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

立法活动”,这是立法法的要求。目前,不少省、市在地方立法中已对立法民主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如部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这为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开辟了渠道,应当充分肯定和发扬。但这些行之有效地做法仍未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是否能继续有效施行,笔者欲就地方立法的民主化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是立法的选题立项适度公开。地方立法机关提出立法议案或建议,首先,应从当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克服选题立项随意性和受利益驱动安排立法项目的偏向性。其次,除继续推行现有的选题立项制度外,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群众的立法倾向,并在立法计划中加以及时补充和调整,使立法计划更加科学可行。第三,人大应将立法计划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本地区的状况,从而保证群众自立项开始就能自觉而便捷地参与到立法中来。

二是完善重要法规草案公布和座谈会制度。对于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要通过新闻媒体公之于众,使人民群众对草案涉及的有关问题,能直接陈述意见,提出建议,使立法机关能及时吸收各种好的意见、建议,然后将其转化为立法成果;使制定的法规充分反映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时,根据立法需要,邀请与草案相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鼓励座谈人员积极阐述观点,特别是对一些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做可以拓宽立法机关的视野,吸收好的建议,及时对草案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和利害关系方达成共识,协调矛盾。

三是拓宽起草主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其对实际工作中需要规范的事项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参与起草有利于地方法规条文的具体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另一方面,也易使其更多地考虑到有利于本部门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事项,而忽视甚至不去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草案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部门色彩。因此,对一些较重要或涉及部门较多的地方法规,可以拓宽起草主体,例如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这些机构和人员与规范事项和部门无直接利害关系,加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对编制草案的体例和内容可能更能体现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是建立和完善立法听证会制度。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说,听证作为一项制度,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听证是民主进程的产物。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凡是有权的机关,作出可能影响对方利益的决定,就应当听取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的当事人的意见。因此,举办听证会不仅顺应民

意,也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对于那些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涉及人民群众重要利益且存在较大分歧的立法事项,应当客观地选择不同意见的群众参加听证会,通过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辩论,使各种不同意见都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表达出来,有利于地方立法机关直接获得最新信息、资料和证据,从而认清事实,作出较为科学的决策。

五是建立和完善旁听制度。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应当鼓励和允许人大代表和普通公民参加旁听,使他们了解法规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争议焦点,及时发表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供地方立法机关参考。建立公民旁听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一,可以让公民真实地感受到自己行使立法的权利;其二,可以使公民更加了解人大的性质、地位和工作,拉近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其三还可提高公民接受法制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法守法;另外,对于提高立法质量,促进地方立法机关工作的开展,顺利实施法规、规章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实际上是立法民主化的必然结果。发扬广泛的民主,听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社会各层面的监督,既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增强民众的法制意识和法治信心的较好方式。同时,也可以为保障地方法规有效实施,保障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推进依法冶国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

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实施办法立法后评估报告

实施办法立法后评估报告 实施办法立法后评估报告 工作报告实施办法立法后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立法办法动物实施防疫 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我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切实提高规章制定的质量,根据《关于开展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府法发12号)及《关于开展201X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通知》(杭府法6号)的要求,我们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市政府令第212号,以下简称《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法》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办法》于2016年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11月9日市政府令第212号公布,自201X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实施3年多来,对推进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走上法制管理轨道,规范我市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动物防疫意识。首先,积极组织牧业执法人员学习《办法》,切实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办法》公布后,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都举办了《办法》的培训班,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市农业局每年定期组织牧业执法人员开展培训考核、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考核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其次,积极开展管理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我们的管理对象是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管

