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硼氢化钠

硼氢化钠 Reference) NIST化学物质信息Sodium tetrahydroborate(16940-66-2) EPA化学物质信息Borate(1-), tetrahydro-, sodium(16940-66-2) 硼氢化钠用途与合成方法 概述硼氢化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为白色至灰白色细结晶粉末或块状,在室温下与甲醇迅速反应生成氢气。吸湿性强,容易吸水潮解,沸点500℃(真空);熔点400℃;可溶于水和低级醇、液氨,不溶于乙醚、苯、烃类;相对密度(水=1):1.07,在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中硼氢化钠常用做还原剂。硼氢化钠具有较强的选择还原性,能够将羰基选择还原成羟基,但是与碳碳双键、叁键都不发生反应。少量硼氢化钠可以将腈还原成醛,过量则还原成胺。 发现历程硼氢化钠是由H. C. Brown 和他的老板Schlesinger 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发现的。当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硼烷和一氧化碳络合物的性质,但却发现了硼烷对有机羰基化合物的还原能力。由于当时硼烷属于稀有物质,因此并没有引起有机化学家的重视。硼烷化学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美国国防部需要寻找一种分子量尽量小的挥发性铀化合物用于裂变材料铀235的富集。硼氢化铀U(BH4)4符合这个要求。该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用到氢化锂,然而氢化锂的供应很少,于是便宜的氢化钠便被用来作原料,而硼氢化钠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后来,因为六氟化铀的处理工艺问题得到解决,国防部便放弃了通过硼氢化铀来富集铀235的计划,而Brown 的研究课题就变成了如何方便地制备硼氢化钠。Army Signal Corps公司对这个新化合物的野外就地制备大量氢气的用途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的工业化研究,产生了后来工业生产硼氢化钠的工艺:4NaH + B(OCH3)3 →NaBH4 + 3NaOCH3 产物是两种固体。用醚类溶剂重结晶得到纯品硼氢化钠。 用途硼氢化钠的氢在这里显-1价故有很强还原性可以还原有一定氧化性的无机物,它主要用于有机合成中的-COOH还原成-CH20H,起到有机合成的很大作用所以被成为“万能还原剂”。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它的特点是性能稳定,还原时有选择性。可用作醛类,酮类和酰氯类的还原剂,塑料的发泡剂,制造双氢链霉素的氢化剂,制造硼氢化钾的中间体,合成硼烷的原料,以及用于造纸工业和含汞污水的处理剂。 硼氢化钠给有机化学家们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温和的还原醛酮类物质的手段。在此之前,通常要用金属/醇的办法来还原羰基化合物,而硼氢化钠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醛酮羰基的还原,生成一级醇、二级醇。还原步骤是先把底物溶于溶剂,一般是甲醇或者乙醇,然后用冰浴冷却,将硼氢化钠粉末加入混合物搅拌至反应完全即可。反

制氢技术比较及分析报告

制氢技术综述&制氢技术路线选择 一、工业制氢技术综述 1.工业制氢方案 工业制氢方案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化石燃料制氢:天然气制氢、煤炭制氢等。 (2)富氢气体制氢:合成氨生产尾气制氢、炼油厂回收富氢气体制氢、氯碱厂回收副产氢制氢、焦炉煤气中氢的回收利用等。 (3)甲醇制氢:甲醇分解制氢、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甲醇部分氧化制氢、甲醇转化制氢。 (4)水解制氢:电解水、碱性电解、聚合电解质薄膜电解、高温电解、光电 解、生物光解、热化学水解。 (5)生物质制氢。 (6)生物制氢。 2.工业制氢方案对比选择 (1)煤炭制氢制取过程比天然气制氢复杂,得到的氢气成本也高。 (2)由于生物制氢、生物质制氢和富氢气体制氢等方法制取的氢气杂质含量高、纯度较低,不能达到GT等技术提供商的氢气纯度要求。 (3)国内多晶硅绝大多数都采用的是水电解制氢,只有中能用的是天然气制氢,而国外应用的更多是甲醇制氢,因此,我们重点选择以下三类方案进行对比: (A)天然气制氢 (B)甲醇制氢 (C)水电解制氢 3. 天然气制氢

