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与政治(整合版)

世界经济与政治(整合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第一节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

当代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要行为主体

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最早成立,早期也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5年。世界银行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重要工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于1946年。其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具体实施布雷顿

森林体系的总体原则,监督和制约各成员国的金融法规制度与运

作状况,尤其是监控各国的汇率制度,以保证布雷顿森林体系之

基石。此外还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以解决债务与金融危机。

世界贸易组织(WTO):最后成立,在经过关贸总协定(前身)各缔约方长达半个世纪的谈

判之后于1995年初成立。主要职能: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拓展和国际

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常运作提供制度与组织基础。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程:冷战格局下西方世界的经济演变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1年瓦解à二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黄金时期”?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基本动因: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

经济技术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生产、科技、金融的全球化

?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特点与影响

特点:技术、行业、经济运作方式之新

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当他国经济持续衰退或受金融危机冲击时,美国保持了经济的连续高增长。

虚拟经济:配置金融资源的特殊经济形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源于为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的融资活动,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演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第三节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矛盾

?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资源、各国的制度与文化

【大题】当代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与主要矛盾

一、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发生重大调整:

①产业结构的逐渐“轻量化”(制造业↑,服务业↓);

②这种“软化”还体现于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

因而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大脑”,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指导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世界经济“四肢”,在全球财富分配中则居于从属地位。

二、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

1、国际经济组织不断向国际经济活动提供各种制度性和共享性资源,因而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

2、国际经济危机的传导借助经济全球化迅速传播,国家主权的一整套措施往往难以对其进行控制。

三、“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

(穷国越穷、富国越富)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大;2、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中日益“边缘化”;3、由于效率至上的原则,不少效率较低、竞争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陷入恶性循环。

四、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全球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且更加难以解决,世界经济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

如环境问题、毒品问题、跨国犯罪与恐怖活动问题。

1、许多落后国家接收了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致使国内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进而导致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2、经济全球化使信息传播全球化,使跨国犯罪与恐怖活动更加方便快捷;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贫富分化加剧。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实现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对现状的强烈冲击,更导致一些矛盾与问题愈演愈烈。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补充]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硬国力):自然资源、人口和领土、军事和经济实力

软实力(软国力):国民素质、国际信誉、科学精神

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当代世界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先有经济组织再有政治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

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1945年4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在美国的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出席会的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一天被定为“宪章日”;10月24日经多数签字国交存批准书后,联合国正式成立,该日定为“联合国日”。

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安全理事会(实权机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就有关国际经济、社会、文教卫等问题开展活动,向联合国大会提建议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加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得以通过。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作用:1、首先在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缓解国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尽力制止战争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其次,在促进发展、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在编纂和发展国际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拓展]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美英法。

第二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内容及影响

影响:1、雅尔塔体制对于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铲除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对维持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不折不扣的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中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旧秩序;美苏两级的对抗和斗争是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斗争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过程:

○1(1946年2月)乔治凯南(冷战理论之父,最早提出冷战理论的人)的8000字电报为冷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行这一政策额最终目的,是促使苏维埃政权的瓦解。凯南的电报和文章和盘托出了遏制政策的理论和真实目的。○2(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的铁幕

演说(题为“和平砥柱”)揭开了冷战的序幕。○3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4马歇尔计划是美打着复兴欧洲的幌子,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盟国,对抗苏联的计划。○5北约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61949年4月,美国与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冰岛共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由此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过程:

○1建立“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交流经验,协调九国党间政策,共同反对美国的遏制、冷战政策)○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3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1955年5月,苏联与其他7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有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华约○5苏联扶植建立民主德国(东德)

对抗和斗争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两大阵营的分化和国际力量的重组

原因:1、发展中国家的崛起;2、美、欧、日三足鼎立,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有所发展,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3、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促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4、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时,国际力量发生显著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向进一步发展;(5、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法国于1964年1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第三节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1、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超强综合国力,力图谋求国际事务主导权,但遇到国际上多种力量制约;

