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方针问题(节录)

周养儒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所发动的一场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战争。这场革命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是北洋军阀。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虽然最后由于国民党内蒋介石和汪精卫反动集团背叛孙中山制定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的三大政策,而遭到惨重的失败。但它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北伐战争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以锐不可挡之势,先后消灭了当时盘踞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三大北洋军用集团中的二大军阀(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新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反革命武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基本上摧毁了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这样短的时间就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北伐战争的胜利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和战役方针的正确。虽然有些战役的战役方针,起初曾有失误,但由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以纠正,从而使对战争的主观指导,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的情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发展。北伐战争是由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所发动的一场正义的革命战争,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因此,它就必然会反映出这场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曾经指出:“1924年到1927年革命时代有了新精神的军队,其作战方法也自然与其政治精神相配合,不是被动的呆板的作战,而是主动的活泼的富于攻击精神的作战,因此获得了北伐的胜利。”研究这场战争的战略和战役方针的得失,对于理解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伟大胜利和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北伐战争的提出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下,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开展的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应该说都是为了准备北伐战争。但是,有计划地准备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的北伐战争,其条件成熟,是在1926年初。这时,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指导下,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在改造旧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有着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并初步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而且,经过了广东革命战争的锻炼,有了一支发动北伐战争的武装力量。经过多年的广东革命战争,肃清了广东政府内部的反动势

力,消灭了盘踞广东境内的军阀武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使发动北伐战争有了一个较为巩固的后方基地。五卅运动后,工农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工农群众组织的巩固与扩大,及其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也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这种情况表明,准备北伐战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而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也要求广东政府加紧准备北伐。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这是中国革命在广东地区取得的重大胜利。但是广东国民政府仍然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北洋军阀所统治。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解除敌人对广东的包围,广东政府不能偏安于一隅,必须向外发展,这就要求加紧准备北伐战争。

从当时全国政治斗争形势来看。全国范围的爱国反帝的五卅运动在北洋军阀统治地区遭到残酷镇压;北京革命群众用革命暴力推翻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的“首都革命”遭到失败;五卅运动后,北洋军阀加强了对其所统治地区的工农群众组织和工农群众运动的镇压和破坏。这说明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革命不可能在全国很快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广东革命势力向外发展,在北洋军阀的残酷统治下,革命运动要长期的坚持和发展,是有很大的困难。只有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才能巩固和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革命运动。

这时,北方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同直奉联军的军事斗争形势,也要求广东国民政府加紧准备北伐。五卅运动后,同情革命的国民军的势力发展很快。占据着热河、察哈尔、绥远、河南、直隶(河北)和天津、北京等地区,拥有二十余万兵力,由于五卅运动的影响,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国民军采取了联合与争取的正确策略,对冯玉祥及其主要将领做了大量的革命统战工作,使国民军更加同情革命,积极向苏联接近,并对工农群众运动采取一定的同情与支持。因此,国民军占据地区的工农群众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军进一步倾向革命和在北方势力的发展,以及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在英、日帝国主义的促使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弥合他们之间的矛盾,于1926年1月,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在吴佩孚军队的进攻下,河南岳维峻、孙岳率领的国民军第二、三军节节败退,许昌、开封和郑州相继被吴佩孚军队攻陷,在河南的国民军全部溃败。奉军也于1926年1月间攻占热河。国民军同直奉联军斗争形势的逆转,这种形势也要求广东国民政府加紧准备北伐,争取迅速出兵,以便支援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同直奉联军的斗争。

在发动北伐战争的主观条件日渐成熟,中国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迫切要求广东国民政府的势力向外发展的情况下,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许多国民党地方党部和革命群众团体纷纷向广东国民政府发电,或派代表到广东;要求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为了有计划的准备北伐,实现人民群众希望早日北伐的愿望,1926年2月初,广东国民政府汪精卫、谭延闿与广西的李宗仁、黄绍竑等及湖南唐生智所派代表在广西梧州举行会议,商讨两广统一和出师北伐问题。会议决定首先由粤、桂两省支持唐生智推翻赵恒惕在湖南的统治。然后出师北伐。会后,唐生智遂决心发动驱赵运动。

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统治的广东是中国革命唯一的根据地,只有广东革命势力向外发展,才能扩大革命的声威,造成巩固和发展国民革命的胜利局面。“所以广东政府的北伐便成第一等重要问题”。会议确定“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以解决农民问题做主干。”会议认为,农民是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而革命斗争的发展已使解决农民问题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只有发动农民,才能保证国民革命的最后胜利。会议指出:“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加强北伐将要经过的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会议认为:“现在北方的国民军,便是从旧军阀分化出来的左派,在近数月中的事实上,已颇表现其反帝国主义反对反动军阀之倾向,并能相当接近民众,给与人民以相当的自由。”因此,提出党要“加紧在国民军中的工作,帮助国民军成为民众抵抗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之有力的武装,并须从中造成一部分真正的国民革命的武装势力”。会议还提出发动北方的革命群众支援,国民军抗击直奉联军的进攻。会议决定“中央应建立一强有力的军委”,以便加强党的军事工作。

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准备北伐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军权大部分掌握在蒋介石手里,中共所做的准备工作,主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

