善事业遂开亘古未有之局”⑥,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次日,沈敦和、施则敬诸华董在上海盆汤弄丝业会馆开会,商议会务及救护事宜。与会华董商定先行筹垫白银五万两作为启动经费,然后电请各省拨助捐款,并着手“刊印捐册,分寄各省”,而“英、法、德、美各官商亦当另设会所,筹募洋款”。⑦3月17日,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召开中西各办事董事会议,巴伦、李提摩太、沈敦和、施则敬等7人出席。此次会议,将组织名称正式确立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决定由李提摩太、沈敦和主持日常会务,商请汇丰银行经办往来帐目结算,并公举工部局学堂李杰为书记官,专司文牍。会上,还增补任锡汾为办事华董。

为了尽快募集捐款,3月29日,由吕海寰领衔,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等人联署,向全国各省发出《劝募筹款救护东北难民通电》(即元电)。该通电宣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已获政府承认,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开展赈济救护工作。元电发出后,各省督抚大员纷纷来电来函响应,愿意捐款或先行垫款。函电还对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善举大为赞赏,或云“创立红十字会,救护被难华人,鼎力宏愿,为德为民,裨益大局,佩服无量”⑧;或云“倡办善举实为救急良法,钦佩殊”。⑨上海《申报》馆还专门组织“协赈所”,频刊《劝捐万国红十字会经费启》,动员“寰中义士,海内仁人,各解囊金,拯民水火”。 λυ沪上各善会及报刊也纷纷发布文告公启,倡导社会民众从各方面援助红会工作。这些助赈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短期内就募集到相当的救济款项,并加深了国人对红十字会事业的了解并踊跃投身于其中。

当然,对于红十字会的设立,清政府也暗中起了推动作用。在筹设之初,清政府曾谕令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杨士琦等官员与上海官绅商议,由此他们也曾与闻其事,予以若干协助。这就使得沈敦和与李提摩太等中西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进展十分顺畅。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就积极筹募资金,购置救济用品,并准备“所有附近战地之紧要地

②③④⑤⑥《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支会会议大旨》,《申报》1904年3月14日。又见中国红十字总会编《中国红十

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3页。

⑦《普济群生》,《申报》1904年3月11日。

苕水外史:《沈敦和》,第24—25页。

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

《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支会会议大旨》,《申报》1904年3月14日。

苕水外史:《沈敦和》,第24页。

方,由总董会义遴延中西绅董,缮给凭信,前往添设分会”。①很快,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营口设立了最早的分会,亦即牛庄分会。接着,为便于东三省难民乘民船潜渡,又设立烟台分会。随着战争的发展、战线的转移,又“电商营口同知谈国桓、英教士魏伯诗德,在辽阳、沈阳、开原、铁岭、安署河、吉林、沟帮子、新民屯等处的中西官绅教士,或就医院,或附铁道,设立分会”②。与此同时,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西会董沈敦和、李提摩太还遴派出张庆桂等人前往东三省,与外国传教士分头办理具体的救护事宜,并“辗转筹设医伤救难之法,以副中国圣旨、英法德美同心联合、特行创办之义举”③。这些分会在战地救护、难民安置、生产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至1905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各地先后被救济的难民总数达46万7千多人④,其中受赈者20多万⑤。战争给东三省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应时诞生,并积极进行救护和赈济,又减轻了众多难民的痛苦。在难民救济中,沈敦和偕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同人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救护赈济并举,业绩显著,博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称誉。

21筹建红十字总医院和医学堂,培养红会医护人才,参与疫病救治

日俄战事救护结束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使命宣告完成,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遂提上了议事日程。

1907年,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向光绪帝上《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在奏陈创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经过及请奖之余,更趁机希望清廷筹办中国红十字会,拟“一面参考日本初创赤十字社情由,与西董订明,先就中国自筹之款酌拔以为基础,兼仿瑞士总会真奈瓦地方之意,在上海购地,采取各国医院、学堂、医船、医车之式样,筹措经费,次第仿办。另选聪颖华童,一面在沪附设医学堂,一面出洋学习会医,考求会医与军医之如何区别,本国看护人之如何储备招致,务期悉臻详备,以结万国红十字会之会局,即以巩中国红十字会之初基”,并请“敕部立案”。⑥清廷虽表赞允,但并未即刻恩准,而是降旨“著徐世昌查明具奏”⑦。次年1月,徐折呈上,亦极力称颂创立中国红十字会的计划,然对于如何办理红十字会并无具体意见。1910年1月,吕海寰、盛宣怀与吴重熹3人再次上奏,并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六条附呈。奏折一再强调此时设立中国红十字会之必要:“惟念中国与友邦联合成会,得此基础,颇费艰难,似宜设法保全,俾无失坠。”“中国暨设此会,又值海军新立,陆军已有成效之时,允宜及早规划完备。”并请求清政府:“惟会务头绪繁多,关系中外交涉,可否简派大臣作为会长,以昭郑重。如蒙俞允,即由会长督率该董等妥为筹办。”⑧接到三人联名会奏后,清廷随即予以采纳,并于2月27日颁旨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⑨随后,盛宣怀以中国红十字会遵旨筹设,奏请添铸“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关防,以示郑重。6月5日,“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关防正式启用。 λυ此时,朝野对吕、盛所提出的红十字会章程及清政府欲将红十字实行官办的做法,纷纷表示不同意见。1911年10月30日,总董沈敦和致吕海寰的一通电,即表明了上海方面甚为不满的态度:“沪红十字会系民捐民办,……上年夏钦派盛宫保为会长,并拟改名大清红十字会,当经敦和力陈利害,案大清红会复归陆军部筹办,如遇战事,仅止随本国军队后救伤,与和等所办瑞士缔盟、万国承认之中立红会宗旨不同,且沪会系募中外捐款而成,殊难归并。” λ?清政府虽然更改了中国红十字会名称,但设立分会、推广会员等各项会务却无从展开,又因沈敦和及上海方面的抵制,所谓官办“大清红十字会”实际上形同虚设。

相对于清廷官方毫无切实举措的迂谈空言与纸上任命,沈敦和在上海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及发展所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结束后,沈敦和便从长远目标筹划,为

①②⑥⑨③《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明章程》,《申报》1904年7月29日—30日。

④⑤《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第7页、第40—41页、第8页。

⑦⑧《军机处录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件。

《大清宣统政纪》卷30,第9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8辑,文海出版社。

中国红十字会的正式开办作了一系列的充分准备:

第一,购地修建会所、医院和学堂。1908年,经吕海寰、吴重熹奏请清廷,沈敦和即利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余款,在上海徐家汇购地11亩多,请来技师工匠,设计图样,大兴土木,开始施工建筑中国红十字会的总医院、学堂与会所。经过一年多的规划、施工,到1910年4月,红十字会总会医院及其附设医学堂在上海徐家汇竣工落成,皆为西式建筑。总医院设解剖房、爱克司电光房、配药房、储药房、发药房、化学房、病房、议事厅、殡殓所等,“一切特别房间、仪器、无不齐备”①。而医学堂内有学生讲堂、寄宿所、膳堂等,精美适用。这样,红十字会就有了自己的活动场地,于是会所暂设总医院,由沈敦和任总董,开始购置药品、医疗器械、教学设备,并延聘著名西医柯师、峨利生、亨司德和王培元四人担任医院内外各科医师与学堂教员。总医院是大清红十字会的大本营,但它偏处郊区,宜于养病而不便于施诊。1910年底,沈敦和与各会董商议后决定在英租界内另设分医院,与中国公立医院合办,经费分担,名之为“中国公立大清红十字会分医院”,董事为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此后,为便于城厢南部的居民就医,又于沪南十六铺设立了南市医院,并把在英租界的分医院作为北市医院。南、北分医院主要诊治普通疾病,遇有疑难病症则送往总医院。

