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性能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性能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性能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性能

现有建筑物抗震分析及加固

摘要:文章结合国家最新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加固标准,分析了现有校舍存在的问题和抗震性能,简单介绍了抗震结构整体性抗震加固方法。通过某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结果,具体分析了校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加固已建。最后结合鉴定结果,对底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墙体截面抗震验算及分析。

关键词: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抗震设计

1 引言

在震惊中外的5.12 汶川地震中,因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偏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各界对密集场所建筑抗震设计的关注。国务院及教育部要求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他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校舍,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校舍的安全档案,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依据地震后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抗震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制定出抗震加固方案,及时改造加固。

据初步统计我国大量中小学教学楼采用砌体结构,特别是2001年以前建设的校舍,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目前的抗震设防要求。

2 现有校舍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校舍的破坏情况以及对现有中小学校舍的勘探与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大部分中小学的学校建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均建于80-90年代,因

设计年代远,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抗震设计参考以前的设计规范,远远低于抗震要求。主要问题有:建筑高度超限;横墙间距超限,建筑物整体性差;抗震构造中,大部分建筑的圈梁、构造柱措施均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3 规定设置,导致房屋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承重结构的连接构造无法保证结构安全;建筑材料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砌筑砂浆、砌体材料等强度偏低,导致抗震节点构造差,大部分砌体均有裂缝,局部挑梁接近破坏,局部建筑物有地基下沉,房屋整体性差等;由于设计年代比较久,长期的建筑物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有的建筑墙体已开裂,竖向承载力不够,导致地基下沉现象。

2.现有建筑物较少或没有考虑防止倒塌或连续倒塌等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大约13779间学校受损,受损面积约有2489.96万平方米,此次地震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惨重,主要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出现倒塌甚至连续性倒塌。建筑物倒塌或连续倒塌是各种灾害袭击时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的主要威胁。

3.人员疏散通道的安全性

地震发生后,由于人员逃生的本能往往造成建筑物的走廊、楼梯等疏散通道内骤然间人员密度加大、流动性加强,一旦疏散通道发生倒塌,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汶川地震中,就发生了多个建筑物局部倒塌的楼梯间下集中死亡的事例。在地震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集中在过道、走廊、出口附近,有的事例中甚至出现在出口附近多达七、八层尸体的现象。因此,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应保证结构疏散通道的合理性和特大地震下的抗倒塌性能至为重要。

3 校舍抗震能力分析与结构加固

3.1 校舍抗震能力分析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现行中小学校舍为砌体结构,因此加强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抗震加固是必不可少的。

砌体结构属于脆性材料结构,通过砌块和砂浆的互相作用及纵横墙的拉结而达到具有一定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砌体结构的抗拉、弯、剪的强度较其抗压强度低,砌块之间的连接较差,虽然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加强措施,但当遇到强震时,在复杂的地震波作用下,砌块之间的连接容易被破坏,导致砌体离散,受力构件破坏,建筑物垮塌。由于砌体结构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等缺点,

在高烈度地区,墙体一般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有些校舍建筑还存在着楼梯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如将楼梯间布置在建筑物端部。由于楼梯间与建筑主体部分刚度相差很大,地震时结构容易产生扭转变形导致破坏。楼梯间的圈梁和构造柱没按规范设置也是产生震害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砌体结构地震后破坏特征有以下几种形式。砌体房屋的地震震害主要取决于细部构造和墙体,其主要破坏特征和敏感部位如下:

1)墙体或楼(屋)面层的开裂、脱落,室内装饰物的脱落;

2)砌体本身应力集中处易产生斜裂缝,在刚度变化处如转角墙、房屋端部和凹凸处易产生裂缝;

3)墙间、墙与楼(屋)盖与附属结构的连接处因受震联系而产生裂缝;

4)平行于主震方向的主要承重墙体易发生开裂、滑移甚至局部掉角或塌落,构件联系破坏。

3.2 砌体结构主要抗震加固措施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施工方法主要有外加固法,内加固法,夹板墙加固法。外加固法一般结合砖混结构的层数及抗震鉴定的结果,需要在建筑外侧增加不同数量的构造柱、圈梁以及保证构造柱、圈梁和抗震墙体协同工作的拉杆。这种方法一般不占用室内建筑面积,对用户影响较小,但对建筑立面造型影响较大。内加固法基本原理同外加固法,也需要增设构造柱、圈梁及拉杆,必要时,如原有抗震墙体间距过大,需加设抗震墙体,内加固法不会改变建筑立面造型,一般适用于像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夹板墙加固法为在加固原有抗震墙体的基础上提高抗震性能,目前最常用的是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和混凝土板墙钢筋网面层加固,即在要加固墙体的单面或双面加设钢筋网,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把钢筋网四周与楼板或大梁、柱或墙体连接。国内外的试验表明,M10混合砂浆砌筑的240mm厚砖墙,通过夹板墙加固,墙体抗剪能力比原砖墙提高2倍以上。除此外还有对单个混凝土构件或砖砌体构件加固方法。对于砖混结构中的单个构件,如砖柱、混凝土柱、大梁、窗过梁等构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于独立砖柱,通常采用外包混凝土法、外包角钢法等;对于独立混凝土柱,采用外包混凝土加大截面法和粘钢法等;对混凝土大梁采用粘钢法和贴碳纤维布法等方法;柱采用混凝土加大面积法加固时,可以提高构件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力刚度,当采用外包

