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陆架问题

大陆架问题

大陆架问题
大陆架问题

东海的分割兼谈划界规则,我们为什么不去国际法院?

国家对海洋的权利基于陆地,没有陆地谈什么领海?但有了陆地,领海怎么定呢?大致上有这么几个原则:

1、自然延伸原则。就是所谓大陆架,是大陆的延伸,延伸到哪里算哪里,直到海底地形突然一沉,就算是大洋了,大陆架也就到头,土地权利延伸的极限就在这里了。

PS:按照我们东海的海底地形,从大陆出去,一直是几十米到百把米的缓坡,直到冲绳海槽,地形突然下沉,一下到了2000多米深,黑潮宽阔壮观,不动声色,沿海槽缓缓而来直上东北,水色清到蓝黑色,令人终生难忘。我出海考察的时候,在奄美大岛附近测过透明度,30cm直径的白盘子,一直放到四十米水深还看得见,当时的疑惑是我们的潜艇在这里可怎么躲呢?

2、人口比例原则,人口多的国家多分一点。

3、相向岸线长度比例原则,岸线长的国家多分一点。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向岸线,只是争议双方相对的部分,不是指海岸线总长度。

4、中分原则。把争议地区一分两半,最直观的分法。

我们对日本主要是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边界到冲绳海槽中线。按照这个原则,日本大概只会剩下二三十海里的样子,中国几乎把东海全占光,成了名副其实的东中国海,日本当然不干。

日本提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日本的东西两面都有海槽,东面的海槽举世闻名,乃是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乃是个喜马拉雅山放进去都不露头的大坑,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所以日本说了,这个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

日本提出的原则是中分,中国不予理睬,但是在事实上也从来不在中分线的对面搞什么动作,所谓不欲多事是也。这虽属无奈,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个行动本身会说明一些问题,让对手猜到了我们的底线。

中国提出来的让步,基本上是坚持大陆架延伸原则,可以考虑岸线长度比例原则稍作调整。

至于人口比例原则,日本自然是不提,中国好像也没提,大概是倚多为胜,胜之不武,不好意思吧,也可能是依据已经充分,不需要再提。

东海的划界问题之所以十分讨厌,因为它还要涉及到韩国,韩国也宣布过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当即声明不承认,但是此后也约束自己的军舰船舶,不得越线,我们大概就是在韩国声称的领海内进行过科学考察的最后一批中国人了吧。

韩国与中国是典型的共大陆架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看到中国与日本谈判,中国愿意引入岸线比例原则,韩国就要求中韩双方按照岸线比例来分,中国严词拒绝。为什么呢?诸位去看看地图,中国对着韩国的海岸是江苏和上海,岸线平直,其实是很短的,韩国对着中国的岸线锯齿狼牙,其实很长,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大大吃亏,所以坚决不认。估计这片海域将来会中分了事,中国稍微让一点也有可能。

看到这里就清楚了,国际法上的划界原则,其实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到了最后,还是要看谁的力气大,中国在小小一个东海,对不同的对象坚持不同的原则,唯一的取舍标准还是国家利益。

日韩都曾经提出要和中国进行东海划界的多边谈判,中国一直是坚持双边原则,一家一家谈。这可是周恩来定下的老规矩,宁肯在双边谈判中多让步,也不参加多边谈判,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与各国列强打交道血的教训,只要有可能就会坚持。再说了,前面河里有朋友谈可以请国际法院管辖等等,不要说国际法院需要争议各方主动接受管辖,承认并执行其判决,审判又旷日持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允许什么人把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交到几个专家或者第三方手中的。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公正,却不能寄希望于外国的调停、干预,更不用说判决了。所以我们只往国际法院送大法官,给别人判案,自己的事情么,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七十年代后期邓公与日本谈海洋权益的时候,我们还根本没有海底地形图,是拿着海军的航海图去的,日本资料反倒很详尽,那叫一个被动。邓公回来后大搞海洋调查。到今天,可以说我们掌握的水文、地质、化学等海洋资料数据之周密翔实,已经不弱于日本,可以说,总算把家门口的事情搞清楚了。为了这些数据,不惜血本,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自己造的(其实是用货轮改的)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0号两条万吨级远洋考察船都名列世界十大考察船之列,10号还兼有通信船之职责,天线密布,蔚为壮观,三百五十多个床位,四十多个实验室,在我们业内人眼里,比起军舰,也许更令人自豪。为了这些数据,每年都有人牺牲殉职。我的两个校友留学归来,参加海洋调查潜水死在黄海;海洋二所的科研人员,为了取得强台风的潮位资料被风浪卷到礁石上摔死;大洋协会两个人,为了西北太平洋考察,取得先驱勘探权,在向阳红16号上因船难牺牲。今天可以跟人家摆事实讲道理,全是靠人命和金钱堆起来的实力后盾,如果不是国力的提高,谁来理你!

对大陆架划界问题的思考

【正文】

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都面临着与周边国家的大陆架划界。目前我国尚未与任何国家签订大陆架划界协定,在未来的大陆架划界谈判中,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到应如何划界、划界时应考虑哪些相关情况的问题。本文在研究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国家间大陆架划界应考虑的各种相关情况,以期能对我国未来的划界实践有所裨益。Ⅰ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3条的规定:“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线,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在实践中,为使划界达到公平解决的目的,必须考虑划界地区特有的相关情况。到1996年为止,在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中,涉及大陆架划界的判决和裁决共有12个,这12个判决和裁决是: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1977年英法大陆架仲裁案、1978年爱琴海大陆架案、1981年冰岛-挪威扬马延大陆架调解案、1981年迪拜-沙迦边界仲裁案、1982年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1984年缅因湾海域划界案、1985年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1985年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洋划界仲裁案、1989年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海洋划界仲裁案、1992年法国(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加拿大海洋划界仲裁案、1993年格陵兰-扬马延海洋划界案。它们通常在划界时考虑了以下相关情况:

(一)地理因素

所有案例都强调地理因素在海洋划界中的重要性,如:

1 海岸形状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认定“海岸的一般构造以及任何特殊或异常特征的存在”是划界应考虑

的因素,1971年在北海地区签订的五个大陆架划界协定,系按照1969年的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结果所完成,充分考虑了西德海岸凹陷的海岸形状。在1982年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在与划界有关的大陆架区域前方的海岸线的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是以加贝斯湾为标志的突尼斯海岸线的根本改变”,国际法院认为,“海岸方向的改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事实”。在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洋划界案中,仲裁法庭考虑了“海岸线的一般走向”和“西非海岸的一般形状”。海岸形状,已成为海域划界中考虑的重要地理因素。

2 比例性比例性是重要的地理因素之一,它是指当事国邻接划界海域的相关海岸线长度与当事国通过划界

方法得到的相关海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数学比率的方式来表达。比例性有双重作用,一个作用是海岸线长度与所得到的相关海域之间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临时性的划界线是否公平;另一个作用是海岸线的相关长度可以作为决定划界方法考虑的因素之一。里高与亨克:《海洋划界中的方法、相向与相邻和比例法》,载查奈和亚历山大编:《国际海洋边界》,第一卷,1993年,第217页。

在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的大陆架划界中,把海岸线的长度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源自北海大陆架案中西德的争论。西德在其诉状中反对按等距离方法划界,认为用等距离线划界将缩减西德在和其北海海岸线成比例的基础上应得的大陆架份额。这项论据赢得了法院的同情。

法院确认,“最后应考虑的因素是,按照公平原则所完成的划界在归属于有关国家的大陆架的范围和各自海岸线长度间所应产生的合理比例的要素——这种长度应按照海岸线的一般方向加以测量,以便确定在具有直线海岸的国家和那些具有显著凸出或凹陷海岸的国家之间的必要平衡,或者使这种很不规则的海岸线更成比例。”

联邦德国、荷兰和丹麦在国际法院判决指示的划界原则的基础上,在1971年分别签订了划界协定。德荷大陆架边界线比想象的等距离线明显地向西移,德丹边界线则比想象的等距离线明显地向东北移,而且联邦德国大陆架不仅扩大,还向北延伸到英、荷、丹大陆架的会合点。这是大陆架与海岸线成比例准则的首次适用。张鸿增:《大陆架应与海岸线长度成比例准则》,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编:《海洋法律与政策》,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36、45页。在1985年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中,国际法院把比例性作为调整海岸相向国家之间的中间线应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划界区域,利比亚的海岸长度为192英里,马耳他的海岸长度为24英里,它们之间的比例为8:1。国际法院在考虑了划界区域的一般地理情况和当事双方有关海岸的长度悬殊后,决定把中间线向北移动18分,以使利比亚取得更大的大陆架份额。

最后,在调整线大致确定后,法院还适用了比例检验(Proportionality test)。法院认为,在当事国的相关海岸和各自取得的大陆架区域之间并不要求达到预定的比率。经过检验,法院得出结论:本案划界结果并未

造成明显的不成比例,因此符合比例检验的要求。

在1992年的法国-加拿大海洋划界仲裁案中,仲裁法庭认定“加拿大和法国都承认各自相关海岸线长度的显著差别………加拿大的海岸线长度为455 6海里,法国为29 85海里,它们之间的比率为15 3:1”。

法庭通过计算,确认加拿大和法国在相关区域的实际海域面积为:加拿大59,434平方海里。法国3,617平方海里,它们之间的比率为16 4:1。法庭认为,对比例性的检验,证明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分属各当事国的海域面积不存在不合比例的情况。

乔纳森 查奈(Jonathan I Charney)评价此案时认为,在海域划界中,相关海岸线和相关海域自动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仲裁法庭在此案中所采取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很不平常的,它表明法庭尽力以一种主要的方式适用比例性。乔纳森 查奈:《国际海洋划界法的进步》,载《美国国际法杂志》,第88卷,1994年,

第242页。

在1993年的格陵兰-扬马延海域划界案中,格陵兰岛与扬马延岛之间的相关海岸线长度存在明显差异,格陵兰岛海岸线长504 3-524公里,扬马延岛长54 8-57 8公里,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为9:1。法院认为,

在本案的情况下,适用等距离方法,在相关海岸线长度和由它们产生的海洋面积之间,将会导致不合比例,以致于在划界时必须考虑当事国相关海岸线长度之间的差别。为此,应该把中间线向扬马延岛方向推移,以使丹麦得到更大的海域。

从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到1993年格陵兰—扬马延海域划界案,历时24载,比例性已成为划界达到公平解决应考虑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比例性最大的根据是“陆地统治海洋”的原则,即大陆架是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延伸,环绕一个海域的国家是根据其在此海域拥有陆地领土才提出其大陆架要求的,因此,其海岸线的长短自然也是其应得大陆架多少的一项根据。张鸿增:《大陆架应与海岸线长度成比例准则》,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编:《海洋法律与政策》,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36、45页。但比例性只是大陆架公平划界应考虑的一个因素,比例性在具体划界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最终决定于对划界中各种因素的权衡考虑。

3 岛屿在划界实践中,岛屿大致有三种作用:一是岛屿作为划界的基点,并具有完全的效力。在划界实践

中,那些位于领海范围内或面积大、人口多的岛屿,常获得全效力。二是岛屿获得部分效力,包括给予岛屿半效力和以“飞地”的方式处理岛屿,使岛屿享有适当海域。在1977年的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仲裁法庭给予英国的锡利群岛一半效力,即在划界时先不用该群岛做为基点,在英法两国海岸之间划一条等距离线,然后用该群岛做为基点划一条等距离线,再在这两条等距离线的中间划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给予锡利群岛以一半效果的疆界。三是在划界中完全忽略岛屿的存在,岛屿获零效力。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中,国际法院判定马耳他的菲尔夫拉岛(Filfla)不能做为划界的基点,该岛获零效力。菲尔夫拉岛位于东经14度和15度之间,是一个微小的岩礁,上面无人居住。国际法院认为,在计算马耳他同利比亚之间的临时中间线时,不考虑马耳他的菲尔夫拉小岛是公平的。

从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来看,岛屿在大陆架划界中受到位置、面积、人口、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使岛屿在划界中具有全效力、部分效力和零效力。此外,岛屿的存在对决定海岸的一般形状和计算海岸线长度也有影响,例如在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中,在确定大陆架界线时,虽然没有顾及突尼斯的杰尔巴岛,但在计算海岸线长度时加以了考虑。威尔:《海洋划界法律的思考》,1989年,第232-233页。

4 海港工程除了上述几个在划界实践中常考虑的地理因素外,在1981年迪拜—沙迦边界仲裁案中,仲裁

法庭考虑了迪拜和沙迦向海延伸的海港工程,把迪拜和沙迦最外部的永久海港工程作为海岸的一部分。法庭注意到:“当事国之间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考虑迪拜和沙迦最外部的永久海港工程作为海岸的一部分”。迪拜的海港在1976和1978年间被大量的向外延伸,以适应港口不断增长的贸易需要,迪拜向外延伸的海港工程比沙迦的海港工程远三倍。如果海港工程被作为基线的一部分,它们将在事实上控制大多数的边界长度,并引

起相邻等距离边界向东偏离,有利于迪拜。所以沙迦坚持:“这明显是荒谬的,在划相邻海洋边界时依靠于两个人造的基点,它们本身相距只有8里,而它们将影响边界45里”。迪拜根据1958年《领海和毗连区公约》第3条和第8条,坚持海港工程可以作为基线的一部分。而且,迪拜引用了大量的国家实践来证明海港工程作为基线的一部分是正常的和不可排除的。最后,迪拜认为,基于海港工程的等距离线,对于整个区域来讲并非不公平。事实上,法庭接受了迪拜的观点。法庭认为:“……在划定相向国家之间的前沿海洋边界时,大量的国家实践和条约法已经给予了海港工程完全的效力,同样的原则也应该适用于划定相邻国家之间的海洋边界”。仲裁法庭裁决,根据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8条和1980年《海洋法公约草案》第11条的规定,在划定基线时,迪拜和沙迦的永久海港工程必须被作为海岸的一部分”。《迪拜-沙迦仲裁裁决》,载《国际法报告》,第91卷,第660-663页。(着重点为裁决所加)