(1)天然气部分氧化制氢因需要大量纯氧增加了昂贵的空分装置投资和制氧成本。 (2)天然气自热重整制氢由于自热重整反应器中强放热反应和强吸热反应分步进行,因此反应器仍需耐高温的不修锈钢管做反应器,这就使得天然气自热重整反应过程具有装置投资高,生产能力低的特点。 (3)天然气绝热转化制氢大部分原料反应本质为部分氧化反应。 (4)天然气高温裂解制氢其关键问题是,所产生的碳能够具有特定的重要

用途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否则,若大量氢所副产的碳不能得到很好应用,必将限制其规模的扩大。 (5)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该工艺连续运行, 设备紧凑, 单系列能力较大, 原料费用较低。 因此选用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进行方案对比。 4.甲醇制氢 (1)甲醇分解制氢,该反应是合成气制甲醇的逆反应,在低温时会产生少量的二甲醚。 (2)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是甲醇制氢法中氢含量最高的反应。这种装置已经广泛使用于航空航天、精细化工、制药、小型石化、特种玻璃、特种钢铁等

生物质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 otechnol ogy,2006,26(5):107~112 生物质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于 洁 1,2  肖 宏 13 (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 20003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氢能以其清洁,来源及用途广泛等优点成为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氢能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物质制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它已成为发展氢经济颇具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生物质制氢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方法制取氢气,如生物质气化制氢,超临界转化制氢,高温分解制氢等热化学法制氢,以及基于生物质的甲烷、甲醇、乙醇的化学重整转化制氢等;另一类是利用生物转化途径转换制氢,包括直接生物光解,间接生物光解,光发酵,光合异养细菌水气转移反应合成氢气,暗发酵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技术。综述了目前主要的生物质制氢技术及其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各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 生物质 制氢 气化 高温分解 超临界水 微生物电池中图分类号 Q819 收稿日期:2006201209 修回日期:2006204210 3通讯作者,电子信箱:hxiao@sibs .ac .cn 化石能源的渐进枯竭,国际市场油价的日高一日,给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我国从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番。同时,环境生态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新替代能源的研制和开发已成为各国科研生产的战略重点之一。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氢气的燃烧只产生水,能够实现真正的“零排放”。相比于目前已知的燃料,氢的单位质量能量含量最高,其热值达到 143MJ /kg,约为汽油的3倍,并且氢的来源广泛。鉴于 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石化资源渐趋枯竭,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已成为当务之急和氢能发展的长久之计。目前,“氢经济”已引起世界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被纳入发展计划。 生物质制氢技术不同于风能、太阳能、水能之处在于生物质制氢技术不仅可以有“生物质产品”的物质性生产,还可以参与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例如气化制氢技术可用于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微生物制氢过 程能有效处理污水,改造治理环境。微生物燃料电池 (MFC ),可以处理人类粪便、农业和工业废水等有机废 水。微生物发酵过程还能生产发酵副产品,例如重要的工业产品辅酶Q ,微生物本身又是营养丰富的单细胞蛋白,可用于饲料添加剂等。 1 技术概述及研究进展 生物质制氢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原理和技术制取氢气,如生物质气化制氢,超临界转化制氢,高温分解制氢等。以及基于生物质的甲烷、甲醇、乙醇转化制氢;另一类是利用生物途径转换制氢,如直接生物光解,间接生物光解,光发酵,光合异养细菌水气转移反应合成氢气,暗发酵和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基于生物质发酵产物的甲烷、甲醇、乙醇等简单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重整过程转化为氢气。目前生物质制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高效而经济地转换和利用生物质。高温裂解和气化制氢适用于含湿量较小的生物质,含湿量高于50%的生物质可以通过细菌的厌氧消化和发酵作用制氢。有些湿度较大的生物质亦可利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 [1] 。 一些主要的生物质制氢原料及常用方法见表1。

