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本分析三法(挣值)-横道图图表曲线

成本分析三法(挣值)-横道图图表曲线

成本分析三法(挣值)-横道图图表曲线
成本分析三法(挣值)-横道图图表曲线

--横1

费用偏差分析表 号

项费用数额(千元)费用偏差进度偏差 (千元)(千元)

2.40

2.40

0010

平整场地

2.40

0.92 002

夯填土

0.83 0.83

-0.09 27.0

003

层 21.60

0 -5.4 152.0

004

缸砖面结合

106.40

-19.6

-45.6 21.95

005

踢脚

15.39 15.68

-0.29

-6.56

204.27 146.62

-19.89

合计-57.65

166.50

:因空间

限,表中各

项工作的

横道比例尺同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预算费用(ACWP) 成本分析

--2 费用偏差分析表 码(1)041042043 项(2)木

门钢门铝合金门窗安装 (3) 预算(计划(4) 计划工作量(5)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 )S (6)=(5)×(4) 已完成工作量(

7) 已完成工作预算费用(BCWP)

(8)=(7)×(4) 实

(9) 其他款项(10)

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ACWP)(11)=(7)×(9)+(10)

费用局部偏差(12)=(8)-(11) 费

数CPI (13)=(8)÷(11)

费用累计偏差(14)=∑(12) 进度局部偏差(15)=(8)-(6) 进度数SPI (16)=(8)÷(6)

进度累计偏差(17)=∑(15)

成本分析—曲线法3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上三个参数可以形成三条曲线,即计划工作时间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曲线,如下

图所示

100%

ACVEAC

检测时间

BAC预

额或ACWP BCWS

ΔH

测完

成百SVCV

时分

BCWP

计划完工时间日历时间

赢得值法评价曲线

用曲线法表明该项施工任务在第三个月末时,其费用及进度的偏差情况见下图。用曲线法分析时,由于假定各项工作均是等速进行,故所绘曲线呈直线形。

费用(千元)

CV--费用累计偏差

SV--进度累计偏差

250 200 9

8

.

9

1

-

=

V

C

5

6

.

7

5

-

=

V

S

150AC

100

B50

时间(月)

