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教学要点(4篇)

仪器分析教学要点(4篇)

仪器分析教学要点(4篇)

第一篇:关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摘要: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很重要的实验必修课,仪器分析理论课和实验课本质一脉相承。本文分析了仪器分析实验课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质量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最后分析了改革后实验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仪器分析

自上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持续丰富的分析化学内涵使分析化学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析化学领域将面临更深刻、更广泛和更激烈的变革。现代分析仪器的更新换代,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都是这些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高等院校理工科类课程中所处的地位日趋重要。高等院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从容迎接用人单位的挑战,已将仪器分析列为化学类、环境类、生物类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作者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现状和目前存有的问题、今后的教学改革建议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现状仪器分析

实验教学对象一般基础参差不齐,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

识较差,从而导致仪器分析的常规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提升

实验室效果,各高校花费巨资购买了很多大型仪器。仪器在分析和检

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检测机构的必备设备。进一步增

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深造。从长远来看,增强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势在必行。近几年来,秉承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中心实验室通过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环境科

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建设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用于

更新、补充购置仪器设备,使实验设备配置更完备、更合理,功能实

验室布局更科学合理,符合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拥有的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计(AAS)、元素分析仪(E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离子色谱仪(IC)、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0多台,合计2000多万元。这些大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条件。

二、目前存有的问题

1.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严重。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原理性强,概念

抽象难懂。现有的教材都是以图片形式联系实际问题展开的教学模式,缺乏实际和理论结合的课堂形式,很少给出物理意义或者工程意义上

的详细解释。因此抽象的概念和陈旧的教材内容是造成理论与实践不

能很好结合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理论课学习一些基本理论,没有见

过实物,加之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比较枯燥,学生也仅仅在考试前突击

复习,应付考试,未认识到仪器分析的使用价值,从而导致所学仪器

分析理论知识未能与其使用有效结合。

2.课前预习不够,听课效果差。首先,每次实验课前充分预习实

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了解所需仪器和药品,把握仪器的操

作要领、每一操作步骤的原理和作用,思考每一步骤实验结果的影响

大小和是否是实验成功的最关键步骤。因此,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

写好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应认真检查预习报告,并给予指导;其次,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记录原始实验数据和

实验现象,指导教师认真检查和监督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

3.大组教学,学生上机时间少。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从教学

的效果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看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每组学生人

数受大型仪器数量的限制,每个学生个体实际上机操作的时间仍然偏少。教与学的互动流于形式,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4.实验报告不规范,结果和讨论偏少。实验报告普遍存有抄袭实

验教材、教师授课课件等现象。因为长期以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实验报告普遍存有抄袭现象,上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有的实

验报告甚至错误都一样,而结果和讨论部分内容偏少,这里面的原因

复杂,也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问题。教师一般

是根据学生所撰写的实验报告完整情况来评定实验成绩的,因为实验

内容完全一致,指导教师很难在实验报告中考察出学生的学习能力、

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

此实验报告评定的实验成绩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建议

1.增强基础知识与实验教学的联系。目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

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的大型仪器,完全可以满足本科生

教学和研究生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要求。环境类、水利类专业学生都

已经开设《仪器分析》课程,《仪器分析》中很多仪器理论和对应的

实验项目可同时进行授课,教师授课时可以直接在实验室里面上课,

课本上的插图、多媒体教案flash和仪器零部件实物三者同时展现在

学生面前,跟单纯的理论授课相比,明显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官印象,增强对概念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

2.增加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间增加仪器设备各

部分的实物,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仪器分析实验理论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高校教学实验用仪器,但大多数价格昂贵,教学仅限于

参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仪器操作过程中去,增强其“体验感”。最后,实验课程中引入虚拟仿真软件的教学,其直观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基础薄

弱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将仪器维护经验贯穿到实验教学中。大型仪器在安装调校之后,厂家都会进行现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基本操作、日常维护和

故障诊断排除等内容。在培训期间,仪器管理员应当向现场培训工程

师系统深入地学习仪器的操作和维护方法,编写操作手册和日常维护

手册,使仪器维护工作制度化,责任落实到人,工作执行到位。同时,可延长仪器使用寿命,提升仪器的使用率,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

4.利用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因为普通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

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

体教学进行授课,在课堂中插播与课堂内容相关特别是仪器原理的小

视频,来提升学生的印象。

5.将大型仪器与科技创新结合。学校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一些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创性课题里面增加相

对应的仪器分析部分,有助于提升仪器分析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提

升仪器的使用价值。同时学生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使得在实验课上

学习到的简单仪器维护知识得到了的实践,这有利于培育出学生浓厚

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鼓励实验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学习,

优化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设立特色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基金,支持创新

实验项目立项建设,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认

知能力、实践技能和生产体验。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持续改进。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在讲授仪器分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把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源泉,就必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学习、总结、积累和改进,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康学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J.大学化学,2005,(20):20-22.

