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内容分为很多派,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宗派。随着历史发展,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其派别

在云南传播和基督教,约有十几个派别。

内地会属英、美等国基督教新教对中国派遣传教士的差会组织,总会设在伦敦,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会。曾派遣大批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在云南传播的基督教,内地会势力最大,分布最广,也是最先传入的教派。1881年,1892年分别传入昆明、大理,并在玉溪、怒江、保山以及新平、武定、禄劝等地传播。

循道公会是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之一。该宗传至美国并面、成立独立教会后,继续在英国流传的部分于1851年传入中国。总会设在上海。该教派在云南影响较大,其最高传教机构是循道公会西南教区(1931年前称为圣道公会西南教区)。教区办事处设在昭通,先后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任教区长。1883年传入云南滇东北地区,并在昭通、彝良、永善、威信、宣威、会泽、嵩明、东川乃至昆明等地传播。

神召会是基督教“五旬节派”(会)教会之一。中国神召会最高传教机构(总会)设在上海。云南神召会,又各设有昆明、路南和维西分会,分别负责云南的传教活动。神召会在云南名义上有统一的传教机构,但由于各教会分别属于不同国家的差会,因此相互间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又有美国神召会、丹麦神召会、瑞典神召会、芬兰神召会之分。美国神召会于1922年传入云南。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美国神召会牧师贝光临在昆明龙井街87呈号建立神召会并创办灵光圣经学校,培养道传员。丹麦、瑞典、芬兰神召会在云南都有传播。神召会在云南传播的地区主要有元阳、蒙自、石屏、建水、镇沅、凤庆、腾冲、梁河、兰坪、福贡、贡山等地。

浸礼会和浸信会属基督教浸礼宗教之一。该宗传入美国后,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分裂为二。该宗教北方教会于1877年传入中国,译称浸礼会;南方教会自1846年传入中国,译称浸信会。云南的浸礼会由缅甸传入,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地的景颇族和部分傈僳族中。此外,澜沧、双江、孟连、耿马、西盟等地的拉祜族、佤族中也有传播。

安息日会是“基督复临安息会”的简称。流行于美国。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上海设立了远东总会,下设中华分会,并先后建立东北、华中、华南、西南等联合会(区会)。西南区会即四川、云南、贵州的传教。该会于1926年传入云南。主要传播于昭通地区以及昆明、墨江、景东、景谷、江城等地。昆明的安息日会于1928年传入,最初设堂于后新街,以后迁往圆通街圆通西巷,1934年建总堂于北门街86号,名“警世堂”。西南区会办事处亦设于此。

五旬世会也称“五旬节派教会”。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流传于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瑞典。云南五旬节有时又被称为英国神召会,最早由英籍加拿大传教士马锡麟夫妇(亦作马锡龄)在凤庆建立。在昆明、宜良、泸西、开远、

蒙自、文山、广南、剑川、丽江、中甸、德钦、维西、兰坪等地都有传播。在昆明,马锡麟夫妇曾于1913年在青云街开设“福音堂”传教。1945年与神召会合并。

圣公会属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产生于英国、美国、加拿大传入中国。云南的圣公会大约于1913年左右传入。最初由英籍牧师李惠等四名传教士受港澳教区派遣到昆明传教,1915年在万钟街建“圣约翰堂”,1947年设立云贵新教区。该派在大理地区亦有传播。

基督会也称“坎伯尔派教会”。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886年传入中国后定名为“基督会”。云南的基督会分为滇藏基督教会和滇华基督教会。滇藏基督教会由曾在四川巴塘地区传教,以后到云南维西、贡山、福贡等地傈僳族中传播。1947年2 月,莫尔斯与美国传教士克奈特、中国教徒尹培春在昆明西坝河北342号设传播据点,以后设查经班等。1949年,用一艘“福音船”往返于大观楼、海硬等地进行传教。

路德会和信义会是遵奉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基督教新教会,属路德宗(即“信义宗”)。云南路德会也称中华荷兰基督教合作传道会,于1914年前由荷兰女教师斯淑添在丽江创立,传播于丽江上江、巨甸、石鼓等地傈僳族中。信义会约于1948年传入昆明,在青云莲花池地设堂,堂派人到农村看病送药、传经布道。曾在云南大学农学院开办英文查经班。传教人员来往于昆明、昭通、香港等地。

布道会亦称“中华国内布道会”,1918年成立于上海。1920年,该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华国内布道会云南差会”,并委派四保传教人员来滇传道教。1921年后,分别传至禄丰、个旧、楚雄以及南华的沙桥等地。

除上述派别外,传播在云南各地的基督教,还有长老会、青年会等。其中各派中又分出若干小派,诸如有小群会、墨江同心会等。总计不下二十余种。

基督教各派传入云南的历史的分布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地域主要有今昭通地区、曲靖市部、楚雄州东北部、昆明、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思茅、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等地。在上述广大地域内,主要涉及的县市有:威信、永善、寻甸、会泽、嵩明、宣威、武定、禄劝、丽江、维西、福贡、贡山、泸水、兰坪、陇川、瑞丽、盈江、潞西、双江、墨江等。信仰民族主要有苗族、汉族、彝族、傈僳族、景颇族、白族、怒族等民族。此外,部分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民族亦有人信仰。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进入云南的基督教传教士是内地会的英国传教士麦嘉底(John M’Carthy)。在他之前,内地会曾有两个传教士即索尔陶(soltau)和史蒂文森(Stevensen)拟从缅甸进入云南传教,但英国政府鉴于英国副领事马嘉理(A.Margary)在滇西被杀一事(即“马嘉理事件”),便让索尔陶和史蒂文森留守缅甸的八莫,并禁止英国传教士由缅甸入滇。1880年,英国政府取消禁令。次年,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乔治·克拉克(George Clarke)夫妇率先在大理开设教会,成为基督教在云南传播的先导。约1883年,基督教开始传至昭通地区。1892年,开始传入昆明地区。以上是基督教较早传入云南的历史。此后,基督教各派及团体和自传道者相继入滇,并逐渐形成各自的传播范围和组织、势力。据统计,至

1954年,云南全省基督教堂发展到900多所,教徒1.2万人,至1986年,全省教徒约达22万人。

1.滇东北基督教传播历史

滇东北是基督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主要传播对象是苗族。传播派系主要有循道公会、内地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1883年,英国传教士索理仁首先由上海经四川宜宾到昭通地区进行传教活动。继后,英国又有传教士柏格理(Pollard)于1887年到贵州威宁县石门坎苗族地区传教,并在那里创治苗文,翻译《圣经》,同时来往于贵州威宁和云南昭通之间,于1912年在昭通建立循道公会西南教区。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约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共在威宁石门坎、四方井和赫章县以及云南昭通、威信牛坡坝、永善大坪子、彝良咪耳沟、寻甸、会泽、嵩明、宣威等地建立了16个布教联区、116个堂区(教堂),培养牧师17人,发展教徒2万余人。

