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其兄路庆之曾做过“第一望族”(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语)琅邪王氏门下的“驺人”,即马车夫。本来,路惠男年长色衰,早就失去宋文帝刘义隆的宠幸,跟随儿子刘骏出蕃在外。没想到宋文帝被太子刘劭谋逆杀害,刘骏举兵进讨,最终登上皇位,结果路氏一门都跟着咸鱼翻生飞黄腾达起来。

路太后的一个侄孙叫路琼之,官拜黄门郎,家累千金。这黄门郎虽然级别不算高,却侍从皇帝传达诏令,还掌管着机密文件,实际地位并不低,所以路琼之颇有些得意忘形,很可能走在街上都不自觉地把肚子挺得高高的。不过,他可能不懂,他头上的官帽只代表了朝廷权力系统对他的肯定,并不表明路家从此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全面接纳。在南朝刘宋年代,虽然门阀政治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的统治权力掌控在军权在握的寒族手中,但士族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却没有被彻底颠覆。从社会习俗上讲,士庶之间仍然如隔鸿沟,高门大户不与寒门庶族交往依然十分平常。所以,路家人颇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初经商致富的人,虽然肥得流油,却被民众习惯性地视为奸商而遭到鄙视。路琼之不明白这个道理,加上骨子里有些小人得志的德行,所以不但把家从“贫民窟”里搬出来,在琅邪王氏所在的“高档小区”购了房,而且专挑曾做过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僧达做了邻居,满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和曾经需要仰视才见的社会高尚人士平起平坐了。

这一天,路琼之特意换上一身“名牌”,驾着“宝马”,也没预先递个帖子就吆五喝六地去王家登门拜访。王僧达正准备打猎去,装都换好了。路琼之视若不见,大摇大摆走进客厅落坐,侃侃而谈。王僧达一言不答,半晌,轻蔑地说:“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路琼之闻听此言,顿时羞惭得无地自容,颓然告辞。王僧达又叫过人来,将路琼之刚刚坐过的“床”(古代供人坐卧之具)一把火烧掉。路琼之灰头灰脸地回去告诉路太后。

路太后闻听大怒,哭着对刘骏说:“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意思是我还活着,人家就欺负到头上来了,我死了路家人还不得去当叫花子去?言下之意,皇儿你得给老娘做主,修理修理这个目中无人的家伙!没想到刘骏却说:“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事见《南史.卷二十一》)当然,刘骏说路琼之自取其辱是活该,并不代表他对士族高门的傲慢与偏见无动于衷,只是世风如此,他不好就此大做文章而已。实际上,作为一国之君,他深深感受到士族高门在经济、朝政、文化等方面对皇权和皇威的全面掣肘。

因此,他想方设法削弱士族的势力和影响力。比如对王僧达,他就一再降其官职,直到最后以谋反为名将其赐死。而对于更多出身门阀大族的朝臣,他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怪异的方式。史称“上好狎侮群臣,自太宰义恭以下,不免秽辱。”譬如,他动不动就给那些出身门阀的大臣起诨名,常呼金紫光禄大夫王玄谟为“老伧”(即“老无赖”),仆射刘秀之为老悭(即“吝啬鬼”),颜师伯为齴(即“大暴牙”)。

再譬如,他常常故意让大臣当众丢丑。黄门侍郎宗灵秀是个大胖子,行动不便,刘骏偏偏“每至集会,多所赐与”,逼得他一再匍匐拜谢,引人发笑。后来,刘骏还染上了赌博之瘾,地方大员每每来朝,他都要和他们一决高下,直到大员们输得精光才所作罢。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和衷共济、齐心协力,才能有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反过来,当最高统治者面对客观存在的深刻的社会矛盾非但不能苦心孤诣、想方设法加以调和,反而逞强好胜、为所欲为以致激化矛盾的时候,那么这个政权的正义性、稳定

性就必然会产生摇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骏在位十年,不仅没能调和社会矛盾,接续宋文帝的“元嘉之治”,反而将自己摆在与士族门阀、朝中大臣的对立面,使得社会矛盾更加深化,等于将刘宋王朝向着覆灭的深渊实实在在地猛推了一把。因此,在他死后,刘宋王朝虽然继续存活了十五年,不过已是苟延残喘而已。(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中国帝王大全》

