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院,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博物院的建筑外形是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气势恢弘、厚重威严,运用高台门阙象征青铜瑰宝从宝鸡厚土中不断的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青铜铸文明”,共分为四大部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通过宝鸡各地出土精品青铜器1500余件,全面展示青铜器之乡的风采和辉煌灿烂的周秦文明。在这里,您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尽享青铜文化盛宴。

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

作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以窖藏众多最为特色。第一展厅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展厅面积

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60件。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全面阐释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美誉的由来。

宝鸡地形沙盘: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8200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辖三区九县,宝鸡的地形是东面开阔平坦,南西北三面环山,山、川、塬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使宝鸡呈现出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风貌,宝鸡自古是上甘青、下巴蜀、通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正是得天独厚优越的环境,历史上将这里称为“厥田上上,堇荼如饴”,宝鸡也是得史独厚,八千年前关桃园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在这里诞生,三千年前周秦王朝在发祥崛起,佛、儒、道在这里汇集,宝鸡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沙盘上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宝鸡就达12处。

宝鸡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土“尸臣鼎“以来两千多年来,这块土地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瑰宝,以其数

量多,器形种类全,铭文重要,享誉海内外,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这个密集展柜,有五十件各种器形的青铜器,反映在宝鸡沟沟坎坎的黄土地上,都出土过青铜器。

宝鸡的青铜器出土形式有遗址发掘、墓葬、特别是窖藏最为独特。

这里是眉县杨家村窖藏复原场景,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村五位村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了此窖藏,立即向市文物部门报告,当天晚上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器形宏大,纹饰精美,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经研究,这批青铜器是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器物。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马承源三位大家被誉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挖开了一部几乎完整的西周历史。

逨鼎:由小到大排列共十二件,气势磅礴,精美华丽,腹部饰有环带纹,根据铭文分为42年逨鼎共2件,共25行281

字,记述了周王封建长父为侯于杨地,逨受命辅佐长父立国,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43年逨鼎共10件,内壁铸有铭文31行316字,记述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王册封、奖励的情况。文中记载了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等。逨鼎铭文中的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逨盉:被称为艺术珍品。造型独特,构思奇妙,通高48厘米,重12公斤,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

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逨盘:被称为青铜史书。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巧妙的以单氏家族的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对应了西周十二位天子,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

塑像周族发展中的功勋和奠基者

弃:周人的始祖,弃从小就善于种植庄稼,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稼穑。

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周原,开发沃野、营建城郭、

设官分职,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步强盛起来。

周文王:姓姬名昌,在位50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强大局势。曾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完成了《周易》的巨著。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是西周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辅佐侄子成王时期,他积极的制礼作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思想,因此周公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元圣”。

凤雏遗址:1976年在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发现。为西周早期的宗庙遗存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总面积1469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个建筑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整齐有序,以门道、前堂、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门房、厢房。座落在1.3米的夯土台基上,由三个庭院及其四周的房屋组成封闭式的建筑群。以殿堂为中心,合理地安排了庭、堂、厢、阶、室、塾、门等单体建筑,采取南北中轴的对称布局,结构

严谨,井然有序,很象一个大的四合院。凤雏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非常对称布局严格的高级建筑群。墙壁用夯土版筑而成,墙体内设木柱以加固版筑并承受屋顶荷载。墙面和地面用砂、黄土、白灰混合的灰浆涂抹,使表面光洁、平整、坚硬。这时屋面已经使用了瓦,而只是屋脊和天沟等处用瓦,整个屋顶还是用茅草覆盖,瓦上附有环耳或钉柱,用以穿索结瓦,在我国建筑史上,这是最早用瓦盖顶的实例。