这时,已经在国民党中央和国民革命军中掌握一部分权力的蒋介石,也紧紧抓住北伐的旗帜。在他看来,北伐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是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抓住这个旗帜,可以号召群众,捞取政治资本;同时,进行北伐,即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摆脱困境,巩固和扩大其地位,又可抢占地盘,夺取更大的权力。因此。蒋介石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提出北伐问题。在同年二三月间,他在同苏联军事顾问季山嘉等人谈话中也多次提出北伐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蒋介石在没有实现打击共产党的势力,篡夺党、政、军大权的预谋之前,是不会北伐的。他把北伐当虎皮,包着自己;同时,又以北伐为棍子,诬称共产党和苏联顾问反对他的北伐主张,打击共产党。他口头高喊北伐,但对于从军事、政治、经济和群众工作等方面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采取消极的态度,而是加紧准备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他在1926年3月发动中山舰事件前,对北伐的实际准备工作消极,在这次事件后,仍然是消极的,因为他还没有篡夺到最大的权力。4月3日,他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建议书,请求整军肃党,准备北伐。但又认为北伐前,必须解决共产党问题,“如不从速解决、则北伐无胜算之理。”所以,他对于出兵入湘援助归依广东国民政府的唐生智则极力反对。4月22日,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程潜、何应钦、陈铭枢、白崇禧等在黄埔军校召开军事会议,陈、白报告入湘与唐生智磋商的经过,大家提出援湘的建议,但蒋介石则不赞成,态度消极。5月上旬,出席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在李立三等人的率领下,向广东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师北伐。蒋介石在军校欢迎两个大会代表的讲话中,对北伐的态度仍然消极,说什么北伐不能仓卒进行,现在军饷困难,待军饷筹备充足后,才能北伐。这不过是借口而已,其真实意图是很清楚的,就是只有在进一步打击共产党的势力,篡夺国民党党、政、军大权后,方可进行北伐。

直到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等人提出的《整理党务案》,把一些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从国民党中央排挤出去,蒋介石篡夺了党、政、军大权后,他对北伐的态度才积极起来。5月23日,他在向广州全体国民党党员报告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经过时说:“此案(指整理党务案)实行后,即出兵北伐,实行本党主义。若基础不固,北伐不能成功”,他所说的“若基础不固,北伐必不能成功”,就是说,不在北伐前打击共产党,巩固其势力,篡夺革命领导权,发动北伐,革命的果实就要落到共产党手里。

本来,如果从1926年2月后,国共两党同心协力加紧准备北伐,在同年五、六月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是可能的,而且这个时间也最为有利。3月份,掌握广西地方政权的李宗仁、白崇禧等接受广东国民政府的领导,并把所辖的军队改编为受广东政府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7军,实现了两广的统一;湖南的军阀唐生智也正式表示接受广东政府的领导。革命力量进一步的扩大。在唐生智赶走统治湖南的赵恒惕后,4月份,吴佩孚以援助赵恒惕为借口,派兵进入湖南,开始反革命的“南伐”,唐生智因寡不敌众,被迫放弃长沙,退守衡阳,向广东国民政府请援。北方的国民军在奉直联军的进攻下,在相继丢失河南、直隶(河北)、热河之后,3月,又被迫放弃天津;4月15日,又撤离北京,主力各部沿京绥线退到京郊南口一带,也迫切要求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因此,如果广东政府能在5月份,或6月初,大举进行北伐,这对于支援唐生智和北方的国民军,对于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更为有利。但由于蒋介石的拖延,致使国民革命军直到7月份才大举北伐。

二、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

1926年5月20日,广东国民政府派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进军湖南,援助被吴佩孚的军队击败的唐生智。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誓师大会。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北伐战争开始时,依附北洋军阀的各地方军阀有:山西阎锡山,约有兵力10万左右;云南唐继尧有8万左右的兵力,按兵观坐,威胁北伐军侧背;四川地方军阀刘湘、杨森、刘文辉等有10多万兵力,声称帮助吴佩孚,但按兵不动。这样,北伐军的主要敌人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当时直系吴佩孚占据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之间的湖南、湖北河南及河北保定、大名一带,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军阀也不同程度倾向吴,故吴佩孚自称十四省联军总司令。掌握京汉路的要冲,占据有全国中心城市武汉,并得到英帝国主义的经济援助。吴大约有20万兵力,共计有13个师和19个混成旅及炮兵、工兵支援部队。拥有巩县、汉阳两大兵工厂。新直系军阀孙传芳,是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孙原来是一吴佩孚的部下,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势力不断扩大,到1926年,他羽翼丰满,不再甘居于吴佩孚之下,他盘踞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五省,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有兵力20多万,计江苏方面约6个师又1个旅,浙江方面有2个师,安徽1个师,又9个旅,江西有6个师又2个旅,福建约4个师又6个旅。另外,还有海

军陆战队1个旅和1个炮兵旅及工兵部队,孙的部队战斗力较之吴佩孚的部队要强。孙占据的江南五省为中国最富庶地区,并且控制中国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上海,其财力方面甚为雄厚。所占据地区有金陵、上海两个兵工厂及马尾、上海两个造船厂,在经济上得到英帝国主义的支持。奉系张作霖占据有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及津浦路北段,控制着京奉、津浦两大铁路,握有奉天、德州两大兵工厂。其部下张宗昌统治着山东,共有兵力35万左右,计为6个方面军,及少量的海军和空军,实力很雄厚。因为据有东北工业及东部富庶区的税收,又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援助,因此,在装备补给上较吴、孙优良,为北洋军阀中最强者。这三派军阀共有兵力大约在70万左右。而广东国民政府所辖的国民革命军只有8个军,第1军军长何应钦,副军长王柏龄,下辖第1师、2师、3师、14师、第20师,共计19个团;第2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下辖第4师、5师、6师和教导师,共计12个团;第3军军长朱培德,下辖第7、8、9师,共8个团;第4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玉钰,下辖第10师、11、12、13师,另有叶挺独立团,共计有13个团;第5军军长李福林,下辖第15、16师,另有2个独立团,并计有8个团;第6军军长程潜,下辖第17、18、19师,计有9个团;第7军军长李宗仁,下辖第1、2、3、4、5、6、7、8旅,计18个团;第8军军长唐生智,下辖第1、2、3、4、5师,教导师、卾军第1师,另有3

