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开放性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开放性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开放性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开放性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写作是一门学问,作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初中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历了作文教学从困惑、学习探索到借鉴、实践、基本定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谈,但确实有相当多的感触要说。这里本人就根据这些年来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结合自己沉淀定型下来的作文教学模式,谈谈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既是作文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又是作文训练的可行性方法。为便于阐释,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作文”,就是写文章。这里所说的作文教学,就是辅导、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既有与语文学科的相容性,不可分割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包罗万象,涵盖内容广泛丰富。从外在形式组成单元上说包括字、词、句、篇,从运用形式、能力种类上包括听、说、读、写等等。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美学、伦理等社会科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等自然科学。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样多种多样,包罗万象,涉及到各个领域。直观上看,写作文、做文章是谋局布篇,是言语表达,而其实是在广泛素材的积累基础上,利用语言手段,思维能力构筑一个语言系统,一个文字体系,以表情达意,以传输信息等。

正因为作文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它几乎是语文综合知识内容的集大成者,所以,人们在意识上习惯地把它独立起来。如:反映到学校的课程表上有语文课,另外有作文课。就作文的相对独立性而言,把作文作为特别的课程,老师做集中、系统的指导,让学生做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训练,这本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然而,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干脆把作文完全独立出来,甚至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作文课就不是一个教师担任的,有的虽然是一个教师担任,但练习写作时抛开语文课本不提,作文选题随意性很强,自觉不自觉地把作文独立出来。这种把作文完全独立,或者说是孤立“语文”而使其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我认为,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文是语文诸多知识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作文教学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作文能力与语文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语文综合能力的影响下,作文能力才能得到促进和提高,作文能力提高了,也就自然推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良性发展,这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把作文直接或变相孤立出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仅违背客观规律,而且不可能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和稳步提高。

具体说来,破坏作文整体性的做法主要有以上谈到的两种。一种是“作文课”与“语文课”不是一个教师担任的,把作文当写作完全独立;一种是作文课与语文课虽然是一个老师担任,但他(她) 思想意识上把“作文”与“语文”相互独立。作文时只说作文,或随意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联系完事,所出题目有主观随意性,没有计划,茫无目的,或者说是为写作文而布置作文,为完成任务而布置任务,其做法五十课本、文章的存在和作用。

可想而知,这种做法弊端、危害不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是孤零零的,之鳞片爪,是一次又一次的简单重复和基数的相加。学生所学的课本上的典范文章变成了字、句等语文知识的载体,也就是说学课文是为了积累词语、语法等语文知识。而对于文章本身的章法、结构、情感、价值观等等因素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借鉴意义大幅度减弱、降

低。

这种分离作文于课文之外的教学模式,违背了整体性、一体化原则,因为其违背科学规律,所以,往往产生不良效应:

一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得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并且是缺乏变通性的较死板的知识,时间一长,学生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学课文就是记一些知识点。诸如:字的读音,词的意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文章的结构形式,中心主旨,写作特点等。而这些东西都是为应试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而学的。学生根本就明确不了学习课文的目的,端正不了学习的态度,这样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是因为教师忽视了课文与作文的内在联系性,所以出作文题目盲目、随意性强,仅仅把眼光定在考试的作文类型上,淡化了一体化观念。学生在写作前失去了物质基础,他们也只能为做文而做文了。因此也就无视了课文对作文的指导意义和典范作用,自然也就陷入苦思冥想之中,而苦思冥想又多是无明确的倾向和路子,最终也就等于走入了一片辽阔无际的沼泽地。这样,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他谈何容易?

那么,如何坚持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呢?其实方法有很多种类,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拘一格。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可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是“一单元一文”法,语文教材的安排体现了作文与语文教学的整体意图。正确理解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之后有一篇写作练习的安排用意,重视对该篇作文的训练,就要把该单元的课文与该篇习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范文的选材、立意、语言表达,文体特征等等方面入手,去考虑习作的要求和各项指标。要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文法和写作知识,能做到从简单模仿到举一反三,再到推陈出新。

二是“一课一文”法。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范文的特点,可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做一次习作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所抒发的情感,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针对性的练笔,在习作中去体验范文的各种写作方法,并逐步学会去再现写作方法。

