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

一、基本实验仪器的应用

1.刻度尺: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

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m。

2.温度计:关于温度计,请你填写以下空

格。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图2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

其中图是体温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和℃。

(3)下表是几种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

沸点/℃

温度凝固点

/℃

水银-38.8357

酒精-11778.5

水0100

①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8.3℃,应选用_____温度计来测量南极气温,因为______________;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应选用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沸水温度,因为______________。

2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22所示。

(1)图23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24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图22 图

23 图24

23.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过长,请你帮他分析这可能是的原因造成的(任意写出一种原因即可),相应的解决办法是

经过改进重新进行实验,该同学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1)在图25所示的方格纸上,以时间t为横轴,温度T为纵轴,根据记录作出水的沸腾图象。

(2)在3—7min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用水的沸点是℃。

25

图26

(3)“炖”菜是人们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26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

3.天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

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

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应()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

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手向左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记下

盘中砝码的质量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他的操作中的错误是。

(3)当他改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

4.量筒: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筒中的液面是凹形的,测量者的视线应与凹面的____相平(填“顶部”、“底部”)。如图4所示,其中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由图5可知,液体的体积为_____cm3,固体的体积为____cm3

二、综合实验部分

11.如图12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1)小球从位置a 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小球所作的运动是不是匀速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小球从位置a 运动到位置d 的平均速度有多大?

图12

12.某同学在探究音调与响度有什么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图13

(1)如图13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

(2)如图13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是锯条的振幅,听其响度,这说明响度与有关。

13.如图14所示,是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所拍摄的一组图片,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入射方向依次拍摄的。实验用的主要器材是手电筒式激光源和半圆型透明玻璃砖。图中O点为半圆型透明玻璃砖

的圆心,入射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向分界面MN.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所显示的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当激光源发出的光沿法线方向射向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上时(即入射光线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其传播方向。

(2)当光由玻璃斜射到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MN上时,在分界面同时产生的两种现象是。

(3)比较甲、乙两图,你有哪些发现?把你的发现都写出来.(提示:可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从各角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各线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4)观察丙图,并与甲、乙两图进行比较,你有哪些联想或猜想?你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把你的联想或猜想以及能够提出的问题写出来.

14

图15

14.如图15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进行(选填“能”、“不能”),理由是。

15.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16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17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

(3)为了保护视力,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16

图17

18.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的密度时,如图20所示,左图是用天平称金属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所放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的是用量筒测金属块体积,放金属块前、后液面的位置。请从图20中读出数据,将这些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图20

金属块的质量m 金属块放

入前水的

体积V1

金属块和

水总体积

V2(cm3)

金属块的

体积V

=V-V1

金属块密

度ρ

(g/cm3)

(g)(cm3)(cm3)

10.(宜昌)关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C.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一定相等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二、填空题

11.(宜昌)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字,把它拿到暗室里,只用绿光照射时,则白纸呈____色,红字呈________色。

答案:绿黑

12.(潍坊)如图9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改变光传播的方向;(2)光源;(3)适当调整镜头与透明胶片之间的距离。

13.(梅州)如图10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10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______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答案:凸照相机远离

14.(鸡西)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将光屏移到图11中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

是。如果要想使像变小,蜡烛应向侧移动。

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像;左

15.(襄樊)枣阳市素有“中国桃之乡”之称。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在三月和煦的阳光中,显得妩媚令人陶醉。我们看到红色的桃花,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桃花上反射的缘故。

答案:红光

16.(菏泽)图12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答案:C A

17.(菏泽)如图13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用平面镜做实验(填“能”与“不能”)

(2)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答案:(1)不能;(2)不但可以象平面镜一样反射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找到像的位置。

18.(扬州)桥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前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__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__引起的。

答案:反射;直线传播

19.(烟台)如图14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不同颜色的光.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14乙),则光屏上就出现.

答案:红、橙、黄、绿、蓝、靛、紫(或七种)红色

20.(苏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当物距为25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

像.当物距为5cm时,成像,在放大镜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答案:缩小;正立放大虚;放大镜

三、作图与实验题

21.(宜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物体AB、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5所示,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物体AB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不要求作光路图)。

答案:见图16。

22.(黄冈)如图17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

答案:见图18。

23.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19所示,请在图19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答案:见图20。入射光线平行射人,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方向相反.(答出一条即给分)

24.(镇江)根据图21中的入射光线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答案:见图22。

25.(莱芜)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23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4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力学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5s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C.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 D.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绝不会慢到5s跳一次;故A错误; B.中学生的身高一般是170cm左右,170cm=1.7m;绝不会达到165m;故B错误;C.中学生的质量一般在100斤即50kg左右,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重力G=mg=50kg×10N/kg=500N;故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500N符合实际;C正确; D.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达不到10m/s,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厦门公共自行车绿色标志由人、自行车和道路三个元素组成,寓意绿色出行.关于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路面受到人的压力 B. 人受到路面的支持力 C. 自行车受到路面的支持力 D. 人和自行车都受到路面的摩擦力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路面受到压力是自行车施加的,A不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支持力是自行车施加的,B不符合题意;自行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摩擦力是自行车施加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

