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概论(复习提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提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提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提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业”。

在先秦文献中,凡说到教育的,多只用一个“教”字。认为教育是培养的一种活动,目的是在于使人为善。

在西方。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故居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假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

其一,教育受社会制约。其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重要标志。其三,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古代教育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当然这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余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成“成均”和“庠”。形式化教育开始出现,则是在夏、商、周时期。(一)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凡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为地方官学。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汉朝是继秦以后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逐渐建立起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校教育体制。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立太学,标志着中国古代以教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四川成都设立学宫,史称“文翁兴学”。

唐朝在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指引下,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唐朝的中央官学分为中央专设和中央机构附设两大类。中央专设的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中央机构附设的学校主要有崇文馆、弘文馆、崇玄馆、医药学。唐朝的地方官学有经学、医学、崇玄学三种类型。

私学是私人办理的学校。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可以分为初级私学和高级私学两类。初级私学一般统称为蒙学,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高级私学是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年人进行专业教育的学校。私学采用个别教学法。在汉代常用的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十分相似于英国的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中国的转相传授比导生制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朝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其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宋朝的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即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清朝末年实行“新政”,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

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与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对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后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学校教育内容

在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数、书六种科目教育。六艺教育包含多重教育因素,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封建时代,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两方面。蒙学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西汉时,史游编撰的《急救篇》流传最广、印象最大。宋以后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官学、高级私学以及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已设立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这类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相关的专业知识。东汉时期设立于洛阳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三)选士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三种形式。

察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确立于西汉。又称乡举里选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争取。

科举制的全称是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其间历时整整1300年之久。

二、近代教育

新式教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出现个别的新式学堂到建立近代学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一)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由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即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秦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实施的新学制,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主持拟订。它是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它以日本为媒介,全面引进了西方教育制度。癸卯学制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制订的民国新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的正式名称为《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和“1922年学制”。中等教育段分为两级,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它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也最成熟的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的学习蓝本。

(三)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改学部为教育部,长官称教育总长,首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各为学务处或学校司。1917年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改称教育厅,隶属教育部。

二、建国后的教育

(一)改造旧学校,创建新教育

(1)改造旧学校;(2)颁布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从1952年起,我国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热潮。当时翻译了出版了大量苏联教育论著,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二)粉碎“四人帮”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1)批判“两个估计”;(2)平反冤假错案;(3)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转批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标志着中断多年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恢复。

(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提出“三个面向”方针。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为“三个面向”。1985年后,“三个面向”被载入党和国家主要决定和文件中,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2)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就是“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它的提出、确立和实施,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正确道路。

(3)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构建起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西方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一)古希腊教育

在古代希腊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强大,也最有名。

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教育目的是奴隶主贵族子弟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斯巴达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儿童属国家所有,女孩子同样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有很大的不同。雅典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到智育和美育。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各以其不同特点影响了以后西方教育的发展

(二)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教育主要分为共和时期的教育和帝国时期的教育。

在共和早起,罗马经济主要为农业为主,与邻邦的战争频繁,因此这个时期的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共和后期,罗马的工商业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在对希腊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改造,促进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发展。当时罗马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即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希腊的文化和教育经过罗马的改造而对后来的欧洲产生了影响。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这一时期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基督教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士是主要的教育者。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显得相当薄弱。这时期世俗封建主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所谓骑士精神包括军人品德、宗教品德和社会交际品德三方面得内容。所谓骑士技能集中表现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也是其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7、8岁以前为家庭教育阶段。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到的教育,内容有身体的养护于锻炼、道德教育和宗教知识。7、8岁以后为侍童教育阶段。12—14岁为侍从教育阶段,主要是伺候领主,在照料主任日常生活中,继续学习贵族礼仪。至21岁,经过仪式便可以正式成为骑士。骑士教育注重礼仪、文雅的举止,对后来在欧洲出现的绅士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学者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时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而且它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城市学校是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二、近代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不再局限在培养神职人员,而是为了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为社会主义进步而献身的人员。(2)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提高、社会改良与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3)拉丁文、希腊文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古典文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把游泳、体育视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全发展。(5)宗教道德教育逐渐解体,开始提倡人道主义、乐观主义、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以及合理享乐等新的道德观。(6)古代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主张重新被重视,并逐渐付诸实践。(7)理论联系实际,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等思想被提出并在实际中运用。(8)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及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最初提出。

(二)近代德国教育

在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德国曾作出重要贡献。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影响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双轨学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等,也大多起源于德国,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17、18世纪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德语学校的发展,世俗政权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强迫义务教育的提出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主要训练德意志各封建公国的官吏,以及预备担任学术职业。17世纪后半期的哈勒学园成为教育革新的旗帜。高等教育以哈勒大学的改革为中心,导致了一场新的大学运动,推动了德国大学都按照哈勒大学以及哥廷根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改革。

(三)19世纪以后西方教育的特点

(1)国家重视教育,建立公共教育体系

(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联系日益增强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第三节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思潮。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2)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提出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

