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社会二元制

城乡社会二元制

城乡社会二元制
城乡社会二元制

作社会工作二班

20123823

李学彬业

论中国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制是指在社会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另一种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在我国,这两种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表现在经济技术、生产方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二元体制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都会出现,但像中国这样存在得长久明显的还是罕见。

城乡二元体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一、户籍制度。

国家以农业和非农业把中国的公民分成标志明显的两大类,即农业户口和非农业口,农业户口就成了我国定义农民最关键的指标。拥有非农业户口,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的福利待遇,比如医疗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而拥有农业户口就很难享受到这些福利。现在中国的户籍还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有些人用金钱来买卖城市户口,越发达的城市价格越高,价格越高就说明这个户口背后联系的福利政策越多。比如现在一个北京户口价格大约在十五万到三十万之间,还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北京户口背后涉及的各种社会福利用金钱来衡量大约值百万以上,拥有北京户口,在北京买房、买车或者上北京名校都比非北京户口容易很多。同样是中国公民,就因为自己的户口簿上写着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不同而有不同的福利待遇,这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表现。二元体制的形成原因中最核心的就是户籍制度。

二、经济生产方式。

在城市中的人大多数人从事的是工业服务业等高效率的工作,他们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工作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是显著的,他们能得到较高的收入;而在农村中的人大多都是从事农业,他们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低效率的,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用不太明显,而且他们大多数都能自给自足,收入较少。经济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收入越多生活就越好。城市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与农村的传统劳作方式、城市的高收入与农村的低收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又一表现形式。

三、思想文化教育的差距。

城市里教学设备精良、教师资源雄厚,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较优良的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都是与时俱进的,他们自认为比农村的孩子强。而农村有些地方的学校的学校连最起码的书桌、黑板都没有更别谈什么电脑投影仪等多功能设备,而且农村条件不好,很多人都不愿到农村去教书,导致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父母忙于解决生存问题对子女的不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农村孩子受到的教育是相对自由但贫乏的,他们的观念、思想、文化是相对落后的,他们自认为比不上城里的孩子。受教育水平的差距还会导致对择业的影响,加剧二元体制。

四、国家财政投入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在工业迅猛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期,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是

占大多数的,但国家每年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及城市的。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给城市人口设立各种社会保障,极大的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社会保障金的供给严重向城市倾斜,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就养老保险而言,城市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达80%以上,而农村不足4%。

消除城乡二元制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主要包括农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1)在教育上,首先建设好农村教学的基础设施,如教室、宿舍、黑板、书桌等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其次调整师资分配,鼓励教师到农村工作;最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一些多功能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化的东西,与社会接轨,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2)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建立健全的乡村医疗卫生室,让农民小病不出门,大病不用愁,乡村医院还应配备一些必要设备,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3)在农业上,国家应该多派一些专业人员到农村去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以让一些农民接受培训,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有关部门还应做好气象预报工作,保证农作物的收成。国家还应及时调整农作物的价格,让农民增加收入。此外国家还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政策,做好农村财政投入的监督工作,防止有关部门或官员贪污腐败,让每一笔钱都用到实处,发挥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从城乡“二元”到“一元”。

树立城乡社会保障同步发展的理念,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机会平等。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强化城乡社会保障的兼容性与互补性,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通道,着力做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各项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为此,(1)统一城乡之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2)优先解决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大病住院保障机制,以及包括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3)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学费补偿或代偿助学贷款、社会保险和岗位津贴;(4)在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环境质量方面,保证全国统一的国民待遇。

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06年,由国务院14个部门组成的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后认为,户籍改革的时机基本成熟。那么,如何改革?总结这些年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的改革措施以及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户籍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城乡户口性质统一问题,让户口回归本位。(2)为达

此目的,需先剥离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各种经济利益和权益,这是户籍改革的难点和核心。(3)剥离这些附加利益,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分清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因此,建议国务院和相关主管部门提请全国人大修改并制定涉及户籍改革的户口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法律政策;建议国务院从宏观上制定户籍改革的总体方案和推进的时间表,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在坚决落实国家户籍改革总体方案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户籍改革措施;建议将推进户籍改革的进程与效果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18681152.html,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池洁 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由来已久,它的存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是建设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别是城乡户籍裁度、城乡行政机构差异、农民致富渠道不足等。本文分析了二元体裁下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措施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我国城乡二元結构的负面影响 (1)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闲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2)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徐永航经济学院 2014100205 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等重要体制还没有改革,农村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久未解决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和身份转换的制度约束,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社会阶层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十八大之所以要强调这几条,就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还未成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这就是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将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 而由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社会阶层2及其固化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制约经济社会1改革户籍土地财政制度破除二元结构.经济参考报[N],2013-08-30 2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