硼氢化钠制备金

Seeding Growth for Size Control of5-40nm Diameter Gold Nanoparticles Nikhil R.Jana,*Latha Gearheart,and Catherine J.Murph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631Sumter Street, Columbia,South Carolina29208 Received March22,2001.In Final Form:August7,2001 Following a seeding growth approach,gold nanoparticles of diameters5-40nm were prepared with 10-15%standard deviation in diameter from3.5(0.7nm gold particle seeds.Particle size can be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ratio of seed to metal salt,and thus any size in the range5-40nm can be prepared.The method can also be scaled up to produce10-100mg of gold nanoparticles. Introduction Metal particles in the nanometer size regime show characteristic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different from bulk metal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size effects occurring for1-10nm diameters.1-7Consequently,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involving metallic,especially gold,nanopar-ticl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currently underway.8-19To expedite such studies,bulk quantities of particles of uniform size are necessary.There are many synthetic methods to make gold nanoparticles;20-39however,only a few methods produce particles of uniform size.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involves citrate reduction of a gold salt to produce 12-20nm size gold p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standard deviation,~10-16%).20,21The most popular method for producing smaller gold particles was developed by Brust et al.This method utilizes borohydride reduction of gold salt in the presence of an alkanethiol capping agent to produce1-3nm particles.22 By varying the thiol concentration,sizes can be controlled between2and5nm.23Phosphine-stabilized gold clusters (1.4(0.4nm)have also been prepared and further converted to thiol-capped clusters by ligand exchan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tability,24-30and recently phos-phine-stabilized monodispersed gold particles(1.5(0.4 nm)were prepared using a similar protocol to the Brust method.30 Most of the other methods to make small gold clusters (1-5nm)take advantage of the strong capping action of thiols.31,34,36Capping agents include disulfides,31polymers with mercapto and cyano functional groups,34and den-drimers.32,33Varying the capping agent concentration allows for size control between1and4nm with good monodispersity,but any attempts to make larger size particles(>5nm)with these procedures lead to a wid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tandard deviation~25-100%),23,39and further narrowing of size distribution is required.40-43Occasionally,aging,annealing,or ligand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E-mail murphy@ 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 and jana@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 (1)Creighton,J.A.;Eadon,D.G.J.Chem.Soc.,Faraday Trans. 1991,87,3881. (2)Henglein,A.J.Phys.Chem.1993,97,5457. (3)Belloni,J.Curr.Opin.Colloid Interface.Sci.1996,1,184. (4)Valden,M.;Lai,X.;Goodman,D.W.Science1998,281,1647. (5)Link,S.;Burda,C.;Wang,Z.L.;El-Sayed,M.A.J.Chem.Phys. 1999,111,1255. (6)Link,S.;El-Sayed,M.A.J.Phys.Chem.B1999,103,8410. (7)Hodak,J.H.;Henglein,A.;Hartland,G.V.J.Phys.Chem.B 2000,104,9954. (8)Schmid,G.;Hornyak,G.L.Curr.Opin.Solid State Mater.Sci. 1997,2,204. (9)Whetten,R.L.;Shafigullin,M.N.;Khoury,J.T.;Schaaff,T.G.; Vezmar,I.;Alvarez,M.M.;Wilkinson,A.Acc.Chem.Res.1999,32,397. (10)Dirix,Y.;Bastiaansen,C.;Caseri,W.;Smith,P.J.Mater.Sci. 1999,34,3859. (11)Dirix,Y.;Bastiaansen,C.;Caseri,W.;Smith,P.Adv.Mater. 1999,11,223. (12)Caseri,W.Macromol.Rapid Commun.2000,21,705. (13)Kell,A.J.;Stringle,D.L.B.;Workentin,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Lett.2000, 2,3381. (14)Labande,A.;Astruc,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mun.2000,1007. (15)Wu,M.L.;O’Neill,S.A.;Brousseau,L.C.;McConnell,W.P.; Shultz,D.A.;Linderman,R.J.;Feldheim,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mun.2000, 775. (16)Hainfeld,J.F.;Powell,R.D.J.Histochem.Cytochem.2000,48, 471. (17)Templeton,A.C.;Wuelfing,M.P.;Murray,R.W.Acc.Chem. Res.2000,33,27. (18)Martin,J.E.;Wilcoxon,J.P.;Odinek,J.;Provencio,P.J.Phys. Chem.B2000,104,9475. (19)Pileni,M.P.;Tanori,J.;Filankembo,A.Colloid Surf.A1997, 123,561. (20)Turkevich,J.;Garton,G.;Stevenson,P.C.J.Colloid Sci.1954, 9,26. (21)Frens,G.Nature1973,241,20. (22)Brust,M.;Walker,M.;Bethell,D.;Schiffrin,D.J.;Whyman,R. 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mun.1994,801. (23)Hostetler,M.J.;Wingate,J.E.;Zhong,C.J.;Harris,J.E.;Vachet, R.W.;Clark,M.R.;Londono,J.D.;Green,S.J.;Stokes,J.J.;Wignall, G.D.;Glish,G.L.;Porter,M.D.;Evans,N.D.;Murray,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ngmuir 1998,14,17. (24)Schmid,G.;Pfeil,R.;Boese,R.;Bandrmann,F.;Meyer,S.;Calis, G.H.M.;van der Velden,J.W.A.Chem.Ber.1981,114,3634. (25)Rapoport,D.H.;Vogel,W.;Colfen,H.;Schlogl,R.J.Phys.Chem. B1997,101,4175. (26)Schmid,G.;Meyer-Zaika,W.;Pugin,R.;Sawitowski,T.;Majoral, J.P.;Caminade,A.M.;Turrin,C.O.Chem.Eur.J.A2000,6,1693. (27)Brown,L.O.;Hutchison,J.E.J.Am.Chem.Soc.1997,119, 12384. (28)Brown,L.O.;Hutchison,J.E.J.Am.Chem.Soc.1999,121,882. (29)Warner,M.G.;Reed,S.M.;Hutchison,J.E.Chem.Mater.2000, 12,3316. (30)Weare,W.W.;Reed,S.M.;Warner,M.G.;Hutchison,J.E.J. Am.Chem.Soc.2000,122,12890. (31)Yonezawa,T.;Yasui,K.;Kimizuka,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ngmuir2001,17,271. (32)Zhao,M.Q.;Sun,L.;Crooks,R.M.J.Am.Chem.Soc.1998,120, 4877. (33)Esumi,K.;Hosoya,T.;Suzuki,A.;Torigoe,K.J.Colloid Interface Sci.2000,229,303. (34)Teranishi,T.;Kiyokawa,I.;Miyake,M.Adv.Mater.1998,10, 596. (35)Yonezawa,T.;Sutoh,M.;Kunitake,T.Chem.Lett.1997,619. (36)Chen,S.H.;Kimura,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ngmuir1999,15,1075. (37)Green,M.;O’Brien,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mun.2000,183. (38)Brust,M.;Bethell,D.;Kiely,C.J.;Schiffrin,https://www.doczj.com/doc/7613367282.html,ngmuir 1998,14,5425. (39)Leff,D.V.;Ohara,P.C.;Heath,J.R.;Gelbart,W.M.J.Phys. Chem.1995,99,7036. 6782Langmuir2001,17,6782-6786 10.1021/la0104323CCC:$20.00?2001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ublished on Web10/02/2001