召陈遗址:位于扶风县召陈村,是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在已发掘的6375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5座,均系高台建筑。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的规模,比凤雏西周建筑群要宏伟的多,已发掘的建筑基址群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如宗庙严谨。最东面的独立殿堂应当是“明堂”,是周天子听政和布政的殿堂,由“中央太室”和“四旁两夹”组成。“明堂”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宫室建筑中规格和等级最高的殿堂。西面两组建筑当是周王居住的房屋’可称为“东宫”、“西宫”,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礼制建造的。

从整个遗址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中,透析出周人先进、发达的科技文化、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社会风貌。

庄白一号窖藏:

1976年在扶风县庄白村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被称为庄白一号将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商卣: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商卣,为古代酒器,与商尊配套使用。该器物呈黑色,打磨精细,精致富丽。铭文与商尊基本相同。铭文中记载的贝为西周通用的货币,可以拿到市场用来折算物品的价值。

商尊: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尊,为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合使用,流行

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该器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造铭文5行30个字,讲述器主名叫商,帝司赏赐了贝和丝给商的妻子庚姬,商作此器,用来祭祀父亲。五月丁亥这天,帝司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丝二十寽,商作此尊,祭祀父亲日丁。

百工居肆:

铜斧、铜凿、铜锛一组:为西周生产工具,种类齐全,应用于不同的生产生活中,是西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当时的青铜工具的供应仍相当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集体生产劳动所用,所以农业生产仍以木石为主,只有在贵族的手工作坊中才能够用到青铜所做的生产工具,由此可以看到周原不仅贵族云集,还有很多手工业作坊为贵族服务。在周原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

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

第二展厅——周礼之邦

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墙盘的重点解读展示,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周礼下的西周盛世生活。展厅面积947平方米,共展出文物688件。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日凌晨,周武王亲率4.5万大军,讨伐殷商,由于商王不得民心,军队纷纷倒戈,整个战争只用了一个早上就结束了,五百年多年的商王朝顷刻间瓦解,周人成为天下共主,由此开始了西周二百余年的统治,而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就在1976年临潼出土的利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性的措施: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在宝鸡分封的小方国有鱼国、散

国、夨国、微国、井国、虢国等。被封诸侯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觐,贡献财物,派兵作战等义务;分封制不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有效的控制了疆域,并加速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彻底结束。

营建洛邑,宅兹中国

何尊是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5年9月,何尊被宝鸡博物馆征集入藏。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铜器被调北京。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马承源先生参与筹备,在清理何尊蚀锈时,发现了内底的铭文,使何尊身价倍增。何尊曾以千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展览。1982年,何尊印于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闻名海内外。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何尊内底铸铭文122字,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武王灭了数百年历史的大国殷商,但是商的顽固分子还在蠢蠢欲动,对新建的西周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为巩固西周政权,武王制定了营建洛邑的重大举措,因周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对镇抚东方是鞭长莫及,若在洛、伊(今河南洛阳)一带建陪都,对巩固东方是上策,这样就发生了西周初期营建和迁都成周洛邑的事件。但武王因积劳成疾,未来得及实现宏伟计划就英年早逝了。武王的遗愿到成王五年,也就是周公摄政五年才得以

实现,何尊的铭文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何尊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殿堂之上:

周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

沃盥之礼: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祀、宴飨之前要进行沃盥之礼,“长者奉匜,少者奉盘”,可见贵族是用流动的水洗手。

竹园沟七号墓葬复原:墓葬呈梯形,共出土青铜器356件。通过青铜器铭文得知,墓主应为一代伯,尊称为伯各。这些丰富的随葬品都体现了古人“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希望来生能够继续过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1980年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酒器,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这组提梁卣

共两件,一大一小组合搭配,而这样筒形的卣体也是比较少见的。

茹家庄一、二号墓:

列鼎制度(五鼎四簋):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

井姬独柱带盘鼎: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重1.8千克。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盛放食物,下层为圆盘,盛放炭火,上下两层互相配合,食物可以进行温热。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指墨刑(在脸上刺字)、劓(Yi)刑(割掉鼻子)、刖(Yue)刑(砍去双脚)、宫刑(即破坏生殖机能)、大辟(砍头)和扑、鞭、流、赎等刑罚。