角钢时,只能提高构件柱子的竖向承载力。但这种方法有使用面积小、使用简便的优点,选择加固方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4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算例

以下以一座多层砌体教学楼为例,说明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的计算,并给出了加固措施。

某小学教学楼为四层砌体结构,其建筑平面图如图一所示。教室楼板为预制空心板,外走廊及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楼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14802

m,现已投入使用近30年,在基准使用期内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2008)的相关规定,其抗震设防分类提高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对该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发现该工程综合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部分结构构件静力承载力不足。

4.1 抗震鉴定结果

经查看建筑的地质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并检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等,发现相关非抗震的缺陷,据建筑结构的结构布置、特点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逐级鉴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抗震分析,发现该建筑结构部分构件静力承载能力不足,各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达不到规范要求,抗震鉴定结果如下:

1)场地和地基基础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经现场检查,该地基基础被评为无明显严重静载缺陷,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2)上部结构

a) 结构体系

表一上部结构体系部分参数与规范限值对比

结构体系鉴定如表一,可见标准刚性体系基本满足要求,结构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楼梯间布置于房屋转角处导致楼梯受力型式不合理;承重的门窗间墙体最小宽度为0.72m,不满足鉴定标准要求;承重的钢筋混凝土柱截面配筋不足,部分挑梁支座验算截面超筋;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为1.7MPa~

3.10MPa;实测柱、梁强度推定值为18.9MPa-33.8MPa。

b) 整体性构造连接

预制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较为薄弱,预制板支承处无座浆,预制板在墙上支承长度不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部分所检预制板水泥砂浆面层在梁上支承处未布置有拉结钢筋,未发现墙上支承处布置有拉结钢筋。

c) 各层均未设置圈梁与构造柱

据检测数据并结合设计施工图,对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楼层纵横墙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均小于1,考虑构造影响系数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更低,本工程综合抗震能力不符合鉴定标准要求。

4.2 抗震加固设计

根据抗震鉴定书出现的缺陷,结合实际勘查的情况,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分析,以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为控制目标,按照相关规范、规程的构造要求,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整体抗震性能及局部构件承载能力,采取提高承载能力与提高变形能力的措施对建筑抗震加固。

(1) 由于该建筑平面形状为Z形,平面布置不规则,楼梯间设置在房屋转角处,刚度较弱且楼梯梁均为悬挑结构,平面刚度在楼梯间处出现突变现象,形成抗震

不利的薄弱点。因此在楼梯间增设纵横向抗震墙,减少结构扭转效应,改善楼梯受力性能,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为均匀,改善楼梯受力性能,增强楼层的抗震能力。新增抗震墙的墙体厚度240mm ,采用砖强度等级Mu15、砂浆强度等级M7.5砌筑;抗震墙设置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新增基础宽度不小于计算宽度的1.15 倍;新增抗震墙与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在新砌抗震墙与原墙间加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柱与原墙应采用锚筋、销键或螺栓连接;墙体中应设置钢筋细石混凝土带或钢筋网片加强,墙顶设置与墙等宽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并与楼、屋盖的梁板可靠连接。

(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力。对不满足静力承载能力及抗震承载能力要求的一至四层纵墙以及部分横墙采用单面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部分横墙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钢筋网砂浆强度等级采用M10,面层厚度为35mm,钢筋网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钢筋混凝土板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板墙厚度采用80mm,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采用短筋、拉接钢筋可靠连接;板墙上设置基础,以原建筑基础为条石基础,基础持力层为坡积粘性土。

采取以上措施,墙体应满足抗震承载能力及静力承载能力的计算要求,经过加固使得墙体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及延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以第一层纵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为例计算如下。

(a)计算依据: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b)基本资料:

一至四层横墙墙厚mm t w 2400=,纵墙墙厚mm t w 3701=,局部纵墙墙厚

mm t w 2402=。

实测砖抗压强度推定等级为MU7.5 ,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值为1. 7MPa —3.0MPa 。

(c)一层新增抗震墙纵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楼层增强系数

11i n j ij ij wi A A ∑=?+=η

η (式1)

即164.154

.824.0)29.07(12.11=??-?+=wi η (d)一层纵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墙段增强系数

]1)1240(075.0[240000vE

w w pij f t t ?-?+=ηη (式2) 纵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单面加固,5.20=η。

根据计算结果,一层纵墙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vE f 为0.12—0.16MPa,取最大值0.16MPa 。

纵墙墙厚mm t w 2402=时,5.20==ηηpi 。

局部纵墙墙厚mm t w 3701=时,786.1]16.0)1240

370(075.05.2[370240=÷-+=pij η 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楼层增强系数