A. 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 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C. 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 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分析】(1)抛出的物体不再受到手的推力的作用,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3)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小球出手之前,和手一起运动,抛出的小球,不再受到手的推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小球出手前后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改变了小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 故选C. 【点评】(1)掌握抛出的物体不再受到手的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容易错误理解成还在受到手的作用. (2)掌握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掌握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4)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保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圆环用轻绳吊在天花板上,环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环自大环顶部开始分别向两边滑下,当两个小环下落至与大环圆心等高时,小环所受摩擦力为f,则此时绳对大环的拉力为() A. (M+m)g B. (M+2m)g C. Mg+f D. Mg+2f 【答案】 D 【解析】【分析】小环受到大环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向上,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环受到两个小环的摩擦力大小各为f,方向向下;以大环为研究对象,处于静止状态,大环受到向上的力是绳子对它的拉力F,受到向下的力有:大环的重力G、两个小环的摩擦力2f; 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一、力学 1.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与物块相连,一起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用手对弹簧上端施加5N竖直向上的拉力,物块没有被提起来.则 A.弹簧对手的拉力大小也一定是5N B.弹簧对手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 C.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相同 D.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所以弹簧对物块的拉力没有产生作用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用手对弹簧上端施加的拉力与弹簧对手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A正确;手对弹簧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故B错误;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分别作用在弹簧顶端和下端,即作用点不相同,故C错误;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是因为受到的合力为零,但弹簧对物块的拉力的作用效果是存在的,故D错误,故选A.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 B. 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A 【解析】【解答】A、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惯性,不能说“产生惯性”,A符合题意; B、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即防止车辆侧翻或侧滑,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水会给人向前的力,使人前进,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A . 【分析】A、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物体无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不是由于物体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主要从复习目标、知识储备、典型例题、操作步骤及精选的探究题习题专练,希望本篇的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的复习, 【复习目标】 1、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各要素。 2、能够熟练掌握课本设计的各个探究实验。 3、能够对提出的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知识储备】 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可只包含一个或多个要素。 【典型例题】 【一】对提出问题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例题:某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看起来她们体重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宽而浅。请同学们经思考后提出一个相关问题?

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对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例题.用手将一块木板慢慢压向水中,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时,你的手感受到向上的力越大。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提出一个假设或猜想。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练习: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干的快这一事实,情根据以上事实提出你的猜想 猜想:液体温度高、表面积大、表面空气流速大,液体蒸发的快。【三】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能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能选择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例题:设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完整)初中物理20个实验题

中考专题总复习:实验专题 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 光学实验3个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 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实验题的特点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部分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 (力学部分) A、知识提要: 一、速度、密度、压强、功率: 二、重力、功、液体压强、浮力、机械效率: 三、二力平衡的条件: 1、 2、 3、 4、 四、液体压强的规律: 1、 2、 3、 4、

5、 五、阿基米德原理: 六、杠杆平衡条件: 表达式: 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八、牛顿第一定律: 九、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增大磨擦的方法: 减小磨擦的方法: 十一、质量 1、宇宙是由构成的,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物质是由构成的。 2、叫物体的质量。质量是物质的,把一块铁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把它加热,质量,把它熔成铁水,质量,把它折弯,质量,把它切掉一小块,质量。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使用天平测质量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做到水平,归零,平衡;使用天平测质量时要将物体放在盘,砝码放在盘,按照的规则加砝码,当砝码不够用时再移动。在读游码示数时要以游码边所对的刻度为准。 4、天平不平衡时的处理方法:如果是调节时不平衡,则应通过调节使它平衡,如果是测量时不平衡,则应通过加减或移动使它平衡。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教材第10页) 十二、密度 1、水的密度是,物理意义:。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 3、物质大多“热胀冷缩”,即温度升高,体积,密度。体积受温度影响较大,和较小。 4、水在时密度最大,以下时热缩冷胀,称之为水的反常膨胀。 十三、机械运动、速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3、时间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4、长度测量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5、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减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 6、物体的叫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7、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是一个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的物体是的,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物体是的。我们通常是以为参照物的,描述时往往省略不提。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2017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及答案(完整)

