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第27卷第9期

2018年9月中 国 矿 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 .27,No .9

Sept . 2018

收稿日期:2018-01-05 责任编辑:赵奎涛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土地资产负债表与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与应用”资助(编号:2016Y FC 0503501);部门预算项目重大专题“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顶层设计与成果集成应用研究”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贾立斌(1972-),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经济管理,E -mail :j lb _1972@126.

com 。通讯作者简介:袁国华(1965-),男,荷兰IT C 学院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经济管理,E -mail :Ghyuan @https://www.doczj.com/doc/756987905.html, 。引用格式:贾立斌,袁国华.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J ].中国矿业,2018,27(9):102-108.doi :10.12075/j .issn .1004-4051.2018.09.011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贾立斌1,2,袁国华1,2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

摘 要:安徽省凤台县地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矿业经济区。影响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

素是地质构造、矿山地质环境和水土质量。本文从地质构造稳定性、采空塌陷风险性和水土质量安全性三

个方面对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与监测预警。结果显示,凤台县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结果

为岳张集镇等四个乡镇为稳定区,其他乡镇为次稳定区;采空塌陷风险性评价结果为岳张集镇等九个乡镇

为高风险区,刘集镇为中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风险区;水土质量安全性评价结果为超载。预警结果显示,

桂集镇等三个乡镇为巨警,岳张集镇等六个乡镇为重警,刘集镇为轻警,其他乡镇为无警。根据评价结果

开展了成因分析,提出加强采空塌陷的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管理、加快推进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水土质

量监测与利用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环境承载力;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监测预警;凤台县

中图分类号:X 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8)09-0102-07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warning for g 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engtai county

JIA Libin 1,2,YUAN Guohua 1,2(1.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China ;

2.The Key Laborat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1149,China )

Abstract :Fengta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is a plain and hilly area .T 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geological structur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il and water quality .The paper completed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warning for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engtai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g eological structure stability for four towns are stable region ,other towns rough stable region ;the risk of collapse of the mining area for nine towns are the high risk area ,one town the central risk areas ,others low -risk areas ;safety of soil and water quality is overloading in Fengtai county .The early warning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towns is huge ,six towns serious ,Liuji town

light and other no wanning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caus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warning

management ,p romoting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for collapse of the mining area ,and strengthen monitoring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quality .

Keywords :g 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onitoring and warning ;Fengtai county