(二)地质和地貌因素

在1969年的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强调地质因素的重要性。法院指出,位于国家海岸前方的陆架是这些国家的附属物,这是一种事实,而考虑这些陆架的地质情况,以便发现其构造特征所遵循的方向是否会影响划界,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在某些地点,该构造特征会加强大陆架附属于该国家的整个想法。法院最后在判决中指出,“划界应通过协议,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所有有关情况,以使每一个国家得到构成其陆地领土向海中和海底的自然延伸的全部大陆架部分,并且不侵犯另一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

在1977年的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裁决似乎限制了“自然延伸”在海洋划界中的意义。仲裁法庭赞同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的结论:“任何国家的大陆架必须是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而不侵犯另一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但法庭认为,就划界而言,这个结论说明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大陆架可以说在地理上构成每个有关国家的领土的自然延伸。法庭认为,“自然延伸”这一首要原则的力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加以限定的。

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双方当事国都强调自然延伸概念在大陆架划界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法院虽然没有否认自然延伸与大陆架划界的相关性,但判决对自然延伸的处理,减少了自然延伸在大陆架划界过程中的重要性。见阿塔德:《国际法中的专属经济区》,1987年,第235页;坦加:《国际海洋边界的法律确定》,1990年,第188页。国际法院注意到北海大陆架案判决并没有认为公平的划界和确定“自然延伸”的界限是同义词。虽然自然延伸的确定,可能在公平的划界时起重要作用。但法院强调,对实现公平原则和确定自然延伸的考虑,不应放在同等地位。作为大陆架法律权利基础的自然延伸原则,并不必然提供适用于划界的标准。《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判决书》,第124、44和48、118、133、133、107、105段。

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进一步削弱了地质和地貌因素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法院认为,由于法律的发展使一个国家,不管相应的海底和底土的地质特征如何,都可以主张属于它的大陆架从海岸扩展到200海里,在确定有关国家的法律权利或着手在其主张的地区之间划界时,就没有理由对在该距离以内的地理地质因素给予任何作用。法院提及在过去的大陆架判决中,曾经将地质情况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如在北海大陆架案和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的判决中,但它马上又指出,如果依靠这些判例就是忽视了这项事实,即这些判决给予地球物理和地质因素以某种作用,是因为在曾对这些因素给予重要性的权利制度中应该这样作,而现在就离海岸不到200海里的地区而言,这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

在1984年的缅因湾案、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和1992年的圣皮埃尔—密克隆案中,一方面,涉及划界的大陆架在地质结构上是单一构造的同一大陆架;另一方面这三个案例都涉及用同一条线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因此,国际法院或仲裁法庭虽然审查了地质因素,但最后认为与该案的划界无关。

从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的发展来看,地质和地貌因素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较之1969年的北海大陆架案,也大为减弱。一方面是由于大陆架定义中,200海里距离标准的引入;另一方面,也因为一些海洋划界案同时涉及到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划界。所有案例都没有否定地质和地貌因素是海洋划界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至少国际法院或仲裁法庭并未反对,在从当事国的海岸量起200海里范围以外的大陆架划界,地质和地貌因素是一个应该加以考虑的相关因素。

(三)当事国的行为

当事国在海洋划界争端发生前的国家行为,可以作为划界考虑的相关因素。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当事国的行为被作为划界时考虑的相关情况。国际法院认为,它必须考虑两当事国可能认为是公平的、或当作公平而按其行动的各种已经划定的界线——只要这些界线曾作为暂时的、影响到哪怕是部分划界

区域的解决方法。最后,国际法院在决定第一段边界线时,考虑了两当事国在1974年以前给予石油租借区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它们使用了一条从阿杰迪尔角起、角度约为子午线偏东26°的向海方向的线,这条线与在过去被看作是事实上的海上界线的边界点上的海岸垂直线大致相同。

在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中,仲裁法庭相信,它有充分的理由把1886年条约中的“南部界限”到阿尔卡特拉兹为止的一段,作为达成一个能够导致结果的划界目的而应予考虑的因素。《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洋划界案判决书》,第110、106、93、119、124段。这种对“南部界限”的考虑完全是基于当事国的行为,法庭认为,从法国、葡萄牙到它们的继承者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都把南部界限作为自从1886年以来,邻接海岸区域的一条“临时协议”(modus viendi)边界。安杰希:《海洋边界的国际法和地中海的国家实践》,1993年,第101页。

(四)第三国的利益

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对第三国的利益给予了重视。判决认为,在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个相关因素是:“……要考虑到同一地区各相邻国家间任何其他大陆架划界所产生的现实或可能发生的影响”。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强调“第三国的权利保留”,在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中,因为意大利在两国争议地区附近也有大陆架要求,国际法院为了尊重第三国意大利的利益,而限制了利比亚—马耳他的大陆架划界区域。法院认为,它无权决定涉及第三国大陆架主张的地区的分界,所以须将其判决限于没有第三国主张的地区,利、马两国也表示愿意接受法院的这一决定。在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域划界案中,仲裁法庭认为,“一个预定要达到公平结果的划界不能忽视该地区其他已作出的或有待作出的划界”,为此,仲裁法庭审查了该地区,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域划界问题。

(五)保护资源的统一性

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指出,“保持矿床的统一性是划界谈判过程中应给予合理考虑的一种实际因素”。在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也认为,“已经知道的或已经查明的、正在进行划界的大陆架资源,……足以构成在划界中予以考虑的有关条件”。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矿产资源不再是海域划界中唯一的主要资源,专属经济区内的水中生物资源亦是同样重要的资源之一。在涉及专属经济区的海域划界中,如何保护海洋内的生物资源,相信会成为新的考虑因素。

(六)对自然资源的平等利用

在1993年的格陵兰—扬马延案中,第一次对自然资源的平等利用,列为划界考虑的相关因素,并导致了中间线的移动。法院认为,双方当事国都强调该地区的海洋资源对它们各自利益的重要性。法院知道,在格陵兰与扬马延之间,主要的可开发的渔业资源是毛鳞鱼。毛鳞鱼具有季节性回游的特点,它主要出现在双方当事国主张重叠区域的南部。适用中间线划分渔区,对于西边的丹麦距离太远,不能确保它平等的进入毛鳞鱼区,因此,基于这个理由,应把中间线向东移动。同时,国际法院还考虑了北极附近漂浮的冰块是否会影响双方当事国对划界区域资源的利用。法院承认,终年不化的冰块可能会阻碍对区域内资源的利用,因此构成该地区一个特殊的地理特征。但法院认为,在本案中,漂冰(drift ice)的条件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尚不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国际法院第一次把“对自然资源的平等利用”作为海洋划界中考虑的相关因素,同时,第一次考虑了漂冰的条件是否会影响对划界区域资源的利用。虽然在本案中没有把漂冰作为划界的相关因素,但法院认为,漂冰的条件如果影响了对划界区域资源的利用,原则上应该考虑。叶列夫林克:《海洋边界划界法:对俄罗斯联邦的

研究》,第110-111页。 Ⅱ在国际司法和仲裁实际中,下列因素被认为不是大陆架划界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案中,国际法院确认,“在划定属于各当事国的大陆架区域的

界线时,经济方面的因素不能予以考虑。因为它们是变数,不可预料的、国家的幸运或灾难,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在任何时候使这些变数这样或那样地改变平衡”。在1984年的缅因湾案中,国际法院分庭只是肯定,“适用了公平标准和使用了使之产生作用的适当方法得出的全面结果,不能对有关国家的人民生计和经济福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但仍然描绘考虑经济因素。在此后的1985年利比亚—马耳他案、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1992年圣皮埃尔—密克隆案和1993年的格陵兰—扬马延案中,都没有把经济因素作为划界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虽然国际法院和仲裁法庭在适用公平原则时,没有考虑经济因素,除非它对“有关国家的人民生计和经济福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但海洋划界的国家实践,并不支持给予经济因素这样有限的作用。克威特可斯卡

(Barbara Kwiatkowska)研究了130个海洋划界协定,发现其中有36个协定把经济和环境因素,作为选择划界方法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克威特可斯卡:《在海洋边界划界中的经济和环境考虑》,载查奈和亚历山大编:《国际海洋边界》,第一卷,1993年,第103页。虽然这不足以证明对经济因素的考虑已成为一般规则,但相信在未来的海洋划界中,尤其是那些主要涉及专属经济区(或渔区)的划界,会对经济因素给予更多的考虑。

(二)当事国陆地面积的大小

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否认“当事国陆地面积的大小”是海洋划界中应该考虑的相关因素。在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中,国际法院拒绝了利比亚提出的“相关的地理方面的考虑应包括海岸后面的大陆块,一个拥有更大的大陆块的国家应有更广的自然延伸”的观点。法院认为,这种主张“在国际惯例中,在法理上,在学说上,或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进行的工作中都找不到支持”,而且“产生大陆架权利的行为能力不是来自大陆块,而是来自对大陆块的主权”。

在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洋划界案中,仲裁法庭确认“相对于每个国家的陆块的比例,不构成本案的相关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主张的海洋权利与其海岸后面的领土范围无关,而与海岸本身及其与该领土的连接方式有关。一个拥有相当小的陆地面积的国家完全有理由要求比一个较大的国家更为广阔的海上领土,一切

都取决于其各自的临海面及其组成”。 Ⅲ到目前为止,以下两个因素是否属于大陆架划界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尚无定论: (一)历史性权利

在1982年的突尼斯—利比亚案中,法院认为,“突尼斯的历史性权利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可能与本案的决定有关”,但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没有必要继续谈论历史性权利作为基线的正当理由的问题。只有在本法院认为妥当的划界方法或可能侵犯历史性权利区域的时候,本法院才不得不根据大陆架划界的情况来决定这些权利的有效性和范围以及利比亚对这些权利的可反对性。”在1984年的缅因湾案中,国际法院分庭拒绝承认,美国的渔业活动具有历史性权利的性质。在海域划界中,历史性权利能否成为应考虑的相关因素,目前尚无定论。

(二)安全因素

当采用的划界线太靠近一国海岸时,从理论上讲,安全因素应被作为潜在的相关因素。但从目前的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来看,还没有肯定的把安全因素列为划界的相关因素。

在1977年的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双方当事国提出应考虑划界区域内航行、防务及安全利益方面的要求。法庭认为,这些因素对本案的划界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可以支持并加强但不能反对已经由法院验证的本地区地理、政治及法律条件所表明的结论。

在1984年的缅因湾海域划界案中,分庭指出,各自与渔业或航行、防务或石油勘探和开发活动有关的范围既不能被认为是有关的情况,也不能被认为是适用于划界的公平标准,除非是划界结果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在1985年的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中,国际法院认为,安全的理由并不是同大陆架这一概念无关的,这种理由在这一法律概念最初出现的时候,特别是在《杜鲁门公告》中就提到了。但在本案中,由本判决导致的划界结果,距离当事双方的海岸都没有近到要把安全问题作为一个特殊考虑的程度。

在1985年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域划界案中,法庭指出,在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中,已经注意到保证每个国家对与其海岸相对或相邻的海上领土的控制。……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避免由于某种原因在与任何一方海岸相对或相邻的地方所行使的权利会阻止它行使它自己的权利或危及它的安全。

在1933年的格陵兰—扬马延海域划界案中,国际法院坚持安全因素“并非与海洋区域的概念无关”。法院满意的发现,在本案中所导致的界限,并没有靠近一方当事国的海岸,以使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为此,避免了评价安全因素是否属于海域划界中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已经一致强调,不考虑划界地区的相关情况,在任何划界中要获得公平解决都是不可能的。但赋予各种考虑以相应的重要性,在本质上是随情况而变化的。从现有的判决和裁决来看,大陆架划界应考虑的相关情况包括:地理因素、地质和地貌因素、当事国的行为、第三国的利益、保护资源的统一性和对自然资源的平等利用,其中尤以地理因素的首要性特别明显。对历史性权利和安全因素能否作为大陆架划界时应考虑的相关情况,目前尚无定论。至于经济因素和当事国陆地面积的大小,不被认为是大陆架划界

时应考虑的相关情况,但从目前国家实践的发展来看,在对主要涉及专属经济区(或渔区)的划界,有可能会对经济因素给予更多的考虑.

摘要:中国在东海面临同韩国和日本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边界的问题,而日韩之间也需要划界。此外,在东海北部还存在确定三方划界交叉点的问题。中韩和中日划界大致以北纬30°线为界。中日划界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海岸与日本琉球群岛相向海岸之间进行。两国自1995年开始进行海洋法磋商,但迄今为止在划界问题上分歧依旧。

一东海地理环境与双方划界主张

东海东西宽150—360海里,南北长约630海里,是中、韩、日三国领土环绕的一个半闭海。海底地貌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和琉球西侧岛坡等4个部分。东海大陆架和中国大陆地势一样,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但从陆架外缘的转折处坡度急剧增大,进入到冲绳海槽西侧大陆坡,①冲绳海槽以东为琉球西侧岛坡。东海油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海大陆架坳陷带、钓鱼岛陆架边缘隆褶带以及冲绳海槽坳陷带。②

中国在东海面临同韩国和日本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边界的问题,而日韩之间也需要划界。此外,在东海北部还存在确定三方划界交叉点的问题。中韩和中日划界大致以北纬30°线为界。中日划界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海岸与日本琉球群岛相向海岸之间进行。两国自1995年开始进行海洋法磋商,但迄今为止在划界问题上分歧依旧。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核心是冲绳海槽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双方在划界原则上的严重分歧。中国主张“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公平合理原则”,而“等距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限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不应把这种方法规定为划界的原则”。③ 1996年中国在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1982年公约)时声明:“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④而1998年颁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同样规定“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⑤就东海大陆架划界而言,中国主张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而非日本岛屿的自然延伸,因为冲绳海槽构成了两国大陆架之间的天然界线。而公平的划界结果就是要实现自然延伸原则。因此,应当以冲绳海槽,而不是中间线作为两国的大陆架边界。相反,日本是一个传统主张按照中间线划界的国家,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属于“中间线”集团,其1996年颁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如果日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从日本基线量起的中间线,则中间线(或日本同外国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外部界限的那一部分”。⑥就冲绳海槽而言,日本认为它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足以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因此主张以中间线为界。不仅如此,日本在1974年1月30日同韩国签订的《日韩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中单方面将其划定的中日假想中间线作为开发区朝向中国一侧的界限。⑦那么,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东海究竟应当如何划界呢?

