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公正与教育关系

一、公正需要教育

(一)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需要教育(传播-培养坚定信念、普及、辩护和实践。认识特权危害。树立公正观念)(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

?人们对公正的认同源于三因素的综合作用:自身所遭受的不公正伤害;实际生活中的榜样作用;学校教育(系统、理性、深刻地);

?在学校练习公正行事、待人,实践公正

(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公正性评价中的分歧,避免极端、情绪化的行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公正观念的多样性,尊重而不粗暴强加于人;公开、民主的讨论,鼓励充分发表意见,寻求理解、共识、宽容。

?培养学生对待公正性抱怨的理性态度和建设性责任感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身体、专业素质、现代价值观念

?关注未来公民公正品质的培养。

(二)公正教育=教育公正?

1、区别:(1)含义:公正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公正并初步形成相应的个人德性。(涵盖了公正的三含义)

教育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教育公正关注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从而使得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能够符合某些应得原则并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某种相称关系。(侧重于使用第一义、第三义—作为政治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公正、作为社会价值评价的公正)

2)公正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

教育公正是对教育实践的某种政策安排、调整或评论。

(3)一个重视公正教育的学校体系,并不必然在教育的许多事物上是公正的;一个追求教育公正的学校体系,也不一定非常重视公正教育。

2、联系:教育公正程度的提高会间接地发挥公正教育的作用,构成公正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公证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正。

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公正教育的目的:

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

第三,引导青少年学生理性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从而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正确的态度;

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以便使得他们懂得公正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准则;

第五,通过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

第六,最终目的是把未来公民培养成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稳定、和谐、健康的社会。

义感不仅是一种公正的意识,更是笃行公正并竭尽全力维护公正的一种意志、信念与勇气,并通过相应的、持续的行动得以确证。

有正义感的人,是有着坚定的意志从而能够抵抗利己诱惑、公正行事的人;是能够面对强权大声疾呼、为弱者声冤

的人;是能够为了正义理想不怕任何困难甚至勇于牺牲的人。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依据公正观念应用的社会领域,可分为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公正)

1、法律公正(基础性的):法理公正、立法公正、司法公正

、经济公正:是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应得与相称,既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

3、文化公正:是多样的文化在意识、制度和行为层面受到公正的对待。(不同文化都有相等的权利受同等尊重和对待;不能自我标榜,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通过交流和对话克服分歧。)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影响因素:所适用的对象领域;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解的公共资源的状况。

2、三个判断标准:平等(无差别)、能力或贡献(承认差别)、需求(否认无差别对待)

三)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1、家庭:父母公正素养;子女数目

2、社会:社会生活的公正程度是天然教科书;公正的社会:道义上公正;制度(分配);健全的机制;舆论;人在社会生活中公正性体验

3、学校: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宣传公正文化,并使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公正现象;

学校老师尤其班主任应与家长一同工作,通过帮助家长树立公正价值观来促进孩子形成公正的价值观念;

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到行为,都应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教育中的公正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公正

(一)多种理解:

1、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强调教育公平的社会性质);

2、是公民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强调社会功能);

3、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强调教育公平的教育性)

4、教育公正就是教育平等(强调平等性)

二)界定: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

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

这涉及三个层面:教育的社会公正(或教育的外部公正)、教育中的公正(或教育的内部公正)以及教育目的的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和教育中的公正,反映的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个体发展的手段。

教育目的的公正指向个体发展的公正。个体发展的公正不是人为分配的,它是教育资源公正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个体发展的公正指引着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尺度。

1、是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是制定与评价现代公共教育政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价值尺度。

2、所要规范或调节的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方式。(教育权利、机会、利益、调节)

3、教育公正=教育平等?

区别:

(1)教育公正不意味着搞公共教育资源供给、配置的平均主义,

(2)教育不公正不等于教育不平等或存在差距。

即使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坚持了平等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各地区、各学校、各个社会阶层实际上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地区、学校、阶层乃至性别间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3)根据公平原则进行的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也并不表明结果的完全平等或人人有份。

关键看其是否满足了某种应得的原则并实现了相称的关系。

联系: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缩小不均衡或差距,是教育公正应有之义,也是判断的首要指标。

二、教育公正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得标准和所意图实现的相称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权利、能力与需求公正

1、权利公正:把政府法律所赋予公民平等教育权利的实现看成实现教育公正的核心标准。

维护了就公正。

2、能力公正:强调把个人能力大小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标准,能力不同的人应受不同对待。(适用于优质稀缺)

3、需求公正:把个人多样教育需要的满足作为评价公共教育政策是否公正的指标。(更好)

