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_望岳_春望_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苦。 ..怒,妇啼一何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 杜甫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 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 但他一生穷愁 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 同情民众、 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 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 当初公私仓 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 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 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 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 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 也把杜甫卷入 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 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 腔赤诚写进诗歌,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 《登高》 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 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 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1/6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 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填空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佳作精选系列】杜甫的诗词大全

杜甫的诗词大全 杜甫的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2019-11-18 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甫篇——《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挂者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赏析:杜甫54岁时携带全家离开成都,在乘舟东下途中与了这首诗。 杜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朝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等,皆为古今传诵。 注释译文: 岳:此指东岳泰山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2020年杜甫《阆山歌》诗词赏析范文

xx山歌 唐代:xx xx城xxxx,xx城北xx。 xx欲尽不尽xx,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xx敌。 xxxx且未归,应结xx著青壁。 译文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⑴“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观》诗。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⑵“松浮”句: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⑶“江动”句: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⑷“那知”两句: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根,石根,亦即山根。 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即“草敌虚岚

翠”之“敌”。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⑸中原: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格斗:指安史之乱。 ⑹“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 “灵山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 (4)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遥想将来的。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的。 (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诗词精选及鉴赏

杜甫诗精选及鉴赏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文学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

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

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景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岁的纳兰性德与17岁的卢氏成婚。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从中可以知道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的标准淑女。 纳兰性德成婚3年后,妻子卢氏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 纳兰性德在卢氏亡后,词风也为之改变,悼念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绝。 词作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

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导读:《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下是“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杜甫诗三首》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诗词赏析专题(一) 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 (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 (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8.《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9.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10.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 ..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望__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