0101i n i ij pij pi A A ∑=?+

=ηη (式3) 822.154

.824.08.1)15.2(37.0)22.1224.1624.182.1()1786.1(1=??-+??+?+?+??-+=pi η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021βψηψβ=s (式4)

所以986.1)1()1(1=-+-+=wi pi ηηη

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第5.3.1.2条,面层加固后,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可取1.0,查《标准》表5.3.3- 2得:

房屋尽端设楼梯间,8.02=ψ,由鉴定表可知,一层纵墙平均抗震能力指数64.00=β,所以一层纵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0.1017.164.08.0986.1021>=??==βψηψβs ,满足要求。

通过采取墙体面层加固、增设抗震墙等加固措施,使得原来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低于1. 0 的一至四层纵横墙经加固后其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达到大于1.0的抗震设计要求,加固前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汇总如下表二所示,并且相邻

上一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不大于下一楼层的20%。

表二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加固前后验算结果汇总表

(3)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加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外加柱应在建筑四角、楼梯间和不规则平面的对应转角处设置,并应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和层数在内外墙交接处隔开间或每开间设置,外加柱应由底层设起并沿房屋全高贯通。同时在各层新增圈梁或钢拉杆,新增构造柱与新增圈梁或钢拉杆形成闭合系统,为砌体结构提供有效的约束,提高结构的延性及抗震性能。外加柱与圈梁应采取措施与原墙体可靠连接,圈梁或钢拉杆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不仅加强了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提高了变形能力,还提高了砌体的抗剪和抗压承载能力。

(4)加强预制板的整体性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对教室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加固如图二所示,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分布钢筋有50%的钢筋穿过墙体,另外50%的钢筋可通过插筋相连,现浇层应采用呈梅花形布置的L形锚筋或锚栓与原楼板相连,以加强现浇层与原有楼面结构的整体性。在预制板板端支承梁处增设角钢与预制板板端连接,增加预制板的支承长度,同时增强预制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加固大样如图三所示。

(5)静力承载能力不足构件的加固处理对承载能力不足的钢筋混凝土柱及部分挑梁构件,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使之满足承载能力要求。

5 总结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破坏与倒塌,对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我国校舍建筑的结构特点、使用状态,更容易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对校舍建筑造成的危害?对既有校舍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估并基于整体性考虑进行抗震加固是现实、可行的措施。目前国内存在大量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校舍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砌体结构校舍要快速进行加固。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由汶川地震引发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思考

[4] 王亚勇,戴国莹.建筑设计规范算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康兆光.校舍建筑抗震能力分析与结构改造加固[J].应用指南.2009.4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加固设计说明-110410

抗震加固设计说明、图纸、预算相关内容 1 设计说明 1.1 设计依据(抗震加固部分) (1)、通信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 5059-2005); (2)、通信行业标准《电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 5054-2010); (3)、通信行业标准《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YD 5060-2010); (4)、通信行业标准《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YD/T 5026-2005);…… 本工程涉及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条款如下: 提醒:对于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若没有2000mm以上的架式设备,请删除5.1.1~5.1.4;如果没有台式设备请删除5.2.2;如果没有自立式设备请删除 5.3.1~5.3.2;若是地震设防烈度低于7度(含7度)请删除 6.1.2;如果没有蓄电池组请删除 6.5.1。 1.2 设计说明(抗震加固部分) 本期设备机房按照规范YD5054-2010《电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采用标准设防类(丙类)设防要求。本期通信设备的抗震设防措施根据如下表×-1“本期工程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表”所示: 表×-1本期工程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表

提醒:1、机房应依据“YD5054电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确定属于何种抗震类别建筑及抗震设防要求,一般来说:国际局属于特殊设防类(甲类),省中心、本地网枢纽楼、客服中心等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基站、接入网、模块局等属于标准设防类(丙类);2、全国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见“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交换、传输、接入、服务器网关、移动基站、通信电源等(修改设备累)主要设备,应当经过电信设备抗震性能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抗震性能检测,未获得工信部颁发的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设备加固安装必须满足YD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本期设备安装的抗震类型如表×-2本期工程设备抗震类型表所示,应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对应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安装。施工单位也可参照厂家提供的设备抗震安装图纸进行施工。 表×-2本期工程设备抗震类型表 提醒:各类设备的定义可参考“YD5059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条文说明,若本单项没有部分设备类型,可取消相应行。 1.2.1 架式电信设备抗震措施 提醒:1、若本单项没有新增2000mm以上的架式设备,可取消本节;2、本节内容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抗震烈度及机房抗震类别选择相应措施。 架式电信设备顶部安装应采取由上梁、立柱、连固铁、列间撑铁、旁侧撑铁和斜撑组成的加固联结加。构件之间应按有关规定联结牢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电信设备顶部应与列架上梁加固。对于8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必须用抗震夹板或螺栓加固。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合同编号: __________ 发包人(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人(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抗震加固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工程翩 1.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程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房屋鉴定报告文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承包范围:根据经审查确认的抗震加固设计施工图纸明确的工程范围。 二.合同工期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______ 天(合理工期)。 开工日期:以发包人发出的开工令或发包人认可承包人的开工报告时间为准。 三,质量标准 按抗震加固施工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验收,质量合格。 合同金额人民币(大写):________ 元(¥ :_______ 元)。