理对象较为复杂,法制素质参差不齐。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对行政相对人的宣贯活动,举办了多次《办法》宣贯培训班,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农业部门还与犬类主管部门一起深入社区进行《办法》宣传,以加强对宠物防疫工作的依法管理。 2、认真实施,我市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紧紧围绕“动物防疫与动物产品安全”这一主线,严格执行《办法》的各项规定,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一是切实开展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畜禽达到100%免疫。二是开展动物防疫示范村(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在两区16个镇建立动物防疫示范村21个。三是建立了犬类狂犬病防疫工作新机制,实行狂犬病注射,开展犬类免疫进社区等活动,提高犬类免疫率。四是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稳步开展,疫情监控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全市建成监控点75个。五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市畜牧兽医总站于2016年6月开展了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实验室仪器设备招标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现生物安全实验室己投入使用,仪器招标工作已经完成,该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提高我市重大动物疫病的分析诊断和快速反应能力。 (2)依法严格把好检疫关,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根据《办法》的有关规定,强化依法检疫,创新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检疫工作,使屠宰生猪检疫率达到100%,确保了我市放心肉工程的顺利实施。201X年,全市产地检疫生猪9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立法科学化的正式提出,始于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6条规定了立法的科学化。立法的科学化,是立法者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进行立法活动,从而使最终的立法成果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1]。立法科学化尊重立法规律,反对立法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避免或减少失误和错误,提高立法效益。 一、科学化——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新视域 地方立法科学化价值取向是指地方立法过程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中以符合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保证法的规范严格地与其所规制的内容保持高度的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学界认为本条规定正式确立了地方立法的科学原则。立法活动既不能超越科学发展规律超前立法,也不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滞后立法,而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与立法的内在外在条件保持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地方立法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法规框架平台已经形成,需要在更为细致的层面对法律规范进行完善,所创设的地方性法规在立法规划、编制立法计划时需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不盲目借鉴;在具体的地方立法条文制定与修改过程中要注重借助数据

支撑,并寻求专家的技术支持;各领域地方立法要协调发展,不可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地方立法,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地方立法的科学价值取向,才能使地方立法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论文 社会的职能不能扩展到制定法律而只能解释法律;它只能宣布事物的本质所已经判定了的事情,而这种事情的正确是从当时的情况中自然产生的[2]。现实生活中的立法绝不是任意的,而是人们在理性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客观规律及其要求以行为规则反映和表达出来。地方立法的科学化是使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我们认为衡量其是否科学化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九字”三原则,最早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它高度概括了衡量地方立法科学化的标准。我们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必然要求“不抵触”,而地方立法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特色”,“可操作”则是所有立法的最基本要求。简单地说,不抵触是前提,有特色是核心,可操作是关键。衡量地方立法科学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在不抵触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地方立法的特色,否则,“特”出了边界之外的地方立法,就会因越权被废止。同时,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地方立法不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地方立法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实际问题才进行的,所以“可操作”是关键。

论我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

我国地方立法从探索起步到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历二十多年的历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我国地方立法始终与改革同步并进。近年来,全国各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000多项地方性法规[1]。地方立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为国家立法积累了经验。然而现行的地方立法程序由于其历史较短,许多制度尚处于探索和逐步确立过程中,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地方立法程序问题进行研究,使地方立法程序运作得更加合理、民主、科学。 一 地方立法程序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地方立法程序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具有法的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2](P103)。其特点是:第一,立法程序是立法活动中的步骤和方法。立法机关行使立法以外的其他职权的活动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不是立法程序。第二,立法程序是法定程序,立法只有按法定程序进行才是合法的、有效的。在立法活动中不遵守法定程序,或超越法定程序的作法,都是违法的,不能承认其法律效力。第三,立法程序是有权的政权机关在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严格把握地方立法程序,是提高立法机关自身运转效率的必然要求。科学的立法程序能使民主与效率原则在程序中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支撑,把地方立法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使地方立法会议时间得到合理运用,避免立法机关会决而不议、议而不决的弊端;保障地方立法体现共同智慧和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地方立法程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按工作环节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编制立法规划的程序,起草法案 摘要: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立法的质量关系到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地方立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地方立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立法程序问题。要努力克服地方立法程序中的各种问题,完善地方立法程序,从而使地方立法程序运作得更加合理、 民主、科学。关键词:地方立法程序;完善;对策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06)05-0008-03 OnthePerfectionof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inChina HUYu-qiang (LawSchool,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Locallegislationisapartofourlegislativesystem.Thequalityoflocallegislation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thelocalpolitical,economicandsociety.Atpresent,therestillexistsmanyproblemsoflocallegislationinChina.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isaprominentissueoflocallegislation.Wemuststrivetoovercomethevariousproblemsoflocallegislationprocedure,improvethe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thusenablingtheoperationofthelocallegislativeprocessmorerational,democraticandscientific. Keywords:locallegislativeprocedure;perfection;countermeasure 论我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 胡玉强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收稿日期:2006-04-04 作者简介:胡玉强(1981-),男,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6卷第5期2006年10月 Vol.6No.5Oct.2006