三是“一文一点”法。所谓“一文一点”,就是在限定习作的这篇作文中,要求学生明确呈现刚刚学过的某篇文章的某一表现手法。例如文章的倒叙写法,或者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等等。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点”的范围是广泛的。可以是一种记叙方法,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方法,还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等等。总之,要在学生习作中达到运用、体验、再现所学过的范文中的某一特别的知识点。学生所写的尽管是一篇文章,文章中着意训练的也可能只是学过知识的其中一小点,但这种训练是有目的的,是与课文教学一脉相承、互溶互通的,只有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只有这样突出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性,才能更好的突出作文与语文的整体性,才能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是“片段练习”法。作文训练是灵活多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以整篇文章为单位,一片一片地进行综合性较强的练习,也可以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针对性更强的局部练习。联系的单位是一段话,一句话等。因为一段话,几句话,甚至一句话练习用时短,操作简单,所以便于随时进行,多次进行,多个点进行。应该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片断练习的时候,教师依然要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突出训练要点,而这个要点就要包括正在学习的文章中的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也就是说,为了突出作文与课文的内在整体性,老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写法,某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片断练习。

二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强调的是把作文训练与语文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本上范文

的的标杆作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那么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值得又是什么呢?它包括那些内涵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这些问题。

作文训练谈起来简单,而其实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老师来说要发现其中规律,要讲究科学指导;对学生来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学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俗话说过:“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学习写作,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上了十多年学,提起作文仍然谈虎变色,做起文章来依然束手无策;一些老师尽管教了大半辈子学生作文,但让他本人去做、去写,或者说出其中的所以然来,恐怕也不甚了了,难着边际。有句话叫不得其门而不入,上面说的一些老师,部分学生之所以经常与作文接触又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就是因为不得其门吧。着了所说的就是作文写作的规律问题。事物本身的特征、结构种类,内部因果关系等等都属“规律”的范畴。写作训练的规律性不一而足。这就要求我们去不断探索、发现、运用于实践。一句写作的内在规律性,去进行作文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按照一定的程序去训练写作,就是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的体现。如何坚持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呢?

这就要彻底打破一些随意性强的作文训练模式,不能盲目地去为完成训练任务临时想题,临时训练。一学期写八篇,胡乱凑数,应付作业的做法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作文训练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要有一个全过程,像建房造物一样一步一步的施工,有先有后地进行,不能违背规律,要着眼长远,把握好每一次的宝贵的训练机会。

当然,教材上,大纲上有这个过程,安排出一个程序,但大纲与教材上的这个作文训练脉络是粗线条的,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作文训练的一个“序列”,一个“阶梯”,一个“系统性”!何况作文训练的序列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坚决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一种安排。

第一,从作文表面构成的元素看,包括“字”、“词”、“句”、“段”。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作文构成规律安排作文教学的训练步骤,去规范一个作文教学与训练系统。

“字”、“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砌成高楼大厦的砖石。学生字词的积累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的高低。鉴于此,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进行字词的积累,去夯实写作的基础。阅读中生字词的处理,运用“字、词”组词造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等等,都是从基本功做起的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准备,是作文序列训练的第一步。

当然,认识字词,掌握字词的训练方法是很多的,有许多是在学生阅读教学、写作文之前单独进行的。这种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突出不够。其实,这既破坏了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因为一些词语的色彩与意义只有在文章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有特别的意义,也就是说单独去识记某个字词几乎就是去了他的部分意义。学这些字词,最好还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品味,去理解,然后学以致用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掌握了。而这个“学以致用”就要求学生围绕这这些字词去造句、去说话、去表情达意,这个由字词引发的说话训练,文段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阶段。

句、断的训练更为广泛。从书面造句到口头表达,从同类句子集锦到文段练笔,不一而足的训练方法可从感情色彩、从修辞方法、从内容主旨、从表达方式、从缩写对象等等方面进行专题训练,有侧重点的训练,有序列的训练,有系统性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二,从“听、说、读、写”的角度突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作文同样具备了“听、说、读、写”,具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教会学生写作,就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起。只有通过系列、科学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从这个角度系统性地训练写作,就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安排训练任务,以达到

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目的。

“听、说”训练。听老师讲课,听别人说话,听名家文章朗诵,与同学们进行问题讨论,共同交流思想看法,看电视节目等等都是以“听、说”为主的作文训练形式。只是通常情况下,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其实,掌握些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很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受益匪浅,就会循序渐进。

当然,我们这里所要阐述的作文教学的系统性,除了以上通常情况下的生活训练外,我们教师还要有序列的课堂训练。相对于生活中的“听听说说”的自然训练,课堂训练更强调真多性、集中性、序列性和系统性。因为课堂是一种设计,对重点、难点可以突出强调,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可以不舍也别环境等等。对于“听说”能力培养老师不容忽视,要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环节进行系统性地强化训练。

如:开辩论会、开讨论会、模拟法庭活动等等都是有效地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以“听说”为主的训练形式。这些活动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场景表达更集中。这种活动开展得好的话,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容易培养。学生的听能抓住要害,把握要点,说能突出重点,能巧于表达,这样,何愁作文写不好呢?