水电解制氢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水电解制氢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一、绿色能源氢能及其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绿色无污染能源,其中氢能清洁无污染、高效、可再生,是未来最有潜力的能源载体。利用电解水技术制氢是目前最有潜力的技术,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绍了氢能的研究现状和水电制氢技术,着重介绍了碱性电解槽、子交换膜电解技术以及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技术,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总结。 1.氢能的研究现状 美国: 1990年,美国能源部(DOE)启动了一系列氢能研究项目。 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制订了《自有车协作计划》、《美国氢能路线图》。 2004年2月,美国能源部出台的“氢态势计划”,并提出2040年美国将实现向氢经济的过渡。 美国能源部、国防部、交通部、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宇航局和商务部以及8个国家实验室、2所大学和19 个公司签署了研发合同。 欧盟: 2001 年11 月启动的“清洁能源伙伴计划”,欧盟拨款1850万欧元支持汉堡、伦敦等10个城市的燃料汽车示范项目。 2008年11 月初欧盟、欧洲工业委员会和欧洲研究社团联合制订了2020年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计划。 日本: 1993年就制订了“新阳光计划”,预计到2020年投资30亿美元用于氢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500 万辆,建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10000MW。 我国: 2003年11月我国加入了“氢能经济国际合作伙伴(IPHE)”,成为IPH首批成员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相关内容。 相对而言,我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开始得较晚,这方面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然而通过国内研究单位的协作努力,在材料、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堆、整车集成等方面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展燃料电池客车的公交线路试运行。 2 水电解氢能的制备技术进展 发展到现在,已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电解槽,分别为碱性电解槽#聚合物薄膜电解槽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①碱性电解槽 碱性电解槽是发展时间最长、技术最为成熟的电解槽,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其缺点是效率最低,槽体示意图如图1 所示。国外知名的碱性电解水制 氢公司有挪威留坎公司、格洛菲奥德公司和冰岛雷克雅维克公司等。电解槽一般采 用压滤式复极结构或箱式单极结构,每对电解槽压在1.8~2.0V,循环方式一般采用 混合碱液循环方式。

