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海之争

中国东海之争

中国东海之争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外力的共同作用,东海地壳逐渐下沉,沉积在海底的地层形成了褶皱和断裂。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古黄河、古长江及其他中国古江河的大量沉积物受到台湾皱折带和闽浙隆起带的阻截而大量堆积于东海大陆架的凹陷带,形成稳定的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构造盆地,非常有利于石油的生成积聚,因此东海海域是个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区。有部分科学家分析认为,东海蕴藏着60-70亿吨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相当于黑海油田的储存量,可称为第二个中东。⑵随着东海资源的不断开发,东海成了令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的黄金宝地,1968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通过对台湾海峡以北的海底资源的勘测,发现包括钓鱼岛群岛在内的广大东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1969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发表,⑶文中提出在东海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这对资源短缺的岛国日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获得通过,到1984年12月9日《公约》规定的签字截止日期时,有159个国家和实体签了字,我国政府也签署了该公约,至1993年11月16日,已有60个国家递交了批准书。《公约》中规定,"本公约应自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后12个月生效",因此《公约》已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公约》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逐步壮大的背景下出台的,力图在占世界面积2/3的海洋建立一套全新的法律制度,客观上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但《公约》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上,却可能给我国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是指其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宽度如果不足200海里,则可以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由于大陆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自该公约诞生之日起,各国之间关于大陆架划界的争端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陆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人类开发海底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各国对大陆架的争夺日趋激烈。然而由于东海海域大陆架最大宽度不足400海里,最小宽度仅为167海里。因此,中日双方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就必然会出现部分重叠,加之我国一直主张东海大陆架作为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向东一直到达冲绳海槽,不受200海里之限,中日之间不共有大陆架。因此,依据"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我国主张冲绳海槽中心线即为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日本则认为中日为共同大陆架,冲绳海槽不过是紧密相连的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偶然凹陷,要求采用等距离方法划界。日本正是在出现的这"两条线"上大做文章,有意模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区别,意欲扩大专属经济区,与中国强分大陆架资源。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法理分析

有关东海海洋权益的争议,从海洋法和国际司法判例来看,中国所提出的理由比日本充分,所依据的标准和所提出的主张也比日本更为合理。

这里我仅从国际法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一)自然延伸原则的国际法地位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自然延伸原则"是确定大陆架概念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 条第1款对大陆架作了如下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 海里,则扩展到200 海里的距离。" 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200 海里的任何情形下,沿海国可以按照《公约》第76 条第5 款规定的方式来划定大陆边的外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另外,第76 条第10 款规定:"本条的规定不妨害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划定的问题。"

从《公约》对大陆架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公约为大陆架设定了两项确定权利的标准,

即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在这一点中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国家的单方面行为而言的,国家可以采用自然延伸或距离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标准来主张其大陆架权利范围,也就是说,自然延伸与距离标准是彼此独立的。第二层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个标准中,自然延伸标准居于首要地位,而距离标准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有坚实的法理依据的。

结合这一依据来看,虽然中国大陆距离冲绳海槽要远于日本,但从地理构造上说,冲绳海槽以西的大陆架和中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是大陆自然延伸的一部分。因而中国最多可以享有东海350 海里大陆架,其位置可以达到冲绳海槽中央。而200 海里的大陆架范围,其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它是建立在"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的。