“读、写”的练习要在“听、说”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或者交叉进行,“读、说、听、写”的练习到一定程度时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综合训练。安排读写训练时要有科学依据,要服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是写好文章的源头活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写起文章来就如有神助,游刃有余,就会文思奔涌,洋洋洒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看报的人能写出精彩实用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好学生写作的基础。

阅读训练更要精心安排、科学指导。书已成海,且良兼有,学生不加选择,逢书就读,不仅收效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受到毒害。

因此,老师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给学生以正确指导,科学安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计划。这个阅读计划的安排就是作文教学系统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阅读分古今中外,分文言文现代文,分诗歌散文,分小说戏剧,分历史文学,分先是与虚构,分浪漫与先是等等。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状况,价值意义等角度加以筛选推荐。或者在课堂上统一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或在下面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形式多样,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另外,阅读与写读后感,写作品介绍,写心得体会,写日记,写文章分析等等练笔活动紧密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第三,根据教材内在逻辑安排作文训练序列,以体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写教材选配的文章从内容来看,大都尽量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一种熟悉、亲切的感受中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去感受生活。其实写作亦应如此,要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事,要有感而发,要有真情实感。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设计、安排作文训练序列,既很好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参与生活创新”的初衷作文训练教程。“参与生活”强调的实际就是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积累自己生活的经验,人生的阅历。积累了素材就能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有真实感,才能打动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中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典型化和缩影,高于生活。然后,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去发展,再去创新。创新就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因此,“参与生活创新”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习到应用;从继承到创新的作文训练过程,有突出的阶梯性、层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按照这种设计,初中三年中,可安排三大阶段,58个系列训练点。

七年级上学期为“基础训练”,可安排10个训练科目,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悟、表达、再现生活的基本能力入手,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积累、思维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斟词酌句等等的写作方法。同时,也要达到使学生形成“作文即生活,为生活作文”的思想理念的目的。作文训练篇目范围框定在写学生个人生活为主一些熟悉的生活实际为辅。

七年级下学期到九年级为“发展训练阶段”历时四个学期,两年时间,每学期也要安排60个训练课目。七年级下学期这一时段以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新鲜题材的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围绕中心选材,具体描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及其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任务描写方法。使学生学会不仅把人物写“像”,而且要把任务写“活”,写逼真的写作技巧,学会加工文章语言,给文章语言润色。作文训练题目侧重于写学生的家庭生活。

八年级上学期训练重点应放在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为作文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提高上。对作文结构的安排,训练学生的求新、求巧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表达,详略得当、点面结合,过度照应等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联想与想象,拓展作文思路,训练学生句、段、篇的修改能力。作文训练题目范围以校园生活为主。

八年级下学期侧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作文求新、求深的立意能力。指导学生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写作技巧和手法,继续训练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方式来说明事物,初步培养学生练习生活来发表个人见解、主张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主旨和感情倾向。作文命题范围应侧重于个人情感生活,作文题材可以扩充到说明文和议论文。

九年级上学期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在作文表述语言方面求活、求新、求简、求精;侧重训练说明、议论等的表达能力。作文训练篇目可侧重于社会生活、大自然方面。

到了九年级下学期,安排的10个训练点,着眼于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生运用新视角观察社会、人生的能力上。这是三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力求发展、提高、创新,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要实现有继承到发展再到创新的跨越。命题范围的要求既有现实生活,又要有未来生活。

总之,这个作文教学的设计,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延续性强,作文训练活动,应有步骤,有梯次地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开展。还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在训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三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在熟练掌握作文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及方法的基础上,若能考虑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就会使作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施教者的教学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开放性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开放性是相对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而言。它包括写作内容的范围相对宽泛,体裁的多样、素材的丰富;包括文法的综合运用、作文技巧的融合;包括训练过程、训练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开放性的关键是“活”字,教师教法的灵活,学生选材、利益、谋局布篇、写法的灵活,多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直接或间接地体现。

这里重点阐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选材——构思——写作——推敲——评价”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到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到

推荐范文、例文,到教师批改再到课堂讲评,这个全过程中,教师是主角,思、说、读、写时时处处是一个人在表演、在忙碌,而学生是一个非常被动的执行者,按老师布置的去写,按老师指导的去做,按老师批改的结果去接受去思想。这种模式训练出的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意识,没有主动参与的激情,这种作文教学的功效只能是扼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造就的是应试教育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缺乏独立性、创造性,他们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作文教学,突出的是学生个体,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来看一下,在“取材——构思——写作——推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题,并且要有独立性、创造性。

尤其是“评价”这个环节,着意地该学生搭建起一个议论、自查、自评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想、自查自悟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辨析、评议的能力。技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写作兴趣性,有确实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体现出做文件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又切合了新大纲,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二)把课文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进行的一次题为《老师,请听我说》的作文教学活动时,有一部分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出了“我们在作文时,那必究犯难,总觉得无话可说,写了也是无病呻吟。”因此,“建议老师让我们看些课外书,让我们真正地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让我们出去看看、玩玩……”

这些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使我倍受启发:学生每日5:30起床到晚上9:30熄灯,整天被拘于学校之内,被限制在教室与课堂之中,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目,没有闲暇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机会去与大自然接触,去开阔视野,他们毫无生活经验,毫无素材积累,没有独立思考的实践,没有感悟需要表达,没有感情可以抒发,作文怎么能写得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又何谈栩栩如生、以情动人?

