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桂青

一、前言

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医护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日趋加重的职业压力,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充分医疗保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良好功能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有三种:一是正常状态,为健康的状态;二是偏态,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出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现实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处事的失误等产生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暴躁、自责等,这种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是心理问题的表现;第三种状态是变态,也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由于个体经历了较大的刺激,产生了内心痛苦,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抑郁、焦虑、恐惧等,持续时间较长,在两周以上。因遭受的刺激强度较大,个体的反应比较强烈,有些人可能还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经过调整有些人可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有的人则可能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表现一是指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

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为: 1. 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2.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3. 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4. 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四、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在人们的印象里,医生是“懂医”的人,应该最会保养,身体最健康,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度不够,医务人员自身的关注度亦不够。如发生在 2014 年的一系列事件: 10 月 12 日: 55 岁的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离世; 10 月 24 日: 42 岁的阜外心血管医院麻醉科昌克勤医生突发脑干出血陷入昏迷; 10 月 25 日: 48 岁的积水潭医院

骨肿瘤科的丁易医生参加学术活动时突发心血管病离世。 11 月 8 日: 39 岁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妇产科史明医生在长时间的手术之后,第二天倒在了宿舍。这一系列惨痛的事实都在提醒着人们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2013 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压力来源的前三位分别是:工作或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而工作或职业因素的比例远超其他两项,达到 88.55% ,对该项因素进一步分析,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成为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另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的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 85% 的医生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过假, 93% 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 45% 的医生感觉“有点累”, 48% 的医生感觉“非常累”。

一项调查显示 :349 名医务人员体检 : 患病率 46.13% ,多发病为 : 颈腰椎疾病、慢性肝病、高脂血症、胆襄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重庆某三甲医院的体检资料: 83.29% 的医生感到超负荷工作, 76.20% 存在身心疾患,半数缺少保健意识。副高以上的人员中,总患病率为 95.98% ,前三位的病分别是颈腰椎疾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颈椎,腰椎病变外,普遍还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长期的高度紧张,长期的坐在电脑旁写病历及在手术台前的站立有密切关系。

中国医师协会在 2013 年发布的《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显示,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为 54% ,处于疾病状态者为 9% ,一线城市及三级医院的医生尤为突出。

更大的精神压力来源于职业倦怠的袭扰,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等都让医生们深感“亚历山大”。

宁波人民医院通过对 400 名护士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其中有近 3 成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工作中心理压力过大。调查发现:职业不被重视、人数严重缺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安全没有保障以及常年的夜班工作,成了护士心理问题的五大元凶。丁艾梅事件,应该是“劳累过度”所致,她的离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与悲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另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护理工作者应该如何在为病人忘我工作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3 年,曾有人对 425 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了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工作负荷等内容,结果显示: 48.7% 的护士有职业紧张感, 55.1% 有超负荷感,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护理成为真正的“高危工种”。一个护士自杀了!她还是一个 20 多岁的姑娘,经过及时的抢救,命是保住了。自杀的原因是工作太紧张,压力太重。

2014 年,一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会诊”,特殊是因为“看病”的不是病人,而是医护人员。原来,这家医院专门请来心理专家给医护人员上课,教医护人员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时遇到的心理问题。

不少人认为,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本身就应懂得心理健康的道理。而事实却是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大,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过度暴露与负性的刺

激,生活缺乏规律性,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公众与媒体压力和社会期待过高,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高紧张度等,影响了医患和谐,影响了团队精神,引发了一系列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问题或亚健康状态。

现如今医疗环境相对不佳,医患矛盾尖锐,各类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更何况出了医疗纠份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压力极大。据国内一项专门针对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 11.6% 的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强迫症状,而这些均与职业压力有关,有中重度职业压力的医生比例高达 21.8% ,这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调查研究表明,小医院医生、社区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对大医院医生的调查结果却相反。这表明,医生的心理问题和工作压力有关,大医院的医生往往比社区的医生承受的压力大,现在的医生比过去的医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和其所处的岗位风险也成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如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外科,医护人员也越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医生的职业压力很大还在于医生小小的失误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之内,如果患者不能理解,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生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医生可能发生心理问题。

目前,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医生的心理问题。我所在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四年前推出了一项举措:“准医生”们在上岗前必须先通过院方组织的心理健康测试。对新招收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的选拔,并以此作为最终是否录用的参考依据。如果“准医生”们有人格障碍、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概不予录用,有疾病倾向的,也会让其调整好了之后再参加招聘。目前,这一举措已逐渐受到业内的认同。

让我们试想一下 : 一个病人为另外一个病人服务会意味着什么 ? 一个心智不健全的麻醉师去给病人麻醉,病人能放心吗 ? 一个抑郁症的医生去为一个抑郁症的患者看病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 医生的健康保障着病人的健康。

五、医护人员的心声

一名医生说“我发现我该看心理医生了,天天和各色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我受了委屈又不能往病人身上发,那样职业不道德 ! 只能自己哭一哭,长期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整个人的性格都变得沉静了”。另外一名医生说:“我们科室同事间的问候是,今天你吃药了没有。这一行真是累。腹背受刀,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有压力,想转行想了很久了,干这一行有种隔世感,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另外一个医生说 : “我发现应该是内心有些变态了吧?没有理解,没有支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每个人都需要你关心,谁又关心过你呢?”

