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心理学大纲

个性心理学大纲

个性心理学大纲
个性心理学大纲

[06060]

个性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七年七月

自学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2.与本专业课的关系

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个性概念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整本个性心理学教材的总论的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个性心理的规律,个性的概念,个性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个性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个性的特征,是个性心理学以后各章节的舖垫。本章使学生形成对全书的基本观念。

本章的自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了解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二)个性的特征;

(三)了解个性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二)个性的概念

(三)个性的特性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个性的定义;(2)个性的特性;

(二)理解:(1)个性心理的规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2)个性与人格、个体的关系;(3)个性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三)应用:举例说明个性心理是由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决定的。

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社会心理学总论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理解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个性的狭义结构和广义结构以及几个重要的个性结构理论。由于以后的各章均与本章内容有关,因此,本章内容的掌握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关键,特别是个性的广义结构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理解个性结构的四条基本原则;

(二)掌握个性的狭义结构和广义结构的区分,特别是广义结构几个不同层次;

(三)掌握几个重要的个性结构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

(二)个性的狭义结构和广义结构

(三)重要的个性结构理论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广义结构中的个性倾向概念;(2)个性心理特征概念;(3)心理过程概念;(4)心理状态概念;(5)自我调节系统的定义。

(二)理解:(1)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2)掌握个性的狭义结构和广义结构的区分;(3)掌握几个重要的个性结构理论,如弗洛伊德、勒温、凯利的个性结构理论。

(三)应用:举实际例子说明心理状态的特点。

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介绍了个性心理学的发展简史,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对于了解个性心理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第三节——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可为我们了解我国个性心理学的现状、成就和努力方向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西方个性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了解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它的简史、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的重点、成就和努力方向。

二、考核知识点

(一)西方个性心理学的进展

(二)苏联的个性心理学

(三)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

三、考核要求

(一)理解:(1)西方个性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2)中国的个性心理学发展的简史;(3)了解我国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成就和方向。

(二)应用:举一个我国学者研究个性心理学的例子,说说该研究的方向和成就。

第四章动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二篇个性的动力和调控的第一章,动机是个性心理倾向的重要基本概念。理解动机的基本概念、类别、与其他心理过程和心理因素的联系和差别,对于了解人们积极性的来源和有效地调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动机的定义,与目的的联系和区分;

(二)掌握动机与需要、认知、情境、诱因和行为的联系,了解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

(三)掌握动机的功能和分类;

(四)掌握挫折产生的原因、冲突和如何正确对待冲突;

(五)掌握本章的一些关键术语。

二、考核知识点

(一)动机的基本概念,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二)动机的过程及其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三)动机的功能

(四)动机的主要类别

(五)挫折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六)冲突的定义、意义及其解决办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动机概念;(2)被意识到的动机概念;(3)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概念;(4)诱因概念;(5)外加动机概念;(6)内在动机概念;(7)生理性动机概念;(8)习得的社会性动机概念;(9)挫折概念;(10)冲突概念。

动机与目的和行为的联系和区分;

(二)理解:(1)动机产生的基础;(2)如何分析动机的产生过程;(3)动机的功能;(4)掌握有关交往需要和焦虑的实验研究;(5)掌握动机冲突的三种类型。

(三)应用: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冲突。

第五章兴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兴趣是个性心理学中心理倾向的一部分。本章主要阐述兴趣的一般概念,它与兴趣和年龄、性别、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兴趣的分类和品质以及如何培养兴趣。掌握有关兴趣的知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学习上的辅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章学习,使学生

(一)了解兴趣的基本概念,与其他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区别;

(二)理解不同年龄、性别、个性心理特征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的差异性;

(三)了解兴趣的分类及其主要品质;

(四)重点掌握如何培养兴趣。

二、考核知识点

(一)兴趣的一般概念

(二)兴趣和年龄、性别、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三)兴趣的分类和品质

(四)兴趣的培养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兴趣概念;(2)爱好概念;(3)嗜好概念;(4)物质兴趣概念;(5)精神兴趣概念;(6)直接兴趣概念;(7)间接兴趣概念;(8)兴趣的倾向性概念;(9)兴趣的广度概念;(10)兴趣的稳定性概念;(11)兴趣的效能概念。