2017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训练 一、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及解法分析: 1、测量型实验题 这种实验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型实验和间接测量型实验。(如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 2、探究型实验题 这种实验一般是要求通过实验得出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物理规律。 常用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 3、开放型实验题 有许多物理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验仪器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也就是说物理实验具有开放性。 4、设计型实验题 设计型实验让我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能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题大部分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求写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还有就是贴近生产、生活,常把日用品作为实验仪器来验证物理规律,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规律:被探究的因素不同,其它因素在要控制相同。 2. 转换法: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或者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如探究电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反映电热的多少) 3. 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4.建立模型法:例如: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引入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等。 5.类比法:例如:将原子结构模型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电压与水压类比;电流与水流类比等。 6.等效替代法: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未点燃的蜡烛去代替点燃蜡烛的像. 三、初中物理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1)解探究实验题目应抓住探究的目的思考,应怎样操作才能验证某个猜想或得出想要的规律、关系。 (2)解测量实验题目应抓住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思考,要测出某个物理量要知道那些物理量,然后根据题目给出的器材怎样才能测出这些物理量,思考清楚后再去解答 三、初中物理实验清单(加粗字体的为重点,年份是指广东中考已考) 声学 1、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探究声音的单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光学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013)(2016)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012)(2014)(2015) 热学 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3、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容) 4、观察水的沸腾实验。(2015) 力学 1、用天平量筒测密度(原理:ρ=m/v) 2、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一、力学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物体间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答案】C 【解析】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故A正确;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B正确;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故C错误;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为“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也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同学们应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和领会. 2.如图所示,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时其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摩擦力(方向:沿着斜面向上)。 【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判断。 故答案为:D。 3.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

A. 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 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C. 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 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分析】(1)抛出的物体不再受到手的推力的作用,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3)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小球出手之前,和手一起运动,抛出的小球,不再受到手的推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小球出手前后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改变了小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 故选C. 【点评】(1)掌握抛出的物体不再受到手的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容易错误理解成还在受到手的作用. (2)掌握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掌握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4)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保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4.某弹簧秤中的弹簧断掉了一小段,如果重新安装并调零以后继续使用,测量值与原来的测量值相比较() A. 测量值偏大 B. 测量值保持不变 C. 测量值偏小 D. 前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答案】C 【解析】【解答】弹簧变短后其劲度系数会增大,在拉力相同时,弹簧的伸长变短,如果继续使用原来的刻度盘,必然会使测量值偏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同一只弹簧在变短了之后,它的劲度系数会增大,在同样拉力时其伸长量会变小,这样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 5.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某同学在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时,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弹簧所受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线中的哪一个() A. B. C. D.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力学部分 一、密度(探究和测量) 1、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 .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 .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 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 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1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 kg/m 3. 2、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2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2b 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 3= g 。 (2)请按照图4a 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 图 1 a b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1)表中漏填了两个数据,请你在表中补上。 (2)根据上表数据,在图3中画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线。 (3)由数据和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2010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4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4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图4 图3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力学 1.一弹簧测力计上挂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秤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A.大于G B.等于G C.小于G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由于测力计外壳的重不能忽略,所以会使测量的示数大于物体的重,故A正确。 选A。 2.《村居》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儿童放飞风筝的画面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放风筝的儿童在奔跑中惯性会消失 B. 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 D 【解析】【解答】A、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A不符合题意; B、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C不符合题意;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所以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如图所示,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这下学生更疑惑了。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2018中考物理专题——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

2018中考物理专题——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结)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洪江区一中,邓亚平 一、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作用: ⑴该实验是探究物质比热容的核心实验,能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基础; ⑵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较好的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也有所不同; ⑶由实验得出结论,客观具体,学生容易接受,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传统的实验是使用控制变量法,用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 2.不足之处: ⑴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⑵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两个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等)不便于控制;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实验创新 ⑴直观比较,直接得出结论。⑵改进实验装置,减少实验误差。 2.改进之处 ⑴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相同时间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所用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直接; ⑵;利用串联的阻值相同的电阻丝加热,更精确的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⑶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分解

1 / 9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 一、《天平量筒法》 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 (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 (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 2; 实验结论: 二、《助沉法》 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 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 和石块的体积V 1 (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助沉法)测出 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 2; 实验结论: 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 四、《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测固体密度 【例题】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 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 实验步骤: (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1 2v v m -=V m =ρV m =ρ1 2v v m -=V m =ρ

初三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2015大成中学初三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应选择_____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玻璃板是薄的好还是厚一点好?为什么? (2)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的 (3)实验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的关系。 (4)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便于找到像 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类比法”) (5)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关系。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像。 (8)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并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 玻璃板,小红还发现物像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_. (9) 小红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_ ,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 实际是由于____________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 的像.是由于____________而成的_______像 2.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 .与物体间压力大小有关 B .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 .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 .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毛巾、钩码、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 ①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 ______ (填序号)的正确或者错误。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要匀速拉动木块的原因是: (3)就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正确或者错误.请你把验证这个猜想的实验操作过程叙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验证这个猜想的实验表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