的确,“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是困扰官大教室的问题,也是学生写作道路上最大、最关键的障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阅读基础,没有生活经历,根本不可能创作出有形式又有内容的高质量的作文来。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是人才成长的途径,那么,本人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过程同样要有这三个途径。课堂教学是方法等的引导过程,而学生素材的积累,对生活的体验主要来自于课外阅读,主要来自于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育家的话至少因给我们两点启示:意识要让学生们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只是去印证性地观察大自然,以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要学生去接触社会,把作文教学印象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空间,拓展只是升读、广度,培养丰富的生活感情,充沛的生活激情。

实践证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正确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去认识生活,接触社会,领略大好河山的壮观美好,了解社会建设的步伐,是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最好体现,是作文教学由传统走向开放的有力措施。在

实施这一脚法的同时要把握开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地关键点。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局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能较好的达到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目的。

第一种形式是校内课外活动。

首先是课外阅读活动。大量事实证明,阅读时增长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尤其是课外阅读。要提高语文水平,作文能力,发展智力,仅仅依靠教材上的阅读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灵活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自由阅读,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期间,教师重在引导,一般不加限制。所谓引导要讲清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把我的重点,使用的方法等,不加限制,驾驶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对阅读的具体对象内容、书目等不能通得太死。定向阅读,则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语文教材上单元写作目的的要求,来确定阅读的对象、书目。这就要求教师恰当地安排,认真地引领,耐心地辅导,细心地落实定向阅读的完成情况,要学会动态管理,宏观调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佳句、名段、妙文,多做笔记、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思维,丰富表现语言,大有补益。

其次是搞好练笔。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治学理论不重实践,无法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定性作文与不受险种的小品文相结合,抓好学生课外练笔环节,提倡写随意文,如:日记、周记、短评、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给学生写作上一片自由的蓝天,一块自由耕耘的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心声,写自己的思想,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写作练笔的最基本标准。有了量度要求,便于督促检查,便于全面总结,便于共同提高。

再者,在校内的课外活动项目中可安排办小报活动。可包括学生手抄报、学校和班级办的刊印小报、黑板报、墙报等等。这项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机其他基础学科的能力,发展学生治理和写作水平,而且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编辑、排版、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

第二种形式是开展校外的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极大限度地接触社会,全面感受生活,把社会生活适时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与大自然,与自己的社会生活,与自己的感触感悟,与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与世界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一些先进单位、个人、名胜古迹,教师都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有全校性的,全班性的,也可有小组的,甚至是个人的。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熟悉社会,感悟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认识新现象。通过接触社会,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作文教学得到升华。

这种课外活动的内容可安排有:参观考察。包括参观考察工厂、农村、科研项目、新产品、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现实教育,培养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原动力。

游览山水、名胜。奇妙无比的大自然,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使学生获取自然知识、历史知识和民间文化素材的宝藏。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学校、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师傅理解孩子,是孩子理解、感恩父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育效果。

服务家庭活动。节假日、双休日学生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投身于家庭活动中,为父母排忧解难,为家庭做家务、干农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

惯,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知识,受到不可或缺的历练。

参加卫生宣传、环保宣传、学雷锋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实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系统地观察一些生物的生态变化过程,认识植物、动物,收集昆虫、植物标本等。增长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与名人通信,在刊物发表文章等,这些活动是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

通过写作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通过活动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练笔积极性。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菜很好的花,才能酿出蜜来”,作文训练也是这样。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就要放开手来,让学生去社会这个万花丛中博览群书,去游览名胜,去投入真正的社会活动,去忙忙碌碌辛勤劳动。只有把他们放出去,才能酿出更好更甜的蜜!

