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课题编号课题类别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书课题名称:

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主持人:

*** 主持人所在单位:

***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公章)开题日期:

计划完成时间: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理清思路、明确分工,确保研究计划科学可行。·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一、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音乐治疗是集医学与音乐于一体,在音乐的传统作用之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延伸与发展。音乐对患者的记忆力、感知觉、运动能力训练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时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力度等因素来刺激患者的精神及组织,已达到协助康复治疗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归纳理论概念,分析音乐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时运用音乐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抑郁、压抑、失眠、厌食等)、语言障碍、运动能力减弱、疼

痛等情况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求加快康复进程、提升康复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目前我省康复产业正处在大力建设的发展时期,音乐治疗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发达国家已较为完善,但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省在利用音乐疗法促进病人康复方面尚属空白。本课题是针对我省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行音乐治疗的方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音乐治疗在改善患者情绪、恢复患者机能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来协助康复治疗,将促进康复的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尽管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相对完善的体系。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音乐治疗的应用尝试,我省相对空白。这些先辈的理论研究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及医学与音乐于一体的交叉类学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将音乐治疗应用到康复医学中,将有效的增加康复训练内容,提升康复效果,填补我省在这方面的空白。

三、预期结果与成果:

(1)音乐治疗中音乐选择方法的论文一篇(2)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方法的论文一篇(3)课题研究报告1篇—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哪些方面能应用到音乐治疗(2)研究音乐治疗应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选曲(3)归纳患者康复中的问题与干预治疗的音乐,建立应用模型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国内外关于音乐治疗及康复医学方面的文章及内容,总结两方面可相互关联之处,建立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对我省相关康复机构部门进行调查了解或征询意见;案例分析法—紧紧围绕一系列康复治疗有关的案例,通过对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音乐治疗的应用方式及可取得的效果。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本课题拟通过三个部分完成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分析归纳音乐治疗在康复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通过对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的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为实践研究,通过已掌握的理论及案例找到在康复领域中应用音乐治疗进行辅助的方法,最终完成报告。

第一年:

年度计划进度及预期目标—2019.1-2019.3 准备阶段,分析音乐治疗、康复医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总结可相互关联之处。

针对正在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的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音乐喜好等。

2019.4-2019.12 论证阶段,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分析,建立模型。初步探索患者在康复中适用的音乐类型,发表音乐治疗中音乐选择方法的论文一篇。

第二年:

年度计划进度及预期目标—2020.1-2020.7 实施与应用阶段,对应用模型进行补充与完善,根据康复患者的需求和喜好建立音乐曲库,并应用于临床观察,发表音乐治疗在脑卒中方面应用的论文一篇。

2020.8-2020.12 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课题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经费预算一、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负责人:黄新宇:课题设计、技术指导吕英:课题设计、技术指导刘

赫聪:音乐分析、撰写论文金瀚:音乐分析、撰写论文荣翠翠:课题实践、技术指导路瑶:文献搜集王智勇:课题实践王宇菲:课题实践唐一鹤:课题实践二、课题研究的条件(1)学校大力扶持科研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并给予积极的经费及设备保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pubmed、cnki、万方、维普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便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康复治疗专业是学校临床医学系重点专业、校内实训面积约150平方米,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医院同许多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的康复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3)课题负责人为临床医学系主任,仙人黑龙江省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4)本课题组成员均为临床一线的教师或医务人员以及音乐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富丰的临床康复经验以及音乐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经费预算·开题时间、开题地点、参加人员与人数·专家对课题开题报告各项内容的可行性论证结论、意见或建议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参加人员:黄新宇、吕英、刘赫聪、金瀚、荣翠翠、路瑶、王智勇、王宇菲、唐一鹤人数:

9 专家意见和建议:教书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此课题选题科学恰当,可行性强,符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需求,研究人员有相应的环境支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可以完成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签字:(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评议专家签字:(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年月日·课题研究的重要变更:(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课题负责人签名年月

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科研管理部门盖章年月日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意见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盖章年月日

