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一:概述和英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一:概述和英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一:概述和英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一:概述和英国文学

17世纪的欧洲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发展,旧的封建主义仍然具有强大势力,这两种力量的斗争异常激烈。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由此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产生,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是从整个欧洲来看,封建主只是受到最初的打击,开始动摇起来。彻底摧毁封建主义制度,尚需要100 多年时间。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不如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已经旗鼓相当,王权作为两个阶级的调停人,尚有一定的独立性。欧洲其他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主义。封建势力、天主教的势力通过宗教裁判所、宗教法庭等残酷迫害科学家、思想家,扼杀新思想。从经济上看,英法两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积极地向外扩张。意大利则由于地理的新发现,失去了往日商业中心的地位,经济迅即衰落。西班牙则从' 无敌舰队' 被歼灭之后,丧失了海上霸权,由此工商业也衰败下去。德国经过30年的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经济凋零。俄国受异族侵略,经济落后,农奴制继续发展。从文学发展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有三种文学:

一是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文学的主潮,同时也代表了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是巴罗克文学。巴罗克文学主要有两个特点:在形式上玩弄词藻,标新立异,戏弄感情,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在内容上,常常描写悲惨而恐怖的世界,表现出绝望而神秘的思想情感。巴罗克文学产生的基础是人文主义思想意识与中世纪宗教关于阴暗彼岸的思想的结合,是进步的思想意识与反动黑暗的东西的结合,应当说这种结合是非常奇怪而不正常的。巴罗克名字本身意思是不正常。因此巴罗克文学之中既有进步的东西,也有消极的内容。对巴罗克文学不能一概否定。巴罗克文学影响了17世纪西欧各国文学,其影响之深无法比较准确地描绘巴罗克文学界线。巴罗克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是卡尔德隆。

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拉辛,革命诗人弥尔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巴罗克文学影响,在格里美尔斯豪生的作品之中也可以找到巴罗克文学的痕迹。塞万提斯曾称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重要作家贡戈拉为' 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天才' 。因此应当看到巴罗克文学中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文学,既不属于古典主义,又不属于巴罗克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这一类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接近,美学特征上也与文艺复兴的文学相近,因此称之为人文主义文学。

1.英国文学

英国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几次较量之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才得以巩固。诗歌创作,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玄学派,一般描写男女爱情、隐居生活、宗教感情等,着重表现神秘的幻想形象,具有浓重的个人体验。另一派是骑士派,歌颂美酒、爱情,表现享乐生活。在诗歌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是弥尔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情感。戏剧文学方面,主要以古典主义文学为主。古典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作家是德莱顿。在弥尔顿的的创作活动中也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影响。其实古典主义文学因素在英国早已存在,只是作为一个流派,则产生于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依附于封建王朝,因此具有明显的保守性。约翰.德莱顿(1631~1700年),英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美学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为革命摇旗呐喊。资产阶级共和国被颠覆之后,又马上站到了复辟王朝一边,成为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他写过大量诗歌、喜剧、悲剧。其中最重要的是英雄剧,作品有《印度皇帝》、《格林纳达的陷落》等。这些悲剧主要人物为古代东方的贵族。悲剧冲突建立在' 私欲' 和' 天职' 的对立上。德莱顿的古典主义理论著作有《论剧体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他的理论主要来自于亚理士多德等人的悲剧观念,指出悲剧必须是伟大人物的伟大行为;人物性格是区别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悲剧目的是为了消除悲剧给观众引起的激情(恐惧、怜悯),从而在愉快之中得到教益。德莱顿推崇古代作家,但并不否定近代乔叟、莎士比亚等作家。他的