(三)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的法理分析

依据国际法,中日东海划界不适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六部分,从第76条到第85条中,对大陆架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没有提到等距离中间线,只是规定在国际法基础上协议划界,以便得到公平解决。部分国家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认为相向国家的大陆架划界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划定大陆架的疆界。但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无论从有关公约还是从国家实践、司法判例等各个方面都无法支持它是大陆架划界的一般国际法原则。⑺因此,它不是法律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日本单方面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对中国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从公约中可以看出,等距离划界仅仅是一种划界方法,从来没有上升到真正的划界原则的高度,国际实践中早已将这种方法连同其他划界方法纳入了公平原则的具体办法中。⑻也就是说,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必须符合公平原则,否则就是不适用的。而在划分东海大陆架的问题上,如果运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就背离了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也不符合按岸线长度比例划分海域的国际惯例。在中国迫切需要海洋资源的华东地区所得海域面积仅是冲绳地区所得的三分之一,按人均拥有海洋面积比较,相差了千倍这是极不公平的结果,因而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等距离中间线根本不能考虑。另外,就东海来说,中日海岸地理有着显著差别,这种差别构成排除中间线的一个重要情况。东海西侧是中国的连续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其中仅杭州湾以南段即达900公里;东侧是日本零散岛屿的断续海岸线,从九州至琉球群岛仅1000多公里,岛间距离有的超过100海里,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如果按照海岸的一般走向测算中日海岸线,其比例为64.3∶35.7。⑼在这种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以中间线平分东海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此外,有一点不能不提,撇开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来看日方提出的"吸管效应",我认为这一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第一,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所持就是这个理由,这一理论在国际社会已经站不住脚了;第二,东海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综上所述,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应当依照国际法的精神,遵循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的原则,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两国间的协议来划定。对于等距离中间线这一违背公平,不顾及与大陆架划界相关的地理因素和法律约束的原则,中国绝不接受。

三、中日东海争端的解决方式

在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下,国与国之间的领土、领海划界本就十分复杂,加之中日之间固有的历史情结和现实利益的压力,使得解决东海划界问题更趋艰难,领土主权的不可割舍固然是一个方面,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经济上的考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寻求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法是两国的共同目标。不过,在当今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旋律的大趋势下,武力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和区域格局的制约,而且中日双方也都必须遵

守一条基本原则即《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3款规定的"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因而双方会理智地保持克制,避免兵戎相见的发生。尽管我国不排除使用武力的解决方式,但是从目前来看,解决中日东海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递交仲裁或国际法院

从实践看,将国际争端提交司法裁判的例子并不鲜见。我国不妨参照国际法院的判例,结合国际条约法规定、国际习惯法规则及公法学家提出的学说谋求法律途径的解决。

首先是1967年荷兰和丹麦诉联邦德国的北海大陆架案,这是第一个通过国际司法程序解决大陆架划界争端的案例,此案使公平原则在大陆架划界中取得显著地位。⑽在本案中国际法院关于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和方法发表了几点重要意见:第一、等距离法是一种简便的划界方法,但并不是大陆架概念中所固有的原则,而且不论是在《大陆架公约》签订之时还是在本案判决做出之时均非一项国际法规则。第二、大陆架划界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按照公平原则,通过谈判,以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第三、适用公平原则的方式是应使每一个当事国都尽可能得到"构成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的大陆架的一切部分而不侵犯另一当事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同时考虑其他具体的地理因素,以达到公平合理的划界效果。

当然,中国若要在判决中处于有利地位,还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确认中日间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土自然延伸部分,即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大陆架,并确认冲绳海槽是两个大陆架的自然分界线。二、解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划界中的作用问题。因为钓鱼岛群岛的主权存在争议,所以,中日应协商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应赋予其零效力,这符合国际司法实践,也极大地便利了目前东海争议解决向前推进。

从过去历次有关各国大陆架案的判决情况来看,国际法院并没有在一个案件中单独地使用过自然延伸原则或是中间线原则,而是采取了"依公平原则并考虑一切有关情况以取得公平结果"这一折衷划界原则,从我个人的观点看,若把中日东海问题提交国际法院,很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以中国的略微让步而告终,划界结果可能会同"利比亚和马其他大陆架案"相似,即把界线由中间线向东平移一段经度,处在冲绳海槽的西侧,这样也许会皆大欢喜。界线划好后,中国和日本应该会就界限附近的海底资源开采达成协议,因为在大陆架的划界实践中,常包含维护矿藏统一性的条款,使用最多的一种是简单地建立原则性的规定:如有跨过边界线的共同资源,双方当事国有义务进行谈判协商,达成协议。以避免划界后出现日本或中国提出对方在界线边开采油气吸走了自己界内资源的争议。二则双方若仍不满意上述划界方法,就可能和中国当初提议一样先将中间线和冲绳海槽之间的区域定为争议区,然后双方订立合作条约,其情形同1989年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订立《关于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省和澳大利亚之间区域内的合作区域条约》极为相似。⑾

