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指数-统计学原理

统计指数-统计学原理

统计指数-统计学原理
统计指数-统计学原理

统计指数-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

单元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张俊霞

本单元标题:统计指数授

课班级09工商1,2,3,4

周月日第节

一号教学楼

周月日第节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掌握统计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方法和应用。

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数

据要求

常见的指数所用的指数的编制方法

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一是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二是指数的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一是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二是指数的因素分析方法

解决办法:案例导入,动手练习

复习: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计算;

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计算;

动态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测度

动态数列的预测

学习新内容:

第七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指数:指用来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一般来说:统计指数具有综合数、相对性、平均性的特征。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部变动方向及变动幅

度。

2、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

3、反映同类现象变动趋势。

4、还可以进行地区经济综合评价、对比,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1、按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编制指数的方法论原理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3、按指数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按反映的时态状况不同,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法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要编制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量、农副产品收购量等数量指标总指数,首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不能直接加总的实物量变为能综合对比的问题。下面以商品销售

量指数为例说明其编制方法。

例:某商店销售的三种商品的销量和销售价格情况见下表:

商品名称

计量

单位

销售量价格(元)

告期

告期

q0 q1 p0 p1 甲米10

00

11

50

10

12

乙吨20

00

22

00

50 70

丙件30

00

31

50

20 35 1、编制商品销售量个体指数:

%

105

%

100

3000

3150

%

110

%

100

2000

2200

%

115

%

100

1000

1150

1

1

1

=

?

=

=

=

?

=

=

=

?

=

=

q

q

K

q

q

K

q

q

K

2、编制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选择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则

3、销售量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

通过对比,以销售额的变动来定量表示销售量总指数

以基期价格分别计算报告期的销售额和基期销

∑∑∑∑∑∑=

==

11

10

0100

1q

p q p K q p q

p K pq

pq K q

q q

,当价格选择在报告期时当价格选择在基期时,∑∑=

1

0q

p q p K q 作同度量因素,即在实际中选择基期价格相同,

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不

售额

4、结论: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1、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解决两个问题: 要找出现象总体能够直接相加的同度量因素 要选择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2、编制多种商品的销售价格指数,因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销售价格不能直接相加,即不能同度量。

编制价格指数:应将各种商品的价格p 分别乘以相应的销售量q 得销售额pq ,再累计相加、对比(销售量成了同度量因素)

∑∑∑∑-=

01

00

01

0q p q p q

p q p K q 销售额增加的绝对数为

由于销售量的增长,使公式:销售量总指数∑∑=

1

011q

p q p K p 量因素,即:用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

3、物价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以报告期销售量为同度量因素,分别计算报告期和基期销售额

物价总指数的公式

4、结论: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第三节 平均指数法

1、平均指数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的,是先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而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2、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

∑∑∑∑-=

1

01

11

01

1q p q p q p q p K p

售额增加的绝对数为

由于物价的变动,使销0

000010

010

0.......)(p q p Kq K q K q p

q p q K f

xf x p

q p Kq q q

=

??==

=

=∑∑∑∑∑∑算术平均数指数

调和平均数指数

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多用基期总值加权计算的算术平均数指数。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多用报告期总值加权计算的调和平均数指数

4、统计指数法应用实例 (1)工业生产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4)股票价格指数 (5)货币购买力指数

∑∑∑∑∑∑∑∑=

?==

==

1

11

11

1

1

111111.....)1(1p

q K p q K

K p

p p

q p q K M

x M x p q K p q P

p

第四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用经济方程式表现出来。

如以结果指标为原因指标的函数: 生产总值=产量*出厂价格 总成本=产量*单位成本

利税额=销售量*销售价格*利税率

这些指标体系,按指数形式表现时,乘积关系依然成立。

上述指数体系,按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理,以符号公式可写成: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发现,指数体系一般具有三个特征:

)