二有关海洋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一)海洋划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公平解决

中日两国都于1996年先后批准了1982年公约,⑧因此有关海洋划界问题应适用该公约的有关规定。然而,由于海洋划界问题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一个存在严重分歧的“核心问题”,为避免会议破裂,公约的有关划界条款“有意识地尽量避免含有实质性内容”。⑨结果,1982年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划界的第74条和关于大陆架划界的第83条第1款都只规定,海洋划界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国际法院1985年在“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中评论说:“《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未设计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遵循的方法”。⑩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海洋划界必须以获得公平结果为其最终目的,而且公平的划界结果“必须是有关国家间协议的产物”。(11) 因此,“不顾其他国家的立场,企图用单方面行动确定国际海洋边界的行为是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12) 同时当然也是违反公约上述要求的。

(二)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是海洋划界的习惯法

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主要是由国际法院在仲裁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13) 它要求划界“应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以期达到公平结果”。(14) 该规则包含三个基本规范:一是和1982年公约一样强调结果公平;二是要求适用公平原则;三是应考虑一切与划界有关的情况。就第二项基本规范而言,国际法院在其审理的第一起海洋划界案件——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就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公平原则,即“协议不成时则应按照平分重叠区域的办法解决”。

(15) 国际法院分庭1984年在“缅因湾案”中重申了这一原则,认为其“本质上是公平的”,(16) 强调划界的“基本标准”是“在考虑案件特殊情况的同时,对当事国向海延伸的重叠区域,原则上要加以均分。”(17) 这里的“重叠区域”指的是“权利重叠区域”,即有关各国依据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基础所能主张的最大海域界限之间的重叠部分。对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言,其“权利重叠区域”一般为有关国家从各自海岸量起200海里界限之间的重叠海域。(18) 但大陆架划界中的“权利重

叠区域”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大陆架是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19) 因此领土自然延伸原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最早的权利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出现的影响,如今沿海国可以对从其海岸量起直到200海里的大陆架提出权利主张,而不论自然延伸是否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距离标准”。(20) 这一发展将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基础从之前唯一的自然延伸原则变为如今的自然延伸加距离标准。就划界而言,距离标准的出现使得那些以前由于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断而不需要划界的大陆架区域如今也出现权利的重叠了,即由距离标准和自然延伸原则所引发的权利重叠。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划界同那些完全由距离标准所引发的权利重叠或共处单一大陆架的划界是不同的,因为它需要均分的“权利重叠区域”是一国自然延伸界限和另一国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而不是从有关国家各自海岸量起的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或是两国海岸之间的区域。在划分此种大陆架边界时,为了确定是否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断以及自然延伸的界限,就必须要考虑地质和地貌因素这些“同大陆架法律制度有关”的情况。(21)

(三)等距离不是划界原则,而只是一种划界方法

等距离是一种便利的制图方法,适用等距离方法所画出的线就是“等距离线”,它在海岸相向的情况下一般被称作“中间线”。最早将等距离方法正式引入海洋划界的是1958年《大陆架公约》。其第6条规定,如果有关国家不能就大陆架划界达成协议,“除因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外”,海岸相向国家应“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间线为界线”(即海岸中间线),而相邻国家间的界线则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等距离原则决定之”。很清楚,该条的意图绝非要规定一个独立的“等距离原则”,而是要规定一个受“特殊情况规则”限制的等距离规则,“即结合起来的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22) “由于特殊地理结构,适用等距离规则往往产生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划界结果”,而“‘特殊情况’这个条件的作用是保证公平的划界”。(23) 因此,只有当不存在“应另定界线”的特殊情况时,该规则才要求使用等距离方法划界。而且,“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是一个只对缔约国有拘束力的条约法规则,由于中日两国均未参加1958年《大陆架公约》,因此两国间划界并没有义务适用这一规则。

就海洋划界习惯法而言,国际法院和仲裁机构反复强调“没有单一的、强制性的划界方法”,(24) 等距离既非一种强制方法,也不比其他划界方法优先,而是否使用该方法取决于它“是否适于实现公平划界的目的。”(25) 国际裁判机构之所以对等距离方法采取如此态度,原因很简单,因为等距离不是基于自然延伸思想的“大陆架基本学说的天然伴随物”。(26) 等距离的思想基础是邻近,而自然延伸“并不含有禁止任何国家在距离他国海岸更为接近的区域行使大陆架权利的规则”。

(27) “如果一定的海底区域不构成一个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或说最自然——的延伸,那么,即使该区域距离比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土更近,也不能被认为属于该国”。(28) 因此,当发生重叠的大陆架权利分别基于自然延伸原则和距离标准时,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等距离方法划分大陆架边界就将产生不公平结果,因为它只均分了有关国家海岸间的距离,而未能均分两国的“权利重叠区域”,从而把属于一国的大陆架区域划给了另一国。就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言,虽然等距离是较经常使用的划界方法,但僵硬的适用同样会造成不公平的结果,(29) 因此仍需要时时根据各种有关情况进行调整。迄今为止,在国际法院审理过的7起海洋划界案中,只有2002年“喀麦隆诉尼日利亚案”(30) 1例采用了严格的等距离边界。而各国划界实践中也很少采用等距离界线而不加调整。在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划界习惯法中同样不存在所谓的“等距离原则”。三冲绳海槽中断了中日领土间的自然延伸

冲绳海槽是自日本九州西经琉球群岛至我国台湾东北的弧形海槽,形同舟状。海槽南北长648海里,宽19—80海里,槽底平均宽56海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海槽北浅南深,北部最深894米、中部1188米,而南部深达2700米。(31) 海槽内水深1000米的海床超过总面积的一半,水深逾2000米的海床也占1/5左右。冲绳海槽隔着琉球海脊与琉球海沟平行,海脊的顶端冒出海平面形成琉球群岛。(32) 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作用取决于能否证明这一特征构成了中日两国领土自然延伸的中断。因为“为划界的目的,只有存在着大陆架的分离,对于自然延伸规则的引用才能是有效的”;而“如果大陆架被认为是连续的,那么根据现今国际法,人们便再不能有效地引用任何特征来支持其关于自然延伸原则并旨在为一个确定自然分界的划界提供依据的主张”。(33)

那么,如何判断自然延伸的中断与否呢?虽然1982年公约没有对“自然延伸”这一概念下过定义,但司法和仲裁判例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某些指引。特别是1969年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为了阐明自然延伸的概念,考察了挪威海槽。该海槽位于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边缘,从斯卡格拉克海峡尽头起到北纬62°止,深235—650米,长约430海里,宽度从南部的30海里到北部的70海里。国际法院指出,被该海槽“同挪威海岸分隔开来的北海大陆架区域在任何自然意义上都不能被说成是邻接该国海岸,或是其自然延伸”。(34) 考虑到国际法院当时是以相当肯定的语气做出这一判断的,据此推论,那些比挪威海槽更明显的地貌特征无疑应被视为中断了有关国家间的自然延伸。而且,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判断某个地貌特征的性质也是国际法律程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1977年仲裁法庭在“英法大陆架案”认为:“同北海的挪威海槽相比,只能将它们(赫德海渊——赫德海渊断层区)看成是陆架地质结构上的小断层”,因此不能影响划界地区“大陆架

的基本完整性”。(35) 而1982年国际法院在“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中否定突尼斯关于的黎波里塔尼亚海沟构成两国间“一条真正、自然的海底边界”这一主张的理由是:“像赫德海渊这一实质特征在1977年法国—英国大陆架划界仲裁案中都没有赋予如此重要性”(36) 而缅因湾案的分庭为了支持其有关东北水道这一最受重视的地貌特征“不具备标志着两个不同地貌单元之间的分界线的真正海槽的特点”的结论,也指出:“存在明显得多的特征的情况,如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的赫德海渊和赫德海渊断层区,它们的存在没有妨碍仲裁法庭得出如下结论:这些断层没有中断该陆架的地质连续性。”(37) 因此可以说,只要冲绳海槽比挪威海槽的特征更加显着的话,就有理由得出冲绳海槽中断了中日两国在东海的自然延伸这一结论。

表一冲绳海槽与挪威海槽地貌特征之比较序号名称长(海里)宽(海里)深度(米)周围水深(米)

1 挪威海槽 430 30—70 235—650 小于200

2 冲绳海槽 648 19—80 894—2700 90(平均)

上表清楚地显示出,冲绳海槽的地貌特征比挪威海槽显着得多。不仅如此,两者地质构造的情况也迥然不同。包括挪威海槽在内的整个北海下面都是陆壳,而冲绳海槽底部的地壳厚度为18.5—22公里,(38) 属于陆壳向洋壳过渡的构造带,并且陆壳特点少而洋壳特点多。(39) 其西侧属于陆壳,厚度达30公里以上;而其东侧琉球岛弧的地壳则薄得多。这样看来,如果说挪威海槽中断了挪威海岸向北海的自然延伸的话,那么地质、地貌特征比它显着得多的冲绳海槽无疑中断了日本琉球群岛向东海的自然延伸。因此,直到冲绳海槽的东海大陆架完全是中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四东海划界不应以海岸中间线为界中日两国处于两个分离的大陆架,而非“共大陆架”的事实对两国间的大陆架划界具有决定性影响。冲绳海槽的存在使得“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等距离方法不适宜中日大陆架划界,(40) 因为这样的等距离线只平分了两国海岸间的距离,而没有平分两国的“权利重叠区域”,即冲绳海槽轴线和日本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事实上,海岸中间线将位于“权利重叠区域”中间线的中国一侧,同时也就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根据1982年公约所享有的主张直到冲绳海槽的构成其领土自然延伸的全部大陆架的权利。因此,以海岸中间线为界将完全违背公平划界的要求。相反,如果适用国际法院所强调的“平分重叠区域”这一公平原则,那么东海的大陆架边界应当是一条位于冲绳海槽轴线和日本200海里界限线之间的等距离线。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先例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划界。

印尼/澳大利亚在阿拉费拉海和帝汶海的划界与中日东海划界十分相似,两者都是相向国家间的划界,都存在着显着的地貌特征,而且冲绳海槽与帝汶海槽的基本情况也大致相当(参见上表),然而后者在印尼/澳大利亚间的一系列划界中都被赋予了重要作用。帝汶海槽距帝汶岛以南25—50海里,其轴线大致与帝汶岛的南部海岸平行,宽达70海里,最深2380米。澳大利亚认为该海槽切断了澳大利亚与帝汶岛之间的大陆架,因此主张以海槽轴线作为两国大陆架界线。而印度尼西亚则认为两国间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架,帝汶海槽只不过是这个单一大陆架上偶然出现的海底洼地,因此主张使用中间线。(41) 经过谈判,两国1972年将大陆架界线定在帝汶海槽轴线和中间线之间,并且更靠近帝汶海槽轴线,从而将争议地区的80%划给了澳大利亚。(42) 1989年两国在“帝汶缺口”(43) 设立共同开发区时又将帝汶海槽轴线作为开发区的北部界限。(44) 而1997年两国将海床边界向西延伸时再次赋予了地貌因素以重要作用。(45) 从点A49开始,海床界线与基于中间线划定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分离,位于后者以北,更靠近印尼海岸。而从点A51到点A79的海床边界则是一条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边外部界限和印度尼西亚200海里界限线之间的等距离线。这样,大约1800平方海里的海床和底土距离澳大利亚的最近领土超过200海里,而距离印度尼西亚却不足200海里。(46) 中日大陆架划界可以参考的另一个重要先例是1974年日本和韩国建立共同开发区的实践。与中日东海划界面临的困难相似,韩国在东海同样主张适用自然延伸原则划分与日本的大陆架边界,而日本则同样坚持按照中间线划界。由于分歧严重,两国1974年只就划分北部大陆架边界达成协议,(47) 而在涉及冲绳海槽的南部大陆架建立了一个面积约24092平方海里的菱形共同开发区。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区的大部分位于日韩假想中间线的日本一侧。(48) 这一先例具有重大意义,它说明日本同样认为在东海大陆架划界时应当考虑冲绳海槽的存在。

除大陆架划界外,中日两国在东海还需划分专属经济区边界。然而,由于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基础只有距离一个标准,因此专属经济区划界中并不需要考虑地质、地貌因素。1992年“加拿大/法国案”的仲裁法庭指出:“当案件的目的是对大陆架及其上覆水域进行单一的、全方位划界时,海床的自然结构就不再重要了”。(49) 因此,要使冲绳海槽在划界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像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划界那样分别为海床和上覆水域划界。这当然极有可能导致两条不同的界线,因此两国还需要就有关重叠部分的管辖权分配问题做出安排。(50)

就中日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言,虽然同大陆架划界相比,海岸中间线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画中间线所需的基点必须由双方协商确定,而绝不能由一国单方确定后强加于另一国。协议划界是位于包括“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在内的“所有其他”划界规则之上的“首要规则”。(51) 其次,鉴于双方有关海岸线长度之间存在重大差异,专属经济区界线也不应是一条严格的中间线。在划界海区,中国一侧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岸线长度为748公里,而日本琉球群岛面向东海一侧的海岸线长

度仅为415公里,(52) 比例为1.8∶1(中∶日)。从国际法院和仲裁法庭的划界实践来看,如此悬殊的海岸线长度差别足以构成修改中间线的充分理由,从而将更大的海域划归中国。国际法院和仲裁法庭一直强调公平的划界应当在归属于有关国家的海域面积和各自海岸线长度之间产生一个“合理的比例”。(53) 而在1984年“缅因湾案”中,美加两国的海岸线长度之比虽然仅为1.38∶1,但国际法院分庭仍然认为这一差别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为修改等距离线……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因此将中间线做了有利于美国的调整。(54)