“一般的病人也就算了,还要碰到那些无理取闹的刁民,不合心意就要投诉,真是让人郁闷。”

一名护士说:“我们有一个社康医疗中心设在一处住宅区内,里面住着的可都是些有钱人,按理说那里的人应该是高文化高收入的人了,可是还会发生护士被人打的现象。”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名身怀六甲的护士在为一位小朋友输液,小孩说痛哭闹,小孩的母亲看着心疼,在这位护士的脸上就给了一巴掌。

一位门诊的护士说 : “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问诊病人,对医务人员到底会形成怎样的一种心理压力”;一个心脏监护室的护士曾告诉护士长 : “晚上做噩梦都会梦到病人,担心病人熬不过去”。一位院长感慨到:“以前,很多人来打招呼要进心脏监护室当护士,而现在来打招呼要调离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这样说:“如果医务工作者的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且不说患上疾病,让一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来守护百姓健康,想一想都会令人捏把汗。”

六、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因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如此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还表现在工作环境状态欠佳、工作压力负荷过大、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以及人文环境的损伤,也和非健康的工作方式,如污染的工作环境(检验科)、放射环境(心内科、放射科、 CT 室)、传染环境(消化科、呼吸科、传染科)长时间的静坐或站立、加班、写病历接待病人、处置、长期压抑的情绪影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疾病会乘虚而入,防不胜防。对于医生群体来说,作息不规律是健康第一杀手,无论是急诊第一线还是病房里的医生,值夜班都是一件苦差事,运气好的可以小睡一会儿,运气差的时候,一个晚上几乎不眠不休,忙着处理各种状况,等到病人处理完毕时常常已是拂晓,一个通宵下来,身体疲惫不堪,还得强打起精神准备交接班,不能出任何差错。年纪轻的时候勉强还能应付,年轻大起来,就渐渐力不从心了,一个夜班折腾下来,常常累得没有人样。有同事曾经做过试验,值班一宿后去抽血化验,发现反映肝功能指标的转氨酶明显升高了,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值班最累的还是急诊一线的医护人员,值班的晚上常常是一夜无眠,医生经常是和衣而睡,一有急诊迅速爬起来,尽量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即使没有病人,心也悬着,根本睡不踏实。从事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普遍反映,值班应急状况下,常有偶发早博的发生,部分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精神紧张,胃病会频繁发作,这可能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对于值班或者手术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饮食不规律的问题,错过饭点是常事,有时是手术正在进行,不能吃饭,有时是正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没时间吃饭,等安顿好病人,饭菜都凉了,胡乱扒几口对付过去是常态。在极不正常的饮食规律下,胃病在医护群体中呈高发态势,而且没有改善的迹象。

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大医院的工作量陡然加大,大部分基层医院都在超负荷运行,普遍面临着人手不够的问题,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许多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常年不规律的生活,一个萝卜一个坑,谁请了假都会没有办法去替代,医务人员生病了,得不到合理休息,没有为医护人员设的劳动法。医护人员配备不足几乎是各大医院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目前的医疗环境越来越严峻,医护人员必须强迫给自己快速充电,同时加快工作节奏,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经常有人说“工作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什么,我们难以承受的是病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而年轻的医生还会面临着成长的压力,他们经历着繁杂的医疗工作,需要查房、病历书写、粘贴化验单、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医保政策,同时还得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下班不能正点到家,到家后已经精疲力竭。面临着沉重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医生如果本身心态不成熟,或者从业时间不长、经验欠缺,往往在接待情绪起伏较大的病人(如说患儿的啼哭、病人的嚎叫)时会更加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情绪也会无形中会随着病人的情绪随着病人的讲述而去体验他们,从而也导致医生自己本人变得烦乱和焦虑起来。再加上苛刻的科研要求,需要不断的申报课题,需要有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发表 SCI 的论文;夜间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耗费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要面临晋升职称的压力、面临职位的压力。在一项 170 人的临床医生调查当中,感到压力大的达到 93.3% 。

而医生对待疾病的心理往往是持有否认心理,医生生病后往往会认为我不可能得病,或者认为这点小病算什么,不愿意接受常规的检查与治疗,更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治疗,也影响了身心健康。

而精神压力又是使他们处于抑郁状态,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 医护人员焦虑症状的阳性率达到 25% ,而抑郁达到 3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立新教授的调查显示:78.4% 的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 : 面临各种检查时、遭遇到医疗纠纷时、面临各种考试时。

而中国医师协会的《医师报》关于“医生你快乐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64% 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 3 成医生不快乐,各中重要原因和从业环境、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七、中国医务人员当前的处境

中国医生当前的处境是执业环境恶劣、人格尊严受辱、人身安全不保、身体状况堪忧。

(一)职业要求比较高,培养周期长

一是由于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的行业。例如医生和护士必须具有医学院校的专业学历、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后才可以进行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二是医务人员的培养周期远远长于一般专业,我国医师的规范化培养模式是“ 5+3 ”,接受 5 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和 3

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能够从事相关的专科工作,而其他专科的医师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培养。三是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终生学习。

(二)社会责任大,执业风险高

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重大民生问题。每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治。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有毒、有害、有传染危险的职业暴露风险远要大于一般人群。

医疗条件与技术的局限与患者的期望始终存在着差距,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理解和患者的责难。近年来,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工作强度大,技术难度大

公立医院工时制度和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病房护士实行三班轮流值班;手术室在夜间及假日应设专人值班,以便随时进行各种紧急手术; ICU 病房建立一线、二线和三线医生分级值班制度。由于患者的病情难以预料,医务人员工余时间自主性差,随时要应对抢救等紧急情况,因此使得节假日、公休日照常工作成为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而目前,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表现的较为突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 53.4 小时,平均每月值 7 个夜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 33.5% 。

