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至于、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是指凝结在教师身上的带有个人特色的稳定的个体修养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的人格素质是促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素样,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结为“三心”,即:爱教之心、爱生之心、爱学之心。

6、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方

7、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在一定数目范围的集合体,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9、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作用表现在他是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联系班上各个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苦干力量。

10、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她链接教师与学生,既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根据。

教育影响的具体因素包括: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核心因素)、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

1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2、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13: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14、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5、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他从整体上规定者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可是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

16、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以道德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带的规划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

1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缩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8、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9、教学(教育过程)的概念: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能力和体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20、教学工作的准备环节——备课: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上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1、备课的方法:(1)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2)制定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2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必须具备的条件: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语言清晰5组织严密6积极性高

23、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作业与辅导教学工作的检查环节——学习成绩的测评

24、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25、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6、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并发现知识,发展能力。

2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示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叫法与学法的统一。

2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实验法6参观法7实习作业法8读书指导法9练习法等

29、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

30、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是学生获得、巩固、检查知识的方法。

31、教学策略: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论述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3)教育学的不断发展阶段

2、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家庭起源论(四)劳动起源论

3、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

4、教育的特点:(一)永恒性(二)社会性<包括历史性>(三)阶级性(四)发展性(五)长期性(六)长效性(七)前瞻性

5、教育的主旨:

(一)教育要解放人的身心

(二)教育要发展人的潜力

(三)教育要提升人的素质

6、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史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四)教育还是生产心动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7、人的发展的概述及规律:

人的发展: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8、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人的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1先天因素是造成人的差异的原因之一2先天因素为个体提供来自主题的足够的条件3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而言呈减弱趋势

(二)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1环境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因个人的作用方式不同而不同

9、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社会化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2教育促进人的能力社会化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人个性化1教育具有开发人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10、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生产劳动方面的意义,而且也应该包括意识、精神,道德、个性等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1、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

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2、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充分弘扬人的本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分别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3)素质教育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它要为学生打下素质基础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性1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张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三,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想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个体性与群体性

(4)示范性

(5)长期性

15、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1现代人才观2现代学生观3终身教育观4素质教育观5教育民主观6教育科研观

(二)全面的文化知识1任教学科知识2任教学科相关知识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1语言表达能力2板书技术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4说课技术(四)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1教材处理能力2获取信息能力3课堂设计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课堂把我能力6开导感化能力7教育创新能力8社会交往能力9教育科研能力10心理调适能力

16、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青少年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青少年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青少年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四)学生是债权主体1学生是权力的主体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力和责任

17、构成班集体的必备条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传统与作风。

18、建设与培养班集体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

(2)指导帮助班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3)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

(4)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5)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8、教师应当注重个别学生的教育:

(1)认真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因人施教

(2)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应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

(3)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要增强信心

(4)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抓住转变时机,当个别学生内心发生矛盾,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也往往是促使其转变的有力时机

(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教育优势

(6)班主任还经常要和任课老师、家庭、校外各种教育机构保持联系,互通情报,共同研究制定“后进生”的教育方案,采取一致措施,共同做好个别生的转化工作。

19、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为增强国力而强调理科课程。

(2)为做好生活准备而强调实用性课程。

(3)为培养现代公民而加强人文、社会课程。

(4)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

2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心态与心理准备

(2)形成道德信念

(3)培育道德情感

(4)锤炼道德意志

(5)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综合培养过程;

(2)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活动与交往时激发道德情感和意志,促进知行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3)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要进行不断地塑造和教育

23、德育原则:

(1)方向性与现实性原则

(2)发扬积极因素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严与爱相结合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正面教育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一致性原则

24、德育工作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实践锻炼法(5)自我修养法(6)品德评定法(7)心理咨询法

25、教学工作的作用与地位(学校为何以教育工作为主?):

(1)它是决绝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学是把社会与个人,也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和继承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并在前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内容有可以加入到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去,称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组成部分。

(2)它是个体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格意义上的教学主要作用就是传授知识和学习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个体诸方面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个体的发展之间既有同一性,有存在着差异性,教学的功能就在于使这两方面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彼此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6、教学过程(结构/环节/步骤/智育过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2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2)简洁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的认识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以直接经验为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优势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在教学组织得合理的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学生的认识发展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

(5)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1思想品德的提高要以知识为基础;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8、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29、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

(1)自愿性

(2)自主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6)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30、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社会活动

(2)思想品德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学科活动

(6)体育活动

(7)公益活动

31、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必背基本常识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教育学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2、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4、《爱弥儿》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卢梭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强调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6、美国教育家杜威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其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7、杜威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8、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学过程》,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9、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

