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实验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一实验目的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逆境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了解电导法在植物逆境生理与抗性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长状况下,植物细胞膜保持着良好的选择透性,而当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例如干旱、低温、高温、盐渍等)伤害时,由于膜脂过氧化、膜蛋白变性及膜脂流动性改变,造成膜相变和膜结构破坏,使得细胞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胁迫强度越大,伤害越重,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大。同时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抗性越强,伤害越轻,外渗越少,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小。所以,通过测定外渗液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细胞膜的伤害程度和所测材料抗逆性的大小。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各种植物叶片(如丁香、小麦等)

2. 仪器设备:

电导仪;天平;恒温箱;真空干燥器;抽气机;恒温水浴锅;烧杯;剪刀或打孔器;

吸水纸;纱布等。

3.试剂: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容器的洗涤:

电导法对水和容器的洁净度要求严格,所用容器必须彻底清洗,再用去离子水冲净,倒臵于洁净滤纸上备用。

2.试验材料的处理:

选取正常生长的小麦或其他植物相同部位叶片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分成2份,将其中一份放臵50℃左右的恒温箱中处理30min,进行逆境胁迫处理。另一份放臵在室温下作对照。

3. 测定步骤

(1) 将处理组叶片与对照组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2次,再用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各称取2g,然后剪成长约1cm小段放入小烧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璃棒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ml,浸没叶片。将其放入真空干燥器中,用抽气机抽气7~8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片下沉。(注:材料为

阔叶时,最好使用打孔器取材)

(2) 将抽过气的小烧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臵20min ,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分别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得电导值为T 1和C 1。

(3) 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5min ,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待其冷却至25℃时测其煮沸电导率,分别为T 2和C 2。

五、实验结果

伤害率(%)计算式为:

1t 2

T L 100%T ?= 12C Lck 100%C ?= 式中 Lt ——处理叶片的伤害率; Lck ——对照叶片的伤害率。

在电导率测定中一般应用去离子水,若制备困难可用普通蒸馏水代替,但需要设一空白(蒸馏水作空白),测定样品时同时测定空白电导值,计算时各电导值需减去相应的空白电导值。

六、思考题

. 测定电导率时为何反复清洗仪器和样品?

实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一、实验目的

验证植物组织水分移动方向由水势决定;掌握小液流测组织水势的方法。

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与其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而植物组织的水势是表示植物水分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目前,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主要有几种方法:小液流法、折射仪法、压力室法、热电偶湿度计法等。压力室法较适于测定枝条或叶柄导管的水势。热电偶湿度计法较适宜测定柔软叶片的水势,且精确度高,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测定叶片的水势,是较好的水势测定方法。小液流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可靠、费用低廉诸多优点,因而在我国目前的许多研究中,测定植物组织水势仍以小液流法为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该法也是校验其它方法的一个基准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这时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数值上等于该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即为溶液的渗透势(ψл),代表植物的水势(ψw)(water potential)。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植物叶片或马铃薯块茎等。

2. 仪器:试管、青霉素小瓶9个;打孔器;镊子;移液管;烧杯;毛细滴管;刀片。

2. 试剂:1mol·L-1CaCl2母液;甲烯蓝粉末。

四、实验步骤

1 系列CaCl2溶液浓度配制

(1)取干燥洁净试管9个,贴上标签,编号,用1mol·L-1CaCl2母液配成0.05、0.1、0.15、0.2、0.25、0.3、0.35、0.4、0.45mol·L-1浓度的CaCl2溶液,各管总量为10ml,并塞上塞子(防止浓度改变),作为甲组。

(2)另取干燥洁净的小瓶9个,贴上标签,编号,标明0.05、0.10、0.15、0.20、0.25、0.30、0.35、0.4、0.45mol·L-1浓度,分别从甲组取相应浓度CaCl2溶液2.5ml盛于小瓶中,作为乙组。

2 取样及测定

(1)选取生长一致的叶片,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钻取圆片,在玻璃皿内混匀,然后用镊子把圆片放进乙组小瓶中,每瓶放15~20片,(若采用植物块茎如马铃薯,先用打孔器钻取圆条,然后切成约1mm厚圆片,每瓶放5片),放臵30min左右,其间轻轻摇动3次,以加速平衡。

(2)到预定时间后,各小瓶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染色,摇匀,取毛细滴管,分别从乙组中取出溶液,插入甲组原相应浓度CaCl2溶液的中部,轻轻挤出滴管内的溶液一滴,并小心地抽出滴管(注意勿搅动溶液),注意观察小液滴升降动向。如果某一管中的小液滴悬浮不动,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浓度溶液的水势,根据公式算出该溶液水势也即得出植物组织水势。若前一浓度溶液小液流下沉,而后一浓度溶液中上浮,则组织的水势值介于两浓度溶液水势之间,可取平均值计算。

五实验结果

按下表记录实验结果。

2(mol·L-1)

2

(ml)

蒸馏水

(ml) (上↑、下↓、—不动)

0.05 0.5 9.5 0.10 1.0 9.0 0.15 1.5 8.5 0.20 2.0 8.0 0.25 2.5 7.5 0.30 3.0 7.0 0.35 3.5 6.5