五结论

海洋划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关国家通过协议实现公平解决。一国企图单方面确定国际海洋边界并将之强加于对方的行为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就中日东海划界而言,由于冲绳海槽中断了两国领土在东海的自然延伸,因此公平的大陆架划界结果应当是一条位于冲绳海槽轴线和日本200海里界限线之间的等距离线,而不是日本所主张的两国海岸间的中间线。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可以海岸中间线为基础,但有关基点必须由双方协商确定。同时,鉴于两国有关海岸线长度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因此应当将中间线做有利于中国的调整。基于上述分析,日本在东海单方面划定的中间线是毫无国际法根据的,而其基于这条非法界线提出的对东海海底资源的主张,以及对我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指责,当然也就都是没有法律根据的了。

关于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基本构想

一、大陆架的概念及划界原则

大陆架的概念有地理学上的概念和法律上的概念之分: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是指从海岸向海洋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区域。所谓大陆坡,是指地理学上的大陆架外侧,坡度急转直下,水深可达3000米左右的区域:法律上的大陆架,按《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给出的定义,是指:“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1]

大陆架的划界,是指法律上的大陆架的划界,即是指沿海国依据国际海洋法确定其大陆架界限的活动。根据《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第5款、第6款的规定:如果全部自然延伸(即地理学大陆架的宽度)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如果全部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的,无论采用《海洋法公约》允许的何种方法确定的外部界限,都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2]。

相邻或相向沿海国之间大陆架界限的确定,在《大陆架公约》第6条作了如下规定:相邻或相向国家大陆架的疆界应由两国之间协定予以解决,在无协定的情形下,除根据特殊情况另定界限外,疆界应适用等距离线(中间线)予以确定。[3] 以上是国际海洋法对大陆架划界的基本规定。由于世界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影响大陆架划界的因素很多,因此,国际社会在解决大陆架划界问题的过程中,依据上述基本规定,结合各国具体情况,逐步探索了一些大陆架划界的方法,总结出一些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然延伸原则、公平原则、协定原则、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和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原则等。这些原则对解决中日大陆架划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

二、大陆架划界诸原则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以上诸原则是国际社会在解决大陆架争议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其产生的条件不尽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有时在处理某些大陆架划界争议时甚至相互冲突。因此,有必要对上述诸原则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1.自然延伸原则。所谓自然延伸,是指海岸向海洋大陆坡的自然延伸,即是指地理学上的大陆架的自然延伸。所谓自然延伸原则,是指一国大陆架的宽度即以其海岸自然延伸的宽度为准。根据《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自然延伸原则只能适用于一国大陆架与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大陆架不相重叠,并且自然延伸部分达200海里以上,同时又不超过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的情况。

2.协定原则。当相邻或相向沿海国的大陆架相互重叠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原则是协定原则,即由相邻或相向沿海国通过协商一致来确定各自大陆架边界。此时,自然延伸原则地位下降,处于从属于协定原则的地位,即它只是各国的协定过程中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而非首要原则。

3.公平原则。大陆架相互重叠的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因大陆架划界争议而相互协定,或协定不成而由国际法院或国际仲裁机构裁判时,公平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为坚持公平原则,就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大陆架划界的各种因素和相关原则,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采用适当的划界方法,以获得公平的结果,实现公平的目的。

4.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若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大陆架相互重叠,当事国之间无划界协定,也没有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时,则应当有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该原则实质上是公平原则在上述特定条件下引申出来的一个原则。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

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公平原则,并受影响划界的、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的制约。

5.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原则。一切有关情况,是指足以影响大陆架划界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大陆架公约》第6条所指制约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的特殊情况。根据国际社会解决大陆架划界争议的实践,应当考虑的特殊情况主要有:划界区域范围、海岸地貌、海岸线长度与大陆架面积的比例、近岸岛屿的存在和位置、历史性权利、经济开发、沿岸地区与岛屿人口密度情况、大陆架自然延伸的情况等。和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一样,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原则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公平原则。

综上所述,大陆架划界诸原则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如果一国大陆架与相邻或相向沿海国的大陆架不相重叠,并且自然延伸部分达200海里以上,同时又不超过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时,应当适用自然延伸原则;如果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大陆架相互重叠,解决划界争议的首要原则是协定原则;如果因大陆架相互重叠发生划界争议而由各国相互协定,或协定不成而由国际仲裁机构或司法机构裁决时,在协定或裁判过程中,公平原则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而自然延伸原则、等距离冲间线原则、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原则等都是从属和服务公平原则的辅助性原则,同时也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其中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只能在没有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的制约下才能单独选用。

三、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基本构想

中日两国隔海相向。分隔中日两国的东海海域十分辽阔,海底2 /3为大陆架。在东海海岸紧靠日本琉球群岛西海岸处,有一道横贯南北的大海沟。海沟北端水深894米,南端水深2700米[4]。这里就是冲绳海沟,它将中日两国陆地领土向海底的自然延伸切断,成为两国地理学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由于从中国东海岸到日本琉球群岛西海岸之间的距离大都不足400海里,所以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存在着划界问题。我方的观点是,应当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按此观点在中日东海大陆架的界限应在从中国东海岸向西约370海里处[5];日方的观点是,应当按等距离/中间线划界。按此观点,中日东海大陆架的界限应在从中国东海岸向东约180余海里处[6]。双方观点相去甚远。因此,至今未达成协议。于是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兼顾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先分别按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各划一条假定线,然后再取这两条假定的中间线,以此中间线为基础,再综合考虑两国有关特殊情况(如涉及该大陆架划界范围的两国海岸线的长度、人口密度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笔者拟就以上几种观点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构想。

由于两国相向距离大都小于400海里,而中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部分大都超过350海里,日本陆地领土自然延伸部分远小于200海里,完全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显然与《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不符,于法无据。又由于在涉及划界的范围内1)两国海岸线长度比例悬殊,中国在这一范围内基本上是大陆海岸,而日本在这一范围内只是一些小岛屿,中国海岸线远长于日本海岸线;(2)中国在这一范围内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日本在这一范围内的岛屿上的人口密度,而人口密度反映了对资源需求量的不同;(3)在这一范围内,中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面积远大于日本陆地领土自然延伸面积。考虑到这一特殊因素的存在,如果完全按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不仅违背《大陆架公约》第6条的规定,与国际社会解决大陆架划界争议的实践亦不相符。

至于第三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根据第三种观点确定的两条假定线于法无据。理由如下:其一,中国陆地领土向东海延伸部分大都超过350海里,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分析,己不适用自然延伸原则。根据《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既使中日大陆架不重叠,超过350海里部分亦不应予以考虑。因此,以自然延伸原则确定的假定线于法无据。其二,以两国海岸线之间的中间线为假定线亦于法无据。根据《大陆架公约》第6条的规定(详见本文第二部分),采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的条件之一是不存在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但如前所述,影响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特殊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

那么应当如何确定中日东海大陆架的界限呢?笔者认为应按以下方法确定:

中日均是《海洋法公约》成员国,均受该公约的约束。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的规定是在第76条,因此应当以该公约第76条规定为法律依据,结合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两国大陆架界限。根据《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如果陆地领土全部自然延伸不超过200海里的,扩展到200海里;如果全部自然延伸等于或超过350海里的,也只能以350海里为界;如果全部自然延伸在200海里至350海里的,以其自然延伸终了处为界,以此确定大陆架处部界限(中日东海大陆架基本上不存在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的划界问题)。如前所述,中国陆地领土向东海的自然延伸大都超过350海里,日本陆地领土向东海的自然延伸远小于200海里。现假定中日东海大陆架不相互重叠,依据《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中国东海大陆架的界限应当在距其东海岸向西约200海里,以此为第二条假定线然后以这两条假定线的中间线作为中日东海大陆架的临时分界线。以此为基础,再综合考虑其他特殊情况(例如两国相关的海岸线长度、人口密度等)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确定中日东海大陆架的界限。

以上划界方案以《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为出发点,有国际法的依据,同时又兼顾了自然延伸原则和中间线原则,并

适当考虑了影响划界的其池特殊情况,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划界方案(注:该方案是在暂时搁置钓鱼岛争议条件下的划界方案)。

关于中日东海争端

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中方一直没有承认。中方认为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但是,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于今年8月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同中国的春晓、断桥以及冷泉同属一个油气田,面积大约为400平方公里的海域试开采石油气,并将中国的这三个油气田的名字分别称为“白桦”“楠”和“桔梗”。

一.关于日中中间线

根据“圣地亚哥宣言”的内容规定,由领土向外延伸200海里之内,属于所有国家的排他性经济区(经济专属海域),1960年之后的《国际海洋法条约》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也是如是规定。但中日之间的海域宽度并不足400海里,最宽处也只有360海里,所以无法完全兑现这一规定。日方借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以及旧“大陆架条约”第6条的规定,认为两国在划定距离不足4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分界线时,要以双方等距离的中心线进行划分,就便是日方所强调的“中间线”原则。日方早在1982年开始,曾数次向中国方面提出了此原则,希望正式界定两国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分界线。中方显然一直不认同日方的说法,但当时因为邓小平访日的成功,两国关系正在进入全面发展期,日方对华的大量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正在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两国的政治、经贸关系正处于后来被称之为“日中蜜月期”的良好发展阶段,为不使这种关系遭到阻碍和破坏,中方选择了回避的态度,在此问题上未给日方明确的答复,就连钓鱼岛也采用了“搁置原则”,而日本政府的理解是“中方默认了中间线原则”,这就为日后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产生的纠纷埋下了根源。

二.东海的油气储量

东海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相信,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推算,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量就高达1095亿桶,几乎与伊拉克的原油储量相当。金、银、钴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5000年,锰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1000年,天然气储量可供日本使用100年[45]。还有丰富的、被认为可代替石油资源的“可燃冰”以及蟹、虾、贝类等深海渔业资源。

三.关于油的争端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

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四.双方主张

中方提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在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上一直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立场,早在04年6月就曾提议与日本联合开发东海天然气田,虽然中方开发的东海油气田位于不存在争议的中国近海,但中方还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主动建议双方就东海问题举行磋商,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寻找解决争议的途径。如何解决争议?中方认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应根据公平原则开展谈判。首先就要考虑海洋地理因素,东海中方一侧是亚洲大陆,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日方一侧是岛链。在这种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日方如要求将东海对半分显然有悖“公平原则”。然而日本一直对中国的提议表现出消极态度。

日本宣称两国谈判划定边境线。日方认为大陆架的边境线是主权问题,必须要慎重处理。首先希望两国早日确定谈判划定边境线。要将这个问题交到国际法庭也需要两国间达成协议。认为中方指出(在中国本国海域进行开发)不会影响到日本方面,但这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国际上处理边境线争议问题一般是双方坐到谈判桌前相互交换信息。然而,日方提出的要求中国停止春晓油田开发并提供相关勘探数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也在05年6月就曾表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中国有关气田包括春晓气田的开发完全是在中国近海,而且这些近海也是与日方无争议的,是行使自己主权权利的正常活动。

六.“大陆架原则”还是“等距离原则”?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依海岸基准线向外延伸200海里的海域为该国的经济专属区。而东海最宽处仅360海里,自然产生了至少40平方海里的大片争议海域。日本方面一直以来认为,东海划界应该采取中间线原则,一国一半的解决办法,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陆架交错的国家应该经过协商解决划界问题,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则依照中线原则。对此,中方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在中日的问题上并不需要依照这个原则,因为中国的大陆架一直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中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大陆架的边缘是2500米的等深线,而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伸延到冲绳海槽,即在水深2940米的断层戛然而止,所以所谓的共享大陆架根本就不存在。紧接着,日本又提出了新的理由,认为其东面的海槽马里亚纳海沟10000多米深,所以它的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因此,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这种划界的各执一词也是日本不愿意放弃钓鱼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钓鱼岛位于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在日本本土的西边,如果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那么很自然的,中日两国就属于同享大陆架,中国在这一大陆架上的排他性权力就会消失。

七、个人观点

首先,先划界,再商议开发。

在这一点上,虽然日本的企图并不是善意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恶意的,但其“先划界,后研究开发问题”的方法我却不反对!因为我认为,一旦划定界限,也就是界限予以确定,那么只我们在界限之内开采,日本就无法提出异议,即使其提出“吸走”油气资源一说,也不会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就如1989年萨达姆进攻科威特时以此为理由不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一样!而在划界问题上,我觉得如果是真正的公平原则,应该采用“成比例原则”。就是“以海岸线长度与海域成比例”原则进行划界。成比例原则是近年来在海洋划界中广泛使用的原则,具体指一国大陆架面积与其海岸线长度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体现大陆架划界的公平,它实质上也体现了国际法院所认可的“陆地主宰海洋”原则。例如,在1984年美国加拿大缅因湾划界案中,美国主张“成比例”原则,加拿大则主张使用“等距离”方法。国际法院分庭认为,美国在缅因湾周围的海岸线比加拿大长(美国海岸线全长284公里,加拿大为206公里,比例为1.38:1),为此纠正了加拿大主张的等距离方法。1992年法国与加拿大在密克隆——圣皮埃尔划界案中的处理也表明,海岸线长的应多分海域,小岛则要少分海域。中日两国海岸线(浙江和福建的海岸线大大长于相向的日本琉球群岛的海岸线)以及人口相差悬殊,海域划界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要顾及生存权与发展权。在具体划分界线时,可考虑沿北纬30度把东海海域分成南北两个区,在北区,由于中日两国海岸线

大体上相类似,因而在此区域可不完全排除适用等距离方法;在南区,中国东海的海岸线长达900公里,而日本琉球群岛面向东部的海岸线总长度仅为380公里。按照成比例原则,中日在这一区域的大陆架比为64.3:35.7[59]。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在东海划界中分得的海域面积超过日本是合理的,也是公平的。