立法后评估办法

立法后评估办法

厦门市人民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依据】为规范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规章实施效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立法后评估的概念】本办法所称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在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其立法技术、立法内容、实施绩效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的活动。 第三条【评估原则】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制定机关与法制部门职责】市人民政府领导和监督评估工作,并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第五条【评估机关】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其负责实施的规章予以评估。同一规章由多个部门负责实施的,由各部门协商或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确定评估的主要负责部门共同予以评估。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对规章评估,或者指定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之外的其他单位评估。 第六条【其他机关协助义务】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按照其职责和评估机关的要求,协助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 第七条【委托评估】评估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社会评估机构、社会团体进行部分事项或者全部事项的评估工作。受委托评估单位以评估机关的名义开展工作,并不得将评估事务转委托于其他单位或个人。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具有熟悉行政立法、执法并且掌握评估技术的人员; (三)具有开展评估工作所必要的设施、设备。 第八条【评估工作与政府考核】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范围。 第二章评估对象 第九条【正式评估对象】规章实施满三年的,应当评估。 评估机关认为尚未具备评估条件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申请延期评估。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同意延期评估的,应当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说明延期的事实和理由。 第十条【非正式评估对象】不符合第九条的规定或者已经评估过的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评估: (一)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二)拟对规章做重大修改的; (三)同位阶规章冲突的; (四)负责实施规章的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建议评估,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同意的; (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规章提出较多意见的; (六)其他需要评估的情况。 根据上位法需要修改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修改的规章,可以不进行立法后评估,迳行修改。 第三章评估内容与标准 第十一条【评估内容】评估机关应当全面调查了解规章的实施情况,对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研究.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研究——以《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条例》为例 【内容摘要】:设区的市在《立法法》修改后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法治的建设,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立法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立法抄袭; 不注重质量、重数量等现象,危害地方立法的正常发展。各地方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立法质量,通过立法评估等方式健康有序立法。 【关键词】:立法质量地方立法科学立法 一、立法现状 设区的市在《立法法》新修订后获得立法权,各市积极立法,在促进地方法治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辽宁省丹东市人大2017年1月22日发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后,便进行修改,2018年3月1日即公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条例(2018修正)》,《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2017 年公布后,仅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进行修改,为兼顾法的实效性与稳定性,一般法律法规适宜修改时限为五年,而丹东市人大颁布《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仅一年就进行修改,说明当时立法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在现阶段,设区的市在上位法基本完善的前提下可以地方立法的空间很小,且设区的市立法能力有所欠缺,无法保障立法质量。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已经建成,具有比 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各省根据上位法与实际需要都制定了基本满足各地方法律适用需求。根据《立法法》第72条规定,设区的市在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除了确有必要与地方实际需要外,上位法基本都做出相应立法,以至于地方立法重复、立法冲突等现象严重。此外,大多数设区的市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立法机构缺乏相应的立法人员,立法人员也欠缺相应立法素质。而且地方立法专业化、细致化较强,对各地方人大工作产生一定阻碍,对专业领域问题政府法制部门也有所欠缺,以至于相关立法转交给相关职能部门。但是实际中市级政府法制部门主要工作在于处理行政复议等事项,对于立法工作欠缺经验、更何况立法技术上的欠缺,甚至无法满足立法素质要求。而有的市政府的职能部门连专门的法制机构都没有。各市有限的立法条件难以满足立法质量上的要求。 二、立法质量问题 (一)与上位法相冲突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依据原则和不抵触原则,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但是在实际立法工作中,地方性法规依然有与上位法相冲突的现象。与上位法相冲突较多的地方性法规主要是关于社会管理类的与经济管理类的。这类立法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属于重点修改与