()()(0

1

1

11

01

00

1

10

111101000

1

1∑∑∑∑∑∑∑

∑∑∑∑∑-+-=-?=p q p q q p q p p q

p q p

q p q q p q p p q p q

1、具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

2、体系中的单个指数在数量上能相互推算。

3、现象总变动差额等于各个因素变动差额的和

3、现象总变动差额等于各个因素变动差额的和

(二)指数体系的作用

1、指数体系是进行因素分析的根据。

2、利用各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指数间的相互推算。

3、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时,指数体系也是确定同度量因素时期的根据之一。

二、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的含义

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1、因素分伯的对象是复杂现象。

2、因素分析中的指数体系以等式的形式表现。

3、因素分析的结果有相对数也有绝对数

(二)因素分析的分类

1、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2、总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3、平均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4、含平均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三)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两方面的问题: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量指标的变动受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它是利用综合指数体系,从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相互联系中,分析这种现象因素的变动影响关系。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平均指标变动受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四)因素分析的内容

1、相对数分析:把互相联系的指数组成乘积关系的体系,从指数计算结果本身指出现象总体总量指标或平均指标的变动是由哪些因素变动作用的结果。

2、绝对数分析:是由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分子与分母指标之差所形成绝对值上的因果关系,即原因指标指数中分子与分母之差的综合等于结果指标指数分子和分母之差

三、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两因素分析:

简单现象总体的总量指标只有是两个原因指标乘积的函数时,才可据以进行两因素分析)

例如:商品销售额(qp)=商品销售量(q)×商

品价格(p )

一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则另一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则固定在基期,两个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不能同时固定在报告期或同时在基期。

下面以例7-6为例说明总量指标两因素分析的要领:P126

1、先写出分析的指数体系:

2、分别计算出口额指数、出口量指数、出口价格指数

即1.2496=1.1972×1.0438

∑∑∑∑∑∑?=

1

111

0100

1

1p

q p q q p q p p

q p q 2496

.120390000

25480000

1

1==

∑∑p

q p q )

1070000(2441000025480000)()4020000(2039000024410000)()

5090000(2039000025480000)(0438

.124410000

254800001972.120390000

244100000

1

11001

00

1

101

110010美元美元美元=-=-=-=-=-=-====∑∑∑∑∑∑∑∑∑∑p q p q q p q p p q p q p q p q q p q p

从相对数来分析:由于出口价格上升4.38%,由于出口量上升19.72%,由于两因素的影响使的出口额共上涨了24.96%

从绝对数分析:由于出口价格上升而使出口额增加了107万美元,由于出口量上升而使出口额增加了402万美元,由于两因素的影响的共同影响使出口额共增加了509万美元。

(二)多因素分析(自学)P127-P129

四、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

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变量值X;二是结构

四、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1、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需要编制三种平均指标指数: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方法

(数量指标指数)

结构变动影响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可变指数∑∑∑∑∑∑∑∑∑∑∑∑===0

00

1

101

101

110

1

11:(::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

97.14%59.5%22.1061(.159)90.233(29.74%03.85%59.105%78.89:

::87P1300

01

101

101

110

01

11变动使得平均工资下降及各组工人数比重均工资上升工资水平上升使得总平,是由于各组工人比基期下降说明总平均工资报告期元)

代入数字得:)

()(:

例-=-+?=?=-∑∑∑∑∑∑∑∑∑∑∑∑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

)()()(

001

101

101

110

01

1

10

001

101

101

1100

01

11∑∑∑∑∑∑∑∑∑∑∑∑∑∑∑∑∑∑∑∑∑∑∑∑-+-=-

÷?÷=÷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结构影响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公式:可变构成指数=

本章小结: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什么是统计指数,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能利用指数体系分析总量指标变动的原因。

本章要点:

1、统计指数的概念;

2、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3、指数体系;

4、两因素分析法。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2.加权算术平均数 X =- X h X 3调和平均数: 式中: m = Xf , f X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第2章统计整理 a ) 组距=上限—下限 b )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e ) 组数k=1+3.322Lg n n 为数据个数 第3章综合指标 i. 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 同的现象总量指标 5.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丄 iii. 标志变动度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加权 或 ? f ? Xf ? Xf

3.标准差系数:”= iiii抽样推 断 1.抽样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p(1 P) n 不重复抽样: 2 ( 1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n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t2 2 2- x t2P(1 p)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第4 章动态数列分析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a a n Nt2 2 N 2x t2 2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米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1 1 a i a2 a n a. 1 a 2—— n 1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很重要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 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 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 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 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 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 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 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 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 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 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 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 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 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 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 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 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 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 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 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 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 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 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 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 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 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 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 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 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 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 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 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 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 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 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 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 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 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 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