《中国帝王大全》 目录一、远古时代帝王 盘古氏有巢氏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巨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鉤阵氏黄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 ... 更多 二、启明时代帝王 神农氏炎帝祝融氏炎帝柱共工氏句龙氏后土黄帝蚩尤氏夸父帝俊帝鸿少皞氏西王母仓帝帝顓顼帝喾帝挚盘瓠氏帝尧帝舜 ... 更多 三、夏朝 后鲧后禹夏王·启夏王·太康夏王·仲康夏王·相后羿寒浞夏王·少康夏王·杼夏王·槐夏王·芒夏王·泄夏王·不降夏王·扃夏王·廑夏王·孔甲夏王·皋夏王·发夏王·桀 附: 皋陶伯益防风氏 四、商朝 商王·汤商王·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商王·太甲伊尹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商王·仲丁商王·外

壬商王·河亶甲商王·祖乙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商王·阳甲 ... 更多 五、西周 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发西周·成王姬诵西周·康王 姬钊西周·昭王姬瑕西周·穆王姬满西周·共王姬伊扈西周·懿王姬囏西周·孝王姬辟方西周·夷王姬燮西周·厉王 姬胡西周·宣王姬静西周·幽王姬宫涅 六、东周 东周·携王姬余臣东周·平王姬宜臼东周·桓王姬林东周·庄王姬佗东周·厘王姬胡齐东周·惠王姬阆东周·襄王姬郑东周·顷王姬壬臣东周·匡王姬班东周·定王姬瑜东周·简王 姬夷东周·灵王姬泄心东周·景王姬贵东周·悼王姬猛东周·王姬子朝东周·敬王姬丐东周·元王姬仁东周·贞定王 姬介东周·哀王姬去疾东周·思王姬叔 ... 更多 吴国 燕·燕易王姬某燕·让王姬哙·子之燕·昭王姬职燕·惠王姬某燕·武成王姬某燕·孝王姬某燕·末王姬喜 魏 韩·宣惠王韩某韩·襄王韩仑韩·厘王韩咎韩·桓惠王韩某韩·末王韩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容。这一时期,诗作大为发展,小说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成就。 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196—219),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盛世。这时期出现了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他们的诗文,反映了时代的动乱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他们诗文的风格,慷慨苍凉、意境深沉却又富有生气。《文心雕龙·时序》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的诗歌质朴豪迈,多有悲凉慷慨的特色。如他的《蒿里行》,叙述了董卓之乱、关东义军讨代董卓之战以及随后的自相攻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害。诗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大都具有雄放豪迈的风格。 曹丕的诗,多是抒情诗,文字流丽,基调比较伤感低沉,没有曹操那种积极乐观风格了。文学造诣比较高的是曹植。曹植字子建,是曹丕的同母弟,得到曹操的宠爱,但也因此遭到曹丕的猜忌。曹丕作了皇帝后,曹植受到百般压制。他虽贵为封王,实情同囚徒,郁郁不得志。他的作品可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反映他的政治抱负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后期作品充满了受压抑的激愤。他的前期作品如《送应氏》诗,写出洛阳经董卓乱后的残破景象,有曹操《蒿里行》的气势。另一首《野田黄雀行》是他后期的诗作。诗中,借黄雀比况自己,恨不得像黄雀一样冲破罗网求得解放。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曹丕在《典略·论文》里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就诗而论,王粲的诗是七子中最好的。他的《七哀诗》,反映了战争对人民所造成的浩劫。当时,长安遭受董卓之乱,王粲避乱南依刘表,离开长安时他在郊野里看到战争所造成的人间惨象。诗写得真实而有感情。 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在辞赋方面也很有成就。曹植的《洛神赋》,用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为素材,塑造了一位雍容华贵、秀丽多情的洛神。想象丰富,描写细腻,很有艺术魅力。 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240—248),玄学兴起。玄学反映到文学领域里,出现了玄言诗。这时政治斗争残酷,有些玄学中人物如嵇康、阮籍,内心都有苦处,他们的诗还是有感情,有内容的。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旨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刘勰的理解是对的,嵇康、阮籍虽然也是玄学中人物,但他们的诗却有感情,有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谈玄说道。正始年间,是魏晋政权的递嬗时期,曹氏、司马氏政治斗争激烈,司马氏残酷地杀害了党于曹氏的文人志士。阮籍、嵇康都是党于曹氏一方的人。嵇康被杀。阮籍嗜酒放达而内心却是苦痛的。这些思想感情,自然反映到他的诗文里去。阮籍有《咏怀诗》