2.昆明基督教传播历史

基督教传入昆明,有几种说法。其一,据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就有基督教的内地会,先在华山西路设义学,后在武成路设总堂于三一圣堂。继后,其他派别纷纷来昆明传教。其二,一说贵州石门坎基督教内地会的党居仁(J.R.Adams)曾于1900年左右在滇东北地区传教的尝试,但遭到循道公会柏格理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后在上海经领事协商,把滇东北昭通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划归循道公会的传播范围。于是,党居仁便到昆明,于1903年在中和巷4号建立了内地会“总会计处”,负责在云南各地的传教活动。“总会计处”下设两个传教机构,一由英国传教士浦若立负责,负责滇西方向的传教活动;一由英籍澳大利亚内地会传教士郭秀峰负责,进行滇北、滇东北方向的传教活动。时至1949年,昆明便有内地会、青年会、中华圣公会、五旬节会、中华基督教神召会、循道公会等19个教徒多寡不一,内地会教徒最多,达10万人,其他派别有万人、百人、几十人不等。

3.滇北地区基督教传播历史

滇北地区主要指今武定、禄劝一带。这一带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苗族、彝族、傈僳族。基督教传入此地区,也有两种说法。其一,据说在1904年,柏格理传教时途经武定,发现该地区传教条件较好,便告知内地会。1906年,便由昆明内地会总会计处的郭秀峰到武定洒普山苗族中传教。其二,1903年英国传教士党居仁在昆明建立内地会总会计处并任命英籍澳大利亚传教士郭秀峰为滇北传教监督后,1906年便派郭秀峰到武定洒普山苗族地区开办教会,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将传教势力扩张至武定的滔谷、老把、阿谷米直至禄劝的撒老坞以及寻甸新哨等地。其间,1914年郭秀峰派人到武定滔从设传教点。1916年,英籍澳大利亚牧师张尔昌夫妇到禄劝老坞彝族地区设传教点。1917年,教会又在武定老把地区和阿谷米彝族地区及寻甸、新哨建议教堂。

在上述各地教堂先后建立的基础上,为加强内地会的控制力,1923年,郭秀峰在武定洒普山成立了“基督教内地会滇北六族联合会”,设立了六个总堂,即:武定洒普山苗族总堂,禄劝撒老坞黑彝族总堂,武定滔谷傈僳族总堂,武定阿谷米干彝族总堂,寻甸新哨白彝族总堂,武定老把傣族总堂。各总堂分别负责邻近各地的传教活动。由于内地会在上述地区建立了严密的传教机构,使基督教传播发展很快。截止1949年,在上述地区发展出了40多个传

教分堂,近200个支堂,共培养教牧人员600多人,发展教徒2万余人,信徒或慕道友亦达数万人。

4.滇西北地区基督教传播历史

滇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大理、丽江、怒江等地区。地此区域内,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主要有部分白族、傈僳族、怒族和纳西族。

基督教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始于1881年。传教士有的来自英国、美国,有的来自加拿大。所传教派有内地会、基督教安息会、圣公会。内地会于1881年由英国人经缅甸传入。之后,上海内地会又派英国有花果香夫妇到大理传教。继花果香夫妇之后,又派英国人(汉姓张)到大理传教。1901年、1904年、1907年,内地会分别派英国人马锡龄夫妇、盖吉士到大理传教,并于1928年成立“大理基督教公会”。此外,1912年,英国人谢、丁、胡等女教士出到大理传教,并分住凤仪、弥渡建立教会。1919年,英国人富能仁到大理传教,以后内地会派他到保山、腾冲任滇西传教区监督。1920年,美国人机恩惠到大理传教,以后到澜沧江、怒江流域传教。在碧江一带创制傈僳族文字,翻译《新约全书附诗篇圣经》及《颂主圣歌》等进行传教。而后,他又到耿马佤族地区福音山传教十余年。1930年,内地会派美国人杨志英到大理祥云、巍山、洱源、保山等地传教,并主持会务。该传教士曾来往于碧江傈僳族地区,并常住碧江,任内地会滇西区监督。1931年,英国人瑞梁生到大理,在洱巍山建立教会,兼代弥渡教会工作。同年,美国人万恩普到大理,成立凤羽教会。1933年,加拿大人毛文熙到大理,并在邓川传教。1946年,英国人赵立德到大理传教。

此外,基督教安息日会在大理的传播,大约始于1932年。先后到大理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有米乐尔、怀德恩、中国传教士则有刘恒一、冯德胜等人。

圣公会传入大理始于1938年武昌华中大学和广东岭南大学迁至大理喜洲。因两所学校为圣公会所办,教员和学生多为信徒,礼拜日宗教活动即在校内举行。1940年,福建人吴胜德夫妇到大理,在鱼市口周星之宅内成立圣公会。1945年,吉林人温春融到大理圣公会任牧师。1948年,安徽人侯悟灵为大理圣公会牧师(会长),并任滇西区会督。

在丽江、怒江和迪庆一带,基督教传播主要有内地会、神召会、基督会、五旬节会、路德会等教派。据统计,1949年前,这一带地区的内地会教徒约有6000余人,基督会约有3700余人,神召会约有3100余人,路德会200余人,五旬节会约1100余人。

五旬节会的传播大本营在丽江。据说1912年由英国人郭嘉到丽江传教,并于1916年在大研镇建立教堂。继后又有荷兰女斯牧师和英国女贝教士传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英国人安永修到丽江传教,直到1930年,受洗礼者约有八九人,参加礼拜者约有40余人。以后路德派亦曾传入丽江。

关于怒江一带的基督教,一般认为缅甸八莫的基督教内地公和浸礼会于1931年就有所传入。最初到达怒江傈僳族地区活动的是缅甸八莫基督教内地会的缅籍克伦族青年传教士巴叔(Rer·Ba Thow)。他经腾冲入怒江。此后,有的一些外国传教士陆续进入怒江地区。1919年左右,有英国牧师富能仁(亦作傅能仁)到泸水、六库等地;1926年,又有临沧福音山基督教会的亚撒、摩西、以撒亚、巴娜巴等七人到六库地区的蚂蟥、里仓、马鹿塘等村寨传

教。直到1930年前后,大批传教士才从不同方向进入怒江地区。此间,较有影响的传教活动有:

1929年至1930间,基督教内地会美国牧师杨恩惠夫妇和上海基督教内地会英籍加拿大牧师机志英夫妇,先后到泸水、碧江的托基村、理悟底村等地传教,建立了基督教内地会。他们能说傈僳话,并用傈僳文印制《圣经》和《赞美诗》,并在傈僳族中普遍传教。同时,继亚撒等人之后,龙陵、陇川基督教会又派约伯、批力门、多马、爱德烈、提多等九人进入泸水传教。也是1929年,英国人傅培德携带妻女由维西进入兰坪,建立了基督教五旬节会。同年,有美籍加拿大牧师马导民从兰坪到达福贡、贡山一带建立基督教神召会。1931年,美国传教士莫尔斯(又作“木耳士”)最早进入贡山传教。莫尔斯毕业于美国菲力浦大学圣经院,并加入美国“联合基督教会中华传教会”。1921被往中国,最初在四川一带传教,因受当地藏族反对,于1925年由巴塘逃出,经维西转达贡山。1926年脱离美国联全基督教会,自己创立“滇藏基督教会”以后便在维西、贡山的普格勒山等地普遍建立教堂传教。在独龙江,最早的基督教信徒是茂伯纳一家和迪麻达开一家,他们都系莫尔斯传教后在该地发展的新教徒。据20世纪80年代有关调查资料统计,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督教信徒发展到36000余人,教堂或活动堂点约有12000余个。教堂或活动堂点约有210多个,大多集中在傈僳族和怒族聚居区。其信仰对当地民族社会、文化都产生了一些影响。