感谢您的阅读!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2010-02-22 17:09:57)/中风后遗症康复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康复速度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医按摩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一、基本资料: 采样81例,都是经过省、市级医院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诊断正确的中风患者,并且经过各大医院治疗后,中风病情已经基本康复,只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6岁。从发病到第三个月36例,其他为发病4个月以上者。对侧松弛性偏瘫者17例,上肢屈曲、内收64例,下肢呈直伸58例,腱反射亢进49例,手足麻木72例,言语不利36例,口眼歪斜24例,吞咽困难18例,思维迟钝36例,联想困难42例,记忆减退12例,烦躁抑郁16例。 二、治疗方法: 1 按摩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2 按摩要穴:风池、风府、夹脊、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丘墟、肩贞、外关、后溪。 3 按摩操作: (1)患者健侧卧位,患肢搭在患侧髂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云门到尺泽、从肩髃到曲池两线。 (2)术者立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肩贞到小海、从肩髎到肘尖两线。前臂滚揉三角肌。 (3)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在上之下肢屈曲,在下之下肢伸直,双下肢交叉成“4”字形。患侧上肢尽量上举,肘部曲曲,前臂尽量放在耳上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按压揉拨闹俞穴、肩贞穴以及小圆肌、三角肌后缘。再用肘尖点按患者环跳穴。然后,再用肘前部在患者患侧背腰部延夹脊脉从上向下依次施按压手法数遍。 (4)术者一手扶住患者患肩,拇指按揉肩前部,同时另一手患者患肢腕部,令患者患肢肘关节曲曲,前后被动活动、旋转肩关节。 (5)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揉拨患者患侧小腿前外侧阳明经路线数遍,点按揉拨阳陵泉、丰隆、悬钟、丘墟等穴。从上向下立拳叩击小腿前外侧。 (6)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掌至上而下平推背腰部太阳经,在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者患侧臀部从髂嵴到坐骨结节数遍,在用肘前部按揉底髂关节数遍。然后将患者患侧下肢曲成“4”字形,用肘尖点按患侧环跳穴。在将患者下肢伸开,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专家提醒: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血液循环平衡,如果血液循环平衡被破坏了,那生命健康就会得到威胁,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都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已经被破坏。所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从日常饮食、运功上面注意,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对付心脑血管病的“全能高手”,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能加快血流速度,抗凝血、溶血栓、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等有独特的功效。这种资源遵循的是平衡血液的循环,并非像西药有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系统功能。 1. 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临床实例)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临床实际案例全面解析)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组突然起 I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WHO资料显示:脑卒中的首次年发病率在(15 ~287)/10万人口之间,我国城市为719/10万人口,农村为394/10万人口,中国台湾为1642/10万人口。全世界每年新发脑卒中1500万,每2秒钟新发1例脑卒中,每6秒钟有1例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病例,且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每年10月29甲是国际脑卒中日(World Stroke Day) 。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据美国国家脑卒中学会(the National Stroke Asso- ciation)报告,脑卒中幸存者中大约10%几乎完全恢复;25%有较少的功能障碍;40%有中到重度的功能障碍,需要特别护理;10%需要在护理之家或长期照顾机构;大约14%的卒中幸存者在脑卒中发生的第一年内会发生第二次卒中。 脑卒中康复介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首诊医生由于脑卒中患者在介人康复治疗时的诊断基本明确,因此,康复科首诊医师首先是在相关临床学科(如神经内外科)诊断的基础上,完成临床查体和必需的实验室检查,为随后的康复评定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2.初期评定康复科首诊医师在临床检査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康复评定(初次评定)或开出必须完成的康复评定检查,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吞咽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以便对患者的功能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根据初次评定结果,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给予康复治疗,给予什么样的康复治疗,再开出康复治疗处方或不同部门的治疗转介单。 4.接受治疗及其调整住院期间,患者依据医生开出的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每天前往不同治疗部门接受康复治疗。 5.再次评定治疗期间,患者定期接受康复治疗的评价会,动态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包括对治疗的反应及其效果,是否需要或调整修改治疗方案等。这种评价会一般每1~2周一次。 6.出院前评定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长期的,但在综合性医院一般只能住院几周,因此,