2赵博.兴趣是学生步入化学殿堂的向导J.新课程教研

版,2009,(4):94-94.

3胡小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28-30.

4邹晓川.新建本科院校仪器分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化学教

育,2014,(18):18-21.

第二篇:浅谈仪器分析课程的对比教学法

摘要:仪器分析法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其在化学、材料、生物等众多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仪器分析课程是

化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课程内容复杂、学生难以融会贯通的

情况,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对比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仪器分析;对比法;知识体系

仪器分析是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仪器分析课

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有

重要作用。仪器分析课程涉及多种分析方法和仪器,学生常反映内容多、原理和仪器复杂。针对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提

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1-3]、讨论式教学[4]、换位教学[5]

等教学方法。对比法是将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有利于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结合本科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了对比

法在仪器分析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1对比法在色谱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核

磁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通常情况下,色谱分析法是仪器分析课程

中讲述的第一类分析方法。因此,有效地将对比法应用于色谱分析法

的教学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作者所在教学团队采用“设问-

直观印象-绘制表格”的方式进行色谱分析法教学,具体如下:在详

细讲解色谱分析方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明确学习意义和目标。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色谱?什么是

色谱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随后,教师播放俄国植

物学家茨维特研究植物叶片色素成分的实验动画;请学生总结实验用仪

器(如石英管、烧杯等)。第三,教师指出现代色谱分析法中所用仪器,同时展示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仪器照片。第四,学生观察、总

结两种仪器的不同(如气相色谱是一体机形式,而高效液相色谱积木式

搭建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两种仪器一个为“气相色谱仪”,

一个是“液相色谱仪”。第五,教师请学生绘制色谱分析法简表(见表1),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及时归纳、合理填写表格。教师在讲述气相色

谱分析法时同样可以采用“表格式+对比式”方法。鉴于气相色谱分析

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类具体的分析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学生学习总

结的表格,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教师在讲述液相色谱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绘制总结表,也可以将总结以作业的形式下发,同

时提示学生注意将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相对比,总结相同和不同

之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在讲述完成后,带领学生

一起完成表格填写。

2对比法在光学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光学分析方法是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

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它也是仪

器分析中涵盖面最广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

发生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因此,在光学分析方

法的教学和学习中应用对比法将有利于学生弄清楚知识脉络,从而掌

握整个知识体系。首先,在学习光学分析方法之初,教师应带领学生

将其包含的分析方法进行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随后,启发学生思

考“什么是光谱分析方法,什么是非光谱分析方法?二者有何区别?”

在学生明确光分析方法大类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子光谱和分子光

谱的不同,如:原子外层电子能级和电子跃迁相对简单,只存有不同

的电子能级,因此其外层电子的跃迁仅仅在不同电子能级之间进行,

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外层电子能级和电子跃迁相对复杂,不仅存有不同

的电子能级,而且存有不同的振动和转动能级,宏观上光谱为连续光

谱,即带光谱。讲述原子光谱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原子吸收光

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差异。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一个

是吸收,另一个是发射,二者完全不同”,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学

生“二者仅有这一点差异吗?”、“二者仅有不同吗?有没有联系?”等

类似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讲完红外光

谱后,教师可以将之前讲过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生光谱法、紫

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四大类分析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加深学生

对于光谱分析方法的理解。

3对比法在知识运用中的作用

仪器分析课程重在让学生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

原理等,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做到合理使用,即重在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一些实际案例放入课程中,让学生提出多种合理的分析测试方法,并比较各方法之间的差别。如“毒牛奶事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分析毒牛奶为何有毒可以用

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如何确定有毒物质结构?如何确定有毒物质含量?这

些问题都是很好的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将

装修后家庭的甲醛含量测定方法、食品添加剂测定方法、蔬果农残分

析方法等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

在这些分析中突出每类方法的优势及最优方法的好处,从而进一步加

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结语

对比法重在引导学生比较相似方法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姣霞,潘瑾,刘雪莲,等.仪器分析教学新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143-144.

[2]张智宏.《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78-80.

[3]夏静芬,唐力,叶汉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仪器分析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56-158.

[4]任玉兰,邵艳秋,罗玉杰.讨论式教学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1):151-152.