0.40 4.0 6.0

0.45 4.5 5.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

公式中:ψw=ψл= -iRTC (MPa)

Ψw—植物组织水势,单位:Mpa(兆帕)

ψл —溶液的渗透势, 单位:Mpa(兆帕)

C —溶液浓度(mol·L-1)

R —气体常数(0.008314 L·MPa·mol-1·K-1)

T —绝对温度(273 + t℃)

i —解离系数(CaCl2 =2.60;蔗糖=1)

六、注意事项

1.配制CaCl2溶液浓度要准确,并充分摇匀。

2.取样时选材要一致。

3.加甲烯蓝要适量,过多会影响溶液浓度,过少则很难识别小液流移动方向。

七、思考题

1.影响小液流法测定水势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在液滴的升降转换过程中没有停滞不动的那一点,应如何处理?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大实验 第一部分植物组织培养 实验一、母液的配制和保存(3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配制MS培养基母液,掌握贮备液的配制和保存方法。 二、原理 配制培养基时,为了使用方便和用量准确,通常采用母液法进行配制,即按培养基配方中各试剂的用量,扩大若干倍后再准确称量,分别先配制成一系列的母液置于冰箱中保存。使用时按比例吸取母液进行稀释配制即可。 以MS培养基为例,所需配制的母液为:大量元素母液(母液Ⅰ,浓缩10倍)、微量元素母液(母液Ⅱ,浓缩100倍)、铁盐母液(母液Ⅲ,浓缩100倍)和有机化合物母液(母液Ⅳ,浓缩100倍)等。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冰箱,天平,酸度计,烧杯(50ml,100ml,500ml,1000ml),量筒(1000ml,100ml,25ml),容量瓶(1000ml,500ml,100ml),磨口试剂瓶(100ml,500ml,1000ml),药勺、称量纸、滴管、玻璃棒,电炉,微波炉 NH4NO3, MnSO4.4H2O, KNO3, ZnSO4.7H2O, CaCl2.2H2O, Na2MoO4.2H2O, MgSO4.7H2O, CuSO4.5H2O, KH2PO4, CoCl2.6H2O, H2BO3,Na2?EDTA?2H2O,KI, FeSO4.7H2O,烟酸,甘氨酸, 盐酸硫胺素, 肌醇, 盐酸吡哆醇, 蒸馏水 四、实验方法 1、MS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配制时先用量筒量取蒸馏水大约350ml,放入500ml的烧杯中,按照配方表中用量依次分别称取:NH4NO3 ,KNO3 ,KH2PO4 ,MgSO4.7H2O ,CaCl2.2H2O,待第一种化合物溶解后再加入第二种化合物,当最后一种化合物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倒入5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500ml,然后,倒入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2、MS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按照配方表中用量用电子天平分别依次称取MnSO4?4H2O,ZnSO4?7H2O ,H2BO3,KI ,NaMoO4?2H2O,CuSO4?5H2O,CoCl2?6H2O,用蒸馏水逐个溶解,待全部溶解后,用容量瓶定容,装入500ml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3、MS铁盐母液配制 把FeSO4?7H2O和Na2?EDTA?2H2O分别置于200ml蒸馏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保持加热,把FeSO4溶液慢慢倒入Na2?EDTA溶液中并不断搅拌,接近沸腾时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把pH值调到5.5,加蒸馏水到最终容积500ml,置于棕色细口瓶中,用力振荡1~2min,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放大倍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在室温下避光保存一段时间令其充分反应后,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4、MS有机化合物母液的配制 按配方表中用量依次称取:肌醇,维生素B1,烟酸,甘氨酸,维生素B6,用蒸馏水依次溶解并定容后,转入500ml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5、植物生长物质母液的配制 NAA母液:配制浓度为0.1mg/ml。NAA属于生长素类激素。 6-BA母液:配制浓度为0.1mg/ml。6-BA属于细胞分裂素。 五、实验报告 1、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操作内容,实验结果,数据记录与处理、分析和讨论)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 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 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 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 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 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防止造成热量损失)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表格中。 5.重复实验步骤2~4三次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四、实验数据处理 1、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计算依据。 3、计算反应热 Q =mcΔt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V酸=V碱=50 mL ρ酸=ρ碱=1 g/cm3 c=4.18 J/(g·℃) Q=0.418(t2-t1)kJ 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为:△H=-0.418(t2-t1)/0.025=50.4 kJ/mo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植物学实验指导最终版1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目录 绪论 (1)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实验二生物绘图 (6) 实验三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9) 实验四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观察 (12) 实验五植物体各种组织的显微观察 (14) 实验六根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17) 实验七茎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21) 实验八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 (25)

