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化学与材料研

制》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的《化学与材料研制》的教学,课程总时长为36学时,每周上课2学时,教学内容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与材料制备的相关实验。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实验技巧;

•理解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材料性质表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

•学会基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作出适当的分析和判断;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具备创新和探究的精神;

•培养实验探究和合作设计的良好习惯;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 教学内容与安排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技巧: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物态变化;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玻璃器具;

–安全防护知识。

•材料制备:

–材料基础知识;

–材料制备的工艺流程;

–材料性能的检测与表征方法。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实验的设计与方案;

–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处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2. 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第二至第三课时: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物态变化;

•第四至第六课时: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玻璃器具;

•第七至第八课时:安全防护知识;

•第九至第十课时:材料基础知识;

•第十一至第十三课时:材料制备的工艺流程;

•第十四至第十六课时:材料性能的检测与表征方法;

•第十七至第二十课时:实验设计与方案;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课时: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处理;

•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课时: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第二十七至第三十四课时:实验报告的撰写与讲评;

•第三十五至第三十六课时:学生作业和总结。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問題教學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与合作,锻炼学生的意见交

流和合作能力。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实验操作;

•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五. 教学评估与反思

1. 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课程设计评估:主要评估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的课程

设计,是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良

好的帮助;

•教学效果评估:主要评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

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程度;

•教学质量评估:主要评估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方

法和教学手段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2. 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课程设计反思:客观评估该课程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能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反思:通过课后反馈和自我评估来不断改进并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学生反馈反思:重视学生反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改进。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 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 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 【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 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诊断2】用“>”“<”“=”填空: (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 (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2.1 酸及其性质 学案(含答案)