万方数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

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 第一节药材生产基地选择的原则 中药材产地的地理位置可用行政区域(东)经(北)纬度表示。药用(动)植物的环境生态是指与(动)植物活动直接有关的空气、水、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药材的产地环境与药材的质量、产量密切相关。从目前认识,中药的活性成分大多是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产物,即次生代谢产物,它与遗传基因有关,对环境也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建造。我国古代对药材产地已有很多论述,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序例云:“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金代李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明代陈嘉谟《本草蒙鉴》谓:“产地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地胜药灵”等,这些都说明药材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密切关系,现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生产基地的选择与建造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域性 土壤、气候表现出的地带性与(动)植物的区域分布密切关联。植(动)物的地理分布既表现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也显示其种群发生、发展与分布的时间概念(即漫长种群发育的历史)。当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某一生物的生态习性相匹配时,这一生物就能生存,其分布区域就生态适宜区的范围,分布区域中心,耐性限度处于最适范围,即生态最适区。人们在生产布局中,可以通过对限制因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药用植物的最适宜区域。只有在这一区域建立药材产地才是合理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发展地产药材,尤其是地道药材的原因。如果引种外地种类,应考察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气候(温度、降水、日照)、土壤等,遵循自然规律,应用气候相似论原理,尽量满足物种固有习性的要求。确定产地还应作历史考证,如是否地道药材,有无民间种植(养殖)历史,质量有无变化,当地群众积累的经验等等。 地道药材是指具有特有种质、特定的产区和一定的生产或加工技术生产出的中药材。其中地理因素十分重要。 这里应提及,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可能是在正常发育条件下产生的,有些是在胁迫(逆境)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如银杏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并非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最适环境,而在次适宜环境下生长的银杏,黄酮积累较多。这就说明,有时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并不一定是平行的。所以在选择药材产地时,除应考虑适宜性外,还应分析研究药材产地与活性成分积累的关系。传统地道产地中药材的药效作用,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看是其全部活性组分的综合效应。故作异地质量对比时,不能仅以个别成分为指标,而应以其指纹图谱为基础判断产地适宜性。 二、安全性 安全性,即要求药材不受污染。药材生产地区无污染源(如矿山、化工厂等)。空气、土壤、水源应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以保证生产的药材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等。有些药材原产地可能发生多种变化,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比较缓慢,不易为人觉察,但对药用动植物却有影响。有的由于人为的因素,如落后的耕作制度、无节制的施用化肥农药、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及地方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或是生物疫区等,这些地区都不适宜生产优质药材,应废弃,另选场址。 三、可操作性 药材生产基地既要求优越的自然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当地人文状况、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以及交通、供水、动力、通讯、治安等。往往比较贫困的地区,经济欠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文章從济阳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济阳县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为济阳县今后工程建设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是与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适宜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 1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济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面积约1076km2。地理坐标:东经116°51′54″~117°27′13″,北纬36°46′37″~37°14′54″。 1.1 地层 济阳县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西地层分区的泰安地层小区北部,区内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近系、石炭系、二叠系及奥陶系。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地层[2]。 1.2 构造 济阳县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Ⅰ)济阳坳陷(Ⅱ)惠民凹陷(Ⅲ)跨济阳坳陷(Ⅱ)和鲁西断块隆起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最大的断裂为齐河-广饶大断裂,位于济阳县中部,是一条隐伏断裂,是鲁西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线[3]。 1.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济阳县在地貌单元上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系黄河冲积松散土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资料,在济阳县西南一带,在0~30m深度内,可分为粉土和粉质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4]。 2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1 地壳稳定性评价 山东省境内较大的活动断裂如郯庐、聊考断裂,严格控制着强震的发生,济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6987905.html,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作者:陈明亮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重庆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梳理空间分异特征,对更有效的制定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着深远的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差异化;优化调控 从概念上来看,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称之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乡村范围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之间要素进一步流动,乡村主体也有了更加广阔深远的行为空间,其更加多元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乡村空间系统进一步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对于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相关难题要进行有效化解。以重庆为例,面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矛盾,怎样才能使这一难题得以破解,进一步优化其乡村人居环境,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首先,进一步有效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针对农民生活环境和品质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重庆的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为依据,确保这5个方面成为一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0个二级指标,由此进一步充分构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评价。从根本上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硬环境,大多数时候,交通水利设施的条件越优质,信息通讯外部交通越发达,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就会变得越高。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村域之间的道路硬化率,村内部的主要道路路灯等指标,针对单元的交通水利设施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江苏地质,30(1),17—20,2006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刘建东1 ,杨泉宁1 ,薛怀友1 ,张发明 2 (1.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18;2.河海大学地质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探讨了将S WOT 态势分析法应用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具体步骤。通过长江江苏段过江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的实例,从地质体本身的优势、劣势,外部条件的有利(机会)、不利(威胁)等4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最后得出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关键词: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态势分析;S WOT;长江岸线;过江隧道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474(2006)01-0017-04 收稿日期:2005-09-26;编辑:齐运铎 作者简介:刘建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方向的研究. 0 引 言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国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来,结合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城市选址规划等,该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评价理论上,不同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各种理论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思路正逐渐趋于一致,这就是将地质环境视为内部由许多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自然单元,每一单元具有相对均一性,高级单元的性状用低级单元的综合指标来表征,评价时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评价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可比指标,然后按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加权综合,用环境因素质量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每个单元的环境质量。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模糊聚类、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对推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进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又都不十分完善。 在江苏省沿江岸线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我们尝试使用了态势分析法(S WOT ),对不同的规划用途,从地质体本身固有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对地质体或工程建筑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利的威胁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评价对特定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态势分析法原理 态势分析法又称S WOT 分析,S WOT 四个英文 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 )、劣势(W eakness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从整体看,S WOT 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 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 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态势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对长江沿岸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首次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地质环境优势、劣势、威胁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判定对某一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等级,从而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目录 前言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任务由来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目的任务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评估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建设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矿山工程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评估工作概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气象、水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地形地貌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地层岩性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工程地质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水文地质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状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预测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特征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综合评估结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矿山选址、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采空地面塌陷监测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结论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主要参考文献错误!未指定书签。 照片错误!未指定书签。