甲烷的应用研究进展

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甲烷在合成领域的应用 (1) 1.1甲烷的直接氧化制合成气 (1) 1.2甲烷催化裂解制氢 (2) 1.3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2) 1.4甲烷/CO2重整反应 (3) 1.5甲烷水蒸气转化 (3) 1.6甲烷自热重整技术 (4) 2甲烷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5) 2.1 甲烷探测仪的开发利用 (5) 2.2 甲烷工艺在工业上的应用 (5) 2.3甲烷传感器研究进展 (5) 3甲烷的研究发展展望 (6) 4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6)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hane (7) 字数统计(7721字)

甲烷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天然气资源状况,系统阐述了近些年来其在合成及其它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甲烷的直接转化制合成气,催化裂解制氢,部分氧化制合成气,与CO2重整反应,水蒸气转化和自热重整技术;甲烷探测器的研究利用。最后,提出了对甲烷应用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甲烷转化应用进展 甲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及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含量分布不均,根据我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调查评论结果,我国152个沉积盆地和地区的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不包括溶解气)为380400亿m3,其中陆上大约占78.60%,海上21.40%。我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约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0%[1],贮藏量占世界第17位,它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西部和海域,埋深超过3500m和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山地和沙漠的天然气超过了总量的59%[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燃料,其实甲烷的应用远不止简单的燃烧,它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甲烷应用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1甲烷在合成领域的应用 甲烷的转化和利用包括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燃料和基础化学品的一切过程,从已有的天然气化工利用技术来看,甲烷的转化包括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3]。 1.1甲烷的直接氧化制合成气 在甲烷的直接氧化利用中,研究较多的技术是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等。 甲醇是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由甲烷合成甲醇的方法有多相催化氧化法、均相催化氧化法、熔盐氧化法、等离子体转化法、酶催化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4]。陈立宇等[5]以V2O5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研究工作,考察了V2O5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发烟硫酸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机理探讨和宏观动力学推导。甲烷在部分氧化反应中首先转化为硫酸甲酯,后者进一步水解得到甲醇。甲烷转化率可达54.5%,选择性45.5%。桑丽霞等[6]在固定床环隙反应器中,150℃MoO3-TiO2/SiO2光催化气相甲烷和水合成了甲醇和氢,甲醇的选择性达到了87.3%。 甲烷直接转化制烯烃是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关于制作工艺的研究之外,王凡,郑丹星等[7]在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时的热力学平衡限度有了一定研究,其实验结果表明,在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体系中,H2、CO的生成相对容易,C2产物(C2H4、C2H6)不容易生成。通过计算,得到了该体系有利于烯烃生成的反应条件,500℃-800℃、1.5MPa、烷氧摩尔比为7。魏迎旭等[8]合成了具有CHA结构的SAPO- 34和具有金属杂原子的MeAPSO-34(Me=Mn,Co和Mg)分子筛。采用

