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内容提要:大战略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庙算?、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大略?等概念含义与之相近。孙子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以?伐谋?、?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和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大战略思想对处理现代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中提出了?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他认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此后,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关于?大战略?的不同定义,有些定义把大战略的含义泛化了。笔者认为,本义性的大战略应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所谓?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是指以军事力量准备、军事力量威慑、军事力量使用等为主要手段,同时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综合手段。这样形成的总战略主要用于敌我之间的斗争,指导用战争手段或非战争手段战胜敌人。换言之,?大战略?是由?对敌斗争?的?政治目标?所决定,并以实现这一目标为目的。这是其与泛化了的大战略最根本的不同点。大战略从层次上分,有国家联盟的大战略、国家战略、政治集团的大战略,而不仅仅是指?国家战略?。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是,它规定、指导和决定着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而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又影响甚至决定着大战略的施行和结果。

大战略并非如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所说,此前?基本上是一片未被认识的处女地?①,而是早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今人所说的大战略与我国孙子在2500年前所说?庙算?含义相近,孙子的?庙算?,就是指最高决策者从道(政治)、天、地(自然条件)、

①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

1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宋人 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在当时,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③。孙子看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他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兵凶战危,不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科学,战争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规律 可循,有方法可依。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 "--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看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在孙子看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 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所谓"计利",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也","修道而保法"。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智慧树2018孙子兵法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行则为阵)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章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人民群众) 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孙子通典)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多国部队共多少个国家组成(39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生前是哪国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 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严)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智谋孰强) 春秋时代宋襄公战于泓水的“君子之战”是与哪个国家进行的(楚) 第二章 《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由几匹牲畜来拉动( 2 )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是(物资耗用量极为巨大) “巢车”在攻城战中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较多) 《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务食于敌) 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是让谁愤怒(己方士兵) 作战篇中“取敌之利者,货也”中的“货”是什么意思(奖赏) 对于《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速战速决”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所产生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两种理论都正确) 第三章 按照《司马法》记载“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中的一“旅”为多少人(500 ) 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德国)

下面不是美国“孙子核战略”主要手段的是(战争威慑) 现代电子产品相对较昂贵的价格主要来自于(科技含量) 《谋攻篇》认为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则采用的战法是(战之) “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知彼知己) 第四章 《形篇》认为,“败兵”的表现是(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防守)来实现的。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称”可以推导出(胜) 《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以镒称铢) 第五章 《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形名) 《势篇》提出的“奇正”概念,其中的“奇”是指(特殊战争规律) 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色”当中的是( purple ) 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 《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圆石置于斜坡)造的“势”最强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发生的合肥之战,交战军队属于哪两个方面(曹操与孙权) 第六章 虚实篇讲究“(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篇讲究“(寡)之而知死生之地”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做出最终作战方案)“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措施)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两军相争的重点是(先发制人)