绪论 一、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程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生物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植物个体发育中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与结构;学习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界各大类群植物的主要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它们在植物界中的地位和演化规律,认识一些常见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植物;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室规则 1. 学生应提前5-10分钟进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按号使用显微镜和解剖镜,使用前要检查,使用后要擦试整理,并放回原处.如果发现损坏或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3. 爱护仪器、标本及其他公共设施,节约药品和水电。损坏物品时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报告并及时登记。 4. 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实验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谈笑。室内禁止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杂物。每次实验后,各实验小组要清理实验桌面,并轮流打扫实验室。 5. 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负责检查水、电、门、窗等是否关严。 三、实验课课程的进行方式及对学生的要求 1. 实验前必须预习每次实验课内容,写出简单的实验提纲,并把个人准备好的实验必备物品带到实验室。 2. 必须仔细听取教师对实验课的要求、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应注意问题的讲解。 3. 实验时,学生应根据实验教材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随时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排出故障。对于经自己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指导教师帮助。 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除了在实验室学习外,还应以整个校园、植物园、各大公园等作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mol/L 盐酸、mol/L NaOH溶液①。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 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 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 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为了使计算简便一些,我们近似地认为: (1) mol/L盐酸和LNaOH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所以50mL L盐酸的质量 m1=50g,50mL mol/L NaOH溶液的质量m2=50 g。 (2)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 J/(g·℃),由此可以计算出,50mL mol/L盐酸与50mL mol/L 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m1+m2)·c·(t2-t1)=(t2-t1) kJ 又因50 mol/L盐酸中含有mol的HCl,mol的HCl与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molH2O,放出的热量是(t2-t1) kJ,所以,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 问题和讨论

试验5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5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一、原理 当植物组织与外液接触时,如果植物组织的水势低于外液的渗透势(溶质势),组织吸水、重量增大而使外液浓度变大;反之,则组织失水、重量减小而外液浓度变小;若两者相等,则水分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组织重量及外液浓度保持不变。根据组织重量或外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与植物组织相同水势的溶液浓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渗透势,即为植物组织的水势。溶液渗透势的计算: Ψs = - iCRT ( 6 – 1 ) 式中:Ψs ——溶液的渗透势,以 MPa 为单位。 R ——气体常数,为0.008314 MPa · L/ (mol · K )。 T ——绝对温度,即273 + t ℃。 C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以 mol/kg 为单位。 i ——为解离系数, CaCl 2 为 2.6 。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一)实验材料 植物叶片或洋葱鳞茎。 (二)试剂 1 .甲烯蓝粉末。 2 . CaCl 2 溶液:包括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0.35 、 0.40 、 0.45 mol/kg 8 种不同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 (三)仪器设备 大试管 8 支 , 小试管 8 支,青霉素小瓶 8 支,移液管( 5mL ),毛细吸管 8 支,培养皿,打孔器,剪刀 l 把,镊子 1 把,解剖针 1 支。 三、实验步骤

1. 编号贴标签取干燥洁净的大试管 8 支,小试管 8 支,青霉素小瓶 8 支,毛细吸管 8 支,编号贴标签,按序号排好。 2. 打取、浸泡叶片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 60 片,放在培养皿中,混合均匀。用镊子分别把 5 ~ 8 个小圆片放到盛有 4 mL 不同质量摩尔浓度 CaCl 2 溶液的青霉素小瓶中,浸没叶片,盖紧瓶塞,放置 30 min ,并不断轻摇小瓶,以加速水分平衡(如温度低时可延长放置时间)。 3. 染色到预定时间后,用解剖针尖蘸取微量甲烯蓝粉末,加入各青霉素小瓶中,并摇动,使溶液染色均匀。 4. 测定把试管中的不同浓度的系列标准液分别倒入相同编号的小试管中,用毛细吸管吸取相同编号青霉素小瓶内的有色溶液少许,插入相同编号的小试管溶液中部,轻轻挤出有色溶液一小滴,小心取出毛细管(勿搅动有色液滴),观察有色液滴的升降情况,并记录于表 6 –1 中。若有色溶滴上升,表示浸过叶片的溶液浓度变小(即植物叶片组织中有水排出),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大于该浓度溶液的溶质势;若有色液滴下降,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小于该浓度的溶质势;若有色小液滴静止不动,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浓度溶液的溶质势。若在前一浓度溶液中下降,而在后一浓度中上升,则植物组织的水势可取二种浓度溶液的溶质势的平均值。 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中有色液滴的升降,找出与组织水势相当的浓度。记录实验时的温度,根据原理中公式( 6 – 1 )计算出组织的水势。 表 6-1 小液流法现象观察记载表 [ 注意事项 ] 1. 所取材料在植株上的部位要一致,打取叶圆片要避开主脉和伤口。 2. 取材以及打取叶圆片的过程操作要迅速,以免失水。 3. 带结晶水的甲烯蓝不易溶于 CaCl 2 溶液,可在100 ℃下烘干成无水甲烯蓝粉末使用。 4. 毛吸管尖端弯成直角,以保证从中出来的液滴不受向下力的影响。 [ 思考题 ] 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为什么应强调所用试管、毛吸管应保持干燥,打取小圆片并投入试管中时动作应迅速,加入甲烯蓝不能太多?