浅谈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

浅谈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地方立法在填补我国法制建设的空白,运用法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起了显著的作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争议,如立法冲突、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时在地方立法时掌握不好与上位法的关系,没有更好地理解“以上位法为依据,避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精神实质和“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现实要求。笔者就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进行简要分析和说明。 一、对上位法依据的基本认识 法律体系是由不同位阶的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性。地方立法应当严格以上位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对于依据的标准,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规定的是“不抵触”原则,即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在实践中,对“不抵触”的理解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不抵触”就是地方性法规除了不得与上位法已有的具体规定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位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相抵触。因为从立法本意和地方立法功能特征来看,“不抵触”并非把

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限制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既有内容的范围内,只要与上位法不发生冲突,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体现本地特色。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不抵触”,其法律内涵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得与上位法具体条文的规定相抵触,即不得直接抵触;第二,不得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相抵触,不得与上位法所确立的具体法律制度相抵触,即不得间接抵触;第三,不得侵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的国家立法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 二、当前上位法依据的几个具体问题 可以说,地方性法规要坚持以上位法为依据,做到不抵触,同时还要做好必要的衔接,将原则性的话语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条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各个方面。根据部分省的立法情况,重点就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上位法没有规定,地方能否立法 “上位法没有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对某领域,国家尚未立法,仍处于政策调整阶段;其二是上位法对该领域已经进行立法,但对该领域的某方面问题未作出具体规定。第一种情况,《立法法》第63条明确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这句话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其含义,一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说明如果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国家立法难以在

地方性法规立法中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性法规立法中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杨洪春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关健词地方立法立法中评估立法质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科学、民主立法的重要性,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法修改后赋予设区的市有立法权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立法质量,已经成为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地方立法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提高立法质量不仅成为地方立法机关和立法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是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求。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和生效”。立法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其适用情况,看其是否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实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对法规在立法过程中的审议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和检验,以此确证地方性法规的自身价值,为此,在地方立法实践活动中地方性法规立法中评估制度应运而生了。 在立法实践中,立法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由特定的评估主体,对地方性法规实现其宗旨、目标的一种评价分析。按照立法进程,立法评估可以分为立法前评估、立法中评估和立法后评估。立法前评估,也称立项评估,它是指为了使编制的立法规划和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列入立法规划计划的项目应当经过评估,对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作出评估。立法后评估,也称“立法后头看”,是指在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一段时间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文本质量、立法价值、实施绩效、制度设计等进行客观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目的在于更好的实施、修改完善被评估的法律、法规,并从中总结经验,为开展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和指导。这里笔者结合曲靖市地方立法实践,重点讨论立法中评估。立法中评估是指对地方性法规在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表次通过之前进行评估,主要对即将出台的地方性法规的主要制度设计及相关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规范性进行评估,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上一道“阀门”,这是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地方性法规立法中评估具有评估对象的特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特定性是指地方人民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地方法规案后,经地方人大常委会第一审议后,在第二次审议形成表决稿之前,地方人大法制委员会在履行统一审议职能的同时,委托第三方对这个法规草案文本的主要制度及其内容进行评估,为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提供借鉴和参考。客观性是指法规草案提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几点建议“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 立法活动”,这是立法法的要求。目前,不少省、市在地方立法中已对立法民主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如部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这为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开辟了渠道,应当充分肯定和发扬。但这些行之有效地做法仍未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是否能继续有效施行,笔者欲就地方立法的民主化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是立法的选题立项适度公开。地方立法机关提出立法议案或建议,首先,应从当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克服选题立项随意性和受利益驱动安排立法项目的偏向性。其次,除继续推行现有的选题立项制度外,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群众的立法倾向,并在立法计划中加以及时补充和调整,使立法计划更加科学可行。第三,人大应将立法计划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本地区的状况,从而保证群众自立项开始就能自觉而便捷地参与到立法中来。 二是完善重要法规草案公布和座谈会制度。对于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要通过新闻媒体公之于众,使人民群众对草案涉及的有关问题,能直接陈述意见,提出建议,使立法机关能及时吸收各种好的意见、建议,然后将其转化为立法成果;使制定的法规充分反映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时,根据立法需要,邀请与草案相关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鼓励座谈人员积极阐述观点,特别是对一些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做可以拓宽立法机关的视野,吸收好的建议,及时对草案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和利害关系方达成共识,协调矛盾。 三是拓宽起草主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其对实际工作中需要规范的事项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参与起草有利于地方法规条文的具体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另一方面,也易使其更多地考虑到有利于本部门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事项,而忽视甚至不去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草案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部门色彩。因此,对一些较重要或涉及部门较多的地方法规,可以拓宽起草主体,例如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这些机构和人员与规范事项和部门无直接利害关系,加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对编制草案的体例和内容可能更能体现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是建立和完善立法听证会制度。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说,听证作为一项制度,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听证是民主进程的产物。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凡是有权的机关,作出可能影响对方利益的决定,就应当听取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的当事人的意见。因此,举办听证会不仅顺应民