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20 2008.01 LOOK INTO 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低度城镇化”与“过度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低度城镇化”向“过度城镇化”的转变。早在六七年前,笔者就提出了“低度城镇化”和“过度城镇化”的命题。上世纪80年代,因土地成本较低,大批乡镇企业在原来社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但乡镇企业总体布局分散,它虽吸纳了众多劳动力就业,但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农民只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影响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因此称之为“低度城镇化”,即缺乏城镇化支撑的工业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以地生财、以地兴镇”热潮的兴起,出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造镇”运动,小城镇迅速扩张,到2001年,我国的建制镇增长了近10倍,总数达20374个,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但是,小城镇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却没有有效提升小城镇聚集乡镇企业发展和集中农村人口的能力,产业没有得到有效聚集,人口也没有集中起来,这就是“过度城镇化”,即缺乏工业化和规模人口支撑的城镇化。 随着乡镇撤并工作的开展,乡镇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199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实行“撤区并乡建镇”,撤销所有的区公所,同时合并一批规模较小的乡镇,具备建镇条件的同时建镇。乡镇数量是减少了,但行政中心却增多了(原来主要在区公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分散的乡镇设置导致块块矛盾增加了,乡镇之间资源很难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优势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乡镇撤并工作继续开展,近些年新一轮幅度达到30%左右,截至2006年底,全国设有建制镇19369个,乡15306个(含民族乡1089个)。全国范围内的小城镇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规模在扩大,但仍没有有效实现人口集中,建制镇的人口总体偏少。 城乡间要素流动应是双向的、动态的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乡之间良性互动。未来城 乡间的要素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是个必然的趋势,但也是个自然的、市场化的过程,是个自觉自愿的选择过程。目前,一些地方采取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房子的办法,人为地促进农民“市民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只有交地、才能进城(设区市)”,获取城市户口,这本身就说明城乡户籍性质不一,不是统筹城乡的户籍改革思路。二是社会保障是一种国民待遇,是公民权利,凡是公民就理所当然地享受社会保障,农民要用土地才能换来社会保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三是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农民进入县市以下城镇,并不需要交出承包地和宅基地,难道农民进入县市以下城镇就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权利。四是在未来和谐城乡关系建设中,人口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应该是自由的、双向的,“交地进城”是一种有去无回的单向流动。五是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交地进城”后,很难马上买得起城市商品房,也补交不起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费用,户口的变化也不会自动带来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因而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城市 本期聚焦 ◎ 朱守银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论文 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 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 指导教师田洪刚 时间 2014.1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 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 1.98 1.68 1.49 1.48 1.49 (人)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76 2.85 2.78 2.76 (人)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市、乡村以及二者关系是世界近现代乃至当代的重大社会课题之一,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历经了漫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城乡间的互通与流动逐年加大,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城市和乡村大量劳动力的出入往返,给城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对于国家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掌控,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研发制订,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二元结构内涵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主要包括:城乡对立说、城乡对立的消失、“城乡融合”概

念、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这些城乡关系发展理论也将指导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走向,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建国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在建国初,城市与农村区分明显,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安全问题,人们不随意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文革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活动开始,大量城市居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农村,使得农村人口急剧上升,相对应的,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上海,四川等地。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下城乡关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大量知青开始返城,这一“回流”现象造成了我国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分工发生了分化和改变,90年代后半期开始,农村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批人陆续前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并由此出现了农民工、农民潮等概念,至此,第三次的人口流动宣告开始,这也导致了一系列城乡发展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多,社会负担过重,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去村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里,随着农民工的定居和转移,也衍生了大量的问题,例如农民工居住问题,工资拖欠问题,安全隐患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安全隐患问题等等。这一切,造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迟滞。

