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就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就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与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就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就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与“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就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与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就是与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与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就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与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瞧序与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就是“完备”的意思,现代就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

“重复”等义。(注:“再”与“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

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洗”本以为洗脚,后泛

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词义的缩小。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宫”本指一切

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词义的转移。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

鼻涕。“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府”

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就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如“谤”在古代就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就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她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与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

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就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就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就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就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就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就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就是“全”等。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

(2)加上词头词尾。如杯——杯子;虎——老虎

(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

(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如“婚姻”很早就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又如,“饥馑”也就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就是一个复音词,在其她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

(1)两个语素仍保持她们原有的意义。如“蓄积”的“蓄”就是“积聚、贮藏”之意,“积”就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蓄积”就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就是充当陪衬,这就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就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与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就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1)连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就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数连绵词就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倜傥、逍遥、忸怩、徘徊等。

(2)叠音词。如昏昏、悠悠、斤斤等。《诗经·周颂·执竞》“斤斤其明”,毛传:“斤斤,明察也。”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汉语中许多同义词的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意义都不完全相同,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1)概念的不同。

1、概念的内涵不同。如”府”与”库”,”府”就是收藏文书与财务的地方。《国语·越语》:府仓实。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库”就是收藏兵器与战车的地方。

2、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与”民”,”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注意:”泛指”与”特指”的不同。段玉裁所说泛指即浑言,特指即析言。”浑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的共有的含义。”析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2)程度轻重的不同。例如”饥”与”饿”,”饥”表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即吃不饱。《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接近死亡的边缘。如《史记·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杀”与”弑”,”杀”就是中性词,指一般的杀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就是贬义词。《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宫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中,“杀”与“弑”的区别很明显。

4、使用条件不同。例如“能”与“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力所及,《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则显示出语法的差异,例如“耻”与“辱”,二词用作名词时同义,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辱”则一般用于使动,《论语·子路》:“始于四方,不辱君命。”

★六、“畏”与“惧”的辨析,以及“能”与“得”的辨析

1、“畏”与“惧”的区别

①“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②“畏”字很少用使动用法,“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就是使动用法,(使……畏);③“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则没有这个意思。

2、“能”与“得”的区别

①”能”与”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②”能”表示能力所及,如:《论语·》:夏礼,吾能言之;”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就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如“向”的本义就是向北的窗户。

二、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就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从词义演变来瞧,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就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最初的,即本义;其她意义就是在这个最初意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而来的,称为引申义。如“向”的本义就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土景户。”由朝北这个本意,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本意就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应用:具体的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分析。

三、怎样分析词的本义:

主要凭借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式与古代的文献资料。这里说的字形,主要就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如“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这就是本义。

四、怎样分析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近引申义指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指间接引申义。

1、直接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如“好”本义指貌美,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美好。

2、间接引申义就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有时不容易让人意识到,如“朝”由本义“早晨”辗转引申为“朝代”,长短的“长”辗转引申为“首长”的“长”。

两个不同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因为引申意义较远,一般人已经不能意识到它就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了一个字来代替它。如“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另造“竖”字来代替,“竖”就就是“树”的引申义。

五、假借义:由“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就是因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本义为“解牛”,《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就是假借义。

六、分析本义与引申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词义引申与词义更替的区别。

①词义的更替,就是指某词在产生新意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思,如“脚”本意为小腿,变为“足”以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②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后,并不排除原来的意义。如“道”虽然产生了“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新意,但本义“路”的意义一直保留下来。

2、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假借义就是由于“本无其意。依声托字”而产生的,就是因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解”字,从本义解牛,直接引申为分解动物,在引申为解体、解脱、解结等,发展的线索很清楚。而《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

同“獬”等,都就是假借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六书”的含义。

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与班固的次序。即: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日、月就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查而见意,上、下就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就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就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就是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字,令、长就是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造字法,转注与假借就是用字法。

1、象形:以图画为基础,来表示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大部分象形字就是独体字,如日、月、山、川、人等,也有少数象形字把相关的事物一起画出使意识更明晰,如瓜、果、眉、巢等(合体象形字)

2、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以标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因为抽象的概念就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有指事一类。如上、下、本、末、亦、刀、寸、甘等。

3、会意:把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字符按照表示某种意义的要求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字,常常就是两个象形字的组合。如从、林、武、信、安、秉等。