小学习作教育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探究 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杨轶群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们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但作文难、难作文还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探析 1、教学内容僵化 习作内容无新意,作文题命来命去,写人的总是什么《我的××》,写事的总是什么《令我××的一件事》,状物的也是什么《我的文具盒》等等。这些命题,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直到小学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得得心应手。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2、指导走向极端 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拾金的也能“不昧”,不会游泳的也能“下水救人”;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作文课时,写个题目在黑板上,根本不加必要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写。怎样完成任务?学生自有四字秘决——拼凑、抄袭。 3、批改事倍功半 一个班四五十篇作文,篇篇精批细改,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其效果如何?作文本子发下去以后,学生瞟一眼分数,浏览一下评语,似懂非懂,一扔了之。文

中的错别字教师订正了,病句帮助改正了,无须学生“费神”,下次作文,学生“照错不误”。 4、评价标准不当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有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评判者眼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在有些考试甚至竞赛的作文评阅中,有的教师干脆把文章篇幅的长短,书写的好坏当作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至于语句是否顺畅,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新颖,则很少顾及。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习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令人担忧,当务之急是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把习作教学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情。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尝试 1、冲破桎梏,实现“开放” 首先是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其次是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兼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十大有效法则

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操作——兼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 十大有效法则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应有充分的体现。 根据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很有必要遵循以下十条实效法则。 一、生活即作文——唯有源头活水来 闭门造车的文章往往苍白无力,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鼓励他们多体验生活,多观察,使其明了“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皆文章”。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也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唯一途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懂得苏轼“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多阅读,宽阔他们的视野。有时,学生的一节课外活动,其收获超过十节课堂讲解。 二、书写真情——是打动读者的灵丹妙药 真情主要是表现在细节的鲜活和体验的独特性上。如,一个学生在《父亲,我会给你买烟》中写道:我因中考失利,父亲听说一老乡在县城有点来头,可以让“我”进入县一中借读,便东拼西凑凑了一二百元钱和“我”来到县城。父亲花了一百四十多元钱买了一条七匹狼香烟,又买了一包放入自己口袋。父亲见到那人后,迅速送上一条烟,又拆了口袋里的那包,恭敬地递上一根,点上。 事后,“我”去车站搭车回家。因人多,父亲口袋里的烟被挤了出来,掉在地上,一根烟滚落在地面。父亲见了迅速拨开他人踩上的腿,捡了起来用力吹吹,点燃,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吸着,眉舒展着,嘴里不停地说道:“好烟,好烟!”人们见了,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 文最后写道:“看到此时此景,我鼻子酸酸的,我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一定要有出息,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天天抽上这样的好烟。” 按理说,吸烟有害健康,这位同学这样写是有悖常理的,然而,这是源入生命的真切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此时,人们看到的唯有真挚浓郁的情感了。 三、写作自由化——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为了达到“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同论,笔端不窘事矣”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少限制,多引导,努力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习作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大胆作文。 尤其是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提倡写自由作文、观察日记、学习体会等,要做到不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主题,不限时间等,这样对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都很有好处。 学生积累了一些写作知识和素材,为高三的专题作文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标新立异——作文个性化的体现 所谓作文个性化,就是在构思立意方面新颖独特,避俗避熟,使自己的文章既巧妙又与众不同,“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境界。一句话就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例如,湖北一考生的《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就是一篇独树一帜的好文章。该文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上,续写出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正当三个和尚因为谁也不愿意下山挑水而陷入僵局时,恰巧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而为他们送来了自来水;没水吃的问题眼看就要解决了,谁知三个和尚又旧病复发,为谁开水龙头而争执不休。故事似乎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小学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构思和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厌恶和恐惧的心理。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一放、二创、三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一放 放就是适当放宽题材,放宽要求。让学生放手写,指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高度自由、思维活跃,并且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放一般可以采用日记和周记的形式进行。 当然放并不是不管不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达到写作的目的。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觉得写作文和说话交谈没有什么两样,从而消除了恐惧心理,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当然在放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要求,还应根据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二、二创

(一)创造生活,解决选材 指导小学生作文,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写作的原材料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来自生活,如果把文章比作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泥土。然而,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知道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有时让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悄悄地从他们身边溜走。当需要写的时候又“无话可说”,于是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1、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如元旦开个联欢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做个有趣的彩灯;三八妇女节给妈妈送件礼物;植树节在房屋后种棵小树;儿童节更可大做文章等等。通过节日巧安排,在让学生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出计划,节日,安排精心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_____的节日》。 2、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因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的共性是喜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作文就在心中。比如我班经常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活动,通过活动指导观察、引导思维。让学生紧紧抓住那些大自然的杰作“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写出观察日记。在组织学生到公园里去找“春、夏、秋、冬”前,先学生读一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