5.滇西基督教传教历史

基督教在滇西主要分布于德宏的陇川、瑞丽、盈江等县。信仰民族主要是景颇族和傈僳族。关于基督教传入陇川等地在的历史,有的说在18世纪下半叶,有的说在19世纪末。但一般认为,18世纪下半叶,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就开始在缅甸景颇族地区进行活动,传教士司拉若柄买通了缅甸官司员,在八莫设方传教据点,修建教堂,广泛吸收当地景颇族群众入教,此后,美国传教士司拉汉孙(O·Hanson)创制景颇文,并翻译景颇文圣经的赞美诗等宗教书刊进行传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基督教浸礼会缅甸八莫总会,并先后建立缅甸密支那、罗孔、孙布拉蚌、贵概、雷姐、猛巴坝等六个分会。同时开始向中国德宏边境景颇族地区渗透,并很快在景颇族中传播开来。1913年,在瑞丽县的登戛寨有了教徒。1916年,在缅甸英国雇拥军中入教的景颇族司拉宗崩会陇川,缅甸八莫总会派了两个传教士与他同行,开始在陇川垒良传教。1918年,基督教开始在盈江县的邦瓦寨扎根。1920年,缅甸雷姐教会牧师米洞糯到陇川广宋寨传教,并建立教堂。同时,美国传教士、缅甸猛巴坝教会牧师拉珊陆也多次进入陇川、瑞丽、盈江等地进行传教活动,并于1925年在陇川硔山(又作“广山”)寨建立“硔山海洋教会”。此后,又在户兰,弄目,户瓦等村寨建立教堂。1929年,在梁河县的遮岛开始建立教堂。1930年,陇川县吕良乡的入教人数不断扩大,同时发展至潞西县的弄丘寨。在信众和传教点逐渐发展的基础上,1955年,在陇川县广山寨成立德宏地区基督教总会,总堂设在广山,由司拉宗崩任总堂牧师。以后又把陇川、瑞丽、盈江等地划分为广山总堂下的八个教区,即:陇川的广山、邦湾、弄贤,瑞丽的等戛、卡南,原莲山的木孔、石蛋、盈江的单哥。至1956年,包括傈僳族在内,整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教徒12000余人,教牧人员225人,大小教堂113所。1957年和“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信仰在此区域同其他宗教信仰一样,受到冲击。1982年11月,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协立按立牧师工作团,在中国基督教爱国运动会沈阿恩牧师、南京神学院赵志恩牧师的协助下,赴德宏的瑞丽、陇川、盈江等到地,按立了三位牧师,陇川县基督教借此机会成立了陇川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6.滇西南基督教传播历史

基督教在滇西南的传播地主要是沧源、双江、澜沧等地。信仰民族主要是部分佤族、拉祜族。1900年开始,缅甸基督教会浸信会教会便不断派出传教士进入滇西南拉祜族、佤族地区传教。1905年,浸信会在双江发展第一批教徒。1919年,双江帕结寨设立教堂。1912年,英国基督教浸信会曾派永伟里到澜沧,并修建教堂,招收教徒80余人。历时半年,教徒增至150人。至1915年,浸信会的传播遍及勐省、勐角、永和、班洪等佤族、拉祜族地区,共设教堂近百所,发展教徒数万人,并培养了本民族传教士(拉祜语称“撒拉”)近千人。传教士用拉丁文编制成佤文等民族文字传播教礼教义。

7.滇南地区基督教传播历史

滇南地区的基督教,主要在部分哈尼族、彝族中传播。1914年,英国传教士富力敦地江城三家村开办教会,以后逐渐发展到墨江等地哈尼族聚居地,并先后有神召会、滇南教会(以后并入神召会)、安息日会等教派及传教组织在这一地区开办教会,设立近百所教堂,发展教徒10000余人。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特点

基督教在云南主要传播于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云南各地区各民族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固有原始宗教和传统文化习惯相融合,使之形成一系列具有民族特点的宗教。长期以来,各教派的传教在各民族宗教生活以及其他生活领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1.基督教传教所用文字工具

基督教以《圣经》为其本经典。各国传教士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主要靠创制民族文字进行传播。所创制过并用于传教的文字主要有如下几种。

苗文。1904年以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和华人李武,根据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苗族语言的语音、语调,用拉丁文大写字母及其变形体创制,并在滇北、滇东北、滇东苗族地区推广使用。以后用此种文字印制《圣经》译本单卷和多卷本进行传教。教会内部习惯称此和文字为柏格理苗文。傈僳文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傈僳语为基础,与苗文字母形式相仿的拼音文字,由澳大利亚传教士王怀仁根据武定、禄劝傈僳语方言创制,称东傈僳文,以后用此种文字印制《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等圣经单卷译本进行传教。一种是英国传教士富能仁和缅甸传教士巴叔主持创制的傈僳文,使用于滇西北傈僳族中,并译制过《新约全书》、《新给附诗篇》,以此传教。景颇文最早由美国传教士库森于1876年用缅文形式拼音合成景颇文,但因语言差异而难实行。1890年,美国传教士欧·汉逊又在缅甸八莫等地收集景颇语素材,并于1892年用拉丁文字母拼音方式创制出景颇文,以后编制《英景词典》,并印制课本。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景颇族聚居地区而传入,并用天传播基督教。载瓦文。法国传教士威廉于1889年前后在缅甸载瓦人聚居地区根据其语言规律,方言特点创制,并用于编制教学课本,翻译《圣经》等宗教读物。在缅甸教会学校中使用。此种文字曾在云南潞西东山教会中传授。拉祜文。由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叔在缅甸景栋拉祜族聚居地区参照景颇文方式创制,曾用于译写基督教《马可福音》单卷本。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拉祜族聚居地区而传入。佤文。美国传教士永伟理等人于1912年前后根据佤语特点仿照拉祜文创制,但因各地佤语有差异,因而只能在澜沧文东、上允等地使用。独龙文。缅甸独龙人白吉斗·蒂其吉于1915年用拉