NYT 1054-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产地环境调查 3.1 调查目的和原则 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特点,兼顾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3.2 调查方法 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确定布点采样方案。现状调查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可以采取资料核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3.3 调查内容 3.3.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3.3.2气候与气象: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特性,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时数。3.3.3水文状况:该区域地表水、水系、流域面积、水文特征、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等。 3.3.4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背景值、土壤利用情况。 3.3.5植被及生物资源:林木植被覆盖率、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鱼类资源等。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大,自然界的环境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其环境特点与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建立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更好的对矿山地质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矿山事业的不断发展。 标签: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已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有160多种是具有资源储量的,且其中有20多种位居世界矿产的资源储量排行榜上。但是,由于人类没有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致使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还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破坏了矿山的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分析,以期为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2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 2.1地质环境评价技术的总流程 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就必须具有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矿山地质的环境现状、开采条件及状况进行仔细调查、分析,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针对所调查出来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环境现状评价、综合评价及预测评价。最后,应该提出相关的地质环境防治与保护措施,促使矿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1]。 2.2评价的对象 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是以其构成中的评估区来作为最基础的评估单元,把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了矿山的地质灾害,破坏及占用土地资源,废渣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影响地下的水系统及矿山废水等四类。评价体系是将以上这些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总体危害、影响程度等因素,与评价的原则和指标相结合,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 2.3地质环境评价的原则 系统、合理、科学的指标是对地质环境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与保障,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最主要的依据。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原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产地环境状况说明

产地环境状况说明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 汕头市前陇养殖有限公司所在地原是著名知青农场——“潮阳梅花农场”旧址,距离324国道3公里,距离汕头市区28公里,远离城市喧嚣,没有污染。养殖场三面环山,终年山泉潺潺,后山是自然鸟类保护区,区内有珍稀鸟类、动植物一百多种。公司先后修筑起地下引流渠和蓄水池及养殖水域,引灌后山山泉供生态甲鱼养殖所用。 二、气象及水源 本养殖场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1.5℃,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300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2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理坐标为北纬N23°14′54″,东经E116°32′56″。养殖用水全部引流后山山泉,泉水水质符合NY 5006-2006《无公害食品龟鳖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三、生物种群 公司养殖场山后便是河溪自然鸟类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鸟类103种,其中列入国家Ⅱ级保护有黑翅鸢、领角、红隼、褐翅鸦鹃等12种,列入省级保护19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数种。 四、饵料资源

公司得天独厚,三面环山有丰富的山泉资源,南朝大海,离海门渔港才十公里,有丰富的鱼虾资源保障。每天都有大量新鲜的小杂鱼供应。 五、环境保护措施 本公司致力仿生态养殖多年,养殖过程严格参照无公害养殖标准,成立了由法人担任组长的质量安全管理组织,负责协调实施工作,严格进行组织生产。具体负责各项生产措施的实施,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保证无公害养殖措施落实,指导场内员工按规范操作。养殖用水采用地下水渠引用后山山泉,这样取得的山泉水质纯净,生产过程中严禁任何药物,选用石灰进行水域消毒净化。每天排水都经过沉淀池进行净化,达到零污染排放。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 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 房屋总体印象 房屋质量 水体清洁度 树木保护状况 生活垃圾处理 饮用和水源状况 文体设施情况 上学方便程度 服务设施状况 人身安全 财务安全 出行道路状况 田地道路 到集市方便程度 到县城方便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 情况; 邻里 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 墙、院子内的绿化;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 程度; 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社区服务 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 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 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 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 社会环境 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 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 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 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小区规划设计 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 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

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态环境 水环境系统 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 利用率 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 光环境系统 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 日照时数(大寒日) 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 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 统 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 技术环境 智能技术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 救助系统 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 住宅设计指标构成 住宅设计指标 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 住宅层高(米) 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 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 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 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 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 通风状况(X2) 结构健全(X3) 储藏充足(X4) 容易维修(X5) 电力稳定(X6) 楼层高度(X7) 防火材料(X8) 隔音设施(X9) 充足光线(X10) 内置橱柜(X11) 绝缘防护(X12) 室温控制(X13) 管道良好(X14) 卫生设施(X15) 方便厨房(X16) 不互相干扰的 通道 (X17) 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 饮水水质(X19) 噪声污染(X20) 洪水淹没(X21) 交通要道(X22) 垃圾堆场(X23) 化学工厂(X24) 污染水体(X25) 易燃易爆(X26) 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 住区小品(X28) 建筑密度(X29) 自然景色(X30) 户外保持(X31) 建筑保持(X32) 住宅间距(X33) 绿化草坪(X34) 休闲广场(X35) 建筑样式(X36) 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 医疗保健(X38) 蔬菜市场(X39) 供电系统(X40) 电信服务(X41) 给水系统(X42) 排水系统(X43) 各类学校(X44) 公共停车场所 (X45) 文化娱乐设施 (X46) 社区文化环 境邻里和谐(X47) 社区治安(X48) 住宅特色(X49) 住区荣誉(X50) 紧邻亲朋(X51) 紧邻高校(X52) 流动人口(X53) 远离棚户(X54) 市民广场(X55) 心理归属(X56)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及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及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及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及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资源环境要素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资源环境要素效率及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包如:粮食单产增长、产业转型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等。