医生行医难,难于学医之苦;医生行医难、难于误解之痛;医生行医难,难于被告之惑;医生行医难,难于伤害之恐;医生行医难,难于被罚之忧;医生行医难,难于无奈之多。

护士的难处:因为医生处方问题,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医疗费用高等问题,病人对医生不敢发泄,而当护士去催款或发清单时却对着护士发脾气甚至谩骂,很多护士只有忍受着,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成了问题。另外,常年扰乱生活规律的夜班工作,以及在夜班时遇到的急诊,遇到需要抢救病人,都使得护士们被迫在常年巨大的压力下生活,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护士之难还在于:如果说外来的暴力伤害是偶然的,每天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精神和心理的折磨更让人痛苦。一位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曾向记者透露,因为每天要照顾有传染病的患者,她们同样有被传染的顾虑,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有时防护工作稍有疏忽,足足可以让人担心上十几天,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少人的情绪低落,个别甚至引发了抑郁症。护士之难还在于护士的待遇,如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资待遇、职称待遇以及学习培训待遇与其他职业都不能相比,相对其他职业低的多,而随着聘用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临时护士经济收入低,使得护士人力处于快速的流失、周转状态,同时使护理业务培训陷于到一种低层次重复的循环之中。而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又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作为中坚力量,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专科技术水平以及科研意识与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至少需要 10-20 年的护龄。而目前医院聘用护士,不稳定性、临时性以及流动性和年轻化的特点都制约了护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八、如何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政府重视,领导关注,提高个人的保健意识,缓减压力。因此倡

导医护人员关爱患者的同时也关爱自身,因为医护人员是特殊的群体,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先

锋队和主力军,时刻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心理援助计划,解

决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频繁的加班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所带来

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情绪易失控等心理问题,缓解改善这些问题,才能够保障患者健

康。

1、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2、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3、2013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5、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6、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7、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8、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9、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

10、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芳君

一、认知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最基本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以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良好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的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通过评价,从健康的状态到心理的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 4 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健康状态,第二个等级是不良状态,第三个等级是心理障碍,第四是心理疾病。

心理的健康状态为:第一,本人不觉得痛苦。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者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第二、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第三、社会功能良好。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 , 能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的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有:第一是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可以得到缓解。二、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三、能自我调整,此状态的大部分人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是偏离。它的特点表现为:第一、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者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或者称为偏离等。第二、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的对象(比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以及动作行为)。第三、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得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者某几项社会功能。第四、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的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它的特点有:第一、强烈的心理反应,可以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强烈的自卑感

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等。第二、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第三、损害大。此状态下患者不能或者勉强完成其社会的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第四、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的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二、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三类:焦虑、抑郁和强迫。 72.6% 的医务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头痛症状;感到腰痛、肌肉酸痛、胸痛、恶心及胃部不适分别占到70.2% 、 66.3% 、 43.2% 和 52.6% 。在精神状况方面, 79.4% 的医务人员感到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43.2% 的人容易哭泣; 54% 的人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和苦闷者分别占54.6% 和 62.4% ;还有 49.4% 的人感到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国内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医务人员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普遍评价不高。 56.3% 的医务人员认为所从事的职业风险很大, 54.07% 的医务人员认为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繁重, 66.85% 的医务人员坚决反对子女再从事该行业,仅有 4.81% 的医务人员表示会建议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医疗专业。

傅娟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即 SCL-90 )对 486 名年轻的医务人员调查结果显示 : 年青的医务工作者对工作有信心、执着,但是压力大,其自身调节和社会的协调能力均不足,这些问题具有隐蔽性,不易发觉,若长期聚积,易引起各种身心的疾患,甚至可诱发各种矛盾和事故。

英国对急救中心 1800 名护士调查显示,护士承受比较高程度的压力,产生了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其中 64% 感到头痛, 62% 的人有睡眠障碍, 30% 的有肠道的疾病,30% 的人体重增加;心理压力的症状也很明显, 82% 的人有疲乏感, 67% 的人心情不好, 58% 有挫折感, 49% 有焦虑,有 1/3 的护士反映压力使他们易于发生工作事故, 29% 的护士容易被激怒,还有 42% 的人人际关系不良。

英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在 23521 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 21% 的人称自己的压力过重而且难以应对; 61% 的人称压力过重但是尚可应对;还有 55% 的人称目前的工作压力对生活质量构成的冲击不能接受。

三、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在此总结了十条:因素之一:社会的期待过高;因素之二: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因素之三:工作负荷过重;因素之四:工作缺乏控制感;因素之五:生活缺乏规律性;因素之六:过度暴露于负性刺激;因素之七: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因素之八:助人情结;因素之九:替代性创伤;因素之十:人格缺陷。

原因之一,社会期待过高:从古代开始对医学行业就有较高的期待,早在《南齐诸氏遗书》有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期望过高还体现在病人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往往求医心切,对医学的期望值较高,不希望生病以后有不好的后果发生。医护人员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是:抢救时,要求只有 1% 的希望

也要尽 100% 的努力。可是到目前为止,医学的水平和治疗技术对疾病而言均有限,很多情况下,病情的发展很难预料!