古典主义理论与创作,对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小说创作方面,以约翰.班扬为代表。班扬(1628~1687年),是清教徒作家。他的代表作寓意小说《天路历程》,描写了主人公别离故乡和妻子,奔向天国。途中跋山涉水,降妖伏怪,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天国之城。后来主人公的妻子又离开家园,寻找天国。小说的价值在于对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进行了较为真实的再现,并对社会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小说中的很多形象具有一定寓意。比如世智君、饶舌君、信不坚君、毁灭城、名利镇等,即有一定寓意,又反映了英国的现实。这是小说中的较有价值部分。班扬创造的宗教寓言虽然表现了教徒对宗教的狂热,但多枯燥无味。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较为生动,语言采用人民日常生活口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

外国文学史——17世纪古典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产生背景: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官方文学,是法国宫廷扶持下的产物。2、从思想基础来说,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3、从文学传统上说,文艺复兴已经开创了向古希腊罗马文学学习的风气,古典主义文学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2.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古曲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与人文主义文学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反拨和矫正。继承方面:①在思想上仍然具有肯定人性(肯定爱情自由)、反对教会的特质(人文主义思想)。②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③在艺术形式上,戏剧一脉相承,依然以悲剧、喜剧分类。反拨与矫正方面: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古典主义则宣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理性和君主专制。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古典主义要求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3.古典主义文学: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法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4.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古典主义邀请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的天职。 (2)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克己复理”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主张“三一律”)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缺点:人物类型化。 5.古典主义的基本准则: 1、普遍性、典型性:摹仿自然,但不是摹仿个别的、特殊的自然,而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自然,也就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2、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古典主义虽然强调摹仿自然,但同时又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既然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表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因而也就为摹仿自然树立了榜样。因此,摹仿古人也就是摹仿自然,而且往往是摹仿自然的最好途径。 3、寓教于乐原则:贺拉斯曾经强调:“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 4、讲究创作规则: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保持体裁的纯净和体裁之间的等级。悲剧和喜剧不容互相混杂。戏剧尤其是悲剧要严格遵守“三一律”。 6.古典主义文学各国代表作家作品: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 【西】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班扬:(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天路历程》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让〃拉辛:(悲剧家)代表作《安德洛玛克》(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主义的美学经典。 拉封丹(以寓言诗著称):《寓言诗》 7.简述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 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 第一节概述 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 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 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 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 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 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3.特点: (1)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古典主义作家对待王权的态度也存在着矛盾。 (2)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唯理主义。崇尚只有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3)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他们制订出来许多创作规则,影响较大的一项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即时

浅谈对英国文学的认识

浅谈对英国文学的认识 光信1101 胡冰群2011010694 英国是一个神奇而又古老的国度,在这片耀眼的土地上最先发起了工业革命、最先兴起了启蒙运动,最先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在英国璀璨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上出了很多大作家,无论是最早的用英语写作故事的杰佛利·乔叟,到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作家,再到后来意识流等现代小说,这些在世界文学史上来说都是响当当的。英国文学流派历史源远流长,风格各异,独特.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英国文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一个国家的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历史进程。正如在我国文学史上,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空前绝后、戏剧小说在明清达到巅峰时刻一样,英国的文学也在其不同的历史阶段写就了不一样的神话。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 世纪文学 7 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中世纪文学 此时期的英国文学又分为古英语时期和中古英语时期。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早期的凯尔特和其他部族及 5 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起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于肯特国王阿瑟