(二)根据教育公正所意图调节的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起点、过程与结果公正(普遍接纳)

1、起点公正:每个人均有开始某一阶段学校生涯的机会。(入学机会的平等、底线公平)

2、过程公正: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以后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

育关怀。

3、结果公正:相对于最后目标而言,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大致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

上和学校体制外的差别得以消除,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教育质量或发展质量平等)

三)根据教育公正实践的过程,可分为原则、程序与实质公正

1、原则公正:政府或学校机构在配置公共资源过程中,从思想上将公正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理念)

2、程序公正:按照公正程序(手段)

3、实质公正:公正在实践中被真正地实现。(目的)

三、教育公正的实现

(一)影响因素

1、政府把公正原则作为供给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价值原则。(决策公正性的政治意愿和价值自觉)

2、政府的公共教育供给能力(生产力)

3、社会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以及人们的教育需求水平,

受社会的教育文化传统制约

4、教育实践者的公正德性

二)教育公正实现的基本路径

1、促进教育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给予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突出学校特色和竞争意识;

2、加强政府干预:政府加强宏观控制,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有利改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如择校问题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会采取不同的路径实现教育公正?那种路径好?

三)教育公正实现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地配置,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入学、过程和成就机会平等)(应得教育)

过程平等依赖教师的公正德性和教育条件的均衡化;

成就机会平等还依赖学生的家庭、个体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可能性平等,致力于寻求的结果是保障人的教育权利不受社会不平等、社会排斥与社会的歧视的影响或损害。

三)教育公正实现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地配置,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入学、过程和成就机会平等)(应得教育)

过程平等依赖教师的公正德性和教育条件的均衡化;

成就机会平等还依赖学生的家庭、个体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可能性平等,致力于寻求的结果是保障人的教育权利不受社会不平等、社会排斥与社会的歧视的影响或损害。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 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城市规划与社会公正

城市规划与社会公正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关键词“公正”的认识在进入东南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专业之前,我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尤其是总规的认识存在于房市的价格上,这直接与市民的财产升值或贬值相关,以及城市社会整体利益与区域利益的分布有关。然而,当前的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往往社会早期的形态缺乏规划,所以远瞻性的区域感不够,因此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下,必然要进行修整城市形态的规划工作,但是因为规划工作在土地归属权特殊的中国全部工作由政府机关操作,而尤其收到地方领导班子的影响,所以规划局独立不受干扰地从区位出发进行规划是不可能的,协同文化宣传组织倾听民意民生的环节容易被忽略或者不到位。这造成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即拆迁安置过程中,部分住户因为利益补偿问题认为不够公正合理,因此转变成钉子户,不愿接受拆迁,而从整个社会变迁进步的角度上来讲,不可能容忍接收这样的钉子户行为,而在利益协调安抚的同时,不免要按照老话所说“软硬兼施”一番,强拆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政府不免要遭受诟病。这一切,从决策到实施,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这当中的利益分配与倾斜无疑是一个关于社会公正的问题。 单纯来讲,从我一个准规划师的角度,对于钉子户这种行为,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贬义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利益比作一个大蛋糕的话,怎么切,下刀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参数化系统可以将一切考虑周全,尤其市民的反响态度更加难以预测,在一个普遍同情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下,媒体乃至一些社会组织容易将情感放大,而对利益分配者的决策有这样那样的不认同不配合,甚至唱反调。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考虑社会总收入,也就是“大蛋糕”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是固定大小的,城市开发带来的利益,自然要向科技,教育,军备分配,至于开发当中对于原住民的赔偿补贴,往往使得这些人不甚满意,因为多数情况下,之所以对他们生的区域重新规划以作他用,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氛围与城市整体高速发展的情况相冲突,那么这种背景下的拆迁无疑是一种强制他们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决策,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相对弱势的原住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缺乏再一次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财力基础的,因此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是会倾向这部分人群的,而利益分配在倾听了民意的基础上是上位者的行为,因此不可能完全从群众的心态出发,这就造成了也可以说是体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社会的公正尤其绝对公正是不太可能达成的,因为缺乏一个具体的参数化的衡量判断标准,而仅仅存在于主观判断的层面,那么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层次的人对于公正的认知是有差别的,在争取社会利益时倾向性难免冲突,这在西方世界的一次次示威游行中有着频繁的体现。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何应兰 [内容摘要]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客观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等现象,给教育资源的公平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扩大优势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有利于教育公平消费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公平精神文化消费公共教育资源消费 教育消费属于精神文化消费,广义的教育消费既包括居民个人的教育支出,又包括政府教育支出。狭义的教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对教育服务和产品消费的支出。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公平消费问题是就广义而言。 所谓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种族、性别、智力、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如何不同,其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都可以通过教育消费得到补偿,都可以拥有教育消费的机会和权利。”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消费是指社会成员接收教育消费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而不是追求教育消费结果的均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的意义与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大类。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教育服务机会下,一个人接受服务就减少了他人消费教育资源的机会,或者在既定的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教育消费的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