历代皇帝的姓名

历代皇帝的姓名 1.刘共59帝西汉15帝汉皇帝刘玄(公元23年称帝,都长安,25年亡于赤眉军,被杀)东汉14帝蜀汉2帝前赵5帝南朝宋9帝定扬皇帝刘武周(公元617年称帝,都马邑,620年亡于唐,奔突厥后被杀)燕皇帝刘守光(公元911年称帝,都幽州,913年亡于后唐,后被杀)南汉4帝后汉2帝北汉4帝齐皇帝刘豫(公元1130年被金所立,都汴梁,1137年被金撤消) 2.李共47帝成汉5帝越皇帝李贲(公元544年称帝,都交州,546年亡于南朝梁,不知所踪)唐22帝吴皇帝李子通(公元619年称帝,都江都,621年降唐,被杀)楚皇帝李希烈(公元784年称帝,都大梁,786年为其将陈仙奇毒死)后唐4帝南唐3帝西夏10帝 3.朱23帝楚皇帝朱粲(公元615年称帝,都冠军,619年降唐,后又降王世充,最终为唐所杀)后梁3帝明19帝(包括南明) 4.赵共20帝南越武帝赵佗(公元前183年称帝,都南海,前179年自去帝号)宋19帝 5.萧共19帝南朝齐7帝南朝梁9帝(包括南梁)梁皇帝萧纪(前南朝梁武陵王,公元552年称帝,都成都,553年亡于南朝梁,被杀)梁皇帝萧庄(前南朝梁永嘉王,公元558年称帝,都郢州,560年亡于南朝陈,奔北齐)梁皇帝萧铣(公元617年称帝,都江陵,621年降唐,被杀) 5.拓拔(元)19 北魏19帝(包括东魏、西魏)7.司马16 晋16帝8.耶律13 辽13帝(包括西辽)8.孛儿只斤13 元13帝(包括北元) 10.慕容12帝前燕2帝后燕4帝西燕4帝南燕2帝 11.爱新觉罗11 清11帝12.完颜10 金10帝13.石9 后赵7帝、后晋2帝 14.王8帝新1帝郑皇帝王世充(公元619年称帝,都洛阳,621年降唐,被杀)前蜀2帝闽4帝 14.高8帝北燕1帝北齐6帝齐皇帝高绍义(前北齐范阳王,公元577年称帝,都范阳,580年亡于突厥,流死于北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南宋皇帝之刘宋(上)】宋孝武帝刘骏的生平

宋孝武帝刘骏的生平 刘骏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 第一章刘骏的生平 一、生平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少聪颖,又长于骑射。元嘉十二年(435)立为武陵王。 后迁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刘劭弑宋文帝,刘骏起兵讨伐,诛劭,即帝位。年号“孝建”、“大明”,史称孝武帝。在位期间,刘骏担心各藩王会对自己不利,先后将宗室南郡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朔、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等杀害,刘宋势力更加削弱。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闰五月病死。寿六十二岁,在位十一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祖”。在位11年(452-464)。刘骏是南朝宋诸帝中较有才华的皇帝和诗人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453年,太子刘劭弑帝之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击溃刘劭的势力,夺取了皇位。年号“孝建”、“大明”,史称孝武帝。刘骏夺取帝位后,刘宋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史书记载,宋孝武帝刘骏是一个荒淫腐败的昏君。在位期间,刘骏担心各兄弟藩王会对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残,先后将宗室南郡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朔、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等杀害。刘氏宗室惨遭此大劫,刘宋势力更加削弱。 刘骏生性好淫,凡是闺房之内不论尊卑长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看见合意的就引她入宫侍寝,免不了被刘骏强逼成欢。刘骏与自己的母亲路太后有染,《魏书》载:“骏淫乱无度,蒸其母路氏,秽污之声,布于欧越。”以及“四年,猎于乌江之傍口,又游湖县之满山,并与母同行,宣淫肆意。” 大明六年壬寅(公元462年)四月,刘骏宠幸的堂妹殷淑仪病死。刘骏哀伤过度而起病,自此少理政事,于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闰五月病死。寿六十二岁,在位一十一年。谥为孝武帝。 二、后妃及子女 孝武文穆王皇后王宪嫄 殷淑仪

