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遣悲怀(三首全)

遣悲怀(三首全)

遣悲怀(三首全)·元稹|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遣悲怀》共三首由创作,均被选入《》。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样的赞誉,元稹这三首诗当之无愧。

相关阅读:《(三首全)》、《》、《》、《》、《,曾经沧海难为水)》、《》。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

唐元稹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注解】

①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软缠,央求。

⑤藿huò:豆叶。

⑥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⑦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⑧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窅yǎo 冥:幽暗貌。

【赏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样的赞誉,元稹这三首诗当之无愧。

【讲解】

学习唐诗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的真实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学习唐代诗词,应该做到下面四点:一是了解写诗的时代背景,二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三是了解诗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四是了解诗人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深入了解这四个方面,是学习和欣赏唐诗的关键,它能使我们更了解诗人写作意图和理解原诗的含义。如何学习唐诗是个很大的课题,并涉及的理论颇深,非我这个门外汉所能企及的。因此,仅以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为例,略作说明,以便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为悼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的“悼亡”诗,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对这首诗的写作日期,说法是不一,有的说,是写在他的妻子逝世一年之后的元和五年(810年),有的说是写于他进入内阁、并出任同州刺使兼御史大夫的长庆4年(825年),对诗内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有两个派别,一是对元稹颇有研究并撰写《元氏詩集、元白詩箋證稿》的国学大师陈寅洛,二是编了一本《元稹年谱》的文学教授卞孝萱。此外,元稹又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今人对他的人和诗品评差别很大。为了能准确理解这三首诗,按我说的学诗要了解的四个方面,分别叙述如下:

(一)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相继贬逐出京;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称王称霸,愈来愈嚣张。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尖锐。在元稹生活年代,发生的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由时任翰林学士(皇帝机要秘书)的王叔文领导的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大约发生在805年至806年之间),这个事件后来又被称为“永贞革新”。元稹对这“永贞革新”持反对态度,当时的许多有名的诗人如、等均是“永贞革新”的积极支持或参加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二) 作者元稹的人生经历

元稹,字微之,生于公元779年(唐宪宗大历13年),卒于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4年), 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河南河内人,其祖曾入住唐代都城长安,不久随唐迁都返回东都洛阳,家庭世代读书为官。8岁丧父,随母迁居陕西凤翔,母郑氏贤淑而有文才,亲自教儿子读书。元稹贞元九年(793年)以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初仕于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到元和元年(806年),“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任命为左拾遗。元和(809年)四年七月,妻韦氏病故,元稹在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裴垍举荐下,出任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守旧官僚,被贬江陵士曹参军,不

久又调任通州司马。裴垍去世后,元稹投靠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被任命为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又被罢职,贬为同州刺史。后改任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等职。太和初年(827年),被召入朝任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元稹死于太和四年,死后封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为官一直仕宦坎坷,升沉不定。

(三)元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元稹为仕宦后裔,在母亲的培养下,贞元九年(793年),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出仕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任九品中书省校书郎,到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稹被提拔为七品的左拾遗。在元稹就任中书省校书郎期间,因其才学出众,受到时任吏部侍郎,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韦夏卿赏识,将其最小的女儿韦丛许配给他为妻。元稹一生与大诗人交厚, 二人共倡导了以创作新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世人称“元白”,把免费八字算命(https://www.doczj.com/doc/9212368013.html,)他们的诗叫做“元和体”。此外,元稹与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也有很深的交情, 并有互相赠答的诗歌。

(四)元稹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

元稹是因为得《感遇》诗及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因此其诗歌创作受杜甫的影响很深。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诗歌曾一度陷入低迷,到唐宪宗的元和年间,一度衰落的诗坛重又振兴,此时期出现两个源于杜甫的诗的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藉、王建、李绅等均属此派,元稹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这一派对杜甫的继承侧重于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并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另一派以为首,孟郊、贾岛、卢仝、即属此派,他们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多以写险怪、幽僻、苦涩、冷艳见长。元稹属于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又是最先提倡写新乐府改良诗风的诗人。但是,在白居易的光环笼罩之下,他的针砭时弊的诗,名气不是很大,被人称道的是他的怀念死去的妻子的“悼亡”诗和与薛涛赠答的“爱情”诗。他的悼亡和爱情诗,其诗辞浅意深,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代表诗作为《田家词》、《织妇词》和《连昌宫词》等,自编诗集《长庆集》一卷。

现在,就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例,谈谈对元稹诗的学习和理解。这里,先将与这三首诗有关的参考资料,韩愈撰写的《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全文抄录如下: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其上七世祖通,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通子善,嗣上谷太守。善嗣子崇德,太子谕德。崇德子弼,字国祯,主客郎中,莱、济、商三州刺史。夫人曾祖父讳伯阳,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赠秘书监。其祖父迢,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迢子夏卿,以太子少保,赠左仆射。娶裴氏皋女。皋为给事中,皋父宰相耀卿。