刖刑奴隶守门鼎:在此鼎上铸有一个裸体奴隶,他的左脚被

砍断,显而易见是受了刖刑。印证了《尚书·宫刑》记载:“刖者使守门”的记载,古人以这种法律布告的形式,教化其余平民和奴隶要遵纪守法,它是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制度和刑罚制度的重要史料。

胡簋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厉王自作器,重达60公斤,是我国目前出土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所以号称“簋王”,又因其是周厉王为祭祀其先祖所铸造的一件王家宗庙祭器,故还称为“王簋”。

岐山董家村窖藏

1975年,岐山董家村发现了西周窖藏,共出土青铜器37件。在西周王朝中担任掌管皮裘生产的裘卫家族,在当时是一个较有影响的贵族世家。董家村出土的这批器物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朕匜,盛水器。造型古朴,憨厚中带有灵气,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铭文记述了牧牛和他的上级师朕打官司,牧牛违背先誓,输于

诉讼,按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判官伯扬父还命牧牛立誓。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水器,用纪念此事。这篇刑典,对断狱量刑、加减等都有所规定,可见伯扬父判词是有所依据的,说明了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保证了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的畅通性。

扶风五郡窖藏:

2006年11月8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六位农民在修水渠时,发现一西周青铜器窖藏后,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主动保护现场,及时报告文物部门,使27件(组)西周珍贵文物得到安全保护。

该窖藏共出土文物27件(组),计有青铜鼎1件、簋2件、尊2件、斗3件、编钟5件、矛12件、汉白玉杖头饰1件、马器1组(103件)。这批青铜器保存完好,器形硕大,造型精美。其中两件平底大口尊器形独特,纹饰别致,属首次

发现。尊内各有铭文113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骊山烽火西周东迁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昏庸无道,宠幸妃子褒姒,废掉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举兵攻周。杀死了周幽王,拥戴宜臼登位,是为平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将都城由镐京迁到了雒邑,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展厅——帝国之路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展陈线索,切割出曲折流转的空间脉落。展厅面积947平方米,共展出文物360件。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之间,体验一场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重点展示秦公镈,以描述秦王族的兴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渐强大,展现秦“帝国

之路”的重要场面。

秦人迁徙路线图

秦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是颛顼高阳氏后代。在宝鸡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来证明。从游牧、定居、立国到统一霸业,共560年历史,9座都城。这幅迁徙图清晰展现了秦人发展路线。早在商初,秦人受命保西陲,来到了西犬丘(今甘肃礼县),秦始祖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今甘肃清水县),秦人由周人的附庸,地位逐步开始上升。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赐岐山以西的广袤土地,赏宅受国,封为诸侯,秦人从此成为了真正的诸侯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拉开争霸天下的序幕,仅在宝鸡秦先后建立汘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四个都城长达400余年,为秦人开拓疆土,争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秦献公迁都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一带,到了秦孝公时期,把都城迁到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大秦帝国。

周王有难出兵相救

千邑,作为秦的都城只有11年,时间虽短,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秦人越过陇山进入陕西的第一个立足的地方,秦人凭借这个能守能攻的根据地而东伐戎狄扩张领土。

千渭之会: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七百壮士以打猎为名,向东进发,到千水与渭水相会的地方,选准这块祖先非子养马的地方作为都城,建都48年。

秦公镈

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一个春秋窖藏的

秦公镈与秦公钟就是众多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一组,也是已

发现春秋秦国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被确定为国宝。宝鸡县

也就是秦国第三个都城—平阳,从秦宪公二年到秦武公二十年,共有36年作为秦的都城。秦公钟、鏄铭文完全相同,

长达135字,记述了先祖襄公“赏宅受国”和文公、静公、宪

公治国兴邦的业绩,都是研究秦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

证补史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雍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前383年)迁栎阳,历时294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