[5]黄时海,何鑫平,康超,等.换位教学法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9(8):24-26.

第三篇:以任务为驱动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为了适应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培养学生快速对接岗位。基于此,本文探索以任务为驱动的路径,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仪器分析;教学模式

仪器分析课程是食品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分析检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科研工作及后续进一步深造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原料、半产品、产品质量控制要求持续提升,食品生产中利用现代大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与保障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对学生仪器操作的技能要求显著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作者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探讨。

1仪器分析教学模式现状

①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通过授课、答疑、作业这一教学模式完成的。作业的题目与课本上的例题基本一致,仅仅数据不同,学生完成作业基本是按例题套入即可。最终学习效果的检测,仅仅依据期末考试成绩确定,很多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即可通过考试,无法真正理解仪器分析技术在实际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更不能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技能。

②教学重、难点偏向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缺乏直观的、生动形象的了解。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学习了抽象的概念,缺乏感官认知,更不能学以致用。故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

学要求,也无法满足新时期食品分析检验岗对人才的需求1。

2仪器分析教学模式改革

2.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尚未真正接触分析仪器的在校生而言,分析仪器的结构是比较抽象的,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是晦涩难懂的,可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结合Flash动画、3D动画、VR视频讲解分析仪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变抽象为直观,如此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各类仪器的结构及原理。操作步骤不好掌握,可提前将各类仪器的操作录制成微课,结合微课讲解分析仪器的操作步骤,如此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步骤。通过多样化的视频动画演示,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较快掌握教学重难点。

2.2利用云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云课堂。建设和完善仪器分析课程的云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课前教师通过微信、QQ 等方式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在云课堂上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完成课前在线测试。将课堂学习提前至课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提升学习的灵活性2。通过“学习通”云课堂,学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或便利:①课程介绍,包括课程性质、地位、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②电子教案,课件,可供学生随时学习。③课程网上答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在云课堂提出疑问,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可在线解答。④在线测试,学生可以在线完成测试,平台自动打分,学生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交互式学习。⑤各类仪器的原理、结构及操作步骤的视频、动画,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全面了解分析仪器。⑥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如食品仪器行业发展趋势、新型仪器的发明及食品检验岗位招聘信息等,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对仪器分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食品分析检验岗的认识3。

2.3利用仿真软件,提升学生对仪器操作的熟练性分析

仪器一般都是较为贵重的精密仪器,学习实际操作仪器时,不仅容易将仪器损坏,更会占用学生大量操作时间。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模拟操作,在教师规定时间内完成仪器的仿真操作。教师将分析仪器开停车及事故排除等仿真操作录制成微课程传至云平台,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随时查阅视频,形成多元化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学生操作,巡回指导纠错,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共同存有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点拨。当小组成员均顺利完成仿真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排除后,方

可进入分析仪器的实际操作。如此便可提升学生学生时效性,降低仪

器的损耗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2.4注重过程考核,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要正真意义上提升仪器分析教学效果,首先就要端正学生学习仪

器分析的态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成绩评定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依托信息化的过程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及在各环节中表现出

来的职业素养,按不同权重给出本次任务的综合成绩。经过教学实践

可知: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对仪器分析的重视水准,

提升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5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

结束后设计多个综合设计性实验,传至云课程,系统随机分配,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合作,通过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使

学生对未来工作及科研充满信心5。

3结语

仪器分析课程是食品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仪器分析课

程的学习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分析检验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课程在教学的各环节,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相结合,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升了教学效果。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

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切实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

分析检验知识及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可知,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食品

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知识过硬、技能娴熟、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2董慧茹.仪器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孟奇.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4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5程建军,王辉,江连洲,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7(4):77-79.

第四篇:浅谈应用型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为了响应新的教育理念,很多高校都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而环境科学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自然是改革的对象之一。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中的仪器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改革应用型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中的仪器分析课程应采取哪些措施,并结合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希望能为本科院校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

课程仪器分析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中的一门重点课程,它集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环境科学专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

的地位。随着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仪器分析课程已经由原先淡出的提

供测试数据阶段上升到了最大限度获取静态及动态的物质信息的阶段,因此,学好仪器分析课程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1当前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存有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失调

在当前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当中,理论教

学都占据着仪器分析课程的很大比例,而实验教学占仪器分析课程的

比例则非常小,这种比例失调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环境科学专业学

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们而言,理论教学所讲的内容是非常繁

琐和枯燥的,而学校安排这么多的理论教学课程,必然会让学生们对

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感到厌烦和抵触,这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平时上课