2.1酸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2.会描述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 3.会书写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 【学习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及理解酸的通性。 【学习过程】 一、常见的酸 浓盐酸浓硫酸 溶质的化学式HCl H2SO4 颜色气味状态无色刺激性气味无色无味 挥发性有无 吸水性无有 腐蚀性强腐蚀性强腐蚀性 (1)打开浓盐酸的瓶口看到白雾的原因是什么? 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水蒸气形成小液滴 (2)工业用浓盐酸常显黄色,为什么? 工业盐酸显黄色是因为制取盐酸要用到氯气,而氯气在通过铁的管道时,会把铁氧化,从而使制得的盐酸里面混有三价铁,而显黄色。 (3)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如何操作?浓硫酸的吸水性有何用途?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壁缓缓注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做干燥剂 (4)若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上,应该如何处理? 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5)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硫酸有吸水性,若把它们都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请分析其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怎样变化。 浓盐酸: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质量分数减小; 浓硫酸: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作业: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盐酸__HCl_硫酸__H2SO4__硝酸__HNO3__碳酸__H2CO3__醋酸__CH3COOH__ 氯化铁FeCl3氯化亚铁FeCl2硫酸铜CuSO4氯化铜CuCl2硫酸钡BaSO4氯化铝AlCl3 二、酸的化学性质 1.与__指示剂_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红__使__无色酚酞__不变色。 2.酸+金属===__盐__+__氢气__ (如:可以和锌粒铁镁条等反应) ①硫酸与镁条反应的现象__镁条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__。 反应的方程式__Mg+H 2SO 4 =MgSO 4 +H 2 ↑__。 ②盐酸与铁钉反应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Fe+2HCl=FeCl2+H2↑_。 3.酸+金属氧化物===__盐__+___水___(如可以与铁钉上的铁锈反应,其主要成分是_Fe2O3_) 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的现象__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__,方程式_Fe2O3 +6HCl ==2FeCl3 + 3H2O__。 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__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__,方程式___CuO +H2SO4=CuSO4+ H2O___。 4.与碱发生__中和__反应酸+__碱___ ====__盐___+__水___ ①硫酸与氢氧化钡__H2SO4+Ba(OH)2=BaSO4↓+ H2O__现象__生成白色沉淀__。 ②盐酸跟[Al(OH)3]反应的方程式为__6HCl+2Al(OH)3=2AlCl3+3H2O__。 5.与某些盐反应酸+__盐__====___新酸__+__新盐__(酸都能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①盐酸与石灰石反应__C aCO3+2HCl=CaCl2+H2O+CO2↑__现象__有气泡生成__。 ②硫酸与氯化钡反应方程式__H2SO4+BaCl2=BaSO4↓+ 2HCl__现象__有白色沉淀生成__。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方程式__HCl+AgNO3=AgCl↓+HNO3__现象__有白色沉淀生成__。 6.盐酸与硝酸银之间发生的反应,形式上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6-1《化学与能源开发》导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共1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认识到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和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了解新能源开发的现状。 2.知道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知道随意丢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3.明确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树立 不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 4.增强自身的能源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问题导学: 1.氢能 目前,我们认识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水能。(1)优点: ①原料是水,来源广泛;②氢气燃烧的热值高; ③燃烧的产物是水,环保无污染;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点燃2H2O。 (2)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是: 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水的分解实现由太阳能到化学的转变;通过燃料电池内的实现由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2.化学电池 干电池里面有碳棒正极、 MnO2炭黑NH4Cl 、锌皮负极;锌片和碳棒插入稀硫酸里,现象是锌片表面有气泡生成,碳棒无变化,方程式:Zn+H2SO4=ZnSO4+H2↑;若用导线将锌片和碳棒连接起来,现象是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锌片表面变色,碳棒表面有气泡产生,则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 三、学情诊断: 【诊断1】“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民生、环境与能源也成为新疆政府工作关注重点。 (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新疆的传统能源。要节约和有效利用现有的能源,新疆还应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 (2)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大量的原油浮于水面,造成近海海域生态严 重破坏。在常温下,石油是一种难降解、难(填“难”或“易”)溶 于水的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教案+反思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八单元课题1,本课题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常见的重要物理性质,同时提供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学生的下一步讨论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化学观念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以厨师在炒菜加入调料的目的来比喻制得的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容易接受。随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差异,并结合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归纳得出“合金性能优异”的结论。最后教材以列表概括了合金的广泛用途,文字介绍了新型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再次感受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本课题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熟悉,对金属、金属材料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此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证据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资料,故本课题的学习难度不大。 2、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内容比较零散,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由于教材自身的特点编写以叙述性为主,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空洞枯燥的印象,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感到索然无味。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如:利用小故事引入课题;展示古代及现代金属材料制品的精美图片、实物,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如:调查身边的金属制品;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化学观念,并学会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能综合多方面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⑶有关合金种类、广泛用途及新型金属材料的发展前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⑷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信息丰富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学习目标】 1.理解杂质去除的原理; 2.会杂质去除的实验。 【学习重难点】 掌握粗盐提纯基本方法 【学习过程】 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 5.0 1.5g 3.5g 参考课本P15NaCl溶解度曲线图 2.过滤 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参考:首先检查仪器是否洗涤干净,滤纸是否破损,用洗净的仪器进行过滤操作时,如果滤纸未破损,经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就是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的上边缘.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溶解粗盐/g 粗盐/g 精盐产率/g 3.5g 5g 70% 5.将你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分析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 参考:①仪器未洗涤干净;②滤纸破损;③漏斗内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 2.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参考:(1)称量盐的质量读数误差;(2)用天平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3)溶解粗盐时要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盐尽可能完全溶解;(4)蒸发时玻璃棒不要剧烈搅拌防止食盐飞出蒸发皿; 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总结】 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1)过滤时滤纸破损。(2)倾倒液体时,液面超过滤纸边缘。 2.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1)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产率降低。 (2)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使精盐产率降低。 (3)过滤时,液体洒出或未洗涤玻璃棒、烧杯而使NaCl损失,从而产率降低。 (4)蒸发时没有及时搅拌或停止加热太晚造成液滴飞溅,从而使产率降低。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都能食用,故称食盐 B.盐就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 C.盐都是有咸味,都是白色固体 D.盐是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1.【答案】D 【解析】盐是指解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所以盐包含食盐.因此食盐一定是盐,但盐不一定是食盐;有些盐可以食用,有些盐却不能,如工业用盐亚硝酸钠用毒;多数盐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化学与材料研制 同步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