第四展厅——智慧之光

第四展厅以圆中有圆的四环同心式分割空间流线。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

觉冲击力强的宽幅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地诠释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青铜器动物世界及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金有六齐炉火纯青

公元前5世纪的《周礼?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青铜合金配比和掌握熔炼火候的文献。青铜器是由铜铅锡三种金属合成,是我国人类最早掌握的合金。人们根据红铜的特点加入铅锡调节,只有铸型工整规范,合金比例适中,工艺精湛巧妙,火候温度控制严格,才能生产出精美的青铜器来。

青铜艺术神韵昭彰

西周时期的造型艺术水平很高,它不仅是我国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周青铜器产生的特点之一,是实用器物更加追求艺术化,以各种动物或怪兽的形象作装饰或器物造型。尤其是青铜器纹饰设计达到了空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们国家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 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 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 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 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 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 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导游词2 各位朋友,您们好: 首先欢迎大家乘坐我们的旅游班车,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旅行社安排的东线一日游。我是这天随车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好了,为咱们驾车的这位师傅姓*,*师傅具有 多年的驾龄,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天我们俩共同为大家服务,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们必须尽全力为大家作好服务工作,期望大家能够满意。如果我们工作中有不周到 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千万不要客气!预祝大家这天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西安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叔叔阿姨阿姨夫们,老少爷们娘们们,大家早上*点钟好! 首先,我谨代表旅行社老板,全体老板娘以及全体导游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了表示我的热情,我要先给大家唱首歌,为什么要唱歌呢?不是因为我唱歌好听。我唱歌属于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走调,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唱呢?我们旅行社老板说了,您们就是我的上帝,耶稣阿门啥的,您们对我们导游十分重要,您们快乐

(完整版)介绍宝鸡的导游词

介绍宝鸡的导游词 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宝鸡景点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一:宝鸡景点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是古今中外颇享盛名的游览胜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钓鱼台建筑风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钓鱼台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新规划的景点为钓鱼台将再添新姿。 现在河边有一巨石宽2米,长2.5米,石面平阔,上书

“钓鱼台” 三字,石上有两条平行光滑的凹印,传说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钓鱼的痕迹。由这里至西宝公路边的一段土路,传说是周王西伯邀请姜子牙时用绳拉车经过的道路,这里还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庙和周文王庙,庙内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请姜太公连环壁画。庙前有四棵古柏,传为太公手植,枝叶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筑群各具风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钓鱼台水库,坝高50米,蓄水45万立方米,蔚为壮观,现辟为水上乐园,可划船游玩,钓鱼台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 篇二:宝鸡景点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我家乡是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 到过宝鸡的人一定都会赞叹不已,可你知道曾经的宝鸡是怎样的吗?就拿我局住的地方——清姜东二路来说吧!以前的东二路可以说是车水马龙,狭窄的道路两旁小商贩真是星罗密布,有卖菜的,有卖水果的,有卖工艺品的,有卖小吃的……人挤人人,人碰人都是常事,几百米的路要走半个小时,有急事那也没脾气慢慢晃吧!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垃

宝鸡市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中华石鼓园

宝鸡市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中华石鼓园简介 中华石鼓园2011年6月被宝鸡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命名为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该园2010年10月落成,坐落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石鼓山上,东临茵香河,南靠秦岭主峰鸡峰山,西望市区,北瞰渭河,是融“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该园新建的石鼓阁,为仿秦汉建筑风格,阁高56.9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园内另一标志性建筑--青铜器博物院,是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也是全国目前惟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馆内集中展示了1500多件青铜器珍品,其中数十件国宝级青铜器,免费与中小学生见面。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市内文物古迹众多,而尤以出土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最为著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晚清四大国宝的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大盂鼎均出土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落成,使陕西形成“东有兵马俑,西有青铜器”的旅游新格局。新落成的青铜器博物院位于宝鸡中华石鼓园内,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 展厅分为“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1500多件各时期在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从不同角度诠释宝鸡灿烂的历史和青铜器文化。