的过程中不愿意听教师所讲的内容,经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睡觉等等。这些大学生大多会采取临阵磨枪的方式,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进行突击式学习来应付考试,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让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1.2评价体系不全面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所使用的评价体系是:理论笔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表现占10%,很明显,用这种评价体系来进行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因为笔试成绩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验成绩和平时表现,这导致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死记硬背、抄袭作业、迟到旷课、临时突击等不良风气严重,很多学生都将考试及格作为学习的目标,真正掌握实验技能的学生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1。

2对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进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2.1加大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一、课程说明 .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 课程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制药学科中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能,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维护。根据既定的实验目的设计并利用相应仪器完成分析任务。 . 学时与学分 学分为.学时为 . 建议先修课程 物理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 .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 ()《现代仪器分析分析》.刘约权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年 ()《仪器分析》.赵藻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年 ()《现代仪器分析》.严衍禄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年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第五分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主要教案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案与实验教案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讲授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手段 .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形式有实验报告、考勤情况 ()考试成绩占%,形式有:闭卷考试 . 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提前熟悉将要讲的内容,并查阅相关参考书目及有关仪器分析的文章。 二、课程教案内容 第一章引言 基本内容: 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分类、一般过程及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概念、特点和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仪器分析的分类和一般过程

教案重点:仪器分析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 基本内容: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理论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定性定量方法 ()气相色谱仪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原理;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理论,定性定量方法;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了解色谱分析法的分类,气相色谱仪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原理,气相色谱法的应用教案重点: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理论,定性定量方法;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教案难点: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第三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基本内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教案重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 教案难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第四章电位分析法 基本内容: ()电分析化学法的基本概念 ()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的值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种类及其电位的形成机理 ()膜电位 ()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电分析化学法的基本概念,电位分析法的原理;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的值;膜电位;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 ()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种类及其电位的形成机理,电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中药学和制剂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仪器、新概念不断涌现,仪器分析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广泛,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在第四学期开设《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是中药学、制剂、中药制药、中药资源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后而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讲授内容照顾到专业的特点,侧重于分析测试,并适当介绍结构解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近代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了解分析测定结构的一般方法,为后期《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仪器分析》讲授内容包括光学分析法导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导论、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此外还对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作基础内容讲授。总学时为81学时(理论授课45学时,实验教学36学时)。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为培养具备在有关化学、医药等领域从事分析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药物分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药物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

等领域从事标准化生产和鉴定、制剂、药物质量与分析、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并具备将来在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发展的潜能,最终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为了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进行介绍: (1)对光谱学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 (2)对色谱学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 (3)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与应用也有部分知识介绍。对于其它一些内容,由于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自学。 二、教学目标 学习和建立《仪器分析》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及《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现代中药分析》、《药物分析》、《中药药理》、《生物医药》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掌握仪器分析与中药学、药学之间的关系,懂得为何要学、学有何用、如何学好该课程。并具备将来在中药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发展的潜能,最终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结合中药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仪器分析》课程,掌握近代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了解分析测定结构的一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发挥作用。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述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多样教学资源的引导和刺激,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体会仪器分析在人类的医、食、住、行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仪

仪器分析说课稿

《仪器分析》说课稿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仪器分析是食品加工与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来学习各种分析仪器检测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仪器的操作、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食品安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食品检验高级工技能考证打下必要的基础。 毕业后在食品、化工、制药等行业的分析检测岗位及产品开发;第三方检测机构、质检、商检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分析检测仪器的销售及技术支持岗位 1) 职业技能目标: (1)仪器使用和操作; (2)日常维护和常规故障排除; (3)数据处理分析及报告; (4)具有一定的信息迁移能力,能根据不同型号的仪器说明书达到对该仪器的认知、操作。 2) 理论知识目标: (1) 理解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 (2) 掌握各类仪器的分析测定方法; (3) 掌握各类仪器的结构和保养、维护及故障排除方法; (4)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检验报告的标准格式和要求。 3)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职业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内容; 1、课程设计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来设置课程,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操作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最后达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先由主讲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对工作领域的相关岗位及工作任务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讨;确定岗位能力与职业要求;从所需职业要求和岗位能力中确定课程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主讲教师再与岗位主管进行交流,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要求中基于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知识选取课程内容;同时在岗位主管所再现的工作过程情境中,主讲教师设计学习情境;主讲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运用教学条件完成课程设计;主讲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实践与课程考核;在考核结果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的引导下重新进入行业企业调研,不断的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教学模式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实行了项目化的教学,项目的设计遵循一下的理念: ①围绕学生毕业后在食品、化工、制药等行业的分析检测岗位及产品开发;第三方检测机构、质检、商检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分析检测仪器的销售及技术支持岗位的具体工作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每个项目的内容根据分析检测岗位的具体工作