建筑加固改造相关规范一览表

1、《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 2、《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03SG611 3、《框架结构加固与修复》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混凝土后锚固连接构造》 8、《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5) 地基与基础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主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130-9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03137-200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0399-98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OB50156-2002

抗震加固方案

1、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设计的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9、北京市《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10、《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北京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6、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7、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1、工程名称: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2、工程地点:

3、建筑地区特点: (1)采用原首层面层标高作为该工程±0.000标高。 (2)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 4、工程概况: (1)现状:本次投标工程为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维修改造工程。 物理楼为1950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L”型,建筑面积为4800m2,南北向长29.44 m,东西向长87.09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现浇楼板、屋面板,共4层,局部为5层。首层层高为3.8 m,二、三层层高为3.6 m,四层层高为3.8 m,5层层高为3.85 m,总高为18.65 m。 数学楼为1954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L”型,建筑面积为6202m2,南北向长25.79 m,东西向长86.48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共4层。坡屋面,一至三层层高为4.0 m,顶层屋架下弦标高为16.16 m,总高为21.51 m。 (2)抗震加固及维修改造措施: 物理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原有两道变形缝(7、8轴及14、15轴)两侧的墙体及18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 厚钢筋混凝土,同时在4和17轴的纵墙上靠近顶板位置(距顶板小于100 mm)用Ф20钢筋设置横向钢锚杆一道。 数学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

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浅析

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浅析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对影响工业与民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顶部突出部分的破坏作用及影响,文章通过简要阐释,得出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鞭梢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筑结构;刚度;延性;主振型;鞭梢效应建筑结构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索膜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有明显的不同。 建筑的抗震等级一般是由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和确定并最终构造措施的标准。为了抗震设计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及各种不同情况,并且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要求,在计算和构造上应区别对待。因此,地震作用越大(或房屋高度越大),抗震要求亦越高;对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应有不同的抗震要求。此外,同一结构中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种结构形式在不同结构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抗震要求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是主要抗侧力构件,而在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框架是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墙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因此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应比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要求高。又如,在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框支层由于刚度和强度的削弱,往往成为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楼层,因此其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要求就应高于一般抗震墙的抗震要求。 为此,我国抗震规范和高层规程综合考虑建筑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作用(包括区分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结构类型(包括区分主、次抗侧力构件)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了不同的抗震等级。抗震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对抗震性能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同的抗震等级有不同的抗震计算方法及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从最高等级四级到一级,抗震要求依次提高;高层规程中还规定了抗震等级更高的特一级。 对于砌体结构,由于整体性比较差,抗震性能较差,对其进行科学的配筋,可有效的提高其抗震性能,但也只限于多层建筑,已经逐渐退出建筑市场。框架结构其具有较大的刚度,用自身的刚度进行抗震,但是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将发生侧向变形,由于框架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对称处理不利,会导致结构整体在地震过程中产生整体的扭转,发生复合破坏,因此,框架结构对抗震来说并不理想。根据此种问题,产生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有明显的提高,成为高层建筑的首选结构形式。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层建筑的建造,高层建筑抗震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于人类对地震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平还停留在一个初步的阶段,尚无法做出精确的计算,现有的地震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大都是近似方法。因此结构设计对抗震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两方面,本文论述就属于概念设计的理论阐述,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在六度与九度范围内设防,不同场地根据不同的烈度进行地震作用力计算与截面抗震验算,同时应符合相应的抗震构造要求。 2 两种抗震因素分析 地震作用力实际上是建筑物对地面运动的反应,他与许多因素有关。人们针

浅谈房屋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和方法

浅谈房屋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和方法 摘要:目前国内外地震频繁发生,抗震加固改造技术越来越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加固改造技术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加固方法。关键词:抗震加固;加固程序;加固技术;改造 Abstract:Earthquakes often occur at home and abroad, seismic strengthening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levant researchers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ismic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concrete reinforcement method in details. Keywords: seismic reinforcement;reinforcement program;reinforcement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0、引言 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并且很明显暴露出我国的房屋建筑在抗震方面的薄弱,使得工程人员不得不更加深入的研究抗震加固改造技术。目前,我国既有建筑总计有436.5亿平方米,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建筑抗震水平均没有达到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有些设防烈度较低甚至没有设防的既有房屋则应进行抗震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十分重要。 1、房屋抗震加固的一般程序 总结不同的工程实际,一般建筑结构维修加固的程序如下:抗震性能鉴定→抗震加固设计→抗震加固施工图审查→抗震加固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验收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维修加固改造不走弯路,避免漏项,制定合理的方案,取得较好的效益。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技术标准DB22T 5042-2020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结构评估 (4) 5 结构加固设计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地基与基础加固 (8) 5.3 结构局部加固 (9) 5.4 结构抗震加固 (11) 6 施工及验收 (12) 6.1 一般规定 (12) 6.2 施工 (12) 6.3 验收 (13) 本标准用词说明 (15) 引用标准名录 (16) 附:条文说明 (17)