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正式稿)

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 以北京市地方立法为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朱文杰 立法技术与立法活动相伴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立法质量,对立法、法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与西方国家自19世纪起就开始了立法技术问题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至今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阶段,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作者在多年的地方立法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立法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试图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对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立法技术概述 (一)立法技术的内涵 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是通过特定的逻辑、语言和一系列技术操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客观规律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抽象为法律规范的。从本质上讲,立法技术属于技术范畴,就是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作者认为,立法技术就是指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等活动中所遵

循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总称。 (二)立法技术的功能 1、立法技术是立法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立法既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设计的过程。技术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质量。立法技术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无褒贬之意。一般来讲,立法技术水平越高,立法的质量越高,反之亦然。纵观立法发展史,古今中外的卓越立法,无不是充分运用立法技术的结果。中国唐朝的《唐律疏议》确定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体例结构,具有很强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其后各朝代立法以及当时亚洲国家立法的楷模和蓝本。《法国民法典》文字简单明了、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内容和谐严密,涵盖了商品经济社会及其运作的主要方面,对世界各国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民法典》也是集思辨哲理、法理和立法技术为一体的典范。 2、立法技术制约和影响着立法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宏观角度看,立法者对立法全局的驾驭能力,法律与社会的适应程度,以及法律的实施效果等情况,都与立法者掌握和运用立法技术的能力直接相关;从微观角度看,法的名称和内容,法律的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法的目录、标题、序言、附录,法的文体和语言等,能否得到科学的安排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立法者的立法技术。此外,从效率角度分析,立