6.2 化学与材料研制 1.了解普通玻璃的生产原理,知道几种常见的新型玻璃,体会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将用途小的物质转化为用途大的物质。 2.了解塑料的特性,知道高分子材料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并能用分子聚合的观点认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形成过程。 3.通过对玻璃钢制造原理的分析,知道使用混合的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能、扩展物质的应用范围,增强对复合材料的开发与研制的重要性的认识。 4.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增强“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信念。 1.化学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2.“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认识材料发展史,了解各种材料的重要应用。 4.识别几种常见塑料制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投影]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来自哪里?

[讲解]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造这些用具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化学变化产生的。所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与材料的研制密切相关。化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导入新课]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天学习化学与材料研制。 [揭示目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投影]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材料,还有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材料,可以分哪几类? [讲解]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材料很多,除金属材料外,还有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合作探究: 一、用途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演示实验]取一根玻璃管,置于燃着的酒精喷灯上,把玻璃管拉成两支尖嘴管。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过渡]实验室里的胶头滴管就是这样制出来的。那么,玻璃是怎样制出来的?你知道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玻璃的烧制原理。并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 1.烧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2.主要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讲解]我们把这种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材料,称为硅酸盐材料,例如水泥、陶瓷。 [提问] 1.根据上述分析和实验。你认为玻璃有什么特点?(可以参照物理课学过的内容) 2.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玻璃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投影]

11.2 化学与材料研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鲁教版)

教学设计 年级:初三学科:化学授课教师:总课时数: 课题化学与材料研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普遍玻璃的生产原理,知道几种常见的新型玻璃,了解塑料的特征,知道“白色污染” 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 3、对通过学习,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获取的信息进行 加工。 教学重点认识材料发展史,了解玻璃、塑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教学难点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聚乙烯塑料与聚氯乙烯塑料的鉴别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使用材料的图片。 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使用的材料,感受材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二、提出问题 1.查阅课本(P99)回答以下问题: (1)玻璃的制备原料有哪些?(2)玻璃的制备原理是什么?(3)玻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4)玻璃的种类有哪些?(5)玻璃的用途有哪些? 学生自读课本,回答问题 1.玻璃的制备原料 石英砂、纯碱、石灰石 2.玻璃的制备原理 1.玻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玻璃的主要成分有SiO2、CaSiO3、Na2SiO3,因此玻璃属于混合物。 1.玻璃的种类 钢化玻璃、防弹玻璃、玻璃纤维、光导纤维等。 2.玻璃的用途 广泛用于建筑、日用、艺术、医疗、化学、电子、仪表、核工程等领域。 2.查阅课本(P100-10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塑料王是什么? 聚四氟乙烯(特氟隆) 2.塑料的特点有哪些? 轻、易成型、不导电、不传热 3.塑料的种类及用途有哪些? 聚乙烯(塑料袋、保鲜膜、塑料桶、塑料软管)、聚氯乙烯(大棚、塑料管、地板革、电 线绝缘层)、聚四氟乙烯(不粘锅、化工防腐衬塑管道、换热器、胶带) 4.塑料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正反两面进行回答) 课堂实践 通过系统分析, 让学生感受材料 的变化重要作 用,直接导入新 课。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以及总结归 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成思 考的习惯,提高 他们的分析能力