仪器分析教学要点(4篇)

仪器分析教学要点(4篇) 第一篇:关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摘要: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很重要的实验必修课,仪器分析理论课和实验课本质一脉相承。本文分析了仪器分析实验课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质量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最后分析了改革后实验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仪器分析 自上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持续丰富的分析化学内涵使分析化学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析化学领域将面临更深刻、更广泛和更激烈的变革。现代分析仪器的更新换代,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都是这些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高等院校理工科类课程中所处的地位日趋重要。高等院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从容迎接用人单位的挑战,已将仪器分析列为化学类、环境类、生物类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作者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现状和目前存有的问题、今后的教学改革建议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现状仪器分析 实验教学对象一般基础参差不齐,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 识较差,从而导致仪器分析的常规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提升 实验室效果,各高校花费巨资购买了很多大型仪器。仪器在分析和检 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检测机构的必备设备。进一步增 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深造。从长远来看,增强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势在必行。近几年来,秉承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中心实验室通过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环境科 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建设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用于 更新、补充购置仪器设备,使实验设备配置更完备、更合理,功能实 验室布局更科学合理,符合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拥有的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计(AAS)、元素分析仪(E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离子色谱仪(IC)、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0多台,合计2000多万元。这些大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条件。 二、目前存有的问题 1.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严重。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原理性强,概念 抽象难懂。现有的教材都是以图片形式联系实际问题展开的教学模式,缺乏实际和理论结合的课堂形式,很少给出物理意义或者工程意义上

食品仪器分析教学知识点

食品仪器分析 1、色谱分析法导论 色谱法分类、特点; 分类: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按色谱柱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2)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称为淋洗液)。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3)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用于初步定性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测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超临界色谱: CO2流动相 高效毛细管电泳: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别适合生物试样分析分离的高效分析仪器 特点: (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结构稳定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色谱曲线图及有关术语; (一)组分分离 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由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曲线上突起部分就是色谱峰。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基线:在实验操作条件下,色谱柱后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 (三)保留值 1.死时间t 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它正比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如下图。 2. 保留时间t 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下图。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 R包含组分通过柱子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所以t R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 R′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有关定律公式和数据处理方法; 2.了解各种仪器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仪器分析方法; 3.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通过实训使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初步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4.通过教学,逐步增强学生的法律、环保、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一定的安全、环保知识。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场地与设备 ①理论授课教室 理论课教室除了配备常规的黑板、桌椅外,还需配置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以小组学习为主,全班以7~8人为一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需配备一台

电脑供学生查阅资料。 ②实训室 实训室应配有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还需配有电源、空调等基础设施。 2.师资要求 ①具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②在企业从事相应专业工作(含企业挂职锻炼)累计达半年以上,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累计1年以上企业相应专业经历(含企业挂职锻炼),并具备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 ③经过职业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④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同或相近专业工程师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具备承担任教课程所需的业务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动画使学生更易掌握方法原理;采用大量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和仪器,不要对各方法的原理作太多阐述,防止内容偏多、偏深;结合录像、实物和动画使学生更易掌握仪器结构和操作。 通过实样分析操作使学生掌握样品分析程序、教学中通过分析相关的实例,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分析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以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仪器分析重点