第二就是在东海争端问题上,中日共已进行了四次磋商,仍未获得圆满解决,我认为可以考虑通过国际法庭等法律途径解决争端,从国际法庭以往的判例来看,在大陆架划界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总体而言,能够依据国际法并考虑到当事国相关的各种因素。例如,海岸线长短、人口因素等。而且,从客观实际看,中日两国因存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纠葛,双方国民感情异常复杂,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任何细微动作都可能给两国关系带来影响,特别是在钓鱼岛已被日本非法控制的情况下,我觉得中国如果再不采取法律措施,不仅可能会被日本曲解,甚至可能会让国际际社会认为是间接放弃对钓鱼岛的主权权利,到那时候,中国就真的是要失去钓鱼岛了。所以,我觉得,对中国来说,以法律手段解决东海争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要想彻底解决中日东海争端,必须找到争端的症结之所在.资料表明,中日围绕东海油气开发问题的首次纷争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不少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在东海海域划界上煽动反华情绪,但日本政府则一直采取温和的立场。原因有二:首先,第一次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造成重大打击,日本认识到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中国的石油生产正处于增长阶段,日本尤其重视来自中国的石油,中日双方基本上维持着供求关系.而且,当时中日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日本对华能源政策的政治基础。其次,日本把从中国进口石油作为对抗外国石油公司的一张牌.当时日本的石油进口操纵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日本经济界怀疑这些公司和“欧佩克”暗中联合,有意抬高油价,损害日本利益。如果能大量进口中国石油,日本就可赢得与外国石油公司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基于以上战略考虑,日认为只要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石油,日就应尽量回避在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冲突。而近来中日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的争端持续升温,反映出日本在对华能源政策上的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国际石油价格飚升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油气对日本来说已经丧失了利用价值。自70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大力进行技术研发,节能大见成效,已成为世界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由于实际资源有限,加上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石油消费的激增,中国已成为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日之间在能源问题上由互补转为竞争关系。东海油气田之争,不仅仅是油气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争夺,也体现出日本对华能源战略的长远考虑:一是日本缺少油气资源,占有东海油气,就可以控制未来东亚油气资源供给源。二是瞄准未来中国能源发展前景,希望借助中国市场振兴国内能源产业。目前比较中日两国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日本明显处于上游,其不仅具有资金、石油运输、石油开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在成品油精炼、环保型能源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石油精炼能力近5000万吨,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2成以上,为此,日本力图通过扩大与东亚国家的石油贸易,有效消化石油精炼能力,而未来5—1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量将大副增长,南部沿海城市的石油制品进口不断增加。通过以上资料不难发现,东海石油争端追根究底是两国利益的冲突,而非表面上所看到的权利纠纷。日本主张的国际法上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只是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手段。即使我国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日本也还是会找其他借口。当然我并不是说法律是无用的,只是对日本这样一个狂妄自大的国家恐怕不太适用。因此只有努力发展经济,使中国成为让日本崇拜的国家(日本向来崇拜强国、歧视弱国),当我国的国力强到足以震慑日本时,东海争端也就“不攻自破”了。但发展经济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目前对日本采用温和的外交手段,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无疑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

·陈彩云:中日东海争端解决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日本如此富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的原因。诚如《狼图腾》所说,日本是个岛国,国内资源极其匮乏,大和民族自古就是海洋民族,干的是航海打鱼、海上游猎、海上贸易、倭寇海盗的勾当,海洋的飓风、巨浪和鲨鱼,使得在这种行业中历练出来的民族,性格更强悍,眼界更宽阔,足迹也更遥远,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更广泛,同时也极具狼的狡诈贪婪善变坚韧积极进取的性格,日本在二战之后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狼一样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的农耕土地太广阔太深厚,近来的“地大物博”常遭批判,但是基本的自给自足还是可以的,于是近代的统治阶级便闭了关,锁了国,目光短浅,骄傲自大,近代中国终于成了文明羊。环境太安逸了,便容易滋生懒惰的情绪,当然了,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和如此富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的日本解决东海争端,传统的解决方式有三种:武力,通过谈判进行磋商,提交国际法院解决或者国际仲裁解决,不过我对这三种方式都持悲观态度。

首先,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尚未解决,贸然和日本进行武力冲突,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胜算不大,即使获胜,肯定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得不偿失。

第二种就是通过谈判进行协商,由于谈判是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的,大众舆论不允许政府的立场有任何的妥协,而如果每个国家都坚持自己的所谓“原则”,那么要想有结果简直是天方夜谭,谈判最重要的因素不就是相互妥协吗?

第三种方案就是提交国际法院或国际仲裁机构解决。

关于中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的合理性前面同学已有过较多的论述,我只想强调两点。

第一,根据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6条,强调协议划界是相关国家的首要义务,等距离方法的适用要受到“协议”和“特殊情况”的限制。虽然中日两国都没有参加这个公约,对两国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作为参考。日本单方面决定采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未考虑到冲绳海槽在划界中的作用,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我想比较一下冲绳海槽和帝汶海槽。

可以看出冲绳海槽与帝汶海槽相比,只是稍微短一些、窄一些和浅一些罢了。

帝汶海槽由于其本身的地质物理特征,在大陆架划界时获得了相应的法律效力。这个先例的存在,对东海大陆架划界时,衡量冲绳海槽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虽然司法判决不是法律渊源,但它们也是国际习惯形成的一个方面,反映了有关的国际习惯法原则和规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即使判决对中国有利,日本承不承认执不执行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既然争议如此的难以解决,不如暂且搁置,用东亚的油造福东亚人民,而不是让别的国家如俄国享受渔翁之利。

实力界定权利,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国力界定权利,大和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强者的崇拜和对弱者的蔑视,当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时,便再也不会受日本的欺负,所以我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便是中日东海争端解决之日。

·谭丽丽:我主要从“钓鱼岛”和“钓鱼岛”对东海大陆架划界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钓鱼岛不仅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而且从明朝初年就一直属于中国版图。钓鱼岛主权归属发生问题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及二战后美日非法侵占中国领土造成的。中国不仅不承认《旧金山条约》中日本擅自把钓鱼岛交给美国托管的规定,也坚决反对1971年美日签订《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划日归还区域的行为。1972年中日复交谈判中,双方同意把

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留待条件成熟时解决。问题还在于,在钓鱼岛对东海大陆架划界所起的作用问题上,中日间也存在分歧。中国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就钓鱼群岛的实际情况而言,除钓鱼岛及黄尾屿外,其他6个岛樵均不能维持人类居住,不能以其自身的资源维持其正常的经济生活,它可以拥有领海,但不享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因而不具有划分大陆架的效力。日本则认为钓鱼群岛有权拥有大陆架。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通过提升钓鱼岛的地位霸占钓鱼岛,进而以此为根据确立中间线方式和我国平分大陆架。

从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特殊情况”地位来分析,东海大陆架是顺着我国东部领陆的自然延伸,直达冲绳海槽的。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天然分界线,属于必须考虑的“相关因素”和“特殊情况”。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冲绳海槽整体呈由北东向南西倾斜的地势,中间被一系列横断裂分割成数段,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

海槽两侧地质构造的性质迥然不同。大陆架属于稳定性的大陆地壳,海槽则属于大陆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构造带,同大陆构造很少联系,具有较多的洋壳特点。正是基于冲绳海槽构成中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所以它的划界不适用中间线方法,只能适用“自然延伸”原则。

·徐楠:在这之前,我想应该先弄清楚日本所谓的冲神海槽作为大陆架延伸部分的偶然凹陷这一状况是否有理可循,既然已经叫做海槽,为什么还继续纠缠他以前的存在形式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弄清楚,可是上节课提出后老师没能有时间为我解答,在这里还请老师指教,谢谢老师了。下面是我的其他的一点观点。首先我赞同沈丁立同志的“国际争端谈判讲原则,讲利益,讲妥协”的方向。其次,我认为在具体细化看法上,我和沈丁立同志有比较大的分歧。在我看来中日东海油气争端,不只是能源问题,它更是一个东海划界主权问题,一个涉及日本干涉中国台湾问题的原则问题。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国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划界法,认为界限应该在大陆架消失的冲绳海沟。日本主张采用中线法,一边一半。

目前我国正在开发的“春晓”等油气田所在,在日本主张的中线的中国一侧,本来属于无争议地区。日本提出:因为这些油气田离开日本认定的“中线”太近,恐怕会由于海底地质结构原因,引起“中线”以东海底资源向南部海域地下流动的可能,因此它要求与中方分享中方已经取得的这一地区的海洋地质资料,以判断是否可能出现所谓的“虹吸”现象。

沈丁立同志的共同开发想法,是在日本主张的中线的日方,也就是想把日本主张的地区变成共同开发区。这样的想法,在日本方面看起来是日本退让了,妥协了,吃亏了。但是恰恰是日本圈套。日本单方面提出中线,就是以进为退,破坏中国的冲绳海沟划界法,把本来应该由中国独享的东海中线和冲绳海沟之间的资源,变成中日共享资源。这种共同开发开发法,也就是变相承认了日本过分提出的中线。对于我们的石油资源,还有海上战略安全空间,损失也很大。

还有,在东海划界问题上,还是对应日本利用所谓“周边有事法”染指中国台湾问题的一种表态。在东海问题上退让,会挫伤台湾同胞对祖国的信心,会加剧台独分子对日本的倾斜,阻碍中国统一大业。这点不能不考虑。沈丁立同志主张创造有利和平发展环境,我很赞同。但我认为,在东海即使中国越过中线开发,不意味着战争,不用担心因此破坏我国外部环境。相反,中日海上适当矛盾、对峙、摩擦,也是牵引中国海军建设,凝聚中国社会人心,转移国内矛盾的好方法。如果中国要在东海问题上的妥协退让,一定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情绪,一定要注意不能够破坏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在目前社会矛盾比较多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不能够因为东海问题,计划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安全危机。

切莫忘记,国民政府就是因为对日妥协问题,给中共制造很多支持者和崛起的空间。在妥协问题上,还要注意本次妥协带来的下次后果。比如,这次日本画一条无理的中线,中日妥协,日本获得了比较正常大陆架划分法更多的利益,下次日本尝到甜头,也会无中生有,再次制造出类似中线的不合理要求。其三,我认为,在中日问题上,双方都没有做好大规模冲突的准备,还都处于相互摸底、暗中较劲的阶段。和平时期大国的角逐,就在不知不觉中,就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较量。如果在小事上处置不好,会累积成为大的被动。具体到东海问题上,我主张不怕冲突,也不会有大的冲突,主张用积极进取的开发战略来先开发“春晓”等中线西侧油气田,再推进中线东侧开发。事实上破除中线,夺取更多谈判有利砝码。中日东海谈判,一定要谈。妥协的底线是“主权不让,日本可以在冲绳海沟靠近中方一侧作为外方合作合资伙伴进行开发,参照中国大陆中外合作合资企业管理”。

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与距离标准

摘要: 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是沿海国对其大陆架主张海洋权益的法律依据。 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6 第 76 条第 1 款规定了大陆架的权利基础。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 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划界的主要理由是基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出现和单一海洋划界的趋势, 以证明在 2 00 海里范围内距离标准已取代自然延伸原则成为大陆架惟一的权利基础。从条约法、习惯法和判例法的角度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有关条款及相关国际司法判例、国家实践进行考察, 不能得出 2 00 海里范围内距离标准已经取代自然延伸原则成为大陆架惟一权利基础这一结论。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应坚持自然延伸, 以公平原则解决划界争端。

关键词: 大陆架; 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 距离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出于对海洋资源的渴望, 国家对海洋的管辖区域已经从内水和领海扩张到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各国分割海洋的过程中, 随着 1982 年 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6 (以下简称 5公约 6 )的生效, 代表了全球海洋圈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 但 5公约 6是各国妥协的产物, 并未对国家间海洋主权权益的冲突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目前我国在东海面临着与日本之间大陆架划界及主权权益争端。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对大陆架权利基础作了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 200 海里, 则扩展到20 0海里的距离。0 5公约 6对大陆架规定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 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19 69年北海大陆架案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出现。[ 1] 55 5公约 6中第 56 条有关专属经济区、第 76条有关大陆架、以及第 74 条和第 83 条第 1 款有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的规定, 还有某些国家的单一海洋划界实践对自然延伸原则适用的影响很大。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划界主要是基于上述理由。1这对我国主张东海海洋权益影响巨大。目前的问题是, 自然延伸在习惯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 结合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单一海洋划界实践,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是否意味着在 2 00海里距离范围内距离标准取代了自然延伸而成为大陆架惟一的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之间的关系为何?

