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技体育管理: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使得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效果的专门管理体制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运动训练负荷的承载者和运动训练成果的表现者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

项群训练理论:是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即研究运动专项训练活动规律及组织操作行为的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

2.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

竞技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

运动训练的活动主体:运动员个人和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核心的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

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激励人类奋斗精神

2.满足民众观赏需求

3.推动经济发展

4.适应政治需要

5.显示社会团体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

2.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运动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3.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训练学理论的构成要素: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安排

项群训练理论中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

主导类(表现难美性)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 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攻防转换对抗性)

2.依运动项目的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非周期性、周期性、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

3.依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类

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

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

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3.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

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在比赛中的表现:

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

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

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

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

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

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作用:

1.可科学的概括并准确地描述这些共性特征,以便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

2.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的作用

竞技能力各因素的特性: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内部可迁移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功能:

1.准备的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2.科学的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显示状态

3.合理的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4.恰当的确定不同竞技能力安排的比例,准确的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运动训练负荷由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构成。负荷强度反映训练负荷的质的特征,负荷量反映负荷的数量特征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

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评价:

1.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

2.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

3.运动员在上一次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

4.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

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志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

运动员的目标状态标志着一个完整训练过程的终点

训练目标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

1.训练目标的激励作用

2.训练目标的导向作用

3.训练目标的标尺作用

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指标(1.竞技水平指标2.名次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运动训练规律:指运动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与比赛名次

竞技能力的构成子能力: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各个竞技子能力的靶向竞技表现:

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

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

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

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基因遗传、生活环境、运动训练

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运动员自我竞技能力的培养与表现、对手的竞技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四大运动训练原则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概念: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

2.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3.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训练学要点:1.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利益

2.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

3.做好目标控制,及时反馈,信息调节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概念:根据运动项目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人特征,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

2.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

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训练学要点:1.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

2.科学的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概念:运动员应系统持续的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长期性

2.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3.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

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训练学要点:1.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

2.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3.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加速机体恢复的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

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

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力的能力

快速力量: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力量耐力: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肉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肉收缩的能力

速度素质: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单个动作速度、成套动作速度、动作频率)

移动速度:在运动中,单位时间里运动员身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合理配置

2.体能训练的协同安排

3.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力培养

良好体能训练的意义:

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国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4.有助于运动员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力量素质类型: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

1.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

肌纤维类型所占比例

代谢能量物质的储存

代谢酶活性

2.肌肉收缩的工作条件

中枢神经系统冲动的强度

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

肌纤维收缩的同步化程度

肌肉工作的动力学条件

动作技术的合理性

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

1.加大肌肉横截面

2.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速度

3.提高肌肉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4.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75%—90%。每次训练中完成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

歇3分钟

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亦称金字塔训练法

3.静力练习法通过大强度的静力性练习来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为90%以上,每次持续时

间为3—6秒,练习4次,每次间歇3—4分钟

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

1.提高最大力量

2.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要的时间

发展快速力量的常用方法:

1.减负荷练习

2.先加后减负荷练习

发展力量耐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力量耐力首先根据专项特点认真分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力量耐力,进而选择训练方法,确定训练负荷的基本要求

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

1.持续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循环训练法

4.重复训练法

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重不同肌肉群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训练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速度素质类型:

1.反应速度(反应时)

2.动作速度(单个动作速度、成套动作速度、动作频率)

3.位移速度(移动速度)

不同项群中三种速度素质的作用、特征及任务:

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

作用:主导性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任务:着重提高速度素质中的速度力量、动作协调性等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作用:决定性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

任务:提高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防止速度障碍的出现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作用:决定性作用

特征:表现为由耐力来决定速度素质

任务:着重通过提高速度耐力来培养动作速度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作用:重要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任务: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作用:重要作用

特征:在多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三种或部分速度素质

任务:在多年训练中全面、综合地提高各种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度:取决于人的感受器和其他分析器的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肌肉之间的

协调性

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慢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

的影响

移动速度:取决于动作频率

提高动作频率的途径: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转换的速度

2.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与放松能力

加大动作幅度的途径:

1.提高肌肉力量

2.改进动作技术

3.改善运动装置的柔韧性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信号刺激法

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1.大强度的分解技术练习 2.助力练习 3.减少负荷练习 4.预先

加难练习

移动速度的练习方法: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

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

5.注意各速度素质在完整运动过程中转换能力的培养

耐力素质分类:

1.根据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2.根据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分类: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

3.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4.根据耐力素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5.根据器官系统的功能: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局部耐力、全身耐力

一般耐力的影响因素:

1.有氧功能能力

2.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

3.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

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

发展一般耐力的途径:

1.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

2.保持其体内适宜的糖原及脂肪的储存量

3.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4.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控制能力

一般耐力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专项耐力的决定因素:

1.能源物质的储存及供能能力

2.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

3.运动员对疲劳的心理耐受

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

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发展专项耐力的内容与手段应以多

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

2.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分为耐力性和速度性两个项群:

耐力性:主要通过提高乳酸无氧阈水平提高专项耐力,主要训练方法为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

速度性项目: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

3.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安排长时间的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

专项耐力负荷的控制:

1.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训练负荷的控制

A.负荷强度:无氧耐力训练强度为80%-90%,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

B.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不必过多,如3-4次。练习的重复组

数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

C.间歇时间:1.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安排 2.逐渐缩短间歇时间安排

2.非乳酸功能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控制

A.负荷强度:采用95%以上的大强度进行练习

B.负荷量:持续时间可在10秒钟左右或更长一些,练习的重复次数可以多,但必须

以不降低训练的强度为原则,练习组数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C.间歇时间:1.短段落间歇安排 2.长段落间歇安排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1.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进行

2.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依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

3.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应注意发展有氧耐力

5.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协调素质的构成要素:1.反应能力 2.空间定向能力 3.本体感知能力 4.节奏能力 5.平衡

能力 6.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

协调素质的影响因素:

1.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能力

2.运动技能的储备数量

3.时空感知能力

4.项目专项化水平

5.其他素质的发展水平

6.遗传因素

柔韧素质影响因素:1.关节结构 2.结缔组织 3.肌肉体积 4.年龄和性别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1.静力性拉伸练习

2.动力性拉伸练习

3.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练习法(PNF拉伸法)

争取7岁前就进行柔韧性练习,力争在12岁前使柔韧性得到较好发展,16岁以后可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量和强度

灵敏素质影响因素:平衡能力、速度、力量、协调能力

衡量灵敏素质的重要标志:速度性、准确性、协调性

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1.身体姿势 2.动作轨迹 3.动作时间 4.动作速度 5.动作速率 6.动

作力量 7.动作节奏

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运动技术原理:1.生理学原理 2.生物力学原理 3.心理学原理 4.社会学原理

运动技术的影响因素:

1.主体因素

A.人体结构的力学特征

B.感知觉能力

C.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

D.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E.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

A.竞赛规则

B.技术环境

C.器材设备与场地

运动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

技术风格的影响因素:1.特长技术 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3.地域特征

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

1.直接提高运动成绩

2.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

3.有效制约现有运动技术

4.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

5.更有效的发挥人体潜能

6.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

运动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认识和思维产生的观念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统领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

战术形式:指战术行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运动战术的构成:1.战术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 3.战术意识 4.战术知识 5.战术形式 6.战术行动

战术的分类:

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2.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全队)战术

3.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4.按战术的普适程度分类: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内容

2.确定战术原则

3.实施战术目标的步骤及要求

4.对抗性项群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意图以及心里意图等

5.己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分工

6.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预案

7.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 .军事学与谋略学因素

2.心理学与思维学因素

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法与完整法

2.减难法与加难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象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准确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深刻领会战术意识培养的核心作用

3.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行动的核心

战术知识是掌握和运用具体战术的基础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影响因素:1.个性特征 2.竞赛情绪 3.注意特征4.感知觉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 6.意志品质 7.自信水平 8.中枢神经疲劳

心理训练方法:1目标设置技能 2.想象技能 3.放松技能 4.注意技能 5.意志品质培养

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运动训练方法: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实现科学训练目的、完成运动训练所采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1.训练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微机辅训法