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授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因前受教于父母,得其良夫,又受教于先姑氏,率所事所动,皆从仪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

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咸阳。从先舅姑兆。铭曰:

《诗》歌《硕人》,爰叙宗亲;女子之事,有以荣身。夫人之先,累公累卿。于赫外祖,相我唐明。归逢其良,夫夫妇妇。独不与年,而卒以夭。实生五子,一女之存。铭于埋辞,以永于闻。”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先确定“悼亡”诗的写作年代。元稹结发妻子韦氏,逝于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去世三个月后,于十月十三日归葬咸阳。在她归葬时,元稹已升任五品监察御史,为职务羁绊或因风俗之故,未能躬往,遣家人营葬。留在洛阳的元稹,为悼念亡妻,在归葬次日夜(十月十四日夜)写了这三首诗。这三首诗是一气呵成的,不像有的人认为的,是在不同年代分别写的。第一首是回忆与亡妻初婚后的感情生活和颂扬亡妻的高尚品格;第二首诗是触物思人,主要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第三首诗,则是在悼念亡妻后的冷静思考,诗人认为,人死后万事皆休,根本不存在来世,即“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分更难期”。同时以长夜不合眼这一古代风俗,悼念和报答亡妻。这也证明了该诗的写作时间,是韦丛归葬咸阳之次日夜。

在第一首诗中,元稹将妻子比作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最喜爱的侄女谢道韫,而用春秋时代的寒士黔娄自比,直言其妻委身下嫁。接着说妻子“自从下嫁”之后,“百事”皆“乖”,这里的“乖”字突出表现自结婚后元稹的仕途不顺,多年担任职微薪低的小官,同时与王叔文等有权势的人政见不合,仕途坎坷。并由此引入中间两联。这中间两联描写了忆四种了情景:她看见我没有合身的衣服,就翻箱倒箧,想找点衣料缝制;我来了朋友,想买酒,就软缠她拔下了头上的金钗。这两句是写实,作为一个俸禄低微的小吏,婚后的生活不富裕是可想而知的,从“顾我无衣”到“泥她沽酒”,一“顾”一“泥”,活生生地刻画出夫妻清贫、而又情笃意厚的婚后生活。至于“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二句,为虚写,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野蔬充膳”和“落叶添薪”来比喻过惯锦衣玉食生活韦氏,能甘于与诗人共度小康,而毫无怨言,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也更加体现出夫妻之间感情的深切、浓郁。我以为,元稹和苇丛结婚时,已经是担任九品到七品的小官僚,还不至于贫困到无米无柴的地步,至少还可以过小康生活。诗的尾联从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中,返回到现实:“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妻子死后,诗人已升至五品监察御史,按唐代元和年间的俸禄制度,五品官月薪约合钱9500两,年薪超过十万两。所以才有“我的俸禄已很丰厚,本来可让你过上好日子,现在你已逝去,在你归葬咸阳祖莹之时,只能为你再做营奠营斋的事,以安慰你的亡灵”。

至于第二首,是描写诗人对逝去妻子的深切怀念,这首诗的词句,大部分都容易理解。只是“也曾因梦送钱财”一句,许多人的解释似是而非。我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怀念亡妻之切、思念之深,以致频频梦见亡妻。梦醒后,为祭奠亡妻,烧些纸钱,这与今天的每逢祭日,就给死去的亲人烧纸,以示纪念是一样的,可见“烧纸送钱”的纪念逝去亲人的风俗,在唐代就已存在了。

第三首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会更难期。”四句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回忆和悼念亡妻之后的冷静思考,得出与妻子“他生缘会”无望的结论,表现元稹不信命运和鬼神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反证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梦送钱财”,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夫妻情深。第三首诗是“悼亡”诗的核心和灵魂。“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句,是诗人遵从风俗,在妻子归葬

祖茔之夜,长夜无眠,表示对亡妻的悼念和报答。决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诗人表示终生不再娶,并以此报答亡妻。这样一来,对后来元稹和薛涛的恋情,以及续弦裴氏就可以理解了。还有人根据“邓攸无子寻知命”句,得出元稹无子一说,则更是大相径庭,韩愈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中记载韦氏“生五子,一女”,可见韦氏为元稹生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也可以从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写的另外悼念韦氏的八首绝句中得到印证:“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由诗中可见,诗人不仅有子,而且还有一幼女。至于诗人后来写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那则应该是为他与女诗人薛涛的恋情所作,与悼亡妻子根本无关了。这就是我对元稹“悼亡”诗《遣悲怀》的理解,写出来供朋友一笑。我这里说的是学习唐诗,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读读,那只要选一种合适的版本,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注释就够了,未必要下这样的大的功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挚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

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考,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在线电脑算命

https://www.doczj.com/doc/9212368013.html,

五行相生相克

https://www.doczj.com/doc/9212368013.html,/mingli/wuxingxiangshengxiangke/

姓名测试打分

https://www.doczj.com/doc/9212368013.html,/cem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