《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

《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商场领域、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本文从作战指挥的角度、作战角度、从《孙子兵法》的理论、原则在商场中的应用来论述。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企业商场 前言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全胜”为上,“破胜”次之。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 一、从作战指挥的角度看 《孙子兵法》也是一部深富创意的兵法,从中可以发现,孙子其人想象很特殊,思维很超常,善于化平常为神奇,以四两拨千斤。他在军事学上,首创了一系列概念范畴,其中“形势”、“虚实”、“奇正”三个范畴构成了孙子战术思想的三大支柱。“形势”是讲军事力量的积聚,“奇正”是讲军事力量的使用,“虚实”是讲军事力量选择的打击目标。这三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一支军队由军队士气和兵力、兵器构成了一种军事力量,这就是“形势”;正确地指挥这支军队并灵活地使其变换战术,这就是“奇正”;根据敌情我情,巧妙地选择这支军队的最佳作战方向,这就是虚实。 其实,古往今来,中西方的战略指导者们,无论是中国的孙子,还是西方的克劳塞维茨都懂得谋略,懂得力量,差异只是表现在对力量的认识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而已。孙子以水来比喻“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种水势是一种冲击力,而不是爆发力。爆发力就像火力,猛打猛冲,胜负立见。冲击力就像水力,连续攻击,使敌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还手的时间,没有变更战术的余地。 在力的使用上,孙子十分重视奇正,重视作战方式,主张“巧能成事”,用巧劲而不是使蛮力。孙子之所以论述“十围五攻”的不同战法就是讲究策略的选择,力争上策,准备中策,避免下策。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的办法就是上策,庖丁解牛,迎刃而解,就是上策。庖丁用的是巧劲,费力少而收功多。打蛇要打七寸,不要对蛇全身乱打,这是孙子的思维。这种思维反映在军事力量的使用上,就要求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很有些像太极拳的原理,尚柔、尚智、尚谋。 孙子讲“以正合、以奇胜”。从字面上看,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其实它还有一层意思,正合是用常法布局,用奇法胜敌。用常法排兵布阵,这是一般规律。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没有这一条,打仗就成了机器人对垒。正因为有这一条,才有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二、从作战角度看 “形势”、“奇正”、“虚实”这三者,最吃劲、最较劲的是“虚实”。因为“虚实”问题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着,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古典军事理论名着。作为中国古代兵法经典,《孙子兵法》早在公元7~8世纪盛唐时期就在朝鲜、日本流传,18世纪后开始在欧洲国家传播。美国对《孙子兵法》的接触比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然而,二战后美国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却称得上高招迭出。有人评价:就外国而言,日本对《孙子兵法》评价最高,美国对《孙子兵法》运用最好。此话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美国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倒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孙子兵法》成为美国军校学员必修课 从20世纪70年代末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开始,《孙子兵法》在美国军事院校以及一些着名的大学中渐成普及之势。目前,美国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位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之前。 从1982年开始,美军在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引用孙子格言的做法便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模式沿袭下来。美军新版《作战纲要》更是开宗明义地将孙子的“攻其不备、出敌不意”作为其作战指导思想。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孙子的军事思想极其推崇。他在个人着作《真正的战争》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的观点研究分析战争谋略。美国的“孙子热”不仅表现在政界和军界,美国民间对《孙子兵法》的热情也很高。目前美国民间已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协会或俱乐部在频繁活动。 美国的《孙子兵法》推崇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表评论说:“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美国知名的亚洲问题专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其1983年出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前言中这样写道:“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喜欢读这部书。当然,我希望能把这部书列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学里所有的人的必读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13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孙子兵法》与两次海湾战争 美国文化讲求实用,因此美国人学习《孙子兵法》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事实上,美国人也确实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了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带着《孙子兵法》上战场。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极大兴趣。战争期间,《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时,其办公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恺撒传》,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在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上,美国借鉴孙子“先胜而后求战”、“上兵伐谋”和“集中优势兵力”等军事思想,为赢得战争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关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中战略要素问题的对比探究及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概念的界定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中国古代称呼为军务,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中国和西方在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文化的交流较少,军事学术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在兵学史上也就同时独立地开出了两朵奇葩,各有其特色,东西兵学交相辉映。 (二)两书的成书背景

西方的军事学术真正开启的时间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之前的军事学术更多的是和战争史紧密联系的,其目的并不是叙述战争的指导原则,而是记述战史。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发展,军事战争的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作战形式和后勤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欧洲一些出色的将领比如劳埃德,比洛,卡尔大公等人开始对军事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这些著述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 世界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同样,中国历史也是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开始的。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战例资源。《中国军事史》所集《历代战争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灭亡。据《年表》统计,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之多的战争经验,中华大地上才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思维。 频繁不断的战争,曾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人们开始对战争作理论思考。战争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这是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评价一场战争好还是不好,不能只看当权者说些什么,而是要看它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认为:战争的胜与败取决于战争发动者是否有德。因此,有德之战必胜,无德之战必败,成为中国古人看待战争的第一个结论。“德战思想”不仅打破了“天”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德之君是可以取代的),将事业的成败和人的生死祸福的决定权从天那里收回到人自己手中。而且使人们判断战争行为的正当与否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 赞赏有德之战和叱责失德之战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战争观。通观以后的重要兵学著作,也都是按照这一条总的思路逐步展开的。孙子的“道”,吴子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尉缭子的“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著名论断,都是“德”的观念在多层面的展开。 (三)两书简单介绍