2.训练基本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

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种竞技运动能力、恢复某种运动器官功能、改善某种运动技能、完成某种具体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构成现代

训练方法的重要组成因素

运动训练手段的特征:多样性、专项性、迁移性、功效性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1.姿势2.轨迹3.时间 4.速度 5.速率6.力量7.节奏

身体练习动作特征:1.时间空间特征2.动力学特征3.运动学特征

训练动作过程阶段:1.动作开始2.动作进行3.动作结束

训练手段基本特点:1.多元 2.多样3.多种形态

训练手段的基本类型:

1.单一动作周期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

可分为全身周期性和局部周期性练习

2.单一动作混合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速度性或速度力量性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

可分为全身混合性和局部混合性

3.多元动作固定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表现性项群练习手段、变异组合技术的引导性练习手段、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组合练习手段

4.多元动作变异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

第五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竞技负荷:为了参加比赛并将创造理想运动成绩作为最高目标,而发展专门竞技能力的特定

人群进行运动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

训练负荷:运动者在训练活动的单位时间里所承受的运动负荷

比赛负荷:运动者在比赛活动中完成或承受的工作量度

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与现实状态

专项特征:以项目特征,即运动形态特征为基础,以比赛规范为指向,以特定的个体为载体

的竞技能力的表现特征

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1.运动的目标与内容2.年龄与性别3.运动项目4.方法与手段5.环境

条件6.前次运动负荷效应7.运动者恢复水平8.当前运动状态

运动负荷分类:1.教学负荷

2.健身负荷

3.竞技负荷(包括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

运动负荷等级水平:极限负荷

次极限负荷

大负荷

中负荷

小负荷

训练负荷包含: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指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重量

负荷强度:指练习达到的高度、远度、难度,练习的密度、准确度、节奏等

训练量的功能:反复多次刺激机体,并形成一定的积累效应

训练强度的功能:加大对机体刺激的深度,提升机体的抗荷载能力,特别是在激烈对抗(比

赛)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训练负荷设计的依据:

1.能量物质的供给与利用

2.适应与超量恢复原理

3.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规律

4.运动项目特征与比赛情景

5.训练的阶段性与周期性

竞技状态的基本特征:1.时相性2.相对性3.可控性

竞技状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竞技能力整体和整合水平的高低

训练负荷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1.训练的时期或阶段

2.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

3.性别、年龄与个性特征

4.疲劳与恢复、损伤与康复

5.训练器材与环境

训练负荷设计的要求:

1.深刻分析与认识专项特征

2.深入了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3.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特征

4.科学构建训练负荷节奏模式

5.紧密结合赛事组织特点安排训练和比赛负荷

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特征:

基础训练阶段: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专项提高阶段: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最佳竞技阶段: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运动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的基本模式:

1.运动生涯全过程的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

2.“单、双、多峰”负荷设计与安排

3.“练调交替”的负荷设计与安排

4.“冲平交替”的负荷设计与安排

运动负荷监控:对运动训练活动及其成效进行的检查、评价和调控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实施的主体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主要对象是运动员及其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负荷生物学监控的主要指标:心率、血压、血乳酸、血尿素、血红蛋白、尿蛋白心理学监控的主要指标:动机、认知、情绪、注意力、主观感知

运动负荷安排的决定因素:1.运动项目特征2.不同阶段目标任务3.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两练一调”为常用的基本模式

在基础训练阶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多种运动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采用阶梯式递进的训练负荷模式

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每课、每周的训练时间、次数增加,上强度的次数也有所增加,主要采用递增波浪式模式

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的任务是根据比赛次数、重要比赛及赛事性质、伤病及其状况来决定训练负荷,跳跃式和波浪式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负荷模式

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通过训练量的适当降低和训练强度的必要保持的波浪式负荷模式为主

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采用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和逐渐减少训练负荷的“波浪式”施加模式

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多通过“训练量”的施加,达到动作技术掌握与稳定的目标

最佳竞技阶段:高难动作数量、优质套路及其在总数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增加,应注意负荷后的适宜恢复