原因之二,行业要求过于严格:唐朝孙思邈说过:“医治病,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古人把行医者尊称为“先生”,把行医这一职业敬称为“悬壶济世”、“仁爱救人”,认为“医乃仁术”,同时并要求行医者要有“但愿世间无疾病,不患架上药生尘”的高尚情怀。现在人们更是把医务工作者尊称为“白衣天使”。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也明确规范了医疗行为,即行医者要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的宗旨。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高责任性和不确定性。医务人员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职业紧张因素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危害。

原因之三,工作负荷过重:在很多的工作场景中,医务人员都是工作超负荷、劳动超强度、睡眠严重不足、运动和娱乐几乎缺失的状态下工作,而且也已经成为当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临床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的产生与工作时间呈正相关,特别是情绪衰竭维度;这也支持了人们对工作倦怠的通常认识,即工作负荷过度导致工作倦怠。医务人员还承受着医疗市场不健全的压力,过于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如评职晋升,都涉及到课题、论文和获奖的数量。甚至,有的医院以 SCI 论文的数量给医务人员定岗评职,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倍增。面临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中,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经营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医务人员一个重要的精神压力来源。

原因之四,工作缺乏控制感:工作缺乏控制感缘于多种原因,首先是疾病的特征:很多疾病从病因、诊断、疗效、转归都不是医务人员能够掌控的;其次是工作特征:尤其在综合医院,存在着多学科、多部门和多个医疗环节,很多环节不是个人能够掌控的;再次是法规制约,包括法律、各种医疗、护理以及院感防控等各种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内部特定的规定、规范需要遵守执行;第四是客观的制约:如设备、药物、技术、经费;第五是人为制约: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上级医师)、患者以及家属、新闻媒体等;最后是其他的因素,包括自主择医、自主择药、首诊负责、责任追究制、保险制度等。

原因之五,生活缺乏规律:表现为频繁的夜班、值急诊、超时超负荷工作、睡眠打断、三餐不准时。大多数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都会面临频繁的值班或值急诊情况,而且 365 天都要有人上班,同时大多数双休日还要去查房,出现超时超负荷的工作。夜间值班睡眠常会被打断。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身体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疲惫状态,从而导致生物钟的紊乱,抵抗力下降,从而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原因之六,过度暴露于负性刺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从 SARS 到禽流感再到汶川地震,都有医务人员现身的身影,这些负性事件的刺激会使得个体产生不安、恐惧、焦虑和消沉等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原因之七,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医生本是受人尊重的行业,如今却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医院成了“战场”,当医生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职业。近几年伤医事件也呈增多趋势,

2013 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 16 起, 2014 年 1 到 5 月份伤医事件已经达到了 21 起。多数情况下是广大医务人员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能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调查,近半数医务人员对执业的环境不满。中国医师协会先后进行了四次医师执业状况的调查, 2001 年是第四次,结果显示:近一半( 48.5% )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而满意的比例仅为 19.02% 。调查统计显示:级别越高对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的比例越高,其中正高级别医务人员不满意的比例最高,为

55.47% ,这可能和高级别的医务人员责任心更强、工作压力更大有关。一级医院满意程度较低,仅 11.46% ;乡村医院工作人员对执业环境的满意度最低,不满意的比例高达

59.86% ,满意的比例仅为 5.44% 。

原因之八,助人情结:有强烈自卑感缺陷感的人,往往经历更多的创伤、家庭冲突、贫穷与疾病、丧失亲人或受过虐待,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帮助他人的职业,并将助人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高度投入地为弱者工作经常是为了获得控制感和优越感,并掩饰自己的弱点和痛苦。

原因之九,替代性的创伤:在职业性助人活动中,医务人员体会到多种负性影响如紧张、焦虑、失望、抑郁、困惑、厌倦、厌恶、无奈、受挫、愤怒、克制、被诱惑等,这在临终患者救治以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病人服务的治疗师中尤为突出。医务人员从职业活动中产生极深的、破坏性的、令人痛苦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在创伤工作结束后甚至还可持续几个月或者是几年。此过程称为替代性创伤。

原因之十,人格缺陷: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缺陷是指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者说亚健康的状态。人格还有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勤勉性、敏感性的特点。

积极和消极情绪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格和情绪关系密切,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以及人们对不同情景和事件的评价和感受。同时,压力也是引起情绪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情景或事件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压力。在压力的自我调节中,也跟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系。

在人格缺陷中,最明显的是 A 型人格,其特点是:勇往直前、工作动力很强、急性子、喜欢在富有竞争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典型的说的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高成就动机的背后是对挫折的过度攻击,不太能够接受挫折;对他人多持怀疑态度,归因的方式为消极归因。医务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 A 型人格, A 型人格还比较容易患胃病和冠心病。

针对影响医务人员健康的因素,医院管理者应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和适应目前的执业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了解医务人员的困惑,建立相应的减压机制,给医务人员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平台。

医务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首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第二、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可以加强体育锻炼,生活尽量的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第四、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第五、积

极的面对人生,做到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第六、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通过有意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的各种状况;第七、可以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第八、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的概念是()

A、没有疾病,即躯体健康

B、躯体和心理均健康

C、心理健康,并能良好适应社会

D、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2、人格缺陷是指()

A、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者说亚健康的状态

B、人格的不完整

C、敏感性人格

D、消极性人格

3、根据调查,目前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A、焦虑、抑郁和强迫

B、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不良

C、抑郁、强迫和精神失常

D、焦虑、抑郁和挫败感

4、人格和情绪的关系,哪项不正确()

A、人格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

B、压力也是引起情绪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压力的自我调节也跟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系

C、人格决定着情绪

D、人格和情绪关系密切

5、不良状态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暂

B、损害轻微

C、不协调性

D、能自我调整

6、心理疾病的特点不包括()

A、强烈的心理反应

B、一般能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C、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D、损害大、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7、《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8、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B、从本人评价、家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C、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单位评价三方面分析

D、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家人评价三方面分析

9、心理障碍是指()

A、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B、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C、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个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是偏离

D、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10、医学工作缺乏控制感缘于()

A、疾病从病因、诊断、疗效、转归的不可掌控性

B、医学多学科、多部门和多个医疗环节的不可掌控性

C、法规制约

D、疾病的特征、工作特征、法规制约、客观的制约、其他因素

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临床表现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桂青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医生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频亮“红灯”。根据《 2014 中国医生执业状况