第二,培养医学人才。在着手购地建医院和学堂的同时,1908年8月,沈敦和还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在《申报》刊登招考医学生广告,称本会系各省官商捐助并蒙朝廷发帑兴办,拟招收15—18岁聪颖子弟10名,因医院校舍尚未造竣暂附读于同济德文医学堂;8年卒业,在读学费、膳费由会提供津贴,“卒业后任凭充红十字会医员”。②概言之,沈敦和已长远计,着眼于培养医学人才为红十字医院救护服务了。及至1910年春红十字会总医院和医学堂竣工,5月3日,沈敦和与同人即正式以大清红十字会医学堂的名义刊登告白,开始招收新学堂第一期医学生。次年1月19日,医学堂发布第二期招生广告。除培植医士,中国红十字会还设立护士学校,训练看护妇。通过开办医学堂和护士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基本解决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救护中积极发挥作用。

第三,开展施医赠药、救治时疫等慈善活动。红十字会的宗旨是“战时扶伤拯弱”、“平时救灾恤邻”。由此,除了施医送药、培养医务人才,中国红十字会平时也参与疫病救治和灾荒赈济等公益慈善救济活动。上海为四方杂处之地,每逢夏秋,极易发生疫情。为此,中国红十字会于1908年在天津路创设临时救疫医院(又称上海时疫医院),专治各种时疫,开办凡三、四个月。以后接连两年开办,“以住院人多,推广病舍,而成绩亦愈著”③。1911年夏,上海鼠疫流行,时疫医院又积极参与检疫、防疫、治疫,从开办到停办共救治1435名患者,“其中危险之症居多”。④同时,红会还免费为贫者施医给药,广种牛痘。红十字会各医院由于医士技艺精湛、设备齐全先进,帮助许多患者祛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因而社会声誉极隆。

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结束到中国红十字会的筹备、运作及开办这一过程,沈敦和实际上完全担负了筹设组织工作,并在1910年(即吕、盛、吴3人会奏试办中国红十字会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31创设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主持辛亥战时的救援行动,修订红十字会章程1911年武昌起义甫发,清廷即调兵遣将镇压革命军,由此战火重现,兵燹惨酷。沈敦和闻讯后,十分焦急,救人如救焚,于是积极准备,以便早日实施救护。10月23日,沈敦和接到汉阳来电,“以两军死伤过多,请即亲率红十字会中西医队,迅速前来战地,普救同胞”⑤。情势万分紧迫,不容迟缓。沈敦和当机立断,决定翌日开会商议救济事宜。24日,上海大马路工部局议事厅聚集中外人士700多人,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成立大会,沈敦和主持了这次“特别大会”。会上,首由

①②③《上海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添招新生》,《申报》1910年5月12日。

《中国红十字会招考医学生广告》,《申报》1908年8月29日。该广告一直刊登至9月17日。苕水外史:《沈敦和》,第8—9页。

沈敦和报告开会宗旨,接着组设甲、乙、丙三医队赴武汉方面实施救护,然后成立万国董事会。会上由公众推举沈敦和与英人苏玛利为总董,举古柏、包克松、爱德华医生、施则敬、任逢辛、丁榕14人为董事(又称会董),以施则敬、任逢辛为领袖董事,李佳白、金兰荪、吴敬仲、朱仲宾为华洋文书记,倪玉、朱葆三为会计员。董事会下又设理事部,由沈敦和兼任理事长,江绍墀、杨仲言等任理事。同时,会议还决议通过了新成立的万国董事会设事务所于上海新闻报馆;筹备上海总会进行劝募捐款、采办药物食品;筹设汉口养病院及于战地附近设临时野战病院、绷带所;组织卫生队及救护队,募集有经验之救护员;筹措充足经费及药料器械、担架等9项应急的救护举措。最后,沈敦和还重申了红十字会宗旨,要求众人战场救护“不分革军、官军”,凡伤病者应一律救治。①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的成立,实际上是对大清帝国红十字会进行彻底改造,变半官方为完全绅办,变中国人独办为中西合办,并重新采用董事会制。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主要的是运作机制的改变。即万国董事会之前冠以“中国红十字会”,表明该会只属于中国,只不过暂借外国人力、财力、物力及其多方面的帮助以提高救护效率,这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五国合办、具有国际性是不同的。沈敦和的这种做法既是变通也是创新,可以说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办在体制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受到该会外国董事的高度赞扬。英国人李提摩太在成立会上演说,称赞沈敦和“乃救苦救难之大元帅,救命军之大教主,组织此会必能完全无缺,深望中西善土随愿乐助,庶可扩大范围”。另一位美国会董则谓:“沈公成立之红十字会,不特为中国人士所欢迎,即泰东西各国,亦莫不馨视。鄙人当立电本报,报告成立,并募捐款。”②

然而中国社会却对此反映低调,甚有指责漫骂之声。如赤十字会发起人张竹君女士即在上海报刊上向沈敦和发难,指责其“窃慈善二字欺世盗名”,“今又将牛头马面之红十字会以混世人耳目”。③面对微辞,为保全个人和红十字会的名誉以获得上海商界支持起见,沈敦和也发表公开信予以回应和澄清。④尽管沈敦和改组红十字会事先并没有向清廷请旨,也没有征得会长盛宣怀的同意,然朝廷却无申斥之意。而此时,盛宣怀因铁路国有之策已成为众矢之的,清政府遂于10月26日下谕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同时也免去其红十字会会长职。11月13日,新任命吕海寰为红十字会会长。然这道谕旨已不称“大清帝国红十字会”而称“中国红十字会”,或许可视为清廷对沈敦和改组一事的默许。

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成立后,由于体制顺畅,中西董事通力合作,会务工作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尤其在救护救济方面发挥了中坚和主力作用。从10月26日开始,便组织甲、乙、丙三医队,由柯师医生领队,会同峨利生、班纳德、王培元及男女看护30余人,乘招商局特派轮船驰赴汉口。设临时医院于俄租界,后因伤兵日多,又商借武昌仁济医院作为临时分医院,并在汉阳增设医院,从此“救护机关益臻完备矣”⑤。在救护的同时,还分别派掩埋队掩埋死者尸骸。综计赴汉医队的救护成绩:在汉口医愈病兵576人,伤兵415人,病民31人,伤民106人;在武昌治愈病兵860人,伤兵562人,病民18人,伤民116人;在汉阳治愈病兵571人,伤兵120人。⑥不久,南京开战。中国红十字会也立即组织医队前往,并与旱西门金陵医院、鼓楼基督医院等联合办理救护事宜。南京一役,通过医车救治的伤兵共计500多人。⑦辛亥战事波及的范围很广,并不仅仅限于武汉、南京两地。除派医队赴汉、宁外,中国红十字会还多方联系,在各省要隘广设分会和分会医院,采取了其他救护措施,以为协助。据统计,整个辛亥革命时期,先后共设立了65处分会,另设立有分会医院30余处。⑧可以说,凡通都大邑军兴之地,皆设分会。红十字总、分会前后治愈的伤病兵民达1万多人。

①③④⑤②《红十字会大会志盛》,《申报》1911年10月25日

《张竹君至沈仲礼书》,《民立报》1911年10月26日。《沈仲礼驳张竹君女士书》,《申报》1911年10月28日。

⑥《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第288页;第275页。

而就在武昌战火纷飞之际,清政府也组织了一个慈善救济会,命吕海寰负责筹办,可是吕茫然无措,只好致电沈敦和求助。①这也表明沈敦和及其组织的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在辛亥救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作用。