123

注;A-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已完工作预算费用;C-已完工作实际费用。

费用及进度的偏差情况

高考生物图表题类型及归纳

(1) 在结构A 上合成物质C 的过程中,如果需要 色氨酸和丙氨酸,两者来源有所不同, 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的是 _______________ 。 (2) C 、D 代表由细胞内有关结构合成的物质。其中下列物 质中属于D 类物质的是() C.胰岛素 D.血红蛋白 (3)在A 结构上发生的是 过程,其中以 mRNA 为模板,以 为运输 工具,将合成物质 C D 的原料运送到结构 A 上通过 (方式)连接起来。 (4)蛋白质在体内不但有生成,还有降解 ,保持一个平衡的过程,以保证生理活 动的 顺 利进行。 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以色列和美 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 泛素 调节的蛋白质降 解。泛素是一个含有 76个氨基酸的多肽,可以以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 高考生物图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归纳 生物图表题具有概括 性强、知识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简单明 了等特点,是表达、概 括、拓展和深化生物 维过程,所以在高考 题的常见类型有结构 实验装置图、生产流 的类型。 学知识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考查学生思维 试卷中已成为热点和亮点题型。在高考试 模式图、生理过程示意图、坐标曲线图、 程图、定性定量表、遗传系谱图等,下面 的结果,而且考查学生的思 题和习题训练中,图(表) 二维空间图、研究方法图、 重点介绍学生在答题中易错 1?生理过程示意图 图形不仅能直观表示 生物体、某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 结构示意图或模式图), 也描述生命活动和发展进化的动态过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过程的染色体移动图、生理 代 谢过程图、激素调 节和神经调节过程图、稳态调节过程图、 个体发育过程图、生物进化 过程 图、生物与环境 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图 等。 解题方法:①识别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作用,理 顺各部分的关系,按照由局部到整体 的思维方式,理解图 意。②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快速 进行知识迁移。③根据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充 分利用图形准确作答。 例1.下列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 的示意图,请回答 畑商昭 A.呼吸酶 B .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ξ10-1 基本原理 一、概述:1955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30多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分析化学中重要的方法。和分光光度法比较,能做微量(ppm ,ppb ,10 -6,10 –9g )测定70多种金属元素,(3号~84号,镧系元素),还可做常量,所以从常量到ppb 级。 优点:灵敏度高,干扰少,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的灯,提高了分析的选择性,基体和待测元素间影响较少,鉴于这种情况,试样只需简单处理,可直接进行分析,避免复杂的分离和富集手续,低含量的分析中,能达到1~3%的准确度。这是比色及光度法所不能完成的。 缺点:1.换灯,不方便 2.各元素分析条件不同,不利于同时测多种元素。 3.不能分析固体及共振线在真空紫外区的 4.分析复杂样品时,干扰还是比较严重。 为解释清楚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的灯,下面谈一下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给一束特定的入射光I 0(υ),投射至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原子蒸气对它有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透过。N 越大,对光的吸收量越大,其I (υ)越小,于是根据样品中被测元素的浓度N ,I 0(υ),I (υ)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把它与被测元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对光的吸收作比较,就求得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分析流程:既然原子吸收分析是建立在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的基础上,所以分析流程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组成。 特径的入射光I 0(υ):特径谱线——共振线各元素的不同而显其特径性。 产生:①原子核外电子基态E 0, 从基态→激发态的能量 激发态E j λυc h h E E E j ==-=?0 ②电子从基态→第一个激发态(最低能量的),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共振吸收线。 从第一激发态→基态所产生辐射谱线称共振发射线。 以上统称共振线。 ③共振线:对应于共振能级和基态间跃迁的谱线,所需能量最低,称为最灵敏线。(这是分析所需要的)也是该元素的特径谱线。 因为: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第一激发态(或返回时)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各有其特径。 例:镁 2852 o A ,铜 3247 o A 二、定量分析公式 1.朗伯定律:b K I I A ?==υυν)() (0lg K υ:原子蒸气对频率为υ的光线的吸收系数,与吸收介质性质和入射光频率有关 b K e I I ??=υυυ)(0)( 说明:①透过光的强度I (υ)随入射光的频率而改变,其变化规律 电磁辐射,原子对其吸收也不同,故I υ ,K υ 与入射光υ变化有关 υ0处有最大吸收,有最小透过。 ②当燃烧器的缝长一定时,b 一定,K (υ)是随入射光的频率而变化。其变化规律: a. a. 原子吸收线有一定的宽度——吸收线轮廓 b. b. 吸收系数有一极大值——υ0称中心 频率:υ0→K 0峰值吸收系数 c. c. 峰值吸收系数一半处,曲线宽度——吸收线半宽度,Δυ0。0.01~0.1o A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试比较有哪些异同点? 答: 相同点: 二者都为吸收光谱,吸收有选择性,主要测量溶液,定量公式: A=kc,仪器结构具有相似性. 不同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原子吸收分子吸收 (2)线性光源连续光源 (3)吸收线窄,光栅作色散元件吸收带宽,光栅或棱镜作色散元件 (4)需要原子化装置(吸收xx不同)无 (5)背景常有影响,光源应调制 (6)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7)干扰较多,检出限较低干扰较少,检出限较低 2.试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 相同点: 属于原子光谱,对应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跃迁;是线光谱,用共振线灵敏度高,均可用于定量分析. 不同点: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1)原理发射原子线和离子线基态原子的吸收自由原子(光致发光)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2)测量信号发射谱线强度吸光度荧光强度 (3)定量公式lgR=lgA + blgc A=kc If=kc (4)光源作用不同使样品蒸发和激发线光源产生锐线连续光源或线光源 (5)入射光路和检测光路直线直角 (6)谱线数目可用原子线和原子线(少)原子线(少) 离子线(谱线多) (7)分析对象多元素同时测定单元素、多元素 (8)应用可用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9)激发方式光源有原子化装置 (10)色散系统棱镜或光栅可不需要色散装置 (但有滤光装置) (11)干扰受温度影响严重温度影响较小受散射影响严重 (12)灵敏度高中高 (13)精密度稍差适中 按照电磁辐射的本质,光谱又可分为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电子能级变化而产生的。原子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和X-射线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前三种涉及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后两种涉及内层电子的跃迁。目前一般认为原子光谱仅包括前三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基于光谱的发射现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对发射光谱的吸收现象;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基于被光致激发的原子的再发射现象。