2、美苏冷战时期被掩盖的矛盾,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显现出来;(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与新的发展;

4、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非传统安全问题突显。(金融危机、资源环境)

第四章美国

?美国的主流族群:W ASP,白种的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

美国经济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

1、美国经济有一种别国无法比拟的创新机制,使美国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比其他国家强大,是美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2、美国产业结构非常先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从传统工商业经济的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

3、美国宏观调控机制与微观竞争机制紧密结合,独具特色,使市场经济既能长期保持活力,又能实现稳定运作。

4、跨国公司是塑造美国产业结构,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美国政治的基本原则与结构

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联邦主义原则

结构:国会是立法机构、总统及其领导的内阁掌握行政权力、美国政府的司法机构是其法院系统

美国文化心态的基本出发点:新教伦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内容:1、新教徒具有宗教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与使命感;2、新教徒具有极度理性的功利心态(创造财富)。

另一特征:创新精神。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舞台上的美国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冷战格局的形成

艾森豪威尔: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约翰逊:灵活反应战略→美国的战略攻势与冷战格局深化

尼克松:尼克松主义,战略收缩卡特:人权外交→美国的战略收缩与冷战格局的调整

里根:“重振国威”计划老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美苏力量对比的再次转变与冷战格局的终结

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与世界

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克林顿的外交与安全战略总称为“尼克松主义”(均势外交战略),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施战略收缩的指导思想。

克林顿主义:

1、增强经济实力(包括维护美国经济安全);

2、优化美国军事力量;

3、对外输出美国的民主与人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4、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影响、干涉和处理冷战后破坏国际体系稳定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

5、维护和西欧、日本的伙伴关系。à实际上是一种“单极独霸”战略

跌宕起伏的美中关系以及三个公报

第一阶段:开始接触。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1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上海联合公报,美中关系解冻。

第二阶段:正式建交

1978年5月卡特总统的特使访华,即美国愿意接受和遵守中国提出的美中关系正常化的三项条件,即美国与台湾国民党政权断交,从台湾撤军,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三项条件。1979年1月,美中正式建交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第三阶段:不断升温

里根上台后,1982年8月17日,美中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即817公报),美国承诺在今后将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数量,解决了售台武器的问题。

美中关系复杂多变的原因:

1、核心:苏联;

2、中国的崛起;

3、台湾问题;

4、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5、人权问题;

6、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

共同利益:反恐、防止核扩散、维护地区安全

第五章当代日本

美国占领下日本宪法的修改:

1946年,麦克阿瑟提出修改日本宪法“三项原则”:

①削弱天皇的权利,其义务和权力受宪法制约,并从属于人民的意志;

②日本永远放弃作为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利;(新宪法第九条)

③废弃封建制度。(又称“和平宪法”)。

1947年日本颁布《日本国宪法》:三权分立、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第九条

影响日本21世纪的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中曾根康弘首先提出)

基本特点:对内以自由主义为指导,推行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日本经济竞争力;对外以日美同盟关系为中心,提升日本国际地位,恢复日本的国家“主体性”,成为“正常国家”,国家主义是其政治核心。

主要表现:历史修正主义、修改宪法思潮、皇国史观、国家主义(核心)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6~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1973年为高速发展阶段,1973~1985年为低速增长阶段,1986~1990年是“泡沫经济”阶段,90年代是停滞和缓慢恢复阶段。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的民主改革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5、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上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1、美国模式,“股东资本主义”,公司依赖股票市场生存

2、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3、日本模式,“社团市场经济”,侧重企业的利益,政府干预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1、实行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战略是主要手段;

2、依靠外国自然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是主要基础;

3、以出口为导向,确定“贸易立国”战略是主要保证;

4、政府干预经济是主要特征。

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演变

1、“一边倒”战略时期(50~60年代):

全盘接受美国的外交战略,积极配合美国的冷战政策,“政治侏儒”期,外交目标是尽快重返国际社会。

1、“多边自主外交”时期(70年代):