在派遣医队参与前线救护、广设分会和征求会员的同时,沈敦和还十分重视会内组织建设,关注会章的修订工作,决定“重行修改”②,“妥订章程”③。为此,沈敦和主动与日本赤十字社联系,邀请曾手订日本赤十字社章程、对国际红十字会情况非常熟悉的有贺长雄来华,帮助中国红十字会按国际惯例订定章程,以便早日加入国际红十字联合会。日本赤十字社慷慨允诺。1911年11月26日,有贺长雄抵沪,此后十余天里,沈敦和几乎每日偕翻译前来请教、咨询有关红会运作及其发展的详细办法。27日,有贺长雄“先将条约缔盟与万国红十字会联合之故详细说明”④,沈敦和闻之茅塞顿开。后来,沈将中国红十字会的试办章程递给有贺长雄,求请修订。有贺称日、中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红十字会“不必依中央集权制度,似宜仿效欧洲办法,自为中央委员”⑤。在有贺长雄的帮助下,沈敦和新订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草案(该章程在1912年7月16日大会上受到重视,并作为临时通过),各种创制和规模日趋完善。会中同人感到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托日本赤十字社社长松方侯爵介绍,申请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联合会。1912年1月12日,这一愿望实现。

1912年7月16日,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召开全体会议,先由议长苏玛利报告万国董事会成立后开展工作的情况、财务收支状况,随后宣布董事会解散。同时亦决定留董事沈敦和、李佳白、倪玉、施则敬等7人经理中国红十字会会后的日常事务,以便交接即将组织的民国时期的新的红十字会。⑥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 民初:执掌红会,恢弘会务

武昌起义不但直接肇建了中华民国,而且促成了参与这场重大战事救护的中国红十字会获得了新政府的承认并立案。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大会和统一大会,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其分会章程,创立了北京总会、上海总办事处和常议会等领导机构,开始实行三权分立的领导机制等等,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开始迈入稳步发展的历史进程。红会虽然实行二元制领导,但实际管理重任全由副会长兼常议会长沈敦和一手操持,所以民国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深深打上了沈敦和的烙印。沈敦和以其呕心沥血、全身心的投入,推动了红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11召集、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及全国统一大会

民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因参与辛亥救护声望日高,群众基础雄厚;并得到民国政府的立案承认与支持,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红十字组织;同时还加入国际红十字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享有国际红会公约的权利。这为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迎来了有利时机。然而,中国红十字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开展等方面,都没有完全符合国际通例,因此无法适应、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此外,国内打着红会旗号的组织团体也大量存在,滥冒名义,损害了红会名誉和信用。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其实,万国董事会解散后,沈敦和等人就已积极酝酿筹备,计划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红十字会全体会员大会;后因北京政府的支持,京、沪双方决定举行一次全国性的统一大会,以期规范红会的组织行为,协调关系,共谋发展大计。

1912年9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大会,出席会议者达1352人。会

①②③《外务部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件。

《红十字会分送试行章程广告》,《申报》1911年11月5日。《红十字会之进行》,《申报》1911年11月2日。

上,首先由沈敦和宣布开会宗旨并发表演说。沈在演说中指出:“溯自去年开会,迄今甫及一载而已,有会员近二千人,纳捐善士数千人,捐款十五万五千二百七十余元,分会六十余处”①,并言“今日开会正欲伸谢诸君之仁德,筹商进行方法并推举议员组成议会,以立永久之基础。”②在此,沈概括了中国红会在辛亥战时的发展成绩及此次大会的主旨。同时,他还分析指出了新时期红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今中国共和成立,首重人道,兵戈虽息,疮痍未复,顺直、温处等又复水灾频仍,乞赈之电纷至沓来。”③继之,王培元、施则敬亦先后发表专题演讲。会议还推举施则敬、江绍墀、朱佩珍等34人为常议员。又决定于10月迅速邀集各省代表召开统一大会,“以冀全国一致,昌大红会之慈善事业”。④10月9日,第一次常议会召开,公举袁世凯、黎元洪为名誉正、副总裁,吕海寰为会长,沈敦和为副会长兼常议会长,江绍墀为理事长,并电请北京政府予以正式任命,昭示中外。常议会还议决总会仍设首都,沪会为总办事处暨理事部,悉遵京沪合并章程办理。18日,北京政府正式公布吕、沈分任中国红十字会正、副会长的命令,⑤表示对总会新人事的承认。

10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全国统一大会在上海开幕。北京政府外交、内务、海军、陆军四部,以及副总统黎元洪、奉天都督赵尔巽、江苏都督程德全等官员与各省分会代表数百人到会(会长吕海寰因病缺席)。副会长沈敦和首先宣布开会的宗旨和议题,即因国内红会名目繁芜、参差不齐,多与国际通例不符,“求合乎世界大同,此本会之所以急谋统一也”,“苟不谋统一,必至各自为政,办法分歧,既无团结之精神,即无巩固之基础,对内对外,能力薄弱”,⑥故特开此会以规定办事章程及应行筹备及推广各事,以固基础,以期统一。继之,各省政界代表致辞,冯伯岩报告红会规条及章程,总办事处理事长江绍墀及部分红会组织代表报告红会成绩。然后,分别由外交部、内务部、陆军部、海军部代表各就红十字会与本部之关系相继演说。最后,还研讨章程草案并推定7人修改章程交次日续会通过。

此次全国统一大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讨论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其分会章程,其内容完善,形式规范,由此确立起中国红十字会内部的制度;二是整合了京沪及其他各省红十字会团体,完成中国红十字会的合并,进而在形式与实质上都实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内部的统一。时人称:“此统一大会实奠中国红十字会万年不拔之基”,“斯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乎,得全国之融洽,多士之伟论,从此日益宏大其事业”。⑦

由此,红十字事业在全国陆续展开,并逐渐走向成熟。

21执掌会务,发展各项会务

1912年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会员大会和统一大会,表面上规定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二元制体制,而在实际运作中,则处处突出了上海总办事处的地位,时人多视沈敦和为红会会首,使正会长吕海寰湮没无闻。由于中国红十字会领导体制的这一特点,红会的发展也与沈氏的活动息息相关。这样,中国红十字会在民国初年进入“沈敦和时代”。在沈氏执掌之下,中国红十字会各项会务有了较大进展,结束了草创阶段而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详细分述如下:

首先,扩充发展红十字会各医院。

(1)联合办理红会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会总医院清末创办于徐家汇路,其目的即“为造就医学人才起见”⑧。因此,自创立之始,院长沈敦和就注重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将医院与学堂联为一体,并延聘英国、丹麦等国内外科医生为医士兼教员。民国后,红会为谋求总医院更好地发展,解决经费紧缺困难,屡有联办之意。而此时美国哈佛大学也欲在中国设立分校,因见红会总医院“院宇、

①⑤⑥②③④《红十字会开会纪》,《申报》1912年9月30日。

《红十字会之公电》,《申报》1912年10月18日。

《副会长沈敦和宣布开会宗旨》,见《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第266页。

器械并剖解室等一切设备适合医学堂调度”,于是就请求与红十字会合办,“以成一完备之大医校”。①沈敦和积极响应,征得常议会许可,即与美国哈佛订立七年合办合同。合同规定:哈佛每年补助银九万元以作经费;哈佛派胡医士为院长住院管理校务医务;沈敦和以副会长节制之。1916年,因医学生已先后毕业,遂商定将医学堂停办,专办医院。1918年,七年合同期满,沈敦和即请美国安息会主持经理,并附设上海养身疗病院。此时,沈敦和已意欲将总医院创设宗旨由“造就医学人才”改为“意在创一极大医院”,②并积极采取先进的医疗技术,“用理化学术疗治疾病以补药石刀圭之不逮”,这“在我国尚为创闻”,③因而此次联办较前次有较大起色。这样,1912—1918年和1918—1921年,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同美方两次联合办理,共计十年之期。期满之后,即收回自办。十年中,红会借助外力促进了红会总医院的医疗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和医学人才的培养。