硼氢化钠催化水解制氢研究进展

硼氢化钠催化水解制氢研究进展 梁艳戴洪斌**王平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沈阳110016 ) 摘要硼氢化钠(NaBH4)催化水解制氢是一项具备车载氢源应用前景的储氢/制氢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具有储氢效率高、安全、方便、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它已成为各种储氢/制氢技术研究的热点。介绍了NaBH4催化水解制氢的原理,综述了制氢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反应装置的设计和反应副产物偏硼酸钠(NaBO2)的再生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硼氢化钠储氢/制氢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制氢装置 中图分类号: TM911.4;TQ1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81X(2008)-0000-00 Progress in Study of 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Catalytic Hydrolysis of Sodium Borohydride Solution Liang Yan Dai Hongbin**Wang Ping (Shenya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terials Science,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henyan 110016, China) Abstract Hydrogen generation (HG) from catalytic hydrolysis of sodium borohydride (NaBH4) solution is a promising on-board hydrogen storage/generati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urrently, attention is being extensively paid to NaBH4-based catalytic hydrolysis system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high hydrogen capacity, safety, convenience, the environmentally benign hydrolysis production and so forth. This perspective presents the principle of HG from NaBH4 solution, and reviews the current progresses in HG system of the hydrolysis of the catalyst, reaction kinetics, reaction mechanism, design of reaction generator and recycle of hydrolysis production, aiming at providing an outline of forefront of the technology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Sodium borohydride; Hydrogen storage/generation; Catalyst; Reaction kinetics; Hydrogen generator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主要依靠的化石能源终将耗竭,能源价值凸现,为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是主要方法。其中氢能被公认为是未来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因为它可以直接用于内燃机,或者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来驱动车辆或作为其它用途的电源。但是,用氢气作为燃料也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缺乏安全、方便、高效和经济的储氢/制氢技术[1–4]。 发展高性能储氢系统为氢燃料电池车及各种军用﹑民用便携式电源提供移动氢源是氢能应用的关键环节。相比于高压和低温液化储氢,材料基固态储氢在操作安全性﹑能源效率及储氢容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但多年研究表明:已知储氢材料在温和操作温 收稿:2008年10月。收修改稿:××××年××月

硼氢化钠测定方法

硼氢化钠测定方法(碘酸盐法)一.试剂配制 1、6NH 2SO 4 在搅拌下,小心地将100ml浓H 2 SO 4 加入500ml蒸馏水中,混合,冷却。 2、淀粉指示剂:将4g可溶性淀粉和10mlHgl 2 与40ml蒸馏水相混合,在搅拌下, 将淀粉加入1000ml沸腾蒸馏水中,使之冷却、沉降,使用上层液体。也可以用 1ml氯仿(三氯甲烷)代替Hgl 2 。 3、NaOH(1N):溶解40gNaOH于500ml蒸馏水中,冷却,稀释至1000ml。 4、KIO 3():溶解8.9173g基本标准KIO 3 于新沸冷蒸馏水中,稀释至1000ml。 5、Na 2S 2 O 3 ():溶解16g Na 2 S 2 O 3 于1000ml新沸冷蒸馏水中,加入0.1g Na 2 CO 3 于 溶液中。(特标,一星期后过滤、标定) 二、测定方法: 精确称取样品0.4g(称准至0.0002g)于250ml容量瓶中,迅速加入1NNaOH 溶液中,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移液管吸取等分试样于一洁净碘瓶中,立即加入 溶液。再加入2gKl,摇动,以使KI溶解。再加入10m16NH 2SO 4 加塞,摇动,混 合。使静置于冷、暗处2-3min。用蒸馏水洗下塞子和瓶上的附着物,用 Na 2S 2 O 3 标准液滴定,使用淀粉指示剂滴定到无色为止。 计算: NaBH 4= (XN1-YN2)* W X 100% 式中:X—KIO 3 体积ml; N1—KIO 3 当量浓度; Y—Na 2S 2 O 3 体积ml; N2—Na 2S 2 O 3 当量浓度;