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 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 (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 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文言文专题答案

文言文专题答案 1、【解析】:D(听:听从,顺从。) 2.【解析】:B。A项中的“因” 均为趁机的意思。B项中前一句中“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此”,后一句中的“ 其” 是副词,表反问,意为“岂、难道”。C项中的“以”是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在楚汉对峙时期,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 B.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为刘邦设计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 C.刘邦因一时愤怒,命令陈平到军中立即斩杀樊哙,陈平从汉王朝的利益出发,巧施妙计,终于使樊哙这位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免遭杀身之祸。 D.高帝去世后,陈平通过种种手段,使吕媭的谗言不起任何作用;吕后去世后,他与绛侯周勃合谋,计诛吕氏宗族,拥立孝文帝,维护了刘氏政权。【解析】:C。此句原文之意不仅是陈平一人,还有周勃,二人商议而定此计,而且此举也不光为汉王朝,也为了保护自己。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译文) (1)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3分) 译文: ①译文: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2)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3分) 译文: ②译文: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予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 (3)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3分) 译文: ③译文: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5.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2分) 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解析】:注意“矣”“然”“哉”“岂……乎”等文言虚词,利用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来推断。 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参考译文: (楚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汉王为这种困境而忧虑。陈平说:“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在众将中扬言钟离昧等项王的将领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项羽果然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陈平于是夜里与汉王从荥阳西门出城逃离,随即进入关中。汉六年(前201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陈平说:“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皇上便随即出发,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此后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征讨陈稀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融合新闻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_以_卫报_解密国安局档案_专题为例_刘骏瑶

融合新闻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 调查性报道通常是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报道对象,更为注重挖掘业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在的、隐秘的联系,并向公众解释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调查性报道通常以文字、照片、视频三种形式出现,但这三种媒介形式各有侧重:文字重于分析,照片重于展现事件某个切片,视频重于记录。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使其更准确地展示一个庞大事件的全局,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探索领域。 美国在本世纪初出现融合新闻的尝试。我国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以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为主的学者将融合新闻理论引进国内,并展开了大量深入的研究[1]。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了多样化的视角,以至于融合新闻的具体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美国“背包记者”先驱人物、学者简?史蒂文斯(Jane Stevens),他指出:“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表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重复。……媒体在制作融合新闻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两大特征提供背景和保持传播的延续性,为其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2]即融合新闻能够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 本文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法,以《卫报》“解密国安局档案”(NSA files: Decoded)为例,观察融合新闻手段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一、“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简介 2013年6月,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员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 刘骏瑶 彭兰 1)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供稿 作者刘骏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以《卫报》“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为例 新闻界 ISSN1007-2438 2014年第01期 案例观察 63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中国历史上哭的典故