个警备旅,共计有17个团。国民革命军总兵力大约有15万人。因为广东得留守一部分兵力,以维持后方治安;广西也得留守一部分兵力,以防备云南唐继尧的进攻。这样出师北伐的兵力实际上只有八、九万人。另外,在北方的冀、察、绥地区的国民军有兵力约8万人,可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作战。

从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的兵力对比来看,北洋军阀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但北洋军阀腐败不堪,人心背离,士气低落,内部矛盾重重。

当时三派军阀互相有利害冲突,彼此有矛盾,北伐军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北伐开始时,奉系内部在对广东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有分歧,以张学良为首的一派,主张对广东国民政府妥协,内部意见不统一。直系和奉系虽然在1926年初联合起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但在占领北京后,直奉之间矛盾加深了。双方冲突的焦点是北京政府问题。4月间,国民军将领鹿锺麟包围段祺瑞政府,把段赶走。直奉占领北京后,都想独握北京政府,组织自己一派势力占优势的内阁,并且想有一个由自己一派势力支配下的国会,以便控制北方政局。吴佩孚主张护宪,张作霖则主张护法。双方意见发生冲突。另外直奉在地盘分配、铁路管理权之统属、中央财政分配上也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而这时国民军虽然从北京退守南口,但实力并未被消灭。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又决定直奉两方不可能决裂。日、英帝国主义为缓和冲突,提出由直奉分别讨伐南北“二赤”。计划由张作霖进攻退守南口和张家口一带的国民军;由吴佩孚进攻湖南的唐生智,得手后再进攻广东。但张作霖的后台日本帝国主义不积极支持奉军南下,因为长江流域是英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同时,张作霖也顾及南下进攻国民革命军,国民军会乘机反攻,又顾及山西阎锡山从大同和娘子关出兵截断京绥路和京汉路,抢占他控制的地盘。因此,北伐战争开始时,奉系军阀暂时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待两败俱伤,再收渔人之利。妄图先抢占吴、孙地盘,与南方革命势力对峙,第一步占领陕、豫、鄂、赣、苏、皖、浙七省,然后第二步联络西南各省反赤将领,进而进攻湘南、两广,实现统一全中国的野心。

北伐开始时,孙传芳内部对广东国民政府作战意见不一致,尚未完成作战的准备工作。他同吴佩孚有一定的矛盾。孙与吴是貌合神离,明争暗斗,孙曾几度同湖北肖耀南密约倒吴,吴也时刻暗算如何夺取孙的地盘。另外,孙传芳同控制山东的张宗昌也有矛盾,他几次想夺取山东,而张宗昌对孙传芳的江苏也是虎视眈眈。孙深恐张宗昌进攻江苏,夺取他的地盘。因此,北伐开始时,他打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保境安民”的旗帜,采取暂时中立的态度。他在5月初发出通电讲:“窃愿划境以自安,数月以来,迭电声明人不犯我,我绝不犯人。皆本息事宁人之旨,为保境息民之计”。并对上海总商会讲:“鄙人敢担保五省以内,决不愿举兵南侵。”6月14日,孙传芳在南京召开苏、皖、赣、浙、闽五省会议,决定保持现在局势不加入任何战争漩涡。6月21日,孙传芳致电蒋介石云:“鄙意南师北旅,均宜互相约束,对于湘战,严守中立。免致引起纠纷,重苦湘民”。孙传芳的企图是利用革命军的势力倒吴,等待吴军失败,待北伐军疲惫后,再乘机出击,第一步从现在的五省地盘,扩大到湘、鄂;第二步则扩大到鲁、豫,然后再进攻两广。

这时,吴佩孚已派兵入湘援助叶开鑫,并准备得手后向南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他还派遣人员在香港、澳门等处设立机关,在广东各地造谣惑众,收买残余军阀部队和政治土匪,扰乱广东后方。因此,广东国民政府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吴佩孚。但吴佩孚兵力分散,其精锐部队3个师另11个旅,共约10万人集中北方,联合奉军进攻防守南口的国民军。其部下刘镇华率领的部队正在围攻驻守西安的国民军杨虎成部,久攻不下,这也牵制了他的一部分兵力。吴佩孚在湘鄂作战的兵力计有:“湖北省督理”陈嘉谟所部鄂军约3万人,“湘鄂边防督办”李济臣所属驻岳阳、通城、平江、澧县及鄂西地区之部队约3万人;赣军唐福山部5000人,及粤、桂叛军谢文炳、陈修爵、马济、沈鸿英、朝凤采等残部共约万余人,另加湘军贺耀祖、刘铏、叶开鑫等部3万人。在湘鄂两省共计兵力10万左右。而在湖南的兵力只有四五万人。吴佩孚在两湖的部队,战斗力很弱,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指挥不统一。在河南存在着日益发展的农民武装——红枪会,大约有20万人左右。这是吴佩孚的心腹之患。另外’河南还有拥护广东国民政府的樊钟秀领导在近3万人的豫军。樊部原是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部队,1924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北伐,北伐失败后,樊部未回广东,经过鄂皖边区进入河南。北伐开始时,樊部占领河南南阳地区8个县,并不断袭击京汉路。吴对此战略要线,不得不分兵守备。北伐开始时,吴佩孚全力注意南口战事。吴的构想是先在北方消灭冯玉祥的国民军后,再调集主力精锐南下攻击北伐军。当北伐军占领湖南,向湖北进军时,鄂、湘将领迭电告急,促吴佩孚迅速南返。吴复电仍然说:“南口一日不下。则本总司令一日不能南下。”当时,曹锟也劝吴放弃南口战事,早回武汉布置湘、鄂防务,吴以不愿“功亏一篑”加以拒绝。吴佩孚迟迟不南下,不到迫不得已时,不愿从南口抽调更多兵南来,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必须先消灭冯玉祥的国民军,方能以泄反戈之恨,同时,也怕抽出更多兵力南下,张作霖会抢占地盘,失去北京政府已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他低估了国民革命军的力量。他说:“革命军自广州到湖南,出师如此之远,交通不便,饷粮不继。我们只要将它从中一剪,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便要全部覆灭了”。他在对手下军官讲话时说:“广东方面部队缺乏训练,装备很差,不堪一击。先在北方打败冯玉样,然后回师南下打败广东部队尚未为晚”。