关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典型病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与讨论 题目:关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典型病例分析报告组数组员专业 上课时间班级 康复患者的疾病情 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居住地临床诊断王某某女51 会计重庆市脑出血后遗症 病人入院康复评定结果 主诉: 2012年8月3日晚在家做家务,突感头晕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家人急送往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出血。经15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于8月17日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结果如下: 患者现已意识清醒,精神状况稍差,右侧偏瘫,伴Broca失语。 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手指一级,迟缓、无随意运动;上肢二级:开始出现痉挛、联合运动及轻微的屈曲共同运动;下肢三级,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20分,其中大便能控制10分,小便偶尔失禁5分,转移需要大量帮助5分,其余均不得分。 感觉功能评定:患侧(右)浅感觉较健侧减退,对较强的刺激才能感知。 疼痛评定: VAS疼痛评分5分,右侧肩关节周围疼痛。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右侧):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右侧):肩关节:前屈0-135度,后伸0-60度,内旋0-50度,外旋0-45度,水平外展0-65度,水平内收0-100度;肘关节:屈曲0-120度;髋关节:屈曲0-85度,外展0-30度,内收0-20度;膝关节屈曲0-90度 关键肌肌力评定(右侧):肩关节:前屈肌群肌力2级,后伸肌群肌力1级,外展肌群肌力1级,内收肌群肌力2级;肘关节:屈曲肌群肌力2级,伸展肌群肌力0级;髋关

节:屈曲肌群肌力2级,外展肌群肌力2级,内收肌群肌力1级,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2级,肌张力明显增加,在关节活动大部分范围时出现阻力,但仍能较容易被移动,上肢以屈肌痉挛为主,下肢以伸肌痉挛为主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坐位平衡Ⅰ级,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可以保持平衡;不能独立站立;上下肢协调性较差。 认知评定:MMSE评分10分 病理反射: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诊断:1、脑出血后遗症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主要存在问题存在问题: 1、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低下,基本不能抗重力,关节活动受限,上肢屈肌开始出现痉挛,下肢伸肌痉挛,不能站立、行走,平衡能力差。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手指一级,上肢二级,下肢三级。 2、ADL障碍: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除大便能控制、小便偶尔失禁、转移需大部分帮助外,其余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Barthel指数评分20分。 3、认知障碍:以记忆和计算能力减退为主,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MMSE评分10分。 4、言语障碍:能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表达不流利,复述差,Broca失语。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

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 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 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 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 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 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 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

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

康复习题(一)脑卒中康复治疗概论

2014年全院康复培训习题(一):脑卒中康复治 疗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 脑卒中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C),即可进行康复。 A. 12小时后 B. 24小时后 C. 48小时后 D. 72小时后 2. 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是?( B ) A. 一周 B. 三个月 C. 六个月至一年 D. 发病后一年以上 3. 为脑卒患者穿脱衣服应(D ) A. 先穿健侧,后脱患侧 B. 先穿健侧,后脱健侧 C. 先穿患侧,后脱健侧 D. 先穿患侧,后脱患侧 4. 为加强对偏瘫患者患侧的刺激,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错误的是( C ) A .在患侧洗漱 B. 在患侧进食 C. 在患肢静脉输液 D. 在患侧测量血压、脉搏 5. 偏瘫病人上下楼梯应(B ) A. 上楼先迈健侧,下楼后迈患侧 B. 上楼先迈健侧,下楼后迈健侧 C. 上楼先迈患侧,下楼后迈患侧 D. 上楼先迈患侧,下楼后迈健侧

6.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不包括( B ). A.预防关节活动受限 B. 预防咔血 C.预防肌肉萎缩 D.预防深静脉血栓 7. 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形式有:( B ) A. 外旋 B. 尺偏 C. 外展 D. 屈曲 8. 脑卒中康复治疗不包括( D ) A.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B.针灸 C.心理治疗 D.行为观察 三、名词解释。(8分)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一.脑卒中的康复原则? 尽早进行早期康复,主动参与持之以恒,促进患者全面康复不同阶段不同方法。 二.脑卒中康复影响因素? 1.脑卒中发病类型、发病部位、发病严重程度是不可控因素。 2.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治疗的时机、方法、持续时间、主动参与程度、心理状态、基础疾病控制质量、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是可控因素,直接影响脑卒中的康复预后。 3.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