(2)完善红会时疫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创始于1908年夏秋之间,本为治疗突发性痧症、吐泻等症而临时设立,后因上海每届夏令都有时疫发生,红会乃作长远打算,专门设立一所时疫医院,每年开办三四个月,“自夏令开院,至秋冬时疫肃清闭幕。”④入民国后,时疫医院专门订有《章程》和《医病规则》,对于医院的宗旨、体制、职责、治病规则、经费等都有明确规定。其宗旨宣称时疫医院“纯乎慈善事业”,平时“造就医学人才,置办医务材料,赈济水旱偏灾,防护疫疠及他种危害”⑤。凡来院“就医者,不论中外,不拘贫富,不论本埠外埠,男妇老幼”,其病情亦“无论如何危险,随到随治”。⑥医院的经费来源以接受捐赠为主,不足部分由红会筹拨。红会时疫医院长时期由创办者沈敦和、朱佩珍、沈鼎臣三人担任正副院长,成为红会平时服务和救助社会民众最得力之医院,其业绩赢得了上海市民的交口称誉。

(3)接收吴淞口中国防疫医院。该医院名创立于1904年,原为方便中国商民进出口港检验检疫而由官商合力捐建,具有地方公益性质。该院常年经费,清末由东南沿海官府拨助,辛亥光复后曾一度无着,1917年5月,上海总商会呈向国务院允准由江海关税务司代征码头捐下指拨,以维善举。后来,总商会以为本系商业公共机关,事务繁重,恐有顾此失彼之虞,而“查中国红十字会系属慈善事业而兼负防疫义务者,以该医院移交经管,庶几责任可专,名实相副。当经本会与中国红十字会会总沈敦和商榷,该会长热心公益,慨允担任,俟帐务结束即行移交接管。”⑦。这样一来,防疫医院便由总商会移交给中国红十字会管理。由于防疫医院的并入,中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建设也向前跨进一步。

从1909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购地创立总医院迄至辛亥救护完竣,除各分会外,总会直属的五大医院已具其四,即徐家汇路红会总医院、南市医院、北市医院和时疫医院。到1917年吴淞防疫医院纳入红会属下之后,红会五大医院最终形成并且一直持续到抗战前期。红会五大医院不但负责上海地区日常医疗和防疫事务,而且是全国各地历次灾变救护的医疗中坚,其中附属的医学校也为全国的医疗机构输送了不少医务人才。红会医院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促使中国医疗卫生走上近代化,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在这一过程中,沈敦和为红会医院发展、完善之功不可湮没。

其次,发展红会的医学教育,培养专门的医护人才。

红会总医院设立之时,“为造就医学人才起见”,就在院内附设医学堂,延聘外籍医生兼充教员,此为红会的医学教育之始。民国后,沈敦和十分重视红会的医学教育,由此得到初步发展。其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与哈佛大学联办中国红十字会高等医学堂。如前所述,民国元年,红会与哈佛联办协议中即含医学教育。医学堂于1912年开始招生,1916年停办,为红十字会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

①②④③《中国红会总医院与哈佛合办缘起》,《申报》1918年1月24日。《红会总医院开幕纪事》,《申报》1918年11月8日。

⑤《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简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件。

其二,保送医学生赴高等院校深造。红会为获得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并不满足自办学校,还向外人在沪创立的三大医学著名院校之一的同济德文医工大学联系保送学生深造。在1916年该大学第三届毕业生的11人中,红会保送去的学生即占7人。其三,创立救护学校。红十字会在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医务救护人员。历年的频繁救灾,使得红会颇感护理人才的不足。于是在北市医院附设了等“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学校”,由该院医员看护长担任教授。①救护学校的设立,可以说为红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规模的救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专业人员保障,为红会救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再次,组织红会救护与赈济兵灾、水旱各灾。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主义为己任,以“博爱”、“恤兵”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民国以后,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分会组织参与了全国各地的各种救护与赈济,如突发的兵燹、水旱各灾以及平时的各种救助活动等。其荦荦大端者,有1913年“癸丑之役”中的救赈;1914年张家口、山东兵灾及皖豫兵灾的救护;1915年护法战争与1917年护国战争的赈济。而水旱之灾的救赈,则有1912—1913年施济顺直、浙江温处两起特大水灾以及1917年救赈皖北水灾。②为救济皖北水灾,红会还与安徽义赈会联合办理灾赈,沈敦和亲任联合会会长。③在平时,中国红十字会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赈济等多种社会公益事业,如开办医院,救治时疫、施种牛痘等。以上所举红会历年经办之突发性和平时救赈工作,主要以上海总办事处活动为中心,沈敦和为此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地组织动员参与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另外,设立防疫保赤机关,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

俗语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它时刻警示着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者和医护人员,不仅要在各类灾赈中救死扶伤,更要对于未来的疫病防治有所措置,以期防患于未然。对于这一点,沈敦和与红会同仁是有足够认识的。

1913年“二次革命”发生,中国红十字会从一开始救护就很注重防疫,东南各省幸未成疫。但因这年秋冬亢旱,雨雪未施,“赣、皖、宁、沪喉症、红痧、天花遂以盛行”。沈敦和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沪上同人有感于上海人烟稠密,“预防疫疠,为本会唯一天职”,而“天花一症,最不利于孩提”,于是筹设防疫机关,保我赤子,“劝种牛痘,以免传染”。④1914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防疫保赤机关开始设立,计有四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办事处、红会北市医院、红会南市医院、闸北沪宁东站对面。四机关另立一总机关,设在总办事处内。同时,红会还订立《防疫保赤机关简章》,规定每年春季开种牛痘一次,并酌收号金。⑤到秋天,红会副会长沈敦和以“现届秋令,寒暖不匀,天花又复发见,故已照常设立防疫保赤机关四处”,定于10月5日再次开种牛痘。⑥于是,红会自1914年春、秋两季设立防疫保赤机关和两次开种牛痘之后,便成为定制,从此每年都依例办理。即夏季开办时疫医院,春秋则施种牛痘。中国红十字会的这一做法很快由上海一地推广到全国其它各分会所在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了因疫疠发生所造成的疾病与死亡,特别是保障了儿童的健康状况。

31中美红十字会间的冲突与沈敦和的离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国红十字会因办理法国战事赈济而来华募捐,为此,由美国总领事萨门司代表美国红十字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沈敦和接洽,拟在上海设立机关处以备购运绷带等品,并征求中方意见。沈敦和当时认为:“英法等国红十字会在沪设立经理转运机关早有成例,自未便独阻美会;且其宗旨在于劝募华捐,俾可借美红会之设施,间接恤赈友邦,以为吾

①②③《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学校暂行简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件。

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第466页。

中国光荣;鄙见绝端赞成,不宁惟是,往年敦和曾办华洋义赈,颇承美红会之赞助,仁浆义粟,络绎遥领,今美红会以同等之慈善事业来相求助,在敦和似尤应竭诚襄赞,以尽报酬”。①基于上述考虑,沈敦和应允了。不料,萨门司次日致函沈敦和,内有“敝国红十字会深望在中国设立分会,不蒙反对,且得台端保证”,并称中国“欢迎美分会在中国境内活动”②等语。同时,萨氏并将此在社会上大肆宣染,以致众人咸知美国红十字会将在中国设立分会。对于这一有损国家主权之事,中国政府、沈敦和、各地分会都立即作出反应。从此,中美红会之间,以能否在中国设立分会为端点,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争论。

设立分会之争结束后,美红会开始在华的募捐和推广会员活动。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沈敦和,原来对美国红会来华募捐虽曾表赞同,但是对美红会提出设立分会,持反对态度,故仅列名美红会在华募捐发起人,而未作任何实质性工作。对此,美国红十字会大为不满。基于对沈敦和的不信任,美国红十字会就对中国红十字会从总会到分会的领导、管理和组织以及财政、救济医疗等活动都产生了怀疑,进而做出惊人的越权之举———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秘密调查。根据长沙、天津、上海、重庆、成都、福州、潮州等地的报告,各地分会存在着红会徽章标识被滥用、救护不力、内部组织散慢混乱与经费使用不当等四方面的问题。以上调查结果更证实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推断:中国红十字会现存的种种弊端以及由此造成的对红十字会声誉的玷污,都源于沈敦和的领导。于是,美国红十字会决定要越俎代庖,对沈敦和采取行动,即令驻华公使馆商务参赞安立德和上海总领事萨门司利用其双重身份及在华的特殊地位,向中国政府施压,以求实现其整顿和改造中国红会的目的。当美国红会调查刚刚结束不到一个月,1919年5月1日,北京大总统就下令免去沈敦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之职,改由蔡廷干继任。沈敦和作为红会的主要负责人,对红会工作的某些失误、特别是对部分地方分会管理不善承担责任,这是应该的。但是他却在外国压力下而被免职,并且不经过中国红会组织本身而由政府直接干预,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是很不正常、极不应该的。这结局无疑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一种悲剧。