另外,他还以为这次北伐也象孙中山过去发动的几次北伐一样,广东的军阀和国民党右派会乘机扰乱,迫使北伐军自行撤回。

在北洋军阀三大派系的总兵力大大超过国民革命军的情况下,广东国民政府所辖的北伐军要取得反对北洋军阀的胜利,从军事斗争上讲,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关于北伐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问题,这在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是有着不同意见的。1926年4月,广东国民政府着手制定北伐计划时,国民革命军中的将领谭延闿、程潜主张首先进攻湖南,而朱培德则力主先行攻取江西。这种先行攻赣的北伐进攻方略,是孙中山生前两次北伐所采取的进军路线。1922年,孙中山率师从广东北伐,是采取首先进入江西,然后北进的路线。北伐军曾攻下赣州,占领了江西大半个地方。后来因陈炯明叛变,后方动摇,使北伐军不得不放弃赣州而返粤。1924年,孙中山发动的北伐,也是先入赣境,后因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使北伐受挫,北伐军被迫退回广东。因此,从广东北伐,首先入赣的进军路线,在国民革命军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经过多次讨论,1926年5月,终于制订出了两路进军的方案,即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攻,既攻打吴佩孚,又攻击孙传芳。同年5月,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顾问加伦从苏联述职回到广州,得知这一情况,认为国民革命军同时向湖南、江西进军,势必要同两个军阀作战,使兵力分散。另外,粤闽边界有可能遭到孙传芳入侵的危险。因此,加伦认为应该修改原来的进军方案,提出北伐军首先在湖南境内作战。经过一系列磋商店,国民革命军大多数将领同意修改原作战计划,暂不进攻江西。加伦把计划提出交6月23日军事委员会研究,会议决定北伐军首先向湖南进军,占领武汉。为了防止孙传芳的袭击和掩护北伐军正面进军,把一部分部队改编成主力预备队。北伐军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一个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两湖,占领武汉,消灭直系吴佩孚;对新直系孙传芳则利用他暂时中立的立场,等到消灭吴佩孚后,再消灭孙传芳;在消灭吴、孙的同时,利用张作霖坐山观虎斗的暂时观望态度,稳住张作霖,使他一时下不了决心援助吴、孙,待消灭吴、孙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在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的内部文件中,就曾提到这一战略方针。如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1926年8月印发的《北伐宣传总纲》指出:“分析国内的反动形势,目前政治工作,应采取逐个击破政策,即是对吴攻击,对孙妥协,对张放弃,以占领武汉时再采取第二步的策略。”北伐军这一战略方针虽然北伐开始时已确定下来,但在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实际上并未完全统一。北伐军占领长沙后,关于北伐军进军方略问题,在高级将领中又发生争论。有的将领主张对鄂、赣同时进攻,一些将领则主张以主力迅速攻鄂,占领武汉,对赣暂不进攻,以一部分兵力监视。8月4日,在郴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大多数将领认为,北伐军应该迅速向武汉前进,给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以间接援助,使吴佩孚有后顾之忧。如果国民军一旦因失去北伐军的间接援助而失败,吴佩孚必然全力对付北伐军。这时,孙传芳会因形势变化,也将与吴佩孚合作,已归顺广东国民政府的贵州军阀袁祖铭因受吴佩孚的扶植,其态度亦难保始终不变。如果能迅速攻下武汉,则枪弹的补充,军饷和军粮之筹措也较容易,可免后方输送补给的困难。如若进攻武汉而又同时入赣,必然分散兵力,北伐军枪弹和饷粮补充将会发生困难。认为依照现在情况,赣敌尚无进攻北伐军的能力与动作,北伐军以一部分兵力监视也就可以,若分兵迂回入赣,将会使北伐军迅速攻占武汉目的不能达到。经过争论,会议决定先攻武汉,相机并图