1总则 1.0.1 为保障加装电梯的既有住宅的使用安全,规范既有住宅的结构加固,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结构加固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既有住宅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已投入使用的住宅。 2.0.2结构评估structural assessment 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资料审阅、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既有住宅结构现状进行评估的活动。 2.0.3建筑抗震加固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s 使既有建筑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所进行的设计及施工。 2

3基本规定 3.0.1加装电梯结构加固应收集勘察报告、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资料、前期使用及改造情况等相关技术资料;通过现场查勘、检测、鉴定、模拟计算等手段开展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3.0.2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应在结构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结构加固效果明显、投资成本合理、对住户正常生活影响小的方案。应遵循先检测、鉴定,后加固设计、施工的原则,并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3.0.3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后,应满足加装电梯的使用要求。 3.0.4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建筑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满足结构整体抗震要求。 3.0.5结构加固所用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其耐久性尚应满足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要求。 3

抗震加固施工工艺

抗震加固施工工艺 一.粘钢施工工艺: 流程:粘贴面处理→ 加压固定及卸荷系统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卸荷步骤有时省去) → 胶粘剂配制→ 涂胶和粘贴→ 固化、卸加压固定系统→ 检验→ 维护 1.粘贴面处理 1.1.混凝土面应凿除粉饰层,油垢、污物,然后用角磨机打磨除去1-2mm厚表层,较大凹陷处用找平胶修补平整,打磨完毕用压缩空气吹净浮尘,最后用棉布沾丙酮拭净表面,待粘贴面完全干燥后备用。 1.2.钢板粘贴面应用角磨机进行粗糙、除锈处理,直至打磨出现光泽,使用前若洁净仅用干布擦拭即可。否则可用棉布沾丙酮拭净表面,待完全干燥后备用。 1.3.该工序所用主要物资:护目镜、防尘口罩、冲击电锤及扁铲、手锤、角磨机、金刚石磨片、砂轮片、空压机、棉布、丙酮。 2.加压固定及卸荷系统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卸荷步骤有时省去) 2.1.加固构件所承受的活荷载如人员、办公机具宜暂时移去,并尽量减小施工临时荷载。2.2.加压固定宜采用千斤顶、垫板、顶杆所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产生较大压力,而且加压固定的同时卸去了部分加固构件承担的荷载,能更好的使后粘钢板与原构件协同受力,加固效果最好,施工效率较高。 2.3.加压固定也可采用膨胀螺栓、角钢、垫板所组成的系统,该系统需要在加固构件上合适位置钻孔固定膨胀螺栓,仅能产生较小压力,不能产生卸荷效果,适合侧面钢板的粘贴。 3.胶粘剂配制 3.1.建筑结构胶为A、B两组份,取洁净容器(塑料或金属盆,不得有油污、水、杂质)和称重衡器按说明书配合比混合,并用搅拌器搅拌约5-10分钟至色泽均匀为止。搅拌时最好沿同一方向搅拌,尽量避免混入空气形成气泡,配置场所宜通风良好。 3.2.该工序所用主要物资:搅拌器、容器、衡器、腻刀、手套。 4.涂胶和粘贴 4.1.胶粘剂配制好后,用腻刀涂抹在已处理好钢板面上(或混凝土表面),胶断面宜成三角形,中间厚3毫米左右,边缘厚1毫米左右,然后将钢板粘贴在混凝土表面,用准备好的固定加压系统固定,适当加压,以胶液刚从钢板边缝挤出为度。 4.2.该工序所用主要物资:加压固定及卸荷系统,腻刀、手套。

抗震加固方案

1、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设计的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9、北京市《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10、《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北京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6、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7、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1、工程名称: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2、工程地点: 3、建筑地区特点:

(1)采用原首层面层标高作为该工程士0.000标高。 (2)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8度,皿类场地。 4、工程概况: (1)现状:本次投标工程为XX物理楼、数学楼抗震加固、维修改造工程。 物理楼为1950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 L”型,建筑面积为4800吊,南北向长29.44 m,东西向长87.09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现浇楼板、屋面板,共4 层,局部为5 层。首层层高为3.8 m,二、三层层高为3.6 m,四层层高为3.8 m , 5层层高为3.85 m,总高为18.65 m。 数学楼为1954年设计施工,该建筑为对称“ L”型,建筑面积为6202m,南北向长25.79 m,东西向长86.48 m,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共4层。坡屋面,一至三层层高为4.0 m,顶层屋架下弦标高为16.16 m,总高为21.51 m。 (2)抗震加固及维修改造措施: 物理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原有两道变形缝( 7、8轴及14、15轴)两侧的墙体及18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同时在4和17轴的纵墙上靠近顶板位置 (距顶板小于100 mm) 用①20钢筋设置横向钢锚杆一道。 数学楼:在原结构外檐口以下至基础采用整体喷射80 mm厚钢筋 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并在内走道两侧的墙体、5 轴和15 轴东侧墙体及19轴西侧墙体喷射80 mm厚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墙,同时在7、8 和17轴的纵墙上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1