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可以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但排除社会成本过高,因为教育不仅使教育消费者受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因此,教育消费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分配,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兼顾效益与公平。 教育传承文明,教育改变命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学也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于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显得日益重要。2007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接收新华网专访时就指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渴望接受教育,期待平等、公平地进行教育消费早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依法推进教育公平消费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发扬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所需,无论是发扬人民民主,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保证教育公平,因为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问题上,就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平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产业化和教育消费高潮迭起的不争事实面前,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消费,追求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曾于2006年撰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做出的两项重大决策,它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无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和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

解决校内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解决校内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公平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校 内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探讨,意在各学校对校内教育公平问题引起重视,探索解决 办法,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公平;校内教育公平;评级体制;竞争机制;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李缅心,任教于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 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 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 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 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官方2009年的一项调查 显示,56.5%的人认为生活中存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据2009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1.2%的人认为教育公平,换句话说就是有88.8%的人认为教育存在不公平。当前,人们对教 育公平最强烈的反应,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不平等,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 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 之间,甚至存在于学校内部和班级之间。由于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较大课题,也是人民群众 普遍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国家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并正在极力解决,在此笔者仅从校内教 育公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寻求一些解决办法。 教育公平不是新名词,首先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 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教育公平的理念可以说源远流长。那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 平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近年来由于教育从起点就存在不公平现象,致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成为社会广 泛流传的“经典”话语,其实我们谁也说不清楚“起跑线”究竟划在哪里。社会上以致出现“起跑 焦虑”、“起跑恐慌”,接下来择校之风自然而然迅速刮起,并愈演愈烈。2011年5月19日凤 凰网摘自《湖南日报》一则消息《择校费7万起跳,教育公平何处安身》,有媒体报道称, 一连三日的广州市幼儿园、小学招生报名正在进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昼夜排队。今年,广 州多所名牌小学择校费以7万元人民币“起跳”。华师附小更亮出了16万元的天价。难怪不少 家长感叹:孩子入学、入园,考的是家长的毅力和钱包。 择校风的盛行,进而引发择班风,择师风,甚至出现择同桌风。进了名校,又要选择名班、名师,弄得学校和家长都苦不堪言。家长的愿望情有可言,无可厚非,追根溯源是教育 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引发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当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 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社会统筹、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政策制度当中去寻 求解决办法,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为学校在内部解决本校教育不 公平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笔者从教将近三十年,任教学校是一所县级一中,是省级重点中学之一,多年来对教育不公平引发的择校风感触颇深,比如,学生班级分配不 公平,又优等班,差等班之分;教师资源分配不公平;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公平。教育 领域的不公平已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但同一个校园内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却很少有 人去探究,同一个校园内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都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又如何去解决整个教育不 公平的难题,为此笔者用了很长时间潜心剖析,有所心得,仅供参考。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到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呢? 教育评价单一的影响 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仅从分数的高低和考取高一级学校的人数来衡量,以致学校只好采 取集中好的教学资源突出重点来维持学校的声誉,由此造成保一部分,顾一部分,舍一部分,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浅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以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为例【摘要】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普遍从教育活动的过程来解释,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起点公平;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过程公平;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结果公平。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过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体现不公平现象的几个方面 1.由教师的教学技能带来的不公平 教学活动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势必造成对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新老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直观性上具备明显的优势,例如,在锡师附小几何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班级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2.由教师狭隘的学生观带来的不公平 在锡师附小中,部分教师还是持有传统的学生观,即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学生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无论学生的特质如何,强制学生于所谓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竞赛中,学校总是派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应该一切都好,不顾学生的个性,即打压了一部分真正有天赋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这部分“好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狭隘的学生观还体现在性别上。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女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于男生,因此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管理男生上,而女生的学习则靠她们自觉,而在一些团体活动中,男生由成为了班级的主力军。这种狭隘的性别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斑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的提问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在锡师附小中,教师的选择对象无外乎两种,一是教师认为该学生能够有自己满意的答复,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另一种是批评性提问,提醒上课不认真的学生。 4.实验班、重点班的设立 所谓的实验班和重点班,是由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组成的。这些学生享受着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甚至这些班级还是“公开课专用班级”。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