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著书写诗,其中以比德所著《英国人民宗教史》最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著作译成英语,并倡导以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2、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法国学术、文学名著并自行著述,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最有价值。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西德尼的十四行诗、斯宾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 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 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稍晚的本·琼森擅写社会讽刺诗剧。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渐趋尾声,所谓骑士派的贵族有闲者的爱情诗流行一时;同时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善于表达活跃躁动的思绪和蕴含哲理而独树一帜。 3、17世纪文学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第一节戴着镣铐在跳舞——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一、英国文学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相继写成《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取材《圣经·旧约》,是一部“寓时代精神于宗教题材的壮丽史诗”,诗人借古喻今,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革命者的道德堕落。诗人笔下的撒旦既是骄横狂妄、野心勃勃的恶魔,又是蔑视权威、反抗强暴的英雄。 长诗《复乐园》取材《圣经·新约》,集中刻画耶稣立志坚强,目光远大,在旷野绝食40天,不受撒旦金钱、美女、荣誉、艺术的诱惑,表现了革命者与复辟王朝不妥协的高风亮节,也概括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力士参孙》是一部不供上演的诗体悲剧,取材于《旧约·土师记》。参孙是以色列人,屡败入侵之敌,被妻子出卖,为非利士人所俘,双目被刺后服劳役。他身处异邦,思念祖国,最后他双手撬动演武厅的柱子,使大厅倒塌,与敌人同归于尽。是个理想化的资本主义斗士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复仇决心。 二、法国文学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一生写了三十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主要作品有《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 被称为“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熙德》描写了理性与情感、义务与爱情的矛盾。作者通过罗狄克与施曼娜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自身的情理矛盾,强调感情应受理性约束,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国王是作为调停人形象而出现的,他既顾了国家,也照顾到了个人,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国王的依赖和企盼。 让·拉辛(1639—1699)是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 《安德洛玛克》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直接来源于欧里庇得斯的《安德洛玛克》,但在情节处理上有较大差异。赫克托耳之妻安德洛玛克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女俘。庇吕斯抛弃情人爱尔米奥娜逼安德洛玛克与他成婚。恰值希腊联军特使奥莱斯特来让庇吕斯杀死赫克托耳之子,安德洛玛克为保全儿子假装应允庇吕斯的求婚。庇吕斯立下誓言:愿以她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以她的敌人为自己的敌人。等到婚礼时,安德洛玛克自杀。爱尔米奥娜利用奥莱斯特爱慕自己的情势,撺掇奥莱斯特杀死庇吕斯。最后爱尔米奥娜自刎,奥莱斯特发疯。 《安德·洛玛克》真实地反应贵族阶级道德败坏和宫廷中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作者通过这场悲剧,严厉地谴责了残酷自私、情欲横流的封建贵族。他们不顾国家利益,不认真地履行自己对国家的义务,只重个人利益和幸福,不能用理智克服感情,所以酿成悲剧。安德洛玛克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她既保持了自己的大节,又保护自己的儿子,作者通过她歌颂了理性和美德。 尼古拉·布瓦洛(1633—1711)是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言人和立法者。生于法官家庭,学过法律,当过史官,法兰西学院院士。1674年发表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经路易十四审阅,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的法典。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帷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要把封建主义彻底摧毁还需要有100年的时间。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各国文学发展概况 在17世纪最初的20年中,秉承了文艺复兴传统的人文主义文学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实主义思潮仍在继续发展,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等人正处在创作的盛期。莎士比亚的后继者本·琼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剧本,维加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如吉连·德·卡斯特罗(1569-1631)等人的创作也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随着文化巨人们的去世和教会势力的加强,人文主义文学运动逐渐衰退,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相继登上欧洲文学的舞台。 巴洛克文学兴起于17世纪30年代。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义是珍奇和奇妙,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个词最初被用来形容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来又被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巴洛克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和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形式和夸张繁