调查》显示,在 7000 多名被调查的医生中,九成表示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了 8 小时,而

八成人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另一项的调查显示,医生通过自我评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为

54% ,而处于疾病状态的为 9% 。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濒临“失守”,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二、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多种多样,从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或抑郁焦虑两者均有。第一,抑郁:通常表现为心境的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患者及家人漠然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胸痛,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心悸,气短等。第二,焦虑:主要表现有: 1 )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 2 )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 3 )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在事情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处在紧张不安之中; 4 )躯体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慌,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尿频等。

第三,焦虑、抑郁同时存在或在两者间变动。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

如果不及时疏导或宣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的医护人员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不安,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有些医护人员则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及工作上的失败归于患者的不配合、家人的不理解或领导的不支持,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态度等。

三、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一种知觉体验,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出现情感上和身体上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容易激惹、有焦虑的情绪和自尊心降低。

如一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单位是位能干的年轻骨科医生,由于他主治的一个病人不堪病痛折磨而跳楼自杀后,他认为是自己疏于照顾所致,病人出事后他就经常会在工作中发呆,还常有失误出现。他的同事认为,他太好强了,对每件事情都很认真,每天都绷紧神经对付工作中的压力,对病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将病人的病痛视作自己的病痛,而病人跳楼带来的挫折感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逐渐地他对医疗工作失去了热情,他开始厌恶自己的工作,两年后,他辞去了自己的医疗工作。

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医护人员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差别的个人因素有:第一,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医护人员则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尤其是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如“中年危机期”,个

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及对工作热情的保持和投入。

四、女性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表现

男人和女人都有压力,与男人相比,女人表现得更听话,更顺从,也更容易焦虑,更容易情绪化,女性要工作,要成功,要尽可能少的依赖男性,由此带来的压力是时间太少,工作太多。渴望成功的女性医护人员的内心冲突表现为责任多、控制少,能力强、机会少。

研究表明:女性医护人员长期处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面对千差万别的病人和生离死别的场面,工作过度紧张,工作对象复杂,责任重,风险大,危险后果直接,生活不规律,会导致身心疲惫,心理负荷重。频繁值班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膳食结构改变会引起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精神高度紧张与体力负荷累积。生活单调、乏味容易导致女性医护人员消极情绪的产生。

当女人处于压力之下时,除了月经失调以外,她们更容易患周期性偏头痛,病态的恐惧、恐慌、焦虑、厌食症、暴食症、过敏性肠胃综合症、抑郁症等等;西方学者把最常见的女性压力症状称为 4 个 D :失调( Disorganization) 、难以决策(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依赖的幻想( Dependency fantasies) 、抑郁( Depression) 。

女性容易处在婚姻的危机之中,一些人因工作中接触人员广泛,在给患者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移情,使有的医护人员陷入到婚外情的“情网”中,其中受伤害更多的还是女性。

五、男性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表现

男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含蓄地教会了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当他们第一次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某项考试或比赛时,父亲就会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千万不要给我丢脸!”当他们有了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女朋友看似温柔地鼓励说:“要努力呀!”,当他们 45 岁功成名就,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时,他仍然没有感觉到轻松。回首过去,除了感到一丝自豪之外,家人、领导、患者、整个社会都希望他能够做得更好,继而使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在“男人就得是一条好汉”的期望之下,男人有许多隐藏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包括:常规的改变、害怕失败、控制孩子、控制环境、畏惧权威等。

西方学者把最常见的男性压力症状称为 6 个 D :防御性( Defensiveness) 、抑郁( Depression) 、混乱( Disorganization) 、反抗( Defiance) 、依赖( Dependency) 、难以决策(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

六、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的适应问题

表现在工作后的心理适应、角色变换的心理适应、职业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换中的心理适应、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亲临重大事件现场进行急救时的心理适应。

医护人员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工作后的心理适应的状态,环境、工作的氛围、工作的内容、人际的关系等都要去适应。角色变换的心理适应表现为:从原来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护士,面临着角色变换的适应。回到家里又扮演着父母的孩子,又扮演着孩子的父母这样的角色,不断的转换也面临着心理的适应。医护人员特有的职业特点(高风险、高压力、高责任感、高付出)以及行业习惯等特点,如要值晚夜班、睡眠不规律,都得要去面临适应。还要面临任务转换中的心理适应,在一天中有多种角色的任务转换,要查房、写病历、要跟病人进行医患沟通、面对护士吩咐医嘱、还要对病人进行具体的操作检查和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等。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常在医疗环境工作中。

(二)医护人员的自我意识问题

一个人良好自我意识是健康发展的必然历程,自我经历意识的过程有:在幼儿阶段时,常常会认为你行我不行,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会比较自我,会认为我行你不行,当进入成熟状态时,定位是我行你也行。但是当经历了一些挫败,医护人员处在病态状态下时,会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

医护人员的自我意识问题表现在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有些医护人员还表现在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盲目的从众,有些还表现在过分的独立意识或过分的逆反心理。

(三)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问题

表现在:缺少知心朋友,与患者难以沟通,与同事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冷淡,有些会感到交往困难,甚至个别会出现社交恐惧的表现。

(四)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问题

随着医疗环境的恶化,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在很多医生实际上都是在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不是少数。发达国家早已经重视这个问题,给医护人员配备心理医生,合理的安排医护人员的作息,有充分的劳动保障等,而在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而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是医护人员难免要面对的问题,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外部压力为:来自与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方面、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社会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以及家庭和学习方面。学习的压力、追求完美和成就感的潜意识,同行之间竞争激烈等等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生群体中超九成人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而近五成的人感觉到“非常累”。