(二)理解:(1)兴趣的特点;它与爱好、嗜好的联系与区别;(2)兴趣的分类和兴趣的品质;

(三)简单应用:(1)兴趣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和在人的活动中有何作用;(2)举例说明儿童年龄发展与兴趣的关系;

(四)综合应用: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

第六章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虽然内容较为简单,但它讲述了个性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的概念。认真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的知识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

(一)掌握理想在个性中的意义;

(二)掌握信念与个性的关系;

(三)了解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研究世界观。

二、考核知识点

(一)理想

(二)信念

(三)世界观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理想概念;(2)信念(3)世界观

(二)理解:(1)理想在个性中的意义;(2)信念与个性的关系;(3)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4)我们应该如何研究世界观;

(三)应用:举例说明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

第七章个性中的自我意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自我是个性心理学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将会影响到自我成就、自尊及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因此它们与努力程度、成就动机以及心理健康等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正确地理解自我和自我的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掌握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性之关的关系;

(四)掌握自我意识如何调节和控制个性的。

二、考核知识点

(一)自我的概念和结构

(二)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调控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自我意识概念;(2)自我认识概念;(3)自我体验概念;(4)自我控制概念;(5)自尊概念;(6)自信概念;(7)自我展示概念;(8)自我超越概念;(9)自我完善概念。

(二)理解:(1)自我的结构;(2)自我意识的特点;(3)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三)应用:举例说明自我意识的各种成份如何调控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第八章个性的动力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个性的动力理论是阐述了人们个性发挥其功能的来源。这一章内容是了解个性之所以能起作用的一个理论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

(一)掌握个性的本能论,特别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思想;

(二)了解体内平衡状态理论;

(三)掌握赫尔的内驱力递减理论;

(四)掌握米勒和道拉德的理论;

(五)了解需要理论;

(六)掌握期待-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七)韦纳的归因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的本能论

(二)个性的内驱力理论

(三)个性的需要理论

(四)个性的动机认知理论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本能概念;(2)驱力递减说概念;(3)蔡加尼克效应。

(二)理解:(1)期待-价值论的主要内容;(2)韦纳的归因理论;(3)赫尔的内驱力递减理论。

(三)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米勒和道拉德的四种学习成分说;

(四)综合应用:从具体例子出发评述个性的本能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第九章气质与性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个性心理特征的首章。气质与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的主要方面。了解气质与性格对于教育、人际关系、心理辅导和矫治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气质的定义和特征;

(二)掌握气质的分类;

(三)掌握有关气质的知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四)掌握性格的定义、特点及其制约性;

(五)掌握性格的结构,了解性格各成分的特征;

(六)掌握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气质

(二)性格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气质概念;(2)性格概念;(3)意志概念;(4)自觉性概念;(5)坚定性概念;(6)果断性概念;(7)自制力概念;(8)勇敢概念;(9)四类气质类型。

(二)理解:(1)气质的特征;(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对气质的解释;(3)性格的特点;(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5)性格结构的动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应用:举例说明气质的实践意义。

第十章能力与智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能力与智力是个性心理学中的核心。了解能力与智力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个体,培养人才,对学习落后学生的辅导和咨询等等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都有启发和实践方面的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能力的概念、能力与才能的关系;

(二)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与区别;

(三)掌握能力的分类;

(四)了解心理学家对智力结构的不同看法;

(五)天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掌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能力的概述

(二)能力的种类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四)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五)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能力概念;(2)才能概念;(3)智力概念;(4)知识概念;(4)技能概念;(5)一般能力概念;(6)特殊能力概念;(7)模仿能力概念;(8)创造能力概念;(9)认知能力概念;(10)操作能力概念;(11)流体能力概念;(12)晶体能力概念;(13)超常儿童概念;(14)低常儿童概念;(15)天才概念。

(二)理解:(1)能力与才能、智力的联系与区别;(2)能力与个性的关系;(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4)能力的类别;(5)了解心理学家对智力结构的不同看法;(6)能力发展上有哪些主要差异。