艳的语言表达悲观颓丧的思想,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巴洛克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诗人马里诺(1569-1625)和西班牙诗人贡戈拉(1561-1627)代表了巴洛克文学的贵族倾向。在英国,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是以约翰·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巴洛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1600-1681),他的剧作《人生如梦》体现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德国文学中也有巴洛克的色彩,其中获得了世界声誉的是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的自叙体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从17世纪到19世纪,巴洛克一直是个带有贬义的艺术评语,一直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史家弗尔夫林(1864-1945)撰写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后,巴洛克作为一种对照性风格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世纪初产生的古典主义思潮在法国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并逐渐波及到其他国家,成为了17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正是在这一时期,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巨匠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文化的史册。另外,体现贵族审美观念的沙龙文学和代表下层市民思想趣味的人文主义文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文主义文学也就是市民写实文学,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想,表现出乐观、粗犷的精神,以查理·索莱尔(1579-1674)为代表,他的小说《法朗西翁趣史》通过一个流浪汉的一生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巴黎社会。 在英国,60年代以前主要是资产阶级清教文学,其后是古典主义。这个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约翰·弥尔顿(1608-1674),他作为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而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桥梁。在创作的前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其中有成名作《圣诞清晨歌》、最早献给莎士比亚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 一、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内战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后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较有影响。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但也染上了浓郁的巴洛克色彩,被认为代表了“德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峰”。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主要文学 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 (一)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风格指1 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其文学风格在意大利被称为“马里诺体”,在西班牙主要得名“文化主义”,在法国人们则称其为“矫揉造作文学”,在英国则被叫做“夸饰文体”。 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他的长诗《阿多尼斯》叙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一种“马里诺诗体”,各国诗人群起仿效。 西班牙巴洛克文学有两个代表。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的歌谣和十四行诗风格幽默、活泼。他的成就在长诗:叙事诗和寓言诗。贡戈拉及其追随者主张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创作,他们的风格主要表现了贵族社会的审美倾向,因此他们笔下的巴洛克文体被人们称为“贡戈拉体”,代表贵族倾向。 西班牙表现平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人生如梦》描写波兰王子西吉斯蒙德的不平凡经

17世纪文学-1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葡、意等国,遇到了挫折,而英、法两国异军突起。英国在1640——16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成了护国公。他去世后,王党分子迎回了查理二世,于60年代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1688年,资产阶级把威廉三世捧上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被称为“光荣革命”。英国从此成为世界强国。法国从1624年黎世留当上首相和1643年马扎兰当上首相直到路易十四亲政之间的37年中,封建制度得到巩固,王权逐渐加强。在1648至1653年之间,镇压了大贵族制造的“投石党事件”,之后,王权终于“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马恩选集),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他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开疆辟土。他的凡尔赛宫富丽堂皇,成为欧洲各国贵族瞩目的中心。法国宫廷的时尚和趣味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和秩序的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出现的时代社会背景如下: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16世纪,由于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最后亨利四世成为国王就是这两大阶级妥协的产物。亨利四世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并规定其为国教。同时,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路易十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当时,君主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与此对应,17世纪30年代,流行一时的巴罗克文学迅速向古典主义文学过渡。波旁王朝为了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制度。1634年至1635年建立的法兰西学士院,目的是要在语言文学方面设立适应君主专制政治需要的统一规范。当高乃依的剧作《熙德》违反了三一律时,官方理论家夏普兰就撰文予以干预。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政策的条件下产生的。 古典主义的繁荣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使后者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他还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他甚至容许作家有某种抨击社会的独立性。比如,他不喜欢拉封丹,但他的报复也只限于推迟这位寓言作家入选学士院。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明智保护人。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判明是非。他认为,万物之美全在于真,真存在于条理、秩序、统一、均匀、平衡、对称、明晰、简洁中,人凭理性才能认识这种真。他的理论直接指导了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 古典主义的思想特征: 第一,因为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有为君主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