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目标,已经作了一些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强调确立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提倡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基于“个性化教学研究”而提出的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实践研究”,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扬光大。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代共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讲作文的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提出的,其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是实现学生真实的体现,追求个人的发展,其目的也在于“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作文个性化是让学生各抒性灵,力求淡化教育者对学生所施的外在影响,凸显学生自身的自主效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作文个性化”,包括学生作文或教师的作文教学从非个性色彩的模式化向个性色彩的个体化、多元化转化的过程、转化结果的质变程度。“作文个性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 2.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所探索的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8652515.html,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仓生兰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54-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教语文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费了很大的力气教孩子写作文,但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是空洞无力,犹如白水一般,就是一味的流水帐,没有新意。其实这就是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这一部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以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现在有许多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还没写就已经愁眉不展,总觉得没东西写,有些写出来了也是三两句话,简简单单。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好正确的写作观,还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写作基础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文章,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把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兴趣、言之有物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拼拼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本人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一定要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 1、游戏作文,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常将游戏融入到课程中,教学生玩中写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课上和学生玩了一个“猜词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用动作

浅谈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浅谈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2-11-06T09:26:05.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葛敏 [导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葛敏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210000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把学生定位在学习者的身份上,教学完全是一种集体的训练,基本不顾个人的体验,统一命题,统一要求,学生通常会揣摩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趣味,被训练成写作机器,作文中几乎看不到鲜明的个性,因而学生怕写、教师怕改。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和命题式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最大程度上实施“主体参与”,充分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潜能,真正做到作文是“我手写我口”。 为什么要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首先是目前作文现状的需要。我多年从事中高年段的语文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看到了作文教学现状: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是独立个体,不顾学生的个人感受,统一命题,统一方法,结果要么让学生无话可说,要么千篇一律。而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也要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去探究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 其次是学生作文心理的需要。我曾经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做过作文心理调查,学生数在50到60之间,喜欢作文的不到20%,多数学生对作文怀着惧怕心理,抱着应付态度,这样怎能写好作文? 当今的孩子思维敏捷、知识面广,自我意识和表达的欲望都很强烈,为什么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呢?就教学而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机械的接受状态,就会产生厌恶的心理。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达给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过程和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和技巧,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正好适应了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不再是教师出个题目、提出要求,学生生搬硬套甚至是胡编乱造文章的形式,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再次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作文教学在表达和交流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遏制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如何进行开方式的作文教学呢?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自主命题,自由作文,由唯一性向选择性和多样性开放。 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充满童趣的、率性和朴实的,应该充满着灵性,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觉得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成为他们一种表达的需要,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是困难的事。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习作也不例外,让他们写愿意写的事,写“我”想写的,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笔端自然就会流淌着活泼的个性,文章自然就会充满童稚和灵气。基于此,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命题、自由作文。 由于作文题目不限,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写起来非常愉快,有话可说。我告诉学生,作文可以不受拘束,自由表达,可以把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孩子的作文五花八门,题材多种多样,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长的洋洋洒洒能写几页,短的也就几段,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一次倒垃圾”、“拔牙”、“我打了爸爸三个屁股”……都成了孩子写作的素材。自主命题、自由作文是孩子们真情的流露,因而这些文章读起来一件件事情都真实可信,一个个形象都妙趣横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 二、开放生活,挖掘潜能,由书本和课堂向生活和课外开放。 写作要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积累素材,仅仅靠课本和课堂是不够的,课本和课堂只能给学生提供有限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也是学习的对象和范例,作文必须向生活和课外开放,把写作放到生活的大天地里去,把书本和课堂同社会生活和课外实践集合起来,才能让写作之“渠”永保清新和鲜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镜头。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大量的积累是成功写作必不可少的。 喜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还可顺应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配合时令、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动后让学生谈活动中的感受、回忆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因而说起来滔滔不绝,再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自然水到渠成。 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参观访问,游山看水,也能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避免无病呻吟,在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观摩,还可以让学生跟踪观察,预先确定写作对象。比如养一盆花、养一些蚕,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开放,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任、让学生随心所欲,课堂上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开放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堂上方法和思路的讲解。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初中学段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试验结题报告.

初中学段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试验结题报告 2011-12-08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初中学段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试验》结题报告 秦皇岛市十三中学王雪梅 一、课题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的扩张,现代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想法,十分希望得到心灵的自由,行为的独立。但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沿袭旧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用所谓指导桎枷了学生的手脚,用作文方法凝固了学生的思路,用范文僵化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停滞了学生的发展。审视当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 时代呼唤作文需要个性化教学,本课题就是通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使作文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是中学生根据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它具有叙述内容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抒发情感的真实性,反映问题的现实性,文采风格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旨在从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机制改革和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等方面,彻底改变中小学生作文和作文教学几十年来的模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陈旧格局,还作文以应有之义,还作文教学之本来面目。 2、本课题将有力地促进教师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学习,对以往教学观的反思,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构建,使广大教师看到了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对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浅谈作文教学模式