沈敦和突然被免职,即将告别自己用心血浇灌多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内心是不平衡的。说实在的,沈敦和并非贪名恋栈,此前他也曾请辞红十字会副会长职务,可他终未离职而去,终不忍心放下这一尽瘁多年的救护事业以及那些亟需救护的伤兵病员、苦难灾民。正如他的辞副会长及议长函所言:“敦和追随国际,无补时艰,衰朽余年,日荷重负,良心众志成城,不愿谢绝热心同志,独善其身;国无宁岁,更不忍抛弃无告穷民,坐视不救”。③正缘于此,他十余年来始终如一、呕心沥血地为红会工作力事奔走,即便免职后,仍为上海突发时疫操劳,自谓此次疫情“关系沪上安危,未便以告休退老之身,遽置民命安危于不顾”,④,又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其中,终使疫情得到控制。也许是过分刺激和劳累的缘故,在去职不到一年,1920年7月9日,沈敦和病逝,近代中国一颗伟大的“博爱之星”殒落了。

结 论

1919年7月,沈敦和离职时,对自己手创的红十字会有过一段追述:“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多故,残贼人道,干犯天和,水旱疫疠,兵祸颠连,十年五乱,政争党争,南北背驰。本会应时势之需要,尽匹夫之责任,摈绝权利以尽义务,赤手空拳成此基础。与斯世水深火热之灾黎、断肢折胫之疮疫,争生存于旦夕,冒锋镝之凶,托沿门之钵,日处惊风怒浪之中,艰难之境,陨越堪虞。兹本缔盟万国,

①②《沈敦和致夏应堂函》,《申报》1918年5月7日。

遍设分会,设医学以备人才,开医院以拯疾苦,集三万会员,劝二兆善款,国内国外天灾人祸,无役不从”。①可以说,中国红十字会的存在和发展,凝聚着沈敦和的全部心血。鉴于他对红十字会事业的杰出贡献,就在他被免职的第二天,红会常议会就“发起为沈君立碑或制铜像以志纪念”②。沈敦和去世后,中国红十字会同仁们为他举行追悼会,称颂他“仁风慈泽,浸之乎达于瀛寰之表,摩月镜而荡月珠”,“论开创则百世不祧之祖,论慈善则万家生佛之宗”。③并赞扬“他的精神永存,在中国红十字会运动中长存”。④沈敦和走了,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世人崇敬,他所开创的业绩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综观沈敦和一生,其生涯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在日俄战争期间发起创办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东北遭遇兵灾的无辜难民。沈敦和以其官场经历、交涉经验、外语特长、江浙绅商家世等个人资历背景,在筹办红十字会及其赈济过程中脱颖而出,并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发挥着灵魂与台柱的作用。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工作结束后,沈敦和又参与上海时疫的防治工作,由此开始重视培养医学人才,1909年开始创办红十字会总医院和医学堂。武昌首义后,他又积极筹划,联合外人新立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派遣救护队驰往武汉、南京各地展开战地救援。民国成立后,京沪红十字会之间出现领导权纷争。沈敦和以大局为重,双方经过协商最终完成合并统一。在1912年全国会员大会和统一大会之后,沈敦和出任副会长兼常议会议长,直至1919年。沈敦和实际上是缔造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北京总会、上海总办事处和常议会三权分立、正副会长各司其职的二元领导机制的核心人物,是推动中国红十字会运动的开拓者。清末民初,他主持红十字会实际工作达16年之久,先后于上海创设红十字会总医院、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南市医院、北市医院,自任总分医院和中国公立医院总理,培养医护人才,组织动员兵燹救济,历尽艰辛。沈敦和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7AZS001)

(责任编辑:段 炼)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卫生部正式成立了护理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护理中心,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的地位、任务、作用和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护士既是治疗疾病的合作者,又是预防疾病的宣传者,还是家庭护理的教育者和社区护理的组织者。护士专业化和多面手的完美结合将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得以进一步发展,护理的目标不仅是满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还着眼于病人心理的平衡,社会的适应,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传统护理向现代护理的过渡

成立慈善基金会运作模式

商业理念改变慈善基金会 运作模式 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与非公募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可否面向公众募捐。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会多为半官方色彩的政府伙伴型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则多由企业出资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始于2004年6月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其身份的确认。按此条例,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而全国性、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则分别不低于800万元和400万元。为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2007年1月,国务院将其注册和捐赠免税的权利下放到省市政府,不少企业基金会因此选择在地方注册,如朱孟依捐出市值约10亿港元股份成立的合生珠江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广东省注册;今典集团的苹果教育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注册。散财有道也是一门学问。如同任何一间掌握巨资的机构,基金会存在保值增值的问题。不少基金会委托专业公司理财,其投资组合一般包括稳健的债券、股票等。 一些活跃的基金会不仅积极开拓专项活动、纪念品销售、新媒体等筹款渠道,也致力于通过市场营销改进劝募的技巧;在治理结构上,通过投资与运作部门的分离,基金会正向提升运作效率与透明度转变;中国传统的运作型基金会开始引入项目招标制,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另一些基金会则变身VC或PE,孵化民间公益组织,并引入救助者接力助人的机制,让慈善链条化。商业慈善、慈善投资等新理

念的确立,令慈善这一人类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变得日益商业化与可持续,从而有助于慈善资源获得最优配置。 也有不少企业选择在知名公募基金会名下设立专项基金或事业基金(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有定向用途),一些明星发起的基金即如此。譬如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在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架构下独立运作,李亚鹏与王菲夫妇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管。这些基金由此也可以面向公众募捐。 以投资促进慈善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基金余额的8%。这意味着,公募基金会手中仍握有30%的募款,如果能够将其投资增值,无疑有利于扩大行善范围;对于非公募基金会,如果不希望基金缩水,其资产每年也需增值8%,这尚未计入通胀因素。由此看,即使作为非盈利机构,基金会的投资仍相当必要。合理投资-获取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是基金会的基本运作模式。 出于改善治理结构的考虑,在一些大型基金会中,将投资与运作部门分列是一个趋势:筹款部门专注劝募、投资;运作部门负责跟进项目的实施。2007年2月成立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当年6月即成立了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据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介绍,南都集团内部也成立有一个2亿元的公益基

浅析中国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段时间内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中红会)发生的各类事件和相关评论,对中红会的财务监督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文首先对中红会财务监督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中红会财务监督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外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基本缺失,内外部监督缺乏充分的协作。其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管理的双重性;监督的渠道不通畅;社会监督薄弱及缺乏独立性。然后,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改革双管体制,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培养社会大众的监督意识;改革组织形式,增强内部自律。逐步形成“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中红会财务监督机制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督,财务披露透明度,独立性

目录 一、引言 4 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督的现状 4 二、中红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4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对现有法制缺乏真正的贯彻落实 4 (二)政府对中红会实行双重管理 4 (三)监督渠道不通畅 5 (四)社会大众监督意思淡薄,监督能力有限 5 (五)中红会属于政府机构,缺乏独立性 5 三、强化中红会财务监督的对策 6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监督体系,并真正贯彻实施 6 (二)改革双重管理体制 6 (三)完善中国红十字会财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 6 1. 加强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审核7 2. 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的惩罚制度7 3. 加强向社会披露财务信息的力度7 (四)培养社会大众的监督意识7 (五)增强独立性,提高中红会内部自律7 四、结论8 五、参考文献9