《陕西省专利保护地方立法研究》调查问卷

《陕西省专利保护地方立法研究》调查问卷 填写者姓名:所在单位或部门(盖章) 您的联系方式: 填写说明: 1、在您认为符合实际的答案后的括号内划“√”; 2、如果您认为符合实际的答案不止一个,请您按答案的重要性,在答案后的括号内清晰地标上“①②③……”序号; 3、如果你觉得所罗列答案不足以反映实际情况,请您在该题空白处写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1、《陕西省专利保护条例》于2003年9月28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是我省第一部专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您对该《条例》: A.非常熟悉() B 知道() C 知道一些() D 不知道() 2、您认为《条例》在强化专利保护、激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积极性、促进我省专利事业发展等方面: A 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发挥了一定作用() C 作用不明显() D 没有作用() 3、近年来,我省专利事业快速发展,专利执法水平明显搞高,专利保护力度大大增强。您认为专利维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A 法律不完善() B 执行力度弱() C 维权成本高() D 维权周期长() 4、您认为加强专利保护力度的最有效途径是: A 加强行政保护力度() B 加强司法保护力度() C 加强政策保护力度() D 修改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更加有效的来支持维权() 5、如果遇到专利侵权纠纷,您更愿意采取哪种方式解决? A 找到对方,双方协商解决() B 找行政机关处理() C 向法院提出诉讼() D 不予理睬() 6、您认为申请专利后,是否容易遭受侵权: A 容易() B 不容易() C 很难说() 7、您认为专利产品被侵权的主要原因是: A 产品特点不明显() B 缺乏监管() C 违法成本低() 8、请问您觉得专利保护方面的最大障碍是: A 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顺畅() B 法律规定不明确() C 政府部门职责不明晰() D 专利权人保护不力() 9、您觉得实行专利侵权举报制度: A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积极意义,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B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积极意义,但缺少激励机制,执行效果不理想() C 对促进专利保护有帮助,但作用有限,是否建立举报制度两可()

地方政府立法调查报告

地方政府立法调查报告 第一次进行这样的社会实践感觉很新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法学专业课程都已经学完,进行这样的实践课程可能会简单一些吧。但是事实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地级市人大才有立法的资格,所以想要具体详细的了解立法情况必须要到市政府去。 政府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机关,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办,所以我也没直接去打扰他们办公,只在网上寻求相关的资料,询问一些有相关方面知识的亲戚朋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想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其政府可根据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青岛是一个日益崛起的城市,其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发达的经济,丰富的文化使青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沿,在立法问题上青岛自然也不会落后。 由于地方立法主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作,所以立法特点上免不了多而繁杂,但是总体上还是不会超出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就拿一个文件来说把:《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修订草案)》。 根据我市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市政公用局对该稿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先后召开了相关部门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又召开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并通过青岛政务网和政府法制网广泛征求了社会的意见。5月9日胡绍军副市长主持召开了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协调会,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协调确认。2008年5月27日,根据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政公用局做了进一步调研,并组织召开了市南区部分社区干部和市民代表及我市部分律师参加的座谈会,经认真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修订草案)》。 以上是这个条例的完成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仍然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行,这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这部法规的主要内容是:经本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条例(修订草案)》共七章五十八条。此次在篇章结构上作了较大修改,主要针对我市供水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证供水质量为核心,重点在加强行业监管、规划与建设、城市供水、城市用水、城市供水设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将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范畴,实施统一管理。对城市公共供水范围进行了扩充。二是明确了供水设施管理维护责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负责管理维护,解决供水设施维修问题。三是确立了特许经营制度。申请从事城市供水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并按照规定取得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后,方可从事城市供水经营活动。四是实行二次供水设施统一管理制度。居民住宅使用城市公共供水的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统一管理。同时,规定了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的职责义务,力求解决二次供水水质水压、水费分摊、设施设备维修等问题,使供水企业服务到用户终端。五是确立了政府和企业的应急措施。规定了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状态下,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六是规