化学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4.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3)能说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 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散不系统的。本节课应从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入手,使学生对不同的金属化学活泼型不同产生一定的感知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金属在水溶液中与酸的反应情况,归纳其活动行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路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 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 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 应,有的不能。如(化学 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 l+3O2====2A l2O3 从生活中的普通 现象得到金属能 与氧气反应这一 性质,无生硬感和 灌输感,可谓水到 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 由生活常识创设 情境,激起学生强 烈的好奇心,比平点燃 点燃 置换反应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化学反应的表示》参考教案1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内容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平” →“=”。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 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全册 共118页 五四制)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全册共118页五四制) 目录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 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 课时)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2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1 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2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1 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水中的化学(第1 课时) 第一节水中的化学(第2课时)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 课时)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2课时) 第三节海水制碱(第1 课时) 第三节海水“制碱”(第2课时) 第四单元金属单元备课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1 课时)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2课时)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锈蚀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 课时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2课时 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来源: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复分解反应》评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复分解反应》评课稿 1. 引言 本评课稿是针对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复分解反应》一课进行评课,旨在对该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细化分析,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改进意见,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课程概述 《复分解反应》是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围 绕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实例展开学习。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复分解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常见类型和实例; - 运用化学方程式进 行复分解反应的计算。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 复分解反应 的常见类型和实例。 教学难点: - 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复分解反应的计算。 5. 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引入 1.利用引人入胜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 考;

2.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第二部分:概念讲解 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类型分析 1.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常见类 型和实例; 2.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寻找更多的复分 解反应例子; 3.提醒学生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和符号含义。 第四部分:计算练习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分解反应的计算练 习; 2.提供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第五部分:总结和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要点;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复分解 反应问题; 3.提供相关拓展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应用。 6.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情境导 入法:通过引人入胜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 示 范引导法:通过示范和引导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常见类型和实例;-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完成,巩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计算能力。

化学与材料研制-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化学与材料研制-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3.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化学与材料研制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 2.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化学与材料研制相关问题; 2.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节数教学时数 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 1 45分钟 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2 90分钟 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 课时安排 本课时需要45分钟。 教学重点 1.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定义; 2.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 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 1.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定义; 2.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内容:化学反应、化学与材料的结构关系、合成新材料、改进现有材料; 3.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应用领域:轻工、建材、化工、航天、能源等。 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课时安排 本课时需要90分钟。 教学重点 1.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2.实验中各种设备和试剂的名称及用途。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中各种设备和试剂的名称及用途。 教学内容 1.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实验操作; 2.实验中各种设备和试剂的名称及用途:量筒、烧杯、三角漏斗等实验室基本设备;非金属元素单质(硫、氢、氧等)、有机物(醋酸、葡萄糖等)和无机物(盐酸、氢氧化钠等)。 3.实验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注意安全、准确测量、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化学与材料研制的基本概念、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2.实验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中各种设备和试剂的名称及用途;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共1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 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能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安全的操作。 2. 明确“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等特点,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和判别。 3. 熟练进行物质称量、液体的量取、搅拌溶解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4. 培养自身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探究质疑的能力。 5. 倡导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学: 1.请你填充一个“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用到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药品: 仪器: 步骤:(1)计算:需要氯化钠 g,蒸馏水 g, mL 计算过程如下: (2)托盘天平的调零:调整天平的,使托盘天平平衡(静止)或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幅一样;或用电子秤称量。 (3)先放砝码还是先放食盐固体?为什么? (4)取固体于左盘的滤纸上:用取适量的于滤纸上,直至天平平衡。 (5)向烧杯中加蒸馏水:用量取水加入烧杯中。 (6)搅拌,观察现象:搅拌后,看到溶解到里,形成了溶液。 (7)验证溶液的特征:静置后,看到溶液,说明溶液是均一的、的。 三、学情诊断: 2.分别称量5g食盐固体、量取45ml蒸馏水等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实验操作的要点或是注意事项:(1)称量5g食盐固体时: (2)量取45ml蒸馏水时: 3. 请小组内测试“实验题目6: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具体见评分标准。 【师生互动与交流合作】