外国文学史(一)讲义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一、17世纪欧洲社会文化扫描 *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但社会进程不平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走在历史的前列; *法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 ,王权具有独特地位; *西班牙:天主教反扑的大本营,反动黑暗; *意大利:分裂,天主教势力强大; *德国:30年战争,四分五裂,经济文化落后。 二、十七世纪欧洲文学概况 1、人文主义余波: 本.琼生 2、巴罗克文学: 意大利的马里诺派 西班牙的贡戈拉派 国的玄学派,堂恩 法国的贵族沙龙文学 3、英国清教革命文学: 弥尔顿的《圣经》题材创作 班扬的《天路历程》 4、主潮是古典主义文学 三、古典主义的产生 1.王权专制统治与社会稳定; 2.唯理主义哲学(笛卡尔); 3.马雷伯的倡导与法兰西学士院的推动 四、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成就 * 1 .高乃依《熙德》(杰葛——高迈斯;罗狄克——施曼娜) * 2 .拉辛《安德洛玛克》(庇吕斯;爱尔米奥娜;奥莱斯特) * 3 .莫里哀喜剧 * 4 .拉封丹《寓言诗》 * 5 .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的理论纲领” 五、弥尔顿与《失乐园》 *弥尔顿:“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 *《失乐园》的时代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撒旦形象的塑造。1、诗作写出了他敢于与权威抗争的崇高精神境界;2、反抗失败后的愁绪,体现了英国人民和诗人的苦闷情绪;3、撒旦失去天上乐园,亚当失去地上乐园,都是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严峻时代,17世纪的英国也是这样的时代。 六、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1、思想上拥护王权,尊崇理性; *2、艺术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严守艺术规范和准则(如“三一律”);

17世纪文学概况(外国文学课件)

& 17世纪文学概况 一、巴洛克文学 意为“不完美的珍珠”,源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意大利- 马里诺《阿多尼斯》 德国- 格里美尔豪森《痴儿西木传》 法国- 奥诺雷·德·于尔菲《阿丝特雷》 英国- “玄学派”诗人 二、清教文学 清教徒(Puritans) 清教徒的基本特色即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对教会抱有一种清肃之志愿,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故被称为“清教徒”。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清教信仰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革命者大部分是清教徒。 约翰·班扬 John Bunyan (1628-1688) & 《天路历程》 道德寓言故事,讲述一个叫基督徒的人因世俗之城的毁灭感到恐惧走上去天国的道路。 英国20世纪著名评论家F·R· 利维斯称它具有“丰富、沉静和成熟的人性”。 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1608-1674) 抒情诗《利达斯》,哀念逝去的朋友的挽歌。与雪莱的《阿多尼斯》和丁尼生的《怀念》并称为英国文学中的三大哀歌。 最著名的政论文《论出版自由》 英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 《失乐园》 人物:撒旦、亚当和夏娃、天使拉斐尔、米迦勒 撒旦是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撒旦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象征,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 古典史诗的终结。《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是古典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它标志着英雄史诗的结束。 《复乐园》《力士参孙》

外国文学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十七世纪文学概述十七世纪是外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对十七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进行概述。 一、巴洛克文学的兴起 巴洛克文学是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表现了一种复杂而夸张的艺术风格。巴洛克文学强调意象的重要性,注重展现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常以修辞手法和修饰华丽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该流派主要由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作家发展起来,如意大利的托雷奥·蒙托里奥和西班牙的路易斯·德·霍亚等。 二、英国文学的辉煌 十七世纪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该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此外,英国文学还涌现出约翰·坎恩的英雄史诗《天堂失去》和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这些作品丰富了英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是在法国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对文学形式和严格的格律的追求。著名的作家包括皮埃尔·科雷、让·拉辛等。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拉

辛的叙事诗《亚当与夏娃》和科雷的喜剧《米松卡人》。法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兴起对整个欧洲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西班牙黄金时代文学 西班牙黄金时代文学是十七世纪西班牙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柯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问题。此外,西班牙黄金时代 文学还出现了许多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拉辛的戏剧《戴多娜·达嫩夫人》和卢西奥·梅纳的戏剧《达芬奇博士》。 五、德国巴洛克文学 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学和启蒙文学两个阶段。德国 巴洛克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文学的影响。该时 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神话和史诗为主题,如莱辛的《鲁珀特苏醒记》。此外,该时期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家,如莱辛和格里希。 六、北欧文学的发展 十七世纪北欧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瑞典作家西格纳路德·冯·昂塔古纳的史诗《洛朗斯·斯图雷斯逊》被誉为北欧文学的奠基 之作,它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爱情和战争的故事。此外,丹麦文学家 路德维希·霍尔贝恩的小说《尤利乌斯·斯图雷斯逊》也在北欧文学史上 占据重要地位。 总结