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图

Q TP L O L (a) Q AP L O L ( b)MP L C MC AC AVC O Q ( c) C TC TVC TFC O Q (d) 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短期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相对于不可变要素投入量而言明显不足,所以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所生产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增加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出大于以前工人生产的产出,由于新增劳动力是企业增加产出的成本,所以 1 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工人人数减少了,即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因此在该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由于总产量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产量,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同理,总成本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由于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素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当超过这个临界点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也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反过来说, 1 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人数增加了,由于劳动是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增加了。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从图中可看出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量往上升;反之,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下降。 另一种方法,用数学方法证明: TVC w L Q1 AVC Q w Q Q L Q即 1 AVC w AP L 上式反映了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首先, AP L与 AVC成反比。当 AP L递减时, AVC递增;当 AP L递增时, AVC递减;当AP L达到最大值时,AVC最小。因此AP L曲线的顶点对应AVC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产量曲线中 MP L曲线与 AP L曲线在 AP L曲线的顶点相交,所以 MC 曲线在 AVC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附答案) 一、填空题 1. 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光源、_____、_____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答案:原子化器分光系统 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火焰原子化装置包括_____和_____。答案:雾化器燃烧器 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子化器的作用是___,用以吸收来自锐线源的___。 答案:产生基态原子共振辐射 4.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常用的锐线光源有___、__和蒸气放电灯3种。答案: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 5.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过程中主要干扰有:物理干扰、化学干扰、_____和_____等。 答案:电离干扰光谱干扰 6.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样品时,灯电流太高会导致_____和_____,使灵敏度下降。 答案:谱线变宽谱线自吸收 7.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中扣除背景干扰的主要方法有:双波长法、_____、 _____和自吸收法。 答案:氘灯法塞曼效应法 8.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样品时,确定空心阴极灯达到预热效果的标志是观察_____是否稳定、_____是否稳定和灵敏度是否稳定。答案:发射能量仪器的基线 9. 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样品时,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_____和 _____过程中,由于试样的任何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的吸收强度下降的效应。答案:蒸发原子化 10.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中光谱干扰是指待测元素_____的光谱与干扰物的_____不能完全分离所引起的干扰。答案:发射或吸收辐射光谱 1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程序通常有__、__、_和__4个阶段。答案:干燥灰化原子化除残12.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阶段,灰化的含义在于___和__的灰化清除,保留分析元素。答案:基体干扰物 13.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样品时,载气流量的大小对_和__有影响。答案:分析灵敏度石墨管寿命 二、判断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大多数空心阴极灯一般都是工作电流越小,分析灵敏度越低。(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大多数空心阴极灯一般都是工作电流越小,分析灵敏度越高。 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分光系统单色器所起的作用是将待分析元素的共振线与光源中的其他发射线分开。( 答案:正确 3.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中,用10HNO3-HF-HClO4消解试样,在驱赶HClO4时,如将试样蒸干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在驱赶HClO4时,如将试样蒸干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4.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中,空气-乙炔火焰适于低温金属的测定。( )答案:正确 5.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析样品时,为避免稀释误差,在测定含量较高的水样时,可选用次灵敏线测量。( )答案:正确 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样品时,干燥阶段石墨炉升温过快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正确 7.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适用于元素的痕量分析。( )答案:正确