丁拼音文创制。印刷过《圣经》和的关宗教读本。后来曾在我国独龙族聚居地区试行。但由于语音差异,难以普及。

此外,又有“卡多方”。“卡多”为哈尼族一支系,分布于墨江。曾用此种文字印刷过《路加福音》译本。又有“纳西文”,由荷兰传教士根据纳西语特点用拉西文字母及其变体于1932年创制,印制过《马可福音》译本1卷,但由于基督教在纳西族地区未能普遍传播,较难通行。还有一种“傣雅文”,也称花腰傣文,用老挝字母注音拼读,印制过《马太福音》译本1卷,在元江等地的傣族中使用过。

2.基督教传播与当地小数民族文化背景相合

云南地处中国边疆,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同于中原。直至1949年前,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还十分落后。基督教传入云南后,在各地各民族中开办过不少识字班和各种各类小学、中学、夜校、圣经学校,并开办各种诊所、医院、幼儿园、孤儿院,等等。这是基督教在云南传教的一大特点。其中,利用创制文字、办识字班和小学推广文字,宣传教理教义,以达到在民族地区广泛传播的特点尤为明显。

其次是利用当地少数民族社会中所存在的有关现象,结合民族习俗和心理背景,宣传教义,吸收教徒而传教。比如,怒江傈僳族地区过去生活较为贫困,有病即杀牲祭鬼。传教士结合此种社会背景,宣传“上帝是万能之神,信仰上帝,有病不必杀牲祭鬼,祷告上帝就会好。有上帝帮助,生活会好过起来”。群众听信此宣传,便入教。或向当地群众施以恩惠,帮人治病不收钱,以吸收教徒进行传教。这是传教士们在民族山区影响群众、吸引群众入教的普遍做法。

教堂、教徒、教阶和节日

1. 教堂

教堂是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固定场所。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20年,云南省共建立基督教堂128座。设有28座总堂,分别分布于今昭通、曲靖、文山、开远、楚雄、武定、大理、腾冲等地。时至1986年,全省基督教堂发展至1000余所,基本上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其中,部分教堂是“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摧毁后逐渐修复的,部分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以后由信徒组织修建的。在这些教堂中,有的规模稍大,有的规模较小。如在大部分民族山区或行政村落,用土坯搭砌墙体、上盖山草(长件稍好的则盖瓦)、内设简单桌椅的一间房屋,就是一个教堂。目前,整个基督教信仰管理结构即是: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教区——教堂——教徒。教徒凡诵经、做礼拜或举行其他仪式,即有组织地在教堂里进行。

2.教徒、教阶

云南省的基督教徒,根椐有关资料统计,1920年共有29714人;1954年共有11.2万人;至1986年,发展到22万人,其中以昭通、楚雄、怒江、德宏等地分布最多。

基督教教职一般分为:会长、牧师、长老、传道员、执事、礼拜长,各司其职。会长,也称教区长、教区监督等,属一定教区范围内由各个教堂联合组成一个教会系统的负责人。牧师,

一般指经过正式按手礼而获得神职并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务的宗教专职人员。长老,一般指协同牧师管理宗教事务的人,由教会教徒公推产生。传道员,也称布道员,各派基督教会中未受“神职”(或牧师职),而在神父(或牧师)指导下从事传教,或向愿意入教或新入教者讲解经文教义的人。执事,一般指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某一教堂具体事务的人。礼拜长,指各个教堂负责召集教徒做礼拜等活动的人叫,一般由教徒中选举产生。

基督教各类教职人员的设置,带有各地各民族的特点。比如会长,在武定滇北六族(原指苗族、黑彝、干彝、白彝、傈僳族、傣族)联合会中,有外国传教士担任的,也有中国传教人员担任的。而在怒江傈僳族中,基督教所设教职人员主要有四种:密鲁扒,相当于会长、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全州共有8人,1956年增至11人;马扒,相当于传道员;密支扒,相当于教堂管事;瓦合苦扒,相当于礼拜长。而在景颇族中,牧师一职则称为捧吾,对其中影响较大者,则在姓名之前冠以“司拉”,如过去在广山教会中曾有“司拉山弄”、“司拉宗崩”等。对传道员,在佤族、拉祜族中则称之为撒拉。对执事,景颇族称捧道,拉祜族则称为波管。对礼拜长,景颇族称捧司兰,相当于傈僳族所称瓦合苦扒。以上所举,仅是有关民族对基督教神职人员设置及其称谓一般情况而言。事实上,各地区各信教民族对神职人员的设置都有一套复杂的称谓系统。

3.宗教活动和节日

云南各地各民族基督教日常活动一般有洗礼、每日祈祷和礼拜。洗礼,也叫“浸礼”,基督教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和浸礼两种。过去在怒江傈僳族中,年满18岁者,方能接受洗礼仪式。仪式可由马扒或瓦合苦扒主持,在河边或水潭边举行,受洗礼者接受一定考问之后,即下水,浸透全身,表示受洗。受洗完毕,即算成为正式教徒。教徒每日做祈祷三五次,一般起床,早、午、晚餐及晚上入睡前,都要祈祷。届时,默念、祈祷、感谢上帝赐福。“礼拜”是必不可少的。基督教新教认为,耶稣基督在星期日复活,故称“主日”(主的日子),并在该日举行礼拜。不过,有的也可以在其他日子举行。如在怒江,分别在星期三、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午、晚举行。各地教徒举行礼拜仪式时,都要到教堂里唱赞美诗、念经、祈祷。此外,还有很多节日,最重要的节日有:复活节,也称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纪念耶稣的“复活”。于每年四月举行,历时两天,时间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但具体日子可以不一。圣诞节,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教会规定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此节。过去,怒江地区,教徒中凡过此节,几个教堂联合轮流举办。感恩节,一般于每年十月举行。