江西。但这次会议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认识,解决分歧。8月15日,在长沙举行的军事会议,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朱培德提出对鄂、赣同时进攻,认为不得江西,北伐有后顾之忧,孙传芳有无反赤之嫌,姑且不论,应一律以武力彻底解决,不必有所顾虑,对鄂对赣应同时攻击。唐生智也力主向鄂赣同时进攻,并建议由蒋介石率2、3、6军攻打江西,由他率4、7、8军进攻武汉。唐生智的目的是想独占两湖地盘。也有人认为江西敌人兵力不多,邓如琢部队战斗力弱,北伐军入赣,可以很快占领江西,然后出九江,会攻武汉。加伦和其他将领则认为如果同时进攻鄂、赣,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赣敌现在虽然在萍乡,莲花一线增加兵力,但北伐军如能在短期内攻克武汉,赣敌慑于北伐军声威,不会积极动作,加伦并表示这样的誓言:如果不能夺取武汉,他就要跳长江。会议最后决定,仍然依照原来战略方针,先以主力对鄂进攻,占领武汉,对江西暂时取守势。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北伐军如果不集中兵力迅速占领武汉,间接配合北方国民军,一旦吴佩孚攻下南口,必然从北方调集主力攻略湖北,这会使北伐军陷入被动。在攻鄂之同时,进攻赣敌,这会两面对敌,分散兵力,而此时孙传芳还未完全放弃中立的立场,这在政治上也是不利的。

北伐军对北洋军阀的攻击,所制订的总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后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这一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北伐军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占领武汉,迅速消灭吴佩孚的反动势力,这是正确的。这不仅因为吴佩孚对广东威胁最大,其兵力分散,容易歼灭,而且革命军进攻武汉,掌握中国中心地带,对革命势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武汉扼长江和京汉、粤汉两路之枢纽,在经济上除上海外,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区域,在军事上是战略要地,向北可以沿京汉路直趋河南而取北京,向东可以顺长江直扑皖、赣、江、浙,西扼四川,并且有当时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占领武汉,便从根本上捣毁吴佩孚的巢穴,必将使西南地方军阀和吴佩孚一些部下动摇,归向广东国民政府,必能壮大革命声威;同时,可与在陕豫边境的冯玉祥国民军取得联系,为北伐军下步进军造成有利的态势。

在北伐军集中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时,必须稳住孙传芳,同时又要防备孙传芳的进攻。因为如果孙传芳一旦醒悟,积极援助吴佩孚,从闽向广东或从赣向湖南全力攻击。北伐军的后方基地和北伐军作战的右侧背将受到威胁,北伐军的作战将增加很大的困难。为稳住孙和防备孙的进攻,广东国民政府一方面派张群到南京,同孙传芳谈判。广东国民政府曾向孙传芳提出,如果孙不阻碍北伐军。国民政府可帮助孙军攻取山东。另一方面,在湖南与江西边境和广东与福建边境派出一定的兵力监视孙传芳,防备其进攻。同时,也为日后进攻孙作准备。北伐军出师的兵力有第1军1、2师,第2军4、6师,第3军第7、8师。第4军11、12师和叶挺独立团,第5军第16师,第6、第7、第8军。留守广东部队有第1军军长何应钦率领的第1军的第3师,第14师和20师,第2军的第5师、教导师,第3军2个团,第4军第11师,第13师,第5军第15师。留守广东的部队,由北伐军总参谋长、第4军军长李济琛坐镇广州统领。留守的部队中以第1军的3个师驻防粤闽边境,警戒福建之敌。进入湖南的北伐军具体布置是:以4、7、8军担任湖南战场正面主攻击,2、3、6军为右翼,策应正面,在茶陵、醴陵、浏阳一带警戒江西之敌,第1军1、2两师为总预备队。蒋介石把第1军3个师留守广东,其目的是保持在广东的势力,担心李济琛抢广东地盘。

在消灭吴孙时,稳住张作霖,使其不能下决心援助吴、孙,这是北伐军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稳住张作霖,广东国民政府派人同张作霖进行谈判,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李石曾、柏烈武等同张作霖的代表胡若愚、郑谦在北京谈判。当时杨度也积极在双方之间进行斡旋。李大钊在1926年9月8日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就曾讲到同奉系代表谈判的情况和意见,报告中讲:“日昨石曾、烈武、寅村等与家兄讨论,结果大家仍主张对奉继续接洽,可以与之相约,分东南地盘”。张作霖曾向国民政府提出:西南10省(粤、桂、川、黔、湘、鄂、闽、赣、浙、滇)可以归广东国民政府,而江苏和安徽必须归奉;南北将领联络拥戴张作霖为总统,取消广东国民政府;川、滇由广东国民政府自由解决,而冯玉祥和吴佩孚则由奉方自由解决。这种条件当然是广东国民政府所不能接受的。但利用这种谈判,稳住了张作霖,使他下不了决心南下积极支援吴、孙。在与张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同时,李大钊、李石曾等还同阎锡山的代表谈判,作阎的工作,使他逐渐倾向广东国民政府。当时广东政府向阎表示:在山西的国民党不从事反阎活动,同意阎组织不属于北方国民军系统之下的国民革命军,以阎为总司令,并承认阎占据山西的地盘。稳住阎锡山,这也使奉系张作霖有后顾之忧,不敢贸然南下支援吴佩孚和孙传芳。