生物图表题之柱状图

生物图表题之柱状图 1.细胞增殖过程中 DNA 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 DNA 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 DNA 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右图。从图中 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A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 DNA 复制 B .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 .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将周期阻断在 DNA 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解析】参考①对于教师 考查细胞周期组成问题。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人为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据在间期合成物质的不同,又分为G 1期(主要进行RNA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S 期(DNA 合成期)、G 2期(RNA 和蛋白质合成);分裂期可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注意:DNA 合成是个半保留复制的过程,间期结束DNA 含量加倍。由题意可知,据DNA 含量不同所分出的甲、乙、丙三组细胞处细胞周期不同时期,乙组DNA 含量在2c 到4c 之间,说明细胞正除复制DNA 时期(S 期);丙组中细胞中DNA 已经加倍说明细胞处在G 2期及分裂期,而处分裂期则可能是分裂后期即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C 选项说法是对的。由甲乙丙细胞数可以看出处于间期细胞多,推断出细胞分裂间期时间比分裂期长。(正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比分裂期长,所以我们用显微镜看处在细胞周期的细胞时,看到的多是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 当周期阻断在DNA 复制前时,大多细胞不能再进入分裂期,所以DNA 含量为2C 的甲组细胞数目应该是增加的。答案选D 。 参考 ② 对于学生 考查细胞周期组成问题。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人为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 主要完成DNA 的复制,分裂期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和子细胞的形成。在整个分裂期DNA 含量相对而言是加倍了,直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里为止意味着分裂期的结束,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分裂间期。 2.下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三个阶段,a 是染色体数,b 是染色单体数,c 是DNA 分子数,a 、b 、c 的数量关系正确的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解析】B 本题以有丝分裂为核心命题点,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的数目变化,综合考查图形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由于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所以,只要存在染色单体,其数目就比染色体多一倍(甲图);在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数目为零(丙图)。因此乙图错误,所以选B 。 3.某肽链由51个氨基酸组成,如果用肽酶把其分解成1个二肽、2个五肽、3个六肽、3个七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肽键总数、形成所需的水分子总数依次是 基数 键数水数基数 键数水数 基数 键数 水数 基数 键数 水数 种类

生物图表题解题方法

生物图表信息题常见解题方法“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和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是当今高考生物学科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在高考生物第二轮的复习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和图解题的分析与表达,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近几年生物高考中命题以图表曲线形式出现有渐多的趋势,此类题不仅直观形象,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高,能很好地体现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能较好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故此类试题在高考试卷中比重较大,特别是生理方面的曲线图,应引起注意。 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曲线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找到突破口。一般情况下,细胞分裂图象、曲线的分析从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或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入手;生态图表的解答要从观察各条曲线的走势、相互间的关系,或者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入手;遗传系谱图的解答要从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类型着手;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图表曲线分析往往是从影响这些生理作用的内、外因素方面去考虑;等等。但不论哪一种类型,都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与图形、曲线之间实现信息的转换,即知识的迁移。所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类题型的最基本要求。 下面就从一些常见的图表类型及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上做一些探讨 一.结构图 结构图类试题归根结底是教材中模式图的演变或组合,因此,解答试题是首先要认真读图,仔细观察,认准途中所有结果名称及图形特征,并分析个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功能。同时还要正确季节结构与功能,数目与功能,行为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这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生物的结构特征。总之,认准结构,联系功能,世界大结构图的关键。 例1: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细胞属于______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图的细胞均有的结构名称是核糖体、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 (3)乙图中,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其组成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与细胞的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请填写图中标号_______。【分析】该题考查了细胞结构的有关知识。从题中的细胞结构模式图来看,甲细胞与乙细胞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甲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只有 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属于原核细胞;乙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各种复 杂的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二者的共同点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壁、细胞 膜和核糖体。乙细胞中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具有全 透性,而细胞膜则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与分泌蛋白 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图

短期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相对于不 可变要素投入量而言明显不足,所以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所生产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增加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出大于以前工人生产的产出,由于新增劳动力是企业增加产出的成本,所以1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工人人数减少了,即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因此在该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由于总产量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产量,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同理,总成本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由于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素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当超过这个临界点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也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反过来说,1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人数增加了,由于劳动是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增加了。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从图中可看出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量往上升;反之,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下降。 另一种方法,用数学方法证明: ()()Q L Q w Q Q L w Q TVC AVC 1?=?== 即 L AP w AVC 1? = 上式反映了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首先,AP L 与AVC 成反比。当AP L 递减时,AVC 递增;当AP L 递增时,AVC 递减;当AP L 达到最大值时,AVC 最小。因此AP L 曲线的顶点对应AVC 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产量曲线中MP L 曲线与AP L 曲线在AP L 曲线的顶点相交,所以MC 曲线在AVC 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 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Q O

