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基础;评价

1.引言

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David L. Smith出版了《宜人与城市规划》倡导宜居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1961年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0年代,城市发展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19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2000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1-4]。

国内的研究起始于1990年代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5]。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6-10]。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

总的看来,宜居城市的研究历程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开始把宜居城市建设纳入到政府管理视野。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热点。伦敦、巴黎、温哥华等城市也相继制定了以宜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因此从国际的前沿研究与国内外城市建设来看,宜居城市研究的需求十分迫切。

基于此,本文从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的分析视角综述近年来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首先探讨了宜居城市的理论渊源,重点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生态城市理论、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对宜居城市的理论阐述。然后,

分析了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宜居城市的研究现状。

2.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

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指针,人居环境的研究内涵包括了宜居城市研究内容,宜居城市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关于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宜居城市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也是研究城市宜居性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的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分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口问题、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关注社会的公平、稳定以及和谐等问题。从宜居城市的角度则更加注重以下问题:(1)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增加就业率;完善社区的安全保障工作。(2)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3)保护街区特色和魅力。(4)提高居住环境质量。(5)提升居民的归属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即在维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包括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住宅供求平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结构、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等。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城市,为居民创造更适宜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宜居城市在环境方面的建设重点:(1)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2)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3)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环境。

2.2 人居环境理论

人居环境也称人类住区。在国内,这一概念由于吴良镛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而得到了深入诠释。1990年代初吴良镛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采用分系统、分层次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综合地考察人类居住环境,由此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5]。

吴良镛认为就物质规划而言,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构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核心,同时,外围多学科群的融入和发展使它们构成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多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将从不同的途径,解决现实的问题,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所谓宜人,不仅要求物质环境舒适,还应注意生态健全,即回归自然秩序,与自然协调发展[5]。

城市地理学家对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也做出了贡献。从人地关系系统理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是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科学,按照自然和人文两大系统来分析人类聚集的空间,并按照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对不同规模的区域进行分析[6-9],这些与吴良镛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以上思想成为了宜居城市研究的基本思路。

2.4 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的。关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和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的相关思想[12]。他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生态城市的标准是生命、美和公平。1993年提出了12条生态城市设计原则。1996年又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的十条原则,即(1)优先开发紧凑的、多种多样的、绿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2)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3)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4)建设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混合居住区;(5)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妇女、有色民族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6)支持城市绿化项目;(7)采用新型优良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8)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9)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10)提高公众的局部环境和生物区域意识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强调公众利益与平衡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的优先权、居民融合、公众参与、自然环境的修复、人文景观的保护、循环经济的普及、城市集约化发展等理念。因此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都应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宜居城市关注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于居住和生活,以及如何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符合居住和生活要求。

2.5 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

表1 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与宜居城市

Tab. Important Thought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Livable City 作者著作与出版时间评价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1898)

田园城市是较早对城市宜居性明确含义和提出比较完整的

认识体系的概念。田园城市不仅是城市结构、城市规模以及

城市化模式的解读,也是对城市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改革。

勒. 柯布西耶明日的城市

(1922)

城市集中主义提倡高密度的城市生活的优越性。适宜的城市

形态成为讨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国际现代建筑

学会

雅典宪章

(1933)

能够局部地解决城市中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过于死板

的功能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

凯文. 林奇

城市意象

(1960)

提出了分析城市形态的创造性方法,将心理学的方法运用到

城市物质空间分析,使城市空间分析由客体形式发展到认知

主体的人,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主观意义。

简. 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

与死

(1961)

肯定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对功能

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

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提出了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

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

(1966)

探讨了人们的思维和现实城市的关系,将社区分割、功能割

裂的做法损毁了复杂城市环境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

宜居城市的思想溯源离不开早期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的影响(表1)。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较早在宜居城市的阐述具有相当的共通含义和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13]。“明日的城市”提出的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也有学者主张城市分散主义,适宜的城市形态成为讨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14]。《雅典宪章》的核心观点是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该“功能城市”思想,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林奇提出了感知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并把心理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15]。其创造性的方法开创了城市环境主观评价研究的先河,在人居环境评价中应用广泛。简. 雅各布对规划界主流理论思

想的批驳,城市功能混合使用、城市多样性等的提出对宜居城市有重要影响[16]。《城市不是一棵树》探讨了人们的思维和现实城市的关系,认为社区分割、功能割裂的做法会致使宜人环境的丧失,这些对宜居城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宜居城市概念与内涵