中国医生为啥这么累?主要原因是,病人呈井喷式增长,而医生却严重不足。 2013 年,我国总诊疗人次超过 73 亿,平均每个居民就诊 5.4 次。然而,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仅为2.06 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 2.05 人。与此同时,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的背景下,病人潮水般地涌向大医院。结果,大医院医生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工作时间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几乎人人练就了“耐旱功”和“憋尿功”。虽然病人抱怨“排队 3 小时,看病 3 分钟”,但这也反映了医生的忙碌程度。网上曾流传过一组照片,医生连续奋战 32 小时,完成一台颅脑手术,术后筋疲力尽,躺在地板上就睡着了,这是外科医生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即便如此,各大医院仍在极力扩张,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医院。例如,国内某医院已经拥有上万张床位,成为世界最大的医院。大医院如此热衷扩张,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获得更大效益。目前,我国医疗价格总体偏低,劳务技术价格甚至亏本,医院收入主要来自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如果不扩张规模,医疗收入很难持续增长。结果,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医生也越来越累。事实上,这是以牺牲医生的健康为代价的。由于劳务技术价值严重偏低,医生只能靠拼体力来实现“薄利多销”。在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医生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

医生的压力除了来自临床,还有职称晋升。在目前的体制下,医生如果没有科研、没有论文,临床技术再好,也不可能晋升职称。因此,很多医生白天出门诊、做手术,晚上查文献、写论文,挑灯夜战,牺牲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反观国外,医生行不行,主要看临床,看患者的认可度。而我国却把每一名医生都当成科学家来要求,甚至连社区医生也有论文指标,这是医生培养制度的缺陷。外国医生写论文是出于兴趣,而国内医生却是出于无奈,很多医生成了论文的“奴隶”,制造了一些“学术垃圾”。

外部压力还包括:医护人员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包括行业内部和患方)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事物,而患方常常带着不信任感从各种媒体获得大量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的医疗信息,并以此提出各种要求,如一些病人来了以后直接命令医生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和治疗等。

医患关系的特点又是以患方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导致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同时,需解决患方的包括疾病诊治、医药费用、家庭矛盾等社会和家庭问题大多不属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而且解决的方法常常不容易获得,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但患方的期望却又通常高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由此产生了种种情绪和不满,自然医护人员就成为了背负“莫须有”罪名的牺牲品。

医疗属于高风险职业,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可能给患方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患方不能理解,如果医护人员处于深深的内疚自责之中,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护人员带来心理阴影,工作情景也必然令人沮丧。

内部压力来自于医护人员的自身。医护人员自身的压力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个人家庭矛盾、个体的适应能力等。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严重者还会造成心身耗竭。耗竭是较职业倦怠更为严重的一种身心损耗状态,它是由于过度应激而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耗竭不但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而且会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以及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嘲讽人等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编制不合理、医护比例失调、床护比例不足等问题。护士在工作时间内干不完活,下不了班,长此以往,身心疲惫,出现有心无力,无法满足病人需求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调查显示,护士配备不足几乎是各大医院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目前的医疗环境越来越严峻,护理人员必须强迫给自己快速充电,同时加快工作节奏,这些无形中就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近几年恶化的医患关系还使得护士遭受患者或患者家人打骂的现象。一方面要面对外来患者群体的暴力伤害,另外一方面每天还要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折磨更让人痛苦。一位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说:“因为每天要照顾有传染病的患者,她们同样有被传染的顾虑,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有时防护工作稍有疏忽,足足可以担心上十几天,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少人的情绪低落,个别甚至引发了抑郁症”。

随着聘用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临时护士的经济收入低,职称晋升困难等,使护士人力处于快速流失、周转的状态,使得护理的业务培训陷于低层次重复的循环中。另外,常年扰乱生活规律的夜班工作,以及在夜班时产生的其他问题等,都使得护士被迫常年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年轻医护人员本身心态就不成熟,加上从业时间不长、经验的欠缺,容易全身心去投入到工作当中,让自己的情绪无形中也失去控制、患得患失,从而使他们的情绪形为变得狂躁、焦虑和紧张不安。

其实医生和飞行员一样,都是高风险、高技术、高责任的职业。如果飞行员身体不适,是不能飞行的。而医生则要带病出诊,带病工作,极易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甚至会危及到生命,这也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德国法律规定,医生带病工作,如果被患者举报,将被处以 1 万欧元的罚款。医院如果看到医生带病工作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将被罚款 2.5 万欧元以上;情节严重的,医院负责人要被判处 1 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此“苛刻”的法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还有的国家规定,任何超过时限的手术,必须有两个手术小组,交替手术、交替休息,而确保医生在最好状态下工作。但是在我国一直提倡“小车不倒只管推”,让医生、护士加班加点的工作,带病上班、疲劳作战被视为“美德”,也会受到媒体的追捧,患者的称赞,这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七、医生为什么不高兴

2001 年 5 月,英国的《不列顛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医生为什么不高兴》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世界各地医生的强烈反响。围绕着这个话题,各界人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目前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当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医生所受到的培训与临床实践对他们的要求相距甚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心理契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生从主宰治疗的权威变成了患者的现如今与患者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全球性调查,调查医生为什么不高兴?英国排在第一,美国排在第九。而我国医生不高兴的比例达到 57.8% 。面对这样的数据,应该思索:存在 57.8% “不高兴”医生群体的医疗体系怎么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呢?