景颇族历史 景颇族基督教信仰有何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景颇族历史景颇族基督教信仰有何特点 导语: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1年统计,德宏州的景颇族人口12 51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1年统计,德宏州的景颇族人口12.51万人,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景颇族是个跨境居住的民族,在国外估计还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和印度。景颇是我国对该民族的称呼,缅甸称为克钦,印度称为新福。 历史上,景颇族信仰传统的原始宗教。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开始传入我国景颇族地区。在50年代的社会历史调查中,景颇族在解放前信仰基督教的并不多。但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发展很快。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笔者对景颇族的基督教信仰历史与现状进行考察。通过了解,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基督教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进入景颇族地区的。1894年,美籍牧师高曼受内地会派遣,自六库抵潞西中山乡木城坡传教;1903年,内地会又派法籍牧师菲白勒木到东山乡弄丘寨传教;1914年,缅甸木巴坝教会派英籍牧师英格朗与缅籍克钦族牧师德毛糯入境至瑞丽市弄岛乡曼甲寨传教。1915年后内地会和境外教会不断派遣牧师至德宏各县传教。至此,部分景颇族信仰了基督教。建国前,德宏州基督教被两股教会势力控制,一股是缅甸密支那总会与八莫总会,势力较大,控制范围有瑞丽、陇川、盈江等地。 一股是国内的内地会,控制地区为潞西、梁河。1942年,两股势力从属英国教会,1945年后属于美国教会管辖。1950年,欧美籍神职人 生活常识分享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一种 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 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商人 和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带到了中国,还带来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在唐朝,伊斯兰教传播得很快,逐渐建立起了许多清真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和云南的昭庆寺。 而基督教的传入则是在明朝末期,由欧洲传教士带来。他们不仅传播基督教的 信仰,还把一些西方科学、社会学等新知识带到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同样深远。 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包容性强,教义阐述简单,强调个人独立,这些与中国传统 文化中一些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中国北方的回族和塔吉克族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他们传承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中。 基督教则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传教士把西方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带到了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同时,基督教也注重对教徒的教育,不仅仅是宗教方面的教育,更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技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科技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中东地区,是中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文化自 成体系,有着一套独特的科技体系,特别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伊斯兰教的数学成就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如伊斯兰数学家阿拉伯人阿尔-库华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古代数学 家吸收和发展。 基督教在科技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欧洲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了中国,如时钟、急救与医疗技术、航海技术等,这些科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都 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意和赞许。对于中国来说,它们的影响将永远不会消散。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内容分为很多派,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宗派。随着历史发展,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其派别 在云南传播和基督教,约有十几个派别。 内地会属英、美等国基督教新教对中国派遣传教士的差会组织,总会设在伦敦,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会。曾派遣大批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在云南传播的基督教,内地会势力最大,分布最广,也是最先传入的教派。1881年,1892年分别传入昆明、大理,并在玉溪、怒江、保山以及新平、武定、禄劝等地传播。 循道公会是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之一。该宗传至美国并面、成立独立教会后,继续在英国流传的部分于1851年传入中国。总会设在上海。该教派在云南影响较大,其最高传教机构是循道公会西南教区(1931年前称为圣道公会西南教区)。教区办事处设在昭通,先后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任教区长。1883年传入云南滇东北地区,并在昭通、彝良、永善、威信、宣威、会泽、嵩明、东川乃至昆明等地传播。 神召会是基督教“五旬节派”(会)教会之一。中国神召会最高传教机构(总会)设在上海。云南神召会,又各设有昆明、路南和维西分会,分别负责云南的传教活动。神召会在云南名义上有统一的传教机构,但由于各教会分别属于不同国家的差会,因此相互间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又有美国神召会、丹麦神召会、瑞典神召会、芬兰神召会之分。美国神召会于1922年传入云南。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美国神召会牧师贝光临在昆明龙井街87呈号建立神召会并创办灵光圣经学校,培养道传员。丹麦、瑞典、芬兰神召会在云南都有传播。神召会在云南传播的地区主要有元阳、蒙自、石屏、建水、镇沅、凤庆、腾冲、梁河、兰坪、福贡、贡山等地。 浸礼会和浸信会属基督教浸礼宗教之一。该宗传入美国后,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分裂为二。该宗教北方教会于1877年传入中国,译称浸礼会;南方教会自1846年传入中国,译称浸信会。云南的浸礼会由缅甸传入,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地的景颇族和部分傈僳族中。此外,澜沧、双江、孟连、耿马、西盟等地的拉祜族、佤族中也有传播。 安息日会是“基督复临安息会”的简称。流行于美国。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上海设立了远东总会,下设中华分会,并先后建立东北、华中、华南、西南等联合会(区会)。西南区会即四川、云南、贵州的传教。该会于1926年传入云南。主要传播于昭通地区以及昆明、墨江、景东、景谷、江城等地。昆明的安息日会于1928年传入,最初设堂于后新街,以后迁往圆通街圆通西巷,1934年建总堂于北门街86号,名“警世堂”。西南区会办事处亦设于此。 五旬世会也称“五旬节派教会”。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流传于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瑞典。云南五旬节有时又被称为英国神召会,最早由英籍加拿大传教士马锡麟夫妇(亦作马锡龄)在凤庆建立。在昆明、宜良、泸西、开远、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 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例如在明朝末年 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 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 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 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基督教学校 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一方面, 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 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基督教信仰,并积极参与到教会的活动中。此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例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教。未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期。 总结: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丰富而多样化的过程。它既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教育与慈善等方面的变革。与此同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总体来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历史独特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其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且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基督教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到2009年为止,云南省信奉基督教的人有40.5万,包括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白族。 首先, 基督教充实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教育中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基督教传入云南以后, 通过一些教义和教规的宣传和实施、通过调节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及准则、通过培养人们的伦理观念、通过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追求, 形成了一些统一的社会规范, 稳定了社会秩序。例如, 基督教把《旧约》第5章的摩西十戒! 定为教规, 其中明确规定: 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诬陷人!、不可贪人一切所有的!。这些教规对于形成信徒的行为规范、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些戒条有利于社会的和睦, 成为了教徒们处理家庭关系、调节邻里矛盾的行为规范。这些带有文明色彩的戒律使部分民族结束了行为生活的无目的, 无秩序的自然状态, 建立了有秩序、有目的的禁欲主义生活原则。当时, 在怒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村寨, 社会秩序都比较安定, 赌博、酗酒、奸淫等丑恶行为几乎绝迹, 社会安定和谐。 其次, 基督教的传入充实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教育中智育方面的内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 到了本世纪初, 尚有大多数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传教士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后, 先后创制或推广使用了7 种少数民族文字。虽然这些少数民族文字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 并不能满足民族发展的需要, 而且目前很多