3.1 国外对宜居城市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或best places to live),一般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但其内涵与实质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观点,不同阶段不同的学者对其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差异。《宜人与城市规划》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提出宜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1]。

1 国

外学者对宜居城市的理解与内涵

Fig.1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Livable City by Foreign Research 1980年代以来,宜居城市研究成为热点,1985年由Henry Lennard发起建立国际宜居城市研究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IMCL)Conference),把宜居城市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有学者认为宜居性意味着我们自己在城市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宜居的城市不应该对人有所压制[17]。

E. Salzano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我们的后代[18]。D. Hahlweg指出宜居城市是这样一个城市,能有健康的生活,有机会能够轻易地交通,对孩子和老人来说很安全,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宜居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19]。A. Palej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认为宜居城市是社会组织的元素能够被保存和更新的城市[20]。P. Evans认为宜居性有两面,一面是适宜居住性,一面是生态可持续性。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地足够的接近住房,工资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适宜居住也要能够可持续。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市民不能用绿色空间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21]。H. Lennard提出了作为宜居城市的9个原则,从个体、群体、城市目标和城市功能充分考虑了宜居城市的发展内涵[22]。《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把“宜

居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好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

Mike Douglass建立了一个城市宜居性模型,该模型由环境福祉、个人福祉、生活世界组成[23-24]。也有学者认为,在研究城市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要从个人获得的利益(或损害)的角度,来考察居住环境的概念,如“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也要考虑个人对整个社会做出了何种程度的贡献,即必须建立起“可持续性”的理念[1]。

3.2 国内对宜居城市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国内的研究认为,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25]。宜居城市应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就业的城市[26]。张文忠则认为,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27]。也有学者认为,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的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得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28]。因此国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利“生”的城市、好的生态与人文环境条件观、可持续发展保障观、公平和谐观、综合观等[29]。

综合以上分析,宜居城市可以定义为在一座城市或者区域之内生活的居民所感受到的生活的质量[30]。国外的研究比较注重城市内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能力,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且,他们比较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非目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就是整个城市宜居了,而是由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宜居城市。国内的研究比较重视经济因素对宜居的影响,重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将经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内涵的综合要素。可见体现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其内涵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城市宜居性往往也用来替代宜居城市的表述,它们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强调的角度略有不同,宜居城市论述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情况,城市宜居性则表达一个城市或城市内部的宜居程度以及具备宜居条件的能力。

4 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城市宜居性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自然环境因素,因此“生态宜居城市”也作为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最基本的元素,是目前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自然环境条件、绿地率、环境负荷度、农地保护面积、进入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等自然环境影响因子成为宜居城市发展考虑的因素,在规划中都有相关的定量要求和保护性政策[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安全性或危险性也影响了宜居城市的发展。自然灾害、有毒化学物质、土壤污染等各种环境危险性因素对居住环境的破坏,已促使与获取环境经济效益相比,人们更加重视了人居环境的危险性[31]。世界银行在资助

亚非洲城市的宜居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时也提出了保护和加强城市地区的环境健康性;保护水资源、土壤和空气质量;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要求[32]。

4.2 经济因素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是宜居城市的内涵之一。杨保军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概念的学者,他认为,最初提出宜居城市,是为了吸引和留住跨国公司。进一步讲,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北京市的经济转型。在后来这也成为中央推行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因[33]。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地区经济情况紧密相关,《德国空间秩序报告2005》指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称作解释生活质量主观评价的一个多维的经济学指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评价水平的地区,居民对该地区社会条件的满意度也相应较高。

就业机会、房价等因素也是考虑宜居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34]。2004年《伦敦规划》明确未来15-20年建设“宜人城市”的目标,增加就业机会成为《伦敦规划年度检测报告》中重要的考核指标[35]。房价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具有正负效应,负效应是房价过高容易影响居民对城市宜居性的认知,加大城市宜居性空间的分异;正效应则是促使政府加快廉租房等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供应管理等。

4.3 社会因素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不同的居民属性对城市宜居性的需求也不同,居民的个人价值观、生命周期、社会地位、历史背景等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城市宜居性的选择偏好。以宜居环境偏好与家庭生命周期为例,家庭构成和儿童成长促使30-40岁的群体更注重通勤时间和购物的便利性,更重视环境的舒适性;40-50岁的群体更重视公共便利性和医疗设施便利性,50-60岁的群体,已经不需要再抚养孩子,偏好于环境的功能性[36]。