田中角荣提出了“以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

主要内容:1.以日、美安全保障机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日本“多边自主外交”的首要目标是恢复同中国的邦交。3.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新中东政策”){主要指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国家}

②开展“大国外交”战略(80年代以来):

进入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愿望更加强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基本战略,是由中曾根康弘正式提出并加以确立的。

中日间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

日本虽一度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国内接连发生审查通过歪曲、否定侵华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和公职人员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等事件,给中日关系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

(是对二战结论、国际公理、人类正义的公然挑战,特别是小泉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2)日本政府歪曲和美化中学教科书中的侵略历史是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重大障碍。(3)日本阁僚和政要中不时有人发表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不和谐杂音。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感、警惕和忧虑,担心日本可能重走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

2、台湾问题:

中日两国之间围绕台湾地位问题曾通过邦交正常化从政治上得到了结,双方就日台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达成谅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日本政府就台湾问题向中方多次做出承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很好地给予落实。日本借助台湾问题一再挑战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使得中日政治与安全互信关系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处理台湾问题的关键,贵在日方信守承诺,采取实际行动,切实遵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的诺言。

3、钓鱼岛问题:

日本右翼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利用钓鱼岛问题干扰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他们不断登岛建立各种标志,以显示日本拥有实际控制权。日本一些官员甚至把钓鱼岛说成是日本的“私人用地”,日本政府对右翼团体活动也采取了放任态度。

4、东海油气田争端:

中国主张:公平原则来划定两国的海洋分界线

日本主张:中间线(等距离划分)

日本对春晓油气田大做文章(要求中方停止勘探开采,吸管说法,批准日本帝国石油公司的东海油气田开采权)

第六章欧盟

西欧各国政体

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有: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卢森堡、列支敦士登。

实行民主共和制的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冰岛、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瑞士、希腊、马耳他。

?欧盟的组织机构

欧盟委员会:执行机构

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两大立法机构

欧洲法院

欧盟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

欧洲一体化进程

动因:二战严重削弱了欧洲经济,欧洲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有效抗衡苏联的威胁,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迅速恢复和发展欧洲的经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早日摆脱美国的控制。

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4月,《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7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史称《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5年4月,《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盟的诞生和欧元的发行:

1992年2月7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盟。《欧洲联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欧盟的三大支柱)

1、对欧共体条约进行修改,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实行单一货币欧元。

2、将成员国之间在外交事务上的政治合作机制上升为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国际上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

3、建立成员国之间在司法和警务方面的合作。

(27个成员国,总部为布鲁塞尔)

欧盟的三个主要国家英法德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的态度

1、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1962年7月,德国总理首次访问法国,同年1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回访,1963年1月22日两国签订《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德国统一后,法国主张通过统一货币和加快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使德国成为“欧洲的德国”。

2、德国:借助法国的重大国际影响力,积极谋求在欧洲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并迫切希望在政治上发挥大国作用,争取早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欧洲联合是法德的共同追求,两国作为欧共体的创始会员国,对促进欧共体演变到欧盟,进而推动欧盟的扩大和深化起了主导作用,两国一直是欧洲联合的“领头羊”和“发动机”。

4、英国:战后初期,提出“三环外交”(即英联邦外交为第一环;英美特殊关系为第二环;联合起来的欧洲为第三环);英国于1959年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是由于美国的不支持,英国的欧洲战略陷入困境;于1961年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无果而终;1967年再次申请,实际谈判于1971年才开始;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实际上仍“身在曹营心在汉”,基本上依附于美国,游离于欧盟之外,处于次要地位。

(附:但是这几年英国对欧洲联合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①经济方面,政府努力推动民众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变,争取在全民公决后加入欧元区。②欧洲防务问题上,英国意识到欧盟只有具备一定的独立采取军事行动的能力,以期在北约内发挥真正的伙伴作用。英国不再反对欧盟加强独立的防务建设,与法国一道成为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发动机”。)