(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主权争议,在相互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方式勘探和开发双方主张的重叠海域的石油资源。这一方法是世界上各个海域的很多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利用这一政治方法和平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不仅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而且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另外还符合《中日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值得提倡和坚持。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争议海域在划界前的一种过渡安排,即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也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利或权利主张。共同开发的活动不构成支持或否定任何一方对有关区域及其石油资源的权利或权利主张的基础,也不创设任何新的权利或扩大现有权利。

就在今年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中日两国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妥善处

理东海问题达成共识,认为双方应当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中日的共识主要包括:坚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作为最终划界前的临时性安排,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⑿

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问题上,使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这一方法是双赢的。它既不影响中日对东海争议海域的权利主张或立场,又符合两国对争议海域的资源要求,不仅能维护两国各自对共同开发区的管理与控制,又能提供安全的石油投资、开发环境。而在政治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中日双方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在对东海海域最终划界之前,应根据公约的要求,依靠谅解与合作的精神,搁置争议,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加快磋商进程,争取尽快达成一个切实可行的临时安排。这不仅是中日双方的在国际法上的义务,更是在国际法的规范下,良好解决国际冲突,为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

另外,对东海重叠区域未划定边界的自然资源实施勘探和共同开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可根据双方的合同让各自有管辖权的开发者共同作业;2.可由各方开发者签订合同指定单独的作业管理者,为所有各方单独开发共同矿区,向有开发权的各方分配利益;

3.如果共同矿区是一整体,不可分割,则各方对大陆架的矿物资源共有,行使共同开发权;

4.可事先在缔结大陆架划界的协定中对将来发现的共同矿床资源插入合作开发的条款。

结合我国学者余民才的观点,我认为中日双方可将冲绳海槽中轴线与距离日本海岸200海里线之间的这一争议区域划为共同开发区。该区进一步分为A、B两个小区。中日两国中间线与距离中国海岸200海里线或中间线以东一定深度的等深线之间的区域为A区,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开发区;而B区位于中国200海里线或中间线以东一定深度的等深线至冲绳海槽中轴线之间。两个区适用不同的管理与石油勘探开发制度。在A区,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由两国共同管理,适用统一的石油开采规章、开发方式和税收政策,并平均分享开发收益。双方可设立联合管理机构,对A区的活动负全部责任,并对A区内日常石油开采活动和行政事务进行管理。B区则可以由日本管理,执行对该区域的石油开采,但日方应就管理区域有关石油合同的订立、批准、期限、中止或延长等事项通告中方,并应将其石油收益的一定比例分成给中方,如10%或20%。

总之,中日两国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如果让东海争端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都是极为不利的;而站在经济角度来看,东海的油气资源又对两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两国而言,尽快开发东海油气资源,符合双方的共同经济利益。中日双方应当搁置争议,保留各自的权利主张,同时,在最终解决东海争端之前,先行对争议海域的资源进行共同开发是现今的最佳途径。最后,我感到面对海洋能源争端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应该共同思考,尊重国际法,加强通力合作与共同开发的做法,争取和平地解决东海问题。

