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投影)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指定学生回答后,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 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3.指定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5.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注重积累,要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四自然段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投影提示重点)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②声非加疾也

③假舆马者④蟹六跪而二螯

⑤金就砺则利⑥用心一也

(2)通假字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点拨翻译注意点)

B.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D.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讨论(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第一段五个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强调了“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正反、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①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

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诵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

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上练习

1.下列加横线词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使之然(róu)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以为轮(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跬步(古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风雨兴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日食饮得无衰乎

5.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祝曰:“必勿使反”。⑥老妇必唾其面。⑦秦伯说,与郑人盟。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③⑤⑥⑧ D.①②④⑥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意不同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④是社稷之臣

⑤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7.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未之有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学不可以已

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跟“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越国以鄙远

C.没死以闻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9-13题

兵贵附民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所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

和传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土垂陇种东笼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荀子·议兵》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莫知其所从出。莫:没有。

B.滑然有离德者也。滑:通“猾”,浮而不实。

C.则若灼黥黥:以刀刺人面额后用墨涅之。

D.婴之者断婴:通“撄”,触犯、遭遇。

10.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A.兵法所重视的,是势头强劲;所施行的,是诡诈多变。

B.兵法所看重的,是力量强劲;所行使的,是诡诈多变。

C.用兵重视势头强劲;施行诡诈多变。

D.用兵看重的,是力量强劲;行使的,是诡诈多变。

11.以下句子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②此用兵之要术也。

③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④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

A.①②③④全不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

①譬之若以卵投石。②若子之事父。③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④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⑤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⑥兑则若莫邪之利锋。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 D.④⑥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荀卿与临武君在议论用兵方法上分歧显而易见,荀卿侧重于战争时人的精神,人心的向背,而临武君则侧重战术与谋略。

B.荀卿在阐明自己观点上注重运用类比法、喻义法,使之深入浅出,说明道理。

C.荀卿在文中始终强调的是:仁人的军队,是王者的意志,而用诈术只能是诸侯的做法。

D.荀卿用了大量比喻句说明战争中军队的上下团结是多么重要,军民团结是多么重要,突出了他的“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

应读作qiè);2.C(A项中“”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3.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有多;D.健壮,强壮);4.A (A项,第一、第四句的“寄”相同,皆为“托付”义;二、三句中的分别为“寄居”、“转达”义。B项中的“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来义。C项中的“步”依次为举足两次、追随(按照)、行走、使行走义。D项中的“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没入、喝的东西义);5.B;6.C;7.B;8.C;9.A;10.A;11.C;12.D;13.C。

练习与思考指导

一、用课文中的原句填写下表,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观点的。

1.设题意图: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比喻要说明的道理。同时,通过做题,还可以将文章的思路整理清楚,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它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2.参考答案:

二、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设题意图: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学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的不同意义。

2.参考答案: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4.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g,竭力,勉强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假装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2.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3.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初五日闻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2.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3.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三、将下边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四、本文阐明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取的态度,谈谈自己学习课文以后受到怎样的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能联系个人实际,谈出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和收获。不必面面俱到,能够受到教益就应给予鼓励。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四节。

【附】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必修一——《劝学》

高考题: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5广东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5湖南卷)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006北京卷) 4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7全国卷Ⅰ)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2007安徽卷) 6 ,则知明而无过已。(2007四川卷) 7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2008全国卷Ⅱ) 8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008广东卷)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注:《荀(xún)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y?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yáo)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1.难读字音 木直中(zh?ng)绳輮(r?u)以为轮槁暴(pù)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xǐng)乎己须臾(yú)跂(qì)而望舆(yú)马 舟楫(jí)蛟(jiāo)龙跬(kuǐ)步骐骥(jì) 驽(nú)马锲(qia)而不舍金石可镂(l?u)蛇鳝(shàn) 2.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一、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

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

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劝学 基础链接 1.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青,取之.于蓝锲而舍之. 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zhōng 符合)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guǐ半) C.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ì用刀雕刻)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车柔以为 ..轮 C. 君子 ..而思矣 ..曰:学不可以已 D. 吾尝终日 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变化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 蚓无爪牙 ..之利 C.蟹八跪.而二螯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 B. 青,取之于蓝 C.时人莫之许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尝试运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谢素华2009、2、18 教材说明 《劝学》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一专题的第二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体现了荀子散文体制宏大、说理形象、论辩有力、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方法 五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四、学生读课文。(五读法)

(一)一读课文,全班齐读,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字词积累。 (二)二读课文,小组分段读。 要求:初步把握教材内容,能够准确回答所提问题。 (三)三读课文,用心默读。要求: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绝、兴、用"8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方法:把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圈画起来,然后同桌之间互相 交流把问题解决。 (四)四读课文,快速齐读。 要求: 1、能够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 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 方法。 方法: 1、分小组分别找出二、三、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2、提问:说说作者用这些比喻句来说明什么道理?简要说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五读课文,背诵全文。 要求:通过反复朗读,最终能够背诵全文。 五、拓展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1 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

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导读: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 9、《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 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4、《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的境界。 15、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测试题 2019.9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3,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 非异也⑥徐公来,孰视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5,5.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6.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③用心一也 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子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闻者彰(显现) B.而致千里(达到) C.善假于物也(借助) D.故不积跬步(半步) 10.下列各项中“而”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3.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4.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有很多,例如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荀子,走进《劝学》。 二.解题,作者简介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知识点总结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文化常识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 三、古今异义 ;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寄托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托付;把希望、思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 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 登高而招(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重点实词、虚词 于: 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从) ! 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锲而舍之(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

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 焉: 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doc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 教案设计频道我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我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一】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

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劝学》(必修一)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善假于物也。 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