中国历史上哭的典故 以哭谋官。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爱妃殷氏红颜薄命,年纪轻轻便命丧黄泉。刘骏为此万分悲痛,数十日不能上朝理事。他多次与群臣到殷氏墓上痛哭,并以哭的悲痛与否作为忠不忠的标志。一次,秦郡太守刘德愿随同来到墓前,刘骏对他说:“你哭贵妃!只要情真意切,痛不欲生,我当有重赏!”刘德愿心领神会,随即大放悲声,捶胸跺脚,呼天喊地,直哭得披头散发,噪子沙哑,胸前、双袖全被眼泪给湿透了。有人来劝慰,也劝他不住,最后几乎哭得昏死过去。刘骏见此情景,大为高兴,不久便提拔他当了豫州刺史,作为对他的奖赏。王莽年轻时,曾以族侄身份伺候病中的大司马王凤。王凤病情出现反复,王莽便泪流满面,衣衫尽湿,感动得王凤也流了泪,认为他比亲儿还孝顺。在王凤举荐下,王莽当了黄门郎,不久又升为射声校尉,从此步入官场,直至篡汉。 以哭行诈。三国时期,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假降魏都督曹休,曹休疑其有诈。周鲂哭诉表白,两次欲拔剑自刎被曹休拦住,最后又佯装不得已挥剑断发表示“诚心”,终于用反复的哭诉消除了曹休的疑忌,把曹军引入东吴事先布置好的圈套中。石亭一战,把曹军杀得大败。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与直隶总督荣禄等勾结起来,翦除维新派,先设计将尚书翁同和削职为民。为了麻痹众人,翁离京时,荣禄一直送翁到城外,拉着翁的双手泪流不止,演出了一场哭别假戏,在场的人都以为他同情、支持维新派。没想到,“哭别”翁同和之后,荣禄立即奉慈禧之命搜捕维新派人士,囚禁光绪帝于赢台,历史上的“戊戍变法”就这样夭折了。 以哭哗众。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不力,弃京西逃。行至扶风,士兵饥怨,局面难撑。这时,恰成都有彩缎贡入。玄宗召集众将士,检讨了自己的失误,对众人护驾西行多有感激,宣布凡愿回乡者可以彩缎为资离开队伍。言罢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这一招儿果然灵验,消除了众人心头之怨,将士们“誓死相从”,保证了西行成功。朱温灭唐以后,晋王李克用组织军民进行大规模的哭祭唐朝活动,用以收买和拢络人心。结果得到唐朝旧臣和部分群众拥护,实力得以扩充,后来由其子李存勖称帝,建立了后唐。 以哭避祸。遇到坎坷、灾难、祸端,往往可以用哭的方式恰到好处地避过。唐朝名臣姚崇与张柬之等人一起发功政变,逼武则天退位。立唐中宗后,姚崇看到武氏势力仍很强大,于是在唐中宗带百官拜见武则天时,姚崇跪地不起,痛哭流涕,呜咽不能成声。此举引起中宗反感,贬姚崇出京当地方官。不久,武三思对张柬之等参与政变之人下了毒手,姚崇却躲过了这场灾祸,这不能不说是他“哭计”的成功。此外,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也曾以哭啼之术示弱,结果免除了杀身之祸。 以哭饰非。用哭泣掩饰自己的过错、失误,达到转移视线,避免责难和惩罚的目的,这是从平民百姓到赫赫权贵都曾用过的办法。曹操兵败赤壁后,不是找自己指挥失当的教训,而是通过痛哭早已死去的郭嘉,来责备众谋士未能尽责,巧妙地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晉南北朝文學 建安文學 三曹 曹操 《薤露行》(詩歌) 《蒿裏行》(詩歌) 《短歌行》(詩歌) 《龜雖壽》(詩歌) 《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 曹丕 《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雜詩》(五言詩) 《清河作》(五言詩)- 《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 《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 《答繁欽書》(散文) 曹植 《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 《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 《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 《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七子 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 表现政治理想和宏大的 抱负 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 写对深厚的爱情的向往 悼念亡友,凄楚感人 体现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