一、自然延伸原则在习惯国际法上的地位

一般认为, 大陆架的法律概念正式形成于1 945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的 5关于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政策的 2667 号总统公告 6(以下简称为 / 5杜鲁门公告 6 0 ), 并将大陆架的法律概念和 / 自然延伸 0联系起来。然而, 基于各冯洁菡: 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与距离标准国立场和利益的不同, 1958 年 5大陆架公约 6并未明确提及自然延伸, 而是规定了 / 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 0的 200 米水深和可开发标准。将自然延伸原则通过国际司法判例形式与大陆架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是 1969 年国际法院对北海大陆架案作出的判决。该案确立了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惟一权利基础, 即自然延伸原则, 1同时该原则也构成衡量适用公平原则划界结果是否公平的标准, 亦即一国的大陆架是其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而不侵犯另一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o对于自然延伸原则在大陆架法律制度上所具有的习惯国际法地位, 在判例法的发展中, 呈现出两方面的特征:首先, 自然延伸原则作为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所具有的习惯国际法地位在判例法中不断得到确认。例如, 在 1969 年北海大陆架案中, 国际法院认为 / 以自然延伸为基础的 5杜鲁门公告 6具有特殊的地位, 是有关大陆架问题实在法的出发点。0? / 沿岸国依据其对陆地的领土主权, 拥有对基于其陆地领土向海中自然延伸所构成的大陆架的权利是当然的、初始的。这种权利存在是宣言性的而不需创设。0?在 1977 年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 仲裁庭赞同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的结论: 任何国家的大陆架必须是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而不侵犯另一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在19 82年突尼斯 - 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 国际法院认为, 作为沿海国主张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已经是既有习惯法规则的一部分。其次, 在单一大陆架的情形下, 自然延伸原则不能作为划界标准。例如, 在 1977 年英法大陆架仲裁案中, 仲裁庭就大陆架的权利基础和划界规则做出了区分。仲裁庭认为, / 可以说大陆架的权利基础和划界规则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 例如主张自然延伸权利基础的大陆架在划界时主要考虑的是地质和地形因素, 而基于距离标准的大陆架在划界时首先考虑的是离岸距离, 而不是所涉及海床和底土的自然特征。0 [ 2 ] 109 / 但另一方面, 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自然延伸的概念提出了划界的需要, 但并未指明应当如何划界。0同时, 仲裁庭还指出, / 法庭的任务在于裁决大陆架的什么区域构成英国而非法国领土的法律上的自然延伸。在国际法上, 法律上的大陆架意味着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并不仅由地理上的自然事实所决定, 还需依据法律规则而确定 0。?笔者认为, 该案首先明确了自然延伸作为大陆架权利基础的意义, 同时也强调了自然延伸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地质意义上的, 还是法律上的。而对于自然延伸在划界中的作用, 仲裁庭的观点是 / 就划界而言, 自然延

伸说明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0?但仲裁庭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 / 划界问题之所以存在, 主要是由于两个或多个国家的领土靠近大陆架的单一连续区域, 亦即在地理上构成每个有关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à 因此, 在单一大陆架的情形下, 自然延伸不能作为划界标准。有学者认为, 这说明自然延伸并不是绝对的, 而应基于一切有关地理和其他情况基于公平理由而加以修正的。á19 82年突尼斯 ) ) ) 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进一步强调了大陆架的法律概念与其地质概念之间的差别, 并且认为在单一大陆架的情形下, 自然延伸并不必然提供适用于划界的标准。在该案中, 突尼斯和利比亚在诉讼请求中都强调自然延伸原则的重要性。并强调划界不应该侵犯另一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 划界应根据公平原则, 并考虑到所有相关情况。?lu 但法院注意到在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中, 并没有认为公平的划界和确定 / 自然延伸 0的界线是同义词。?lv 法院认为, 虽然自然延伸的确定, 可能在公平划界时起重要作用, 但 / 由于划界关联区域由两当事国陆地领域的自然延伸的单一大陆架构成。因此, 本案中自然延伸原则本身不能导出大陆架区域划界的基准。0由于两国共架, 法院认为, 尽管双方当事国的地质学家均宣称某一地区是其 / 真正的或明显的延伸 0, 但从法律上讲, 单凭或主要依靠对地质学因素的考虑是无法确定两国的大陆架区域的。1国际法院认为, / 地质学 0这一术语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 是指研究构成如其今天所显示的大陆台地的成分, 其二, 与明确现有的自然事实的起源相关。法庭同时强调, 在任何情况下, 海洋划界的法律只与第一部分有关。o同样, 地貌因素也无助于法院确定两国的自然延伸, 法院无法证明海床的明显分裂或中断, 能无可置疑地构成两个分离的大陆架界线, 或两个分离的自然延伸界线。? 法院得出结论: 由于两国共架, 因而两国都从共有的这一自然延伸中推演出各自对大陆架拥有主权, 所以, 确定各国所属的大陆架区域的范围应受国际法标准的支配, 而不受其自然特征的标准影响。?但国际法院也没有全盘否定自然延伸在划界中的作用, 而是认为, 自然延伸在划界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地理情况适于适用该原则时。?该案的影响是自然延伸应从属于公平, 亦即自然延伸应根据是否能够产生一个公平的结果加以衡量, 自然延伸可服务于划界的目的, 即划界的结果是否公平。自然延伸不再是目标, 而成为一种方法。[ 2 ] 169

二、从大陆架制度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关系看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条约解释首先采用的是客观的文本解释方法? ,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是因为 / 国际法的主要目的不是提供解决争端的理想方法, 而是防止争端的产生。0? / 一项国际协定的有效主要取决于受协定约束缔约各方的意愿或同意, 因此, 条约的解释就是一个试图建立同意约文内容的过程。0à 因此, 为确定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 我们首先要考察该条款所涉及问题 ) ) ) 即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关系 ) ) ) 在缔约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及缔约时的情况以查明缔约者的主观意图。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早期, 关于大陆架的范围以及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主要有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认为, 根据自然延伸原则, 大陆架可一直延伸至大陆边的外缘, 亦即可以延伸到 200 海里以外。大陆架制度无论是在 2 00 海里界限内还是界限外, 都是独立于专属经济区的制度。该观点的支持者主要是阿根廷、美国、印度等 1 3 个宽大陆架国家。第二种主张由内陆国和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以及日本提出, 认为由于已经建立了 2 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 因而应取消大陆架制度, 或规定大陆架不应超过 2 00 海里。第三种主张支持 200 海里内专属经济区制度的适用, 不过仍同意大陆架制度在 200 海里界限外适用。最终 1982 年 5公约 6中所规定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成为宽大陆架国家和地理不利国家利益博弈及相互妥协的产物。 5公约 6所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二者之间是独立的, 分别规定在 5公约 6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并且, 根据专属经济区制度第五部分第 56 条第 3 款的规定, 本条所载的关于海床和底土的权利, 应按照第六部分的规定行使。考察 1982 年 5公约 6 的规定, 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具有不同的权利基础、范围和法律制度。例如, 从范围上讲, 专属经济区的最大范围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 00海里, 而大陆架的最小范围是 200 海里, 最大不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 35 0 海里, 或不应超过2 500 公尺等深线外 100 海里。1从权利来源角度,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是固有的, 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 而沿海国必须经过宣告才能主张专属经济区。o从所涉资源角度,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涉及所有自然资源,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而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 主要以非生物资源为主。? 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国际法院在缅因湾案中所指出的, / 似乎只能说这两种制度的关系要么是分离的, 要么是混乱的, 但不可能是统一的。在大陆架制度上,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前半部分规定了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 ) ) 自然延伸原则, 即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结合专属经济区制度第五部分第 56 条第 3 款的规定加以分析: 首先, 在 200 海里界限内, 大陆架制度并未与专属经济区制度合二为一, 相反, 专属经济区制度仅涉及水体或上覆水域。其次, 如果 200 海里内大陆架的惟一权利基础是距离标准, 那么第 76

条第 1 款前半部分所规定的自然延伸原则就形同虚设, 5公约 6也根本没有必要规定第 5 6 条第 3 款, 因为第56 条第 3 款的真实意图就在于肯定自然延伸原则, 从而使那些超过20 0海里的宽大陆架国家保持大陆架的完整性。再次, 第 76 条第 1 款后半部分的目的, 实际上是为了协调大陆架制度和专属经济区制度, 为地理不利国即窄大陆架国家规定了距离标准, 即无论其在自然地质上的大陆架有多么狭窄, 在法律上, 这些沿海国都可将大陆架扩展至 20 0 海里。可见, 200 海里大陆架制度内的距离标准是为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制定的。此外, 综合考察 5公约 6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分别独立规定于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第56 条第 3 款、第 77 条第 3 款有关大陆架权利是事实存在和固有无需宣告的规定, 都说明 5公约 6 所规定的只是两种制度的共存和协调运作, 而绝不是 200 海里距离内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取代了大陆架制度。因此, 从条约约文的谈判历史和上下文来看,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为沿海国主张大陆架规定了两个权利基础 ) ) ) 即自然延伸原则和2 00海里距离标准, 对于宽大陆架国家而言, 可以依据自然延伸原则主张超过 200 海里的大陆架, 而对于窄大陆架国家而言, 可以根据距离标准主张最宽为 200 海里的大陆架。从条约的规定中, 我们不能得出距离标准已经取代自然延伸成为大陆架惟一权利基础这一结论, 反之亦然。从国际司法实践来看, 自 1984 年缅因湾划界案以来, 为专属经济区 (渔区 )和大陆架划定一条单一海洋边界的案例不断增多。例如, 2009 年罗马尼亚 ) ) ) 乌克兰黑海划界案中当事国双方就明确要求 / 国际法院确立一条单一海洋边界来划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之间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0?。 1 992 年法国 ) ) ) 加拿大海洋划界仲裁案、1 993 年格陵兰 ) ) ) 扬马延海洋划界案、1999 年厄立特里亚 ) ) ) 也门海洋划界仲裁案、2001 年卡塔尔 ) ) ) 巴林海洋划界案、2 002 年喀麦隆 ) ) ) 尼日利亚海洋划界案、20 06 年的巴巴多斯 ) )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划界案、2007 年的圭亚那 ) ) ) 苏里南划界案、2007 年的尼加拉瓜 ) ) ) 洪都拉斯在加勒比海地区领土与海洋争端划界案等, 都使用了类似的表达。从逻辑上讲, 这种表达方式恰恰传递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不是同一个制度这种信息, 在国际法上国家也不承担必须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确立单一海洋边界这一义务, 因此这些划界案本身的存在就足以驳斥日方/ 中日之间不存在大陆架划界, 只存在专属经济区划界 0的观点, 日本基于距离标准主张东海以中间线划界而罔顾海域的不同性质并无充分的法理依据。从国家实践来看,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可以采用两条不同的界线。例如, 197 8 年澳大利亚 ) ) ) 巴布亚新几内亚签订了托雷斯海峡海洋边界条约, 建立了海床和渔业管辖权的不同界线, 它们在大部分地方是一致的, 但在托雷斯海峡地区分开了, 由于该地区的地貌形状, 海床线的延伸从基线量起, 超过了2 00 海里, 反之, 渔业管辖权的边界线终止在 200 海里的地方。[ 4] 46再如, 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19 72 年签订的大陆架边界协定和 1 981 年的渔业监管和执行协定, 将大部分的大陆架划给了澳大利亚, 而在上覆水域则以中间线划定。因此, 不同的国家实践也足以说明专属经济区制度并未吸收大陆架制度, 距离标准并未取代自然延伸成为 200 海里大陆架的惟一权利基础。

三、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构成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对于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中规定的自然延伸原则和距离标准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考察以下案例:在 1 982 年突尼斯 ) ) ) 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中, 国际法院指出, 198 2年 5海洋法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包括两个部分, 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按照第 1 款的第一部分, 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是主要标准。在该款的第二部分, 200 海里的距离在特定情况下是沿海国的权利基础。1, , 它摆脱了自然延伸是惟一的权利基础这项原则。o笔者认为, 国际法院的这一解释阐明了第 76 条第 1 款所规定的内容及其意义, 亦即海洋法的发展已经表明主张大陆架的权利基础包括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但遗憾的是, 在该案中, 法院并没有进一步论证当不同国家分别基于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主张权利因而发生权利冲突时, 孰者优先以及应当采取何种划界规则。换言之, 法院回避了在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之间做出高下之分, 而是以当事国之间为单一大陆架为理由, 指出自然延伸原则不适用于本案。在 1 984 年美国 ) ) ) 加拿大缅因湾划界案中, 美国主张适用公平原则划界, 应考虑的有关情况包括不侵犯、比例以及在适当时应考虑自然延。伸而加拿大则主张, 自然延伸只有在 200 海里以外才具有相关性, 距离标准是渔区和专属经济区惟一的权利基础, 是 200 海里以内的大陆架的充分的权利基础。? 缅因湾案是第一起有关单一海洋划界的案例, 因此, 加拿大的主张是基于将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大陆架制度融合的理论, 但这一主张被法庭视为是加拿大试图把等距离变成一项真正的法律规则而遭拒绝。[ 1] 56在该案中, 当事国双方都承认包括缅因湾在内的整个北美大陆架的地质构造具有延续性, 在地貌上也构成完整统一的单一海床, 在这单一构造的海床上没有明显的高耸和凹陷之处可以被用来区分某一部分是美国海岸的自然延伸, 另一部分则是加拿大海岸的自然延伸。[ 4 ] 93因此, 法院同样是基于单一大陆架的事实而不是距离标准而认为自然延伸原则不适用于本案。在 1 985 年几内亚 ) ) ) 几内亚比绍案中, 仲裁法庭认为 / 根据 198 2年 5公约 6, 自然延伸并不是惟一需要被考虑的规则, 因为第 7 6条第 1 款后半部分规定了不足 20 0海里国家的大陆架

可扩展至2 00海里的距离标准。距离标准没有减损自然延伸, 但却缩小了它的范围。?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之间

没有先后之分。但为划界的目的, 只有在大陆架分离的情况下, 对自然延伸规则的适用才能有效。在本案中, 由于双方当

事国其各自海岸的自然延伸所形成的大陆架是同一大陆架, 因此自然延伸规则不适用于本争端。?显然, 该案同样

表达的观点是: 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没有先后之分, 自然延伸之所以不能得到适用, 原因在于双方争端所涉大陆架是共

架性质。在 1 985 年利比亚 ) ) ) 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中, 利比亚认为, 自然延伸是大陆架权利的法律基础, 只有自

然延伸才符合习惯国际法, / 距离标准 0不是实在国际法的规则。利比亚基于自然延伸提出了 / 断裂区 0, 主张

该断裂区构成了两国大陆架之间的根本中断, 因此应当按照这一断裂区的一般方向划界。?马耳他认为, 1 982 年

5公约 6 第 7 6条第 1 款的规定肯定了 / 距离标准 0在大陆架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性, 而自然延伸已变成一项空间概念, 在 200 海里距离内完全脱离了地质和地貌的特点, 只在 2 00 海里之外, 才具有自然的意义。?可以从自然延

伸的法律概念, 主要是从海岸的距离中找到大陆架权利的法律基础。1法院在判决中指出, 虽然本案只涉及大陆架划

界而不涉及专属经济区, 但后一概念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则却不能不考虑。国际法院认为, 正如 1982 年海洋法公约所显

示的,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这两种制度在现代国际法中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可能会有没有专属经济区的大陆架, 但却不

