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含课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陶希宁 832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 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 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 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人教 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案1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冒顿单于是匈奴国的全盛时期(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 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 2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 大全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与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本课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结构和过程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的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吗?(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大一统的汉朝》公开课教案 邵文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知道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3、了解东汉的统治,知道“光武中兴”产生的原因,了解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文景之治”局面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2、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程设计: 一、课前复习: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请示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3、秦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那么后来又如何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课本,去了解汉朝的发展吧! 三、进行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自学前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汉朝刚建立是国情如何?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文帝、景帝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作用如何? 3、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哪些? 4、为何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术”还是孔子的儒术吗? 5、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如何? 6、东汉成立的时间?为何灭亡? 自学完成后,由学生自己选择回答。 (三)小游戏:请同学们分饰角色扮演汉武帝、诸子百家学说的代表,诸子百家学说代表分别阐述自己学派的主张,由汉武帝来选择合适汉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必考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 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 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课题: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设计思路: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讲述的就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的民族关系。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讲理解的难度较大,为此,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并将教材进行合理调整,把昭君出塞提到前面讲,使教学结构更紧凑,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匈奴的强大、汉初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北击匈奴、昭君出塞。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结合使有的方法,加深学生匈奴族的了解;通过学生对战国图、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的观察,获取信息,感受到匈奴的强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通过对汉初实行和亲的原因、效果的分析探讨,与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与国力的关系。为什么昭君出塞成为历史佳话?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角色移情,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始终用问题设计来引领教学,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达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历史课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历史,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汉初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通过观察匈奴金属制品的图画,阅读有关材料,培养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提高历史认识能力. ●通过对西汉和亲政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匈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开发蒙古草原作 出贡献,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进而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正确评价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教学重点:西汉同匈奴的和战 教学难点: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材料解析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 历史组全体教师 一、教学设计方面: 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 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

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 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李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做出了中肯定评价,如:“回答得很好”、“对了”、“声音很洪亮”等等,这种肯定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成绩,增强了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更积极了。整堂课,学习气氛很浓厚。五、时间分配情况: 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老师花了主要的精力讲解、点拨,而东汉的建立和统治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并没有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这样的处理效果较好,学生很清晰的掌握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 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 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 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 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 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练习题(含答案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 A蒙古族 B匈奴族 C突厥族 D东夷 2、匈奴族生活的范围主要在 ( ) A东北平原 B蒙古草原 C新疆一带 D西藏地区 3、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 4、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 )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汉景帝时 D汉元帝时 5、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学会农耕 6、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 A公元前11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1世纪中期 D公元1世纪中期7、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8、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9、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10、“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 关?(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昭君出塞1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的刘彻,采取各种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他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 )

12、下列有关匈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蒙古草原过首游牧的生活 B匈奴称首领为单于 C秦修筑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 D匈奴畜牧业兴旺,冶铁业也发展起来,便完全没有农耕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 化的原因是 (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 14、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国力强盛②匈奴势力日益衰落③政权稳定④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 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项和亲 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6、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组合列举题 17、根据相关的提示写了人物。 (1)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匈奴单于: (2)汉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在位的皇帝: (3)在漠北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汉朝将领: (4)公元前1世纪中期,向汉朝求亲的匈奴单于: (5)汉元帝时与匈奴首领和亲的宫女: 18、根据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出时间。

七上12大一统的汉朝

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年级:七年级 教师:王长菠 课标要求: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新课标要求: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历史人物评价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它与历史承担的提高社会意识、普及道德观念的任务是一致的。《标准》把它列为“运用层次”是有道理的。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方向上,人物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学生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帮助学生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汉初统治者的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创新支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与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