微观经济学4(利润与成本曲线)

一、选择题 1.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b)。 A.显成本B.隐成本C经济利润 2.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MC曲线(b )。 A、以递增的速率上升B.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以递减的速率上升D.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3.短期内在每一产量上的MC值应该(c)。 A.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 B.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 C、既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又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 4.在短期内,随着产量的增加,AFC会越变越小,于是,AC曲线和A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会越来越小,( b)。 A、直至两曲线相交B.决不会相交 5.在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TC曲线相切的产量上,必有( d)。 A、AC值最小B.AC=MC C、MC曲线处于上升段D.上述各点都对 6.在规模经济作用下的LAC曲线是呈(a)。 A、下降趋势B.上升趋势 7.在任何产量上的LTC决不会大于该产量上由最优生产规模 所决定的STC。这句话( a)。 A、总是对的B.肯定错了 C、有可能对D.视规模经济的具体情况而定

8.在LAC曲线与一条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相切的产量上必定有(a)。 A.相应的LMC曲线和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曲线的一个交点,以及相应的LTC曲线和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的一个切点 B.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达最低点 C、LAC曲线达最低点 9.等成本曲线在坐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量水平(c)。 A.应该增加成本的支出B.不能增加成本的支出 C.应该减少成本的支出D.不能减少成本的支出 10.已知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既不能相交也不能相切,此时要达到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出的水平,应该(a )。 A.增加投入B.保持原有的投入不变 C.减少投入D.或A或B 11.某厂商以既定的成本产出最大的产量时,他( c)。 A.一定是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B.一定是没有获得最大的利润 C.是否获得了最大的利润,还是没有办法确定 D.经济利润为零 12.任何企业在短期内的固定成本包括(d )。 A.购买投入品的所有成本 B.最优生产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最小成本支出 C.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固定的成本,比如工会组织的长期的工资合约 D.即便不生产产品也要花费的总的费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新疆医科大学卫生化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编写者:哈及尼沙 药学院分析/ 药分教研室 2012年12月

I 前言 课程名称:卫生化学英文名称:Sanitary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选用教材:《卫生化学》(第六版),郭爱民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时:54 学时(理论课36 学时,实验课18 学时) 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是高等医学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和研究预防医学中所需要的检验方法、理论和新分析技术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所必需的分析课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在医学教育中,卫生化学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统计学等前期基础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并为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及流行病学等后期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类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重点掌握内容下画实线,熟悉内容下画虚线,一般内容不作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本专业的要求与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 学时,分12 周,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讲课36 学时,实验18 学时。 II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卫生化学的性质及发展,掌握卫生化学中分析方法的分类与作用,熟悉卫生化学的基本内容、相关参考书和文献。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卫生化学的学科性质。

初中生物试题类型专题复习 图表题型

初中生物试题类型专题复习——图表题型 一、【解题方法】: 图表曲线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也占有相当大的分值,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图表曲线的类型较多,有表格、坐标图、柱状图、结构图等。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从图表曲线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此类题型考查方式主要包括:一类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生物的特征、生理特点、实验处理方法或实验现象;另一类是通过数据说明实验结果、生理变化等。有时也与坐标曲线图或柱形图相结合。做此类题一定要做好审题工作,要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审题。 1.审好标题:因标题对答题起到提示、导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 2.审好图表:图表是得出结论或反映问题的主要依据。在审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变化。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找出图表中的隐含条件,明确图表和问题间的联系,获取回答问题所需的材料。 3.审好要求:根据考题要求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使审读图表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充分利用图表所给条件,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或总结出的规律,进行知识迁移、综合分析,实现图像和问题的转换。同时也只有根据要求答题,才能有的放矢。 二、【典型考题】: (2020·威海中考)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空气中不同氧含量的条件下,测定了一定量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用相对值表示)。请根据下表所示测量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3% 10% 20% 二氧化碳氧气 温度 3o C 1.2 4.4 5.4 10 o C 5.9 21.5 33.6 20 o C 6.4 38.9 66.5 碳的释放量越多,表示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氧含量升高,二氧化碳释放量会随之________,这是因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表中给出的温度范围内,最适于蔬菜长期贮藏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真实反映氧含量对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这组实验都必须在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避免______作用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2018届高考生物核心突破:图表题之曲线图