●你现在对课前准备的内容都熟悉了吗?你对实验步骤有哪些疑问? ●请你在组内交流一下,看谁说的好?我们请各小组的发言人“畅所欲言”、交流共享! ●如果你认为实验技能的测试还不够完善,那么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与技能呢?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1.你能计算出“5g食盐固体和45ml蒸馏水”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吗?写出步骤。 2.你能用10%的食盐水配制20g的5%食盐水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到方案中)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实验设计方案 注:注意小组讨论,只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若要进行实验必须经过老师的认可。 【师生互动与交流合作】 ●你对小组的实验探究过程,还满意吗? ●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还有什么意外收获? 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那么你可以参考老师的点评!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一)必做题: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石头 B.植物油 C.纯碱 D.面粉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溶质、溶剂的判断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研制》_0

《化学与材料研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与材料研制”这个节内容是鲁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第二节的课题。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已经学习了金属材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下了铺垫。本节内容是对材料的相对具体细化的介绍,本课题旨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准确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进一点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解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动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本节课的主题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包含三大内容:以玻璃为代表的非金属材料,以塑料为代表的有机合成材料,以玻璃钢为代表的复合材料。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了自己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思维,加之在鲁教版化学第九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金属材料,对材料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如何去理解一种新材料的方法。本节内容都很具象,与学生生活更接近,因而从教学情感上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之材料世界的丰富多彩,因而也更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联系平时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调查、实验、辩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各种材料,体验材料的开发利用对人类与社会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地关心材料研制与环境。 2、本课题的学习以教材引领为主,课堂适当拓展知识面,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拓展知识面。 3、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有机结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普通玻璃的生产原理,及几种常见的新型玻璃,体会通过化学方法可将用途小的物质转化为用途大的物质。增强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的信念。 (2)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塑料的特性,知道高分子材料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并能用分子聚合的观点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形成过程;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互动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3)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钢筋混凝土分析,知道使用混合的方法能够改变物质的性能、扩展物质的应用范围,进而引出玻璃钢的原理,知道常见的四大人工材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水平,并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 (2)积极主动与他人实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实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材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注重意识。 (2)对学生实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运动的水分子》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帮分子写推介信”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分子性质的探究”内容隶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标中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2.能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二、教材分析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我们化学学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分子,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个重要的微观概念。对分子性质的全面认识和了解,是学习化学重要的内容。正确认识分子概念也是学好其他微粒的基础。毫不开张地说,如果不理解分子,不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不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想学好化学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 学会用溶质质量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二、问题导学: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100%。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4. 溶液的体积=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 三、学情诊断: 【诊断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有10 g氢氧化钠 B.10 g溶液中含有1 g氢氧化钠 C.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 D.把5 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 g水中,可制成 10%的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A 【解析】A、100g水中溶解有10g氢氧化钠时,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A错; B、10g溶液中含有1g氢氧化钠时,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B正确; C、假设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溶质质量=100×10%=10g,溶剂质量=100-10=90g,所以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1:9 故C正确; D、5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g水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D正确. 故选A 【诊断2】通常的食醋中约合3%~5%的乙酸,计算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食醋中,含有乙酸多

少克? 【答案】0.6g~1g之间. 【解析】乙酸质量=500g×4%=20g 因为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所以乙酸质量应在20g×3%=0.6g与20g×5%=1g之间; 答: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食醋中,含有乙酸在0.6g~1g之间.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一定温度下,蒸发某饱和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保持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 溶质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C 【解析】A、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不断减小,溶液的质量减小;故A不正确; B、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有晶体析出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B不正确; C、一定温度下,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由于温度不变,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C正确; D、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若溶液由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若溶液本来就饱和,则质量分数不会改变.故D不正确. 故选C. 2.从100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硫酸溶液中倒出 20 mL,剩下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8% B.10% C.12.5% D.80% 【答案】B 【解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稳定性(即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组成是不会变的),即可推断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