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同“爆”,强烈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C.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禀赋

D.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烤使其弯曲

解析“暴”同“曝”,晒干。

答案 A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C.蚓无爪牙

..之利

D.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

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的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轻骑今朝绝.大漠绝:与世隔绝的。

B.春风得意马蹄疾.疾:快速,这里指轻快。

C.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与“真”相对。

D.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强盛,强大。

解析A项应为“横渡”。

答案 A

4.下列各项对加点虚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也介词,表比较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地点,在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连词,表转折

D.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假设关系

解析应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 B

5.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金就砺则利.

⑤非能水.也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积善.成德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

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

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B

6.下面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解析应该是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论证这个道理。

答案 A

8.填空。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不可以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劝学(节选)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

大也。干越夷貉

....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

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

..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

.....................学也者,

..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⑤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

....全之尽

..盗跖也;

之,然后学者也。

【注】①苇苕:芦苇的嫩条。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答案 A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

答案 B

11.对本文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解析A项说明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

答案 A

12.【考点链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三、语言表达

13.《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1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语句的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可以增、减字数,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

那险情奇景既摄人心魄又诱人。看,河流宽阔汹涌、大浪滔天,古树参天、林涛阵阵的森林;飞流直泻、响声震天的瀑布,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招蜂引蝶,绿水滢滢、平静如镜的湖泊。我深深地对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恢弘神美的形貌风骨产生敬畏并赞叹不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河流宽阔汹涌、大浪滔天,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瀑布飞流直泻、响声震天,湖泊绿水滢滢、平静如镜;森林古树参天、林涛阵阵,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招蜂引蝶。

必修一——《劝学》

高考题: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5广东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5湖南卷)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006北京卷) 4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7全国卷Ⅰ)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2007安徽卷) 6 ,则知明而无过已。(2007四川卷) 7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2008全国卷Ⅱ) 8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008广东卷)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注:《荀(xún)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y?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yáo)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1.难读字音 木直中(zh?ng)绳輮(r?u)以为轮槁暴(pù)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xǐng)乎己须臾(yú)跂(qì)而望舆(yú)马 舟楫(jí)蛟(jiāo)龙跬(kuǐ)步骐骥(jì) 驽(nú)马锲(qia)而不舍金石可镂(l?u)蛇鳝(shàn) 2.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高一语文劝学

高一语文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臾 yú螯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劝学》(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苏教版

精心整理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 善假于物也。 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劝学 基础链接 1.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青,取之.于蓝锲而舍之. 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zhōng 符合)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guǐ半) C.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ì用刀雕刻)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车柔以为 ..轮 C. 君子 ..而思矣 ..曰:学不可以已 D. 吾尝终日 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变化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 蚓无爪牙 ..之利 C.蟹八跪.而二螯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 B. 青,取之于蓝 C.时人莫之许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尝试运用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

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 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1 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

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孙劝劝学 课后作业 (2)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形似字区别 (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 (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 9、《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 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4、《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的境界。 15、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测试题 2019.9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3,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 非异也⑥徐公来,孰视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5,5.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6.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③用心一也 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子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闻者彰(显现) B.而致千里(达到) C.善假于物也(借助) D.故不积跬步(半步) 10.下列各项中“而”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劝学(高中课文节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劝学课后作业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二)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