W—试样重量,g。三、在分析中特别注意要点: 1、KIO 3浓度配制一定要达到,因与样品称重直接相关。如未达到KIO 3 配制浓度, 应在称量上,按每少少称0.05g计。 2、KIO 3 的标定,应按国际标定方法计算标准浓度到。 3、KI的检测:目测自由流动。测定:取样品1g溶解于25ml的蒸馏水中,加入 2ml淀粉指示剂和1ml6NH 2SO 4 ,溶液不应立即出现蓝色外观。 4、Na 2S 2 O 3 的标准一定要精确到浓度,反之则与KIO 3 浓度标准相差很大,与测定 样值的误差较大。 5、KI与样品液绝对相溶,否则,在H 2SO 4 的酸解反应下,KI与不能完全反应, 使NaBH 4 正确值有一定差距。 以上采用碘酸盐方法检测NaBH 4 的含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仪器易得,检测简单、快速。 如果贵公司有相当检测实力和仪器,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痕量(30-300ppm):氢发生法 2、痕量(20-200ppm):碘酸盐法 3、痕量(1-200ppm):NAD+法 4、痕量(1-200ppm):龙胆紫法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分析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5T20:54:23.82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2期作者:艾腾筐[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制氢工艺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制氢工艺技术种类很多,应用效果与效益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之前应重视各类工艺技术之间的对比分析,并采用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开展综合研究工作,探索新时期的主要制氢工艺技术方式,为产业化的发展夯实基础。 (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000)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制氢工艺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制氢工艺技术种类很多,应用效果与效益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之前应重视各类工艺技术之间的对比分析,并采用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开展综合研究工作,探索新时期的主要制氢工艺技术方式,为产业化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氢气属于我国重要工业产品之一,广泛应用在石油领域、化工领域、建材领域、冶金领域、电子领域、医药领域、电力领域、轻工业领域、气象领域与交通领域,在不同领域应用中对氢气的纯度与杂质含量要求不同。因此,为了结合各个领域的氢气需求,应筛选效率较高的制氢工艺与相关配套装置,提升经济效益并保证生产工作灵活性,满足安全管理需求,加大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力度。 一、制氢工艺技术方式分析 第一,电解水制氢工艺技术。对于此类工艺技术而言,属于我国常用且发展成熟的制氢方法,主要将水作为原材料,形成氢气与氧燃料生成水的逆过程,达到制氢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定能量,并促进水分解,例如:提供电能,可以促进水分解,制氢效率为86%左右,工艺的应用较为简单,没有污染问题,且经济效益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配电功率的要求很大,单套装置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在很多区域中受到限制。 第二,天然气转化制氢工艺技术。此类方式就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之下,使得水蒸气转化成为氢气,通常反应温度为810摄氏度左右。此类工艺技术所制成的氢气含量在74%左右,很多大型加工厂中都在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对蒸汽进行催化,制取氢气。但是,此类工艺技术在实际应用期间,流程较为繁琐,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消耗的能源也很多,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国已经开始针对此类工艺技术进行整改,开发间歇式的天然气蒸汽制作工艺技术,在小型设备的支持下,降低制取成本。但是,由于原材料的分布不均匀,导致此类方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没碳化制氢工艺技术。此类技术将煤设置在与空气相互隔绝的环境中,温度为950摄氏度左右,制取焦炭,副品就是焦虑煤气,其中含有60%左右的氢气。对于焦炉煤气而言,在去除杂质之后,可以进行氢气的提取,但是,此类工艺技术的应用流程较为复杂,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高,存在制约。 第四,煤气化制氢工艺技术。此类技术就是创建固定床类型的汽化炉设备,所制取的煤气中含有40%氢气。在煤气杂质处理之后,可以使用相关装置进行氢气的制取,且费用很低,氢气的提取效率较高,可以应用在生产中。 第五,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工艺技术。通常情况下,在甲醇与脱盐水蒸汽相互混合之后,将其放置在加压加热的的容器中,可以形成催化与转化作用,生成75%的氢气。在变压吸附的过程中,应使用吸附剂,根据压力变化对吸附剂的剂量进行动态化调整,在高压环境中对原料中杂质进行吸附,在低压环境中对杂质进行脱附处理,保证吸附剂的再生应用。此类技术的使用可以进行脱盐水与循环液缓冲罐中的甲醇、水等混合在一起,在循环液体升压泵的支持下,进行加压处理,将其与甲醇冲关升压泵加压之后的甲醇原料混合在一起,然后设置在换热器设备中,形成自转化器的转化作用,完成第一次热交换。在此之后,将原料液体放置在汽化塔设备中,然后在沸腾器与导热油的作用之下实现二次加热,进行汽化处理。在转化之后进入到脱碳的程度中,在八塔七次均压环境之下,进行真空变压吸附处理,制取出相关气体,将杂质排放在大气中。对于半成品气体而言,还需进入到PSA制氢工艺环节中,实现提纯处理目的,此时的氢气纯度甚至可以达到99.99%。在使用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工艺技术的过程中,工艺流程较为简单,需要支付的成本很少,且操作灵活性很高,制氢规模在8000nm3/小时左右,有利于进行精细化生产与制作,因此,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此类工艺技术,遵循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原则,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在提升整体工作质量与制氢工艺技术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当前任务,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二、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对于电解水制氢工艺技术而言,主要使用的原材料为水,制取规模为300nm3/小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规模很小,建设的周期很多,使用便利性高,操作灵活,但是存在耗电量大的缺点[1]。 天然气转化制氢工艺技术的应用原材料为天然气与水,制取规模为4000nm3/小时左右,工艺流程较为复杂,配套装置的安装与建设时间长,需要支付较高投资成本。 煤焦化制氢工艺技术在应用期间,原材料为煤与水,制取规模为10000nm3/小时左右,但是,煤炭的资源分布不均匀,煤焦化的工艺流程会受到一定影响[2]。 煤气化制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原材料为煤与水,制取规模为10000nm3/小时左右,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污染[3]。 甲醇水蒸气转化技术的原材料为甲醇与水,制取规模为8000nm3/小时左右。在生产过程中,甲醇原材料容易获取,运输与存储便利性高,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很低,且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很短,能耗较少。同时,此类技术在应用期间的工艺流程很简单,灵活性符合要求[4]。 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工艺技术的应用效果较高,能够打破传统工艺技术局限性,降低成本提升制氢工艺技术应用效果,因此,需予以足够重视,广泛进行推广应用[5]。 结语: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各类制氢工艺技术,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因此,在实际生产期间应总结丰富经验,合理应用此类工艺技术开展工作,确保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小彦,陈刚,殷海龙,等.不同原料制氢工艺技术方案分析及探讨[J].煤化工,2017(6):40-43. [2]刘晓丽.制氢工艺技术比较[J].当代化工研究,2016(5):78-79.