植物学实验守则

植物学实验室守则 1.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静,实验要严肃认真,专心观察,不得高声喧哗,切忌任意谈笑,原则上得穿实验服。爱护环境卫生,在实验室内不准随地吐痰、吸烟及乱扔纸屑。 2.爱护一切仪器及设备,节约水、电和一切消耗物品。遵守操作规程,不听从老师指导和不按实验室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仪器设备损坏按学校有关规定赔偿,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3.学生实验时要服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不遵守规章制度者,应 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指导教师有权取消其做实验资格。 4.学生做实验必须准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之前必须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预习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将写好的预习报告放在 相应的位置上以备指导教师检查。 5.熟悉和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实验中做好实验记录, 不得抄袭,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6.实验过程中,学生应根据实验指导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随时作好记录。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对于经自己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指导教师或其他同学帮助。 7.实验完毕,按照已安排好的值日小组将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干净;清查各种仪器、用具并擦拭干净。将实验用具摆放整齐,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8.实验时同学要带上实验指导书、课堂笔记、教科书、实验报告册、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等。 实验报告书写内容说明 (一)实验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通过植物学实验课程实践操作,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植物个体发育中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与结构;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及与功能间的关系;植物系统演化及类群多样性概况。 (二)实验报告的内容 1.实验名称 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 2.实验目的 植物学实验要求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实验内容 观察切片标本时注意切面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显微镜下一块组织一个薄片建立立体结构的概念。观察制片标本时要注意结合观察植物体的外形,了解取材部位,联系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运用对比法对比各种结构的异同、特点,达到深入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课堂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必要的植物系统分类学直观及实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生物学的后继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4.实验材料及用品 根据各个实验内容的不同写明所需用的实验工具及药品。 5.实验步骤 详细的书写各个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或用流程图来表示,不可照

中和反应中反应热的测定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纸条、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Δ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板书]V酸=V碱=50 mL。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本步骤。。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本步骤 一、母液的配置 1、MS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将大量元素配制成10倍的母液,使用时再稀释10倍。按照配方表中用量依次分别称取扩大10倍的:NH4NO3 、KNO3 、KH2PO4 、 MgSO4·7H2O 、CaCl2·2H2O ,所有药品称取完毕后用蒸馏水逐个溶解,待全部溶解后,最后定容至500ml,转入500ml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放大倍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2、MS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 将微量元素配制成100倍的母液,使用时再稀释100倍。按照配方表中用量分别依次称取:MnSO4· 4H2O 、ZnSO4·7H2O 、 H3BO3 、KI 、CuSO4·5H2O 、CoCl2·6H2O ,用蒸馏水逐个溶解,待全部溶解后,用容量瓶定容至500ml,转入500ml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放大倍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3、MS铁盐母液配制 将铁盐配制成100倍的母液,使用时再稀释100倍。按照配方表中用量分别称取扩大100倍的:称

FeSO4·7H2O 和Na2·EDTA ,把FeSO4·7H2O和Na2·EDTA·2H2O分别置于200ml蒸馏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磁力搅拌器,边加热,边搅拌)。保持加热,把FeSO4溶液慢慢倒入Na2·EDTA溶液中并不断搅拌,接近沸腾时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加蒸馏水到最终容积500ml,置于棕色细口瓶中,用力振荡1~2min,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放大倍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在室温下避光保存一段时间令其充分反应后,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4、MS有机化合物母液的配制 将有机化合物配制成100倍的母液,使用时再稀释100倍。按照配方表中用量分别称取扩大100倍的:肌醇、维生素B1 、烟酸、甘氨酸、维生素B6 、蔗糖,用蒸馏水依次溶解并定容至500ml后,转入500ml 细口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姓名,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二、植物激素的配置 常见激素: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3-丁酸(IBA)、激动素(6-糠氨基嘌呤、 KT)、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3)、 1、生长素类: (1)、生长素类在组织培养中的主要作用是:诱导细胞的分裂和根的分化,诱导愈伤组织

(完整版)植物学实验

植物学实验——南瓜茎纵切片导管观察 生科院10级1班09100103 卞磊 图1 (南瓜茎纵切片螺纹导管) 图2(南瓜茎纵切片网纹导管) 图3(南瓜茎纵切片环纹导管) (在几个装片中没有找到梯纹导管) 根据导管发育先后及其侧壁次生增厚和木化方式不同,可将导管分为五种类型:环纹导管(annular vessel),每隔一定距离有一环状的木化增厚次生壁;螺纹导管(spiral vessel),侧壁呈螺旋带状木化增厚;梯纹导管(scalariform vessel),侧壁呈几乎平行的横条状木化增厚,与未增厚的初生壁相间排列,呈梯形;网纹导管(spiral vessel),侧壁呈网状木化增厚,“网眼”为未增厚的初生壁;孔纹导管(spiral vessel),侧壁大部分木化增厚,未增厚部分形成孔纹。 上述五种导管类型中,前两种导管出现较早,常发生于生长初期的器官中,导管直径较小,