---------------

------------------------------------------------------------ ---------------

------------------------------------------------------------ 1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目前,世界油气生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技术挑战:一方面是大量已探明资源因为没有更加有效的开采方法而滞留在地下;而另一方面还要克服越来越严峻的地质、地理环境去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面对风险和挑战,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 一、常规资源开采技术 据统计,美国尚未开发的技术可采石油资源约为4000×108bbl ,包括未发现的、适合CO 2提高采收率的轻质油、非常规石油资源(深层重油和油砂)以及油藏过渡带的剩余油等。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220×108bbl (占2%),每年原油产量大约为20×108bbl (图1)。各种资源的开发状况及未来技术可采量如表4所示。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图1 美国原始、已开发和未开发石油资源概况目前无法采出 54% 先进EO R 技术增加的可采量 16% 未发现/储量增长14% 累计生产14% 探明储 量 2% 面对这种资源状况,美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降低 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并保持能源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作为EOR 技术的领先者,必然进一步研究与发展EOR 技术,并经济有效地用于开发美国本土愈加宝贵的剩余石油资源。 从表4可以看出:在已发现的5820×108bbl 地质储量中,已生产或探明2080×108bbl ,剩余3740×108bbl ,其中1100×108bbl 要靠应用适当的EOR 技术来开采;在未发现的3600×108bbl 石油地质储量中,1190×108bbl (陆上石油430×108bbl ,海上石油760×108bbl )可通 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开采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先进的EOR 技术还可再增加600×108bbl 的技术可采储量。在已发现油田中,未来地质储量的增长可达2100×108bbl ,其中,应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采出710×108bbl (陆上石油600×108bbl ,深海石油110×108bbl ),靠先进EOR 技术再采出400×108bbl 。对于地质储量800×108bbl 的油砂,通过EOR 热采技术进步,可增加技术可采储量100×108bbl 。过渡带中1000×108bbl 的剩余油,通过EOR 技术可采出20%。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曾在1976年和1984年分别开展了EOR 技术潜力评估等研究,并对EOR 技术寄予较高期望(分别实现EOR 产量300×104bbl/d 和200×104bbl/d ),但这些预期并未实现。美国EOR 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92年,达到了76.1×104bbl/d ,目前是68×104bbl/d 。研究试验了多种技术,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成功的两项是CO 2混相驱技术及蒸汽热采技术(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 在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美国国际先进资源公司(ARI )就现有“最先进的”CO 2-EOR 技术对美国10个 表4 美国各类石油资源原始资源量、已开发资源量 及未来可采资源量 注:不包括油页岩资源。 (单位: 108bbl )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到底在争什么 评:日本对东海所划的中间线,在法理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鬼子非说六千米的冲绳海沟不算,日本东面上万米深的海沟内都属于同一个大陆架,所以要跟中国对半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什么狗逻辑。 另一方面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还要考虑双方在此处的海岸线以及人口等因素,日本在此处的海岸线及人口与我方相比,可是小到几乎为零,所以它才胡搅蛮缠。中国和韩国一直没谈妥也是这一点没扯清。以前我国的海上开采技术还不行,所以东海争议也就没那么激烈。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壮大,海上开采技术越来越强,钻井平台也就不断往外延伸。 日本正是看到它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弱,心里干着急,所以找出中国在中间线以西的钻井平台来“干嚎”。在没有争议的海区干什么都是中国的内政,它有何权利来指手画脚?于是就抛出什么“虹吸论”。日本是个严重缺乏能源的国家,同时它又不缺海上开采技术,它为什么不敢进入争议区开采呢,那是因为它心虚不敢明抢,怕大刀砍向它的狗头,但又不甘心。日本要是敢进入争议区钻井或是骚扰我目前的钻井平台,那就等着挨揍,中国是绝不会让所谓的“中间线”成为既成事实,一定会新账旧账一起算。这一点鬼子心里也清楚得很,所以也就只是停留在嘴炮上。有没有特使来谈,谈得如何,在东海没有划定之前,鬼子都会一直“干嚎”下去。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日本近年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它干嚎;我们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它只敢跟在后面喊鬼话,这是干嚎;我们的飞机出岛链它来拍照,我们的军舰去太平洋它说战机被雷达照射,还是干嚎。鬼子的干嚎既是实力不济的表现,也是有它的小算盘。鬼子要挣脱狗链对国内国际都要有个理由,拿中国说事是最方便的理由。 日本要“正常化”是长期而坚定的梦想,也是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争钓岛、闹东海、拜神厕、改宪法,都是为了这个梦想。它为了这个梦想,还会做更多的恶心事,这一点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是,日本的梦想与它是否敢开战是两回事,或者说民众所要求的“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安倍一伙心中的“军国主义”。 但安倍的修改宪法又在事实上有可能让日本重新危害亚洲的和平,以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哪怕只有一半的可能它都会去冒险,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用法理和它打嘴炮,不随它的“干嚎”起舞,另一方面是埋头发展实力,让它连1%的成功机会都没有,以实力抑制战争,以强大的军力打掉它的冒险。只要中国自己不乱,别说是被阉割的日本,就是它的主子又奈我何?说一下自慰队战斗意志与二战时不能同日而语就是“忘战”,显然是拔高了。这不是什么“自大”,是基于对中国实力和中华民族斗志的信心,是对于日本国民过了70年安逸生活、严重老年化、工业和军备严重瘸腿这些国情的客观分析。 如何对付日本自有国家层面的智囊会去通盘考虑,我们只要跟党走,支持国家采用的一切行动。有一种观点说中国只在“中间线”西侧设钻井平台是默认中间线,这是错误的思维。首先,我们是不会允许日本进入争议区开采从而造成中间线的既成事实,否则它早进入了。其次,我们现在不进入是为了不让东海的争议走向恶化,这跟我们在钓鱼岛只巡航和驱赶日本渔船而不登岛,是相同道理,当需要登岛时,美国的什么狗屁“指南”都不管用。想打断中国发展的黑势力就是千方