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及其市场构建

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及其市场构建The Dural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purposes Land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ts Market Building 郑云峰朱珍 内容提要我国存在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必须通过征地才能取得,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可以入市的土地范围,培育建设用地市场的供给主体,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关键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产权制度二元结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Zheng Yunfeng Zhu Zhen Abstract:There are dural structure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In urban areas,new increased land for construc-tion could be gained only by expropriation,which will bring in some problems and requires to reform.To set up the unified market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we should mak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sing plans for constrution land,clarify the scale for land deal,cultivate the supply subject,amend and perfec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deepen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of land expropriation,gradually reduce the expropriation scale. Key words:market for construction-purposes land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plan for land use,system of land rights,dural structure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取得是一个关键问题。我国城乡土地制度 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通过征收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的土地即通过征地制度来取得。征地制度一方面使我国以低成本实现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市场的建 设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 (一)我国土地制度安排造成了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 1.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的二元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制。”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 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 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由此可见,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存在着两 个所有权主体,一个是国家,另一个是农民集体;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抬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其在面对高于农业经营性 收入的劳动报酬时表现出“候鸟式”流动特征。该流动模式的弊病直接表现为农村抛 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限,城市化水平不足,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有限。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分层市场上农村人 力资本报酬率的比较劣势,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 矛盾,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我国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素质劳动力缺口 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安排,政府有必要站在城乡统筹的 高度对其进行治理,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 人力资本收入分配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面对频繁出现的春运压力、“民工荒”,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低素质劳动力与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饱受诟病。从理论上阐明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将对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框架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两种:以劳动力流动模式为纽带和以人力资本为纽带。本文以这两类机制为主线平行展开,分别论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导致“候鸟式”流动并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如何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转型发展的受限。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模式 劳动力选择何种流动方式是理性考虑的结果。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比较收益离开传统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结构则增加了农工的迁徙成本,包括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教育政策以及社会歧视、高额生活成本等。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比较“劳动报酬”与二元结构所致的 “隐性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只流动不迁徙以规避“隐性成本”。与之相伴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集体回巢、跨区域流动现象。像这种具有“有流动无迁徙,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最初提出的二元结构,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研究延伸并且拓展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没有实现西方工业化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西方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村社会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所以,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社会矛盾的实质,在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性同农业社会及其传统性两种文化的冲突。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大体上构建了五大研究流派或理论模型,诸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诱导技术变迁论、核心——边缘关系论等。 第一,工业化带动论。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内容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新中国后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附加不同的社会权益,使得城乡差异日趋明显,户籍制度的松紧过程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的过程。 正文: 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登记和管理两大作用,还有附着与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户籍制度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现行户籍制度表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必须“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文章从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发展,追溯现行户籍制度的历史,分析其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过程之间的关系,说明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户籍制度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渊源,自商王朝到近代不断在发展和完善。商王朝就有“登人”或“登众”制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萌芽。西周创建了最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书于版”,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地区进行登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秦朝的“什伍编制”、汉时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的“土断”、隋唐的“输籍定样”、宋朝的“都保制”、明朝的“保甲制”、清朝的“岁计”,民国时期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户籍法》和《户口普查法》,

国民政府在1946年还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不过直到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和财政税收,没有限制人员的自由迁徙和附着其他特殊的权益。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而于此伴随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发酵和日趋凸显的阶段。 一、建国初期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 成期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是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口迁徙自由到限制自由流动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性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这表明迁徙自由是合法的权利之一,没有户籍限制自由迁徙之说。但是中共建政伊始,各地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政权受到“敌特土匪”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保证人群众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打击限制敌人,维护正常稳定的治安环境,中共中央下令“镇压反革命”。公安部对各地的土匪、地主恶霸、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等反革命分子进行身份登记。公安部在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决定先在城市建立新的户籍制度。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建国后最早的户籍法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