2018考前90天突破——高考核心考点 生物图表题之曲线图 1.下列曲线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对其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甲图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B.乙图B 点时害虫种群抗药性个体所占百分比大于A 点时的比 C.生产上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丙图中⑴表示单子叶植物 D.丁图中动物乙表示恒温动物 2.右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曲线,请指出炎热夏季一天中光合作用 变化的曲线是 A .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D .曲线D 3. 研究表明,植物的向光性与光能量(受光照强度、时间等影响)有关,其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植物在光照下不一定向光生长 B .一定强度的光照会使生长素分解 C .不同能量光照可能会影响生长素运输方向 D .植物的根可能会出现背光生长特性 4.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图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等不变),从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A .a 点上移,b 点左移,m 值增加 B .a 点不移,b 点左移,m 值不变 C .a 点下移,b 点右移,m 值下降 D .a 点下移,b 点不移,m 值上升 5.右图中的曲线表示生物学中某些现象,有关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 .该曲线可用来表示叶片年龄与其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B .若曲线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随时间发生的变 化,则b 点表示环境出现剧烈变化 C .若曲线表示青霉菌生长曲线,则c 点是提取青霉素 的最佳时间 D .若曲线表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则 a 一 b 段该国老年人数量比例较小 6.下图所示某阳生植物细胞在夏季晴天的某一天内,其光合作 用过程中C 3、C 5化合物的数量变化。若第二天中午天气由光照 强烈转向阴天时,叶绿体中C 3含量的变化、C 5含量的变化分别 相当于曲线中的 A .c-d 段(X),b-c 段(Y) B .d-e 段(X),d-e 段(Y) C .d-e 段(Y),c-d 段(X) D .b-c 段(Y),b-c 段(X) 7.下列甲乙丙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曲线变化的描述中, 不正确... 的是 A .甲图B 点时若为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则C 点不可能为茎向光面的 光合作用效率 日升 日落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试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都为吸收光谱,吸收有选择性,主要测量溶液,定量公式:A=kc,仪器结构具有相似性. 不同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原子吸收分子吸收 (2) 线性光源连续光源 (3) 吸收线窄,光栅作色散元件吸收带宽,光栅或棱镜作色散元件 (4) 需要原子化装置(吸收池不同)无 (5) 背景常有影响,光源应调制 (6)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7) 干扰较多,检出限较低干扰较少,检出限较低 2.试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属于原子光谱,对应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跃迁;是线光谱,用共振线灵敏度高,均可用于定量分析. 不同点: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1)原理发射原子线和离子线基态原子的吸收自由原子(光致发光) 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2)测量信号发射谱线强度吸光度荧光强度 (3)定量公式lgR=lgA + blgc A=kc If=kc (4)光源作用不同使样品蒸发和激发线光源产生锐线连续光源或线光源 (5)入射光路和检测光路直线直线直角 (6)谱线数目可用原子线和原子线(少)原子线(少) 离子线(谱线多) (7)分析对象多元素同时测定单元素单元素、多元素 (8)应用可用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分析 (9)激发方式光源有原子化装置有原子化装置 (10)色散系统棱镜或光栅光栅可不需要色散装置 (但有滤光装置)

(11)干扰受温度影响严重温度影响较小受散射影响严重 (12)灵敏度高中高 (13)精密度稍差适中适中 按照电磁辐射的本质,光谱又可分为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电子能级变化而产生的。原子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和X- 射线以及X- 射线荧光光谱。前三种涉及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后两种涉及内层电子的跃迁。目前一般认为原子光谱仅包括前三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基于光谱的发射现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对发射光谱的吸收现象;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基于被光致激发的原子的再发射现象。

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图

短期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相对于不可变要素投入量而言明显不足,所以边际 报酬是递增的,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 的投入所生产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增加一 个工人生产的产出大于以前工人生产的产 出,由于新增劳动力是企业增加产出的成本, 所以1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工人人数减少了,即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边际成本 是递减的。因此在该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 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由于总产量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产量,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同理,总成本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由于任 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 素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当超过这个临界点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也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反过来说,1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人数增加了,由于劳动是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增加了。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从图中可看出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 (d ) 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 Q O