输水能力较弱,未增厚的初生壁还可随器官伸长而延伸;后三种导管多在器官生长后期分化形成,导管直径大,每个导管分子较短,输导效率高。有时在一个导管上可见到一部分是环纹加厚,另一部分是螺纹加厚;有时梯纹和网纹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小;也有网纹和孔纹结合而成网孔纹的过渡类型。导管的长度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 导管普遍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向上运输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它们是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成的一种输导组织。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vessel element)。 在导管分子的发育初期,其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微管、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随着细胞的生长、液泡的分化和继后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导管分子的侧壁形成各种纹饰的次生加厚,端壁逐渐解体消失,形成不同形式的穿孔(单穿孔或数个小孔组成的复穿孔)。具有穿孔的端壁称为穿孔板(perforation plate)。穿孔的形成及原生质体消失使导管成为中空的连续长管,有利于水分及无机盐的纵向运输。导管还可通过侧壁上的纹孔或未增厚的部分与毗邻的细胞进行横向运输。根据导管的发育先后和侧壁木质化增厚方式,可将其分为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五种类型。 环纹导管(annular vessel)和螺纹导管(spiral vessel)这类导管是在器官的初生生长早期形成的,位于初生木质部中的原生木质部,其导管分子细长而腔小(尤其是环纹导管),且其侧壁分别呈环状或螺旋状木质化加厚,输水能力弱,有时同一条导管的不同部分可出现环纹与螺纹增厚。由于其增厚的部分不多,未增厚的管壁部分仍可适应于器官的生长而伸延,但易被拉断。 梯纹导管(scalariform vessel)、网纹导管(reticulated vessel)和孔纹导管(pitted vessel)这类导管是在器官的初生生长中后期和次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位于初生木质部中的后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其导管分子短粗而腔大,输水效率高(尤其是孔纹导管)。梯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的侧壁分别呈梯状和网状增厚,孔纹导管的侧壁则大部分木质化增厚,未加厚的部分则形成纹孔。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植物组织的含水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汽的原理,可用加热烘干法来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植物组织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常以鲜重或干重 % 表示,有时也以相对含水量 % (或称饱和含水量 % )表示。后者更能表明它的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植物鲜组织。 (二)仪器设备:天平(感量1/1000g);烘箱;干燥器;剪刀;搪瓷盘;塑料袋;纸袋;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 ⒈鲜重测定迅速剪取植物材料,装入已知重量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带入室内,用分析天平称取鲜重(FW)。 ⒉干重测定提前把烘箱打开,温度升至100~105℃。把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装入纸袋中,放入烘箱内,100~105℃杀青10min,然后把烘箱的温度降到70~80℃左右,烘至恒重。取出纸袋和材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干重(DW)。 ⒊饱和鲜重测定将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浸入水中,数小时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重;再次将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次取出,吸干表面水分,称鲜重,直到两次称重的结果基本相等,最后的结果即为饱和鲜重(SFW)。若事先已知达到水分饱和所用的时间,则可一次取得饱和鲜重的测量定值。 ⒋取得以上数据后,按公式计算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 思考题: 测定饱和含水量时,植物材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出现什么问题?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 实验原理: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水势。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为溶液的渗透势(ψπ),即代表植物的水势(ψw)。 ψw=ψπ=-P=-iCRT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小白菜或其它作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带塞青霉素小瓶12个;2.带有橡皮管的注射针头;3.镊子;4.打孔器5.培养皿。 (三)试剂:1. 0.05、0.10、0.15、0.20、0.25、0.30mol/L蔗糖溶液;2.甲烯蓝粉末。 实验步骤: (一)取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6个为甲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约4ml(约为青霉素瓶的2/3处),另取6个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为乙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1ml 和微量甲烯蓝粉末着色,上述各瓶加标签注明浓度。 (二)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50片,放至培养皿中,混合均匀。用镊子分别夹入5~8个小圆片到盛有不同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的青霉素瓶中(乙组)。盖上瓶塞,并使叶圆片全部浸没于溶液中。放置约30~60min,为加速水分平衡,应经常摇动小瓶。 (三)经一定时间后,用注射针头吸取乙组各瓶蓝色糖液少许,将针头插入对应浓度甲组青霉素瓶溶液中部,小心地放出少量液流,观察蓝色液流的升降动向。(每次测定均要用待测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清洗几次注射针头)。如此方法检查各瓶中液流的升降动向。若液流上升,说明浸过小圆片的蔗糖溶液浓度变小(即植物组织失水);表明叶片组织的水势高于该浓度糖溶液的渗透势;如果蓝色液流下降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低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若蓝色液流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等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此糖溶液的浓度即为叶片组织的等渗浓度。 将求得的等渗浓度值代入如下公式: ψw=ψπ=-iCRT。 式中:ψw=植物组织的水势(单位:Mpa);ψπ=溶液的渗透势; C=等渗浓度(mol/L);R=气体常数(0.008314 MPa·L /mol/K);T=绝对温度;i=解离系数(蔗糖=1,CaCl2=2.60)。 思考题:在干旱地方生长的植物其水势较高还是较低?为什么?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修订稿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报告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原理:中和反应: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放热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和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 H2O。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多数为H++OH-=H2O?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任何中和反应的中和热都相同。但是不同的中和反应,其反应热可能不同。 有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因为弱酸弱碱电离时吸收热量。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盐酸、 0.55mol/LNaOH溶液。 三、实验原理? 1、0.50mol·L-1盐酸和0.55mol·L-1NaOH溶液的密度都约为1g·cm-3,所以50mL0.50mol·L-1盐酸的质量m1=50g,50mL0.55mol·L-1NaOH溶液的质量m2=50g。 2、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由此可以计算出 0.50mol·L-1 盐酸与0.55mol·L-1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m1+m2)·c·(t2-t1)=0.418(t2-t1)kJ又因50mL0.50mol·L-1盐酸中含有0.025molHCl,0.025molHCl与0.025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0.025molH2O,放出的热量是0.418(t2-t1)kJ,所以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H=-57.3kJ/mol 四、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一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让植物组织经过脱分化作用,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作用,愈伤组织又能重新分化为有结构的组织和器官,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是把植物的器官,组织以至单个细胞,应用无菌操作使其在人工条件下,能够继续生长,甚至分化发育成一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的组织在培养条件下,原来已经分化停止生长的细胞,又能重新分裂,形成没有组织结构的细胞团,即愈伤组织。这一过程称为“脱分化作用”,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分化形成输导系统以及根和芽等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称“再分化作用”。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吲哚乙酸(IAA )和 6 –苄基氨基腺嘌呤(6 – BA )的比例,决定了根和芽的分化。 三实验器材 (一)试剂 乙醇、IAA 或 2 ,4 – D 、HgCl 2 (或次氯酸钠)、6- 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 MS 培养基 (二)仪器设备 培养室,高压灭菌锅,水浴锅,解剖刀,三角烧瓶(100mL ),烧杯,量筒,培养皿,超净工作台,分析天平,长镊子,剪刀,橡皮筋等 三实验步骤 1. 配制培养基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培养基(蔗糖含量为10 g/L ,2,4 – D 含量为2 mg/L ,琼脂10 g/L )。 (2 )试验培养基:在MS 培养基中按表33 – 1 加入IAA 和6–BA 。 吲哚乙酸先用少量0.1 mol/L NaOH 溶解,6- 苄基氨基腺嘌呤先用少量0.1 mol/L HCl 溶解,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再加入培养基中。 2. 培养基灭菌 将配好的培养基加入琼脂加热溶解,调至pH 5.8 ,趁热分装于100 mL 三角烧瓶中,每瓶约20 mL 。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用两层称量纸包扎瓶口,并用橡皮筋扎牢,然后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 实验一、植物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 1、简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放置准备:a、取时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小心轻放,放置实验台中部略偏左位置,距桌3-4cm 。 b插电源 c、旋转物镜转换器,低倍镜就位 e使虹彩光圈调到最大,聚光器转到最高 2)放装片,准备观察:a放载玻片 b从左侧观察,调至最中心 c、用双手调节粗准焦螺旋 d调节目镜 3)观察:a调节粗准焦螺旋,下降载物台至最低,使其清晰,上调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用推进器使物体于视野中央 d左眼观察,右眼画图 4)高倍镜观察:a、侧面转动转换器(不换油镜) b调节光源亮度 c、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像清晰 d画图 5)换载玻片:a、载物台放至最低 b、调节至最低物镜 c、换新片 d、用低倍镜观察 6)结束整理:a关闭电源 b、载物台放至最低 c、取下载玻片 d、4倍,10 倍物镜内呈八字形放置 e电源线缠绕2圈半(至镜筒上) 2、常用的植物制片技术有哪几种? 共 5 种——临时水封片、徒手切片法、压片法、石蜡切片法、离析法 3、详细说明生物绘图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a、观察:细心观察,对各部分的位置、比例、特征等有完整的认识 b 起稿:勾画轮廓,用软铅笔(HB)勾勒观察对象的轮廓和结构 c、定稿:用硬铅笔(2H或3H)将全图绘出。用线条表示结构,线条要均匀,光滑,用圆 点表示各部分的对比度,点要圆。 d、标注名称:一般为直接标注,标出指示部位的名称,最好在右侧 e、核实全图:核实绘图内容,保持图画整洁,并在下方写图名称