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格局

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格局 以所有制性质屏蔽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制度障碍有可能被打破,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了政策空间。 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格局 我国土地制度、土地市场、土地法律体系的二元格局,在过去的30年里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化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到去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家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在不断强化和强调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主体地位。如上世纪80年代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使家庭联产承包制成为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2000年以后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是通过实现承包地面积、地块的真正到户,落实农户对土地使用权的物权。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何谓“充分”?就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益”。也就是说,要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产权保护,同时,明确农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并提倡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但是,在农地制度朝向强化农户权利物权化的同时,农地的非农化以及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方面却在朝着地方政府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地非农化的政府垄断。征地成为农地转成建设用地的唯一方式,对农民土地转为建设性用地后的补偿也仍按农地标准的倍数补偿;二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牟利空间,政府成为土地出让收入的主要获得者。 农地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越来越朝向强化产权保护和农地市场化的方向演进;农地非农化的政策促进了政府高度垄断和全面管制的经济政策思路的形成。这套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基本是靠快速的工业化和高速的城市化两大引擎拉动的。而这两大引擎的背后,土地是发动机。一方面,地方政府以创办园区来推动工业化,以规划控制和区划调整来推进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主要通过征收农村土地获得。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农民在得到土地原有用途一定倍数的补偿之后,进入城市就业大军。与此同时,地方

二元结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地理和交通因素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概括的说,一是从地区看,我国人口密集于东南,特别是长江、黄河、珠江、辽河下游和沿海地区,而西部的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其人口占不到4%。二是从地势看,全国6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和浅丘陵,30%居住在4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10%居住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2001年数据,西部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0%,而其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的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6%,公路只有41%,内河仅有19%。四是从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看,大中城市聚集效益好发展速度快。思维和决策因素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其深层次思维和决策原因有二:1、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农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制度和管理因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产生城乡“两张皮”制度和管理因素大体上有三:1、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1)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2)从当前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点也能看出当初“左”的思维和决策的消极因素。2、对于城乡基础设(包括水、电、路、电讯等)分别建设与管理。3、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城乡不同的待遇。。二元结构的几个构成因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二元结构的特征:(一)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城乡市场差距大。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零售市场大多是露天的路边市场、河边市场、桥边市场、甚至是有市无场;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1、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有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没有国有商业企业进驻,许多基层供销社承包租赁给个人。乡镇以下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也非常不方便;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较混乱。2、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一是交通不畅。没有通公路,农用汽车、拖拉机无路可走。二是供水设施跟不上。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多数地区严重缺水,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三是用电成问题。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而少数不发达地区至今连电都没有。(四)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五)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就城乡的制度失衡来说,其核心制度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2)农业制度供给跌入陷阱。制度本身没有错误,只是由于有些核心制度的缺失而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具体来讲,农业的核心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如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体化等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化下83分 试卷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化(下)83分试卷[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对于农业,政府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正确 错误 2、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贪多嚼不烂,要切实解决入城农民的各种问题。 正确 错误 3、城镇郊区的土地问题是农村土地中最突出的问题。 正确 错误 4、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 正确 错误 5、征用农民的土地,必须给农民以相应的补偿。 正确 错误 6、我国农业没有造成任何污染。 正确 错误 7、我国的乡土文化已经断了。 正确 错误

8、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地方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正确 错误 9、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 正确 错误 10、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 错误 11、宅基地不能入市。 正确 错误 12、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是不可以抵押的。 正确 错误 13、土地的承包权是不能抵押的。 正确 错误 14、根据日本法律,营利性法人可以购买日本的农地。 正确 错误 15、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正确 错误 16、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 正确

错误 17、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无需重视空心村问题。 正确 错误 18、党管农村工作不是我们的传统。 正确 错误 19、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正确 错误 20、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 错误 21、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 正确 错误 22、农民的宅基地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 正确 错误 2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求省级政府统一部署若干试点。 正确 错误 24、根据日本法律,日本的农地不可以自由买卖。 正确 错误 25、人口学上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按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