可能有没有相应大陆架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制度, 连同距离是其权利基础的规则, 经国家实践显示已成为习惯法的

一部分。在 200 海里内, 由于一国主张权利的大陆架同时构成其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内的海床和底土, 因此在大陆架划

界时应考虑的一个有关情况是该国专属经济区能允许的范围。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大陆架的概念已为专属经济区所吸收,

但其无疑标志着海岸距离, 这一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两个概念所共有的因素而言应赋予更重要的意义。o法院认为, 由于法律的发展使一个国家, 不管相应的海底地质特征如何, 都可以主张属于它的大陆架从海岸向海扩展到 200 海里, 因此在确定有关国家的法律权利或着手在其主张的地区划界时, 就没有理由对该距离以内的地质因素给与任何作用。? 解读国际法院的论点, 似乎可以得出距离标准取代自然延伸成为20 0海里范围内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同的权利

基础这一结论, 但是不可忽略法院得出上述论点的前提: 该案的地理特征是当事国双方所争议的海域最宽只有 1 83 海里, 亦即双方都是事实上的地理不利国家, 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按照距离标准去主张大陆架权利对解决双方的争端而言

才是公平的。而对于宽大陆架国家而言, 如果按照这种演绎方法, 就会导致必须将其大陆架割裂为两块, 在 20 0海里

距离内的大陆架根据距离标准主张权利, 对 200 海里之外的大陆架根据自然延伸主张权利。?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推

演结果。从该案的判决中无法推演出这样一个结论: 无论是宽大陆架国家还是地理不利国家, 在 200 海里范围内距离

标准都是优先适用的, 否则就会导致宽大陆架国家根本无法依据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主张其大陆架权利, 那么

该款所规定的自然延伸无异于形同虚设, 这很显然与该条款的谈判历史和意图不符。实际上国际法院在该案中也采取了折

衷的处理方法, 认为 / 这并非意味着自然延伸的概念现在已为距离标准所取代。它仅表明当从海岸量起大陆边不足

200 海里时, 自然延伸, 尽管其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已由最初的自然状态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 其部分由

从海岸量起的距离所决定, 而与下面的海床和底土的自然性质无关。因此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这两个概念并非对立而是

互补的, 二者都是大陆架法律概念中的基本要素。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不可否认大陆架的概念和自然延伸是紧密相关的。[ 5 ] 56依据陆地支配海洋的原则, 没

有自然延伸, 就没有大陆架法律制度的产生。从条约法角度考察,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是两个独立的制度, 二者存在的目

的和国家行使的管辖权并不相同, 在 200 海里范围内, 二者并未合二为一。在确定大陆架的权利基础问题上, 首先应

按照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前半部分的规定去确定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 亦即首先是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不管这个沿海国的大陆架是宽是窄。其次, 对于地理不利的沿海国, 根据第7 6条第 1 款后半部分的规定, 扩展到

200 海里的距离。亦即对于窄大陆架国家而言, 距离标准实际上是将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窄大陆架扩展为法律意义上的

200 海里大陆架。再次, 对于超过 200 海里大陆架的沿海国, 其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是自然延伸而非距离标准, 否则这些

国家就不可能对外大陆架主张权利。就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而言, 从权利的确定来看, 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至

冲绳海槽是完全符合 5公约 6第 76 条第 1 款和第 76 条第 5 款的。从习惯国际法考察, 自然延伸原则是习惯国

际法规则的一部分。作为大陆架的权利基础, 自然延伸原则确定的是一个国家对大陆架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结果在不存在划

界争端的前提下确定的就是一个国家大陆架的外部界限。1通过国际司法实践发展而来的判例法, 从未宣告自然延伸

原则的消亡, 而多是基于共架这一自然地质状况而未适用自然延伸原则。权利基础和划界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自

然延伸作为划界标准已逐渐为国际法院的判例所削弱, 但作为权利基础, 无论是协定国际法还是习惯国际法, 都承认自然

延伸原则。o1985 年利比亚 ) ) ) 马耳他案并不能说明距离标准已经取代自然延伸而发展成为习惯国际法, 构成大

中国陈述东海大陆架划界案

中国陈述东海大陆架划界案 2013年08月17日来源:新京报作者:涂重航 纽约时间8月15日,中国代表团就中国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委员会进行了陈述。划界可至冲绳海槽。 委员会将对该划界案进行初步审议。 陈述作为进一步审议重要依据

国家海洋局的官方网站上提到,中国在东海的大陆架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从中国领海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沿海国均应将相关科技资料等信息提交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同组织。陈述主要包括:沿海国重点阐述划界案所使用的数据、确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科学技术依据、划界案所在海域的海洋划界情况等问题。沿海国的陈述是委员会决定其是否进一步审议划界案的重要依据。 依委员会建议划定界限有拘束力 中国政府已于2012年12月14日向委员会提交了东海部分外大陆架划界案。《公约》规定,委员会应就有关划定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有确定性和拘束力。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介绍,各国代表团作出陈述后,委员会将举行闭门会议,对划界案进行初步审议。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彪称,划界案陈述,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展示中国立场和科学证据的机会,且从科学角度进一步强化了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事实,标志着中国东海大陆架划界不仅仅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在科学上也是无懈可击的。 昨日,有国际法专家称,这次我国首次向国际相关委员会提出我国东海大陆架终点在冲绳海槽,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次相当于我们将这一海洋主权主张公开化。 释疑:大陆架终点为何在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具有显著隔断特点 中国政府提交的划界案指出,地貌与地质特征表明,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冲绳海槽是具有显著隔断特点的重要地理单元,是中国东海大陆架延伸的终止。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国家海洋局和外交部从1996年至2007年围绕中国外大陆架问题组织了相关科研调查,获取、搜集了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水深、沉积物、地磁和重力等方面大量数据,并于2007年开始编制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

中日东海划界教材

中日东海之争源于中日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1]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历史背景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日本绘制的中日东海地图 [2]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中国球迷针对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尔,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 李广义 “善意履行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善意”是指诚实和公平地,即按照条约的真实含义和精神去履行。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由于东海大陆架丰富油气资源的初步估计,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提升和加剧了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争端。双方不仅划界的主张不同,而且国际法依据也有着很大甚至原则性的区别。到底谁的划界主张和根据更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司法实践的真实含义和精神,需要认真辨证,以利于公平划界。 一、东海大陆架争端的起因和争端各方的划界主张 大陆架概念最初起源于地质学,后来形成地理和法律上的区分。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是海岸向海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一段比较平坦的海底区域,包括大陆棚、大陆坡和大陆边三个组成部分。法律上的大陆架与地理上的大陆架有联系,但又不同。法律上的大陆架概念,是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陆架公告》中最先提出来的。国际法委员会1950年开始研究大陆架的法律问题。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确立了国际法上的大陆架概念;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给大陆架确定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法律上的大陆架终止在大陆边外缘的海床和底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平均坡度约为1.7—2%,平均深度为60米,陆架边缘水深平均达130米,一般不超过200米。在古代,人们由于无法测量海洋的深度,因而把海底看得很神秘。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回声测深仪的发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底的面貌逐渐有了比较深人的认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可能。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军事价值,不可避免地成为海洋邻国之间划界争端及资源争夺的焦点之一。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日本海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面邻接日本的九洲和琉球列岛,北面濒临韩国的济洲岛和黄海,南以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在“联合国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赞助下,由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为首的中、美、日、韩4国的12位专家,在对东海与黄海进行了为期6周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勘测后提出的技术报告(1969年出版,简称埃默里报告)中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这一未经证实的估计,使油气资源十分贫乏的日本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国以资源为重心,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日益激烈,海洋划界争端不断。不光是日本,很多国家都在加紧进行大陆架延伸的勘探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中日两国对新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适用上的分歧,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遂成为中日两国一个新的争端。 在东海东部的大陆架上,中日、中韩、日韩存在着大片重叠区。1974年,在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日本与韩国签定了《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所划定的共同开发区包括了我国主张的大陆架的一部分。日本海上保安厅从1983年起就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和大陆架资源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调查,为下一步“日本能够将目前的大陆架外侧界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各自所持原则的评析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各自所持原则的评析 孙汀 摘要自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出台以来,中日两国针对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争端不断。1968年发表的《埃默里报告》更是为两国对于能源安全的角逐增添了一条导火索。日本坚持以“中间线原则”划分我国东海大陆架,而中方则坚持“公平”、“自然延伸”等原则。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以及国际法庭针对其他相似案例的评判,都彻底打破了日本平分我国东海大陆架的妄想。 关键词国际法大陆架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 作者简介:孙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56-02 东海总面积约77万km2,是位于中国、韩国、日本三国陆地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域。而在东海海水掩盖下的东海大陆架,作为世界上较为宽广的大陆架之一,面积约为54万km2。 1982年出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一款对大陆架所做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架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东海大陆架的归属问题,自《大陆架公约》于1958年出台以来,在中日双方引起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且随着《埃默里报告》的出台不断升温。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这份报告所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海域可能蕴藏着大规模的石油。除此以外,钓鱼岛主权的归属也是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纷争中的焦点问题。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过程中,公平原则和中间线原则各有其拥护者。坚持公平原则的国家一致认为,大陆架的划界主要通过协定的方式,在顾忌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必要时可以考虑中间线原则;而拥护中间线原则的国家则认为中间线是划界的唯一的合理原则。 一、中方一贯坚持的原则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在东海的争端中,中国主张公平原则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延伸原则。《大陆架公约》第6条第一款规定“如果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海岸相向的国家的领土,属于这些国家的大陆架的疆界应由这些国家之间的协定予以确定。在无协定的情形下,除根据特殊情况另定疆界线外,疆界是一条其每一点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中间线。”之后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3条第一款明确写道,“海岸相向国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这两部国际公约当中所要极力阐述的主次关系相当明确,由此看来,公平原则是国际法的中心原则,是主旨所在。 自然延伸原则早在《杜鲁门宣言》中就有了描述,它强调了沿海国对本国大陆架的固有权利。从实际情况出发,冲绳海槽以西的陆架沉积物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长江等入海所携带的陆源径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五款指明,“组成按照第4款(a)项(1)和(2)目划定的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一百海里。”第六款补充有“虽有第5款的规定,在海底洋脊上的大陆架外部界限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本款规定不适用于作为大陆边自然构成部分的海台、海隆、海峰、暗滩和坡尖等海底高地。”由此可以得出,冲绳海槽是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它是中国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的终止点。冲绳海槽的最深处达2700m以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一百海里。”冲绳海槽的深度证实了它的法律地位,即此海槽以西为一完整的大陆架,完全符合自然延伸的原则,故其划为中国大陆架无可厚非。 二、日方坚持的原则地基薄弱 1982年,日本即向中国提出平分东海大陆架的要求,引出了中间线原则。顾名思义,中间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进行大陆架划界时所作的一条其每点均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限”在此问题上,日本否认了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宣称中日处于同一大陆架,以企图打破自然延伸原则为其自私算盘带来的枷锁。可慰的是,1969年的北海大陆架划界一案中,国际法院表明了态度,划界必须考虑公平原则和实际情况、等距离原则并非习惯国际法。在之后的国际法院多例案件中,公平都被作为国际惯例裁决的第一准则,在此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考虑自然延伸原则。只有在没有特殊情况时, ◆社会观察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

浅谈从国际法上浅析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 浅谈摘要本文从近期中日就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最后,参考国际条约规定,国际法院判例及公法学家学说提出解决此争端的可能方案。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中间线原则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文2004年5月,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关注。其实,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一个波斯湾,该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比如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一、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一)大陆架划界在国际法上研究的必要性沿海国的大陆架是在其领海以外由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从20世纪中叶起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海洋中争夺的焦点之一,也随之出现了大陆架划界问题。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对大陆架外部界限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态度,致使海域划界纠纷迭起,双边和多边矛盾不断产生,据统计,全世界144个沿海国家中,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间有380多处海洋边界需要划定,目前只解决了约三分之一。(2)因此,解决好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问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国际社会关于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和方法一直存在严重分歧。(3)根据1956年《大陆架公约》规定的“协议——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大陆架划界应由有关各国协议解决。倘无协议,除因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外,相向国家之间应以每一点均预测酸梅异国领海宽度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间线为界线,相邻国家之间的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等距离原则决定。然而,该规则只是适用于大陆架划界的条约规则,而非习惯规则。随后“公平原则”作为海洋划界习惯法规则首先在国际法院的判例中得到确认(4),接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83条对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协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二、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各方主张(一)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背景东海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东海海底有大约2/3为大陆架,水深不超过200米,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在东海东部的大陆架上,中日、中韩、韩日存在大片重叠区。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公布技术报告(1969年出版,简称埃默里报告)中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5)以来,油气资源十分贫乏的日本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74年,在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所划定的共同开发区包括了我国主张的大陆架的一部分。日本海上保安厅从1983年起就开始对大陆架的地形、地质和资源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调查,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决定从2004年度开始用6年时间,投入1000亿日元对其周围涉及65万平方公里的9个海域的大陆架的地形、地质等,进行全面调查和勘探工作,以争取在2009年5月前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有关日本大陆架的测量数据和证明材料的报告,以证明东海大陆架是日本陆地的自然延伸。对日本以上种种行为,中国政府已多次发表声明予以谴责,指出其行为已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在2004年,中国在东海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方反应逐步升级,甚至威胁说如果中方今后仍不向日方提供信息,日本就将在“春晓”油气田附近的日方水域进行勘探,并可能中断磋商。(6)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久有时日,绝非偶然,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第一,东海大陆架发现石油资源是划界问题的主要诱因。20世纪末,随着中日两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双方关于东海海底资源的主权问题互不相让,这直接诱发了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第二,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使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能够“各取所需”。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与二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第三,日本外交政策的右倾化。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后,任命右翼政治家中川昭一任经济产业大臣,东海问题属其管辖范围。中川大臣在东海海域划界及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摆出了欲以实力对抗、好勇斗狠的架势,只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无视邻国的正当利益;只追求本国安全的绝对化,不惜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对方不安全之上。 第四,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使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复杂化。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调整东亚地区战略给日本“撑了腰”,日本也借机加强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监视与实际控制,加大对东海大陆架的调查力度,以期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中捞取最大的实际利益。日本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强硬,也增加了中日两国解决争端的复杂性。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有两点:第一,双方的划界原则不同。日本主张适用所谓的等距离“中间线”以及距离标准,中国则主张适用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第二,在是否拥有共同大陆架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国认为,东海大陆架与冲绳海槽是两个不同的单元。大陆架属于稳定的大陆地壳,而海槽则属于大陆架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构造带,这样,冲绳海槽就构成中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认为,日中两国处于共同大陆架,中国大陆的大陆架终止于琉球海沟,琉球群岛是大陆架外缘的岛链,冲绳海槽仅仅是大陆架上的一个褶皱、凹陷,在划界时并非决定因素。 为有利于解决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可以考虑采取暂时给予钓鱼岛“零效力”的办法,即在划界中暂时忽略钓鱼岛效力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利于解决钓鱼岛本身的主权争议 实际上,日方始终没有明确地拒绝过中方的共同开发的提议。在政治上,共同开发也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要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将共同开发作为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协商,是可以达成临时安排协定的。 总之,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最实际可行的双赢之策。