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到底就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与行动都就是为了一个“胜”字。(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就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重视战争, 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与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天、地、将、法。道就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这一条就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此外,《孙子兵法》还瞧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就是“五事”、“七计”。“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就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 (一)先知原则。《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先知就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就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就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与行动规律。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内容:有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能知道与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二)先胜原则。《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先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是什么?国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在研究。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11月号上,发表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什么是战略》,后来这篇文章被商业界誉为是与杜拉克《经营之道》齐名的“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迈克尔?波特指出“所谓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不同的经营活动”。同时,他还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与时下流行的外包、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是同一回事,企业的战略只有三条通行方法:成本领先、差别化和专一化。 而另一位管理大师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认为战略并不体现在市场,而是指企业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地位。他也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

其实,2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就系统性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孙子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而要成功应用这一竞争规律还必须通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自保而全胜”、“先胜而后战”、“出其不意”、“集中兵力”等竞争制胜之道来体现。 因此,借助《孙子兵法》的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本文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分折,探讨了现代企业的系统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系统战略流程的制定。从孙子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分析,我们可以把系统性战略分解成以下几个基本内容: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战略“五事”、战略统帅的素质要求(经理人素质)、战略效果(气势)。 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 孙子认为战略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缎投卵者,虚实是也”,明确提出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战略领域的基本范畴。 从四点出发进一步进行延伸,“分数”是指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形名”是指挥控制、监控体制;“奇正”是指出奇制胜;“虚实”指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 中新网苏黎世1月31日电题:瑞士学者称《孙子》超越西方《战争论》 记者韩胜宝 “我把德语版《孙子兵法》的书名翻译成《兵经》,因为我把它看成是谋略的《圣经》”。瑞士苏黎世大学著名汉学家、谋略学家、孙子研究学者胜雅律称,《圣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籍,而在全世界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书籍中,只有《孙子兵法》能与它媲美。 “那欧洲的《战争论》为什么不能称为谋略的《圣经》?《战争论》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欧洲人是怎么评价《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的?”记者问道。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两座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两朵奇葩。《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世界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孙子被后世尊为“兵圣”、“世界兵学鼻祖”;《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胜雅律说,《战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战略学的“圣经”,《战争论》代表了西方战略思想,思维体系比较狭窄;而《孙子

兵法》则是谋略学的《圣经》,超越了战略,超越了计划,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 战略与谋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胜雅律比较说,前者讲求短期效应,而后者则立足于长远;战略要靠谋略来制定,而不是相反;谋略比战略更高、更深、更远,能达到最高境界,而战略则达不到。 胜雅律又对比说,《战争论》在境界上也不如《孙子兵法》。战争论》讲运气、讲战术,是短命的,比《孙子兵法》讲谋略、讲智慧差远了;《战争论》一味强调武力、野蛮、血腥,而《孙子》倡导文明、和平、不流血,境界要比《战争论》高的多。 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西方的军事思想家以毁灭为目标,毁灭就是孙子所说的“破” 。所以,在孙子的观点看来,克劳塞维茨这种以毁灭对方为目标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实现,也还只能算是“次之” 。胜雅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人关于用兵上的智慧是更胜一筹。 胜雅律坦言,可以理解,德国是克劳塞维茨的故乡,《战争论》是德国人的杰作。德国人读《战争论》的热情,并不亚于中国人读《孙子兵法》的兴趣。欧洲人也同样,《战争论》被称为欧洲的《孙子兵法》。特别是欧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大都崇拜《战争论》。 《战争论》是欧洲大战催生并推动了欧洲大战和世界大战,