(三)应用:举例说明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个性类型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个性类型是人们探讨个性差异的一条途径。本章叙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是如何划分个性类型的。其中的向性类型说、价值观类型说和认知类型说为许多人所接受,也广为流传。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个性类型的定义及三种个性类型的模式;

(二)掌握外向性和内向性的定义、划分及其影响;

(三)了解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

(四)掌握认知类型说,特别是依据场论对个性的分类;

(五)了解其他的类型学说,特别是心理机能类型论;

(六)评述个性类型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什么是个性类型,三种个性类型的模式

(二)体型类型说

(三)向性类型说

(四)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

(五)认知类型说

(六)其他类型说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个性类型概念;(2)内向性概念;(3)外向性概念;(4)场依存性概念;(5)场独立性概念;

(二)理解:(1)三种个性类型的模式;(2)体型类型说的主要内容;(3)荣格与弗洛伊德对“力必多”的看法有何不同;(4)认知类型说以及它的特点;(5)心理机能类型论。

(三)应用:(1)评价荣格的向性理论;(2)评述斯普兰格的价值观类型论;(3)评价个性类型说。

第十二章特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特质论是有关个性由什么构成的一类理论,即有关个性结构的一类理论。在西方的个性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介绍了三个主要的特质论,并对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异同作了阐述。在学习时,把握特质论的主要观点,才能对本章内容有较透彻的理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清楚地掌握三个典型的特质理论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二)掌握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各自特点及一致性。

二、考核知识点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二)卡特尔的特质论

(三)艾森克的特质论

(四)特质论、类型论的特点和一致性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一般特质概念;(2)特有特质概念;(3)首要特质概念;(4)中心特质概念;(5)次要特质概念;(6)个别特质概念;(7)共同特质概念;(8)表面特质概念;(9)根源特质概念。

(二)理解:(1)奥尔波特是如何理解特质的以及对特质进行分类的;(2)卡特尔的特质论有何特点,他是如何确定根源特质的;(3)艾森克的个性层次结构论的主要内容及个性维度;(4)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各自特点及一致性;

(三)应用:对特质论的评价。

第十三章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个性形成中是遗传生物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一直是个性心理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时还引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争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个性的本质。本章的重点是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一)理解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二)掌握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决定论的不科学之处;

(三)掌握环境因素决定论的机械主义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

(二)个性形成中的环境因素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考核要求

(一)理解:(1)理解遗传生物因素在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说明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处;(2)理解环境因素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说明环境决定论的偏颇之处;

(二)应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十四章心理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形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个性的形成。学习有关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逐渐形成个性的知识之后,有助于加深对个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发展的一般概念;

(二)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三)掌握道德意识的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发展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道德意识的发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发展;(2)道德意识。

(二)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所遵循的原则;(2)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

(三)应用: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例说明个性形成和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第十五章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从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以及生活实践角度着重阐述了它们如何影响个性形成的。这三类因素对个性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良个性形成应从这三类主要因素中去寻找,从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影响和塑造儿童的个性。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

(二)掌握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如何影响了儿童的个性形成;

(三)掌握同伴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

(四)了解成人期的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

二、考核知识点

(一)家庭环境与个性形成;

(二)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

(三)社会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罗森塔尔效应。

(二)理解:(1)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2)儿童的同伴关系如何影响心身的发展;(3)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个性。

(三)应用: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如何影响了儿童的个性形成。

第十六章个性发展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对前一章的进一步阐述。从个性发展的三个著名理论来论述个性发展的规律性。这三个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应注意它们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特别是有关它的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论;

(二)了解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之处;

(三)掌握班杜拉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一)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自我同一性概念;(2)模仿概念;(3)认同概念;(4)自我实现概念。

(二)理解:(1)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之处;(2)班杜拉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3)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应用: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第十七章个性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本章开始讲的是个性测量的方法论。如果没有测量个性的技术,就不能对个性理论做出评价,也不能进行有关个性的研究。我们应该重视对研究方法的学习。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个性心理的外部表现;

(二)掌握测量个性的基本要求;