社会容忍度、文化氛围等因素对城市宜居性也有影响。社会容忍度高、较好的文化氛围或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较强的城市或社区,居民对其居住舒适度评价也会相对较高。公众参与也是经常被强调的一个影响因素,宜居城市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受到经济部门的影响,还会受到市民的影响。同时,市民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规划和设计中,也能够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4.4 其他因素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还有许多因素对城市宜居性产生影响,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直接影响了城市宜居性的发展。著名的佛罗里达州滨海城(Seaside)规划,是宜居城市规划的探索之作,探索了紧凑、有节制开发的城市规划。该实践推动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宜居性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有学者研究了交通距离与生活便利性的关系,得出从家里到铁路车站的距离与通勤便利性,从家里到医疗设施的距离与购物、医疗、福利设施的便利性存在很强的关联性[1]。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缺陷也会损害城市宜居性的活力,如Vukan R. Vuchic批评了美国社会不应把汽车作为交通主导地位,过于依赖汽车,减弱了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认为宜居城市的交通应发展公共交通优先的综合交通体系[37]。

5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的学者与评价机构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不完全相同,宜居城市的评价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宜居城市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5.1 与居住环境结合的宜居评价指标体系

WHO提出了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的居住环境基本理念,成为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依据。Asami 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等五大指标,由此建立了评价体系。张文忠等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评价了北京宜居水平,实证表明是一套可行的指标体系[4]。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提出了人居环境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5.2 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宜居指标评价体系

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评价城市环境“宜人性”的标准。凯文. 林奇提出了5项“执行尺度”作为城市“宜人性”评价标准。哈米德·席瓦尼(Hamid Shirvani)总结了城市设计专业对城市宜人性的评价标准,提出一套“新”的综合标准:易接近性、和谐一致、视景、可识别性、感觉、适于居住性[38]。《美国城市文化》曾对“城市宜人性”问题列出了23个项目对全球16个城市进行打分评比,吴良镛把这些评价要素归纳为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三类[38]。

5.3 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结合的宜居指标评价体系

国际上针对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的研究机构也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简称EIU)和美国《Money》杂志最为权威。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2004)包括了健康与安全(Health & Security)、文化与环境(Culture & Environment)、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三组12个指标[39]。2005年增加到5组指标。《Money》的“Annual Awards of Best Places to Live in USA”分为财务状况、住房、教育水平、社会质量、文化娱乐设施、气候状况等6大指标20个分指标[40]。德国《单片眼睛》杂志提出了须拥有国际机场、低犯罪率、社会容忍度高、好的城市规划等当选“世界宜居城市”的11个基本准则[41]。

国内有学者从城市环境系统的角度,建立了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便捷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六个一级指标的宜居城市判别标准体系[26]。《商务周刊》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了一系列年度的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的调查研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提出[42],进一步引发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评价效果来看,有学者指出不同的评价机构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不完全相同,宜居城市的评价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同一机构进行评价,也容易出现难以置信的结果[43]。

5.4 与规划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评价

宜居城市规划原则

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赋予性

宜居城市规划指标

保护绿色区域

建设完整社区

紧凑大都市区

增加交通机会

绿地面积

农地保护面积

全部、新建数量及所占比例

市镇中心内办公房面积比例

增长集中区和整个温哥华地区的每年人口增长比例对比

每户交通工具拥有量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人

运输容量的增长总数

图2 大温哥华地区“宜居区域战略规划”宜居性规划指标体系

Fig.2 Index System of Livability Plan of Livable Region Strategic Plan, Great Vancouver

从规划的角度,宜居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大温哥华地区得到尝试,其《宜居区域战略规划》提出了检验地区宜居性的四大项指标[2]:(1)保护绿色区域指标,包括绿地面积、农地保护面积;(2)建设完整社区指标,包括全部和新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城市和区域范围的市镇中心内的办公房屋面积的比例;(3)紧凑大都市区指标,包括增长集中区和整个温哥华地区的每年人口增长比例对比;(4)增加交通机会指标,包括每户交通工具拥有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人数、运输容量的增长总数。《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则进一步提出了宜居城市关键性原则: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赋予性。