10、“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1、“七艺”指:“文学、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2、“四科”指“文、法、医、神”(文是基础学科)

1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4、“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简称

15、“四有新人”: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16、2000年,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17、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8、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19、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

20、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反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简称“一个劳动者”)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 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 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 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 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 核心:农转非 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 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 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 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 -规律:…… 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 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03335公共管理学复习题2d

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组织: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顾客导向:是指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仔细评估组织的管理绩效,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有: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效能、效率、充分、公正、回应性与适当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每一个人都使学习者,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促进变革,学习是持续的,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转换型领导应具备的特质是:创造前瞻远景,启发自觉意识,了解人性需求,鼓舞学习动机,树立个人价值及乐于工作。 有效地公共管理者必须做到: A 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B 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C 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D 必须具有耐心.E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F必须以民众为导向。G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公共管理推行顾客导向的深刻涵义:A实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关心的是顾客而非组织。B将顾客是为主要。资产组织的主要资产不在于盈 利而在于顾客。 C 顾客满意即组织目标。工作的重点在于达成顾客的合理期待与愿望。 D 建立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加强与顾客的直接互 动,针对顾客的需要,提供理想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相似性表现在:都需要政策管理;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都要处理和管理外部关系等等。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SWOT 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 是指优势( strength)、W 是指弱势( weakness)、O 是指机会或机遇(opportunity )、T 是指威胁( threat)。SWOT 分析,就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政策评估的价值在于它能向政府及社会提供政策绩效的资讯;重新检视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以谋求政策改进之道;还可以作为形成政策问题或政策建议的基础。 领导者的主要领导权力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 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A 技术性技能,只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 B 人际关系技能,对外联系、接触,对内联系上下级,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C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能力。D诊断技能,即分析 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E 沟通技能,利用各种媒介,有效、明确的向他人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的能力。公共管理民营化的优势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管理民营化的劣势是:可能会忽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特权与贪污,公共服务的不公正,规避巧用,管理问题。危机管理的几个阶段包括:危机的疏缓,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应对,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能是:技术知能,组织知能,人际关系知能,知识知能。按佛兰奇的观点,领导权力分为哪几类?参考权,奖惩权,强迫权,合法权,专家权。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优点:成本降低,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缺点:(1)关于公共责任问题,(2)特权与贪污,(3)公共服务的不公,(4)规避巧用,(5)管理问题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政府失灵的原因为:(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3)内部性问题;(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6)寻租(1 分);(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8)所有制残缺。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土地利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1.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 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 2.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 整体性:将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 综合性:考虑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 3.土地利用工程产生的背景 (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要占用数量十分惊人地耕地,产生了一个以耕地大量丧失为中心的新的土地问题。 (2)由于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危害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3)农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矛盾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亟待解决。4.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对象 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 5.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 6.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方法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 第三章村镇利用工程 1.居民点: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是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他生产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置基地。 我国居民点的类型及体系—— 城镇居民点:城市(特大、大、中等、小);城镇(建制镇、其他非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村集镇(中心、一般);村庄(中心村、自然村、生产经营中心)2.我国居民点中城镇的划分标准及村庄的划分标准 城镇:(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拆乡建镇; (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拆乡建镇; (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建镇。 凡具建镇条件的乡,拆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村庄:村——是乡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也是聚集农业人口、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村可分为中心村和自然村。 中心村——一般指行政村,即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人口平原区200-1000人、山区100-500人)。 自然村——小村庄,也称为基层村。 生产经营中心——指村外配置主要生产资料及进行固定、半固定生产的基地或场所。如村外独立的畜牧场、仓库、农机站、工副业生产基地(农产品

2建筑施工测量基础知识

2 建筑施工测量基础知识 2 建筑施工测量基础知识 [精编习题] 一、判断题 1(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来表示。( ) 2(等高线如果不在本幅图内闭合,则必在相邻的其他图幅内闭合。( ) 3(等高线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大,等高线平距小表示地面坡度小,平距相同则坡度相同。 ( ) 4(在测量工作中,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 5(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 ) 6(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坡度下降方向。( ) 7(观测过程中产生的粗差属于偶然误差。( ) 8(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1:500、1:1000、1:2000的比例尺地形图。( ) 9(一幅地形图中能有两种不同等高距存在。( ) 10(地形图有地物、地貌、比例尺三大要素。( ) 11(城市测量规范中规定,中误差的两倍为最大误差。( ) 12(系统误差影响观测值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密度。( ) 13(权只有在不等精度观测中才有意义。( ) 14(误差传播定律是反映直接观测量的误差与函数误差的关系。( ) 15(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定期检修。( ) 16(工程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三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