医生不高兴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工作量大,收入与付出不相符合,而真正的原因在于患者、政府部门和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生要求发生了变化。控制医疗费的增长,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自主权变得越来越小,而责任的承担越来越大,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近几年医生与患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变得不友好,不友善,甚至有时是敌对的态度,也和现如今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及患方对医护人员不切实际的期望有关,还与医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学科分得越来越细、医护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不断更新知识都有关系,同时也和医生在工作中高情感的投入,造成的职业倦怠以及耗竭等,使得医生不高兴。

八、呼吁

医护人员是国家的财富。一名又一名医护人员累倒了,既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因此,全社会都应理解医护人员、尊重医护人员、关心医护人员,用法治来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和权益,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绝不能再让医护人员“抱病上岗”。如果医护人员“过劳死”事件频频发生,可能的结果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学医,放弃从医,而未来好医生、好护士将会更加稀缺。倘若如此,我们的健康又将托付给谁呢?

全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请大家关注、关爱、爱护我们的医护人员吧!

1、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A、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B、适应问题、沟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C、适应问题、自我关注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D、适应问题、个人能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压力的问题

2、医护人员的自我意识问题一般不表现在()

A、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B、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

C、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盲目的从众

D、一定的独立意识或顺应心理

3、关于职业倦怠,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摘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智力、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等六方面,并介绍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心理措施方法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人格,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体现。笔者综合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及自己的想法,认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生理学措施生理学措施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制定各种预防损伤的保健服务,并纠正父母不良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政策,防止和减少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妇女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脑损伤和脑缺氧;定期健康检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生长发育,防止智力障碍发生等。 2.心理学措施根据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会心理调适和平衡,使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限度。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生活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和崇高目的,有益于社会、他人和

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化措施社会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生理和心理难以控制,因为社会的因素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可能引起的人格偏差或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以及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烟酒及药物毒品的控制、性病的防治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某些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较普遍地在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教育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教育人们在学会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应有宏观的理想和目的。 2.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信服。 3.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调整和改变人的行动,强调自觉,关键要使人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4.针对性对于大众的教育应立足于普及,要有针对性,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5.多样性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成都市鼓楼小学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良好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对自我生涯规划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应该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进行,使心理健康课程能真正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要手段,以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辅导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自助性和发展性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致力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课程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多重功用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程在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性 心理健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发展性——是对心理健康课程根本的定位所在。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生涯发展与规划问题等。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的辅导,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上,以整体目标为核心,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各地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用和改编,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分享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促进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在课程中,活动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并能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辅导技巧和水平。心理健康课程不以任何测验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手段。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要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要积极鼓励学生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交流和学习;鼓励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必要时也能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 三、设计思路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精编WORD版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 护和调节策略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发焦虑、易怒、行为冲动、情感失控、不顾后果等众多负性心理反应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神经性头痛等不良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主要的维护途径体现在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1、学校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实践的机会等。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 我维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知自我维护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所以,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

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觀察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以便制订针对性心理疏导对策,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6年7~10月的350名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别开展单因素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策。结果350名受试者中,问卷回收率为90.86%,共有155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监狱男性、中年、已婚、本科以下、从事临床工作者较其他人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工龄均是监狱医护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影响因素较多,应当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举措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of Bureau of Pris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and to develop targe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Methods 350 medical staff of Bureau of Pris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July to October in 2016 were enrolled to investigate,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were surveyed by the self-assessment lists of symptom scale (SCL-90)and Campbell happiness index,then the single factor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edical staff of Bureau of Prison in Jiangxi Province.The targe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were formulated.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was 90.86% in 350 subjects,among which there were 155 case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le,wrinkly,married,undergraduate education,clinical prison medical workers had mo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of gender,standard of culture,marital status,age,length of service were the mental health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prison medical staff.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of Bureau of Prison in Jiangxi Province is not ideal,and there are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s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hould be targeted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Key words]Care medical staff;Mental health condition;Influencing factor 监狱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往往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或者创伤。监狱医护人员同时执行监狱警察和医生的工作,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并且责任大、任务重,但是工资水平并不理想[1]。监狱医护人员长期处于此种工作环境下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再加上多数人员并不能享受法定节假日,同时还要承担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员异样的眼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3]。目前,关于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对策,因此对监狱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研究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策的实施提供方案,对于改善此类人群的心理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如何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个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外伤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维护的意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大学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卫生公式,试图以此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制约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个人所承受的生活压力;K代表个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个人适应能力或称自我强度,包括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应对技能等,它通过改变认知评估的性质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来调节压力情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S.S.代表可获得的社会支援;C代表个人所需的社会支援的最低量。对于特定时期的个人来说,K与P都是常数。 此式表明:(1)有三大要因影响心理健康:生活压力、社会支援与自我强度。(2)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生活压力不宜太大或太小,应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具体多少适合,要依个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3)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社会支援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过多的社会支援只会造成当事人的依赖性、无能感,而过少的社会支援则使人感到孤独、无助。(4)自我强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愈佳。 依此观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强度;(2)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3)改变对生活压力的看法,掌握压力应对技能。以下是关于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一些重要建议。 一、争取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们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完美与“有限制”,欣赏“我就是我这个样子”。

最新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 答案知识讲解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C)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2、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B )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3、2013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D)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C)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5、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B)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6、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D )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7、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C)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8、心理健康的状态有(D )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9、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B)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10、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C)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 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C )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2、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A )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B、从本人评价、家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C、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单位评价三方面分析 D、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家人评价三方面分析 3、人格缺陷是指(A) A、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者说亚健康的状态 B、人格的不完整 C、敏感性人格 D、消极性人格 4、根据调查,目前医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A ) A、焦虑、抑郁和强迫 B、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不良 C、抑郁、强迫和精神失常 D、焦虑、抑郁和挫败感 5、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的概念是(D) A、没有疾病,即躯体健康 B、躯体和心理均健康 C、心理健康,并能良好适应社会 D、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 6、心理障碍是指(C )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J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徳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 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徳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裁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 二OO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5: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徳有课程。本课程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2(1)