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土层液化的三要素是:粉砂土,饱和水,振动强度。因此,土层中粘粒度愈细、愈深,地下水位愈高,地震烈度愈高,土层越容易液化。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 (T )表示。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常以a (T ),两者的关系为a (T )= S a (T )/g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 “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6、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7、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中如何鞭稍效应。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为考虑鞭稍效应,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以计入。 9、什么是动力系数、地震系数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动力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系数是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0、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承担的地震作用亦较大,而楼梯间墙体的横向支承少,受到地震作用时墙体最易破坏2)房屋端部和转角处,由于刚度较大以及在地震时的扭转作用,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受力复杂,应力比较集中;另外房屋端部和转角处所受房屋的整体约束作用相对较弱,楼梯间布置于此,约束更差,抗震能力降低,墙体的破坏更为严重 11、试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是压缩波,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 14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间距? (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楼盖水平刚度不足而发生过大的平面内变形,从而不能有效地将水平地震作用均匀传递给各抗侧力构件,这将使纵墙先发生出平面的过大弯曲变形而导致破坏,即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 16.地震作用和一般静荷载有何不同?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可分为哪几类? 不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不可预知,短时间的动力作用,具有选择性,累积性,重复性。方法:拟静力法,时程分析法,反应谱法,振型分解法。 17.什么是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答: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受高振型影响较大,震害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设计时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3,但此放大系数不往下传。 18.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通过截面抗震验算来实现? 答:(1)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 (2)防止梁、柱端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在截面抗震验算中,为保证强柱弱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对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 ∑∑ =b c c M M η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摘要:由于型钢混凝土具有刚度大,防火、防腐性能好及重量轻、延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抗震性能来讲,型钢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抗震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层、高层和一般构筑物。本文总结出了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六大因素:轴压比、剪跨比、型钢含量和型钢形式、 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型钢的锚固形式。 关键字:型钢混凝土;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率;型钢的锚固形式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优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 型结构,它分别继承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钢(抗拉性能好)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特点,按照最佳几何尺寸,组成最优的组合构件,这种组合构件具有刚度大的特点,与钢结构相比,防火、防腐性能好,具有较大的抗扭和抗倾覆能力,而且,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重量轻,构件延性好,增加净空高度和使用面积,同时缩短施工期,节约模板,特别是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中使用组合构件,更加体现了它的承载能力高和能克服混凝土结构施工困难的特点。 由于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抗震角度来讲,型钢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抗震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层、高层和一般构筑物。 通过实验,总结出了影响型钢混凝土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 1、轴压比 实验和工程实践表明,轴压比是影响型钢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破坏形式、延性、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当轴压比超过一定限值时,无论配箍率如何提高,框架柱的延性都不能得到明显改善,