- 1 - 仪器分析复习讲义 第二章 仪器分析:灵敏度高,但准确度低。 化学分析:准确度高,但灵敏度低。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首先提出。 主要按流动相状态不同分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仪一般由五部分构成: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 温度控制(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 r 21代表固定相选择性。只与组分、柱温和固定相有关。 r 21越大,分离越好。 r 21 =1,不能分离。 气固色谱分离原理:根据试样中各组分在固体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离。 当试样随载气进入色谱柱后,试样中各组分经历一系列的“吸附——脱附——再吸附——再脱附”被吸附能力大的组分,不易脱附,移动慢,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长,峰靠后;不易被吸附的组分,易脱附,移动快,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短,峰靠前;经过一段时间先后流出色谱柱彼此得以分离。 气液色谱分离原理:根据试样中各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离。 当试样随载气进入色谱柱后,试样中各组分经历一系列的“溶解——挥发——再溶解——再挥发”的过程。溶解度大的难挥发,移动慢,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长,峰靠后;溶解度小的组分,易挥发,移动快,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短,峰靠前;经过一段时间先后流出色谱柱彼此得以分离。 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mL )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即: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K 值大小受组分和两相性质影响,还与温度、压力有关,还与相比有关。 分配比k (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β—相比V M 为柱内流动相体积(死体积),V S 为固定相体积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真正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有效塔板数n 有效或有效塔板高度H 有效。 速率方程(也称范第姆特方程式): H = A + B/u + C ?u 使用粒度细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M 载气↑,Dg 越小。若B 减小,则选分子量大的载气如N2。要想减小Dg ,提高柱效,须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如N2),并使载气流速加大,同时控制柱温较低,柱压较高的条件。 分离度R :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相邻两峰完全分开的标志R ≥1.5。 即:色谱分离效能指标是分离度R 最佳流速u 最佳处对应的塔板高度最小H 最小。 u 小时,采用分子量大的载气(N2,Ar),使组分扩散系数小;u 大时,采用分子量小的载气(H 2, He) 柱温的选择: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最高温度。柱温对组分分离的影响较大。柱温选择的原则: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 程序升温:温度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 固定液的性质对分离是起决定作用的。 一般选择气化温度比柱温高30~70℃。 气液: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 固定液的选择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分离非极性物质——选非极性固定液——按沸点高低顺序出峰。①沸点低的组分先峰出;沸点高的组分后峰出。 ②分离极性物质——选极性固定液——按极性大小顺序出峰。极性小的组分先出峰;极性大的组分后出峰。 ③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选极 性固定液。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组分后出峰。 热导池检测器(TCD ) 1、特点:对所有物质都相应,也叫做通用型检测器。 2、原理 (1)基于被测组分的蒸气与载气具有不同的导热系数。 (2)热丝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利用惠斯登电桥得到电信号进 行测量。 3、载气:H2 或He 。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简称氢焰检测器 1、特点:适合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检测。 2、原理:根据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发生电离的原理进行检测。 3、载气:N2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 1、特点:适合于含电负性元素的物质的检测。 2、原理:基于被测组分对电子的捕获能力进行检测。倒峰。 3、载气:N2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又称硫磷检测器。 1、特点: 适合于含硫、含磷的化合物的检测。 2、原理:根据含硫、含磷化合物在富氢火焰中发射特征光的性质进行检测。 3、载气:N2 色谱中定性的参数是保留时间、相对保留值和保留指数等。在定性的指标中可以从文献上查的参数是相对保留值和保留指数。气相色谱定量的参数是峰面积。 定量依据 m i = f i 〃A i 即定量的参数是峰面积 定量校正因子常用的基准物质,对TCD 是苯,对FID 是正庚烷。 几种常用的定量方法 1、归一化法:当试样中各组分都能流出色谱柱,并在色谱图上显示色谱峰时,用此法进行定量计算。局限性: =S M m k m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K = S M C C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要求 (1)教学重点 本课程以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方法和色谱分析法为主要内容,以掌握定量仪器分析为主要目的,另外也了解一些定性、定结构的仪器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与极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测定方法,了解各类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选择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仪器分析实验中的方法、步骤和现象能够进行适当的理论解释,了解各类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主要仪器构造、操作测试条件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气、液、固)的成分(元素组成)和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和分析方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第1章绪论(3学时) 仪器分析导言 本章介绍仪器分析历史、现状及总的发展趋势,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 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选择仪器分析方法的原则及要求。 第2章光学分析法导论(3学时) 光学分析引言 光学分析方法种类及其共性、不同光学分析仪器及其组件的异同、重点介绍分光 器件及其原理、检测器件及其原理。 第3章原子发射光谱法(6学时) 发射光谱的产生原理、原子能级图、Boltzmann 分布、仪器光源(电弧、火花、 ICP )、检测器(相板)、光电直读光谱仪、定量分析中的内标法、背景扣除及样 品预处理方法。介绍种光源的特点及适用分析对象、定性定量方法。 重点: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光谱定量分析的产生及其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光谱定量分析 第4章原子吸收光谱法(6学时) 原子吸收分析原理:重点讲述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 介绍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详细讲述干扰校正方法及 其分析条件选择。 重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使用 难点: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干扰种类及其抑制方法 第9章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9学时)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实验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原理。讲述影响波长红移和紫 移的因素以及该方法的几种重要应用,如双波长法和导数光谱法。 重点: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构造和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有机化合物UV AS谱的特征及应用 第8章分子发光分析法(3学时)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分子的去激发过程,荧光量子产率,荧光激发光谱、发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及方法,熟悉仪器分析的实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 1.仪器分析的概念和历史 2.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3.仪器分析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4.仪器分析的误差和精密度 2. 常用分析仪器 1.光谱分析仪 –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荧光光谱仪 –红外分光光度计 2.色谱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3.质谱分析仪 –气相质谱仪 –液相质谱仪 4.电化学分析仪 –电位滴定仪 –电化学分析仪 5.其他常用分析仪器 3. 分析实验操作 1.光度法测定 2.色谱法测定 3.质谱法测定 4.电化学法测定 5.其他分析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 1.经典教学法:讲授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线上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视频教学和在线答 疑。 3.实验教学法:开展仪器分析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仪 器,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仪器分析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进行考查。 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仪器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要求 1.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化学和数学基础。 2.学生应当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3.学生应当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并及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困 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4.教师应当严格制定考试和评分标准,公正评分。 5.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 教学方法。 六、参考教材 1.《现代仪器分析》(第三版),刘文栋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 2.《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与操作》,张明诗,科学出版社。 3.《仪器分析原理与技术》,谷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4.《仪器分析与化学计量学》,杨志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仪器分析说课稿