(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表格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 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 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 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 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 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防御战中牺牲。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同中外反动军队激战。曾国藩统率反 动武装,在外国侵略者配合下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不久,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俄、英侵略者先后承认这个伪 政权。 1867年美国借口美船水手被杀,派军队侵犯台南瑯王乔,被台湾人民击退。 1868年捻军失败。 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 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4年日本侵略军侵犯台湾瑯王乔,台湾军民坚决抵抗,日军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专条》。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下旬,法舰突然袭击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政府下诏对法国正式宣战。10月,刘铭 传的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1885年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十多个 州县。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 6月,《中法新约》签订。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北伐战争是国共双方合作,由蒋介石领导的一次统一战争,也是国共第一次合租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请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的意义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北伐战争的目的就是反抗军阀势力的统治,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北伐战争就重创了军阀,粉碎了军阀的统治地诶日,也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北伐战争的第二个意义就是加深了革命认识。北伐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共产党却陷入了被国民党抛弃、屠杀的境地,也是这样的处境使得共产党深刻的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政权。 北伐战争的意义还在于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祖国的统一。如果没有北伐战争,全国的政治将无法统一。再加上在日本侵华过程中军阀各自作战的表现也说明了如果没有北伐战争,单靠军阀的力量,中国能否在日军的侵袭中坚持八年之久都很难说,所以说北伐战争的意义非常大。另外,因为北伐战争是国共双方合作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很多事迹都表明了两党合作是互赢的局面,警醒后世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北伐战争的意义,可以说通过北伐战争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伐战争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北伐战争,当时的中国可能面临

更加严重的内患,甚至是国家的分裂。 北伐战争简介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帝反封建。那么北伐战争简介是什么样的呢? 北伐战争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一次大革命”,战争持续时间是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参与和帮助下召开了会议,将三民主义的含义重新确立,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之后更是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做足了准备。 而北伐战争真正开始却是在一九二六年。这一年,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要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国民党表示支持。同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开始组织先头部队以湖南为切入点打响了北伐战争。 同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方面发布《北伐宣言》,之后出兵十万,分为三路,开始北伐。之后共产党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响应北伐,为北伐战争造势。可以说北伐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时间就讲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阀势力消灭殆尽。也达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目的。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虽说北伐战争的开始时间是一九二四年,但是在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六年这两年期间,根本没有发生战斗,国共双方都是在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包括黄埔军校也是为了北伐战争而成立。真正的北伐战争是一九二六年打响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北伐战争也取得了不错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军阀统治阶级。 北伐战争的口号北伐战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一次全国统一战争,这次战争的口号是要坚决打倒一切不利于中国进一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试题与答案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A .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A .《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 .林则徐B.王韬 C.龚自珍D.魏源 6.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新民丛报》

抗美援朝

论抗美缓朝战争 摘要:抗美缓朝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反美帝国主义战争中一次重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向世界展现了我军的实力和意志,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近代史上壮丽的一页。同时,抗美缓朝战争是世界尊重中国的开始。本文通过分析朝鲜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以便更加清楚了解抗美缓朝战争。 一抗美援朝的原因: (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二)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 1950年6月七日杜鲁门再度命令美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另外,美国对中国国内进行各方面的渗透和破坏。大有要将我新中国颠覆的企图。因此,我们不得不战。 (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美军方面,由于担心朝鲜情报人员及破坏分子混入南逃难民,因此对成群的难民进行扫射。经公开的美军屠杀平民行为有老根里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杀。此外美国飞机还对城市及平民目标进行了轰炸。韩国军队方面,在韩国军队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市及乡村中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 (四)美国妄图借朝鲜为跳板,对新中国进行更严重的破坏和侵略。我国领导人深悟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决定出兵。 二:抗美援朝的经过: 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历次的大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发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该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其中著名的战役“云山战斗”中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 此战,歼灭美骑兵第1师第8团和南朝鲜军15团大部,毙伤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缴获飞机4架,击落3架,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119门,极大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坚定了志愿军的战斗信心。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 第二次战役 清川江围歼战:最可爱的人美誉神州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教育了几代人的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著名的清川江围歼战中。清川江围歼战给予美第9军以重创,粉碎了联合国军意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言,在志愿军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面临全部被歼的危险”,可是一次失利并不能将美国吓倒。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志愿军发动了第二次战役。 激战中,112 师335团3连进至松骨峰后,与敌遭遇,该连立即占领路旁高地,在毫无工事依托的阵地上,与蜂拥而至的美军激战5个多小时,始终未让美军前进一步。美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集中数十门火炮和近20辆坦克对该连阵地猛烈轰击,并以飞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将高地打成一片火海,步兵随后一拥而上。3连在人员伤亡较大、粮弹殆尽的严峻情况下,毫不畏惧,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包括伤员,带着满身的火焰,奋勇扑向敌军,用枪托、刺刀、石头,甚至用牙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肉搏,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后来,著名作家魏巍主要依据3连的英雄事迹,写成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于1951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北伐战争练习 新人教版

第11课北伐战争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黄埔军校的建立 创办:在________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________在广州的________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领导人:________任校长,后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____________人才,为建立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推翻________军阀的统治,________全国。 时间:1926年7月—1927年4月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________ 过程:1926年7月,北伐军开始北伐,________任总司令。________、________是主战场;第四军________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________的主力。之后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________的主力。接着,北伐军乘胜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另一路北伐军也从福建进入浙江、上海。1927年4月,北伐军又挥师北上,进攻张作霖的军队。 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____________,声势震动全国。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________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____________运动失败,________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知识点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________成立“国民政府”。 性质: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 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黄埔军校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武昌起义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黄埔军校创办 D.五四运动 2.2016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2周年纪念日。1924年6月,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一手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担任()A.校长 B.副校长 C.政治部主任 D.后勤部主任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案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北伐战争》案例 ----- 宜城市龙头中学赵廷红 一、课程标准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两历史事件,通过丰富 的联想,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2.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讲述英雄故事,加强对北伐战争过程的 感性认识。 3.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政策的了解,初步认识南京国民 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形势图及人物肖像图等,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勇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志、做现代文明人的情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教法与学法: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 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人物吗?他们可都是著名的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迹,重走北伐路,去探寻北伐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 教授新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历史背景。请同学们看资料,注意提取有效信息。(播放有关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资料)。 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以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国共合作的第一个产物就是黄埔军校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 "黄埔军校"。(展示幻灯片)请同学们自读52页第一段大字,解决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军校建立的时间和地点)。 生:1924年5月。广州黄埔。 师:军校由谁担任校长?由谁担任政治部主任? 生:蒋介石。周恩来。 师: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展示幻灯片)生: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军校校门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 革命者来"。 师:(展示幻灯片)从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出,想升官发财的,贪生怕死的请不要进黄埔军校,军校招收的是那些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也就正如对联横批中说的"革命者来"。这就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那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所培养革命者的学校呢?请同学们阅读52页最下面一段小字,找出答案。 生:孙中山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师:那黄埔军校的创办,为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