中华石鼓园还配套建成20个景点。利用自然崖体做成的周秦文化墙,展示了周秦民族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五德园景区,向游客阐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横贯石鼓阁东西的汉文字长廊,全面反映了汉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记载了周秦时期对汉文字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8000平方米的祭天敬祖广场以及祭天敬祖台,将向游人展示祖先祭祀祈祷的神圣场景。使中华石鼓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圣地,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 中华石鼓园 石鼓阁2010年10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落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 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 淳化大鼎西周64件禁止出国的顶级文物珍品之一 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现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日己方尊西周中期 扶风齐家村铜器窖藏出土日己方彝西周(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 1963年陕西扶风出土 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 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

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日己觥西周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聚居,所以历年来周原出土的窖藏青铜器很多。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及它盘、它盉等器。三件“日己”铭青铜器铭文、纹饰相同,造型各异。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这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青铜逨盘西周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西安市荐福寺及小雁塔导游词

距离西安城大南门外不到1.5公里处的友谊西路上,车马喧嚣声中有一清雅绝伦之地,便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所敲响的地方小雁塔所在地,这里在唐代时曾是荐福寺的浮屠院。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荐福寺 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一所著名的唐代皇家寺院,它就是荐福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和唐中宗李显。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天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 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著名。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而曾为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97年,契丹叛乱,法藏建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显然是用来颂扬武

周之天命所归。 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震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配合,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 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座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 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了荐福寺的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 走过白衣阁,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 小雁塔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李学勤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

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

宝鸡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

宝鸡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 一等奖(10项) 名次成果题目作者作者单位 1陕西省?炎帝志(著作)霍彦儒宝鸡炎帝研究会 2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杨忠泰宝鸡文理学院 3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著作)铁锴宝鸡文理学院 4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著作)冯肖华宝鸡文理学院 5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系列丛书(著作)中共宝鸡市委党校中共宝鸡市委党校 6谋划宝鸡“十二五”发展,必须明确四个重点突出五大着力刘焕勋市发改委 7宝鸡特大城市建设的现状、目标和路径段积仓郭虎林王笑洋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8宝鸡市第三产业发展路径和对策张宁杨小峰王向民市统计局 9全北齐文编年考论(著作)魏宏利宝鸡文理学院 10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市委政研室 二等奖(30项) 11宝鸡农民收入回顾与展望郭虎林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12栈道诗钞(著作)袁永冰凤县财政局 13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著作)侯耀先孙新宝鸡文理学院 14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孔润年宝鸡文理学院 15三十年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及深刻启示张全省宝鸡文理学院 16羌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高强(大)宝鸡文理学院 17出土文物与汉字文化(著作)段德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8宝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市工信局市工信局 19宝鸡市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情况调查何宝才刘宝铜市扶贫办 20清末东北边患与移民实边问题研究(著作)高强(小)宝鸡文理学院 21检察改革的反思与重构姚宏科市检察院 22宝鸡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研究杨爱军市政府研究室 23西府曲子资料汇编校注(著作)赵德利宝鸡文理学院 24印度现代化研究(著作)王俊周刘海玲宝鸡文理学院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宝鸡介绍

宝鸡 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教圣地。 1名称由来 宝鸡古称陈仓、雍州,华夏九州之一。 天宝14年(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鱼阳鼙动地来的时候,玄宗与贵妃正在华清池温泉水洗凝脂。叛军破关入陕,直逼长安。玄宗携贵妃杨玉环仓惶出逃,行止马嵬坡驿士兵哗变,玄宗被迫诛杀杨国忠,缢死杨贵妃,玄宗一行逃到陈仓,关中将士纷纷潜散。这时叛军追尾。玄宗慌不择路,只带几个亲兵钻入山中。爬过一座山峦,四面岩石陡峭无路可行。此时,山外尘土飞扬,叛军战马嘶鸣,玄宗扑到再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陈仓山顶,歇入庙中。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溃退而去。说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却晴空万里。众人再找那两只山鸡,已化为石鸡,昂首屹立。临别时,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 2荣誉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2009,全国仅南京和宝鸡),省级文明城市,中国十佳城市风貌奖(2012,以“炎帝故里青铜之乡”入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9),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全