引言 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中红会”)成立于1904年,隶属于国际红十字会,以从事人道主义救援为主要事务。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公益组织,本应给人们带来温暖与感恩,但近年来“天价帐篷”、“天价采购”、“郭美美”等一系列丑闻的曝光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中红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一份年度审计报告对中红会2010年的总收入、总支出及其来源、去向等做了审计及并发表无保留意见。讽刺的是,其后审计署公布的红十字2010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其存在400万元的财务违规。大量财务问题使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受损、公信力大幅度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红十字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中国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对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将对中红会的财务监督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对策。 二、中红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中红会财务监督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外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基本缺失,内外部监督缺乏充分的协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对现有法制缺乏真正的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中红会进行财务监督的法制,只是参照一些相关的法制来执行,最主要的就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红会总会和部分地方红十字会一直使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在会计记录中缺乏对每笔捐赠明细的记录和列示,无法满足大部分捐赠人起码的知晓权要求,更不能披露每笔捐赠款项的明细。捐赠人不知道自己的善款的去想,不免产生质疑。而部分使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红十字会,也不完全适用,因为红十字会只是非营利组织中的一种,缺乏针对性。法制不完善导致对慈善组织财务监督就缺少监督的依据和规范,例如法制没有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标准以及监督主体和客体的权责,这样就导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没有受到很好地规范和约束:监督者不知道该如何监督,监督不到位甚至缺位,被监督者趁机规避监督,客观上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制度合谋”,使财务监督名存实亡。 (二)政府对中红会实行双重管理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我国对中红会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受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管理。这种体制似乎是中红会财务监督的双保险,因为既有民政部门承担依法登记管理和依法监督职责,又有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具体日常管理。其本意是想两部门互相牵制配合,将监管工作高效率的进行。但实际上它是造成中红会财务监督不到位的重要体制原因。其一,民政部门和业务

慈善组织嫣然天使基金.

慈善组织嫣然天使基金 2019-01-01 嫣然天使基金(Smile angel Foundation )是由李亚鹏、王菲倡导发起,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支持和下设立的专项公益基金,2006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 。 2014年2月红十字总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审计李亚鹏的嫣然基金账目。 2014年8月12日,民政部回应,通过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核查,没有发现举报人所举报的问题。 基本介绍: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与发起人共同倡导、动员社会资源,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积极为嫣然天使基金筹集医疗救助资金,让更多唇腭裂患儿得到治疗,拥有一张纯真的笑脸。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有240万唇腭裂患者。唇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根据中国出生缺陷检测中心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66所医院每年40万-70万新生儿的检测结果显示,1988年-1992年非综合性唇腭裂发生率为1.625‰,其中唇裂发生率为1.4‰、腭裂发生率为0.225‰。在此背景下,嫣然天使基金的成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嫣然天使基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贫困身患唇腭裂的.患者,患儿法定监护人可作为申请人向嫣然天使基金申请资助, 《》()。具体申请方法为:登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重症儿童救助网,下载嫣然天使基金资助申请表,在完全理解《嫣然天使基金申请须知》的前提下,经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审核盖章后,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出求助申请,并提交资料。嫣然天使基金资助管理办公室对患儿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后,会同定点医院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部分患儿会诊,形成基本的医治方案,连同患儿法定监护人签署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一并提交嫣然天使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嫣然天使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资助原则对患儿进行综合评审,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获资助对象名单将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进行公示。患儿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资助通知书到指定医院入院治疗。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关心唇腭裂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希望社会各界广发博爱之心,共同关注嫣然天使基金! 成立背景: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中国红十字会始建于1904年,建会后一直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中国红十字会在政府的关怀下,于1950年8月进行改组。1952年恢复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合法席位。在协助政府履行日内瓦公约,配合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各级各地红十字会迅速恢复和建立。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有31个省级分会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会,7万多个基层组织,近2000万会员。在人道领域里的工作不断开展,并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备灾救灾网络已初具规模,中国红十字会在开展自然灾害的救H力工作中,募集了价值20多亿元人民币的救灾款物,为保障受灾群众的健康、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作出了贡献。1982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协助政府倡导和推进公民无偿献血事业。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许多国家红十字会有着良好关系与合作,也积极援助姊妹国家红十字会。1985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曾三次担任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领导委员会成员,并担任副主席。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使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是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聘请国家主席胡锦涛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选举彭佩云继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事业2005—2009年发展规划》。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红十字会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突出抓好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社会服务、传播国际人道法及红十字运动基础知识、推动无偿献血和红十字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预防艾滋病等主要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向社会宣传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等工作,配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由国务院领导联系。其机关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执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指导地方红十字会分会开展全国性活动,推动中国红十字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三)开展人道领域内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训练,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工作。 (四)开展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并依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五)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建设和管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七)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的交往与合作,协助政府开展对台工作,开展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交流、合作。 (八)完成政府交办和委托的其它工作。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建立专项基金,推动红十字人道救助事业的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章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基金”是指捐赠人以支持红十字事业为目的,在中国红基会的基本账户下,设立专项基金科目,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专款专用,并遵守本办法管理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中国红基会专项基金分不动本基金和动本基金两种。不动本基金的资助活动只能从基金增值收益中支出;动本基金的资助活动可以从本金中直接支出。 第二章基金的设立 第四条中国红基会可依法向海内外关心和支持红十字事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募资设立多种形式的专项基金。 第五条根据捐赠情况的不同,中国红基会专项基金又分独立基金和公共基金两种形式: 独立基金是指由独立捐赠人一次或多次捐赠、且有限定性资助指向的基金。独立基金的起设额度为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如“天狮爱心基金”)。 公共基金是指由众多捐赠人零散捐赠、积少成多而构成的基金(如“小天使基金”)。 第六条独立捐赠人对所捐设的专项基金享有冠名权。 第七条所有捐赠人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均享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八条设立专项基金之独立基金,中国红基会应与独立捐赠人签署《捐赠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捐赠设立专项基金的数额及基金名称; 2、捐赠人的捐赠意向及管理、使用要求; 3、管理成本的提取比例; 4、专项基金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 5、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第九条公共基金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基金的用途,捐赠人捐赠行为的发生视为对所公告内容的认可。

论中国红十字会在

论中国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中的危机应对 摘要“郭美美事件”掀起了公众对慈善机构、慈善制度不信任的爆发式宣泄。面对公众对其公信度的质疑和透明化慈善的强烈需求,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如何力挽狂澜?在一个高曝光率的社会里,危机事件应对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基于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为红十字会重塑公信力提供实用性方法。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公共危机危机管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新浪微博上一个名为“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发了一场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口诛笔伐”。危机事件发生后,郭美美回应的一条微博迅速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本文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剖析了红十字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旨在找到帮助中国红十字会重塑其公信力的办法。一、“郭美美”何以走红——危机事件回顾实名制实施以前,多数微博用户采用匿名形式参与讨论话题,这使得议程设置的主体逐渐多样化。在微博上,信息往往自下而上传播,话题本身又时常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或公众的普遍情绪相关,因此更容易主导舆论。“郭美美事件”最初只是在微博的“粉丝群”里引起部分关注,随后,一些人在唏嘘之余开始对郭美美进行“人肉搜索”并挖掘其与红十字总会的关系。这时,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和报纸才开始跟进报道。面对公众的质疑,中国红十字总会于2011年6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有关“郭美美”事件以及其审计报告中披露的有关“红会超标采购420余万元”等问题。但传统中用以应对危机公关并行之有效的新闻发布会,在解决此次危机事件时,却远远没有起到预期中的作用。二、“红十字会”何以狼狈——危机产生原因剖析(一)公关应对欠妥。 从危机情境的沟通原则来看,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法则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纽带。然而,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推动下,这种“纽带”不但没有给红十字会以缓冲的机会,反而将其在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中,暴露出的种种不规范操作揭示出来。 现代媒体所掌握的把事件迅速放大的能力,使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真空更容易被谣言、误传和诽谤所充满。一旦媒体污染蔓延,公众对局势的认知就更容易转变成现实。因此,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红十字会的辟谣声明不仅没有缓解公众情绪,反而使风波升级。同时,红十字会于2011年6月28日下午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仅邀请六家媒体参加,且将大量闻讯而来的记者挡在门外。既是新闻发布,就应该足够公开,这种不够坦荡有所保留的做法,自给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大空间。 红十字会虽然解释了其总会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审计署认定的采购超标等问题,但如何对各分支机构进行监督、采购超标问题的详细解释、报案后的案件进展情况等公众期待了解的内容,都没有提及。这就忽略了危机公关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红十字会简单地把公众被视为可操纵的目标,假定人们会无条件地接纳它传达的信息,必然达不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效果。 (二)信任链断裂——缺乏自律与公民冷漠的内外困境。 对于公众而言,红十字会的存在一直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一方面,大量募捐资金和财政拨款流向那里;另一方面,红十字会又甚少向外界说明其善款使用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国家,政府代管红十字会,或行使监督权都是常见的,可是,唯独中国的红十字会异化成为一种与权力体系结合甚密的官办组织。那么,是什么滋生了中红会的“官本位”,打破了慈善

