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概论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概论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概论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概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根据所进行的研究是以建立系统的理论为目的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将心

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一)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的任务是把理论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探索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主要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和人文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一)一般方法论

在我国,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情景观察现场观察

(二)实验法

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个案研究法

把任何社会个体(个人或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其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四)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是指以提问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面谈法、邮寄问卷法、电话调查法等。

(五)内省法

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六)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拥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一)孕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最古老的专著

笛卡尔

洛克白板说

(二)确立阶段

缪勒、赫尔姆霍茨、费希纳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是近代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二、心理学的流派

(一)精神动力学派

产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理论包括:

?潜意识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过解梦、催眠等方法来了解人的潜意识)

?泛性论--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性的支配

?梦的解释

?本能学说

?人格理论本我

自我

超我

(二)行为主义

产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华生,标志是《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早期行为主义把心理简化为刺激--反应,新行为主义修正为刺激--心理状态--反应。

(三)人本主义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四)认知主义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侧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1、各学派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

(二)发展趋势

1、综合化的趋势

2、本土化趋势

3、实用化趋势

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

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器

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

其功能是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四、阈限

阈限是指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

差别阈限: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强度。

五、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人们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

第二节知觉:信息的识别

一、概念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三、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对象识别

模板匹配原型匹配

特征分析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

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神经系统的特点

2、后天的训练

3、兴趣

第四节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一、记忆的概念和分类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信息保持不超过2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二、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遗忘是指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

(一)遗忘理论

1、衰退理论

2、干扰理论

3、压抑理论(动机性遗忘)

(二)遗忘规律

遗忘会产生在质和量两方面

数量的变化: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信息的演算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基本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划分,可分为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语词逻辑(抽象)思维

2、从思维运行方向的维度划分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3、从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划分

(1)受制思维

(2)创造思维

指标: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

三、类别和概念学习

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四、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尝试错误

?顿悟

?类比法

启发式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呈现的方式

2、多余刺激的干扰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的作用

第三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个性心理概述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1、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智力是指各种能力的综合,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2、气质

气质(temperation )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

3、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气质性格

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和暂时

神经活动的“合金”

先天遗传受后天环境影响

可塑性小可塑性大

稳定性大一般稳定性

无好坏有好坏

二、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遗传、大脑结构、体态、容貌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社会实践

三、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

1、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育评价、能力培养、学习归因、个性教育

2、运用于职业指导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一、主要个性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艾里克森

2、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该理论主要把人格等同于行为

3、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人的需要和动机

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类型理论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2)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将人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3)霍兰德将人格分为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传统型

5、特质理论

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质决定个体行为

二、常见个性测验简介

1、自陈测验

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2、投射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儿童统觉测验(CAT)等

三、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与使用测验的原则

1、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

2、效度

3、常模(比较标准)

4、使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性格特征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第四节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tion )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

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

1、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气质激素理论——柏尔曼

3、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

第五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才能与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

能力按倾向性划分,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按功能划分,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智力的概念

智力指一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四、智力的结构理论

1、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将智力分为G因素和S因素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认为智力由七种基本能力构成

五、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IQ(智商)=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第四章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

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到质变)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成熟时间有差异,同一心理机能发展速率也有不同。

4、差异性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

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等

?遗传与环境

?儿童自身作用

?关键期

三、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横向比较研究

是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二)纵向跟踪研究

是指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

(三)跨文化研究

是指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结构的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2、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至7岁)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8至12岁)思维灵活、平衡

?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

3、认知发展与平衡化

二、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2、新智力理论

(1)智力三元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四、语言的获得与机能

语言发展阶段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的功能

第三节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

(一)早期情绪的发展

(二)依恋

三种类型: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

焦虑-矛盾型

二、自我意识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

?认识生理状况

?体验内心活动

?感受社会作用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生物学的因素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则是由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身体发育

认知发展

情绪发展

社会性发展

个性发展

第五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包括:

(1)分析与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与媒体

(3)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的

分类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2)教学目标分类是跨学科的

(三)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

1、起始能力的分析

2、学习方式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心理学家加涅将认知学习分为: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先行组织者

由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运用于讲授法。先行组织者是指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相关的和清晰的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说明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2、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

由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掌握学习法由布卢姆提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可以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3、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原则:

(1)教学应要求学生作出外部反应

(2)即刻强化

(3)教学应小步子

(4)教学应自定步调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提出。头脑风暴法需遵循的原则:

1)对提出的观点先不作任何评价

2)注重数量,以量生质

3)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

4)鼓励借鉴他人想法

第二节认知教学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特征

认知教学强调教学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取向。

(二)行为主义教学观与认知教学观

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是经验的联结,学习是通过练习和强化来实现的。

认知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学习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三)建构主义教学与情境认知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情境认知教学强调学生的认知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情境存在。教学应关注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呈现。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

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要应用先前的知识;

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

问题解决是个性化的活动。

(二)问题解决过程与策略

问题解决的四个环节:

1、认知问题与任务

2、表征问题

3、产生与执行策略

4、反思结果

(三)问题解决的培养

1、提高贮备知识的质量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3、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信念

(四)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突发性等。

表现形式: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1、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创造性教学环境

2、培养创造性人格

3、创造性思维培养

1)原型启发法2)类比法

3)缺点逆用法4)反向探索法

5)立体思维法6)头脑激励法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第三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

2、善于启发

3、勤学敬业

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尊重、公平、有爱心等)意志等

(三)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学信念之一。

高教学效能感表现为有个人成就感,认为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负责。

二、教师的威信发展与维护

教师的威信是指由于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构成的优秀品质而使人产生的尊敬感和信赖感。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二)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原理规则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并能有效应用。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解决问题有更多创造性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1、不断更新原理规则知识

2、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

3、在教学反思中发展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第四节教学中的品德问题

一、品德学习理论与教学意义

品德:道德在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水平论

把品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前道德水平(0—9岁)

为了免于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规则

2、因循水平(9—15岁)

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3、原则水平(15岁以后)

对义务感、责任感有了更加普遍的认识,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防范协约、表征性奖励等

第六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二、学习类型

根据内容与结果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与熟练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根据学习成果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三、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学习风格由生理性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社会性要素构成。

四、学习策略

学习步骤、学习方法、技巧等的优化组合。

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即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五、学习的生理机制

1、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暂时神经联系

2、潘菲尔德的大脑定位说

3、海登的化学分子说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学习是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总结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

强化是运用强化物来提高某种反应频率的过程。

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加反应可能性的刺激。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

1、苛勒----顿悟

2、托尔曼----认知地图

三、加涅----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动机与学习----愿学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兴趣与学习----好学

兴趣是个体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

(三)情绪与学习----乐学

消极情绪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绪推动智力发展。

四、意志与学习

决心、信心和恒心是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五、性格与学习

第七章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

第二节社会认知和印象

一、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认知者、被认知者、认知情境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三、印象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四、社会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SOLER技术

S 坐要面对别人O 姿势要自然开放

L 身体微微前倾 E 目光接触

R 放松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是指根据某人的一个品质而推断其其他品质的倾向。

4、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五、社会认知的归因

维纳的两维归因

第三节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2、相似性和互补性

3、对等性或互惠性

4、优势性(如外貌、能力等)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与评价

1、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被调查者依次说出团体中最愿接触和

最不愿接触的人(排序法)

2、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

可以了解团体中的权威人物。

3、社会距离尺度法---波加杜斯

每位成员都给其它成员评分(五级)

第四节利他行为与侵犯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

二、侵犯性行为

第五节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一、社会影响

(一)从众与服从

从众产生的原因: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二)暗示与模仿

二、群体心理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作用

(二)群体决策

(三)群体领导

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问题稍重,除一般人,也包括心理失调的人

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形式

模式:发展型、教育型、文化模式

形式:个别咨询、心理测试、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等

第三节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

一、学生常见问题的内容分类及其对策

1、学习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等)