17(地形的分幅图幅按矩形(或正方形)分幅,其规格为40cm×50cm或 50cm×50cm。 ( ) 18(地形图的地物符号通常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线状符号三种。( ) 19(地面上高程相同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距。( ) 20(根据比例尺精度δ=0.1mm×M,施测1:1000比例尺地形图时,距离测量的精度只需达到0.1m。( ) 21(鞍部是两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山谷是相邻两山头间的低凹部位。( ) 22(高程相等的点必定在同一等高线上。( ) 23(一次测量的中误差为m,则n个测回的算术平均值比一次测量中误差提高倍。( ) 24(由于图纸伸缩而产生的误差基本上可以消除。( ) 25(可以减少估计误差的一种复式比例尺称为斜线比例尺。( ) 26(将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是为了便于测绘、拼接、使用和保管。 ( ) 27(按国际上的规定,1:1000000的世界地图实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 ) 28(某幅图西南角的坐标x=3530.2km,y=531.0km,则其编号为 3530.0,531.0。 ( ) 29(同一地物,在大比例尺图上采用依比例符号,而在中、小比例尺图上可能采用不依比例符号或半依比例符号。( ) 30(地形图上用文字、数字或注记符号对地物的性质、名称、高程等加以说明,称为地物注记。 ( ) 31(等高线是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最常用的表示地物的一种方法。( )

土地利用复习题答案

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的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整体性)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 折中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3.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减慢),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减小)。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逸入大气中。 4.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的开闭)对其进行调节。 3.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5.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6.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7.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水的保证率)。 8.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9.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矿物)。 10.残积物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地),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11.当坡度大于(10o)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2.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肥力状况耕作性状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3.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资源特征(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呈(南北更替)变化规律。纬向地带性决定于不同纬度带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而造成的差异。 14.土地的经向地带性是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降水大气湿度气候)或(植被)由海岸向内陆逐渐减少,造成的(土壤)等地带性因素和土地类型呈一定宽幅的沿经向 .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11、效绩标准473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补评估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不仅要包括基本标准,还要有卓越标准,这样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2、公共部门改革497 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13、政府职能530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基础知识试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基础知识 训练手册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 2010年 3月 1 日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 第一篇:测量基础 (1) 第二篇:水准测量 (2) 第三篇:角度测量 (4) 第四篇: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5) 第五篇: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7) 第六篇:小区域控制测量 (8) 第七篇:全站仪使用 (9) 第八篇:地形图测绘与应用 (10) 第九篇建筑工程测量 (11) 第十篇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简介 (12)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题 (13) 第一篇测量基本能力 (13) 第二篇小区域控制测量能力 (25) 第三篇测设的基本能力 (31) 第四篇建筑施工测量能力 (33) 第五篇地形图基本应用能力 (37)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篇:测量基础 1、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 C.高差 D.差距 2、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来表示的。 A.地理坐标 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D.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3、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假定水准面 D.大地水平面 4、测量工作中野外观测中的基准面是()。 A.水平面 B.水准面 C.旋转椭球面 D.圆球面 5、测量学是研究如何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将设计图上的工程构造物放样到实地的科学。其任务包括两个部分:测绘和() A.测定 B.测量 C.测边 D.放样 6、测量学按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制图学。 A.一般测量学 B.坐标测量学 C.高程测量学 D.工程测量学 7、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 A.水准面 B.水平面 C.铅垂面 D.圆曲面 8、测量工作中,内业计算所采用的基准面是()。 A.水平面 B.水准面 C.旋转椭球面 D.竖直面 9、在高斯6°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λ的计算公式是()。 A.λ=6N B.λ=3N C.λ=6N-3 D.λ=3N-3 10、在高斯3°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λ的计算公式是()。 A.λ=6N B.λ=3N C.λ=6N-3 D.λ=3N-3 11、测量上所选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x轴正向指向()。 A.东方向 B.南方向 C.西方向 D.北方向 12、在6°高斯投影中,我国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故规定将坐标纵轴向西平移()公里。 A.100 B.300 C.500 D.700 13、在半径为10Km的圆面积之内进行测量时,不能将水准面当作水平面看待的是:() A.距离测量 B.角度测量 C.高程测量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土地利用规划论述题复习资料