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年)。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04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1966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改组后,中国红十字会积

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7个志愿服务大队、666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截至1966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50多万,基层组织5000多个。文革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了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三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198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局面,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截至1989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和建会,基层组织达到8.7万个,会员850万。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分析—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例

一、简介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简称中国红基会)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管、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宗旨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 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包括哪些项目 1.红十字天使计划 "红十字天使计划"是2005年8月以来中国红基会推动的重点公益项目,其宗旨是关注贫困农民和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募集资金和医疗物资,资助贫困农民和儿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农民和儿童实施医疗救助,协助政府改善贫困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捐建农村博爱卫生院,培训农村医务人员,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红十字天使计划"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援建乡村博爱卫生院(站)、培训乡村医生、开展贫困农民和儿童大病救助三个方面内容,直接捐资救助和资助设备通过定点医院免费治疗救助两种救助模式,大病救助种类包括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唇腭裂、目盲、聋哑、癌症、心脏病、城市亚健康等十多个病种的公益项目体系。 "红十字天使计划"是中国红基会推动的重点公益项目,自2005年8月启动以来,项目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公益品牌之一。2008年4月,"红十字天使计划"荣获了我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2.博爱助学计划 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但是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十分严峻:经费不足、校舍破烂、学生交不起学费、学校师资流失——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必须从缩小教育条件的差距入手。 为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广泛动员社会资源资助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教育领域倡导实施"博爱助学计划"公益项目。"博爱助学计划"的宗旨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贫困地区农村援建博爱小学,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博爱电脑教室和"红十字书库",设立博爱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讲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讲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讲座 心肺复苏篇 一、心肺复苏技术的适应人群 呼吸心跳骤停的人 二、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 1、急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 2、创伤:车祸、大出血等 3、中毒:食物中毒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过敏性休克 4、溺水:由温差或精神等因素导致的喉头痉挛,引起的呼吸障碍 5、触电:由于电击造成的心搏骤停 三、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 A、打开气道 (1)判断意识:用轻拍重唤的方法判断伤员有无意识:拍打伤员双肩,同时大声呼喊“先生(女士),先生(女士),你醒醒”。 (2)无意识时,应高声呼救:“这有人晕倒了,我是救护员,请这位先生(女士)帮我拨打急救电话,现场谁会救护的请帮忙。” (3)翻转成复苏体位,将伤员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4)打开气道:打开气道前,先检查伤员口腔中有无异物,如果有,清除口腔异物;完全打开衣服(女士的文胸、男士的领带、裤带);仰头举颏法,使伤病员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或鼻孔朝天(成人气道打开90度,儿童60度,婴儿30度)。 B、人口呼吸 (1)判断呼吸:一听是否有呼吸声;二看是否胸廓起伏;三感觉有否呼吸气流。判断时间10秒钟,以四位数计:1001、1002、1003…1010。 (2)人工呼吸:如果没有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吹气两次,一次吹1秒钟,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3~4秒(吹第一口气后,要抬头换气,看伤员胸廓恢复原位

后再吹第二口气)。 吹气方法:仰头举颏打开气道;捏紧鼻孔;张大口包紧其口唇;吸气后立即吹气。(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 C、胸外按压:吹两口气后,进行胸外按压。 按压频率:100次/分钟 按压深度:4~5CM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或右手中、食指沿一侧肋弓向内上方滑动至胸骨下端,左手掌跟靠紧食指,放于胸骨上。 按压方法:一手掌根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顺手重叠十指相扣,手指掌心翘起(掌根始终不要离开按压位置)。同时以髋关节为支点,身体前倾,腕肘肩关节垂直进行按压。 按压与吹气比是30﹕2,即按压30次,吹两口气。 按压要求:按压部位准确;快速有力按压,每次按压允许胸壁弹性回缩至正常位置;保持按压和解除按压两段时间相等,尽量减少按压中断。进行5个周期(5个30/2,约2分钟)后,暂停10秒钟检查呼吸脉搏。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PR时,应每2分钟或每5个周期CPR更换按压者,施救者应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可以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 注意事项: (1)救护时,应评估现场是否安全,在安全的情况下施救。 (2)做好自我保护,施救时应佩戴好手套,如果没有手套,可在手上罩上塑料袋即可。 (3)禁止在有呼吸心跳的人身上操作。 (4)当心肺复苏成功以后,应将伤员翻转为复原体位,随时观察其生命体征,如果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再次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体征:面色由苍白或青紫转红;脉搏、呼吸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眼球活动,手脚抽搐;开始呻吟等。 心肺复苏可以终止的条件:伤病员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有专业医务人员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学大纲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师资培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及群众性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传统工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将“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列为中国红十字会的职责内容。 《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师资培训的统一教材。它从挽救伤病员生命、减少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生产力的需要出发,论述了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塞、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相关内容。 通过《救护》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受训人员将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达到红十字会救护师资的标准,进而能培训出更多、更好的红十字初级救护人员。使我国的红十字救护工作更广泛深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人类健康、红十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本课程通过讲授、实际操作、播放影像等形式组织教学,采用操作、试讲和答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估。 师资课程(初训、复训)48学时,师资提高班64学时,管理班24学时。

二、课程安排 (一)初训班 初训班每期培训30人,培训7天。 内容:介绍红十字运动与救护的基本知识;强化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核心技术以及常见内科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处置要领;讲解国际急救技术新标准;教授课件制作、授课技巧、考试管理、心理急救等内容;组织试讲,接受理论考试、实操考试。 方法:课堂授课、实践等。 (二)复训班 复训班每期培训30人,培训7天。 内容:重温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核心技术以及常见内科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处置要领;讲解国际急救技术新标准;研习授课技巧、课件制作、考试管理、心理急救、伤情模拟等内容;交流各地(含国际)救护培训经验;组织试讲、综合训练,参观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等(观摩现场急救)。 方法:课堂授课、讨论、实践等。 (三)提高班 提高班每期培训30人,培训7天。 内容:2010急救与复苏指南、CPR短片观摩分析、心肺