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 马昊2010201257 摘要: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稀缺,中日越来越强调自己对东海争议大陆架享有主权,而自然延伸与 中间线原则成为两国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取舍,出于本国利益着 想,中日谁也难以做出让步,“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也许 最能说明为何双方至今还很难达成协议。其中冲绳海槽的定性问题、 钓鱼岛的归属以及共同开发的相关范围等多个关键问题未能得到解 决,使得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变得越来越难。 关键词:自然延伸中间线冲绳海槽钓鱼岛共同开发 一,东海大陆架争端介绍 (一)东海大陆架争端由来 1967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院地质学家埃默里和日本东海大学新野弘在一份关于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勘探的技术报告把东海描绘为了“世界上是有远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近海地区之一”①1968年在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的联合国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的资助之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的12位地质学家又对东海的海底矿产资源进行了实地的勘探,其后又发表了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日本和台湾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韩国和日本则因为本国油气资源的紧缺,对于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嗅觉灵敏度则高于中国,东海的石油采矿区争夺战就这样打响。在法律制度上来说,1982年的国际海洋法公约直接加剧了东海划界问题的复杂性,由于其同时规定了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的划界标准,使得中日两国都为了本国利益着想,即站在最大限度的主张自己国家的大陆架范围,这就使得势必有一部分海域成为重叠的海域,这也就形成了今天的争端的区域。而同时国际司法实践在不同案例中采用不同的裁判标准,这也加剧了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争端。 ①

论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与发展趋势

论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与发展趋势 金[1] 摘要东海大陆架划界已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对待。本文首先以国际法理论剖析了双方各自的划界主。其次,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前景作了探析,并提出了共同开发为解决双方争议切实而可行的方法。最后,对共同开发的要义和我国近期的工作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中间线共同开发 一、中日对待东海大陆架划界的立场与态度 (一)东海大陆架概况 东海大陆架位于中国、日本、朝鲜三国之间,东西宽150至360海里,南北长630海里。[2]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的有关规定,在东西部中国与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部分重叠海域,因此,双方存在划界争议。实际上,划界争议分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两种,考虑到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重叠,且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大陆架制度执行或行使。[3]可见,沿海国对于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大陆架制度优先于专属经济区制度。为此,本文仅从大陆架(法律)制度论述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 (二)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的焦点 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我国主,应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协议划界以求得公平解决为东海大陆架划界遵循的主要原则。[4]据此,冲绳海槽构成我国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大陆架的自然分界线,我国东海大陆架可延伸到200海里至370海里。 对此,日本主,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原则应为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原则。[5]日方认为,中国与日本琉球之间是“共大陆架”,冲绳海槽不构成日中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分界,它只是紧密相连的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偶然凹陷,它同挪威海槽一样,不能成为划界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不考虑中日相向大陆架间的具体情况而平分划界。据此划界,中日大陆架界限将在冲绳海槽以西。我国可能得到的大陆架围约为140海里至180海里。而日本将获得冲绳海槽以西最有石油储藏远景的大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及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 限划界案及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 部界限划界案及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 限划界案(中/英文PDF) 中国东海的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位置图(JPG) 东海海底地形图(JPG)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确定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中文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中文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图(JPG)(此图本论坛另外一个帖子曾发过)更多内容及其他国家提案:https://www.doczj.com/doc/6f18583171.html,/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submis sions.htm https://www.doczj.com/doc/6f18583171.html,/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prelimin ary.htm https://www.doczj.com/doc/6f18583171.html,/Depts/los/LEGISLATIONANDTREATIE

S/STATEFILES/CHN.htm https://www.doczj.com/doc/6f18583171.html,/Depts/los/LEGISLATIONANDTREATIE S/depositpublicity.htm附件: continental_shelf_east_china_sea.part1.rar (2012/12/17 10:01:31, 4353.19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7955 附件: continental_shelf_east_china_sea.part2.rar (2012/12/17 10:01:31, 4353.19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1177 附件: continental_shelf_east_china_sea.part3.rar (2012/12/17 10:01:31, 4353.19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1877 附件: continental_shelf_east_china_sea.part4.rar (2012/12/17 10:01:31, 4353.19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1781 附件: continental_shelf_east_china_sea.part5.rar (2012/12/17 10:01:31, 962.91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5221 本帖被评分1 次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第1期

摘要:近几年,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引起了各国广泛的注意,中日双方也在此问题上产生过不少争议,且各执一词。所以对此问题进行法律上的分析具有实际意义。该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相关国家争夺的焦点,冲绳海槽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以及确定中日双方权利主张正当性的核心问题。中方的主张是以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分,日方的主张是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分。本文主要介绍双方的不同主张以及理由,探讨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借鉴类似先例来对此问题从国际法角度进行法律分析,以探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陆架划界;自然延伸;等距离中间线;公平原则 一、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的由来 (1)东海概况 东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起我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冲绳海槽),约为2700米。由于其处于交界位置,中日双方对其产生了权利主张的冲突。 (2)争端的核心问题: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 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边缘,处于琉球群岛和钓鱼岛之间,是因琉球海沟的岩石圈扩展而形成的弧后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冲绳海槽把中国的钓鱼台列屿和琉球群岛分开。 对于冲绳海槽法律地位的争议是:冲绳海槽能不能成为中日领土自然延伸的分界线?如果可以的话,其在中日大陆架划分中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如何影响中日在东海地区大陆架的划界呢? 二、类似国际案例分析―北海大陆架案 西德、丹麦与荷兰在北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上也产生了与中日同样的争执。西德反对用等距离原则来划分。因为其海岸是内凹的,若以此方法划分西德所分到的大陆架区域十分有

中日东海划界案

中日东海划界案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核心是冲绳海槽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双方在划界原则上的严重分歧。 中国主张“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公平合理原则”,而“等距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限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不应把这种方法规定为划界的原则”。③1996年中国在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1982年公约)时声明:“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④而1998年颁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同样规定“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⑤就东海大陆架划界而言,中国主张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而非日本岛屿的自然延伸,因为冲绳海槽构成了两国大陆架之间的天然界线。而公平的划界结果就是要实现自然延伸原则。因此,应当以冲绳海槽,而不是中间线作为两国的大陆架边界。 相反,日本是一个传统主张按照中间线划界的国家,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属于“中间线”集团,其1996年颁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如果日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从日本基线量起的中间线,则中间线(或日本同外国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外部界限的那一部分”。⑥就冲绳海槽而言,日本认为它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足以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因此主张以中间线为界。不仅如此,日本在1974年1月30日同韩国签订的《日韩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中单方面将其划定的中日假想中间线作为开发区朝向中国一侧的界限。 “中间线”与其他国际法原则的是相互冲突的:首先,中间线标准不符合专属经济区制度设立的宗旨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平划界基本原则;日本主张的实质是搞“平均主义”,明显违背了《公约》应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划界的基本原则。其次,中间线标准的主张有悖于现行国际法上通用的“海岸线长度与海域面积成比例”原则。 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 总的来看,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冲绳海槽的存在虽然不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唯一的决定因素,但是他作为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貌特征,的却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地位,应为划界中应考虑的关键的因素。冲绳海槽或者是作为划界的重要基础,或者是作为谈判的出发点,冲绳海槽的存在证明了日本所谓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不适用两国东海大陆架的划界,他仅仅评分了两国海岸间的距离,而我们两国东海之间的权利重叠区域应该是自我国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中断——冲绳海槽到日本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如果按照日本现在主张所划定的中间线实际上位于真正的权利重叠区域中线的中国一侧,这样就否定了中国有主张自然延伸的全部大陆架构成其领土的权利,而真是不符合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公平解决”的要求的。 有关海洋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一)海洋划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公平解决 中日两国都于1996年先后批准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⑧因此有关海洋划界问题应适用该公约的有关规定。然而,由于海洋划界问题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一个存在严重分歧的“核心问题”,为避免会议破裂,公约的有关划界条款“有意识地尽量避免含有实质性内容”。⑨结果,1982年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划界的第74条和关于大陆架划界的第83条第1款都只规定,海洋划界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国际法院1985年在“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中评论说:“《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未设计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遵循的方法”。⑩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海洋划界必须以获得公平结果为其最终目的,而且公平的划界结果“必须是有关国家间协议的产物”。(11) 因此,“不顾其他国家的立场,企图用单方面行动确定国际海洋边界的行为是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12) 同时当然也是违反公约上述要求的。 (二)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是海洋划界的习惯法 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主要是由国际法院在仲裁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13) 它要求划界“应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以期达到公平结果”。(14) 该规则包含三个基本规范:一是和1982年公约一样强调结果公平;二是要求适用公平原则;三是应考虑一切与划界有关的情况。就第二项基本规范而言,国际法院在其审理的第一起海洋划界案件——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就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公平原则,即“协议不成时则应按照平分重叠区域的办法解决”。(15) 国际法院分庭1984年在“缅因湾案”中重申了这一原则,认为其“本质上是公平的”,(16) 强调划界的“基本标准”是“在考虑案件特殊情况的同时,对当事国向海延伸的重叠区域,原则上要加以均分。”(17) 这里的“重叠区域”指的是“权利重叠区域”,即有关各国依据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基础所能主张的最大海域界限之间的重叠部分。对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言,其“权利重叠区域”一般为有关国家从各自海岸量起200海里界限之间的重叠海域。(18) 但大陆架划界中的“权利重叠区域”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大陆架是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19) 因

由中日东海问题看国际争端的解决(一)

由中日东海问题看国际争端的解决(一) 摘要:中日东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则愈演愈烈,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划界的原则和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双方至今未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协议,有待借助其他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予以解决,尽快地把东海这一“对立之海”变为“协力之海”,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大陆架划界中间线原则自然延伸原则钓鱼岛国际争端国际法院 东海是中国所濒临的第二大边缘海,东海问题极其复杂并且早己存在,但突然间在这两年的时候,东海问题一下子成为中日两国间的热点问题,并且争议冲突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东海问题之所以一下子白热化,可以说中国在东海所谓的争议区内开发油气田是导火索,尤其是春晓油气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本的恐慌和强烈不满,双方自04年5月30日起至06年3月6日举行了四轮东海问题磋商,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丝毫突破和进展,就连原本定于05年末举行第四轮磋商也因一些政治原因被推迟。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中日双方能否通过谈判解决东海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东海问题恶化的话,将有可能会引发两国间摩擦。东海问题是一件很危险的、也是让人非常担心的事情。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这个时候,日本提出东海问题并大肆渲染,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原因我不敢妄加断定,但绝不外乎是资源经济、领土问题,甚至还有如不少军事、政治评论员所言的军事和政治阴谋。在此,我也不想老生常谈,恕不详述。 我想说的是,不管日本此时搬出东海问题有何居心,东海问题已经存在这么久并且需要解决这是个事实,我个人觉得中国也应就此机会将东海问题尽早解决,中国显然没必要也千万不能落入日本的圈套即力图趁中国国力未足之机,将中国拖入边界冲突,制约中国发展。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争议,近则影响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远则由于中国近年经济增长过热,必将会经历一个国民经济增长极限式的回落,回落将持续两年以上,在此期间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被压缩,国民收入有可能发生二十年来第一次较大下降,不满的种子会引发社会问题。这种不稳定状况是正处于发展期中的我国最不愿意见到的,所以说有问题就要解决,拖着不办不但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还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认为我们是理亏。 综观中日东海问题,主要就在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两个法律性质上不相同的管辖海域的分界线,是两个单独的问题,需要和日本方面分别进行协商谈判。虽然最终的谈判结果并不排除以单一线划定两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可能,但中日东海划界不能在一开始就把两者混为一谈。 日本在这一点可谓费尽心机,混淆视听。1982年,日本向中国交通部首次提出中日之间的海域应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一方面,日本所提出的这条所谓的中间线实质上是中国大陆沿岸与日本岛链沿岸及钓鱼岛之间的中间线,是以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而且钓鱼岛作为划界基点为前提的,政治野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日本在东海的大陆架只是狭窄的岛架,与中国由陆地领土自然延伸而来的广阔的大陆架自然是不可相比。因此,这才是处于地理劣势的日本愿意只提中日在东海需要划分专属经济区,而不提也需要划分大陆架的根本原因。 然而日本很显然是忽略或是不想考虑这一点——专属经济区,主要是一种资源管辖区,沿海国在该区域内享有对于海域、海床及底土内的一切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由于关于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大陆架的第六部分的规定行使,所以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自然资源的行使,主要涉及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利用,同时意味着沿海国对于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的行使权利时,大陆架制度优先于专属经济区制度。 显然中日争议的目的是争夺海底的油气等资源远甚于海里的生物资源,所以我想接下来重点谈谈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自始主张应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协议划界。据此,包括钓鱼岛所处的海床在内的广阔而平缓的东海大陆架向东延伸至冲绳海槽,这个大陆架本身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