土地国有化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土地国有化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我国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受到快速城市化的冲击,形成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这种二元结构需要做出改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在土地私有化上做文章,土地国有化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农村土地国有化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 土地国有化集体土地所有制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 土地国有化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1905年革命中,农民代表在两届杜马中都极力地拥护土地国有政策。但马克思主义也十分重视这一思想,马克思及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对此曾作过许多论述。列宁则从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土地国有化理论。 一、列宁的土地国有化思想 列宁认为土地国有化与地租理论密不可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国有化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级差地租的变化,一个是绝对地租的变化。一方面对于级差地租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农业固有的,存在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它被土地占有者所获取,农场主由于资本投资的竞争结果,只能拿平均利润,实现国有化,一切土地归国家,这种级差地租也就由国家所得,土地国有化更换了级差地租的占有者。对于绝对地租来说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交的地租,这部分地租是由于土地的私人占有形成的,而实现国有化就是为了消灭土地私有化,最终的目的就是消灭绝对地租。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思想的实质是用农民革命的暴力摧毁旧土地占有制的道路。而目前在我国有许多学者都主张土地国有化,原因却是中国征地很容易。特别是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因为在国外土地私有化的条件下,征地很困难,要进行公共设施建设非常难,而在中国征地很容易。 二、我国土地制度的二元所有制结构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周作莉 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城乡土地市场统一和流转制度改革。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用地市场以及征地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各类问题,使得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受到制约。本文以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论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前言 随着经济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土地市场的认知和发展也趋于客观,但就农村集体土地市场而言,仍有待于加强管理。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中出现的失地农民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产权主体模糊都涉及到土地的所有、使用以及流转问题,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和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农村出现大批失地农民,出现种种社会性问题。其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分歧和不同措施,中央政府往往是顾及长远利益,而地方政府着眼于当地或眼前的经济发展,不断地将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此外,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的执行,使得城乡在土地的产权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3.1产权制度 土地产权主体的模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而“集体”具体是指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导致土地产权的模糊。在土地征收后的补偿问题上会因为产权主体的模糊而引发各种矛盾[1]。 3.2征收制度 征收补偿问题。法律对土地征收的标准以及征收的补偿标准都做了相关规定,一些地方政府在征收农民的土地之后却执行补偿标准中最低的条款,这严重地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还存在拖欠、挪用补偿款的行为。 3.3流转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需要签订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而大部分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土地流转只是靠口头协议,极有可能引发后期的土地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农村与城市在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信息明显滞后于城市,专业人才少,缺少中介服务市场等因素都是导致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的原因[2],这些问题给土地流转带来重重困难。 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必要性 规范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对土地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法律对这一概念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准则,行政部门在土地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随意扩大公共利益范围的现象时有发生,征地范围的盲目性扩大[3]。在实施土地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征用农村土地方面,一直以来忽略对于村民土地使用权的重视与尊重,缺乏公众参与性,导致出现众多问题乱象。 合理配置土地征收的行政主导。基于土地征收依据的角度发现,法律规定只要符合和满足公共利益,则可实行土地征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在征收方案、征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政府单向性意识主导、村民参与性不足、弱化村民权力等现象,在处理征地补偿方面仅依靠单一的货币补偿方式,缺乏市场标准和经济能动性,与市场规律相悖,对市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土地的价格与土地的价值不匹配的现象发生。4.2可行性 提升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保护农民权利和落实村民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土地产权的相关制度不合理或者土地征收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活动的积级性,致使农村土地闲置荒废现象明显。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在征收方面也没有得到利益,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改革的极端事件发生[4]。只有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制度市场化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民利益。 5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议 5.1保障农村土地流转落实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对流转主体有着限制的作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严格遵守土地规划要求以及土地性质用途,加强对农村基本农田保护,避免一些以公共名义征收土地造成土地浪费。流转属于土地征收行为,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征收时,应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须经被征收人的意见,并进行协商处理,保障转流土地的正常交易和后续使用。 5.2明确集体土地权属 我国土地征收比较混乱的原因是土地产权归属不明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集体土地权益。有效保障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的有序落实,使他们真正成为土地流转增值受益者。 5.3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政府监督职责 在进行土地征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场机制的规范标准来进行,让农民能够参与到流转计划、土地补偿以及方案的谈判中来[5]。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土地征收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因土地流转出现不正当利益纠葛,有效控制土地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5.4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农民的利益问题 在进行城乡统筹土地市场中,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是关键,强化法制监督和地方管理的力度。对土地流转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严重侵犯农民切身利益等非法行为要进行刑事问责。强化对农村土地保护力度,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法律监管体系。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农村土地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恶化问题,比如农村土地权属不明确、产权权利缺失、产权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率偏低甚至荒废。加强政府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管理监督和引导控制,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健全法制体系,加强土地知识宣传,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农民在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杨光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D].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关林组.浅谈农村土地制度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建设[J].农 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2014(9):626~629. [3]田光明,臧俊梅.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苏南模式分析——基于苏州市渭塘镇的个案研究[J].经济体制改 革,2014(3):80~84. [4]徐小峰,何安琪,胡银根,王恒.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宅基 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12(2):34~37. [5]李鑫锋,刘涛,马贤磊.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制度改革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4):79~84. 2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