第四章统计学综合指标课后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1.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A受各组次数f的影响最大B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最大 C只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D受各组次数f和各组标志值X的共同影响 2,平均数反映了( )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B总体中总体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C总体分布的离散趋势D总体变动的趋势 3.在变量数列中,如果标志值较小的一组权数较大,则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 A接近于标志值大的一方B接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C不受权数的影响D无法判断4.根据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A各组次数递增B各组次数大致相等C各组次数相等D各组次数不相等 5.已知某局所属12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要求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应该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 6.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 7.计算平均数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数的总体单位应是( ) A大量的B同质的C差异的D少量的 8,某公司下属5个企业,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求计算该公司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 ) A计划产值B实际产值C工人数D企业数 9.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 ) A代表值B常见值C典型值D实际值 10.由组距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标志值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B各组标志值必须相等 C各组标志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11.四分位数实际上是一种( ) A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位置平均数D数值平均数 12.离散趋势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 13.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指标意义不同B计算条件不同C计算结果不同D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A 7万元 B 1万元 C 12 万元 D 3万元 15.已知某班40名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一半,则该班学生性别成数方差为( ) A25% B 30% C 40% D 50% 17.方差是数据中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 ) A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B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C离差平均数的平方D离差平均数的绝对值 18.一组数据的偏态系数为1.3,表明该组数据的分布是( ) AlE态分布B平顶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分布 19.当一组数据属于左偏分布时,则( )

《统计学》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一) (一)填空题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结构和时点结构。 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指标称为时点结构,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称为时期结构。 3、相对指标的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名数,二是无名数。 4、某企业中,女职工人数与男职工人数之比为1:3,即女职工占25%,则1:3属于比例相对数,25%属于结构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银行系统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是( D ) A. 时期指标并且是实物指标 B. 时点指标并且是实物指标 C. 时期指标并且是价值指标 D. 时点指标并且是价值指标 2、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50% B、101.9% C、66.7% D、无法计算 3、总量指标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 ) A.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 B.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减少 C.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减少而增加 D.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大小没有直接联系 4、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 D )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5、我国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为)7.8% ,该指标是( C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动态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6、某商店某年第一季度的商品销售额计划为去年同期的110%,实际执行的结果,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则该商店的商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为( B ) A. 124.3%÷210% B. 124.3%÷110% C. 210%÷124.3 D. 条件不够,无法计算 7、下面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 A. 商品库存量 B. 商品销售量 C. 婴儿出生数 D. 平均工资 8、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 D ) A、统计平均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9、某工业企业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8%,实际比去年提高10%,则实际总产值比计划的任务数提高( B ) A. 2% B. 1.85% C. 25% D. 101.85% 10、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实际比基期增长12%,则计划规定比基期增长( A ) A. 9.8% B. 10% C. 8.5% D. 6%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 (第八~第九章) 一、判断题 1、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 )。 2、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 3、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 × ) 4、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5、若将2000-200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 )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 × ) 7、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 8、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 A ) 。 A 、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 、指标性质不同 C 、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 A )。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 、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 、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3、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B )。 A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C 、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销售价格综合指数 ∑∑0 1 11p q p q 表示( C )。 A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 B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C 、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D 、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程度 5、在销售量综合指数 ∑∑0 01p q p q 中, 00 1 p q p q ∑∑-表示 ( B )。 A 、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统计学第五版第十四章统计指数

第十四章 统计指数 1.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产量与单位成本个体指数。 (2)计算两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生产费用。 (3)计算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以及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 解: (2)产量指数: %64.11555000 63600 01 0== ∑∑q z q z (3)单位成本指数: %84.9963600 63500 1 011== ∑∑q z q z 2.某商场销售的三种商品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2)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解: (1)销售额总指 数 : %06.12126000 31475 01 1== ∑∑q p q p (2)价格的变动 : %29.10928800 31475 1 011== ∑∑q p q p 销售量的变动: %77.11026000 28800 01 0== ∑∑q p q p 3.试根据下列资料分别用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计算销售量指数及价格指数。 解:

价格指数: %5.92480 444 1 011== ∑∑q p q p %76500 380 001== ∑∑q p q p 销售量指数 %965004800 01 0== ∑∑q p q p %8.116380 4440111==∑∑q p q p 4.某公司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试问三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了多少,产量增长对产值有什么影响 解: 三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了25%,由于产量增长使得产值也相应增长了25%,绝对额增加65万元。 5.三种商品销售资料如下,通过计算说明其价格总的变动情况。

统计学教案——统计指数

第八章统计指数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各种指数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 方法和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总指数的平均形式,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等。 难点:各种指数(指数体系)编制的基础、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和应用的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主要讲授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反映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按其所采用的指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按比较对象不同,统计指数可分时间性指数、地区性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性质 1.综合性。 2.代表性。 3.相对性。 4.平均性。 四、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计算的一般原理 指数方法论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计算问题,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两种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其特点。 综合指数是对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新]

(1.1)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D )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 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 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 11、某地区2003年国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D)。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统计学综合指标

统计学综合指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完成度的( A ) A. % B. 140% C. % D. 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A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例相对数 D. 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B ) A. 平均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 B )成立。 A. x > e M >o M B. x o M >e M D. x

6.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A ) A.左偏分布 B.右偏分布 C.对称分布 D.J形分布 7.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有一定的假定性,即( B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 B.变量值在本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C.组中值能取整数 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8.加权算术平均数不但受标志值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多少的影响。因此,下列情况中对平均数不发生影响的是( D ) A.标志值比较小而次数较多时 B.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时 C.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时 D.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相等时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考核知识 1、统计的研究对象 2、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几个基本范畴 二、考核要求 1、统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2、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机构基本范畴 理解:统计总统、总统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变异和变量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可作了解。 注意理解总体和总体单位时互为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并能在一个具体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结合实际举出一定范围内、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 4、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种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2、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二、考核要求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的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了解:我国统计调查方案及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组成;定期统计报表的概念及我国统计报表的组成及各种分类;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基本组织形式;重点调查的概念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及主要特点、普查的应用意义及它为什么不能和统计报表互相替代;抽样调查的特

统计学第九章统计指数

第九章统计指数 二、单项选择题 1、 计算总指数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C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C 、综合法指数和平均法指数 D 、加权算术平均法指数和调和平均法指数 2、 同一数量货币,报告期只能购买基期商品量的 90%,是因为物价( A ) 3、为测定各组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全体工人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应编制 (D ) P o q 〔 5、 如果用p 表示商品价格,用 q 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 k q ( A ) p °q ° A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程度 B 、 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销售量的变动 C 、 全面反映商品销售额的变动 D 、 反映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6、 我国统计实践中编制综合指数一般( B ) A 、 数量指标指数多用派氏公式,质量指标指数多用拉氏公式 B 、 数量指标指数多用拉氏公式,质量指标指数多用派氏公式 C 、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都用派氏公式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都用拉氏公式。 7、 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了 50%,产量增长了 25%,则单位成本增长了 ( D ) A 、25% B 、2% C 、75% D 、20 % 8、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9、如果用p 表示商品的价格,用 q 表示商品销售量,则 (C ) A 、 商品价格和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值 B 、 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C 、 多种商品价格变动使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值 D 、由于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程度 三、多项选择题 1、 编制综合法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作用 有(BC ) A 、平衡作用 B 、同度量作用 C 、权数作用 2、 平均数指数是( BCDE ) A 、两个不同时期的平均数相比的相对数 B 、总指数 C 、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D 、综合法指数的变形 A 、+ 11.1% B 、+10% C 、-11.1% D 、-10%。 A 、劳动生产率综合指数 B 、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 C 、劳动生产结构影响指数 D 、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 4、本年同上年相比,商品销售额相同,而各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了 售量(C ) 9.7%,则商品销 A 、下降9.7% B 、上升9.7 % C 、下降8.8 % D 、下降 1.3%。 口% p °q °综合反映 D 、抽象化作用

统计学考试重点

统计学考试重点(是我去年考试时的,命中率百分之百) 1.统计的涵义:从数量方面认识总体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或调查研究活动。概括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的联系:统计工作是获取统计资料的实践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同时又服务于统计工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有用于指导统计实践,它可以使统计工作进行的更科学,得到的统计资料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 3.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 4.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 5.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6.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理法 7.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8.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是只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9.指标是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10.标志根据表现形式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1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12.指标所包含的要素有: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时间,空间,计量单位。 13.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又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4.按所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16.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17.数据的类型有:定性数据(由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计量形成)。定量数据(由定居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 18.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①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式,④确定调查时间、空间和调查期限,⑤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⑥选择调查方法