论述题部分答案: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 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3 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4 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5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6 说明平原干旱地区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7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9 简要说明复垦规划的程序。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11 说明果园用地的选择基本条件。 12 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13 简要说明城市垃圾场的复垦技术。 14 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 15 简要说明建筑地基的复垦技术。 16 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17 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方面的问题?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19 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20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1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一)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得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得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得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得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得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得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与私人利益 B、效率性与私人利益 C、公共性与公共利益D、效率性与公共利益 4、有效得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得起点就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得标志为(A ) A、《行政学之研究》得发表B、《经济与社会》得发表 C、《行政学导论》得发表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得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得直接动因为(C) A、经济得发展 B、政治得推动 C、公共部门得改革 D、私人部门得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得就是(A )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得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得提出者就是(D )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得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得就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得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得那些人发布命令得权力”为基础得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得传统、神圣不可侵犯得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得人得地位得合法性为基础得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第一讲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㈠ 知识目标:熟悉工程测量的任务、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工程测量的一般程序与工作原则 一、本课程学习的目的与内容简介 通过设疑、答疑引入工程测量的目的,对照课程目录解说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能力要求。 二、工程测量的概念 1.工程测量学的任务和内容 工程测量学的含义——指的是研究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交付使用后的服务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一门科学。 工程测量学的任务——为工程建设服务 工程测量学的内容——测定和测设 工程测量学的实质——确定点的位置 测定——指的是用恰当的测量仪器、工具和测量方法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的位置进行实地测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图的过程。(包括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竣工测量、变形测量等) 测设——指的是用恰当的测量仪器、工具和测量方法将规划、设计在图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标定到实地上,作为施工依据的过程。(包括建筑基线及建筑方格网的测设、施工放样、设备安装测量等) 2.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

⑴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测绘地形图 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按图样要求实地标定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⑶施工阶段——对施工和安装工作进行检验、校核 ⑷管理阶段——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大型和重要建筑物) 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测量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测量放线工——进行工程建设的施工测量 3. 测量工作的一般程序 ⑴从整体到局部 ⑵从高级到低级 ⑶先控制后细部 4. 测量放线工的工作原则 ⑴严格按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样的要求进行施工测量 ⑵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安排及时进行有关测量工作 ⑶严格按测量规范和细则进行测量工作 ⑷边工作边检核 第二讲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㈡ 知识目标: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及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自考03335公共管理学试题和答案【在最后】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管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A.国防 B.空气 C.法律制度 D.衣服 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马克斯·韦伯 B.卡尔·马克思 C.大卫·休谟 D.伍德罗·威尔逊3.政府作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其表现主要是指 A.维护市场秩序 B.提供公共产品 C. 消除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D.调控宏观经济 4.“小政府、大社会”或“保守型政府”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指 A.重商主义政府论 B.国家干预主义政府论 C.自由主义政府论 D.新自由主义政府论 5.下列不属于公共部门战略规划议题的基本属性的是 A.稀少性 B.短期性 C.重大性 D.指导性 6.把公共政策分为“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的依据标准是按照政策 A.的空间纵向层次不同 B.对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方式和影响不同 C.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 D.所分配的利益不同 7.对政策议程的建立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是 A.政治领袖 B.专家学者 C.利益集团 D.社会公众8.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执行当中行政手段所具有的特点的是 A.权威性 B. 强制性 C.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D.有偿性 9.按照公共支出的用途分类,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 A.补偿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10.公共服务的追求是指 A.团结与凝聚社会 B. 道义、慈善 C.公民与国家关系 D.以需求促供给11.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性本质特征最集中的反映指的是 A.服务原则 B.公众为本原则 C.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D.市场化原则 12.下列不属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定性指标的是 A.工作质量指标 B.质量反馈指标 C.工作量指标 D.结构质量指标13.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即是指 A.观念形态 B.实践形态 C.准则评估形态 D.组合形态14.“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下列不属于“三金工程”的是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卡工程 D.金税工程

工程测量基础知识

第一节工程测量基础概念及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 按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 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主要是提供地形资料。取得地形资料的方法是,在所建立的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面测图或航空摄影测量。 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在实地准确地标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施工与安装的依据。一般也要求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然后根据工程的要求进行各种测量工作。 竣工后的营运管理阶段的测量,包括竣工测量以及为监视工程安全状况的变形观测与维修养护等测量工作。 按工程测量所服务的工程种类,也可分为建筑工程测量、线路测量、桥梁与隧道测量、矿山测量、城市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等。此外,还将用于大型设备的高精度定位和变形观测称为高精度工程测量;将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称为工程摄影测量。 工程测量是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它的服务和应用范围包括城建、地质、铁路、交通、房地产管理、水利电力、能源、航天和国防等各种工程建设部门。 无论是工程进程各阶段的测量工作,还是不同工程的测量工作,都需要根据误差分析和测量平差理论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并对测量成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也就是说,测量数据处理也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国民经济建设中,测量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工程建设中,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及管理和运营阶段等的决策和实施都需要有力的测绘技术保障。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抉择同样需要测绘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第二节常用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1.水准仪及其操作 常用的水准仪为DS3型微倾式水准仪(见图1)。水准仪可以提供一条水平视线,通过观测水准尺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 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 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