(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普及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4)教育信息。教育信息化就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

第二章教育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开始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先是借道日本,继而效仿美国,后来又学习苏联。

一、古代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而优作为入仕的必备条件。他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

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学问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研究墨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有本焉”。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性原则的教育家。

(三)《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它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即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并对因材施教作了初步理论概括。它主张尊师。认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人民才会爱学好学(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大学》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儒家学者有关大学教育的一篇专论。也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提出了道德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所谓三纲领和八条目。被称为“我国一本较系统的德育原理教科书”。

(五)《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它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其被称为我国“家训之祖”。

(六)《师说》的教育思想

《师说》是中国古代阐述教师问题的名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师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三项,即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其次,提出以“道”为择师的标准。最后,提出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七)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近代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深刻阐述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1916年12月,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他还主张教育独立,有其合理性,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是主张教育脱离政治而独立,在理论上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卓越先驱。在他看来,提倡职业教育,其目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某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之准备”。20世纪20年代后,他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两句话:“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黄炎培提出社会化和科学化。黄炎培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必须遵循“首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原则。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

(三)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从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

在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颂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在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崭新的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培养小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陶行知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他主张“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倡导“活教育”,他是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倍尔”。“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再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三、教育学和引入与发展

直至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论吧才被大规模地引进,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是从借道日本开始的。

(一)借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

清末,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了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它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日本教育理论书籍为主要载体,以译书为主要方式,以留日学生和来华日本联系为主要力量。其二,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其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教育从学习日本转向以美国教育为蓝本,开始于辛亥革民之后,以20世纪20年代为高潮。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便在中国广为传播,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凯洛夫主编《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引进苏联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有利于确立马列主义教育学说在我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我国教学学科建设,以及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

(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教育学中国化的问题,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1929年,庄泽宣就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1957年又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学中国化问题”,意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学。1982年9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

第二节西方教育思想的演进

一、古代教育思想

在古代西方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是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活跃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雅典。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产婆术”

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主张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理想国》

《理想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其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其二,强调早期教育。其三,主张德、智、体、美德教育内容。最后,提倡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家。《政治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其实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德教育家。

二、近代教育思想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母育学校》(1630)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详细论述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著;《大教学论》(1632),被称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世界图解》(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一句直观原则编写的幼儿看图识字课本。他被教育史家誉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和“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在《大教学论》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他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

(二)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塔洛齐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在他看来,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他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揭示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他早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的要素教育思想。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普通教育学》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1806年出版社发行,被誉为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他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整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四)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在教育史上最早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概念引入人的生命和教育。主张发展和顺应自然,是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1837年,福禄贝尔为3—7岁儿童创办了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他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的主题是家庭教育,幼儿园只是作为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扩张,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不是“代替”。他认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种适当的游戏和活动。他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所谓“恩物”,是福禄贝尔为了让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和制造的活动玩具,一共有八套,意谓它们是上帝的恩赐。他在教育史上提出将手工作业列为学校课程。

三、现代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1916年在纽约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教育代表作。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最清楚明白、最全面的宣言”。

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他称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传统教育”,称自己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杜威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自辛亥革命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创立了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成为自福禄贝尔以来,在幼儿教育界影响最大的人,被誉为“幼儿园的改革家”。蒙台梭利于1907年在罗马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展幼儿教育实验研究,获得了极大成功。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儿童之家”的教

育经验,出版了《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其成为“国际公认的进步幼儿教育先驱”。

第三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个体享用意识和能力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使个体社会化有了充分的保障。二是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利环境。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和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个性发展目标,明确个体个性化的方向。第二,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第三,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体个性化打下基础。第四,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

(三)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能够充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个体幸福的基础;其次教育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最后,学校生活本身是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像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价值,学校生活为人们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幸福的良好氛围。

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顺序行与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表现为一个有低级到高级,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具体方面也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反映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不均衡性。

表现在:一是组成集体的各子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成熟程度等不均衡;二是即使是组成集体的同一子系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

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并及时把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关键期。

3.个别差异性。

表现在:一是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二是不同个体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差距明显。三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所以认清并重视其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调动并发挥其个性潜能,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稳定性与可变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作用下,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和速度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个体在各个年龄就阶段的身心发展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了解并掌握每一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保持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要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把握时代状况,针对学生特点,不断革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基础教育主要涵盖了幼儿期的学前教育、童年期的小学教育、少年期的初中教育和青年初期的高中阶段

教育四个阶段。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除了要促进幼儿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为,这一阶段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帮助幼儿掌握两类“工具”,形成两类交往模式。初步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其中,两类工具分别是指语言工具和幼儿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两类交往模式是指与他人合作的交往模式和理解并服从外在规则、成人要求的交往模式;两种对自己的态度是指积极要求自己的态度和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态度。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做学校、班级等自己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小主人”。