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

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班级:13建筑一班姓名:李可学号:1310641121 论文摘要:本文先简要说明了东海的重要战略价值,目前东海的紧张局势和中国失去东海领土主权的严重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经济发展,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军事实力的影响,最后对本文进行小结。 关键字:东海资源之争利益冲突台湾问题国防安全 东海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东海正好处于中国大陆架和领海基线的中部,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咽喉。东海上最大的岛屿中国台湾岛直接面临太平洋。如果东海地区被外部势力所控制,中国进出太平洋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中国大陆面向东海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正是由于东海巨大的利益,使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屡加干涉,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带来巨大的障碍,也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如果中国丧失了对东海尤其是台湾的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将直接暴露在敌对势力的枪口下。 东海紧张局势对中国安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对中国南海问题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一.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东中国海地区的海下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而日本因为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对东海

海洋资源虎视眈眈。东海地区仅石油,就够中国用80年,因此,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依赖日益加重,东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中国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东海的紧张局势是我国东海油气田开发难以进行的重要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阻碍,同时,东海附近的渔业发展也因为东海紧张局势而受到不小的限制。另外,中日两国在应对东海问题的策略中自然少不了对对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在日前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金融大亨纷纷指责安倍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认为日本“将挑起货币战争”。目前来看,日元大规模贬值可能冲击中国的对日出口,迟滞中国输日产品的进度,这对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影响可能尤为明显。同时,日元贬值可能会促进日本某些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恢复和提升,加大在海外同中国产品竞争的力量,挤占中国的海外市场。以往中国产品多是依赖价格优势同日本产品竞争,未来10年内这一格局很难改变,现在日本开始用货币手段冲击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很可能会带来一场新危机。 二.东海紧张局势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在东海问题上,台湾问题不得不提,台湾回归对中国的统一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的情况是,台独势力已经掌握了台湾政权,为了在台独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台湾当局在东海问题上明显倾向日本。1996年7月,日本右翼分子强行登上钓鱼岛并建造灯塔,中国政府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但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与大陆站在同一立场。近年来,台湾跟美国和日本的军事联系日益紧密。信息共享也越来越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为此,详细分析了世界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简述了中国在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加快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的建议。 1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全球油气资源将迎来二次扩展。页岩气、致密气的发展,使美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从2002年的 4.96×1012m3增加到2008年的6.86×1012m3,增幅超过38%。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页岩气、致密气、致密油、油页岩、油砂、煤层气等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中国非常规油气具有地质研究起步较晚,资源潜力认识不清,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等特征。基于非常规油气的特点,对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评价,并总结近年来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1.1致密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气田和大牛地气田资源丰富,但储集层物性差,孔隙度为4%~10%,渗透率为0.1×10?3~3.5×10?3μm2,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针对该盆地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油田现场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开发技术攻关:①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薄气层的有效预测。通过“常规地震勘探向全数字地震勘探、单分量地震勘探向多分量地震勘探、叠后储集层预测向叠前有效储集层预测”3大技术转变,采用折射波静校正、4次项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振幅反褶积等技术处理地震资料,剖面的有效频带宽度达到5~105Hz,与常规地震剖面相比,低频拓宽5Hz,高频拓宽10Hz,实现了“岩性体刻画—有效储集层预测—流体检测”的技术进步,形成了全数字地震薄气层预测和多波地震流体检测2大主体技术,为叠前有效储集层的预测奠定了基础;②针对苏里格地区高阻、低阻气层并存及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研发了感应-侧向联测法、视弹性模量系数法等6种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提高了气层判识能力;③钻井方面大力推广应用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合采技术,有效提高了储集层动用程度。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的成功,依赖于地质认识的不断提高与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大力推进技术研发,2010年苏里格气田和大牛地气田