仪器分析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高职生物技术类与食品检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仪器分析教学的关键之一。 仪器分析先导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及生物化学;后续课程有产品分析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技术等。 二、教学资源 1、教材及参考资料 黄一石主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实习指导书 2、多媒体资源 精品课程、图片库、视频库 3、实训场所资源 分析实验室 4、师资队伍 三、教学设计与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通堂讲授,即灌输、填鸭式的方法,学生参与的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积极的探索,采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现场教学、讲授与实验相结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师生在和谐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1、采用现场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职仪器分析主要讲解分析检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等。其中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两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心生厌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除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图片外,我们还大胆地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分析实验室,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时,我们走进实验室借助一台淘汰的仪器,拆卸下来认识各大主要部件,学习工作原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加深的仪器使用方法的学习。总之,现场教学使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结合,不但有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以往的做法是采用挂图和实物仪器, 但挂图和实物仪器体积较大,存放、携带也不放便。随着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教学辅助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不但具直观性, 而且大大增加了信息量,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认清难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经过几年的完善,现已制成了一套较适应高职教育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不但形象生动,而且信息量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我们利用两年的时间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主要的分析仪器图片, 这些图片按类别进行整理, 建成一个较完善的图片库, 而这一图片库成了我们宝贵的植物教学资源。 3、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并记录,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教学行为的单一使课堂氛围较沉闷。这种单调的“你讲我听”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没有灵气,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社会适应性较弱。课堂的活跃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极为重要,其中教与学的互动更为关键。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实验一气相色谱法测定烷烃混合物中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的含量 —归一化法定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归一化法的定量的基本原理以及测定方法; 2、了解气相色谱仪器的结构,掌握基本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色谱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各色谱峰代表何组分,根据各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色谱定性分析。 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确定不变的保留值(如保留时间),故可作为定性的依据,只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已知纯样和待测试样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量各组分峰的保留值,若某组分峰的保留值与已知纯样相同,则可认为二者是同一物质。这种色谱定性分析方法要求色谱条件稳定,保留值测定准确。 确定了各个色谱峰代表的组分后,即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第i 个待测组分的质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A)呈正比: m i=f i×A i 为其峰面积(cm2), f i为相对校正因子。 式中A i 经色谱分离后,混合物中各组分均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则可按归一化公式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设为f i相对校正因子,则 归一化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定量结果与进样量无关,且操作条件不需严格控制。缺点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分离出峰。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GC-14C 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N2000色谱工作站;毛细管色谱柱(非极性);微量进样器(1uL),高纯度(99.999%)的氢气、氮气、压缩 空气等高压钢瓶。 2.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均为AR;混合物试液。 四、色谱条件 毛细管色谱柱:Φ0.22mm×25m;柱温:80℃;气化室温度:180℃;检测器温度(FID):180℃;衰减为2;氢气:空气=1:10(流量);载气为N (99.999%),柱前压力为: 0.08MPa: 2 五、实验步骤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3120114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所属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应用化学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课程类型:必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等 学分:3总学时:48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仪器分析是化学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门专'也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大、中学化学教学所必需的重要课程。由于仪器分析是一门人们赖以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有关信息的科学,而这些信息对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仪器分析常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熟练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培养科学的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和造就高级化学、化工科技人才和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到达: 1、了解仪器分析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用对象。 2、熟悉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以及其操作方法要点,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别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中的仪器方法 (2)仪器分析方法 (3)分析仪器 (4)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六、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定,平时成绩为作业成绩的平均值。总评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仪器分析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表征和量测的科学,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基本原理、相关分析仪器的组成、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了解这类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分析方法和解决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训练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为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及其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仪器分析方法训练为重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 1.弄清各种分析方法原理(含概念、术语、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和谱图解析方法等)。 2.注重相关仪器的应用特点(含仪器的流程和主要部件、仪器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以及方法的应用范围等)。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着重讲授仪器分析基本原理、仪器组成以及各部件性能与作用,并侧重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化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3.在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4.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的讲授例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6.大纲中带*部分为选讲内容。