3.少年期与初中教育

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变化剧烈的一个时期,一般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教育方面的任务,首先,应该加强青春期的教育。其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如创造丰富的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加强代际沟通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4.青年初期与高中阶段教育

这一时期一般是指14、15岁至17、18这段时期,相当于高中年龄阶段。这时,学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高中阶段,首先应该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道德精神。其次,应注意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有一定深度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此外,还应全面地设计学校生活,让高中生的身心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析

人的发展主要是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体自身活动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遗传素质。

遗传是保持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生物现象,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获得的。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潜能、方向、范围和程度等;第二,遗传素质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特点具有一定得影响。

2.环境。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和机遇,影响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3.个体自身活动。

个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所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都不可或缺的。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活动及其作用是共时、交融的。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三个基本因素之间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整体影响着人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总的特殊作用

学校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是专门旨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第二,学校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第三,学校应该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者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三)正确看待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持教育万能论者普通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

的决定因素。

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可见,持教育无用论者都普遍强调人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后天发展中的重要性,他们虽然也注意到了教育,但他们却都不承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体的发展,是其遗传素质、环境条件及自身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的作用,帮助个体实现发展目标。任何过分夸大活否认教育在个体发展中作用的看法,都有其片面性。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第二,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第三,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首先,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创造、保存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再次,教育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第四,现在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一,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第三,教育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二、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2.政治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

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2.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4.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

2.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教学方式、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1.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规模;(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结构;(3)人口增率影响教育质量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质量既是教育影响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已经影响到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都会影响到教育,教育结构只有很好地适应人口结构方面的变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即使是社会各系统都能够很好地正面推进教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不是无限度的。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讲课讲稿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

导言 一、解释以下概念并指出其区别 语言学语文学小学 二、语言学理论在指导语言实践上有哪些作用? 第一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的主观性 二、举例说明 1、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2、信息传递中接受存在的方式 三、论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第一性的、最重要的手段第一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举例说明:语言的民族性 三、简答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3、聋哑人的语言问题与思维特点 四、论述 1、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

2、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征候 2、心理现实 二、辨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定义区别相同点分点答题) 1、语言和言语 2、征候与符号 3、语言与符号 三、简答 1、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分点答题不举例) 2、怎么理解“人的心理现实是不断增量的” 第二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 3、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 二、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三、论述 1、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 2、语言层级装置靠语言单位的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第二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简答 1、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后天的语言环境决定着人的语言能力的现实和维持 2、语言是其他动物与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论述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音标 2、国际音标 二、辨析区别和联系 语音学和音乐学 三、简答 1、语音与自然界声音的异同 2、语音学研究的诸方面 第三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纯音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5、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三、重要知识点 6、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7、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 8、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9、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10、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11、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 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试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Δ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Δ重点、要点) Δ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P76 Δ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50 Δ10、如何进行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Δ11、中小学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Δ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P110--114 Δ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Δ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5、为什么说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 16、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7、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二、单选题 1.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C)。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著作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一、判断题 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F 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T 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T 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F 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T 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T 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F 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T 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F 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T 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T 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F 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T 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F 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F 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F 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T 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F 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F 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F 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T 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T 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T 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T 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F 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 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T 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T 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F 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运算"概念,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F 3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T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T 34、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F 35、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T 36、诊断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T 37、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T 38、政治性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T 39、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T 40、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T 二、单项选择题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未完成性 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 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 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者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特别是那些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一般正常

教师考试教育学教育概论思考与练习(三)

教师考试教育学教育概论:思考与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________经济,________经济。 2.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具有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3.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________。 4.社会生产力制约与________有关的教育内容。 5.社会生产力________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因素。 8.教育是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的________因素。 (二)选择题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和促进,主要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制度上 B.教育方法上 C.对人的培养和促进上 D.教育领导权上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________。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4.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配,这是由一定社会的________所直接决定的。 A.政治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文化水平 D.教育方法 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6.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是________。 A.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B.教育制度制约政治制度 C.只有在古代教育阶段,政治制度才决定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无关 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美术教育学复习纲要 打印版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 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共14 题,每题1 分) 2、多项选择(共7 题,每题2 分) 3、名词解释(共5 题,每题4 分) 4、简答题(共4 题,每题7 分) 5、论述题(共2 题,每题12 分) 三、重要知识点 1、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2、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法、学科教育学 3、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教学方法:淡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5、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6、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题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 (重点、要点)

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P50 10、如何在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11、中小学生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 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P76 P110-114

《教育学概论》免费师范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2014-2015学年1学期《教育学》考试题型与范围 一、问题简答(共3题,5分/题,共2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从学校教育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员基础、文化的发展、国家机器的形成等方面简要回答。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③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 7.简述校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8.制约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个主要因素: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知识发展与更新,简要阐述。 9.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间有何关系? 一、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更多是个体的自我发 展。二、德育过程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受外界多重因素的影响。三、德育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形成的结果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 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 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 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 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 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8.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9.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