文字都已经废止不用, 但在当时它毕竟使云南的这些少数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 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刻木结绳、代代口传的历史, 这对于长期缺乏文字而处于丧失其民族性危险之中的那些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这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现, 引发了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文字教育的极大热情, 导致了教会学校的大量出现, 并在许多地区掀起了一股全民教学的热潮, 少数民族的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 开创了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先河。 再次,基督教的传入令这些少数民族原有宗教信仰的传承人, 同时又是其传统文化、历史传说的保有者巫师地位大大下降。由于教会教育使人们放弃传统信仰而皈依基督, 巫师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 遂失去了接受和传承的载体, 从而导致这些民族中的传统宗教更趋 衰落, 宗教文化首先发生变迁。此外,民族文化的变迁, 还表现在基督教教规禁止唱民族歌谣、跳民族舞蹈。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民族歌谣是这些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也是其口传历史的主要形式;民族舞蹈则往往与民族传统宗教祭祀活动相联系。因此禁止民族歌舞, 实际上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诋毁和破坏。因此在基督教传入时, 由于这一教规曾影响了入教者的积极性。但是这一教规所引起的反感和冲突很快即为教堂的礼拜、唱诗、讲经传道以及表面上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学校文体活动所平息, 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遗憾也因民族文字的创立而得到弥补。巫师的地位还由于现实功利作用的降低而遇到挑战。巫师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往往扮演着通达神灵、祛病消灾的角色, 是民族传统宗教的功效的体现者。但是,懂得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即罗马公教(在我国称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我国称为“基督教”、“耶稣教”),于不同时期传入我国,并得到传播。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与当时作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正统派分裂后,日渐向东传播。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7世纪中叶传入内地。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唐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中国对罗马帝国及东罗马帝国之古称,或指叙利亚)主教阿罗本到长安,唐太宗给予优渥的礼遇。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令准其传播,由朝廷资助在长安建造景教礼拜堂一所。高宗李治承太宗宽容的宗教政策,当时除长安外,“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景教得到很大的发展。高宗仍尊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保持其景教大总管的地位。武则天称帝后,大力提倡佛教,景教一度受到压制和打击。玄宗执政期间,恢复了唐太宗时对宗教的宽容传统。其后,肃宗李亨、代宗李豫以及名将郭子仪等均表示支持与保护景教。及至德宗李适,虽极力提倡儒道释三教调和,但对景教仍有好感。唐武宗李炎即位后,鉴于“僧尼耗蠧天下”,在道士赵归真的怂恿下,于会昌五年(845)下令禁佛。 景教亦被波及,并以“邪法不可独存”而受到很大打击;一度绝于中原地区。唐末至五代北宋之间,中国西北边陲地区,景教活动仍然十分频繁。13-14世纪元朝政权建立后,景教再度进入中原,并向南北各地扩展。约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景教已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主教座。除大都外,福建泉州已成为南方的景教中心,扬州、杭州、昆明以及甘肃等地,先后建造了景教寺。元至顺元年(1330年),据称景教徒已超过3万人。当时景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皆被称为也里可温。天主教传入中国始于13世纪。罗马教廷和法国国王分别于元定宗元年(1246年)和元宪宗三年(1253年)派遣方济各会士柏郎嘉宾和鲁不鲁乞到蒙古和林聘问。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高维诺以教廷使节身份到中国,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信教者大多为蒙古人、阿兰人和色目人。皇庆二年(1313年)在福建泉州设置教区。 当时天主教在今内蒙古五原、新疆伊犁、江苏扬州和浙江杭州等地均有活动,信徒约6

基督教的历史与传播

基督教的历史与传播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世纪时期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基督教的建立和传播与圣经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基督教的历史与传播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历史 基督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其教义源于圣经中耶稣基督的言论和 行为。起初基督教只是一种小型宗教,由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传播到东方各地,同时也传到了罗马帝国。随着时代的推移,基督教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了在公元4世纪初期,在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之一。著名的基督教会议——尼西亚会议,是在公元325年召开的,并在此期间形成了基本的基督教信仰经文体系。 从此之后,基督教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发扬光大,奠定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曾发生许多重要的事件。比如,天主教会在欧洲大陆以及英国等地成为了统治者;十字军东征也在西方基督教领袖的带领下展开;还有宗教改革运动,它使基督教教义得到了新的解释,从而形成了现代基督宗教。 传播 基督教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其的创立时期。基督教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从巴勒斯坦传向外围地区,二则是从欧洲传向世界各地。早期的基督教世界无论是它的信徒数量还是地理覆盖范围都相对较小。而经过了不断发展,基督教在三个世纪后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最盛行的宗教之一,并一直传到亚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地。 基督教传播的方式包括传教士、传教文学、音乐和艺术品等方式。在摩洛哥的 非洲社群中,圣经教导被传到了一个被称为“快乐一家”的家庭,这个家庭也成为了当地非洲基督教的发源地。在中国,也有着许多基督教传教士们为传播基督教所做

出的杰出贡献,如罗某良等许多传教士们,他们为中国的基督教事业留下了卓越的贡献。 总结 基督教的历史和传播是一个相互紧密的问题。基督教从不断发展的小型宗教成为了欧洲中古世纪时代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基督教的传播还取决于很多非正式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在教会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的目的是简单地介绍基督教的历史和传播,只是一个小巧的概览。若要了解更多有关基督教的内容,读者可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或花费时间进一步学习其宗教的基本原理和信仰。

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复习资料

1.民族: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的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云南少数民族 3.世居民族:25个世居民族:人口在5000人以上民族。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蒙古、布依、独龙、水、满等民族。 4.跨境民族:16个跨境民族::傣、阿昌、佤、独龙、德昂、拉祜、苗、彝、瑶、哈尼、布依、壮、傈僳、景颇、布朗、怒等民族。 5.少小民族:8个少小民族:怒、布朗、基诺、普米、独龙、阿昌、德昂、景颇等民族 6.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7.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9.云南民族民俗文化:指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民间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支柱和根基。 10.云南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性与传播性:(传播)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横向传播过程。是指某种民俗文化由其原来发生地逐渐传播到新地区,通过传播使这一民俗文化影响地域范围扩大和认同民众数量增多、是在空间和时间平面上的伸展。(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体现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即纵向的延续。是指依靠后人对已经形成的民俗文化从心理上认同,从行为方式等方面遵从、实践的过程。 11.民俗文化稳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大都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随后就按这个模式(类型)代代相传、延续下来。(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生活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文化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12.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社会性):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集体性):首先,指民俗文化产生,是集体创造结果。其次,指民俗文化传承(袭)靠集体行动来完成。 13.云南民族生产劳动(物质生产)民俗文化:定义:是一个民族经济生活的文化体现,是一个民族群体成员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内容:采集、渔猎、农耕、游(畜)牧、马帮、工匠、商贸等习俗文化等。 14.云南民族人生礼仪习俗文化:定义:又称“通过礼仪”,指人在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礼仪,或主要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仪式活动。内容:诞生礼、成年礼、恋爱、婚礼及葬礼等。 15.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定义狭义:指的是云南各地各民族对饮食喜好,包括选料、烹饪方法、配菜、饮料,以及根据场合、季节菜肴的调配等。(或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广义:是与云南民族饮食有关的文化传统。它与社会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程度等相关联,并经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与现实状况相联系。 16.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象征性:象征性:主要表现在饮食习俗文化“时序性、礼仪性、主体性和多义性”等四方面 17. 云南民族居住文化:指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18. 云南民族的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

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

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相当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与发展。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基督教在中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着重分析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情况。 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 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7世纪时的唐朝,当时从西亚传来的基督教在唐朝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随后因为一系列原因而沉寂,直到16世纪时才再次传入中国。不过,真正大规模传播基督教的时期则要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西方列强以和平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基督教传教士们也随之来到了中国大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封建文化的压制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传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基督教传教士们也积极拓展教育和医疗事业,使得不少中国人受益,并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二、基督教在中国的变革与挑战 在近年来的时间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变化。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开放”,传统的封建文化渐渐地被愈加迫切需要的现代化思想所取代,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力和渗透度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此时,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因其“灵性满足”的特点,逐渐受到中国民众的关注和追捧。 三、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所述,中国基督教未来的发展趋势也相对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更新,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和传教方式可能会受到更多考验,但只要能够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就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