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仪器分析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加以检验、巩固和提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技能,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某些物质的物化性质的参数和变化来确定物质的化學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因其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食品科学等领域。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先进性,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其作为基础课向相关专业开设。青岛农业大学将其作为化学、材料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水产养殖、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结构,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重点。本文就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1.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讲解——提问——讲解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过程当中,就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问,让他们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认真对待实验,争取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逐一加以解答。这样,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2.实验和规范基本操作同步进行 仪器分析实验中使用的基本上是大型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仪器运行过程当中,学生往往感到无事可做。因此,针对学生在实验室里操作技巧较薄弱这一情况,完全有必要在某些实验中,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否规范化,是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如气相色谱实验,进样后样品的出峰时间有的在20~30min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就可以让学生空针在另外的色谱柱上进行进样操作,熟悉微量进样器的使用方法。紫外分光光度实验中,谱图扫描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练习比色皿的使用,发现操作不规范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补充数据处理在分析中的应用 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仪器分析实验要求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仪器分析,对此不甚了解。因此,在实验的空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一、引言 仪器分析是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涉及使用各种高科技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仪器分析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 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样品的分析,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解析。还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各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如色谱、光谱、质谱、电化学分析等。在讲授每种方法时,应先介绍其基本原理和特点,然后介绍其应用范围和实验操作流程,最后介绍其数据处理和解析方法。还应适当介绍一些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以拓宽学生

的视野。 四、教学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野外采样实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其中,教材应该选择内容新颖、难度适中、语言流畅的教材,参考书籍则应该涵盖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多媒体课件应该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实验设备则应该能够满足各种实验教学的需求。网络资源则应该包括各种在线课程、学习网站、科研论文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六、考核方式 仪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两个方

仪器分析教案

仪器分析教案 《仪器分析》教案 绪论 本章是《仪器分析》课程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 联系与区别,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它的发展情况,介绍仪器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重点在于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几项指标。学时计划为1学时。 内容提要: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与联系、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发展趋势。重点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授课方式:讲授 一、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⒈化学分析定义⒉仪器分析定义 ⒊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 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 ④使用的广泛性 ⑤精确度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⒈光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物质之后,引起反射、拉曼散射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 的变化?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 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三、仪器分析的发展概述发展趋势

⒈计算机技术在仪器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自动化。⒉不同方法联用提高仪器分析的功能。 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基础 本章是学习光学分析法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基础知识。在介绍电磁辐射基础上重点讲解能级跃迁图。本章计划学时为1学时。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性质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h??h?c? (1-1)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 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第四节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内容提要:原子光谱项、原子光谱能收图及原子光谱选择定则,分子光谱能收分子吸收 光谱和分子发光光谱 重点、难点:原子光谱项、分子光谱能及跃迁图授课方式:讲授 一、原子光谱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掌握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3.培养实验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火焰光度计 3.原子吸收光谱仪 4.质谱仪 5.气相色谱仪 6.液相色谱仪 7.电化学分析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操作 1.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组成结构; 2.了解常见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尝试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给定物质的吸收光谱;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二:火焰光度计的原理和操作 1.学习火焰光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探究不同火焰的颜色与物质的关系; 3.使用火焰光度计进行定性分析,鉴别不同金属离子;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和操作 1.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熟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定量分析给定溶液中的金属元素;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四:质谱仪的原理和操作 1.学习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掌握质谱仪的操作方法和数据解读; 3.使用质谱仪进行物质的质量分析;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五:气相色谱仪的原理和操作 1.研究气相色谱仪的原理和结构; 2.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3.使用气相色谱仪对给定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六: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和操作 1.了解液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2.掌握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3.使用液相色谱仪分离和定性分析给定混合溶液中的化合物;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七: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 1.学习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掌握电化学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解读; 3.使用电化学分析仪器进行溶液中物质的定量分析; 4.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总结: 通过以上仪器分析实验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操作步骤,掌握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实验过程中需 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 决方案也需要进行讨论和总结。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同学们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