孙子兵法与战略

战略是什么?国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在研究。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11月号上,发表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什么是战略》,后来这篇文章被商业界誉为是与杜拉克《经营之道》齐名的“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迈克尔?波特指出“所谓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不同的经营活动”。同时,他还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与时下流行的外包、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是同一回事,企业的战略只有三条通行方法:成本领先、差别化和专一化。 而另一位管理大师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认为战略并不体现在市场,而是指企业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地位。他也认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 其实,2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就系统性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孙子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而要成功应用这一竞争规律还必须通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自保而全胜”、“先胜而后战”、“出其不意”、“集中兵力”等竞争制胜之道来体现。 因此,借助《孙子兵法》的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本文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分折,探讨了现代企业的系统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系统战略流程的制定。从孙子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分析,我们可以把系统性战略分解成以下几个基本内容: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战略“五事”、战略统帅的素质要求(经理人素质)、战略效果(气势)。 战略的基本条件和原则 孙子认为战略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缎投卵者,虚实是也”,明确提出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战略领域的基本范畴。 从四点出发进一步进行延伸,“分数”是指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形名”是指挥控制、监控体制;“奇正”是指出奇制胜;“虚实”指以虚击实。“分数”和“形名”指出了战略达成的基本条件,“奇正”和“虚实”指出了战略达成的最基本的竞争原则。战略达成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战略,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得已生存的基础上对未来迫切追求的企业。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就是我们对未来规划的起点或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基本原则是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反应模式。当企业刚刚起飞,资金和竞争实力远没有竞争对手强大的时候,基本原则是首先要遵守的。 因此,当我们已经确定或者要考虑达成某个战略目标的时候,不能过于简单,必须把战略的基体条件和基本竞争原则首先考虑进去。即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是如何支撑这个战略目标的。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标,首先是我们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市场运作模式能否支撑整个目标战略的分解,有无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监控和反馈流程,执行能力是否强大,如果我们管理和指挥一个企业就像管理一个人,就达到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外遇到强敌时,不仅要出其不意,还能根据竞争对手的虚实,进行市场攻击。 战略“五事”

孙子兵法慕课答案

1 《孙子兵法》是一本修辞丰富的兵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0% 查看解析或评论(1)2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书吗?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A 答错了! 答对率:11% 查看解析或评论(0)3 《三十六计》是谋略书,属于战术层面。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2% 查看解析或评论(0)4 1972年4月10日兵书出土。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0% 查看解析或评论(0)5 商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是全方位的竞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8% 查看解析或评论(0)

不同的战略思维主体的战略思维有境界差异吗? A: 有 B: 没有 C: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无境界之别 正确答案:A 答对了! 答对率:43% 查看解析或评论(0)7 以下哪些问题属于战略思维决策观的内容? A: 关于战略决策的方法 B: 关于战略决策的目标 C: 关于战略决策思维活动的目标取向 D: 都是

正确答案:D 答对了! 答对率:76% 查看解析或评论(0) 8 官渡之战决策中曹操一方运用的核心战略思维方法是什么?A: 辩证思维方法 B: 系统战略思维方法 C: 逆向战略思维方法 D: 求同战略思维方法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2% 查看解析或评论(0) 9 战略思维活动本身有没有价值取向? A:

有 B: 没有 正确答案:A 答错了! 答对率:64% 查看解析或评论(0) 10 利德尔·哈特受到孙子以迂为直战略思维方式启发提出了什么战略思想?A: 直接路线战略 B: 间接路线战略 C: 大战略理论 D: 速决战战略思想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67% 查看解析或评论(0)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在我国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一文”,就是文圣孔子。“一武”,就是武圣孙子。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辩证法的主要之点:一是事物内部是可分的,一分为二,负阴抱阳,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四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孙子兵法》中渗透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一)分析事物强调“两点论” “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可以说是孙武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劳逸、奇正、虚实、远近等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利害相联的,可以转化的。比如防御作战时,“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顾此”则“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因此,如果避其实而击其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转化为被动地位了。所以孙武肯定地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这种关于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敌强、以少敌多,以小敌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 《孙子兵法》的两点论,还表现在他对阴阳说的灵活运用。孙子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自然之天中,阴阳包括昼夜(昼为阳,夜为阴)、晴雨(晴为阳、雨为阴)等等。曹操对此注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孙子十家注》卷一《计篇》)。可见,军事上的胜负,与阴阳四时的更替有密切关系。在行军作战时,要注意阴阳的利用。孙子在《行军篇》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孙武认为,驻扎军队应该选择向阳干燥的地方,避免背阴潮湿的地方。因为营地在背靠阴湿之地,士兵容易生病。在丘陵和堤防这种地形上,要抢先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它作为军队的主力或主要翼侧的依托。孙武把齐文化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

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关于《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中战略要素问题的对比探究及现实意义 《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概念的界定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中国古代称呼为军务,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武的《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容。

中国和西方在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文化的交流较少,军事学术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在兵学史上也就同时独立地开出了两朵奇葩,各有其特色,东西兵学交相辉映。 (二)两书的成书背景 西方的军事学术真正开启的时间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之前的军事学术更多的是和战争史紧密联系的,其目的并不是叙述战争的指导原则,而是记述战史。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发展,军事战争的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作战形式和后勤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欧洲一些出色的将领比如劳埃德,比洛,卡尔大公等人开始对军事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这些著述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 世界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同样,中国历史也是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开始的。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战例资源。《中国军事史》所集《历代战争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灭亡。据《年表》统计,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之多的战争经验,中华上才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思维。 频繁不断的战争,曾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人们开始对战争作理论思考。战争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这是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评价一场战争好还是不好,不能只看当权者说些什么,而是要看它

孙子兵法中的政治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政治作战思想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提出政治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政治作战是根据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为了达成国家总体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非武力打击的作战行动;一种基本上涵盖了军事打击之外的所有斗争方式、斗争内容的对抗。主要包括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三种作战样式。其实质是一种政治打击,最核心的是强调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对抗。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行为。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政治打击来遏制战争,减少武力打击,或融合武力打击达成军事目的,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政治作战”这一概念虽提出不久,但早在20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已蕴含着这一思想。 《孙子兵法》的时代背景为其政治作战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春秋之际虽然战火连绵,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战争的方式、规模、程度有一定的遏制作用。首先,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春秋时期不论大国还是小国,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谁也难以维持长期承担巨大的战争消耗。这就决定了各国在武力征伐的同时不得不寻求其他费力小收效大的途径以解决彼此的争端。其次,诸侯争霸所形成的多竞争的格局是各国互相约束,彼此掣肘,从而使赤裸裸的血腥交战受到一定的遏制。再次,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西周王朝推行的血缘宗法制度对诸侯仍然有一定的束缚力。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伐谋、伐交”等政治作战行动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例如公元前631年,秦晋联军进攻蒸锅.郑国大夫烛之武一席话劝退了秦穆公所率秦军,迫使晋文公策划的伐郑战争烟消云散,使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化险为夷。又如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军伐郑、陈两小国,都是在大兵压境后兵不血刃地迫使其屈服的。 《孙子兵法》的篇章之中也处处蕴含着政治作战思想。孙子认为,运用一定的军事力量去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以智驭力,即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运用智谋谋形造势,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政治作战”的方式直接达到战略目的,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以力驭力,即直接运用军事手段通过战争以达其战略目的。第一种模式是孙子所极力推崇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孙子不仅强调政治对军事的服务保障作用和转化为战斗力的作用,