对于精神需求的增加,基督教等宗教仍然具有吸引力。因此,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拓展其服务领域,将会成为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体来看,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不仅是宗教变迁的历史,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比,我们也可以预测未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而思考宗教与文化的多元共存的最佳方式,从而推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当中信仰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然而,基督教的产生与犹态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有着严格的教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并不是一帆风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是随着朝代和最高统治者的更替而曲折变化。 标签:基督教传播发展 1基督教的产生、分裂及其教义 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其信徒已近20亿人,分布在世界上223个国家和地区。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它的产生和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犹太人为了摆脱新巴比伦E国和波斯帝国的统治;崇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排斥其他宗教,形茈犹太教。但是在当时犹太教派别中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一个小派,受到正统犹太教的排斥,与犹太教分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颁布了《米兰赦令》,明确宣布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取代犹太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直到罗马帝国倒台前,虽然基督教内部并不是一直都保持团结,但都一直没有分裂。随着基督教东正教派的形成,教会开始显示出最初的分裂迹象。1517年,德国神甫马丁·路德把一张反对天主教会的《95条论纲》贴到了他自己主持的德国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他争辩说,《圣经》的权威比教皇或者教会的权威要重要得多,只有通过信才能得到救恩,而不是像教会教导的通过自己的善行。他的抗议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并导致了新教的诞生,也就是现在中国所说的基督教。 基督教除了信仰“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原罪说”、“创世说”等教义外,还强调了“唯信称义”、‘‘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和“基督徒都是平等的”的信条。“唯信称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约罗马书》,旨在强调信徒不分民族,无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得救。而基督教经典《圣经》是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最高准则是对教皇作为教会最高权威、世界最高领袖、基督在人世代表的公开否定。此外,路德还主张“平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传统划分,反映了市民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2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据历史记载,最早传入中国的是景教。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派聂斯脱利派,被唐人看成“波斯胡教”之一,当时故有”波斯教”、“日大教”、“波斯经教”等称谓。后来唐人对此宗教的理解加深,才有“大秦景教”的说法。在当时,唐朝正值“贞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19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重点目标。本文客观分析当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现状与特点,评价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与危害,结合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际,提出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宗教渗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方面内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之一,即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宗教宣扬西方价值理念,散布民族分裂言论,以宗教认同挑战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如果对宗教渗透防范不力,势必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如何有效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现状。 云南有26 个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种类全国最多、五大宗教俱全、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宗教关系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与云南为邻的东南亚国家,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在云南4060 公里的边境线上,有16 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云南宗教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历史上,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向云南传播的重要通道。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经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而传至云南傣族地区的;缅甸八莫、密支那等地,一直是西方传教士向云南传播基督教的重镇;云南跨境民族因受边境线对面本民族同胞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的例子非常之多。 在地理位置上,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在人文环境上,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同民族同宗教现象十分突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将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变为殖民地,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扩张,云南则首当其冲。除了直接采取武力措施外,也间接利用宗教进行软性渗透。当前,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的国际背景下,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参与渗透的有美国、英国、韩国、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涉嫌利用基督教对云南进行渗透的境外组织达80个之多。①其中,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中的“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境外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中的“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仰光华人基督教会”;早年云南外国传教士后人及其教团中的美国摩尔斯家族;非政府组织中的“世界宣明会”、“乐施会”、“传爱医援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②。 总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交织、地域性与多样性结合、日常性与功利性融合等较为显着的特点,在整体上使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特殊复杂性,这种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摘要]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居住着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景颇、傈僳、拉祜、怒、独龙、阿昌、佤、德昂、布朗等16个民族。其人口少的有数千,多的达数百万。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因生存需要、或因内部斗争、或因民族矛盾而迁徙,有的则因国界划分,形成了跨境民族。历史上由于各民族间的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上各民族又分布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区域内,各民族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 [关键词] 边疆,民族,宗教信仰,现状 一、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宗教形态 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宗教形态呈现多样性特征。不仅宗教种类繁多,而且各个宗教都有很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其影响和信众都是平衡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及原始宗教并存。各个宗教内部派系也是众多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等,道教有正一派、全真派等,下面还有有很多支派,基督教在各地也有很多教会存在。云南除宗教门类齐全之外,每一种宗教内部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除了几大宗教外,原始宗教也同样呈现多样性、独特性及典型性。 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除了回族是单纯信仰伊斯兰之外,其余24个少数民族在普遍信仰各自的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分别接受了两种以上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宗教类型众多,宗教派别也众多的情况。同一个地点,同一时间里原始宗教巫师击鼓作法,喇嘛教喇嘛敲钟念经,基督教堂在唱赞美诗的情况很普遍,一些信仰基督教的景颇族家庭,父母是基督教徒,儿媳经常与公婆一起到教堂祈祷唱赞美诗,怀孕时又都在公婆的告诫下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景颇族原始宗教对于孕妇的条条禁律,他们头脑里基督教和原始宗教观念并存。 二、宗教信仰程度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众多,有的整个民族基本都信教。如拉祜、景颇、苗、彝、怒、哈尼、独龙、傈僳、普米、佤等民族的部分群众信教,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群众绝大部分信教。由于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的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原因,总体来说,每个民族中信徒占有很大的比重,云南8个跨境民族地区——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怒江、临沧地区中,各类宗教信徒总数约占全省信教信徒总人数的一半;云南各宗教信徒的人数一直是呈上升趋势,宗教信徒群体数量亦随之不断增加,但其活动基本处于由各宗教内部自然形成的民间管理体系的自我管理状态。 三、宗教信仰特征 总的来看,其宗教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文化交融性的特征。 (一)民族性。 云南16个边境民族中,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是某一民族普遍信仰某一种宗教,如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或是若干民族共同信仰某一宗教,如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对自己本民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信仰,或是民族民间宗教信仰。 (二)群众性。 云南不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信仰宗教,有的整个民族都信教,群众基础广泛,

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

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 本课题以生活于中缅边境怒江大峡谷中的傈僳族为研究主体,以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傈僳族山村——里吾底村的基督教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展示的是80多年来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的变迁历程。近20年来,基督教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的学者甚至用“井喷”来形容其发展速度之快,对宗教的研究日益成为显学。 但以往学者们从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研究基督教的多,从民族学角度研究的少,即使有少数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关注基督教,也是大多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文化内部去探究形成现象的原因。在本论文中,笔者聚焦在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历史事件上,采用横向和纵向相融合的分析策略,力图把基督教文化变迁放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去考察,展示了傈僳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汉文化的动态关系。 因此,本文不仅从现象上理解傈僳族基督教文化,而且尽量从深层次找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对傈僳族文化形成较深入的理解。里吾底村座落于高黎贡山东面的山坡上,怒江日夜奔流在山脚下深谷中,对面的碧罗雪山像是一幅山水长卷展开在山村对面。 这是个700多人的傈僳族山村,基督徒在村庄人口比例达80%。1912年,在这个村里殖边队与傈僳族发生激烈冲突,23名殖边队官兵死去,至今还埋在这里。 上个世纪20年代,该村即成立“里吾底教会”。1934年,外国传教士也来到在这里,翻译圣经、赞美诗,于此居住达12年之久,其中三个传教士病逝于此。 2007年前后,福贡县政府提议要重修殖边队坟墓,里吾底村人坚决反对,因为当年这些人来到里吾底村时,干了许多村里人忍无可忍的事,才把他们杀了。如