技心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负荷安排,以中等负荷为主体进行训练。在大负荷的训练后,要积极采取有力的恢复措施消除精神和体力的疲劳,为运动员机体机能的恢复和

提高奠定基础

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以准确、有效完成动作技术和灵活执行战术方案为前提的,其负荷内容与负荷节奏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准备期阶段,更多的追求较大训练量的技术训练。

在强化期阶段则是注意提高追求技术训练的强度。在赛前应非常注重模拟

对手或者专门比赛环境的训练,其训练强度接近比赛水平

第六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大周期训练、周训练、课训练

多年训练:运动员持续两年以上的训练

多年训练分为: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训练大周期包括: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高水平保持阶段

各训练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

基础训练阶段:依专项需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最佳竞技阶段:创造最佳优异成绩

高水平保持阶段: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规划: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依专项需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体能主导项目:1.基本运动能力2.多项基本技术3.一般心理素质4.基本运动

素质

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体能主导项目:1.专项运动素质2.专项技战术

3.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知识

技能、技战能主导项目:1.专项技战术2.专项运动素质3.专项心理品质4.训练理论知识

技心能主导项目:1.专项技术2.专项心理品质3.专项运动素质4.训练理论知识

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最佳竞技阶段:主要任务: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同上

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高水平保持阶段:主要任务: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体能主导类项目:1.心理稳定性2.专项技、战术3.专项运动素质4.训练理论知识

技能、技战能主导项目:1.心里稳定性2.专项运动素质3.专项技、战术4.训练理论知识

技心能主导项目:1.心理稳定性2.专项技术3.专项运动素质4.训练理论知识

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制定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有效控制训练过程的客观要求

2.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长期性的要求

3.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阶段性的要求

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的组织环节:

1.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2.运动训练目标的系统设定

3.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

4.运动训练活动的系统组织

5.运动训练成效的评估

6.运动训练发展目标的实现

起始状态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起点,建立训练目标体系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最终目的

运动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训练系统外部的各个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制定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1.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

2.运动员的起始状态

3.运动训练目标

4.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条件

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1.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2.确定训练的任务及指标

3.划分训练阶段并确定阶段训练任务

4.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5.安排比赛序列

6.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7.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

8.确定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

9.制定训练恢复措施

10.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和标准

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4个组成部分:

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控制性部分

起始状态诊断: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

训练目标: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明确训练指导思想,科学建立训练目标体系

2.注重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与各类训练计划的整体协调

3.保证训练计划的相对稳定和适宜变更

4.充分重视多学科协作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基础训练阶段:

1.训练任务:发展运动员的多种运动能力。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训练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

的增长,应该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

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慎重选择的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注意

竞赛水平和竞赛负荷的循序渐进

专项提高阶段:

1.训练任务: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1.运动员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身体能力,可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

2.紧密结合专项特征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3.根据运动员能力的发展节奏,与训练负荷的安排相统一,保证

运动员阶段训练的全面发展

最佳竞技阶段:

1.训练任务:集中发展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同时加强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注意细致的安排训练负荷,通常呈波浪形并保持明显的节奏

保持阶段:

1.训练任务:努力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运动员继续参加训练、比赛并力

争表现优异成绩

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安排相应的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

让运动员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保持在一定强度的基

础上降低训练量,力求延长训练和竞赛年限

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

1.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2.确定训练的任务及指标

3.划分训练阶段并确定阶段训练任务

4.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5.安排比赛序列

6.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7.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

8.确定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

9.制定训练恢复措施

10.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和标准

周期类型: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

竞技状态阶段:发展与提高、优化与保持、减退与调整

346体育综合笔记

346体育综合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体育综合笔记的概念与意义 2.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内容概述 3.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具体内容分析 4.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价值与应用 正文 【体育综合笔记的概念与意义】 体育综合笔记是一种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归纳和总结的笔记形式。它将体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与梳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体育素养和专业水平。 【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内容概述】 346 体育综合笔记,即按照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和整理的笔记。其中,“3”代表运动生理学,“4”代表运动心理学,“6”代表运动训练学,“7”代表运动生物力学。这种笔记形式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区分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 【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具体内容分析】 1.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运动与血液循环、运动与呼吸、运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这一部分的笔记应详细记录这些知识点,并辅以实例和图表,以便学习者理解。 2.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包括运动动机、运动情绪、运动注意力等方面。这一部分的笔记应着重分析这