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 壬辰倭乱也称万历朝鲜之役,是1592至1598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那么你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吗?下面是由提供的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1:万历皇帝毅然派遣明军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应当忘记自己的历史,明朝的抗日战争同样也不能忘记!好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随着“正说”历史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小小的“明史热”,一些民间史学爱好者开始加入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中,一些被遮蔽的历史开始浮出水面,柯胜雨先生的《大明帝国抗日史》就是一部详细深入地探究明朝援朝抗倭战争的一部通俗性历史著作。 在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中国和朝鲜半岛世代友好。日本对于朝鲜半岛和中国觊觎已久,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孱弱的朝鲜不堪一战,政府军几乎被歼灭。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走投无路,被迫退往中朝边界的义州。为了复国,李昖力排众议,向宗主国大明帝国万历皇帝乞求援兵。在明廷中,虽然对于是否出兵朝鲜有着争议,但很大一部分大臣都有远见卓识,认为应当出兵援朝,尤其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万历皇帝毅然决定派遣明军入朝参战。经过艰苦卓绝斗争,中朝取得了抗

倭战争的胜利,日本被彻底赶出朝鲜半岛。 对于这场长达7年之久的援朝抗倭战争,明朝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正如作者所说:“万历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白银战争”,“耗费饷银千万两以上”,“其投入经费之浩大,史上少见”。明朝也因此元气大伤。史称“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据此,后世经常有人甚至是学者批评万历援朝抗倭政策,有的还质疑明朝出兵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日本占领的虽然是朝鲜,但其野心相当大,始终念念不忘入侵大明。作者的论述中也多次提及这点。 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2:援朝抗倭战争影响东亚格局因此,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而且御敌于国门之外,使中国本土免受倭寇蹂躏,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影响和奠定了东亚的格局。此后,日本虽然多次发动侵略战争,但始终没有能实现其占领整个东亚的野心。这不能不说与400年前的那场战争有关。作者认为,万历援朝抗倭保证了东亚300年的和平,他还认为其中的某些战役已经具有了现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这些都是前人较少言及的。 《大明帝国抗日史》是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但是和时下一些通俗读物不完全相同。该书虽然语言和叙事方式是通俗的,但在对史料的运用上相当严肃,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写实的手法去揭示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非凭空臆测。同时,作者又不拘泥于史书上的记载,而是用细腻、丰富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战争场景,让人读后如临其境,仿佛一阵阵震耳的枪炮声就在耳边荡响。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1、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B 【解析】19世纪初,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此间英国为最早来中国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其次是法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答案】C 【解析】A.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D.1858年5月28日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认可该不平等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答案】D 【解析】D.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答案】A 【解析】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泥城登陆,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并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之后,英军四处烧杀抢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就在这时发生了。B.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恐慌,他们组成了洋枪队,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最终打败了洋枪队。C.马关条约约定中国割让台湾,所以清廷对台湾进行封锁,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人民一起抗击日军占领。D.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1900年)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王韬 C、龚自珍 D、魏源 【答案】D 【解析】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英国人暮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汇总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03708)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C.龚自珍D.魏源 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新民丛报》 8.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卖国行径,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D.北伐战争

9.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阿Q正传》B.《狂人日记》 C.《药》D.《孔乙己》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D.国民革命 11.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是在 A.湖南省湘潭县B.广东省海丰县 C.浙江省萧山县D.福建省上杭县 12.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邓小平在1979年3月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A.“一个中国”的原则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2.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A.海南经济特区B.汕头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D.珠海经济特区 23.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会议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