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环境优美城市。 (我家就在渭河岸边的小区里,站在阳台向南可以渭水、秦岭,山水环绕着这里,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见蓝天,晚上行车在城市的道路上可以闻到阵阵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 3 西周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 宝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ll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4 交通要道 宝鸡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古有大散关,今有宝鸡铁路枢纽。宝鸡铁路枢纽为我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是通往中国西北、西南铁路交通的主要咽喉通道。为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宝麟铁路(在建)、宝南铁路(宝巴铁路待建)、西安至宝鸡高铁(西宝客运专线在建)、宝鸡至兰州高铁(宝兰客运专线在建)交汇点,为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1958年诞生于此。西部第一条动车组西宝动车组也于2007年开通,宝鸡的铁路交通十分发达,每天经停宝鸡火车站的列车多达130趟。 5 旅游景点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https://www.doczj.com/doc/7411170336.html,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 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 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在这件青铜

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欢迎阅读!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光就宝鸡的地理位置,出土大量的青... 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欢迎阅读! 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 光就宝鸡的地理位置,出土大量的青铜器不足为怪,著名的讨商伐纣西周也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因为宝鸡市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在这里建立了西周王朝的政权。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记录着封建王朝的兴败衰亡,更多记载的是墓主人身份权利和地位。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体现它本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字越多越显得珍贵。宝鸡出土的很多青铜器被国家故宫博物院所展览,你在故宫看到的青铜器有一大半都来自这里,故宫里的青铜器只是冰山一角,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器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它高贵象征着权利和地位。也是封建王朝时期所留下最好的历史见证,为我国考古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参考资料。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以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1500多件,目前绝大多

数真品在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逨盘、胡簋、史墙盘等百余件,它们有的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有的工艺高超,精美绝伦;有的则以铭文见长,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塬,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通高39厘米,重约14.6公斤。器物内底铸有铭文122字,记载了成王完成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在铭文中出现最早的"中国"一词。 陕西省、宝鸡市文物部门在对石鼓山西周墓葬区进行考古勘探过程中发现一批重要文物,考古队已完成发掘小型墓葬10座、中型墓葬1座,共出土青铜鼎、簋、钺、戈、凿、镞、铃等12件,陶鬲6件,陶罐10件,另外有玉饰、石、贝等器物。 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在修建房屋开挖地基时发现有 青铜器,立即主动报告,文物部门当即展开抢救清理,发掘商末周初贵族墓葬一座,出土各类文物101件(为探讨该区域姜姓戎人与姬姓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考古资料。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宝鸡地区乃至关中地区商周考古学文化,以及西周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根据国家文物局指示安排,由陕西省、宝鸡市组建石鼓山考古队。 宝鸡市辖区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应该是岐山县境内,岐山县县志里也有很多记载。 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wtt帮大家整理的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2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为了揭开秦始皇陵墓的奥秘,考古学家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的调查,最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拥有一支雄兵千万,由七千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他们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但由于我们现代世界技术达不到保护兵马俑的要求,目前只有一号坑、二号坑出土,有几个坑的轮廓已经出现,但停止挖掘的钻探,其它的地下文物都被保护起来,以免遭到破坏。 西安兵马俑,壮丽的景观,世界独有人土的美观!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3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陕西出土青铜器 像鹿又像羊还有小翅膀