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供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3.运动训练学: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训练,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计划和评价等方面。这一部分的笔记应详细介绍各种训练方法和计划,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原理,包括运动力学、肌肉力学、关节力学等方面。这一部分的笔记应着重解释这些生物力学原理,并说明其在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346 体育综合笔记的价值与应用】 1.帮助学习者建立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通过整理和归纳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346 体育综合笔记有助于学习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2.促进学习者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46 体育综合笔记将复杂的体育知识进行简化和梳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3.为学习者提供实用的学习和训练指导:346 体育综合笔记中包含了许多实际应用案例和训练方法,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实用的学习和训练指导,提高运动水平。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体育的构成: ①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②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③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④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①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了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最本质的特点之一。竞争性是竞技体育日益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运动更具吸引力。 ②集群性:竞技体育活动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③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建立在对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之上的。 ④公平性: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公平性竞争,竞技运动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 ⑤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的社会活动更加明显的公开性和外向性特点。 ⑥观赏性:竟技体育本来就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代竟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⑦功利性:竞技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功利价值。 3.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④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的综合实力 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②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到裁判行为的影响。 ③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5.状态诊断的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现实状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竞技体育引论 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的源起 ①竞技体育的含义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②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 a.原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狩猎,开始采取各种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进行培养,逐渐形成了初级的身体练习活动。 b.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 c.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了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也逐渐在宗教活动中,加入竞技运动的内容。 d.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 e.随着价值观的转移,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③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a.生物学因素

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 b.心理学因素 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c.社会学因素 人们全面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①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19世纪下半叶,现代竞技体育首先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开展起来。而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全球性发展,亚、非、拉众多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竞技体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不发达国家的竞技运动水平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③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领域最有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百年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运动竞赛在世界各地日益活跃地开展了起来。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1888年,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首先倡议恢复奥运会。第一届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至1996年,百年中举行了23届夏季奥运会及十八届冬季奥运会。今日的奥运会已成为世界性的盛大节日,是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民众聚会,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世界赛事。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技体育管理: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使得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效果的专门管理体制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运动训练负荷的承载者和运动训练成果的表现者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 项群训练理论:是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即研究运动专项训练活动规律及组织操作行为的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 2.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 竞技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 运动训练的活动主体:运动员个人和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核心的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 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激励人类奋斗精神 2.满足民众观赏需求 3.推动经济发展 4.适应政治需要 5.显示社会团体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 2.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运动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3.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训练学理论的构成要素: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安排 项群训练理论中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 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 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 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 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 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 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 一个完整训练目标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指标) 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 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特征模型) 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量度:①负荷的量:次、时、距、重②负荷的强度:速、重、密、难) 12训练原则: 1)它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训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是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3训练的主要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在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训练的各个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 2、竞技体育 3、运动训练(狭义) 运动训练(广义) 4、运动训练目的 5、训练适应 6、运动负荷 7、恢复过程 8、运动训练原则 9、一般训练 10、专项训练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 13、周期性原则 14、竞技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

17、训练方法 18、持续训练法 19、重复训练法 20、间歇训练法 21、变换训练法 22、循环训练法 23、竞技能力 24、协调能力 25、运动技术 26、战术 27、智力 28、身体训练 29、一般身体训练 30、专项身体训练 31、运动素质 32、力量素质 33、最大力量 34、相对力量 35、速度力量 36、爆发力

37、力量耐力 38、耐力素质 39、有氧耐力 40、无氧耐力 41、速度素质 42、反应速度 43、运动速度 44、运动速度 45、柔韧素质 46、灵敏素质 47、运动素质转移 48、直接转移 49、间接转移 50、良好转移 51、不良转移 52、同类转移 53、非同类转移 54、可逆转移 55、不可逆转移 56、运动成绩