6 宜居城市的评价分析

6.1 对宜居城市客观实体的评价

宜居城市评价一般可采用客观实体评价法和主观认知评价法。客观评价法通过提取城市居住实体环境要素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评价。主观认知评价法从居民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居民对宜居城市要素的心理认知。总体看来,客观评价法数据来源较为可靠,但要素提取和集成难度较大,同时难以体现评价中主体“人”的需求;主观评价法由于认知易受到自身属性等因素影响,对同样的客观环境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其结论有可能难以解释或失去客观性。

因此除了可对城市直接进行客观评价以外,有学者运用客观数据解释居民的主观评价,如建立便利性、健康、安全等客观指标与居民环境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分析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44]。或者选取城市的某实体要素如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进行客观评价,由此构建出以居民居住满意度为被回归变量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达到宜居城市空间结构评价与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紧密联系起来分析的目的[45]。

6.2 对宜居城市主观认知的评价

EIU和《Money》的宜居城市排名、《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和《中国宜居城市指数报告》均采用的是社会调查问卷方法,其结果依赖于居民对城市的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法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该方式能够直接询问居民或其他主体的优点,因此有效运用心理评价的手段对宜居城市评价来说十分重要。由于问卷调查的每一份回答并非综合评价,需要对问卷进行整合,一般采用关联性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尺度法等[1]。同时调查问卷法是由个体集合来反映整体,会受到居民属性等个体差异的因素影响,因此对问卷设计、样本选取、调查方法等的科学性要有很高的要求。

6.3 对宜居城市进行主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实是宜居城市最为合理的评价途径,但主观因素如何融入到宜居城市的客观评价是一个难点。有学者在分析实体指标

与主观评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如以舒适度为研究,通过对居民满意度的调查,收集了空气清新度、绿化度等评价数据,又收集了工厂、绿地率、道路交通量等实体指标数据,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一个线性模型。利用对环境舒适性等不满意的数据进行了多维尺度分析法分析,从而分析居民阶层化特征[1]。

还可对居民主观评价进行了客观的空间可视化分析。由于居民对宜居环境的评价和偏好的不同,评价标准也会不同,因此利用空间多维标准分析法和模糊结构模型,辨识不同的城市宜居性偏好和分析居民宜居环境偏好空间结构,并利用GIS进行可视化分析[46]。

7 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理论的研究和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宜居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表明,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和居住环境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宜居城市的研究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依托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等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出行、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和系统的研究。因此宜居城市评价不仅注重城市客观实体评价,还应注重宜居城市的主观评价。

不过,另一方面,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还比较发散,对于概念和内涵的认识存在多角度的理解,有的地方也有较大分歧。相应地,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这表明,对于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本文认为,宜居城市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不足之处:(1)研究深度上,关于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仍十分薄弱,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和评价层面上,缺少对宜居城市内在的机制的研究。(2)研究尺度上,宜居性研究多集中在整体的城市视角,缺乏区域宜居性研究和城市内部的宜居性研究。(3)研究方法上,基本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缺乏更多的方法与手段。今后,深化和加强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点方向。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范本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编号:FS-DY-2060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

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

宜居城市问题 数学建模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宜居舒适度的问题,按照居住舒适 度, 经济发展度,景观宜人度,公众安全度以及文化丰厚度五方面的标准,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塑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体系。 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建立一个初步可微化的数学模型,并阐述指标合理性,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归纳,采用组合筛选的方法,进而得到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模型。 问题二要求对给出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性研究,我们采用“熵值法”来更进一步的确定各个指标的比例权重,通过数据的收集并整理,对比以及分析各个指标的,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则选出八个城市的最佳排情况。 问题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反映每个指标对宜居城市排名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对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使得每个指标在同等幅度的变化下,进一步评价那些重要的指标对宜居城市的排名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四,要求在考虑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对某些指标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动态加权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而来计算这些因素对宜居城市的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重新建立数学模型,再次对问题二的八个城市进行合理分析,进而到这八个城市的宜居新排名。 第五小问需要徐州市政府管理者在经济增长率,污水处理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加强责任意识,有利于该市在生态稳定的进步和城市宜居性的提升。 关键词:熵值法 组合筛选法 主成分分析法 动态加权综合评价 题 目 摘要 宜居 城市问题