汉与匈奴的和战

汉与匈奴的和战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对于匈奴我们已不陌生,早在战国之际就已出现, 匈奴族的生活习俗怎样? 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在秦朝,秦始皇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修建了什么工程?——长城 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读课本找答案)。 3.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冒顿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带兵有方。他以“鸣镝”训练将士,鸣镝一响,便是令号,弓箭手就必须向目标射击,将士也必须向目标进攻,违令者斩,“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为了检验效果,他让士兵射他的战马,甚至射他的妻子,有的士兵便不敢放箭,冒顿立即将其斩首以正军威,这样将士便鸣镝一响,莫敢不从了。更绝的是冒顿又将目标对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将士们不由分说便将他爹射于马下,“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冒顿自己便做了单于。如此方法训练出来的军队,自是整齐划一,加上匈奴民风本就彪悍,军事实力大增。) 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公元前200年,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引匈奴兵南下,汉高祖刘邦亲自领兵拒之,冒顿单于佯装败逃,又“匿其精兵”于平城,刘邦兵至,被围于白登堡7天,以致“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搞得很是狼狈,第一次领教了匈奴的厉害。自此汉朝不得不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自此称雄北方,盛极一时。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 西汉国力贫弱,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附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 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 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 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2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通过对学,请教老师学,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用图示小结,梳理知识,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知识链接】 汉高祖与大臣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史记·高祖纪》:“(汉高祖五年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傲慢,不敬)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攻占降服的土地城池分封给统兵征战的大将),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军队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习题(含答案)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 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A. 蒙恬 B. 卫青 C. 冒顿单于 D. 呼韩邪单于 2.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 霍去病 B. 张骞 C. 王昭君 D. 呼韩邪单于 3.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蒙恬出使西域 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大规模反击匈奴 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下列那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 A. 武王伐纣 B. 长平之战 C. 文景之治 D. 昭君出塞 5.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6.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秦汉时期的两个重要帝王,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说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货币的名称。 (2)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7. 学完本册历史书,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知识梳理】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 (2)“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3)列举出三例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 (4)列举出两个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要求:标出民族名称) 任务二【观点论证】 (5)“汉族人口众多且文化先进,所以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创造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请用史实说明。 任务三【认识升华】 (6)本次探究内容给你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两汉与匈奴关系资料

两汉与匈奴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20133133班47号袁馨自古以来,我国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更是其中的典型。 一匈奴起源 要了解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匈奴的起源。 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或者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死后,其子与父亲的妻妾,向北迁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秦朝之前的鬼方、混夷、戎、狄、胡等等,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匈奴”原义,为“人”,义为“天帝之子”,源于原始时期对天神的信仰。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急读为“胡”。而“胡”一词在匈奴人心目中,也以为即“天之骄子也”。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同,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并未统一,这也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二平城之围 平城之围又称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攻马邑,刘邦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随后韩王信与匈奴出兵,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第二年冬,汉高祖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并镇压韩王信叛乱。汉军连连取胜,使韩王信军队

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亦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韩王信的一些将领拥立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离石,楼烦西北均被汉军部队击溃。汉军节节胜利,已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派使臣出使匈奴,而匈奴故意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以迷惑刘邦。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认为匈奴不可击。刘邦不听劝告,大骂刘敬并将刘敬囚禁在广武城。 刘邦率骑兵先到平城,而步兵还未完全赶到。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就被围困在白登山。刘邦组织突围几次,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此时正值隆冬季节,许多汉兵因不习惯北方生活而冻伤。“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①。匈奴围困了刘邦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 后来刘邦用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②。冒顿单于后来采纳了阏氏的建议,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刘邦才得以脱险。回国后刘邦尽斩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十几名使臣,并赦免刘敬,封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为建信侯。 三和亲政策 和亲始作人是西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七日之后,接受娄敬献策,开启了“和亲政策”,汉初和亲实是国弱无奈之策。平城之围后,匈奴又数犯边境,当时汉朝也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西汉初年,对匈奴基本奉行和亲政策。前192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 姓名:------ 小组:----- 备课组:-------- 学科部:-------- 教导主任:--------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温故知新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 提问:长城是谁下令修筑的?目的是什么? 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 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抵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重新崛起。他们是怎样崛起?与汉朝的关系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 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 1、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影响: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在汉族影响下学会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第二目——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 (教师巧设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思考题:1.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目的是为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 2.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 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的是什么战役?说说战役发生的时间、指挥者、作用。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已六七十年,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参与决策的大臣之一,面对主战派及主和派,你会建议君主采取哪方建议?为什么? 历史回眸: (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臣,请你依据课本所给材料写一份奏章,多方面阐述西汉必须出兵匈奴的原因。 材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