实验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根据观察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你都观察到了那些细胞器?植物细胞:细胞壁——纹孔和胞间连丝 原生质体——细胞质——细胞器和胞机制 后含物细胞核细胞膜观察到的细胞器有:质体(叶绿 体、白色体、有色体) 液泡 2、植物细胞中后含物包括哪些,通常位于细胞的什么细胞器内? 1)淀粉——以淀粉粒的形式在造粉体内形成并贮藏 2)蛋白质——通常位于细胞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中 3)脂肪和油——存在于白色体 4)晶体——液泡 实验三、植物分生组织和细胞分裂 1、从根尖分生组织的类型、位置和细胞特点等方面说明分生组织的特点根尖分生组织的类型:1)原生分生 组织:位于根和茎的最前端,是从胚胎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永久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由原始细胞组成,细胞分化少 2)初生分生组织:由原生分生组织刚衍生的细胞组成的,位于原生组织后 方,细胞已出现初步分化,其又可划分成三部分即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随后依次发育成表皮,维管柱,皮层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细胞小,壁薄,原生质丰富,细胞核大并位于细胞中央,没有液泡或会有分散的小液泡,细胞排列紧密 2、做好根尖压片的关键是什么? 1)固定液要迅速杀死正在分裂的细胞使其保持分裂状态 2)解离时注意解离时间 3)染色时间充分 4)轻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 实验四、植物组织观察 1、比较导管和筛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异同?结构:同:都由长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均无细胞核异:导管:以端壁形成的穿孔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由有花纹的死细胞构成,有 五种类型 筛管:细胞连接处稍微膨大,连接端壁即筛板上有许多筛孔;由活细胞构成功能:同:都有运输功能异: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中和热及测定实验