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的方法选择

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的方法选择 发表时间:2019-07-12T13:47:42.0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作者:高顺旺[导读] 在这一结构之下,荷载力主要集中在结构的梁柱之上,但是抗侧的刚度相对较小。 湖南郴州市宜章县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424200 摘要:抗震性能是评价建筑工程的重要参数标准,抗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建筑工程抗震加固设计的合理性,提升抗震加固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的方法选择进行研究与分析。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方法 1.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内容 以抗侧力结构体系的组成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建筑工程结构体系分为如下四项内容:①纯钢框架结构:对于纯钢框架结构而言,当它受到水平作用力时,会造成两部分框架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侧移,第一,结构倾覆力矩造成柱拉压变形,进而对整个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逐渐弯曲;第二,结构剪力会造成梁柱受弯,进而引起部分结构侧移。纯钢框架结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延性体系、平面布置刚度布置均匀、自震周期长等方面。②框架支撑结构:在这一结构之下,荷载力主要集中在结构的梁柱之上,但是抗侧的刚度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结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结构的抗侧刚度可能无法满足相应的设计需求。因此,框架支撑结构大多均匀对称布置了支撑构成中心支撑框架结构。③伸臂及带状桁架结构:随着建筑高度的逐渐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支撑系统的高度与宽度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其抗侧的刚度会下降,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往往采取在建筑物顶部与中部位置设置伸臂及带状桁架的方法,以此对建筑外墙结构体系的抗弯能力进行有效提升。④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这一类型的结构是将混凝土剪力墙设置在钢框架之中,井将之运用于建筑平面中心位置的布置,这种结构可以对抗侧力刚度水平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2.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方法 2.1 加大构件截面面积 首先确定好结构的原材料,然后利用与之相同材料的钢筋混凝土对构建的截面面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这样一来,可以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抗弯、抗压、抗剪、抗拉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一般情况下,这种加大构件截面面积的方法常常适用于梁、板、柱等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中。运用这种抗震加固施工方法时,需要注意这一方法对于原来结构刚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薄弱位置之上,因此需要对加固设计前后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地震频率的共振区域,进而引发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加固之后的结构与原先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合理的控制,例如新增钢筋有原有钢筋焊接的结合强度、混凝土结合的粘连性能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加大构建截面面积的加固方法施工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适用于湿度较大或者水下结构构件的抗震加固设计。 2.2 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抗震墙主要包含了两种结构类型,分别是剪力墙与翼墙,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进行设置,可以对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少,进而对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这种抗震加固方法施工较为便捷,且结构被加固之后的耐久性得到增强,但这一方法会对原结构的刚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将增设的抗震墙与原先的框架进行合理有效的连接,保证剪力的传递,同时还需要对地基的自重承载能力进行有效处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方法所用到的混凝土与钢筋的量较大,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的整体成本,影响经济效益。2.3 外包钢加固 外包钢加固方法的加固原理如下:利用钢板或者型钢对加固构件的外侧进行包裹,使得加固构件与原来构件结合并成为一体,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对于结构整体承载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结构的延性与刚度。外包钢加固方法在梁柱、屋架、穿墙、砖柱的加固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这一方法的应用,结构构件的刚度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外包钢加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施工工序复杂程度高,例如梁柱的外包钢加固中,首先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将其风化层、油污层与锈裂层进行清除,在此基础之上对露出的坚实基层进行修补,随后利用钢丝进行二次清洗。除此之外,外包钢加固方法的施工成本相对较高,在经济效益上难以发挥优势。 2.4 外包粘连加固 外部粘连加固方法的原理如下:在需要加固部位的表面上设置玻璃钢或者碳纤维布等复合材料,进而对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延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于其他的加固方法,外包粘连加固方法对于原结构的刚度影响较小。采用外包粘连加固方法的工序主要如下:首先需要对钢板与混凝土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将表面油污与锈迹进行清除,然后将提前配置好的粘连剂刷涂在被加固构件的表面之上,并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保证复合材料与构件表面粘贴完好,检查无误之后对斜支撑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最后进行粉刷防腐操作。以梁柱的外部粘贴加固为例,施工设计要求顺着梁柱的轴线位置粘贴纤维材料,在施工过程之中需要对梁柱进行分条包裹,同时对梁柱之间的位置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之中,要处理好棱角的弧形,防止应力过于集中而造成破坏。对于外包粘连加固方法而言,其适用性较强,使用的范围较广。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粘连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硬化,不会耽误施工工期,同时运用这一方法也不会影响到构件的截面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需要对粘连剂的负载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还需要对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控制,以免对粘连剂的正常粘连造成不良影响。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的方法选择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加大构件截面面积、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外包钢加固以及外包粘连加固四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综述[J].程绍革,任卫教.建筑科学.2001(03)

几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比较与分析

几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比较与分析 1.前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强烈地震发生时会使建筑物产生沿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给建筑局部构件以严重破坏,严重时甚至造成整体结构的倒塌,并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于建筑物依附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通常,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有三种方式:上下颠簸、水平摇摆、左右扭转。多数时候,还是三种方式的复合作用。地震波传播方式有纵波、横波、面波,由于地球表层岩性的复杂性,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像激流中“漩涡”的复杂情况。 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自五十年代开始,在国际抗震理论的推动下,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抗震设防的特色。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在2001年新修订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2001)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之前的规范可提高10 %以上,其技术含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建筑安全可靠度的设置仍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2.几种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抗震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民用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三类:底框结构、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2.1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能够在建筑物底层形成大空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临街的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在底层设置商店、饭店、邮局或银行等。这样,房屋的上面几层为纵横墙较多的砌体承重结构,而底层则因使用要求上需要大空间的原因采用框架结构形成了砖混底层框架结构。但这种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方面却是不利的:上部砖混结构部分纵横墙较密,不仅重量大, 抗侧移刚度也大,而底框部分抗侧移刚度则较小,形成“上刚下柔” 的结构体系。地震位移反应相对集中于底层,引起底层的严重破坏,从而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底框结构建筑因其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和灵活性而被广泛采用,但是从抗震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形式。这类结构的体系亦较混乱,由于经济原因,大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导致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平面抗侧刚度极不均匀心。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表现为底部框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其具体表现为: 1.由于刚度突变,底框和上部砖混的结合处成为底框结构的薄弱环节。底框结构刚度大,上部砖混结构破坏;砖混结构刚度大,底框结构破坏。 2.在底框结构建筑中,如果底部为多层框架结构的混合结构,则由于底层设置抗震墙,底框的坍塌减少;而上部砖混的坍塌增多。 3.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对上部结构的抗震起到关键作用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施工合同资料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CH-01-0802 四川省建设厅 制定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八年七月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抗震加固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1.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 1.2 工程地点: 1.3 房屋鉴定报告文号: 1.4 承包范围:根据经审查确认的抗震加固设计施工图纸明确的工程范围。 2.合同工期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天(合理工期)。 开工日期:以发包人发出的开工令或发包人认可承包人的开工报告时间为准。 3.质量标准 按抗震加固施工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验收,质量合格。 4.合同价款 合同金额(大写)元(人民币) ¥:元 5.发包人工作 5.1 开工前日内,向承包人提供需加固的建筑物原建筑结构竣工图份,经审查确认的抗震加固施工图份。清除影响施 -1-