4、形声:由意符与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字,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类别。如“过、征、举、叔”等。形声字结构形式有:1、左形右声2、左声右形3、上声下形4、上形下声

5、内形外声

6、内声外形

7、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笔画)如:亭,从高省,丁声。

8、省声(省去声符的部分笔画)如:夜,从夕,亦省声。

9、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即会意兼形声)如:娣,从女从弟,弟亦声。

5、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就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6、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二、形声字的一些问题

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6种自然结构:

(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救。

(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闽。

反常的情况:如:

“视、祁、锦、钦、冯、与、蚀”就是右形左声,“钊、到”就是左形右声,“闷、问”就是内形外声, “闺、阁”就是外形内声,“孟”就是上形下声,“笃、筑、竺”就是下形上声。

形符与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省形:省去意符的部分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

省声:省去声符的部分笔画,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雷,从雨,田省声。

亦声:声符既表声又表意。如娣,《说文》:从女从弟,弟亦声。

2、形声字的意符:

①意符就是表示形声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与假借义无关,与引申义没有必然联系。

②后起的形声字所谓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如“影”字,古书一般写作“景”,以“日”为意符,而不就是以后起的“影”字的偏旁为意符,“阴影”就是引申义。

③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言”与“心”有相通之处,所以“悖”又写作言旁。异体字也可以就是声符的替换。,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暱字,李善《文选注》引作“昵”。

三、文字的演变阶段:

①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就是“古文”。秦小篆、秦隶。②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四、简要说明什么就是隶变?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留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当今汉字的笔画系统在隶书中已经形成。隶变就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有三: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就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小篆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现在楷书的许多偏旁,与它独立成字时写法不一样,也就是隶变造成的。如手旁写作,网头写作,衣旁写作,等等。

五、《说文》与梅膺祚《字汇》部首各有多少?它们的部首编排的性质有何不同?

许慎按照六书原则,把篆文的形体结构加以分析与归类,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一偏旁的字都归属其下,如“桃李松桂”都在“木”部。许慎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部首体系。《说文》的部首就是文字学原则(依六书体系)的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字的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

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具体字的归部有了很大出入,变成了检字法的部首。检字比较方便,但有些地方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研究文字学的人,根据的就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就是检字法的部首。(注:后代的《康熙字典》《辞海》都依据《字汇》的部首归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就是意同而形不同的一组字。如“莫→暮”“责→债”“说→悦”等。

二、异体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1、异体字的四种情况: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就是会意字, 就是形声字。岩就是会意字, 就是形声字。

②改换意符相近的意符。

③改换声符相近的声符。

④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改变了声符与意符的位置,如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

⑤有些异体字最初就是完全同义的,后来有了分工。如

2、不能认为就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①意义相近,现代读音也相同的一些字,不能当做就是异体字。如置与,就放置这一意思说,二者相通,可置还有一些意思就是没有的,况且二字古音也不一样,所以不就是异体字。

②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的一些字,也不能当做就是异体字。例如

③有些通用的字就是有条件的,不能瞧作异体字。如”沽”与”酤”,在买酒与卖酒这一意义上就是相通的,但”酤”的对象只能就是酒,”沽”的对象可以就是酒,也可以就是玉,也可以就是别的东西,也不能算作异体字。

三、繁简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就是简体字。

繁简字与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①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繁简字大多就是一对一的关系,只需记住繁体字即可。如:

也有少数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如。

②繁简字的同音代替关系。繁简之间词义本来不同,仅仅因为音近或音同而采用了其中笔画较简的,这样古书中原本有分别的一组字就有分别了。如:

③繁简之间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有些简化字就是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就是本字,有些就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就是不用系词“就是”的,而就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①“主,谓+也”,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②“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④“主,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⑤“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副词“非”,如:就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就是”,但它并不就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就是“不”与“就是”的结合体,而就是否定副词。“非”就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

①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就是:

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③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就是”的词性

1)“就是” 字就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如:富与贵,就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论语·为政》

2)古代汉语里“就是”可当形容词,词义就是“对的”、“正确的”,意思就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就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就是”,就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就是用系词“就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就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

三、“乃”、“为”在句子中的词性与作用

①副词“乃”在判断句谓语前加强肯定。如:就是乃仁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为”在判断句中作动词而非判断词。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里的“为”就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说成“虢为虞之表也。”(通论八继续讨论。)