郑清贤-我国大陆地区涉台地方立法研究

39 —————————— 收稿日期:2010-08-08 作者简介:郑清贤(1977-),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涉台法律研究中心干部,主要从事涉台法律与政策研究。 摘要: 两岸和平发展形势下加强大陆地区涉台地方立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且涉台地方立法具有一定的空间。今后涉台地方立法应当拓宽立法范围、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到立改废并行,并不断完善立法技术。 关键词:大陆地区;涉台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10)05-0039-05 涉台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台”,即立法机关所立之法中含有涉台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法规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或事实等诸因素中至少有一项与台湾有关联。涉台立法中的“台”,既是地域概念,也是属人概念。涉台立法不仅指整部专门的、直接的对台立法,还包括普通的地方性法规中的一些具有涉台性质的条款,其既包括经贸方面的立法,又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立法;不仅包括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还包括有权制定政府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20多年来,大陆各地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和调整本地涉台事务,极大地促进各自地区与台湾地区交流交往的发展,为中央层面涉台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立法“试验田”作用。鉴于地方立法中涉台条款数目不好统计,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方便,本文以涉台专项立法代替涉台立法进行研究。 一、我国大陆地区涉台地方专项立法概况 自台湾当局1987年解除戒严、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开始频繁接触以来的20多年间,大陆地区众多的省、市、区对地方涉台专项立法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就。通过检索西湖法律书店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可知,截至2010年1月1日,我国大陆地区共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和11个市 进行了涉台地方立法,迄今为止累计共制定了64部涉台专项法规,其中福建省(包括福州、厦门)最发达,截止到2009年8月共制定了15部。从法律渊源方面看,这64部涉台专项立法中有24部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涉台专项地方性立法,其余40部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从立法主体方面看,有44部是由省一级人大(人大常委会)、政府制定的,其余20部是由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经济特区、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政府制订的;从内容方面看,涵盖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障、人员往来、船舶边防管理、台胞捐赠、劳务、农业、科技合作等方面。其中有49部是关于鼓励或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方面的,占地方涉台专项立法的76.56%,只有15部占23.44%的地方涉台专项立法涉及赴台交流与活动、船舶边防管理、台胞捐赠、劳务、农业、科技合作等其它方面。除了规范实体内容外,甚至还有专门规范台商投诉处理规范的程序性规范——《四川省台商投诉处理规定》、《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诉受理暂行办法》。 二、我国大陆地区涉台地方立法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都很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两岸关系。在两岸开放之初,台湾当局就开始着手两岸关系的“立法”工作,此后,相继出台了 我国大陆地区涉台地方立法研究 郑清贤 (福建省涉台法律研究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

再议地方立法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

再议地方立法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 笔者过去曾在《人大研究》等期刊对“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三原则发表过一些看法,现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再次谈点认识和想法。 一、关于不抵触原则 (一)不抵触的法律含义 所谓不抵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一切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违背;二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不能相冲突;三是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也不能相矛盾,要保持和谐统一。这既是地方立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 因为我国是一个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地方性法规要以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维护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法制统一与尊严。因此,一切地方性法规,不管是执行性法规、先行性法规,还是自主性法规,也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都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否则,会影响上位法的权威和有效实施,破坏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与统一,甚至也可能发生越权、违宪,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从立法上讲法制统一或者说不抵触,主

要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第二,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第三,同位阶的法之间应当互不抵触。 可以说,不抵触原则是地方立法的红线和底线,不可越雷池半步。目前,在地方立法中仍然存在相抵触的情况。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有关计划生育管理、文物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就业促进、集体合同以及气象等六个方面的390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共发现有95件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存在与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等问题。其中,有关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法规19件,文物保护方面的16件,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1件,就业促进方面的11件,集体合同方面的19件,气象方面的29件。这些地方性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地方性法规增加规定处罚的行为,或者规定的行政处罚超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现实的,而且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有关具体规定突破了行政处罚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时,大量增加行政处罚的规定也加重了行政相对人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由此可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自觉坚持“不