工的障碍物,向承包人提供施工所需的水、电等接口,并说明使用注意事项。办理完毕施工依法所需的证件、批件。组织承包人和设计人进行图纸会审,并向承包人进行现场交底。 5.2 指派为发包人代表,代表发包人负责履行合同。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办理变更、签证、验收等事宜,接收承包人送达的结算、竣工资料和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资料。 5.3 委托监理人对本加固工程进行工程监理,监理人任命为总监理工程师。其职责、监理内容、授予的权限在监理合同中明确,于开工前日内,将监理合同副本交承包人份。 5.4 委托造价咨询人对本加固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其职责、授予的权限在造价咨询合同中明确,于开工前日内,将造价咨询合同副本交承包人份。 5.5 协调好有关部门做好现场保卫、消防等工作,并承担相应费用。 6.承包人工作 6.1 参加发包人组织的施工图纸技术交底,并经双方确认。承包人应根据加固施工图拟定施工方案交发包人签字同意后方可施工。 6.2 指派为该工程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代表承包人负责履行合同。严格按施工图组织施工,做好各项质量检查记录,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办理由承包人负责的各项事宜。 6.3 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防火安全、施工噪音及环境保护等管理规定。 6.4 遵守现行施工现场的管理规定,妥善保护好施工现场的设-2-

抗震加固方法的种类和效果

实践编抗震加固方法的种类和效果 前言 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设计多按照日本建筑防灾协会的「2001年改订版既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修正设计方针·同解说」实施。 该改订版指针是关注到利用计算机能全面完成需要大量计算的详细的设计比较进行了修订的。但是同时强调业务担当者在重要的地方应进行工学判断,仔细分析结果,严禁只凭计算机的输出结果下结论。 特别强调抗震加固设计时,只能利用抗震诊断软件进行中途设计比较。业务担当者应该有责任感地对计算机输出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后,在重要的地方进行手动计算,最后进行工学上的判断。 为了能够适当地选择加固方法,正确判断加固效果,业务担当者必须充分了解各种各样的加固方法。 本稿,介绍最近经常使用的各种加固方法,同时阐述了加固设计时应需注意的事项。 现在实际上已经开发了许多针对现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方法并被广泛采用。而且近年在日本建筑学会的学术演讲会中也发表了特别多的相关研究论文。同时,本刊也经常对加固方法作相关介绍,并进行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公布。 本稿对所有的加固方法进行分类,并阐述了加固效果的一般倾向。随后选了现在广泛采用的外置加固方法,柱的炭素纤维加固方法等数种有代表性的加固方法,介绍对其优缺点进行考察的结果。对于在建筑学会发表的各种加固方法,只着重介绍了常用加固方法的效果。 最近不仅是学校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住宅和办公建筑等进行抗震加固也很多。不仅仅是强调抗震能力的改善,还根据实际情况从经济角度出发利用现有建筑物进行改修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外置加固施法及震动控制加固方法的实施例子越来越多。 因此,本稿以外置加固方法及有代表性的震动控制加固方法为中心,对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进行详细介绍。 抗震加固方法种类及概要 现有建筑物抗震加固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抗震加固方法的分类及特征,如图2所示。图2是对文献3进行了容修正而做成的。 对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概略分类,如下记所示。 ①强度增加型 ②延性增加型 ③强度·延性增加型 ④效应控制型(减震加固,制振加固) ⑤其它(重量低减,形状指标改善等)

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 #$%&’—($$& ) 总则 )* $* ) 为使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 $* (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加固的设计。 )* $* % 混凝土结构加固前,应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 #$)++ 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 进行可靠性鉴 定。当与抗震加固结合进行时,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 进行抗震能力鉴定。 )* $* + 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 术语、符号 (*) 术语 (* )* ) 已有结构加固-./012.301412 56 074-.412 -./89.8/0- 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承重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采取增强、局 部更换或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 )* ( 原构件074-.412 -./89.8/0 :0:;0/ 实施加固前的原有构件。 (* )* % 重要构件4:<5/.=1. -./89.8/0 :0:;0/ 其自身失效将影响或危及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承重构件。 (* )* + 一般构件2010/=> -./89.8/0 :0:;0/ 其自身失效为孤立事件,不影响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承重构件。 (* )* # 增大截面加固法-./89.8/0 :0:;0/ -./012.301.412 ?4.3 /04165/90@ 9519/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