一、问题重述 宜居城市主要指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专家给出的主要特征是:文 明开化,社会治安优秀,生活舒适,经济持续繁荣,城市美誉度高,环境优美。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最终形态。宜居城市是我们开启美好的生活的基础。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宜居性是目前科学领域重点研究的热点,也是国家政府和市民密切关注的焦点,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发展重要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这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进而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世界各国的宜居城市排名每年都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不同国家所处的地域, 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不同机构对宜居城市所看重的指标也不尽相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评测结果和产生不同的变化。“宜居城市”不仅要具备居民的“衣食住行”,更要承担人民实际情况的切实感受,承担教育和传承文化延续。 二、问题分析 考虑到城市宜居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应想到与城市宜居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我们在进行指标体系量化时,各个因素都对宜居城市系统的某一项功能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城市是否应该由城市经济发达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创新能力,社会和谐度(社会稳定程度,保障水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公共安全水准等方面来共同决定。只有通过将这些因素全权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因此我们采用主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些因素对宜居的影响指数,进而建立对宜居城市的数学模型。问题一的分析问题一通过列举指标以及合理性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指标筛选指标,并阐述指标合理性,进而得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的运算方法得到数量权,进而得到指标权重,然后建立数学求解模型,得到指数权重。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 [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 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 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前10名。 研究表明,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 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 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 全性评价均较高。 本人主要负责钢结构分公司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工作,本年度分公司较好完成 了各项生产任务及生产指标,先后承担并完成新1、2号高炉钢冷却壁制作、6m焦炉炉柱 生产、120吨大转炉技改、热轧二期工程、冷轧厂房建设及集团技改3000吨H型钢制作等任务,并取得良好成绩,1~3季度产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并创造1200吨月产量记录。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 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而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这方面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 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此次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 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 元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 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居民幸福感厦门第一!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

2021年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而广州城市宜居指数得分位于倒数第二,北京垫底,评选为最不宜居城市。 相信大家一定对中科院所公布这份《报告》很感兴趣……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因为哪几个因素垫底?而我大昆明又是凭借哪些优势位居第二的?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因此,在这份评价结果中, 问题一:建设宜居城市道阻且长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

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你一定想问, 《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编制大纲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 前言1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1 1.1主要成效 1 1.2突出问题 2 1.3面临形势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5 2.1指导思想 5 2.2基本原则 6 2.3规划目标7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9 3.1 构建目的9 3.1 构建原则9 3.3 构建方法10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 4、城市生态系统分区域保护与建设策略3 4.1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分区域引导 3

4.2重点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指引8 5、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9 5.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9 5.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地表水/地下水)13 5.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与改善14 5.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与建设16 5.5城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17 6、政策与保障措施18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 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 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 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 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小雅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 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 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 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 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 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

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全球宜居城市评选指数体系

经济学人杂志揭秘全球宜居城市评选指数体系 英国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因其读者的高端和全球性,杂志所公布的排行榜,能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去处,国际高端人才的流向。 今年4月,杂志所属“经济学人智库”(EIU)进行的“全球宜居城市评选”引起了杭州的重视。在昨日举行的2009全球宜居城市论坛上,《经济学人》集团驻中国经济学家邓肯·英尼斯泽克作了一次演讲,揭开了全球宜居城市评选的奥秘。 多样性是宜居性的一种特色 EIU面向全球百余座城市开展的“宜居城市评选”,已进行了十年。评价体系包括城市安全指数、医疗服务、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等五大类三十项独立指标。由于《经济学人》的影响,“全球宜居城市评选”已引起中国内地城市的广泛关注,有城市试图透过对EIU评估体系的研究,提升对“现代化城市”的认识。 宜居性到底是什么?邓肯·英尼斯泽克说,EIU在决定进行指标排名时,其实有很多争论,虽然试图打造一个客观公正的指数体系,但的确是有很多主观因素掺杂其中。“一般的普通人听到了这个宜居性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宜居性是跟现代城市,或者是绿色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些概念都是可以互通的。事实上,这种多样性也是宜居性本身的一种特色。” 邓肯·英尼斯泽克作了个比喻:“就像大家去看歌剧时候,有人认为歌剧是一种享受,有人认为歌剧很无聊。谈到生活,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要求也不同。讲到宜居性,你首先要意识到人们的看法是不同的。”目前,“全球宜居城市评选”覆盖了全世界140个城市,主要是一些商务活动繁盛的城市,其中包括了一些投资目的地、贸易目的地以及外包热门选地。 通过编制宜居指数进行排名 评选主要通过编制宜居指数进行排名。EIU首先调查居住在这些城市的人,特别是找外派在这些城市的高管进行面谈,让他们在可居住到无法忍受五大区间里进行评价。同时也会考虑全球生活成本指数,“比如说东京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是它的宜居性也同时很高,而且其实在大部分的宜居城市的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两个指数都是独立的。”邓肯·英尼斯泽克说,中国的城市可能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很多中国人目前为止还是住在公寓式的房子里,而派驻到国外的高管则是希望住在别墅中,能有更好开阔的空间。 当然,其中最难的就是把主观的东西量化为客观。“宜居性关注个人对客观方面的印象,在指数方面进行量化,让他们提出这个城市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有哪些是可以改进的。这些印象有的从面谈中得到,还会考虑国际组织发布的指数。”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新鲜出炉.doc

