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有关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一堂课,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通过案例展示来让学生归纳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突出对其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贯穿始终,弄清本课的知识脉络,采用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为了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本课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归纳出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3.通过问题探究,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 1.屏山梨花节的图片、视频和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图

2.反映中国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基本格局的图片

归纳总结农业的含义及类型

讲解广义与狭义农业

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

狭义农业:种植业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地方的农业景观情况思考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引出区位的概念]

一.区位

1.绝对区位(在哪里?):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牧场在大洋洲。

2.相对区位(为什么在哪里?):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小结承转] 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之所以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需要考虑各农业类型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要素即是影响农业区位选

择的主要因素。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为例得出影响该地种植水稻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等等。

根据教材图3.3总结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归纳]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并引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在某产业产生并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二、完成活动练习(p43)

投影展示“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 ℃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思考:世界水稻生产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归纳:光照、水分、热量配合好的地区,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如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都有的共同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并且雨热同期;而光照、水分、热量配合不好的地区,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如地中海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表现为雨热不同期。因此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没有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投影展示“土地利用模式图和千烟洲立体农业分布图”,为什么在不同的高度农业的类型不一样?——受地形因素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归纳]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投影讲解] 市场需求的变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对农产品类型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因此市场会决定农业的生产规模与类型。

三、能力提升

假设屏山县城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四、总结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投影展示]

1、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确定具体位置。

2、根据位置和等高线等信息确定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时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考虑,在分析具体区域时不可能

面面俱到,要针对具体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

板书设计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3、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工业区位选择说课稿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表格,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 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另外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从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到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工业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别关注工业地域的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高一地理备课组杜晗瑜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选择。 难点:工业主导因素的判断 二、说教法 案例教学: 1.创设实例(寿光金玉米搬迁建新厂)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变化案例 让学生学会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组教学

【方法归纳】要想使某种工业合理布局,就得正确判断某种工业的主导的区位因素,而正确判断某种工业的主导的区位因素的前提就是了解这种工业类型的特点。 思路:工业类型的特点主导的区位因素工业合理布局 (分析)(识别)(遵循) 巩固提升 【学法指导】“正确判断某一类型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是能结合实际分析具体问题。 2003年2月首钢集团宣布在大规模压缩减少北京厂区钢产量的同时,将在河北迁安投资建设一座产量200万吨的炼钢厂,据此回答1—2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说课稿 学校:凉州区职业中专 授课班级:电一(3)班 教者:鲁霞 授课时间:2013.4.12

“工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的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加强对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同时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分析,了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结合了大量的资料和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它也为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 模块《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在围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探讨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

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具体说来就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 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深刻认识各个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联系, 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内容,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 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无农不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 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 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 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教材中,图 3.3 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 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教材中,P43 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 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活动l 和活动2 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 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说课稿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区位选择。 一、说教材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选择打基础,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京,崇阳引进竹子案例分析农业区位,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杜能环与辛克莱模式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为中国科技发展而读书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难点: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城市周围农业区位。 二、说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充分使用图文、活动、案例实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周围案例(竹子的故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水平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

五、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崇阳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崇阳农业有那些地域类型(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为下节课作准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即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仅仅学习知识的素材。把地理教学的宽度延伸到课堂之外。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的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完成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 本节课用竹子的故事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串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这节课还有些不近人意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指正。 七、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1区域农业发展 说课稿(黄秀芳)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人:新乡市第二中学黄秀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麦萍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其它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于整章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1和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有关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一堂课,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通过案例展示来让学生归纳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突出对其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贯穿始终,弄清本课的知识脉络,采用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为了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本课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归纳出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3.通过问题探究,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 1.屏山梨花节的图片、视频和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图 2.反映中国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基本格局的图片 归纳总结农业的含义及类型 讲解广义与狭义农业 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 狭义农业:种植业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地方的农业景观情况思考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引出区位的概念] 一.区位 1.绝对区位(在哪里?):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牧场在大洋洲。 2.相对区位(为什么在哪里?):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小结承转] 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之所以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需要考虑各农业类型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要素即是影响农业区位选 择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 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欢迎大家借 鉴! 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 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 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 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 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 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 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 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 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 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2 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计理念: 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丰富学生视野,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展开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科学提高学生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合作精神和探究观念的培养; (2)通过区位因素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结合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 通过插播济阳新闻---仁风富硒西瓜导入新课,既能刺激学生的精神,又能有效导入新课的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增进课堂中良好教学氛围。 【学法分析】 (1))读图分析法通过提取材料和图表中的有效信息,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和影响布局的区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提取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