果给这些人修坟,那么自己的先辈不成了杀害英雄的土匪了?不久,里吾底村提出为传教士整修坟墓的要求,政府最初也坚决反对,理由是中国人的坟墓还没修,怎么能给这些来中国搞文化侵略的外国人修?修坟诉求被驳回后,里吾底村人商量 决定由传教士收养过的一个孤儿的儿女们出面来修坟,儿孙为祖辈修坟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没理由来阻拦。 就这样里吾底村人把传教士纳入到自己的文化结构中,化公事为私事。半年后,经过几轮对话,就修坟事宜政府与地方村庄达成共识,由“三自”人员代表国家参与到修坟事件中去,把地方性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2008年4月,由“三自”人员主持,里吾底村举办了隆重的坟墓落成仪式。 作为一项专题性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坟墓的来历及不久前的重修坟墓问题展开叙述,把事件放在“并接”的文化结构中去考察,通过梳理80多年来发生在里吾底村的历史事件去展示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事件背后傈僳族文化体系如何以自己的文化图式为指导与他文化形成对话。 具体而言,本论文将在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第一章交代本论文的社区背景。 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傈僳族原生宗教文化及社会生活、皈信基督教的过程及皈信后传教士推动的傈僳族基督教理性化过程,把傈僳族的皈信放在中国当时的大背景下介绍并重点分析傈僳族皈信基督教的原因。第六章描述了解放后里吾底教会的变迁及在此变迁过程中某些原生宗教文化因素的泛现,如亲族间的竞争、对蓄蛊和通灵的信仰等。 此章主要揭示在变迁过程中傈僳族文化“连续性”的一面,说明文化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七章展示里吾底村基督徒的生活现状,突出在变迁过程中傈

云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云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关于《云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被严重忽视。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传播。目前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跨文化形式的传播。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在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云南文化也可以得到创新与长久发展。为此,主要从云南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方式展开论述。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7419301895.html,ki.16723198.2017.01.006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省,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

以上的少数民族共25个。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特色和文化,这些文化的混合在云南内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组织、群体等等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虽然说跨文化传播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已经有了先例,像丝绸之路、唐玄奘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等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表现。云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表现在云南内部个民族之间,同时云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与其他地域的文化还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1云南民族文化和跨文化传播基本介绍 1.1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的民族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活动、宗教信仰、节庆风俗、饮食文化等。在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中,主要包括大理、丽江、昆明等,其中大理和丽江已经被建设成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在这里旅游,通过这样的形式,把云南本土文化向外传播,从而达到跨文化?鞑サ哪康摹4游幕?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在云南有哈尼(2种)、僳僳、纳西、景颇(载瓦)、苗(2种)、壮、白、瑶、独龙等10个民族新创12种民族文字或拼音方案,在文化文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保存这些文化内容,《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现已公开出版发行了这些文字的字典,使得这些文化得到了保护。从宗教信仰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基督教等众多的宗教信仰,每一种都有其固

论云南民族文化多元化特性

论云南民族文化多元化特性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还可以说得上是“民族王国”:占全国半数的少数民族都在这里生息孕育。各民族通过云南这块自然舞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教文化,形成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特性。 云南民族的构成与民族的文化。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有25个。这些民族分别是:白、彝、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姑、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而语言文化的认同与认异可以反映出各民族的心理意识。各民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语言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汉语言的影响,但由于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心理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传承性都较好,这也使得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冲突。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汉人入滇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汉人广泛分布云南各地。这促进了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大推动了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从自然与人文位置来看,云南处于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的重要节点上,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共生宝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长期共存,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多文化形态共生带。由于横断山脉和南向水系的分割,再加上各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状态,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奇特现象。因此,在云南各地,处处可见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各领风骚的区域性特色。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云南是我国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中国56个民族中有包括汉、白、藏、彝、哈尼、壮、傣、苗、回等26个民族都有分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多万,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云南境内,高山险阻,河流百转,山川俊美,林海茫茫。立体的地形和立体的气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云南古代各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云南内地及中原文明。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处于封建社会的傣族,奴隶制度的小凉山彝族,处于原始公社形态的基诺、独龙等民族,甚至在泸沽湖畔还有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摩梭人。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受到了多种宗教的影响。云南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佛教和道教对藏族、汉族、白族、傣族等的文化影响很大,而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化,如傈僳、怒、藏、回等,又或多或少含有伊斯兰、基督等的影响。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云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极大的联系。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面积为39.4万km2,东临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与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东亚季风区域连接,南面和西面与亚洲热带季风区域的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连接,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加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以及高山的阻隔和纵横水系的影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26个民族分布在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是少数民族省,回到百年前,更有蛮荒边地的说法,但经过上千年的更替繁衍,云南和其他文化的交融,不断有了互通,其他文化渗透到了云南。交通的发展,打通了闭塞荒芜的云南,让云南走出去了,外面的人在了解云南后,不断进入云南,让民族的融合更达到

云南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_传说

云南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实关于云南的传说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传说故事一:滇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雪山顶上有一对夫妻,生育了三个女儿,大姐叫金沙,二姐叫澜沧,三妹叫怒女。三个姐妹都长得很漂亮。大姐勤劳善良,温顺厚道;二姐豪爽大方,很讲义气;三妹骄横暴躁。三姐妹长大成人,父母想把她们嫁到东方去。大姐说一切听从父母安排,而三妹却不从,偏要嫁到南方去。劝说道:"南方山高坡陡,你要多想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也回不来了。"三妹发怒说:"我主意已定,谁也阻挡不了。"于是,大姐、小妹各奔一方,这可急坏澜沧姑娘,她想和温顺的大姐一起嫁到东方去,可又舍不得还不懂事的三妹。想了九天九夜,最后对父母说:"阿爸、阿妈,让我还是陪三抹到南方去吧!" 三姐妹同时出嫁了,太阳撤下七彩丝线,百鸟啁啾,百兽跳舞,树木排队送嫁,鲜花在前面铺路。三妹头也不回地直奔南方,二姐紧紧守护在她身边,大姐舍不得两个妹妹,也跟着向南走了好长一段路。大姐还思念阿爸、阿妈,便转身回头远眺。因此,金沙到了丽江石鼓时,受罗海山的阻挡,江水从西流来,突然以90度的大拐弯,折向北东流去,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当大姐金沙姑娘经过虎跳峡时,被玉龙、哈巴两兄弟阻拦,要求她留下嫁给玉龙哥哥。聪明的大姐跳了七天七夜的舞蹈,让两兄弟高兴得如醉如痴,然后,她纵身一跳,跃过虎跳峡,直奔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里,高山海拔4000多米,江面海拔1750米,山高水长,气势磅瞒,大姐头也不回地奔向宜宾、重庆、三峡,最后找到太阳升起的东海。后来,大姐变成了金沙江,三妹变成了怒江,二姐变成了澜沧江。 云南的传说故事二:南诏核桃 公元220xx年,率军南征。大军跋山涉水,终至大理境内,数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