陕西出土青铜器像鹿又像羊还有小翅膀 在石鼓山出土的似羊似鹿的牺尊“萌翻”现场考古专家昨日,宝鸡石鼓山M4号墓文物提取第二日精彩不断。除了从提取的青铜鼎和青铜甗(zeng)分别发现铭文外,一件造型雄浑大气、制作精美的四耳乳钉兽面簋掀起了考古现场的一次高潮。而令所有考古现场人员屏息赞叹的是:一件长着小翅膀的青铜牺尊可谓精美绝伦,也为昨日34件文物的提取工作画上了完满句号。 连续两天,M4号墓壁龛48件文物提取结束后,考古人员将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二次清理发掘,提取隐形信息。考古队还将对棺椁进行挖掘清理,到底里面还隐藏多少惊喜,令人期待。 四足小方鼎 一行铭文显示主人名字 昨日提取的34件青铜器中,最先引爆全场的是一件不起眼的四足小方鼎。

当考古人员用毛刷清理掉方鼎内壁的泥土后,一串铭文映入眼帘。铭文从左至右竖排有“乍韦亚乙尊”字样,考古人员解释说,铭文第一个字“乍”通“作”,“韦亚乙”是这件鼎的主人,而“尊”是对器物的泛称。据此推测,这件方鼎是为名叫“韦亚乙”的人或族制作的尊。 既然铭文已经出现,是否铭文所称的“韦亚乙”就是墓主呢?考古人员解释说,鼎的主人和墓主是否同一人,目前还无法画等号。 随后,包括方座簋、青铜罍、分体甑等一批珍贵文物陆续出土。其中提取的一件青铜分体甑(zeng蒸食用具)和以往的甑、鬲组合的青铜甗形式有别。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说,提取的这件商代分体甑非常罕见,目前只有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过一件。 有趣的是,一件在壁龛里受损的青铜罍被吊装上来时,身上被纱布缠得严严实实。现场的专家打趣说,这是给骨折青铜器的包扎。 一件似羊似鹿的牺尊华丽亮相,可爱的造型“萌翻”现场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游完三学街步入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万历年间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牌坊的南面是照壁,即塞门。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里孔庙之所以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出入礼仪之门。 大家请看中间这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0897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Tour guide of Xi'an Museum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篇1 西安博物院位于荐福寺院内。通过院内的主题陈列“古都西安”,你能了解到西安千年的建都历史和都城发展史。院内还有从周至明清各个朝代的西安城的“城郭模型”,能够看出历代都城的规模、布局和当时的生活状况。 博物院还收藏了众多西安地区各时代的文物,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中不乏精品文物,如:唐代“三彩诞马”,采用了无鞍无缰的造型,体现了唐代自由不羁的社会风尚;带莲瓣纹的底座与塔式盖罐相配的唐代“三彩莲瓣器座”,具有明显的佛教含义;西汉文物“蒜头壶”,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起源于关中,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各地,到了西汉中期,蒜头壶基本消失。 此外,博物院还有专题陈列,如:佛教造像艺术、古代书画、玉器、以“颗栗大千”为题的印章等等。博物院与小雁塔同处一院。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篇2 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城墙以南二公里处,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约254亩。博物院于20xx年5月18日建成开馆,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博物院由我国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设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 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为创作理念,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地区各时代的文物13万件,其中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博物馆首次展出了各类精品文物20xx余件。陈列除了采用传统的展柜式外,还使用了多种反映当今高科电子技术及影像、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以“古都西安”为主题,以西安13朝古都、一千多年建筑都史为主线,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专题陈列设有以“宝相庄严”为题的佛教造像艺术、以“三真六草、镂月裁云”为题的古代书画、以“天地之灵”为题的古代玉器、以“颗栗大千”为题的印章等陈列;临时陈列则以“京畿遗珍”为题,首次将市属相关区县的珍贵文物集中展出。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篇3 西安博物院地处西安城南,占地面积245亩,由博物馆区、唐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馆、塔、寺、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自20xx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博物馆,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西安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在13万件馆藏文物中,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14400余件,其中近20xx件文物系首次面世,精品荟萃,异彩纷呈,演绎了古都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