孔融 《論盛孝章書》(散文) 《薦禰衡表》(散文) 《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 《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 《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 陳琳 《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 《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 《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武軍賦》(賦) 《神武賦》(賦) 王粲 《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 《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 《鶯賦》(賦) 《出婦賦》(賦) 《寡婦賦》(賦) 《七釋》(賦) 《仿連珠》(賦) 徐幹 《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 ] 为推荐人物 而作 叙征战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惠男出身微贱,其兄路庆之曾做过“第一望族”(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语)琅邪王氏门下的“驺人”,即马车夫。本来,路惠男年长色衰,早就失去宋文帝刘义隆的宠幸,跟随儿子刘骏出蕃在外。没想到宋文帝被太子刘劭谋逆杀害,刘骏举兵进讨,最终登上皇位,结果路氏一门都跟着咸鱼翻生飞黄腾达起来。 路太后的一个侄孙叫路琼之,官拜黄门郎,家累千金。这黄门郎虽然级别不算高,却侍从皇帝传达诏令,还掌管着机密文件,实际地位并不低,所以路琼之颇有些得意忘形,很可能走在街上都不自觉地把肚子挺得高高的。不过,他可能不懂,他头上的官帽只代表了朝廷权力系统对他的肯定,并不表明路家从此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全面接纳。在南朝刘宋年代,虽然门阀政治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的统治权力掌控在军权在握的寒族手中,但士族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却没有被彻底颠覆。从社会习俗上讲,士庶之间仍然如隔鸿沟,高门大户不与寒门庶族交往依然十分平常。所以,路家人颇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初经商致富的人,虽然肥得流油,却被民众习惯性地视为奸商而遭到鄙视。路琼之不明白这个道理,加上骨子里有些小人得志的德行,所以不但把家从“贫民窟”里搬出来,在琅邪王氏所在的“高档小区”购了房,而且专挑曾做过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僧达做了邻居,满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和曾经需要仰视才见的社会高尚人士平起平坐了。 这一天,路琼之特意换上一身“名牌”,驾着“宝马”,也没预先递个帖子就吆五喝六地去王家登门拜访。王僧达正准备打猎去,装都换好了。路琼之视若不见,大摇大摆走进客厅落坐,侃侃而谈。王僧达一言不答,半晌,轻蔑地说:“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路琼之闻听此言,顿时羞惭得无地自容,颓然告辞。王僧达又叫过人来,将路琼之刚刚坐过的“床”(古代供人坐卧之具)一把火烧掉。路琼之灰头灰脸地回去告诉路太后。 路太后闻听大怒,哭着对刘骏说:“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意思是我还活着,人家就欺负到头上来了,我死了路家人还不得去当叫花子去?言下之意,皇儿你得给老娘做主,修理修理这个目中无人的家伙!没想到刘骏却说:“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事见《南史.卷二十一》)当然,刘骏说路琼之自取其辱是活该,并不代表他对士族高门的傲慢与偏见无动于衷,只是世风如此,他不好就此大做文章而已。实际上,作为一国之君,他深深感受到士族高门在经济、朝政、文化等方面对皇权和皇威的全面掣肘。 因此,他想方设法削弱士族的势力和影响力。比如对王僧达,他就一再降其官职,直到最后以谋反为名将其赐死。而对于更多出身门阀大族的朝臣,他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怪异的方式。史称“上好狎侮群臣,自太宰义恭以下,不免秽辱。”譬如,他动不动就给那些出身门阀的大臣起诨名,常呼金紫光禄大夫王玄谟为“老伧”(即“老无赖”),仆射刘秀之为老悭(即“吝啬鬼”),颜师伯为齴(即“大暴牙”)。 再譬如,他常常故意让大臣当众丢丑。黄门侍郎宗灵秀是个大胖子,行动不便,刘骏偏偏“每至集会,多所赐与”,逼得他一再匍匐拜谢,引人发笑。后来,刘骏还染上了赌博之瘾,地方大员每每来朝,他都要和他们一决高下,直到大员们输得精光才所作罢。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和衷共济、齐心协力,才能有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反过来,当最高统治者面对客观存在的深刻的社会矛盾非但不能苦心孤诣、想方设法加以调和,反而逞强好胜、为所欲为以致激化矛盾的时候,那么这个政权的正义性、稳定

《宗悫传》阅读练习

《宗悫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0.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卒不能当当:抵挡 B. 乃除振武将 军除:废除 C. 左右顾盼,上壮之壮:钦佩 D. 官买不肯卖,坐免官坐:因此获罪 11. 下列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B.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C.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D.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 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 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D. 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部分注音)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jiǎo]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zhuān xū]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kù]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gǔsǒu)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sì]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zhuó]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jiōng] 第15任姒廑[jǐn]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