氢能利用与制氢储氢技术研究现状

氢能利用与制氢储氢技术研究现状上海大学陈哲 关键字:氢能制氢储氢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因地制宜的发展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氢能等新型能源,其中氢能以资源丰富、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 一、氢能的利用与未来发展 氢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接燃烧;(2)通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3)核聚变。其中最安全高效的使用方式是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目前,氢能的开发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并将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安全战略的高度, 制定了长期的氢能源发展战略。美国的氢能发展路线图从时间上分为4个阶段:技术、政策和市场开发阶段;向市场过渡阶段;市场和基础设施扩张阶段;走进氢经济时代。从2000 年至2040年, 每10年实现一个阶段。而欧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短期,从2000 年到2010 年;中期,从2010 年到2020年;中远期,从2020年到2050年。第一阶段将开发小于500 kW的固定式高温燃料电池系统(MCFCPSOFC);开发小于300kW 的固定式低温燃料电池系统( P EM) 。第二阶段是新的氢燃料家用车比例要达到5%,其他氢燃料交通工具比例达到2%。所有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8g/km,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1500万t 。第三阶段是新的氢燃料家用车比例要达到35%,其他氢燃料交通工具比例达到32%。所有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4.8g/km,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2.4亿t 。 二、制氢技术 1、矿物燃料制氢 在传统的制氢工业中,矿物燃料制氢是采用最多的方法,并已有成熟的技术及工业装置。其方法主要有重油部分氧化重整制氢,天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和煤气化制氢。虽然目前90% 以上的制氢都是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但天然气和煤储量有限,且制氢过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显然在未来的制氢技术中该方法不是最佳的选择。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系统设计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 (2) 1.2.2 氢氧燃料电池控制系统 (4) 1.2.3 自供氢燃料电池系统商业化现状 (6)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8)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8) 1.4 主要研究内容 (8) 第2章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原理 (10) 2.1 引言 (10) 2.2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0) 2.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0) 2.2.2 空气自呼吸PEMFC工作原理 (12) 2.2.3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原理 (13) 2.2.4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 (14) 2.3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15) 2.3.1 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系统 (15) 2.3.2 能量管理系统架构 (16) 2.3.3 控制系统原理 (17) 2.3.4 电源管理系统原理 (18) 2.4 本章小结 (21) 第3章硼氢化钠制氢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22) 3.1 引言 (22) 3.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22) 3.2.1 主控芯片的选择及电路设计 (22) 3.2.2 温度控制模块 (25) 3.2.3 压力控制模块 (27) 3.2.4 人机交互模块 (28) -IV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