统计学原理公式及应用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第一部分常用公式 第三章统计整理 a)组距=上限-下限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 总量指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统计学综合指标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完成度的(A) 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B)成立。 A.x> M>o M e B.x< M

C.x> M>e M o D.x< M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10.若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则平均 A.缩小到原来的1/2 B.缩小到原来的1/4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13.如果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个标志值都增加一倍,而频数均减少一

半,那么中位数(A) A.增加一倍 B.减少一半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确定 19.不同总体间的标准差不能进行简单对比,这是因为(D) 4

A.平均数不一致 B.离散程度不一致 C.总体单位不一致 D.离差平方和不一致 20.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B) B.0.5 C.0.3 D.0.1 23.如果偏度值a小于零,峰度值β小于3,可判断次数分布曲线为(C) A.左偏分布,呈尖顶峰度

统计学综合指标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完成度的( A ) A. 97.9% B. 140% C. 10 2.2% D. 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A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例相对数 D. 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B ) A. 平均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 B )成立。 A. x > e M >o M B. x o M >e M D. x

6.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A ) A.左偏分布 B.右偏分布 C.对称分布 D.J形分布 7.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有一定的假定性,即( B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 B.变量值在本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C.组中值能取整数 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8.加权算术平均数不但受标志值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多少的影响。因此,下列情况中对平均数不发生影响的是( D ) A.标志值比较小而次数较多时 B.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时 C.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时 D.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相等时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10.若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则平均数( A )

统计学基础复习大纲

统计学基础复习大纲 统计学基础复习大纲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性别分组B.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 C.产品按质量分组 D.企业按行业分组 2. 某省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所属高校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则统计研究的总体单位是A.该省每一所高校 B.该省全部高校的全部设备 C.该省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台设备 D.该省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台教学设备3、要研究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A某校的全部学生B某校的每个学生C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D某校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4、了解某市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则总体是A某市的所有企业B某市的每一家企业C某市的所有工业企业D某市的每一家

工业企业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的人口是统计指标6、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 ) A.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B.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C.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 D.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7. 某商场销售电视机,2004年共销售6000台,年末库存100台。这两个指标是()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8. 下列调查方法中,主要用于推算总体指标的调查方法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9. 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之间的关系是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确定D.无关10. 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

邻两组上下限时,一般的做法是()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或下限所在组均可D.另行分组11. 对某企业职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企业每一个职工 B.该企业全部职工 C.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情况 D.该企业所有职工的情况12、某公司职工月奖金额最高为450元,最低为150元,据此资料分为6组,形成等距数列,则各组组距应为( ) 13、要检验某种产品的质量,一般采用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统计调查 D.抽样调查14、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计划比去年提高12%,实际提高14%,则其计划完成程度为% % % % 15. 某地区粮食产量与人口数对比的结果是 A.算术平均数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16. 分配数列各组

《统计学》_第四章__统计综合指标(补充例题)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 (五)计算题 例1、某集团公司所属各拖拉机厂某月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 厂别类型每台马力数产量(台) 第1厂履带式3675 履带式18105 轮式28400第2厂履带式7585 轮式1594 轮式12150第3厂履带式4540 履带式7525 轮式2450 要求按产品类型和功率核算有关总量指标。 解:【分析】通常总量指标中首选核算实物量。 这里可以核算自然实物量、双重单位实物量和标志单位实物量。 从下面两表看出核算的过程及结果: (1)按自然单位和双重单位核算: 产品类型产量(台)产量(台/马力) 履带式330330/14640 轮式694694/15610 合计10241024/30250(2)按标准单位核算(以15马力拖拉机为标准单位): 产品类型与功率产量(台)换算系数标准台数(1)(2)(3)=(1)÷15(4)=(2)×(3)履带式