二、填空 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构成。 3、竞技项目的分类通常有(依决定竞技能力)、(依运动项目的)和(依运动成绩的)三种分类标准。 4、竞技项目若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其分为(体育类)和(技能类)前者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后者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和(自立略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5、训练适应的特性包括(普通性)、(特殊性)、(导时性)和(连续性)四种特性。 6、运动负荷可分为(量)和(强度)负荷。 7、运动负荷的构成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前者通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后者由(速度)、(运度)、(高度)、(单练习的重量或难度)表现出来。 8、恢复的措施通常包括(训练恢复手段)、(学生物学恢复)、(营养科学恢复心理学恢复手段)。 9、运动训练的专门原则包括(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五个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练习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保持阶段)、(消泿阶段)。 11、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的依据包括(适应现象机体的)和(机体的劣变现象) 12、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重要区别是(休息时间的区别)。 13、构成间歇训练法的五要素是(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供能能力提高巩技术抗、乳酸能力提高)。 14、循环训练法的构成要素包括(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秩序练习形之间的间歇,每扁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15、竞技能力的获得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训练获得性前者主要)通过(选材)获得,后者主要通过(训练)和(竞赛)获得。

运动训练重要笔记-考研复习重点

高原习服和适应区别 在高原低氧环境所存在的生物(包括人类),由环境所决定的器官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短时的仅表现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代偿,称之为习服(acclimatization)。另一种通过长期基因突变,使功能结构发生深刻改造和重建,而这些特性又通过生殖传给后代而巩固下来,称之为适应(adaptation)。“习服”是指平原人在高原经数周、数月甚至多年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一种可逆的非遗传性的生理和形态变化,使之能生存于一个外异环境。习服使机体产生对高原低氧的耐力,这正是人体具有深刻柔韧性的表现。“适应”是在高原居住并经许多代后发生的改变,大致反映了对低氧环境真正的遗传选择性反应。适应是有遗传学基础可以遗传,并发展为具有生化、生理和解剖学特征,使之能在高原环境达到最佳境地。 根据训练类型高原训练主要形式 (1)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平原比赛(2)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高原比赛(3)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平原比赛(4)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高原比赛 核心力量训练耿建华 核心肌群区域的概念 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这些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但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pelvic girdle)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相接融合,形成耻骨联合。如果骨盆和骶髂关节的柔韧性较差,在运动时肌肉收缩和拉长对其施加的压力增加,加上内收肌力的薄弱,对耻骨极易造成损伤。因此,只有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 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运动中的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须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根据运动形式和技术特征,人体要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运动的人体就应沿着该运动技术的最佳运动轨迹进行运动。那么如何使人体能够沿着最佳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人体的在运动中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员必须按照技术要求使人体保持技术动作的高度稳定性。而这种保持人体稳定性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体操和跳水运动员在空翻动作时,何如在空中使人体保持一个稳定的旋转状态和速度,就需要运动员随时对人体进行瞬间的控制以保持最佳的运动轨迹来完成技术动作。再如,跳远运动员在腾空时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使身体沿着一定的抛物线轨迹进行运动,就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保持稳定的能力。这些保持人体在运动中稳定性的能力,其核心就是人体的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介绍 (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此类练习有很多,如仰卧挺髋(A)、仰桥(B)单臂俯撑控腹(C)、腿臂交叉两头起(D)等。 (2)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体育硕士体育综合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考研考点笔记

体育硕士体育综合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考研考点笔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 表1-1 竞技体育 2运动训练 表1-2 运动训练

3运动训练学 表1-3 运动训练学 考点二: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一般训练理论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2项群训练理论 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是指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1)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①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 表1-4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②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表1-5 按动作结构对运动项目的分类 ③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表1-6 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 (2)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 表1-7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

3专项训练理论 表1-8 专项训练理论 考点三: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运动成绩 表1-9 运动成绩 (2)竞技能力 ①释义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构成因素及其表现 表1-10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及其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 ③结构模型 表1-11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2运动训练方法 (1)释义