浅谈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我班学生的普遍感受,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以我班学生作文特点分析其难点所在,主要有四难:一难,下笔无物,一片茫然,没什么可写;二难,语言贫乏,腹中空空,难以写得生动;三难,材料取舍难分主次,不会详略写;四难,层次结构无法安排,不知怎么写。 为了改变不乐观的“作文难,难作文”的教学现状,我尝试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将“新”、“奇”、“趣”带进了习作课堂,其中又以“趣”为重中之重。 有位教育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分别用20分钟在两个基础平衡的同行班教学生识记20个繁体字,其中一个班采用常见的分解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等识记方法教学,另一班级却精心设计了“谜语竞猜”,将20个繁体字型包含于字谜之中。课后马上测试,两个班级识记的正确率分别为45%、93%。惊人的数据对比,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学手段宜新忌陈。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写我们周围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景物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先让同学们自行组合成6人小组,小组内交流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哪些地方的景色、景物最美丽,最迷人,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带组内其它5人去“游玩”,接着,

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层面的练习,自读习作要求,同学互助尝试写一写。最后,围绕习作训练目标评议读改,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如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一堂作文课: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接着在“闷热”下面贴上写有“一元钱”的卡片,在“青蛙”下面贴上一幅“青蛙”图,然后设问如下: 谁能用“闷热”、“冷饮”、“青蛙”各造一句? 谁能把三句连起来扩说一段话?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发言,略加归纳补充写出一段话,并板书“太阳”、“风”、“知了”、“大黄狗”、“汗珠”等词,要求全班同学选择运用所有的词语,写出开头一段,并提出不能出现“中午”和“闷热”两个词。然后,老师依次指定学生扩写其他部分,并在读文鉴赏中引导点拨何处应写得细致和具体些,何处应略写,最后讨论拟个题目。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又弄清了“文体”与“题意”应紧密相关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真是叫人大开眼界。 再教学实践中,我仿照这位老师的教学模式,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学生兴致勃勃,情真意切,精彩片断自然奔赴笔端。我不得不叹服同学们的创造力。 从关注作文教法向关注儿童生活、情感、情趣的转变,是更新作文教学观念的关键。让游戏走进作文课堂,就是突

浅谈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

浅谈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称得上是重头戏。然而,目前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教师思想认识上不过关,花力小,时间少,作文的量少、面窄;教学模式陈旧,方法生硬等。要转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开放而有活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一、作文教学要以阅读为基础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我们的学生学好母语,使他们形成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倚马可待、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力。因此,要把学习语文与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要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 1、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指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最终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真正读进去了。进而鼓励学生记得住,用得出,也就是学会应用语言。学生在有效的读书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一: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堂实录 师:(指着课题)谁来说说大自然是什麽样的? 生:春天,大自然绿树成阴,枝繁叶茂。小草钻出了地面。瞧,在那密密的草丛中,还有美丽的鲜花,它们争先恐后,争奇斗艳。天上的小鸟展翅飞翔,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美! 生:星期天,我去了泉山森林公园。那里四周树木葱茏,青草茂盛,鲜花遍地。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鸟悠闲地在枝头唱歌。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生:……(畅所欲言,兴致高昂地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 师:大自然真是一幅美丽多彩的图画呀! 师:这里的“课本”还可以用别的词吗? 生:可以换成“大门”; 生:可以换成“宝库”;

试论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

试论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 學生作文个性化是语文作文教学中追求的目的之一,教师力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地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大量阅读的习惯。 标签:个性化作文;感悟生活;阅读习惯 中学生写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当然也不能只凭其天资,而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 一、让学生勤观察、多体味社会生活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人宝山空手而归。”“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 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因此,“由此及彼”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其实语文教材中这类的例子很多:鲁迅的《灯下漫笔》从银票的变迁推及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朱自清从“月色下的河塘”而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儿;《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认识到妻、妾、客的“私、畏、求”而推想到齐王也会有受蒙蔽的情况,由于范围更大,人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会比他自己更厉害。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个性思考

研究方案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

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 研究方案 xx镇中心学校本部:xxx 一、课题提出 1.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动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提倡作文个性化,有利于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2.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供继承发扬的精华不少,但也确实存在着套袭、虚假、僵化等严重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作文教学非大改不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3.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文教学应摒弃强调共性、简单低效的做法,全方位实施改革,使作文教学过程变得鲜活生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天地。 二、课题研究目标: 1.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通过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及评价标准,提高学生作文整体水

平,进而探索作文教学一般规律,丰富作文教学理论。 2.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教学能力。 三、研究原则 1.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的指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2.求真求善的原则。一是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二是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创新的原则。探索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的科学理论。探索性实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 4.动态发展的原则。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课题采取滚动式推进不间断实验的研究策略,以求推旧出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5.整体推进的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