红十字会精神

红十字会精神 弘扬红十字精神1928年的5月8日,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诞生于瑞士。他竖起的红十字旗帜,跨越种族、疆域、信仰和时空,飘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飘扬在瘟疫肆虐的疫地,飘扬在水火横行的灾区,飘扬在渴望帮助的人们的心里。为了表彰杜南的功绩,1948年,红十字与有关部门决定将他的生日命名为国际红十字日,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亿多会员和大批志愿工作者举办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人道、博爱、奉献”这是世界红十字精神。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普及卫生急救知识,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为宗旨的学校红十字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更多的场合发挥了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坚信,爱是人间的真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让我我想起了两个关于人道、博爱与奉献的小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有思想的人叫庄周,后人也叫他庄子。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文章写的非常出色。但是,庄子家里很穷,靠织草鞋为生。有一天,他到监河侯家里去借粮食。监河侯说:“好的,不过,且等我收得租税以后,我再借你300两银子,好吗?”庄子听了他的话很气愤,就对监河侯说了下面的一段话:“昨天,我在路上走,看见一条鲫鱼,躺在路上的干车沟里。鲫鱼看见我了,就吆喝:”老公公,我本来是从东海来的,今天不幸落在这个干车沟里,很快就要干死了,给我一桶水就行!求求您了,快救救我吧!”我当时就答应了,便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看几位国王,那里可是水乡,水当然很多。请相信,我一定放西江的水救你。”“鲫鱼忿忿地说:‘这怎么能行呢?现在我只要一桶水就能活命。如果等你放西江的水来,那时这里恐怕就没有我了,你只管到咸鱼摊找我好了!”承诺的大海远比不上真实的一杯水。平日里高喊爱祖国,远不如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来得具体;爱人民不如爱身边的同学老师来得实在。还有一个故事是“盲人的灯”。有一天晚上,一位盲人走路时,总是一手拿着蜡烛,一手拿着拐杖,迎面走来一个人,好奇地问:“拐杖是为帮你探路的,可蜡烛对你有什么作用呢?”盲人回答:“蜡烛不是给我用的,是给别人用的,当别人看到我手里的蜡烛时,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盲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与人方便既是与己方便。是呀,当你陷入一片漆黑的时候,先去照亮别人吧,这样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帮助你自己!还记得那些为白血病患者、为希望小学、为大地震捐款的人。带着“博爱与奉献”滋润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大家如此热情地参与这种活动,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洋溢着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大家都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行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教育人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乐事,认为帮助弱小群体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到那时,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可以说已经在你们的心田生根,发芽。我们纪念世界红十字日,就是要学习杜南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会关心、关爱别人,时刻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无私援助的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行动进一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做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5元、10元、2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成立慈善基金会运作模式

成立慈善基金会运作模 式

商业理念改变慈善基金会 运作模式 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与非公募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可否面向公众募捐。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会多为半官方色彩的政府伙伴型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则多由企业出资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始于2004年6月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其身份的确认。按此条例,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而全国性、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则分别不低于800万元和400万元。为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2007年1月,国务院将其注册和捐赠免税的权利下放到省市政府,不少企业基金会因此选择在地方注册,如朱孟依捐出市值约10亿港元股份成立的合生珠江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广东省注册;今典集团的苹果教育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注册。散财有道也是一门学问。如同任何一间掌握巨资的机构,基金会存在保值增值的问题。不少基金会委托专业公司理财,其投资组合一般包括稳健的债券、股票等。 一些活跃的基金会不仅积极开拓专项活动、纪念品销售、新媒体等筹款渠道,也致力于通过市场营销改进劝募的技巧;在治理结构上,通过投资与运作部门的分离,基金会正向提升运作效率与透明度转变;中国传统的运作型基金会开始引入项目招标制,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另一些基金会则变身VC或PE,孵化民间公益组

织,并引入救助者接力助人的机制,让慈善链条化。商业慈善、慈善投资等新理念的确立,令慈善这一人类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变得日益商业化与可持续,从而有助于慈善资源获得最优配置。 也有不少企业选择在知名公募基金会名下设立专项基金或事业基金(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有定向用途),一些明星发起的基金即如此。譬如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在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架构下独立运作,李亚鹏与王菲夫妇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管。这些基金由此也可以面向公众募捐。 以投资促进慈善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基金余额的8%。这意味着,公募基金会手中仍握有30%的募款,如果能够将其投资增值,无疑有利于扩大行善范围;对于非公募基金会,如果不希望基金缩水,其资产每年也需增值8%,这尚未计入通胀因素。由此看,即使作为非盈利机构,基金会的投资仍相当必要。合理投资-获取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是基金会的基本运作模式。 出于改善治理结构的考虑,在一些大型基金会中,将投资与运作部门分列是一个趋势:筹款部门专注劝募、投资;运作部门负责跟进项目的实施。2007年2月成立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当年6月即成立了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据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红十字会简介

中国红十字会简介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1904年成立,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建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在协助政府履行《日内瓦公约》、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开展民间外交、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保护人民生命与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实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使中国红十字事业有了法律保障。 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会聘请国家主席胡锦涛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选举彭珮云继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事业2005-2009年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有31个省级分会、333个地级分会、2860个县级分会和新疆建设兵团分会,铁路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有7万个基层组织,团体会员单位12万个,志愿者113.2万人,会员总数2398万人,其中青少年会员1549万人。 中国红十字会主要职责 备灾救灾

红十字精神与红十字文化

《红十字精神与红十字文化》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这可能大多数同志都知道。但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145年来(1863年创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07年12月,世界上共有国家红十字会186个,缔约国政府是194个,这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到现在已有104年的历史,镇江市红十字会成立于1911年,到现在也有97年的历史。 红十字运动在它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经过千千万万红十字人的打拼和奋斗,世界爱好和平进步事业人士及广大志愿者不懈的努力,红十字组织已是国际三大组织之一(联合国、奥林匹克、红十字会)。百年的红十字会组织在各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国作为政府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协助党和政府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通过长期的红十字运动实践和经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称之为红十字精神,即“人道、博爱、奉献”。这种精神的弘扬,需要靠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爱好和平进步事业的人士和志愿者来推动。红十字精神进一步提升,即形成一种红十字文化,这就是“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红十字文化。 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为发扬人道主义宗旨,弘扬红十字精神,发展红十字文化,履行红十字职责;为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的境况,对危难人群实施扶危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协助政府做好人道救助领域的工作,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社会救助团体。 在每次自然灾害面前,红十字会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紧急呼吁,发动社会募捐,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支援灾区重建。如抗击“非典”,募集款物260余万元;东南亚海啸,募集善款140万元;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红十字会系统募集款物千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救灾和重建,在国际国内灾害救助方面做出了红十字会应有的贡献。 总之,红十字事业离不开志愿者们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爱心人士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镇江的红十字事业,为进一步弘扬“红十字精神”和提升“红十字文化”增砖添瓦,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的镇江奉献力量。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历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 08-12-12 作者:编辑:点滴公益 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中,主要有四类施善团体起着主要的济贫帮困作用,它们是家族、宗教组织、政府以及社会团体。虽然这四种慈善类型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同一时期处于并存状态,但大致上还是看得出其历史变迁的逻辑: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 宗族慈善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因此,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宗教慈善 宗教团体济贫是古今中外社会所常见的。西方古时代的济贫医院主要由基督教教会主办,至于修道院、寺院等收容穷人、残废人、被遗弃的妇女,发散食物衣服给地方的贫户等救济活动,更是不胜枚举。论及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无论国外汉学者还是国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学者,都常强调中国宗族的重要性异于西方,西方教会的重要性异于中国。但与这种“有宗族而无宗教”的“中国特色”观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从社会公益角度看,宗教组织的作用实比宗族组织更大。诚如中国经济史专家指出:中古时期中国的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于一身,其所兴办之慈善公益事业,对当时、以后之社会民生,均有极大之贡献”。 政府慈善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很早就出现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提供者的想法。这一观念在早期的儒家传统中已可见,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说:“汝之民饿也,何不白于君,发癝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说私自以一己之财济贫有影射政府无德的嫌疑。 在慈善实践中,政府统筹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末。八世纪初期,社会上纷纷出现的佛教慈善组织已引起政府的猜忌,官方开始设专门官员来监督。 从九世纪中期以后,政府从佛教组织的手中承接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用公款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老管理事务,佛教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消减,而政府的社会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