18马力105126 36马力75180 45马力40120 75马力110550 小计330—976轮式 12马力150120 15马力9494 24马力5080 28马力400747 小计694—1041合计1024—2017 例2、下面是某市年末户籍人口和土地面积的资料: 单位:人 户籍人口数 2001年2002年 人口总数 男 女1343599 682524 661075 1371588 695762 675826 已知该土地面积1565平方公里,试计算全部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属于哪一种相对数。 解: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2001年2002年人口总数13435991371588

男 女 (1)男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性别比例(%)男:女 (4)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人口增长速度(%) 682524 661075 103 858 — 695762 675826 102 876 在所计算的相对指标中:(1)、(2)为结构相对数,(3)为比例相对数,(4)为强度相对数,(5)为动态相对数。 例3、某服装公司产量如下: 单位:万件 2002年 2003年 计划 实际 重点企业产量 成人的 儿童的 合计 计算所有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解:下面设计一张统计表,把所计算的相对指标反映在表中: 2002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2 年增长 (%) 产量 比重 (%) 计划 实际 产量计划 完成 (%) 重点企业 产量 比重(%) 产量 比重 (%) 产量 比重 (%)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人的 儿童的 56 44 61 39 61 39 65 35

统计学原理模拟题

统计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填空 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统计过程与统计结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 2.统计表中,宾词配置方式有(平行设置)和(层叠设置)两种。 3.总体参数估计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4.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台生产设备),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 5.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有(逻辑性检查)和(计算检查)。 6.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 7.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日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8.各年末商品库存量数列属于(时期)数列,各年的基建投资额数列属于(时点)数列。 9.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 10.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登记时间是否)否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11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多组频率大于0)和(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00%)两个条件。 12.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相关)关系,它所使用的分析指标是(相关系)。 中楼阁 13.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首末折半)方法。 14.某市城镇房屋普查中,统计总体是(城镇所属房屋)、总体单位是(每一座房屋)。 15.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1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17.销售利润率指标属于(结构)相对指标,成本利润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 20.本期定基发展速度与前一期定期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环比发展速度),本期累计增长 18.普查的对象主要是(时点)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间)。 19.按照资料汇总特点不同,普查可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两种形式。 20.根据相关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0.5<|V|<0.8时称为(显著相关),0.8<|V|<1时称为(高度相关)。 21.统计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综合指标)和(平均指标)。 22.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两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 1.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4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A)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2.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C) A.第一种,80%—90% 90%—99% 100%—109% 110%以上 B.第二种,80%以下80.1%—90% 90.1%—100% 100.1%—110 110%以上 C.第三种,80%以上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 D.第四种,85%以下85%—95% 95%—105% 105%—115% 115%以上 3.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为1.6:100,这是(A) A.比例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4.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B)

《统计学》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指数是反映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的。 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为和。 3、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指数。 4、统计指数按其所使用的基期不同,分为与。 5、综合指数分指数和指数。 6、编制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7、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用作。 8、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用作。 9、在总体动态与各动态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叫。 10 11 12、商品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额指数。 13 是指数。 14、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是以指标为。 15、固定结构指数,就是把作为权数的这个因素。 16、分析工人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必须把各组工人的这个因素固定在。 17、平均指标的动态,取决于和的变动程度。 18、算术平均数指数是用来编制指标指数的,它是以指标为。 19、若干有数量联系的统计指数所组成的整体称为。利用它不仅可以进行指数间的,还可以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动对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2、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B )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 A. 选择基期问题 B. 选择报告期问题 C. 选择同度量因素问题 D. 选择计算单位问题

4、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5、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是用( ) A. 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B. 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C. 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D. 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6、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7、编制价格指数,一般是用( ) A. 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B. 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C. 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D. 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8、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 ) A. 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 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C. 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 D. 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10、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序时平均数 11、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是( ) A. 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 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C. 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D. 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 12、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A、30% B、32% C、2% D、10% 13、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销售量指标指数时,它是以( ) A. 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B. 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C. 基期的价格为权数 D. 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 14、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A、只是原来的0.09元 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 D、只是原来的0.91元 15、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价格指数时,它是以( ) A. 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 B. 基期的价格为权数 C. 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D. 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16、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A、10% B、30% C、100% D、9.09% 17、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 ) A. 几何平均数的公式 B.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C.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公式 D. 位置平均数的公式 18、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 A、提高了1.76% B、提高了1.9% C、下降了4% D、下降了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