脑卒中等疾病康复治疗病案分析

: 男性患者,62 岁,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 天"为主诉入院。: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体征: BP 130/80mmHg ,神志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右,j ;咽反射减弱,心肺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张力稍低,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肌群肌力2; ;级,左下肢镜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3 级,左侧肢体生理反射存在,左巴氏征(+)oj f 脑CT 示:右侧内囊区脑梗死。! ;问题4 1.请针对目前患者的功能情况,简述如何进行康复坪定? 1 1 2. 写出脑卒中急性期的具体康复治疗方法 病案讨论: j 1. 对患者目前的功能情况进行康复评定应包括: ; i (1)运动功能坪定:肌张力评定、Fugl-Meyer 评定法: ! (2) 日常生活能力坪定: Barthel 指数: ; (3) 构音障碍坪定。! ! 2 脑卒中急性期的具体康复治疗方法: ! ; (1) 患者病床在病房中的合理位直:应使患侧处于经常有人走动的一侧,医务人员进; ;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时尽可能由患侧接近患者。; ! (2) 保持床上卧住的正确姿势。; : (3)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 (4) 上肢自我辅助训练: Bobat忡定法握手训练。; (5) 转移动作训练:可分床上转移,从床上坐起或起立,自床向轮椅的转移等。j 病案分析: j 男性患者,45 岁。4 日前因车祸造成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生命体征稳定。现患者处; ;于意识模糊状态,查体欠合作,肢体活动受限,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体格检查:体温j ; 36. 州,呼吸28 ;YJ 分,脉搏95 ;YJ 分,心率95 ;.大/分,血压138/98mmHg ,神经系统查体:意; :识模糊,双侧睦孔对光反射存在,左侧上肢肌力1 级,下肢肌力2 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1 :正常,左侧膛反射减弱,左下肢巴氏征( + ) ,脑膜剌激征( + ) ,血象检查:WBC8.ox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尿常规正常,血糖正常,脑脊液主血性,细胞数、糖均略升高,脑CT 检i j 查右侧额叶区点片状略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线及颅骨缺损。; :问题? 1.请给出上述案例的临床诊断? ! 2. 请根据患者目前情况简述应如何进行康复评定? : 3 请给出康复治疗计划j?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2018)