简要回顾党史

简要回顾党史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

朝鲜战争影响分析

朝鲜战争影响分析 1950年,位于亚洲的朝鲜半岛爆发了冷战时期的第一场热战。朝鲜战争作为一场局部的国际性战争,卷入了中、美、苏三大国,对当时及以后的东亚国际关系乃至世界格局产生许多深远的影响。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与战争概况 1、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根据雅尔塔协定,整个朝鲜半岛被实际军事占领的美苏两国以三八线为界一分为二。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在美苏的支持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府。而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美苏在朝鲜半岛上无法继续合作下去,苏联也并不希望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国像在欧洲问题上一样尖锐对立。然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在欧洲遭遇了一系列的危险和挫折。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南斯拉夫领导铁托与苏联的“分道扬镳”、柏林危机和北约的形成等,迫使苏联在欧洲采取守势。而到了1949年,世界局势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8月份,苏联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世界人民宣告了共产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了胜利。欧洲的失利和亚洲革命的胜利促使了苏联远东政策的总基调逐步转向了强硬和对抗。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朝鲜半岛逐渐成为美苏之间爆发亚洲危机的导火索。在1945年至1950年间,北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屡次三番向斯大林请示同意并支持他用武力来统一朝鲜半岛。最后一次苏联方面同意了请求,并导致朝鲜战争爆发。 2、战争概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全副苏式装备武装的北朝鲜人民军以绝对的优势迅速地向三八线以南推进。两天后,美国政府派军进行武装干涉,同时侵入中国的台湾海峡。随后,美国又在联合国的旗帜下组成联合国军,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卷入这场战争。四个月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于是,朝鲜战争便由半岛内战升级为以美、苏为首的,国际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局部化的国际性战争”。在历经了“三年战争、两年谈判”的独特过程后,战争终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落幕。 二、朝鲜战争的影响 1、对朝韩关系的影响 朝鲜战争由最初的朝鲜半岛南北的冲突,因美国奉行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和对战争性质的误判,最终升级成一场局部的国际化战争。然而战争双方却以军事上的平局和停战协议收场。这意味着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而是使半岛问题变得复杂化,长期化。而且战争中累计的相互敌对和仇恨给半岛的危机埋下了更加严重的祸根。 中朝在战争中的强烈抵抗,不仅打破了二战之后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打乱了美国在远东乃至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美国在朝鲜战争中遭受的挫折,使其意识到东亚共产主义阵营的强大和可怕,这就更坚定了美国将日本和韩国纳入自己的东亚军事战略轨道的决心,并进一步加强重新武装日本来应对中国和苏联在东北亚制造的强大军事压力。朝鲜半岛不断沦为共产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力量对抗的试验场,这不断恶化朝韩之间的关系并对朝鲜半岛实现和平带来持久的危害。 2、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9年底,国民党退守台湾,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出了种种“弃蒋”舆论。美国政府还曾试图通过其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高层进行接触,以推动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指示,强调“台湾从历史和地理上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超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时间重大事件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时期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林则徐编成了《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协定关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享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等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这是一种空想,加上连年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年的光辉历程中,英雄辈出,将星璀灿。1988年和1994年,中央军委先后两次审定了36位具有非凡军事才能、早已彪炳史册的我军将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他们是: 毛泽东(1893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和战略家,我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担任过中革军委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他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创建了一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人民军队。他领导了20去年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指挥了所有全局性的重大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我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推进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他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为我军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军事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军事文选》。1976年9月病逝。 周恩来(1898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特别军委书记、中央军委书记、中央军事部长。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47年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参与决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领导人民解放军总部对全国战场的作战指挥,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和军事家的非凡指挥艺术。解放以后,曾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领导组建军事院校,领导国防事务和陆海边斗争。主持中央专委会的工作,发展国防尖端工业。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建树,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军事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1976年1月病逝。 朱德(1886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军长、红1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八路军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建树已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著有《朱德军事文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6年7月病逝。 邓小平(1904一1997)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29年后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7 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和政委。发动龙州起义,创立红8军,兼任政委。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1933年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主编《红星报》。1937年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创建晋冀豫、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政委、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50年江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促成西藏和平解放。1954 年后任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常委。1975年后两度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1981年任中央军委主席。1983一1989年任国家军委主席。领导实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加强军事学术研究,加速装备现代化。系统地形成新时期的建军思想,主要军事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1997年2月病逝。 彭德怀(1898一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5军,任军长。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0年后历任红3军团总指挥、中革军委副主席、陕甘支队司令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7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民族工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第二,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工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而言,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2)城市小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 (3)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 ①自身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城市和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是中国工人阶级绝大多数来自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人数少、年龄轻、文化水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大学,《新青年》 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 (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2)提倡文学革命 5、基本评价 (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 潮;造就了时代巨人。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类似文艺复兴运动,一败一成。 a、文艺复兴自然天成,新文化运动动力不足; b、文艺复兴自说自练,新文化运动 外压极大,救亡压倒启蒙;c、文艺复兴整合传统,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 五四运动的爆发 1.根本原因:内忧外患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3.思想基础:思想解放 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 5.直接原因:巴黎和会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2016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03708)试题及答案解析详细版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仁学》C.《人类公理》D.《变法通义》【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和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键入文字] 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和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非常明显,直接打击的目标当然是当时的三个大军阀:盘踞两湖,河南京汉铁路沿线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接着就是直系划分出来的“五省联军”的孙传芳,这两个人都是对外号称兵力二十万的人。最后一个就是东北奉系大军阀张作霖,这个据说兵力有三十多万。 北伐军讨论出来的方针很简单,由南向北打。当然这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的,经过情报分析,在两湖的吴佩孚其实是三者之中相对比较弱的。再加上三个大军阀其实内部也不是那么团结,就抓住这一点,北伐军开始根据方针进攻。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攻击的是吴佩孚的主力。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湖南人民也早就烦吴佩孚了,他们正在进行反吴佩孚的运动。北伐军首先派遣第四、第七小队进入到湖南。成功之后,再把大部队引进去。逼得吴佩孚一路退守都武汉。而在这个时候,另外两个大军阀看到吴佩孚的形势不妙,再也没有办法保持中立,但是两大军阀还要保留自己的实力,所以他们会帮助吴佩孚一下,但不会尽全力。因此北伐军在对付吴佩孚时并没有损失太多。 在吴佩孚的兵力濒临崩溃的时候,孙传芳有预感下一个就是自己,他连忙排兵布阵。但是在北伐军集中兵力的强势猛攻之下,可谓是节节败退。最后孙传芳向张作霖求救,北伐军也迎来了最后与张作霖的战斗。以上就是“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的答案。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北伐战争是国共双方合作,由蒋介石领导的一次统一战争,也是国共第一次合租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 北伐战争的意义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北伐战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