编号:2-4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课题: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4课时中和热) 制作人:周英姿 【学习目标】理解中和热的含义,会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重 点】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原理 【难 点】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原理 【预备知识】 1、中和热定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 2O 时所释放的热。 2、在稀溶液中,2molHCl 与2molNaOH 反应,放出114.6KJ 的热量,写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 方程式。 【基础知识】阅读教材P4——P6 1、实验目的? 2、实验药品? 3、实验装置如图 4、实验原理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Q=m ·c ·△t 注:1、△t :温度差 2、c=0.418 kJ ·K -1·g -1 3、△H= —Q/n(H 2O) 4、m 为溶液的总质量 5、数据处理 【思考】①确定初始温度、计算△t 及△t 的平均值。填入上表。 ②若把所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近似看做1g/mL,则反应混合液的质量m=? ③反应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④△H= 6、注意事项 (1)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什么? (2)量取盐酸后为什么要将温度计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3)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是一次性倒入盐酸溶液中,而不是缓缓加入? (4)实验所用的酸碱的体积均为50ml ,但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略大于盐酸浓度,目的是什么? (5)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的目的? 【思考】①若将实验中的稀盐酸换成稀醋酸,对测得的中和热数值有何影响? ②若将实验中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稀氨水,对测得的中和热数值有何影响? ③若将实验中的稀盐酸换成浓硫酸,对测得的中和热数值有何影响? ④若用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钡溶液做实验,对测得的中和热数值有何影响? 【归纳小结】 在溶液中, 酸与 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中和热为“57.3kJ/mol ” 或“△H= —57.3 kJ/mol ” 【课堂练习】 已知H (aq)+OH (aq) = H 2O(1) △H = — 57. 3kJ/mol,计算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用20gNa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kJ 的热量. 【疑点反馈】通过本节的学习、作业后你还有哪些知识不懂?请记录下来。

实验1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

实验1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组织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过程及其用于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植物组织细胞内的汁液与其周围的某种溶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植物细胞内的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汁液的渗透势就等于该溶液的渗透势。该溶液的浓度称为等渗浓度。 当用一系列梯度浓度溶液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细胞的等渗浓度将介于刚刚引起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和尚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的溶液浓度。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渗透势。 三、实验仪器、试剂、材料等 显微镜;载玻片及盖玻片;镊子;刀片 配成0.5—0.1mol/L梯度浓度的蔗糖溶液各50ml。 称34.23g蔗糖用蒸馏水配成100ml,其浓度为1m0le/L(母液)。再配制成下列各种浓度: 0.50mol/L:吸母液25ml+水25ml 0.45mol/L:吸母液22.5ml+水27.5ml 0.40mol/L:吸母液20.0ml+水30.0ml 0.35mol/L:吸母液17.5ml+水32.5ml 0.30mol/L:吸母液15.0ml+水35.0ml 0.25mol/L:吸母液12.5ml+水37.5ml 0.20mol/L:吸母液10.0ml+水40.0ml 0.15mol/L:吸母液7.5ml+水42.5ml 0.10mol/L:吸母液5.0ml+水45.0ml 四、实验方法 将带有色素的植物组织(叶片),一般选用有色素的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紫鸭跖草、苔藓、红甘蓝或黑藻、丝状藻等水生植物,也可用蚕豆、玉米、小麦等作物叶的表皮。撕取下表皮,迅速分别投入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使其完全浸入,5—10分钟后,从0.5mol/L开始依次取出表皮薄片放在滴有同样溶液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所有细胞都产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则取低浓度溶液中的制片作同样观察,并记录质壁分离的相对程度。实验中必须确定一个引起半数以上细胞原生质刚刚从细胞壁的角隅上分离的浓度,和不引起