3、自我管理问题

时间管理、生活管理、经济管理等

4、自我发展问题

5、性方面问题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2、悦纳教师职业

3、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4、健全的教育意志

5、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014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418003、418004 学分: 3学分、3学分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85;实验学时:11;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考试目标和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主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 要求考生能: 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三、神经回路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机能系统学说;四、模块说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什么是内分泌腺;二、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 要求考生能: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必考内容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言语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进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指人的心理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人的知情意行完整统一满足社会的需要。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以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 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初等教育专业)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指导思想 基础心理学是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 专科生较好学完基础心理学课程后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命题的原则 (1)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指定教材的各章内容,既全面考核,又要突出重点。 (3)试卷含有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并着重考核应用能力。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 (4)试卷难易适度。 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25%, 较难占40%,难占15%。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个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 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 (5)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会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成为暗示其它试题答案的线索。 三、考试对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四、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20分钟 (三)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2% 填空约10% 选择题约15% 判断说明题约12%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和实例分析题约26% 五、考试参考用书:梁宁建主编:基础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6月第1版。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3、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心理过程、个性、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掌握: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3、综合应用:分析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及其规律。 2、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神经兴奋方式,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2、理解掌握:大脑皮层的结构及功能 3、综合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考核知识点 1、意识、自我意识和注意这三个概念及其特点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注意的品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大学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1、chunking the process of taking single items of information and recoding them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or some other organizing principle. 2、Double-blind control an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n which biased expectation of experimenters are eliminated by keeping both participants and experimental assistants unaware of which participants have received which treatment. 3、Shape constancy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true shape of an object despite variations in the size of the retinal image. 4、Law of effect a basic law of learning that states that the power of a stimulus to evoke a response is strengthened when the response is followed by a reward and weakened when it is not followed by a reward. 5、Think-aloud protocol reports made by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s of the mental processes and strategies they use while working on a task. 6、Stereotype threat the threat associated with being at risk for confirming a negative stereotype of one’s group. 7、Within subject design a research design that uses each participant as his or her own control; for example, the behavior of an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 before receiving treatment might be compared to his or her behavior after receiving treatment. 8、Locus of control it is a belief about whether the outcomes of actons are contingent on what you do(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or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ex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9、positive reinforcement a behavior is follow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an appetitive stimulus in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that behavior. 10、placebo effect a change in behavior in the absence of an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11、observer bias the distortion of evidence because of the personal motiv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viewer. 1、Why a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mportant in intelligence testing? Reliabil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can be trusted to give consistent scores. The validity of a tes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it measures what an assessor intends it to measure. One straightforward way to find out if a test is reliable is to calculate its test-retest reliability-a measure of the co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same people, on the same test,given on two different occasions. 3、what ar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1)Fixed-Ratio(FR)schedules:Brief pau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The higher the ratio, the longer the pause after each reinforcement. (2)Variable-Ratio(VR)schedules:No pau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3)Fixed-Interval(FI)schedules:Few respon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4)Variable-Interval(VI)schedules:Responding occurs at a fairly constant rate. 4、could you explain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And please give one example.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A peripheral-feedback theory of emotion stating that eliciting stimulus triggers a behavioral response that sends different sensory and motor feedback to the brain and creates the feeling of a specific emotion. The example: we feel sorry because we cry,angry because we strike,afraid because we tremble. 5、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act between co structuralism and functionalism? p10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初等教育专业)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指导思想 基础心理学是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专科生较好学完基础心理学课程后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命题的原则 (1) 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2) 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指定教材的各章内容,既全面考核,又要突出重点。 (3) 试卷含有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并着重考核应用能力。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 (4)试卷难易适度。 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25%,较难占40%,难占15%。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个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 (5) 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会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成为暗示其它试题答案的线索。 三、考试对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四、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20分钟 (三)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2% 填空约10% 选择题约15% 判断说明题约12%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和实例分析题约26%

五、考试参考用书:梁宁建主编:基础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3、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心理过程、个性、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掌握: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3、综合应用:分析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及其规律。 2、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神经兴奋方式,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2、理解掌握:大脑皮层的结构及功能 3、综合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考核知识点 1、意识、自我意识和注意这三个概念及其特点。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大纲目录-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研究 1.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其他研究方法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1.什么叫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3.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2.幂定律 二、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1.视觉的传导机制 2.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1.什么是颜色 2.色觉理论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1.视觉对比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3.视觉适应 4.后像 三、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1.音高 2.音响 3.声音的掩蔽 (二)音高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2.位置理论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二、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秘书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050104)专业(独立本科段) 秘书心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5007)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十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秘书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专业的必考课程,它是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秘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秘书个性心理论。重点讲授秘书活动中秘书角色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如秘书的角色特征、个性心理、欲望要求、智能结构、价值倾向等。第二部分是秘书交往行为论。重点讲授秘书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公关行为、工作激励等。设置此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秘书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揭示,既有利于领导充分尊重秘书工作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学中的性格、气质的互补性原则,对秘书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与搭配,推动秘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秘书人员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秘书心理学与秘书学、心理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秘书心理学,既要借助秘书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观察法、统计法等;又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心理观察法、心理测量法等。学习秘书心理学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由了解部分心理到了解心理的整体,直至了解心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二是实践性原则,秘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理论学习同秘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导论秘书心理学概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导论学习,了解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明确秘书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掌握学习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 (一)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秘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秘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一)秘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秘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二)秘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017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7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717 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717普通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普通心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任务与对象、人的信息加工、行为调节与控制、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试卷样题 1、单选题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A. 詹姆斯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冯特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故本题选D。 2.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性格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故本题选ABCD。 3. 简答题: 什么事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要点】 (1)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质: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注意含义及品质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时,将注意的含义准确表述出来,然后把注意的四个品质表述出来。此

心理学史自学考试大纲

(0398)《心理学》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说明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教材李红、张仲明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为编写考试大纲的依据。标准答案以及各种相关提法以本教材的提法为准。在考试中,本着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理解和运用、分析、解决能力的原则编制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分布 第三部分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考核要求] ●识记: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无意识,个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观察法,晤谈法,问卷法,测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个案研究法。 ●理解:心理现象的特点;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生理机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及各研究取向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感知觉 [考核要求] ●识记:感觉,知觉,错觉,瀑布效应,诱导运动,自主运动、PHI现象,Tau效应、Kappa效应,结构级差,知觉的整体性,联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 ●理解:感觉的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的基本规律;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之间的关系;知觉的特点;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组织的规律;视空间知觉的规律;听空间知觉规律;时间知觉的规律;空间知觉的规律;错觉的种类;错觉的形成原理; ●重点:利用感觉和知觉规律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第三章记忆 [考核要求] ●识记: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图像记忆,声象记忆,复述,组块化,遗忘,痕迹衰退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