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

[高中化学]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

[高中化学]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
[高中化学]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①中,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

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上面讲的例②中,用caf2与浓h2so4反应制hf时,由于hf腐蚀玻璃,所以必须在铅皿中进行;而制hbr,hi时,由于浓h2so4能氧化hbr,hi,而最好使用浓h3po4。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11-08-18T19:59:06.9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0期作者:杨丽[导读] 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 辽宁葫芦岛市建昌三高中杨丽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加快,信息量急剧增加,一个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化学教科书的作用 化学教科书是化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化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而且新课标的化学教材,穿插了大量的图片,课外知识资料等,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对我们解题有很大的作用。 二、重视课前阅读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学案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学案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三、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很清楚,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4. 通过做题、讲题进行“实战”训练。针对一些典型的习题,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化学 试题资料,找出题中已知的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再通过指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化学知识,更关键的是通过阅读试题信息指导学生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更是化学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的途径——教会学生读书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了,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的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根据高二、高三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的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高二《醛》、《酯》、《石油和煤》四节为自学的内容,高三的《中和滴定》、《化学反应速率》两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采取了布置自学作业,如《醛》一节布置的作业是: 1.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醛基的检验方法; 4.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醛类的通性,命名; 9.小结或网络图。 学生们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与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教师精心的布置好探索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上讲台,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和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把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自学后,对本节进行反馈测验,经统计学生的成绩都在80~90分以上,学生们自己也感到自学的乐趣,好像长了本事,不用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学到、学懂新的知识,表现出喜悦。有些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说:有些章节教给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和方法 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数据: 氢原子的质量:m(H)=1.67×10-27=1.67÷1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氧原子的质量:m(O)=2.657×10-26=2.657÷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看了数据,你有何感想?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 一,自学质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怎样选定的? 2.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3.下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的质量为标准 C通常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是以“千克”为单位D由于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4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2g B 12 C 1.66×10-27Kg D1/12 g 5 从课本表3-2你能得出: 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6从附录II 中查出 氮 硫 氯 钙 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二 合作释疑 1 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法:Ar=1212-原子质量的一种碳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 标准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 10 27-66.1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例如:求Ar(O)=( ) 学生板书求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Ar(一个质 子) ,Ar(一个中子) .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化学教材的阅读,并传授有效的阅读 学习策略,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 法和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点体会。 1 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 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 两个方面: 1.1 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 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1.2 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 个方面的阅读。 1.2.1 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 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例如溶解度概念的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明确溶解度概 念的条件:在一定温度下;标准:在100 克溶剂中;状态:溶液呈饱和状态;单位:克。又 如可逆反应概念的教学,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是指必须在相同条件下,能同 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像氢气点燃生成水的反应和电解水的反应就不是可逆反应。再如 化学平衡状态概念的教学,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归纳出化学 平衡状态的三个特征———“动、定、变”。 1.2.2 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 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例如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教学,学 生很容易混淆,将单质和化合物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划分标准混为一谈,只有通过比较,才 能加深对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认识。另外,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 教学,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1.2.3 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教学,学生通常将金属锰(Mn)的元素符号写成MN,将金属钠(Na)的元素符号写成NA,将氯化钠的化学式写成ClNa 等等,只有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才 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 图形的阅读指导 2.1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 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 变化。例如原子结构的教学,可利用下面的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2.2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装置图的原理;④实验要求的条件;⑤推测实验时的正确 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 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化学能与电能17-人教版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 教 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 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 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观 关注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工作原理1、反应现象 2、电子的流出极 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3、失电子极 4、发生氧化反应的极 电子电流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正极:2H++2e- =H2↑(还原反应) 三、形成原电池条件: (1) 有两种活性性不同的两极(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2) 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电路 (4)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 导入:《科学史话-----伏打与电池的发明(一)》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实验1: 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 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 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 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实验如下: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他发现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蛙腿只是起了显示电流通过的作用,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 [过渡]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建立伏打电堆模型。伏打电堆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有材料引题创设情景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docx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体表述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科教兴国 1 / 1

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5-06-17T14:57:55.17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4期供稿作者:刘明河[导读] 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刘明河 “学讲”教学法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多种能力。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学讲”教学法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众所周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则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 化学阅读和文学阅读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也有其领域特点,化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化学用语和仪器装置等图表中,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贯穿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略作浅谈。 一、针对性的课前自读 新授课课前自读是学生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往往缺乏自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读书的方法掌握甚少,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既然是自读,便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指导自学方法,促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预习指导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离子反应》一节预习时提出:a、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为什么比醋酸溶液和氨水的强?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c、通常哪些类的物质属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d、从微观的角度认识Na2CO3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e、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和什么的反应?f、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有哪些?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形式,哪些物质应该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 二、理解性的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学生通过课前自读,了解知识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研讨深思,进而领悟重要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授内容多是自学不能理解或者需要重锤击打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优为重要,但不能理解为教师一味地讲,而应该像“向导”一样,引导学生选择捷径走向“目标”,例如《离子反应》教学中,教材【信息提示】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2: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读过后就引领学生明确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就是指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导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师引导思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反复咏读,让他们在读中求思,思中求悟,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学生“走”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有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化合价》一节中,在导读第一节引入化合价的定义时,我就放置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氯化氢、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反应物的原子个数比值都是1:1?b、什么决定了原子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必须有怎样的关系?c、化合价这种性质由原子的什么来决定?d、化合价的定义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再进行研究讨论,然后我再就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关键之处加以指明。这样化合价概念就初步的解决了。教师的“导”多采用精心设疑,适时点透,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活动能够把教师——书本——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收益较好,而课堂气氛又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分析性的习题精读 对于考查学生知识巩固和能力的习题,只有通过阅读,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答。习题是根据化学原理,对实验、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而编制的。习题都要说清要求干什么事以及干这些事所需要的条件,甚至还说明一些毫无关系的条件。这样,你应必须具备选择有用条件的能力。拿到一道题能不能读“懂”,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懂不是一般层次以上的懂,除了能找到关键字、词、句以及能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外,还必须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以及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并且还要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层次上的阅读,在训练时,强调学生遇到题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方法是:弄清有几个条件,并联想相应的概念、原理、画出思路图,使理解思路条理清晰,有的同学解题速度慢,准确性差,其原因是除了运算能力不到位外,更主要的是审题时走神,别人读一遍就懂了,而自己需要读好几遍,训练时可采用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的知识,简述思路等,多次练习,即可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系统性的复习通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学完一章后应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并以条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五、重点性考前读 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的短期复习时,多数教师则是多遍重复式地大讲特讲,这样做收效往往不太好。教师如果指导学生在对这一阶段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疑点、漏点重点读,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平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记下来,建立“错题卡”,考前可拿出来重点读,还要指导学生对本阶段学的内容中是中考热点的内容进行重点读,以强化对热点知识的掌握,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这样,效果往往会较好一些。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们都能理解,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多是不相信学生,从而导致了不能大胆地进行阅读教学,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具体、从实际做起,真正把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_林小驹