英国文学讲稿8 17世纪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 of the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Period) Contents 1.Background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The Stuart: 斯图亚特王朝 James I (1603-1625) Charles I (1625-1649) Charles II (1660-1685) James II (1685-1688) King William III ( 1689-1702) Queen Mary II (1689-1694 ) Queen Ann (1702~1714) A. During the reign of Queen Elizabeth, the burgher市民class became powerful, but it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constitute a threat to the feudal monarch. B. the newly risen class beca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country and it soon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 C. when Charles I came to the throne (1625), conflicts arose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Parliament( represen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burgher class). The Burghers wanted free trade but the king controlled trade and commerce and imposed heavy taxes on the merchants. The king ruled without calling parliament and invented all kinds of ways to raise money. this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D. Another cause was the persecution of the Puritans.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loak of religion. . The puritans were Christians who wanted to make reforms in the Anglican Church---against Charles I. They demanded a simple religious belief, a simple manner of worship, and a simple manner of church organization. They interpreted the Bible in a new way, advocating that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king were equal in the presence of God. They argued that the Bible encouraged trade and individual freedom. So Puritanism represen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ie. Charles Ⅰtook strong measures against the Puritans and many of them had to run to America. In 1640 Charles I summoned Parliament, which had been closed for 11 years, to collect money to raise an army to suppress the Scots. The next year the bourgeoisie and a number of aristocrats drew up the “Grand Remonstrance” by which they bitterly accused the king of tyrannical rule and demanded the rights of free trade and commerce. The king rejected the Remonstrance. Almost all people (merchants, craftsmen, apprentices, peasants etc) came to support Parliament. E. Civil war broke out in 1642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Parliament. the parliamentary army led by Oliver Cromwell defeated the royal army. Charles I was beheaded in 1649 and England became a commonwealth. In 1653 Cromwell became the Lord protector---more or less of a military dictator. He also raised an army to plunder Ireland. After Cromwell died, the bourgeoisie called a new Parliament in 1660 and invited the son ( Charles II) of Charles I to be king of England.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 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受到推崇,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 古典主义文学尊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以其为典范,因此得名。基本特征有三: 1、提倡摩仿古代文学,从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规范化并作为自 己的规则严格奉行。例如“三一律”:要求剧情必须时间、地点、情节一致。追求戏剧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 2.沙龙文学 3.三一律 4.巴洛克文学 5.古今之争 6.清教徒文学 7.玄学派 1.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于欧洲尤其是法国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视为必须效仿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且赋予它们新的创作内容,古典主义因此得名。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主要成就体现在戏剧上,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等剧作家。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艺术形式上讲究三一律等。

2.沙龙文学 即客厅文学,是17世纪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由兰蒲绮侯爵夫人发起。17世纪法国贵族将自己的客厅作为贵族文人名流的聚集地,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由此诞生。作品多为骑士小说和长篇历史故事,其文学语言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反映17世纪了贵族阶级庸俗无聊的趣味,曾受到莫里哀的辛辣嘲笑。 3.三一律 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能够迅速展开尖锐的冲突,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后来随着浪漫主义兴起,三一律被彻底打破并退出了历史进程。 4.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代表是意大利的马里诺派和西班牙的贡哥拉派。 5.古今之争 17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发生的文学论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评价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为宫廷服务,以模仿拉丁古典作品为最高理想,坚持厚古薄今,代表有布瓦洛、拉辛、拉封丹等。新派人物佩罗写了《古今之比》一文向布瓦洛挑战,提倡厚今薄古。两派反复相争,相持不下。这场论战后来遍及欧洲,长达百年之久,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后,欧洲文坛才彻底扫荡了厚古薄今的文学风尚。 6.清教徒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