第七章俄罗斯

俄罗斯的外交

1、推行欧美主义外交阶段(1991~1993年),对西方一边倒;

2、推行平衡主义外交阶段(1994~1999年),注重平衡的全方面外交;

3、推行俄罗斯主义外交阶段(2000年~至今),恢复世界大国地位。

苏联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经济特征:1、所有制形式单一化;2、确立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3、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普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运行机制;政治特征:1、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2、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3、缺乏民主监督机制。

弊端: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忽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导致资源难以合理配置;高度集权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企业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专断日盛;严重的个人崇拜;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俄罗斯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1、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敢顽强;

2、既追求自由到崇尚无拘无束,甚至推崇无政府主义,又对政治强权逆来顺受;

3、尚武;

4、不东不西,注重形式而不及内涵;

5、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

6、强烈的忧患意识,不顾他人利益;

7、强烈的救世主心态和霸主意识。

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成因

1、文化因素:东西方文明的交织;

2、阶级因素:文明贵族与文盲贫民的对立;

3、自然地理因素:辽阔、富饶、寒冷;

4、宗教因素:东正教。

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和目前第三次崛起的状况

1、彼得大帝大力改革和扩张战争使俄国第一次崛起;

2、苏联的崛起;

3、俄罗斯正处于重新崛起的过程中。

经济难题:1、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2、过分依赖石油等资源的出口;3、投资环境不佳;

4、畸形的产业结构和严重的人才流失;

5、土地和农业问题;

6、最严重的是至今未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的经济发展战略。

政治难题:1、政府与寡头的斗争;2、建立“有管理的民主”,实则为民主的倒退;3、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如何避免分裂。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艰辛历程

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第三世界形成(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原则);

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发展。

3、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政治经济集团的诞生:第三世界的壮大。

(如七十七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1964年3月联合国召开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组成了“七十七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及经验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特征:通过鼓励和发展农矿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外汇,积累资金,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缺点:对原来的单一经济结构触动不大,其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现今实行此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寥寥无几。)

2、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代替原味进口的产品的工业化战略,也就是以本国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来主要依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

3、出口加工战略:是指以加工过的初级产品、半制品或制成品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和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带动本国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但是易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4、内外相结合战略,是指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战略。

两种发展模式: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带有强烈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

东亚模式的经验:1、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干预经济是必须的;2、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与开拓国外市场相结合;3、利用外资和内资相辅相成;4、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中国家政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恐怖主义

特点:

1、政治化倾向严重;

2、西方国家插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增多;

3、暴力倾向严重(民族问题,宗教冲突)。

恐怖主义

四大特征:

1、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非法、非理性和违反人类社会公认的准则;

2、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是暴力、威胁和其他破坏性手段;

3、其目的应该是政治的或其他非纯利己性的;

4、恐怖主义是关于暴力的使用与收益关系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活动的组合体。

根源:

1、民族和宗教矛盾;

2、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活动的社会温床;

3、霸权主义、干涉主义引发的恐怖主义。

?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

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的冲突,是中东地区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冲突。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加深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阿以之间爆发了五次战争。

中东和平进程面临的难题:1、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2、巴难民问题;3、戈兰高地问题。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过程

一、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战略

毛泽东1949年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步努力;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反帝反修的“两个拳头打人”战略

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威胁;反对美国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争取两个“中间地带”,拓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

三、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

调整对美政策,打开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建交范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巩固并修复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真诚团结与合作(第三次建交高潮)。

四、独立自主与不结盟战略(邓小平外交思想)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

五、合作与发展的大融入战略

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得到不断发展;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实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1954、1955访问缅甸和印度时提出)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1、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2、继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3、坚持执行和平外交政策;

4、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政策;

6、提出既要坚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邓小平总结的历史新时期对外工作指导方针是如下的40个字: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朋友要交,心中有数;抓住时机,有所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