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模板

矿区地质环境评估 报告

一、前言 ( 一) 工作目的与任务 ******拟进行***铜铁矿床-220米以下矿产开采。***矿区位于******城西南 1.5km, 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根据***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办发[ ]51号文及《***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进行矿产开发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规定,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防治和减少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恶化的目的, ******特委托******对该矿山开展矿产开发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并编制矿山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结合以往地质勘探资料, 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估, 包括: 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构造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 2、查明矿山已经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并对其发育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结合矿山开采设计, 对未来矿区地质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危害性作出预测评估; 3、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判断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5、提交《*********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 二) 评估依据及本次工作概况 1、评估依据 ( 1) 评估委托书, ******, 3月; ( 2) 《*********铜铁矿床储量报告》, ***第一地质大队, 1976年1月; ( 3) 《*********铜铁矿床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第一阶段工作报告》, ***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11月; ( 4) 《*********铜铁矿床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 10月; ( 5) 《***兴冶矿业有限公司***铜铁矿地下开采工程》, ***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11月; ( 6) 《*********二期采矿工程初步设计书》, ***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6月; ( 7) 《*********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专项评价报告》, ***矿山研究院, 6月; ( 8) 《******铜铁矿( -200米以上)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 8月; ( 9)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鄂土资办发〔〕51号文。 2、本次工作概况 *********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于5月8日启动, 在上述评估依据的基础上, 搜集了与该矿床有关的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闫满存李华梅文启忠李保生 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年第14卷第4期 Vol.14 No.4 1999pp371-376 摘要: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分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题,计算机、GI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给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带来新的学科生长点。 关键词: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GIS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371-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YAN Mancun,LI Huamei,WEN Qizho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S,Guangzhou510640,China) LI Baosh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m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Guangzhou510631, China) Abstract:Th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aimed at providing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and also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From the two layers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of geo-environment the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would be divided into single disaster's and multidisasters' dangerous evaluation,regional stability(include crust and geostructure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environment quality,and the risk and easy-damaging evalution of single disaster and multi-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eo-environment .This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the multi-decision-making problem which deals with multi-layers and multi-facto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r、G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would be a new developing branch i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coming years. Key words:Geo-environment system;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Economic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GIS.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中国矿业大学10-11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人居环境与通风》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二〇一一年四月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关注点渐渐从充分注重自己的住房及周边环境品质改善延伸扩展到整个社区、整个城市的环境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 关键字:人居环境品质;人居环境意境;自然观;绿色人居环境 1.引言 人居环境所涉及的方面不仅是要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人居环境的发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建造住宅还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都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就是人的漫长的进化历程,居住环境的改善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进步。 人居环境,“居”字是住宅,“环境”就是社区,是人们所能触及的外在环境的总和,从精神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的环境空间,如何让住宅和社区符合优质人居环境的标准和特色,人居环境为人所造,又反过来通过它的“美育”作用,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来“造人”。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研究的是人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状态、生活的氛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2.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2.1工业革命前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的和谐平衡 我们可以从考证中得知原始人类从巢居、穴居发展到定居,它们是人类求得生存过程中的安全避护所。从品质上满足了原始人对居住环境最基本要求,遮风挡雨、防灾防兽、群分类聚,并在寻求理想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改进选择环境的技巧,对“天”的崇拜与天人合一的观念促使他们寄望通天通灵的巫术意念活动,从意境上以取得人类自身无法知晓的“天”的暗示,以“天”意来选择环境从而达到与天地山水同相连的意境。 而后,随着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国家的出现同时也表示人类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因此产生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黄淮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这四种文明表现在人居环境上就是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各具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在埃及,人们迷信人死后会复活并从此永生,创造了至今震撼世界的理想化“阴宅”——金字塔。在地中海,古希腊的手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