2018年中国宜居城市报告新鲜出炉 2018年中国宜居城市报告新鲜出炉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

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基础;评价 1.引言 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David L. Smith出版了《宜人与城市规划》倡导宜居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1961年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0年代,城市发展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19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2000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1-4]。 国内的研究起始于1990年代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5]。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6-10]。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 总的看来,宜居城市的研究历程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开始把宜居城市建设纳入到政府管理视野。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热点。伦敦、巴黎、温哥华等城市也相继制定了以宜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因此从国际的前沿研究与国内外城市建设来看,宜居城市研究的需求十分迫切。 基于此,本文从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的分析视角综述近年来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首先探讨了宜居城市的理论渊源,重点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生态城市理论、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对宜居城市的理论阐述。然后,

十堰宜居的N个理由

9月13日本报头版、二版头条位置刊发的消息,引起十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 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9月11日在北京发布——全国宜居城市,十堰位列第三! 连日来,市民热议,网友热议,市内其他****也纷纷跟进报道。 评价的体系和标准是什么?十堰到底在哪些方面强于他人,能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3呢? 记者就广大读者广泛关注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气象、环保、城建、园林、水电、统计、****、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部门—— 宜居城市 评价标准是什么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Urban Development,Beijing)是中国****批准设立的中国首家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非营利****,是中国城市竞争力和世界城市竞争力研

究与评价的专业机构。 该机构评价宜居城市的标准采用的是《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5年12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去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今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评审验收。 验收******认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于2007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共29项一级指标,76项二级指标。评价实行百分制。宜居指数达到80分即认为是“较宜居城市”。该标准还规定,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0分的城市,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确认为“宜居城市”: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尼系数>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 关键词:气候条件

2021年中科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

中科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 中国科学院14日《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报告指,这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对此解释。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10座城市依次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评价最低的5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北京,其中北京

位居倒数第1,距离居民认可度尚有一定距离。此外,郑州、南京、呼和浩特、拉萨、银川的宜居性评价较低。 《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40个被调查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相对较低且得分较为集中,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59和59.11分,属于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领域。而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40个被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在40个被调查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 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

中国最宜居城市排名

中国最宜居城市排名 1.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 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2.《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 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 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 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 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 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 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 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距离居民认可度 尚有较大距离。《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 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 设的最大短板。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 数也相对较低。

城市宜居性建设的研究

山东半岛宜居性探究 1.2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在我国有了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也逐渐升级。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同时,使得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认识山东半岛资源优势,研究城市人居的环境,为山东半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指引的作用。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中国是重要的经济版块。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建设人居环境这一工程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例如威海、青岛、烟台等城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在国内外受到了一致认可。笔者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模型进行大量的实质分析,同时这也对推进我国区域城市宜居性的实质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人居环境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的进步,所以他的改善与建设也是人类永远关心的课题,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例如人口大规模地涌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活用水短缺等,这便是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便亟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宜居城市正是因这样的背景而产生,而“以人为本”成为贯穿宜居城市发展与建设的主线,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成为明确我国城市化前进方向指路明灯.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十分优越的人居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通过分析山东半岛人居环境资源的概况,从而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自然资源存在的重要性,在未来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能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发挥人居资源的优势,建设风景如画,人居环境和谐的美好家园。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宜居城市建设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理论领域也开始对其展开探讨,但是我们对于宜居城市的认识当前还属于概念层面,关于理论归纳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关于城市宜居建设的榜样城市也并不常见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具体而言,关于研究宜居城市发展建设缺少较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于影响宜居城市的地域性研究,城市宜居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