量往上升;反之,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下降。 另一种方法,用数学方法证明: ()()Q L Q w Q Q L w Q TVC AVC 1?=?== 即 L AP w AVC 1?= 上式反映了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首先,AP L 与AVC 成反比。当AP L 递减时,AVC 递增;当AP L 递增时,AVC 递减;当AP L 达到最大值时,AVC 最小。因此AP L 曲线的顶点对应AVC 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产量曲线中MP L 曲线与AP L 曲线在AP L 曲线的顶点相交,所以MC 曲线在AVC 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 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 ()()dQ k r Q L w d dQ dTC MC ?+?== ()0+?=dQ Q dL w 又因为: ()Q dL dQ MP L = 所以: L MP w MC 1 ?= 从推导的结果可以看出,边际成本MC 与边际产量MP L 也成反比关系。由于MP L 曲线先上升,然后下降,所以MC 曲线先下降,然后上升;且MC 曲线的最低点对应MP L 曲线的顶点。

二轮复习生物图表专题练习—细胞分裂图

生物图表题之细胞分裂期 1.右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2.右图所示细胞是 A.1个动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1个低等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1个动物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 D.1个原癌基因被激活的人体细胞 3.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DNA含量 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 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图1 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 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二倍 B.图2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 数:DNA分子数=1:1 C.图2中乙、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甲细胞处于DE段 D.图2中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4.下面A图表示动物精巢内所看到的体细胞分裂及其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数量的变化图,B图表示在上述两种细胞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模式图。B图所示与A图所示相对应的是 A.a-③ B.d-④ C.c-① D.b-③ 5.下图乙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内DNA量的变化,处于e段的细胞最可能是图甲中: 6.下图所示某动物细胞(含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一个周期, 对细胞周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e的发育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另一种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B.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C.细胞周期的长短通常受温度的影响 D.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7.下图中各细胞均处于分裂状态,其中最可能属于有丝分裂的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铜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从光源发出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通过样品蒸气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的减弱程度求得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在锐线光源条件下,光源的发射线通过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气,并被基态原子所吸收,吸光度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间的关系遵循朗伯-比耳定律: A=log I0/I =KLN 式中A为吸光度;I0为入射光强度;I为经过原子蒸气吸收后的透射光强度;K 为吸光系数,L为光波所经过的原子蒸气的光程长度,N为基态原子密度。 在火焰温度低于3000K的条件下,可以认为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的数目实际上接近于原子总数。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原子总数与试样浓度c B的比例是恒定的,所以,上式又可以写成: 这就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常用的定量方法为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其光路如图32-1所示。 图3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路图 1.空心阴极灯;2.火焰;3.入射狭缝;4.凹面反射镜;5.光栅;6.出射 狭缝;7.检测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用空心阴极灯,它是一种锐线光源。灯管由硬质玻璃制成,一端由石英或玻璃制成光学窗口,两根钨棒封入管内,一根连有由钛、锆、钽等有吸气性能金属制成的阳极,另一根上镶有一个圆筒形的空心阴极。筒内衬上或熔入被测元素,管内充有几百Pa低压载气,常用氖或氩气。当在阴阳两极间加上电压时,气体发生电离,带正电荷的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阴极,使阴极表面的金属离子溅射出来,金属原子与电子、惰性气体的原子及离子碰撞激发而发出辐射。最后,金属原子又扩散回阴极表面而重新沉积下来。通常,改变空心阴极灯的电流可以改变灯的发射强度。在忽略自吸收的前提下,其经验公式为I=ai n,其中a、n均为常数,i为电流强度。n与阴极材料、灯内所充气体及谱线的性质有关。对于Ne、Ar等气体,n值在2~3之间,由此可见,灯的发光强度受灯电流的影响较大,影响吸光度值。