2020“提高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课题从确立实验方案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们 针对课题的方案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下面就课题作一下 小结。 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 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 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文献 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 研究找到了依据。新征订了《大鼻子李教授新体验作文》, 为课题的实施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依据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现在已经完成的和正在 进行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体验作文目标的开放。 传统作文教学的目标,一贯是教师制定的,或者是“教参”早 已定好的,教师照搬来而已。现在,我们大胆开放作文教学 的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定 目标。 如小学教材第十册习作训练《农贸市场》教学时,可让学生 在课前去农贸市场参观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实践活动, 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感觉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事 写下来。

课后翻阅学生的作文,发现内容,题目五花八门:有反映农 贸市场繁荣兴旺的《今非昔日的农贸市场》、《热闹的农贸 市场》;有赞颂买卖公平、讲诚信、服务热情周到的市场新 风尚的《讲诚信的卖菜老伯》,还反映自己买菜、卖菜经历 的《第一次买菜》;也有批评市场环境差的《请保护环境》……(2)体验作文内容的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言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 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①在阅读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习作 资源,实现阅读文本的超越,如补写(补写背景、补写结尾、补写文中的空白点等)、改写(改变体裁写,改变人称写, 改变时空写等)、仿写、扩写、缩写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开 发学生感兴趣的习作资源,创出习作教学的新洞天。如:上 《数星星的孩子》让学生写《我和星星一起玩》,这就是学 生感兴趣的习作内容。 ②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艺术是相通的, 其他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将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 有机融合能起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美术学科,如低年级记 绘面日记,中年级可以创作连环画,高年级编辑作文小报; 结合音乐学科,可以上一堂音乐作文课,如《月光曲》中的 盲姑娘和皮鞋匠能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产生美妙的幻想,

浅谈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浅谈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河北省隆化县满族小学王晓敏 摘要: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对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当前非常关切,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激发兴趣、培养信心、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的指导、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作文教学策略》、《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大家知道,写作在中、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又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写作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对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当前非常关切,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教师都能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 2、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望“文”生畏。 学生基础差,写作兴趣不高,看到作文题目头就发大。学生讨厌作文,不再像以前的学生把写日记、周记看作是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好方式。现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有些学生平时能说会道,平时也总喜欢用当下最流行的一些词汇,但是要他们以此来写一篇具体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却又无从下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纯属敷衍了事,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 3、缺少素材,内容贫乏。 不少学生的作文通篇套话、假话。写故事生编硬造,抒情言不由衷,议论不合逻辑。有的为了“交差”,竟到《作文选》之类的书中抄一篇充数。也有的学生写的是小学到中学都通用的“全国粮票”。如写好学生总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之类的“冷馒头”;写勤奋学习的人,则又逃不出课间、午间不休息,晚上学习到深夜等陈年旧事,

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

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解放个性”似乎是西方几个世纪以前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高喊过这个口号。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地解放个性,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没有真正地关注过个性。我们一直提倡的是“统一”“服从”“听话”,对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态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的培养,他们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我们不能让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提出“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让语文教育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

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写“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缺点就写不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妈妈的什么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完全可以。自主写作允许学生不用教师确定的题目。教师要求写“我的妈妈”,学生写“我的爸爸”“我的老师”不也很好吗?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老师让学生写“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只有一个学生写春天不好,说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老师批了一顿。这个老师的做法不可取。这就是写作不能自主,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其实这个学生很有眼光,他能发现春天的丑陋,在思维品质上表现出了他的个性。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战

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谈有效进行作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谈有效进行作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之下,作文教学大家也都有意识地在改变,但是,作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有效进行?到底 __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会说? __达到让语言从学生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让作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这些依然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难题。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激趣――百花齐放才是春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作文,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目前,让部分孩子写好文章已不是难事,但是写好文章不能成为部分孩子的专利。那怎样让习作园地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呢? 1.消除心理障碍――我敢写

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文,在教学中我让他们把二年级时的写话本、日记本拿来,挑一些读给大家听,我告诉他们像这样把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叫作文,并让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在写作了,其实有些同学写得还挺不错的!开学不久的一个中午,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我带着孩子们站在走廊里观察,仔细看天空、看雨、看雨中人、雨中物、听雨声、用手去接雨水,回到教室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感受: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发现,然后我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大家都觉得不难,写出的文章有真情实感,充满着童真、童趣,我又在班级里绘声绘色地读了他们的习作,告诉他们这就叫优秀作文了,孩子们大叫:“哇!这么简单!”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作文,消除心理障碍,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 2.建立“作文银行”――我想写 在《滂沱大雨》习作之后,我及时宣布了一个决定:我们班要成立“作文银行”,本学期要出一本班级作文集。具体做法是:把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