北体大精编考研-运动训练学详尽精细笔记

第一章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学教练员运动员 简答 简述现在运动训练具备哪些特点 如何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论述 试述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试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试述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试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方法应用 1.2000年悉尼奥运会平衡木冠军刘璇,2001.1 2.15正式宣布退役。挂着奥运金牌刘璇激流勇退,而事实上就在那以前,她就已经转型成一名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学生。你认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是否应该在个人的竞技顶峰时期获得一次或几次大赛胜利之后便“激流勇退”?为什吗? 2.霍根班德是悉尼奥运会4枚奖牌的获得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和200米自由泳亚军。霍根班德的教练是年轻的雅可,在雅典奥运会前,雅可一共训练了4名运动员。雅克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根精细的训练,为此他还与一些专家共同讨论霍根班德的训练计划,包括生理专家、营养专家、体能训练指导和流体力学专家。请跟据运动训练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霍根班德的训练思路。 第二章 1项群理论训练 2.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竞技体育项目可划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 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划分,竞技体育项目可以划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按动作结构的特点不同进行经济体育项目的划分,可分为哪几类项群?分别包含哪些项目?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实践意义 3.请分析短跑(100)、长距离游泳、举重、竞技体操、射击、排球等5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的作用与特征? 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人以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 请说出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请说明体操与篮球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项目在训练内容与手段、负荷强度、负荷量等方面有什吗不同要求。 集体项目运动队的集体竞技能力是有哪些因素构成的?不同的构成因素各自起着什吗样的作用?请由篮球、足球或双人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记体操等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结合训练实际举例说明之。 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吗不同。 多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等。试述项群训练理论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 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 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二章: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第三章: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第四章: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运动训练笔记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 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论)★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能力的作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里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的。个项目运动员的主体竞技能力和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表

运动训练学笔记

运动训练学笔记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本章节的教学任务: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以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而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同步地发展与完善。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应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动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楚

地描绘出20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19世纪后半期,现代竞技体育首先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开展起来。而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竞技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参加和观赏竞技体育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占据了优势。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是以国际奥委会几个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另外还有不同人群的国际体育组织分别组织自己领域内的竞技体育活动。在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都相应建立了奥委会和单项联合会,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包括确定规则、组织比赛、筹集资金、进行培训,构成了全球性的管理网络。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领域最有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奥委会、单项锦标赛、世界杯赛及系列大奖赛是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比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赛事体系。以及各州、各国、各地区、各省市、各协会组织的比赛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不同人群的比赛为现代社会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电视录像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产生于希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1888年,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电子版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电子版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电子版,是体育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内容 全面涵盖了体育训练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理论、训练方法、伤病防 治和运动心理等。以下是书中重要内容的列表划分: 一、基础理论 1. 运动生理学:包括骨骼肌肉、心血管、呼吸、神经、内分泌等方面 的知识。 2.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的力学原理、人体运动的机械特性、人体各关 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等。 3. 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运动的目标与动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调节等。 二、训练方法 1. 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年度、季度、单周等各级别的训练计划,针对 不同项目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提供不同的训练方案。 2. 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如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灵敏度 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针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需有专门的体能训练方法。 3. 技术训练:包括技术动作的基本要素、技术动作的技巧训练、运动 技术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4. 战术训练:如何制定战术,如何组织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5. 训练评价:运动员的训练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评价与反馈来促进 运动员的成长。