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 to adapt to the era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oil industry. Similarly, 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e number of 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 is now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come a common aspiration. 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propos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 address the primary problem is the “information islands”, “sector barriers, ” The core business of oil field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il company’s foc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digital oilfiel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models and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exploration and

中日东海划界教材

中日东海之争源于中日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1]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历史背景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日本绘制的中日东海地图 [2]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中国球迷针对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尔,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in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to adapttothe era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to acceleratethe development of oil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increase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in theoil industry.Similarly,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field, thenumber of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is now at

我对中国处理东海问题政策的观察

我对中国处理东海问题政策的观察 东海问题主要指中日东海问题,这体现在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且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如果遵循该公约,将导致中日双方的专属经济区互相交叠,因此《国际海洋法条约》的规定无法完全实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果各自主张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那么涉及重叠区域的沿海国家将通过谈判解决。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原则进行划分;而中国则坚持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分。 面对矛盾,中国主张“公平”原则,但两国对“公平”的理解存在差异:中方认为中国海岸线长、人口多应多分,而日本认为“公平”是平均分。在我看来,双方的划分依据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多次谈判后也无法解决中日东海问题的原因。东海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探勘表明,该区域海底可能蕴藏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中日都需要高度依赖进口能源。我认为,天然气资源对日本的重要性大于中国,因为日本没有跨海的管道,进口天然气只能通过气船来运输。中国的大部分天然气是由俄罗斯和东亚的几个国家提供的,就算缺气也是日本缺。 再来谈谈钓鱼岛,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归属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是影响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早在2012年9月,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在中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进一步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恶化。在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上,中国也已实现全面对钓鱼岛邻近海域进行常态化巡逻。如果日本再不妥协,那么只能是战略生存空间不停受到挤压,最终只能变成中美博弈下被美国出卖的筹码。面对中日之间的矛盾,两国领导人和人民需要共同努力,以政治的智慧和开放的心态一起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并不完美。 中日两国应当抓住目前东海形势相对缓和之机,重申双方“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的共识,为未来一步一步解决双方东海问题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避免新的冲突,努力缩小分歧,增加共识,一起创造一个和平、合作、友好的海洋环境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向。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久有时日,绝非偶然,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第一,东海大陆架发现石油资源是划界问题的主要诱因。20世纪末,随着中日两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双方关于东海海底资源的主权问题互不相让,这直接诱发了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 第二,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使中日双方的权利主张能够“各取所需”。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与二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第三,日本外交政策的右倾化。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后,任命右翼政治家中川昭一任经济产业大臣,东海问题属其管辖范围。中川大臣在东海海域划界及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摆出了欲以实力对抗、好勇斗狠的架势,只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无视邻国的正当利益;只追求本国安全的绝对化,不惜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对方不安全之上。 第四,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使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复杂化。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调整东亚地区战略给日本“撑了腰”,日本也借机加强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监视与实际控制,加大对东海大陆架的调查力度,以期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中捞取最大的实际利益。日本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强硬,也增加了中日两国解决争端的复杂性。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有两点:第一,双方的划界原则不同。日本主张适用所谓的等距离“中间线”以及距离标准,中国则主张适用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第二,在是否拥有共同大陆架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国认为,东海大陆架与冲绳海槽是两个不同的单元。大陆架属于稳定的大陆地壳,而海槽则属于大陆架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构造带,这样,冲绳海槽就构成中国大陆领土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认为,日中两国处于共同大陆架,中国大陆的大陆架终止于琉球海沟,琉球群岛是大陆架外缘的岛链,冲绳海槽仅仅是大陆架上的一个褶皱、凹陷,在划界时并非决定因素。 为有利于解决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可以考虑采取暂时给予钓鱼岛“零效力”的办法,即在划界中暂时忽略钓鱼岛效力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利于解决钓鱼岛本身的主权争议 实际上,日方始终没有明确地拒绝过中方的共同开发的提议。在政治上,共同开发也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要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将共同开发作为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协商,是可以达成临时安排协定的。 总之,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最实际可行的双赢之策。