(三)掌握个性测量方法的主要类别。

二、教学知识点

(一)个性心理的外部表现

(二)标准化、信度和效度

(三)个性测量方法的分类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标准化概念;、信度概念;、效度概念;、效标关联效度概念;、并存效度概念;、预测效度概念;、构思效度概念。

(二)理解:(1)我们主要通过什么来了解一个人的个性的;(2)标准化的具体内容;(3)信度的基本特点;(4)要达到一定的效度要做些什么工作;(5)奥尔波特对个性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

第十八章个性测量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前一章讲的是个性测量的方法论和介绍测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本章着重介绍具体的测量方法。学习个性心理学的学生应该了解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以便在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加以科学的运用。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一)掌握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各自的特点;

(二)掌握访谈法与调查法的特点及异同;

(三)掌握能力测验的意义;

(四)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问卷测验的内容;

(五)掌握投射测验的概念,了解几种主要的投射测验。

二、考核知识点

(一)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

(二)访谈法与调查法;

(三)能力测量;

(四)人格测验。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自然观察法概念;(2)实验室实验概念;(3)自然实验概念;(4)调查法概念;(5)能力测验概念;(6)人格测验概念;(7)句子完成法测验概念。

(二)理解:(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各自的特点并举例;(2)几种重要的人格问卷测验的内容;(3)简述几种重要的人格问卷测验的内容;

(三)应用:(1)能力测验的意义,并对现有的能力测验作出评价;(2)投射测验的概念,例举几种主要的投射测验;(3)访谈法与调查法的特点及异同,它们在研究个性中的作用。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

其号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个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于它的()

A.生物性 B.独特性

C.社会性 D.自我意识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正确的,将正确选项

的号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兴趣有三个特点,它们是()

A.指向性 B.喜好性 C.价值性

D.情绪性 E.动力性

答案: ADE

三、名词解释题

1.心理状态

答案: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案:动机主要有下述四种功能:(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3)强化功能;(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答案:(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非常复杂,多种多样,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内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学是从诸多心理现象中,相对地把个性心理分割出来,作为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2)个性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并未离开心理学的框架,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分支。一般来说,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和研究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方面有某些一致性,但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也有自己的侧重点。个性心理学家更注意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研究。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大纲心理学基础综合

634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心理实验与统计、变态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约80分 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约100分 心理实验与统计约60分 变态心理学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Ⅲ考查范围 一、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心理观念。 (2)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2.视觉的基本现象 3.听觉的基本现象 (三)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2.知觉的特性 3.错觉 (四)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一般问题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基本概念 (五)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识记——信息编码 3.保持——信息存储 4.再现——信息提取与恢复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推理 3.问题解决 (七)语言 1.语言的一般概念 2.语言的理解 (八)动机 1.动机的概念与种类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九)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情绪、情感的种类 3.表情 4.情绪理论 (十)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3.能力的测量 4.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十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和测量 3.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十二)学习 1.学习的一般概念 2.学习理论 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人格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对心理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六个流派 3.人格与文化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1516018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48(其中理论:42课时,实验:6课时)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本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理论任务;其二是实践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重要理论比较熟悉,具备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市场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获得一些实用的人格测评技能,要求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一些实际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学以致用,解决自身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难点: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重点: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和人格发展阶段论 难点: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最新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的要求 现代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 人格心理学是从整体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知学派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以及人格评估等几个方面。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者认识到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的定义、特征和含义,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人格的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以及当代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词典和主要教科书中的人格定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类型、理想人格、人格评估、中国古代的人格学说和现代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和当前动态。 (三)前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结构、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08《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1808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时数:54 学分数:3 执笔人: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人格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人格的定义、各种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及人格评估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力图建构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基本知识分析一些人格心理现象,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身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格研究概论(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多种定义,形成关于人格的自己的看法,明确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了解影响人格研究的背景因素。 (二)教学内容 重点:人格的定义,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 难点: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人格的多种定义 第二节人格研究的应用和途径 第三节心理学历史因素与现代学术思想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理解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及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 难点: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二节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与因素分析 第三节人格的类型论 第四节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第三章不同学派的人格理论(1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重要的人格理论,并尝试运用理论分析人格现象及问题。(二)教学内容 重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难点:人格认知理论、人格自我理论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二、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