三、伤病防治 1. 运动员的常见运动损伤和疼痛。 2. 运动损伤的预防:包括运动员的医疗保健、营养和锻炼前后的保护等措施。 3.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包括康复的五个阶段,如骨科康复、运动康复和理疗康复等方案。 四、运动心理学 1. 运动员的适应力:包括运动员选择和适宜性、运动员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 2. 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调节运动员的情绪以确保其能够在竞技中发挥最佳水平,包括注意力调节、自信心、放松等方面的知识。 3. 压力控制和压力管理:通过压力控制和压力管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并减少压力对身体的伤害。 以上是《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电子版的主要内容列表,作为体育训练方面的重要参考书籍,内容丰富全面,对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员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京大学664体育学综合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南京大学664体育学综合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简称“体科所”)成立于2002年,隶属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是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教学科研机构。2003年,体科所依托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以“融业务课程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课程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为思路,本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原则,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高素质体育人才作为理念所制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被教育行政部门所肯定,获得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成为全国同类型大学中最早获得体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之一。 诺登学习网作为一家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学习网站,给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建议,以帮助考生顺利上岸。 该专业适用于南京大学以下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3年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664体育学综合》考研全套(会员免费) 1.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664体育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全国名校体育基础综合考研真题汇总 山东大学体育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其他院校体育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教材教辅 杨文轩《体育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注意要点: 先整理笔记,笔记整理完了,对专业课的整体框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清晰。而且笔记要尽量全面,把知识点都囊括在里面。然后对照着笔记背诵,翻来覆去,一遍一遍地背,背得越熟,优势相对越大。同时在背诵的时候,可以把之前漏掉的知识点加到笔记里。然后可以自己看一些案例分析,看别人的分析思路。再看一些论文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扩展能力,不能说我在考场上,拿到一个题,只会写几个大标题,里面什么东西都扩展不了。

黑龙江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黑龙江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 动训练 黑龙江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导言: 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是体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提高其综合能力与素养。本文将为黑龙江省考研体育学的考生提供相关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核心知识点。 一、综述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个体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行为进行指导、组织和管理,旨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运动训练注重个体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1. 教育学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a. 教育目的与体育目标的统一性 b. 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c. 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 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3.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三、体育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1. 体育课程理论基础 a. 体育课程的内容与目标 b. 体育课程的分类与特点 2. 体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3. 体育教学方法与评价 四、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 2. 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3. 运动训练的阶段与周期 4. 运动训练与身体素质培养的关系 5. 运动训练与竞技成绩的关系 五、运动训练的方法与实施 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 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 3.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4. 运动训练的监控与评估 六、黑龙江省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案例分析 1. 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 2. 运动训练方案设计与实施案例 结语: 通过对黑龙江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讲解与总结,相信大家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在备考过程中,需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与训练。同时,多加与他人交流讨论,与老师互动,有助于巩固知识与拓展思维。祝愿各位考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运动训练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的运动天赋及竞技活动能力的运动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2)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的途径(3)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与社会的媒介(4)竞技体育的管理则是以上三个环节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 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同时,竞技体育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人类的自我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挤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赛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自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整体的 适应性及劣变性;(5)运动训练 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代科技支持的方面性及导 向性。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 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 行为。 6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任务:从现 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越势来看,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及概括: (1)研究现代竞赛制度下,各个 项目本质性的变化的总体趋势; (2)深入探索负荷刺激产品的生 物适应性变化规律;(3)广阔吸 纳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前沿 理论,提高训练,参赛过程的技 术含量,探索训练方法手段的原 始性创新的路径;(4)研究多种 竞赛体系对运动训练过程和参赛 过程的度普影响;(5)系统研究 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规律,提高 现代运动训练的效益;(6)进一 步丰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科学内 涵和知识体系。 7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1)竞 赛体育的地径和作用;(2).运 动训练的目的径各和特点;(3) 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4)运动 训练方法和手段;(5)身体训 练;(6)技战术训练;(7)心 里智能训练;(8)训练过程的计 划和控制;(9)运动员选材; (10)负荷和恢复;(11)项群 训练理论等。 8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 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 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赛能力在 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9运动成绩的构成及其决定因 素: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及其对 手在比赛中表现而来的竞赛水 平,以及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 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 因,是最根本和最重要);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 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 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 员道德专业务水平) 10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 能力。它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 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 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构 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 过程之中。 11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表 现:(1)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 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这三种 基本运动素质及这三者之间的各 种综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运 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2)运 动员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 的合理性及稳定性这两个方面予 以判定;(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 力求出色的发挥自身的体能、技 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定允许的范 围内干扰对于竟技能力的发挥, 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 加方法的影响这三个部分;(4)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 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为运 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 (5)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的 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有重要的影响。 12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 能力。竞技能力是运动能力的一 个部分。竞技能力:在竞技运动 中的运动能力。训练水平是争议 词。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 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 13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 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他们与系统外 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 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 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