短期成本曲线特征的解释

短期成本曲线特征的解 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短期成本曲线特征的解释 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U形的MC曲线出发,可以解释其他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及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图短期成本曲线 第一,关于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在每个产量水平上的MC值就是相应的TC曲线的斜率,又由于在每一产量上的TC曲线和TVC 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所以,在每一产量水平的MC值同时就是相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于是,上图中的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表现出这样的相互关系: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MC曲线的先降后升的特征相对应,TC 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而且,MC曲线的最低点A与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C相对应。 第二,关于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达本身的极值点。将这种关系具体到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的相互关系上,可以推知,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也必定是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且,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正如上图所示: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 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敏感得多。反映在上图中,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 曲线和AVC曲线。 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D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

分光光度法(附答案)

分光光度法(附答案) 一、填空题1.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朗伯-比尔定律,根据不同浓度样品溶液对光信号具有不同的_____,对待测组分进行定量测定。答案:吸光度 (或吸光性,或吸收)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比色皿表面不清洁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之一,每当测定有色溶液后,一定要充分洗涤。可用_____涮洗,或用_____浸泡。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比色皿脱胶损坏。 答案:相应的溶剂 (1+3)HNO3 3.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制备土壤样品过程中,需取过2mm筛的土样,用玛瑙研钵将其研细至全部通过_____mm筛后,备用。答案: 4. 光度法测定森林土壤全磷的样品,在碱熔完成后,应加入_____℃的水溶解熔块,并用硫酸和热水多次洗涤坩埚。答案:80 二、判断题 1.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试样测定时,由于不同浓度下的测定误差不同,因此选择最适宜的测定浓度可减少测定误差。一般来说,透光度在20% 65%或吸光值在之间时,测定误差相对较小。( )答案:正确 2. 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常量组分含量。(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微量组分。 3.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同一组比色皿之间的差值应小于测定误差。(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测定同一溶液时,同组比色皿之间吸光度相差应小于,否则需进行校正。 4.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摩尔吸光系数随比色皿厚度的变化而变化。(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摩尔吸光系数与比色皿厚度无关。 5.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在样品中加入酸,并在电热板上加热,目的是分解有机物和氧化样品中各种形态存在的砷,使之成为可溶态的砷。()答案:正确 6.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应直接称取新鲜的土样进行测定。()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应称取风干或冷冻干燥的样品测定。 7.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砷时,有机物会干扰测定,应加酸并加热分解,以消除其于扰。() 答案:正确 8.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样品消解过程中所加的酸分别是盐酸、硝酸和磷酸。()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样品消解所加的酸分别是盐酸、硝酸和高氯酸。 9. 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垃圾或土壤中砷时,若所用试剂中含有少量氰化物,可用乙酸铅脱脂棉吸收去除。()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乙酸铅脱脂棉吸收去除的是试剂中的硫化物。 10. 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全氮时,如需提供烘干基含量,则应测定土壤水分,并进行折算。(答案:正确

2017届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一图形图表专题新人教版

专题一图形图表专题 1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绿色植物 甲乙丙生物种类 图二 A鼠、蛇、鸟 B .鸟、鼠、蛇 C.鸟、蛇、鼠 D.蛇、鸟、鼠 (1)图一中A、C代表的生物依次是O (填字母) 生 物 体 内 总 能 量 图一

(2)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 ⑶ 若甲、乙、丙分别表示 C 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 内的总能量,则图一中与丙对应的生物是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 食物网流动。 2.下图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图,请据图回答: (1)对光时,由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结构有 号):光线7( (2)当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对光时,你将转动显微镜的 ⑥ ② ⑤ (5)分析上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的 沿着食物链和 (填序

结构。使用。如果光线还暗,你应检查_号结构,使,改善光线条件。 (3)转换物镜时,操作人的手应握住号结构转换,请勿直接 抓握镜头,否则易 (4)在你已经对好光,要找到观察的物像时,你先转动号结构,再转动_号结构,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5)实验完毕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前,应做的事情是:把显微镜 的外表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偏到 3.右图是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用来观察的液滴应取自 培养液的 (2)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状像一只 2 3 H0 4 5 6 ⑶ 图中的结构具有呼吸和排泄作用的是[41 ⑷食物由[9].—进入体内,形成食物泡,不能消化的食物 残渣通过[6]__.排出体外,一个食物泡大约含有30个细菌, 所以草履虫对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5)草履虫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进行生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