★四、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就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与分类,典型的判断句主语与谓语所指的应该就是同义事物或同一类别,但在语言实践中,某些判断句主谓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就就是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用豺虎作隐喻构成判断句,就是说曹操好比豺虎。

②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其主语谓语不就是同一类事物,而表示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就是一种内容被压缩了的判断句,表示:带着百辆车子的使者就是显赫的使者。

③用判断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用带也的判断句作为后一分句来说明原因。

★五、“也”字的用法

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就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进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

②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

如: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就是由否定代词“无”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单纯表示祈使,而就是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如:孟尝君怪之:“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此句中的疑问语气就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也”字在疑问句中,也带了疑问语气。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等于“邪”,二者的不同在于: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字本身表示疑问。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中,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语气词。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如:当就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就是表示时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主要就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的行为变化的,主要有四个问题(双宾语、宾语的位置、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被动句)

★一、双宾语的几种情况

①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双宾语就是指某些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带两个宾语,其一为“人”,就是行为动作的间接承受者,称为间接宾语,因靠动词近,又称近宾语;其二为“事”或“物”,就是行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称为直接宾语,因离动词远,又称为远宾语。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往往就是表示赠与、接受、告诫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如赐、予、遗语、告等,如:公赐之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赐就是动词,食就是直接宾语,之指颖考叔。

②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

上古能带双宾语的词并不局限于表示“赠、告”等有交换关系的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闭之门”就是双宾结构,“门”就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就是间接宾语。

一般及物动词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为”字,“为”在古代含义广泛,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为作、做、造、制、处理、安排等。用为作动词的句子常带有双宾语,如: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楚归晋知》。“为之礼”就是双宾结构,礼就是直接宾语,之就是间接宾语。为在这里作“举行”的意思。

二、宾语的位置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②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③叙述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叙述句中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有三种情况:

⑴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就是”“实”或“之”复指。如:

岂不榖就是为?先君之好就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就是”复指前置宾语“不榖”;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就是依。《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实””就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人”、”德”;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两个”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

⑵用“惟(唯)……就是……”“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前置的宾语,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就是辅”《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惟德就是辅”即“惟辅德”;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利之求”即“惟求利”;

现代汉语的唯利就是图、为您就是问就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⑶如果被提前的宾语就是代词,一般只用“之”复指。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就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就是(斯)之谓”即“其谓就是(斯)”;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穀梁传·僖公二年》

⑷不用复指代词的宾语前置情况,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就是”,其她不多见,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就是问”就就是“寡人问就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就是这种用法。

②变化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者”字复指,“……者+数词”,

者字前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局的谓语。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三”在句中作谓语而不就是补语四、被动句

被动句指的就是主语就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 ①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瞧,“蔓草”就是“被”除的,从意义上构成被动句。

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形式标志:

⑴“于”字句: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郤克伤于失,流血及履,未绝鼓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郤克”被“失”所伤,动词后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失”。

⑵“为”字句:

1、为+行为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介词”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天下”

2、“为……所”式,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所”式比单用“为”字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⑶“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

1、见+动词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见”就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见……于”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字表示被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动句式更加明显。

⑷“被”字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助词“被”就是帮助表被动。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蔡《被收时表》),介词“被”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

五、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相当于“了”,意味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基本用法就是把事物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①用于叙述句句尾,”矣”字总用来报道一种新情况。如:余病矣。《左传·齐晋鞌之战》

1)前面已用时间副词“已”“既”“尝”表情况已经如此或曾有某情况,“矣”字就是说话人把它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预料某一情况会出现,”矣”字把它当新情况来报道。如:虞不腊矣。《左传·蹇叔哭师》

3)偏正复句的偏句表假设,正句表结果,如: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4)表示一种可能性,当做新情况来报道。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②用于描写句句尾,如:

1)用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矣”字把事物的状态当做一种新情况来报道。如;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2)有时候描写句的谓语部分提前,后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夸张的语气,但“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张语气。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用于祈使句句尾,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停止某种行为。如:

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其祈使语气就是由全句的语调与词语的全部内涵来实现的。“矣”字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做新情况来陈述。

④用于疑问句句尾,如: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全句的疑问语气并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