一、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卒中单元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院24h内应用NH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1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 级推荐,A级证据)。 (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I 级推荐,A级证据) (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脑卒中急性期卧床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床上体位转移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和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方面。 推荐意见 (1)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1级推荐)。 (2)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渐进性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I级推荐)。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15:39:2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作者:董旭东[导读] 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董旭东 (绥化市第一医院黑龙江绥化 152000)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0-02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分析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及时抢救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即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经内科治疗有机地结合,防治各种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均是2005年7月以来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不包括同时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伴有骨骼、肌肉系统严重病变而致活动功能障碍者。其中脑出血患者7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110例。左侧偏瘫92例,右侧偏瘫88 例,语言不清78例,完全失语20例。按标准对患者进行肌力测评,首次肌力测评时间为入院后首次查房时间,肌力0级者30例,1级者30例、2级者38例、3级者52例、4级以上30例。 1.2治疗方法 1.2.1神经内科治疗根据各病人的临床表现、CT及其他检查结果,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稳定急性期病情,挽救患者生命,以利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1.2.2康复治疗 1.2.2.1床上康复期此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主要指病人患侧肢体瘫痪,不能下地,需要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此期偏瘫肢体被动活动顺序为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床上活动包括双手叉握上举运动、翻身运动和桥式运动。此期也可采用传统疗法包括按摩和针刺治疗。 1.2.2.2 床边活动期由陪员扶持下站立床边,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健肢站稳,患肢抬起摆动以及跨步动作,练习正常步态,纠正患肢膝关节弯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同时进行积极的康复器械的辅助练习[1]。 1.2.2.3步行练习在治疗师帮助下,进行离床后室内及走廊平步行走,逐渐增加距离。此时及以后加大康复器械辅助训练量。 1.2.2.4作业治疗 1.2.2.4.1 日常生活活动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主动移动、进食、个人卫生、更衣、洗澡、步行和如厕等)和应用性日常生活活动(如做家务、使用交通工具、认知与交流等)都应包括在内。 1.2.2.4.2 运动性功能活动通过相应的功能活动增大患者的肌力、耐力、平衡与协调能力和关节活动范围。 1.2.2.5言语治疗对有构音障碍或失语的脑卒中患者应早期进行言语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其整体功能水平的改善。 2 结果 18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2个月后,做肌力判定,其中肌力恢复到5级65例,4级51例,3级26例,2 级30例,0~1级8例,治疗总有效率91.2%[2]。 3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废,脑卒中复发率达40%。大量临床康复实践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各期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针刺、推拿、使用康复器械,对改善患侧脑循环,降低患肢肌张力,增加患肢肌力是有益的。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 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指南?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 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1-12-22T10:07:01.9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齐洪力[导读] 进行床边康复治疗时,亦可以及时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适时引导出肢体的合理随意运动。 齐洪力(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15009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176-01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 随着脑卒中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康复的预后预测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患者进行预后预测的目的在于判断患者将来肢体恢复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的水平,据此制定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为患者将来回归社会或回归家庭打好基础。同时由于确定了将来恢复的水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对患者的预后预测也可以使患者家属更好地配合康复人员进行训练。 卧床期是从急性期卧床至下床,可以坐轮椅或步行的时期,包括床上坐位时期在内。在此时期开展的康复治疗目标在于通过采用床边康复的形式,预防废用综合征,减少合并症,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自理。 康复医生与主治医生要密切沟通,把握患者的危险因素,带领康复小组对患者进行加强康复治疗(intensive rehabilitation),并且要从早期判断后期康复的适应情况和预后情况。 卧床期(急性期、早期)的主要训练内容有良好体位的摆放、体位改换、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坐起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ADL训练等内容。如果患者有吞咽、构音困难,也要进行吞咽、发音的训练。如果合并误咽致肺炎,也可以进行呼吸运动疗法的治疗。当然,有失语、失用、失认时,也要进行对症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发病后要立即开始摆放良好体位及定时改换体位的治疗。摆放良好体位有助于保持肢体于良好的功能状态;防止关节变形和挛缩,改善偏瘫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为下一步更积极的康复治疗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早期康复治疗的第一个目标,并且要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安静,尽快与坐起等的治疗目标联系起来。脑卒中后,由于患侧瘫痪常形成仅靠健侧肢体活动的形式,用健侧上肢去够取物品,用健侧下肢搭桥下压床面。这些动作容易形成不对称的姿势,也易于诱发全身伸肌运动模式,诱发躯干的伸肌肌紧张。故早期也要指导在仰卧位下用健侧肢体的屈曲运动模式。翻身时,也要指导患者使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充分活动,进行伴有上部躯干与骨盆带分离的躯干旋转动作。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亦应很快在床边开展起来;髓着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开展,有助千改善关节功能状态,引出关节活动能力。尤其是要注意活动易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患侧踝关节的背屈,髋关节伸展、内旋、外展,手指的伸展,腕关节背屈,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外旋的运动。但由于肌肉瘫痪,肌肉功能状态低下,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一定要按照规范来进行,注意防止关节损伤及肌肉、肌腱的损伤。坐起训练可在病情稳定数天后开始进行,如果患者瘫痪轻并且稳定,意识障碍没问题,也可在发病后即日开始坐起训练。早期坐起的标准:患者神志清醒,无运动禁忌的心脏病和全身合并症,入院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对于有意识障碍水平的患者,其坐位训练的开始条件为意识障碍已停止加重;运动障碍已停止加重;全身状态稳定;并且意识障碍在嗜睡状态以上。延长坐位的保持时间为本阶段的第二个重要目标,一般目标为保持床边坐位30min。如果练习坐起的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30mmHg以上,脉搏增快到120次分钟以上,即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应该立即中止坐起,返回原位,展开针对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措施。进行坐起时,要注意到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采用逐渐增加角度、逐渐增加时间的被动坐起方式。逐渐达到可以保持接近或达到90°的坐位。随着床上坐起能力的增强,可以有床上坐位保持能力后,进一步发展到床边坐位。在保持床边坐位时,注意加入骨盆带控制内容,多出现骨盆带后倾、驼背、下颌前突的样子。这是由于腹部肌群难以发挥作用,下部躯干难以保持在中立位。坐位下要诱导后倾骨盆在中立位,使躯干保持在中立位的状态,头部亦尽可能保持在中立位。这样可以使躯干保持在适度的肌张力状态。在进行体位改变时,尤其是坐起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血压,避免形成对脑细胞的不利影响。要注重患肢管理,在早期由于患者肢体瘫痪重,容易在体位改换过程中使关节损伤,另外,在坐起的过程中,肢体瘫痪加上重力影响,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故要及时采用对症的康复治疗措施。 进行床边康复治疗时,亦可以及时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适时引导出肢体的合理随意运动。 一般在患者可以维持80°至90°床上坐位达30min,即可以开始轮椅座位训练。在此过程中,要完成向轮椅转移的治疗目标。这为向去治疗训练创造过渡条件。 床边康复治疗期间,也可以针对性地适时展开语言、认知心理的康复治疗。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在床边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可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

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总8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脑卒中 一、康复治疗标准 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 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 二、康复住院时限 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 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 )检查 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 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 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四、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精神、言语、认知、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相关临床技术的应用。 4、高压氧治疗(受伤时间在一年以内者可酌情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