从教育角度浅谈社会不公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教育角度浅谈社会公正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师教育学院11小教三11103114142 周鑫元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 性的地位。它能够通过促进人口素质发展、社会民主来见解或直接地推动社会公正的发展。而实现教 育公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目前最应注意的是强化教育公平理念、缩小贫富差距和营造教育公 平环境。 关键词:教育;社会公正;社会发展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 “公正”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在英文中为justice,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意为“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之后被引申。它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表达一种人类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在一般意义上,社会公正往往被理解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首先意味着公正是一种应该的、合理的价值选择,是必须出自社会成员的共同的理性判断和选择。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公正应当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鉴于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教育公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教育公平性问题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fairness problem 摘要: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这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结合各方面情况及教育公平现状,呼吁全社会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以此来加强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有助于缓解教育不公平问题。 Abstract: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Chines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most of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with swift and relationship. If you can't get reasonable solution, our abil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ill be a great damage. For education fair question, many scholars has a multi-angle and multi-level study, put forward many unique insights and solutions. Here, I tried on the issu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analyze a. Combined with the various aspects situ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fairness, calling for the whole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2019年作文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

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 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野 摘要:社会公平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教育公平本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论对经济公平还是对政治公平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谐社会视野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可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个公平的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社会公平,有的学者把它归纳成涵盖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六者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 [1]其实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平简要地归结为三大公平,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不论公民个体还是利益群体与阶层都会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公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因此,开展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关于教育公平,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此有过相关的论述,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主张过“有教无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明确提出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以上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到了现代,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写入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本质 课程与教学论王碧梅S100030356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研究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本质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中外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对教育的本质做过表述。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点上,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引导启发人的活动,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本质是对现象而言的,本质所回答的问题,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一事物内部所含着的特殊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它的含义是什么?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在过去的17年中(1978-1994),教育的本质研究颇受关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相继产生,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理论的繁荣,使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期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间题》一文发后在苏联开展的。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待点是什么、属于什么范围。争论的最后发表一篇总结,“总结”批判了认为教育同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属上层建筑。由此,教育上是层建筑的观点,便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流行起来。我国开展对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在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由开封师院、华中师院、武汉师院、湖南师院和甘肃师大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材初稿讨论会上,提出了如何认识教育本质问题。于光远在1978年第3 期《学术研究》发表《重视培养人才活动》一文,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由此,在我国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教育本质问题争论中的主要观点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之说” 80年代初期,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或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等问题展开的。“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1)教育是否是社会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 持“上层建筑说”的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看,都由政治和经济决定,又积极地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早在1930年,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一书中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社会上层建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公平 1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2 期。 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6 期。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 年5 月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610 页。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的教育平等性含义。5 -1960 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详尽地阐释了教育均等的概念,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两部分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均等对待”。6 代表人物: 1詹姆士·科尔曼: 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期望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平衡。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86 页。

教育公平 论文

谨记公平之源,学会平等对待 ——————教育公平之我见 王帅我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者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对于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十分重要! 我的阿姨就是一名人民教师,我是在老师院子里长大的,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是长辈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爱学生,而今长大后我也成了“他们”,带着饱满的热情与曾经的美好憧憬我接过了教师这一荣誉之棒,成了一名年轻教师。但是,当真正的工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教师良好的道德行为,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公平的,是有助于孩子在公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因此,我认为我的教育公平之源,便是“师德”! 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常会问自己你是否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坚守住你自己的教育之源?要想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公平,谈说易,行走难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都追求的目标,而我们距离这个目标,是走近了?还是渐行渐远了呢? 对于此,我扪心自问了番,居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总是非常放心,愿意相信他们时刻都在认真学习,即便是偶尔被发现不遵守纪律也一定有他们自己一定的原因,而平时有些调皮的学生我却时刻紧紧盯着,有一点动静就觉得他在捣乱了,这是否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在学生的心中,教师往往是公平,无私,善良的正义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

我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公正办事,公平对人,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教育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和神圣的职责。而我认为这样的职责有以下几点: 1、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我不是班主任,任教过学校几十分班级,从中发现,每个班级总不免有学生是大家长期取笑与鄙弃的对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并不是班主任都觉得它的困难度之高更何况是班主任老师们了。这些孩子时刻在考验着老师们那颗公平的心是否还在跳动?那一杆天平有否倾斜?我想,这值得深思。 2、要公平公正客观的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偶尔总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 3、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要记住,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与尊重的权利和心理需要,不要因为自己的无意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学习优秀与否,调皮与否,无论男生,女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青涩的树苗,我们必须要用公平的阳光,公正的肥料来照顾他们,还要谨记要用公平公正之“源”来用心浇灌。我想,如此,我们这些花匠们一定能培育出祖国未来最美丽盛开的花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