六、焉字

①”焉”字就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它不仅用来代某一范围或某一方面,还经常用在叙述句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上海师大代汉语考研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上海师大代汉语考研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 记 一、0.1 复习笔记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 (一)“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先秦的这种语言。2.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3.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4.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二)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二)正确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二、《中国文学史》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 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 11.1 复习笔记 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对文 1.定义 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如: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 “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 1.定义 “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如: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 (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4)判定连文的主要方法:应是联系文献正文,探求连用的两个字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记录的是否是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否有同义关系。 3.“连及”或“连类而及”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1-10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只书 I 字典辞书的编排:I )按部首和笔画拝列。2)按汚序排列。3)按 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I )直音:即川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四个汉字拼注 一个汉字读 音的注音方法。共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何相同, 卜?字与被切字的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出母h 和 “报”的韵母ao 声调(、湘拼,是“号”或3爱好,的,好七3)注音字母 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I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 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 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杂人鼓之以甘歌。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讐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 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I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吾.是我 国规存最早的 字典?全H 分汉字为54。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 字典编簪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 尊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価領芦.即许慎所谓“侦成其物. 施体诘训。如 日,IJ.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 夕、犬、女等. 3) 指爭: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 识大体.仔细 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跋)、本. 末、未、寸、刃、甘等。 4) 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而意思是会合成意?即 由若干符号相 互.构成-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 成、朝、取牧A f 1 A f % A f —M 5) 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滞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彬 符(成意符):另 一部分大致址表咅,叫声符。如江、河、杨.柳 11) 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筒省.必须补 全W 能起表 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由,从南,田省 12)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 甲骨文。 13) 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 战国西 方周秦的“摘文”属大箓文字.朱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東?(2>今文字:汉軌 章草、行书。魏晋只书(槍书)? 14) 東变:汉字由篆普到来书的变化叫求如 15)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十.“心嗦为F 气<2>简省 或讹变。如 “存二从冷从日,屯声,(上削讹变)-“更二从支丙声 〈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 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JJ, “蛉”从肉而不从 16) 本义:汉字在追字之初所代表的同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 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股崗文字形体,也不能脱困文 献用例。若 撤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廢以 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崗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 能的。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I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诃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 伸义,这个字就 是假借字. 2、設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人们从现有的 文字中选収某些同音字来id 录它,这是本无共字的假 借. 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诃既然本无其字,于楚它的假借字也就一宜归它 使用了.至于假 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 有两种情况 「仃的假借了门从被它借用以后.它乂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 义.如“莫'.本义是咨&后假倍为否定性无定代伺,口从它波借用后. 为本义乂造了一个“暮”字.?,炉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 专用字, 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个读音梢网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 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质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 个字的意义有 引中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I )左形右声.如:松、理、越, ⑵右形左声.如雕,期、鴻、M <3)上形下声.如茅、空、队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四神功能,如“汝”本 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 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偃借 义另造浙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 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诃原先己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 ⑷下形上声.如基.黑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 (6)本有其字的假借. 内形外声。如辩、闻、 9) 形符冲声符位宜有反常的情况:如“视―队锦、钦、冯、和.蚀” 是右形左 声,,?钊、到哭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淄 阁?' 是外形内点,8孟:"是上形下声,“菖、筑、竺"是下形上声. 10)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偽丁…隅:修.倏、 腾、 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 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实、碰、辩、辨、哀。(4)声符 或于形符中何:裏.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市:随,游、 A 、在某种意义上倩字与本字通用。&本字是 规范字,如“早杀"、“我 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四字通用,在常 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木字. 如“彼匪”.B 、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噴” 借为“樗。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 字反而不用或 学用了,如?'亡''輩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 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 始,有无的无既用8亡七也用*8先瑩古 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 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匚 3、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占今 字,在前的叫 占?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 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T 今字.如“其T 箕f 収T 娶i 昏 T 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T 悦,、灘T 赈、没T 段?、,张 T 胀气(3)古字略加 变形T 今字。如“大T 太…闲T 间一陈-阵七 (4)也有些由通假造诚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ft*伯 5、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D 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 T 坠…或T 域七 (2)古字用于表示引中义,乂为它的木义造今字。如“贵-債?益- 溢*景-影二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一懈'、?家T 嫁'、?支 等。 有三种情况: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就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就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与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就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就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与“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就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与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就是与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与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就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与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瞧序与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 绪论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 1、古代汉语的含义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

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 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 (三)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