2013/2014学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 分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递交时间:

亲爱的同学: 反思和分析自我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们从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概念、健康人格、人际沟通、爱情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全面提升自己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反思与分析呢请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你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和课堂互动,写一份自我成长报告,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内容包括: 1.你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优势劣势、自我健康状况评估等; 2.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者在人际关系、恋爱、情绪等方面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此有什么新的看法以及新的应对方式; 3.目前还有哪些事情感到苦恼,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你对优化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哪些打算; 5.通过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上课环节,并说明理由。 行文要求 标题设置为三号黑体;下空一行后为正文,仿宋,小四,20磅行距。 报告递交 2014年6月20日前以A4打印稿上交给任课老师。 评分标准 1.优秀(90—100分):具有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强;人格水平改善显著;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2.良(80—8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教强;人格水平得到较大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3.中(70—7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人格水平得到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4.及格(60—69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有一定合理性;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能有意识的去处理;行文不够讲究,字数及格式接近要求。 5.不及格(60分以下):无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不客观、不全面;行文不符合中文写作规范,字数及格式不符合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最近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说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竞争力,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手杖。现状当前,15000多所、1200多万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显然,职校学生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令人担忧。确实,职校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一项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9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关人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7月5日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问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京市、广东省、烟台市、大连市、深圳市、长春市等地职业技术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年级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康人格等讲座,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相对缺乏,且各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把心理行为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在处理态度和方法上会出现偏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凭以往的经验往往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意味着自己又有"问题"了,因而经常采用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有的学校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由于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机会较少,且咨询室每周只能定点开放,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因而很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困惑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不能发挥其效用,两者之间存在着脱节和矛盾。特点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校而言,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敢于正视现实。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强调对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了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结合,针对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个别的咨询和指导。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教育活动的现实性,效果显著。目前的普遍做法是把专题讲座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质疑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学校、学院可通过举办各类团体活动、交流互动、各项赛事建设团结友爱的校风,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举办各类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建设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使同学们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心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广西医科大学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委员的培训、开展“我爱我”的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DV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维护

1. 国际卫生心理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心理、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C.有紧迫感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 下列哪项不符合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中的发现 A.48.7%的护士有职业紧张感 B.55.1%有职业负荷感 C.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 D.护士属于“低危工种” 3. 工作倦怠发生过程的四个阶段哪个是错的 A.适应阶段 B.停滞阶段 C.挫折阶段 D.枯竭阶段 4. 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困扰不包括 A.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困扰 B.工作强度与专业知识提高的困扰 C.心理成就感与条件匮乏的矛盾困扰 D.心理问题

5. 下列哪个描述符合神经症特征 A.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B.自知力存在,主动求助 C.持久的个性明显偏离正常 D.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6.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类认识活动范畴的心理活动 A.感觉 B.思维 C.抑郁 D.注意力 7. 下列哪项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 A.内心的平静 B.长久的友谊 C.内心存在恐惧 D.免于自我设限 8. 下列哪项不属于精神病水平的特征 A.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B.社会功能受损 C.自知力存在 D.药物治疗为主

9. 医务人员缺乏有力支持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收入与付出不符 B.缺乏法律保护 C.医务人员有更多的心理支持 D.没有安静的工作环境 10. 希波克拉底认为抑郁症是人体那种液体过多 A.血液 B.粘液 C.黑胆汁 D.黄胆汁 单项选择题 1. 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方面,医务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包括 A.担心工作中的差错 B.病人及家属要求高 C.工作量大 D.能得到社会认同 2.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类认识活动范畴的心理活动 A.感觉 B.思维 C.抑郁 D.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日期: 2

职中学生冷漠心理的分析和应对方法 摘要:职业中学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冷漠心理等。由于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故意捣乱、无礼貌、厌学逃学、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等;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家庭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就业压力等所引起的。在职中生的各种心里问题中,冷漠心理比较突出。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心理卫生、行为正常、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职业中学,冷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在职业中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包括任性、冷漠、自私、嫉妒等等。在平时教学与同学接触当中,我们发现冷漠心理问题存在于不少的同学之中。这特别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近年来,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故意捣乱、无礼貌、厌学逃学、行为不文明、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职业中学学生心理绝大部分是积极、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但由于受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学习目的、新的师生关系等影响,难免会使一小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冲突。最后导致冷漠心理。这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言语尖刻,态度孤傲,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冷漠心里是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之一。 一、职业中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冷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容易出现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消极对待。长期以往,这种心理慢慢占据主导。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家庭中最多的也是生育两胎,小孩从小就受到长辈的涨爱,经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人转,使他慢慢养成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的性格,过分涨爱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使得学生总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环境一变,无所适从,无法应对,放任自己。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在消费上的攀比,尤其是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对贫困学生的歧视,常会导致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性,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带来偏差的心理,不追求进步,从而就没有了积极的心态。 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职业中学学生由初中升人到中职校学习,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教育,推进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促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育任务 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辅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培养适应广东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四、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倡“以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隐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预防与矫治相结合,教师科学辅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为辅,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 (三)把握心理健康的教育特点,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

1.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尤其是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参与,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做到班级管理渗透、学科教学渗透、专业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家庭教育渗透,做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跟进。 2.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辅之主题班会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游戏辅导、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3.采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个别心理危机干预为辅”的教育方式,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 组织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训,2009年重点组织《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全员培训。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为“A证”、“B证”两级培训。 1.“A证”师资培训 (1)“A证”师资培训课程(授课12天,连作业共120课时) 人的问题——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技术 中职学生行为与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家庭治疗 团体治疗的组织与实施 心理实验设计 中职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