21世纪以来,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素养、语言能力、自主发展、数学素养、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8个领域,每个领域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1〕〔2〕 。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 文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 “教育部 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总体框架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进一步形成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共同学习的必要素养。笔者 认为,核心素养应指: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的集合。 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什么?我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素养、各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双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文素养即内在的精神品质(包括文史政法哲艺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信息素养、思维素养、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及实践素养、语言素养(包括人际交往、合作交流、学科用语、国际理解教育等)、道德素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正义感、诚信、礼仪等)和身心素养(良好的体质、积极和平衡的心态等)。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 摘要:文章阐述了刚刚兴起的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背景、国内外研究成果。首次提出 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化学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思维素养、跨学科合作综合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并详细表述了这些素养内容的特点。 关键词: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5)05-0078-04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林小驹 李 跃 沈晓红 (深圳市宝安中学,广东深圳 518101) 作者简介:林小驹(1961-),广东揭阳人,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教研重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编号:23)研究成果。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5年5月上半月 课程与教学 DOI:10.16215/https://www.doczj.com/doc/705930101.html,44-1371/g4.2015.05.019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三)公开课教案

石梁九年制学校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钱宗林授课时间:2017年3月2日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了解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比较归纳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通过酸碱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探究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碱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进一步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理解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准备 相关实验仪器、药品,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石灰吟》,从化学角度看,你知道这首诗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吗? 讲授新课 三、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活动: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俗称、物性、用途

实验:演示【实验10-5】(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课前安排,时间长一些,现象明显。)【实验10-6】 观察、记录、分析 交流:《能力培养与测试》P59“课内探究”一 小结: 名称化学式俗称物性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2、碱的化学性质 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交流:《能力培养与测试》P59“课内探究”二 小结:碱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 (2)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四、酸碱溶液的导电性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溶液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实验:演示【实验10-7】(播放动画课件) 交流:《能力培养与测试》P61“课内探究” 小结:1、酸碱溶液都有导电性,它们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2、酸溶液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溶液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小结 布置作业P59 2~5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分配还要进一步细化;《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内探究”,有些学生课前没有完成,要加强学生预习的督促与检查。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化学核心素养?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014年12月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率先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的质量标准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按照教育部课标修订的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杨梓生在《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2016)一文中,对化学核心素养从内容属性、内涵特点 及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反映化学基本问题、揭示化学学科思维、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等内涵特点。 那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会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一样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相同点,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具体

化学教学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学生阅读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概念的阅读指导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⑴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⑵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⑶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二、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 1、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①化学实验的原理;②实验结论;③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2、对于曲线图的阅读。它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了解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三、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 1、看数据的大小。 2、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

培养初中生化学自学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中生化学自学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6-12-28T14:43:39.7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3期作者:韩丽青 [导读]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733399 摘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培养,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合作探究情感交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若引导学生,使其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实质上已让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现在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更多的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导致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却占去了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自学能力的养成。 鉴于此,我想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兴趣促自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探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自学。由于一些化学变化具有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进行化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中学化学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要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三方面可直接让学生参与做好家庭小实验。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做适量的练习题,也可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如食醋与纯碱的反应、电池锌皮与盐酸的反应等。学生通过家庭实验得出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合作探究促自学 化学实验虽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式,但它是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自学能力。 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为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定量实验的科学严谨,我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如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我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学生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原因,课前我做出预设,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药品是否过量、反应后集气瓶是否需要冷却、操作是否规范等设置问题。同时针对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有学生提出能否将红磷换为着火点低的白磷,先密闭好,再加热。我提醒:集气瓶不可加热。于是,放大镜聚光、红外灯照射、通电加热电阻丝生热、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等方式“出炉”了。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这样的预设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既培养了学生定量研究的误差分析意识,又有效提升了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提高了。 三、情感交流促自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利用学科知识,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创设一种协调、自然、宽松的气氛,振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给学生的微笑、关注的眼神、信任的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的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都会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我的一位同事辅导化学竞赛,他并不像其他教师那样经常讲解、让学生埋头题海,成绩却很好。经过了解,得知原因。他讲话幽默风趣,经常逗学生开心,同时视学生如子女,并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卖力”学化学。通过诸如此类的事例,我感受到情感是股神奇的力量,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强不息。 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要发挥谋划和组织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设计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对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及时调控,保证学习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