东海形势分析

东海形势分析——关于中日关系的思考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与中国关系较为紧密,交往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中,无疑,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时间最长,产生的矛盾,争斗,甚至战争的历史也最为久远,问题也是最多的。目前为止,与我们接壤的国家(包括日本这些也中国领海接壤的国家)中,日本,无疑是最为强大,最有实力,也是最具备侵略思想的国家,它对我们造成的威胁也是最大的。我认为,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矛盾,或者说与西方世界的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在中日矛盾;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长远安全局势影响最大,或者说威胁最大的,也是中日矛盾。 1.历史影响: 中国与日本正式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中国的商船就已经到达了日本现在的硫球一带与当地的日本住民进行贸易。当时的中国十分强大,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状态,日本受到了来自唐朝的巨大影响。直到现在,我们从日本的茶道,书法,传统着装和礼节上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子。 明代的时候,中国开始第一次于日本发生了武装冲突。不过这个年代的日本还没有统一的政权。据不可靠资料记载,当时的明朝政权曾经试图对日本的战国局面施加影响,甚至已经施加了影响,在某种程度讲,那时的中国由于受到来自日本流寇的骚扰,可能希望在日本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傀儡政权(类似于当时的朝鲜高丽王朝),但似乎没有成功。这个时候,中国对于日本,依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并且跟随着西方列强开始对已经日薄西山的清朝进行大肆侵略。这期间,中日的战争不断,民族矛盾由此凸显。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极大的加深了民族的矛盾。即便是到今天,在中国,仇日的情绪依然植根于民众内心的深处。二战日本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的战局不利,而且日本在中国战场损失的兵员是最多的,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

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浅析如何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局势

已经过去的2012年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而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无疑是一个多事的一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批高官落马引发反腐问题、美国重反亚太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中菲黃页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等,每件事情无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本文结合对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争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为中国如何合理解决与日本等国家的领土争端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一、事件回顾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武力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中日钓鱼岛争议由此产生。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2012年9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从2012年度预算的预备费中拨出2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66亿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三个岛屿,将其“国有化”。中日双方就此再次围绕钓鱼岛问题展开争执,影响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2012年10月16日,中国军舰首次以距钓鱼岛80公里的最近距离驶过钓鱼岛。2012年12月12日,中国首次在钓鱼

岛海空开展立体巡航,明确不退让态度。 二、钓鱼岛主权求证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将其纳入海防范围,并建港泊船对其实施管理。而从《大陆架公约》来看,钓鱼岛与中国大陆共属同一大陆架,毫无疑问属于中国。《波茨坦公告》也明确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 三、钓鱼岛争端深度解析 1、中日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类似的还有中印边界问题、南海问题等。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是日本等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利用中国坚持和平的愿望,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以取得现实的利益或为以后的谈判增加筹码。 2、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使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日本对这一前景感到不安,试图阻碍这一进程,通过制造摩擦或与其他国家联合等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3、日本野田政府这次挑起钓鱼岛主权争端是一次政治投机,试图借助美国的势力,通过顺应国内民族主义势力转移国内矛盾,转嫁经济危机。日本等国一些缺乏远见的政客为了一已之私,利用与中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博取国内极端民族主义人士的支持,企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为赢得大选增加筹码。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十个重大转变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重大转变!(转) 中国石油勘探年会,2010年12月7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赵政璋副总裁主持并做主题报告,周吉平总裁做了重要讲话,邱中健、贾承造院士参加并讲话。中国石油勘探界25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2010年勘探工作,部署2011年勘探任务。可谓是中国石油一年一度上游业务的最重要会议。 众所周知,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一是资源战略,二是市场战略,三是国际化战略。这三大战略作为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其智慧和含金量已经得到成长性实践成果的验证,充分说明其顶层战略设计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最大限度的获取地下油气资源,是“资源战略”的本质。从深层次讲,作为能源公司把获取油气资源做为第一战略,如同解放初期农民获得土地一样同等重要,所以说油气资源是能源公司生存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是“一把手”工程。为什么提“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本次勘探年会,勘探成果丰厚,连续六年油气储量快速增长,一再刷新储量增长纪录,特别是重大发现的启示、勘探成功案例的启发,勘探经验的介绍,勘探专家的点评,使人们深深感到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认识、思路、理念、理论、战略、战术和勘探对象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这些变化是中国百年来油气勘探厚积薄发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勘探家面对资源现实企足而待的自然结局。具体讲建筑在窗体顶