孙子兵法如何指导企业战略执行

孙子兵法如何指导企业战 略执行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孙子兵法》如何指导企业战略执行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世界军事巨着,同样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孙子认为把握“道、天、地、将、法”五个因素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孙子认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就要能使上下同心同德,人们甘愿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即很好地执行就需要上下同心目标一致,企业如何将愿景、战略目标有效地使上下沟通一致,得到大家的支持与拥护,让所有的人懂得“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至少是共同认可的事。目前有多少的企业让全员深刻地理解与拥护公司的战略目标呢上下同心呢不得不检讨这些问题。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认为,在用兵时要注意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同时也要知道距离的远与近,地势的险峻与平坦,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在运用到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就是要思考与确认战略本身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关条件是否具备,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配备。所谓天时、地利、人合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战争的胜利,要考察将帅是否具有足智多谋、言而有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等素质和能力。那么,企业战略有效的执行与最高指挥官有关莫大的关系,他的智慧与决断的能力,他的信守承诺与关爱员工的品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层领导有什么样的领导力,团队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那些将战略执行失败的原因归于部下的执行力是完全错误的。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军令法规、武器装备、军需供应等情况。没有严格的法制,战争不能取胜,企业中若没有一套完善与严格制度,任何战略执行都只是空谈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成功70%靠制度化,30%靠人性化。

《孙子兵法》PK《战争论》

《孙子兵法》PK《战争论》 ?分类: ?作者:周家波杨凯 ?字数:2832 来源:当代军事文摘 在军事历史的舞台上,只有那些真正体现兵家智慧结晶的精品才能跨越时空,魅力永恒。《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双璧”。 各具特色的理论根基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各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悠久的军事文化是孕育《孙子兵法》的母体,而西方传统的军事文化是培育《战争论》的摇篮。 农战合-孕育的制胜智慧。中国古代素有“兵书王国”之称。据统计,从先秦至晚清,见于著录的兵书多达3300余部。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中国出现了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及其体系完备、思想精深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言智,句句论谋。历代谋臣将帅运用这些大谋大智,或不越樽俎折冲千里,或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正因为孙武揭示了战争的规律,阐明了制胜的妙道,所以历代兵家无不尊以为师。 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然后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在长期农耕劳动中,先民们不断探索日月运行和四季变化的规律,努力掌握地理山川的特点及动植物生长的奥秘,以便战天斗地,从土地上得到丰富的生活资料。这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华民族逐步形成重整体、重综合、重宏观的独特视角,以及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这种独特视角和思维方法在农战合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军事领域,日渐产生出高度重视战争、长期准备战争、讲机变、重权谋的制胜智慧。无疑,它也遗传到孙武的精神世界,激活这位伟人的聪明睿智和非凡才华,进而衍变为孕育《孙子兵法》的原始基因。 铁血浇铸的兵学基础。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前三卷,后七卷都是对战史的研究和评论,即使在前三卷中,战史和战例也比比皆是。这些战例,上至古希腊时期的马拉松战役,下至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滑铁卢之战。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教师。”这说明,他的一切理论都来自于战例研究。或者说,铁与血铸就的战争史是其军事思想的雄厚基础。 火器问世之前,西方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尽管军事思想的发展明显滞后,但是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克劳塞维茨撰写《战争论》提供了雄厚的历史依据。他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期间发生了震撼整个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而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思考力对革命中涌现的新思想和新战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十分注重研究拿破仑的战争艺术,及时总结拿破仑的经验和教训,《战争论》中涉及的战争实例有2/3与拿破仑有关,因此他享有“拿破仑战争高僧”的雅号。不言而喻,法国革命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战略战术,是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直接源泉,是培育《战争论》的沃土。 风格迥异的思维方法 孙武和克劳塞维茨之所以能够先后登上世界兵学的最高殿堂,与他们超凡脱俗的思维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