论地方立法中的“突出地方特色”原则及其实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8No.2Apr.2017 第38卷第2期 2017年4月论地方立法中的“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及其实现 刘高勇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在地方立法中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实务界的共识。在实践中,立法项目的确立,对地 方民俗习惯的吸收和整理,以及立法结构形式和语言的使用,是凸显地方立法特色的主要体现形式。但基于地方立法中涉及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共存的实际,在制定地方立法条例时,特色性原则不宜作为法定原则写入相关立法条例之中。 关键词:地方立法;地方特色原则;立法项目;地方习俗;结构形式;立法语言 中图分类号:DF 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7)02-0084-05 收稿日期:2016-10-26 基金项目: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高校联盟青年立法人才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刘高勇(1975-),男,湖北随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一、地方立法中的“突出地方特色”追求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法律、行政法规的细化和补充,又是解决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事务的法律依据。一般认为,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依法立法原则、科学立法原则、民主立法原则和立足地方实际原则。[1]在这些原则中,前四项原则可以说是所有立法主体在立法过程中都要坚持的原则。而对于地方立法而言,其关键性特征就是立足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因此,地方特色就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地方立法区别于上位法和其他地区法规的显著标识。而所谓地方特色,就是要求地方立法反映本地的特殊性,就是要求:第一,地方立法能够充分反映本地经济、政治、法制、文化、风俗、民情等立法调整的需求程度;第二,地方立法要有较强的、具体的针 对性,注重解决本地突出问题,把制定地方性法 规文件同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结合起来[2]。长期从事地方立法工作的涂青林进一步指出,“地方特 色原则是实施地方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指在遵循经济社会、法律和立法自身三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把握时代精神,发挥立法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制定能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和具有独特立法风格的地方性法规”[3]。 审视各地地方立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很多地方在其立法条例中直接将“体现地方特色”作为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写入法规之中。如《浙江省地方立法条例》(2001年3月)第三条规定“地方立法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地方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特色,一般不重复上位法的规定;内容具体可操作,文字简约、明确”。《山西省地方立法 ··84

某法规规章立法后评估报告模板

《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立法后评估报告 摘要 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涉及广泛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服务环境和城市运行安全等,通过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预防和控制,能够降低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在减少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危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保障本市市民健康,了解本市各区、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情况,评估其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为今后下一步立法方向提供依据,经市政府批准,《暂行办法》被列入2019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市卫生健康委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暂行规定》立法后评估。 一、评估概况 评估对象和内容:(1)总结国内外病媒生物防制相关标准要求、经验与立法方向;(2)主要包括评估概况和实施效果。包括出台以来本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推进与组织实施情况,相关控制处理、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建立情况,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情况,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效果等;根据立法后评估工作规范,主要从五个维度对《暂行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合法性、合理性、实效性、协调性、立法技术性。 二、实施效果

(一)合法性:1988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历经四次修正并颁布实施。立法依据充分,权限适当,程序合法,立法内容合法,并明确了相关内容细则。 (二)合理性:《暂行规定》的出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实施之日起,除四害管理工作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这在全国为首创。 (三)实效性:《暂行规定》实施之后,上海除四害工作水平逐年提高,1990年经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创建成灭鼠先进城区,1997年创建成灭蟑螂先进城区,1998年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的复查。 (四)协调性: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爱卫办”)分别编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街道、镇(园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沪爱卫办〔2018〕7号)、《上海市病媒生物应急处置预案(2018年版)》(沪爱卫办〔2018〕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沪爱卫会〔2019〕1号)等相关文件。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制定《鼠害与虫害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系列地方标准。 (五)立法技术性:《暂行规定》行文结构完整,界定了适用范围,明确了管理责任人,语言表达准确。规范了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和服务的职责,并明确了各单位、机构和个人违反相关规

加强地方科学立法的对策思考

加强地方科学立法的对策思考 加强地方科学立法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规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大批地方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无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当前地方立法工作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法律、法规数量的不足转移到如何提高立法质量上。笔者在文中剖析了当前地方立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加强地方科学立法的建议,期许能对推动地方立法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科学立法;对策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这段话,指明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两个重点,一是要科学民主立法,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加强法律的实施。其中前提就是要科学民主立法,没有完善的法律,没有科学的立法工作,依法治国的方略就失去了实施基础。 一、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立法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立法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各地方的立法工作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在立法工作队伍建设、立法理论素养和立法技术水平等方面表现尤其明显,随之产生的一些立法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一些地方立法中比较明显和普遍。主要是:对地方立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立法观念相对滞后;立法工作的地方特色不够明显;在法规的体例和内容上,照抄上位法规定或照搬外地做法仍比较普遍;法规清理工作滞后;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一)立法项目的选题和立项还不够科学。在立法项目的确定上,哪些项目要立法,哪些项目可以不立或者缓立,目前仍缺少统一的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实践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