端的顶层战略设计,是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发生了飞跃式的突变,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醍醐灌顶式的挑战和冲击。概括的总结近年油气勘探的实践和年会上介绍的勘探成功案例,可归纳为“十大转变”。 1、从高峰生烃到全过程生烃的转变(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邱中健院士讲,“生油(气)层”成为勘探开发的可能。页岩气勘探的实践说明,存在于原生地层中的烃类,可以形成有价值的天然气,而且80%的油气资源存在于原生地层。油气勘探的常识是“生储盖”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过去认为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即人们说的储层(砂岩、碳酸盐或火山岩)。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实践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即在油气生成的原点找油气,不能不说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传统找油找油气理念和理论的挑战。 2、从局部(圈闭)勘探评估到大面积评估的转变。 油气勘探的第一道程序,是对油气勘探对象进行评估。过去勘探的对象一般集中对局部圈闭进行评估,评估的基本依据,看是否存在“生储盖”的条件,假若存在就可进行油气勘探,反之亦然。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告诉我们,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致密(低渗透)天然气气藏,并没有明显自然边界,更没有什么“圈闭构造”可言,最多是岩性“致密带”阻隔,用邱中健院士的话讲“岩性油气藏一般是有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由来已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东海大陆架被认为是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后,日本就开始了对东海的勘探和测量活动"中国政府对日本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1974年日韩两国签定5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6,将东海海域片面地划定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日本和韩国的/共同开发区0,日韩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遭到了中国坚决反对"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5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6,以法律形式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对行使有关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和管辖权的原则和立场"近几年,中国在东海的测量和勘探取得了明显进展,相继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并进行了开采"这引起了日本毫无理由的不满和反对"2004年6月以来,日本针对中国东海/春晓0油气田的开发,频频制造摩擦并使之不断升温"日本要求中国提供勘探资料,而后又拟授权民间公司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开发,中国予以断然拒绝和反对"同时,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也积极要求日本政府采取行动以维护日本海洋权益,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也逐步升级,2004年6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乘直升机飞到东海上空对中国的/天外天0!/平湖0和/春晓0三个油气田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视察0,并认定中国侵犯了日本的海域经济权益"在时隔不久举行的中日两国外长会谈中,时任日本外相的川口顺子向中国外长表示,日本希望中国能提供开发区域海底的地质构造数据,这一野蛮要求遭到中国拒

绝"自此,中日两国的东海划界纠纷正式进入前台"二!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实质首先,资源贫乏的日本垂涎于东海丰富的自然资源"东海海域中埋藏着价值几十万亿日元的石油!天然气和矿物资源,对日本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埋藏在东中国海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当于黑海油田的蕴藏量,为72亿吨0-另外,在东海大陆架地层中蕴藏有航空航天产业!高精度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钻!锰!镍等稀有金属,还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这必将引起资源贫乏的日本的极大贪欲,刺激其与中国争夺资源的野心"其次,是遏制中国复兴的需要"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从来没有同时处于强盛的状态"一般来说,当中国处于强盛时期,日本则都处于弱小的状态;当日本处于强盛时期,中国则处于贫弱状态"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年间,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欺凌的屈辱中,而同时期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长期以来它已习惯于面对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些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影响力日趋提高"面对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日本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导致民族心理失衡和其国内右翼势力的崛起,使得中日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东海划界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日本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日趋强硬也就配合了其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最后,是日本迈向政治!军事大国的需要"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对抗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需要,在亚洲大力扶持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