实验四 植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和测定

实验四 植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和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从植物组织中提取核酸的方法。 2.掌握RNA 、DNA 的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冰冷的稀三氯乙酸或稀高氯乙酸溶液在低温下抽提植物组织匀浆,以除去酸溶性小分子物质,再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等抽提,去掉脂溶性的磷脂等物质。最后用浓盐溶液(10%氯化钠溶液)和0.5mol /L 高氯酸(70℃)分别提取DNA 和RNA ,再进行定性鉴定。 由于核糖和脱氧核糖有特殊的颜色反应,经显色后所呈现的颜色深浅在一定范围内和样品中所含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量成正比,因此可用此法来定性、定量测定核酸。 1.核糖的测定 测定核糖的常用方法是苔黑酚(即3,5-二羟甲苯法(Orcinol 反应))。当含有核糖的RNA 与浓盐酸及3,5-二羟甲苯在沸水浴中加热10~20分钟后,有绿色物产生,这是因为RNA 脱嘌呤后的核糖与酸作用后生成糠醛,后者再与3,5-二羟甲苯作用产生绿色物质。 2.氧核糖的测定 测定脱氧核糖的常用方法是二苯胺法。含有脱氧核糖的DNA 和二苯胺在沸水浴中共沸10分钟后,产生蓝色。这是因为DNA 嘌呤核苷酸上的脱氧核糖与酸生成ω-羟基-6-酮基戊醛,它再和二苯胺作用产生蓝色物 质。 此法易受多种糖类及其衍生物和蛋白质的干扰。 上述两种定糖的方法准确性较差,但快速、简便,能鉴别DNA 与RNA ,是鉴定核酸、核苷酸的常用方法。 三、仪器、原料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吸管、量筒、电炉、布氏漏斗装置、 烧杯、剪刀。 原料:新鲜菜花(花椰菜) 试剂: 1. 95%乙醇:600mL 2. 丙酮:400mL 3. 5%高氯酸溶液:200 mL 4. 0.5mol/L 高氯酸溶液:200mL 5. 10%氯化钠溶液:400mL 6. 标准RNA 溶液(5mg/100mL):50mL 7. 标准DNA 溶液(15mg/100mL):50mL 8. 粗氯化钠:250g 9. 海砂:5g 10. 二苯胺试剂60mL 将1g 二苯胺溶于100 mL 冰醋酸中,再加入2.75 mL 浓硫酸(置冰箱中可保存6个月。使用前,在室温下摇匀)。 11. 三氯化铁浓盐酸溶液:25mL 将2 mL10%三氯化铁溶液(用FeCl3〃6H2O 配制)加入到400 mL 浓盐酸中。 12. 苔黑酚乙醇溶液:200mL 溶解6g 苔黑酚于100 mL95%乙醇中(可在冰箱中保存1个月)

植物学试验指导-淮阴师范学院生物试验中心

植物学实验指导编写杨晋彬罗玉明李才生 淮阴师范学院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淮安2005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4) 实验二植物细胞和组织 (10) 实验三根和茎的形态结构比较 (14) 实验四叶的形态和解剖 (19) 实验五花的结构、花粉的形态及胚胎发育 (22) 实验六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比较 (25) 实验七藻类植物 (27) 实验八真菌、地衣和苔藓植物 (30) 实验九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34) 实验十被子植物各种类型花的解剖观察 (37) 实验十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38) 第二部分综合应用性实验 实验十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多样性 (40) 实验十三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 (41) 实验十四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技术 (43) 实验十五种子植物的鉴定 (45) 实验十六公园与淮师校园认识种子植物 (46) 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

实验十七淮安市园林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分析 (47) 实验十八淮安地区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48) 参考文献 (49)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1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显微镜是观察研究植物细胞结构、组织特征和器官构造的重要的工具。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可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以可见光作光源的光学显微镜又可分为单式与复式两类。单式显微镜结构简单,常用的如放大镜,由一个透镜组成,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下。构造较复杂的单式显微镜为解剖显微镜,也称实体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镜等,是由几个透镜组成的,其放大倍数在200倍以下。单式显微镜放大的物像都是和实物方向一致的虚像。 植物绘图是通过绘图的方式,来表现植物的一些重要形态解剖特征的常用方法。通过绘图,有助于对植物结构及其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植物学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从事植物形态解剖以及分类学研究必备的常用技能之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构造及其维护,初步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2学习生物绘图的方法。 二、材料与用品 1材料相关玻片标本、一些可以用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物材料 2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擦镜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步骤 (一)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I生物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1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图1-1,图1-2)复式显微镜的结构复杂,至少由两组以上的透镜组成,放大倍数较高,是植物形态解剖最常用的显微镜。其有效放大倍数可达1250倍,最高分辨率为0.2μm。复式显微镜虽然有单目、双目或三目,结构繁简不同,但基本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即保证成像的光学系统和用以装置光学系统的机械部分。 (1)机械部分 ①镜座:显微镜基座,用以支持镜体的平衡,装有反光镜或照明光源。 ②镜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连接、支持镜臂及以下部分。 ③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直筒显微镜镜臂的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称倾斜关节,可使镜体在—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般倾斜不超过30°)。 ④镜筒: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其上端放置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双目斜式的镜筒,两筒距离可以根据两眼距离及视力来调节。镜筒一般长160mm或170mm。镜筒的作用是保护成像光路与亮度。 ⑤物镜转换器:装在镜筒下端的圆盘,可作圆周转动。盘上有3-5个螺口,在螺口上面可按顺序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旋转转换器,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置,保证目镜与物镜光线合轴。 ⑥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孔以通过光线。两旁装有标本压夹,以固定玻片标本。研究用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用以固定或移动标本。移动器上装有游标尺,用以计算标本大小或标记被检标本的部位。镜台有固定式或移动式。 ⑦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物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它与物镜工作距离相等,这种操作叫调焦。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轮各一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一对是粗调,每旋转一周,可使镜筒升降10mm,用于低倍物镜检查标本时使用;小的是细调,每旋转一周,使镜筒升降0.002mm,用于高倍物镜观察时使用,转动细调不可超过180°,使用时,必须先低倍、后高倍。 ⑧聚光器调节螺旋:安装在镜柱的左侧或右侧,旋转它时可以使聚光器上下移动,借以调节光线。但简单显微镜无此装置。 (2)光学部分由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反光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