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习导学案2认识区域(第2课时)

预习导学案2认识区域(第2课时)

预习导学案2认识区域(第2课时)
预习导学案2认识区域(第2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重点难点】

区域的特征。

【预习导学】

思考一:归纳总结青藏高原的整体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_________→__________丰富

↑↓→地貌→______________

地势____→气温____→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寒牧业↓↓→动物→______________

人口、城市、农业→分布于______________

思考二:读P7活动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读图1—1—8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说出海南岛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读图1—1—9海南岛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

(3)读图1—1—10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分析海南岛的社会经济条件。(政策、交通、旅游资源等)

【参考答案】

1.纬度位置:北纬20°以南,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处在广阔的南海的西北部;

相对位置:位于陆上国土与海上国土的结合部位,靠近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海上交通便利。

2.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有利于对外交往;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丰沛,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及向西北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局限。矿产资源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3.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州经济发达地区,临近港澳和东南亚,接近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因此即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的前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并享有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都是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

【预习检测】

1.能体现青藏高原整体性的是()

A.河流短小,水能蕴藏量小

B.冰川广布,植被稀少而高大

C.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D.农业区集中在向阳山坡

2.青藏高原上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于( )

A.河谷地带B.山麓地带

C.高原上相对平坦的地带 D.冰川冻土分布区

3.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纬度高B.地势高 C.冰川广布 D.风力大4.青藏高原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

A.雨量充沛 B.二氧化碳丰富

C.气温低,水分蒸发少D.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5.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综合性

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

①科学技术②国际贸易③跨国公司④国家政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导学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三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水的比热容 3、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难点: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自主学习】 一、物体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生活中,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质量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_升高的温度___有关。? 3.同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海水和沙滩,沙滩热得烫脚,海水却很凉爽,这说明什么? 答案: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阅读课本P11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多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需利用控制变量法。 2.该实验用温度计测水和食用油的温度,用停表测加热时间。 3.控制水和食用油质量、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且保证玻璃杯和电加热器的规格相 同。 4.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比食用油升温__慢______,要想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更长的时间,即水比食用油吸热__能力强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三、比热容 1.阅读课本P11-12,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为了描述这一不同,引入了物理量比热容。它是如何定义的?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读课本P12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1认识区域

东平明湖中学高二地理学案班级姓名座号 课题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编号:1 课型新授课主备:梁静审核:张传华使用时间:2012-9教师寄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说明区域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重难点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课前预习 [纲要预览] 课堂生成 [学习资源]课本、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我国内外流区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 [探究活动1] (1)了解区域实例。读课本“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两图,讨论下列问题: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①从图中读出甘肃省所跨的干湿区,回忆划分各干湿区的依据;②你知道甘肃省所跨的温度带吗?温度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③甘肃省兼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④另外甘肃省还跨三大自然区,我国三大自然区又是怎样划分的? (2)归纳区域含义。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尝试区域划分。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思考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 (4)跨出理解误区。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区域划分只能按照一项自然因素或一项人文因素来进行吗? ②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认 识 区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特征 性 性 性 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与其他区域相区别。 区域的含义 划分划分标准类别体系 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发利用。按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特性上相关性的不同分区和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按划分 按划 分我国地势三级 阶梯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按划分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划分 东亚文化区 中东和北非文化 区 欧美文化区

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第三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习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预习检测】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会发现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有关。 3、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方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和有关, 我们要探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 相同,这种方法叫。 2、器材:你认为要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思考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并说出你的理由 (2)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你通过什么知道它的多少?。 (3)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 3、进行试验: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格中,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射洪县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 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 协调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 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图1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课学案 教师版

新概念英语第2课学案 Part 1 Words 1. until 1) prep 直到……时候 *till 直到,多用于口语 Eg. I sometimes stay in bed until luntime. *from morning to /till night 从早到晚2) conj. 直到……时候(后面加句子)Eg. I stayed in bed until he woke me up. 2. outside 外面 inside 里面 beside 旁边 besides 此外,而且,除….之外 3. ring 1) n.环状物,戒指 Eg. a gold ring 金戒指 *dark rings around her eys 黑眼圈 *ring-road 环状公路 2) v. (零,电话等)响==rang==rung Eg. The door bell rang just now. 3) v. 打电话=call *ring sb = call sb *ring off = hang off 挂断电话 4. repeat v. 重复 *repetition n. 重复 Part 2 Grammar * 一般现在时 1. 意义: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2.句型:主语+am/is/are +其他。 主语行为动词+其他。 3.动词表第三人称单数规则 1)一般加+s Eg. give—gives 2) 以s, x, sh, ch, o 结尾的动词加+es Eg. fix—fixes go—goes dress—dresses watch—watches wash—washes 4. 经常搭配的时间短语 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seldom, never, occasionally = sometimes frequently = often 放于行前系助后 Eg. He doesn’t always come by train. ●现在进行时 1. 意义:正在发生的动作 2. 句型:主语+am/is/are doing sth. 3. 动词变现在分词规则 1)一般加+ing Eg. do—doing 2) 以ie结尾的动词,变ie为y 再加ing Eg. lie—lying die—dying 3) 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Eg. stop—stopping run—runniing swim—swimminig 4) 以e结尾的,去e,加Ing Eg. come—coming 4. 有些单词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come go arrive leave move Eg. I am coming to see you. 我要来看望你。 The bus is coming. 公交车要来了. 5. 常搭配的时间 Now at present Look! Listen! ●感叹句 1.句型:How+adj/adv +主+谓+其他! What+ adj+不可名/可名复+主+谓+其他!What +a/an +adj+可名单+主+谓+其他! Eg. How fast he runs! 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 What nice food you cook!

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九年级物理 16.3《比热容》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过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应用,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一. 物质的吸收热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讨论结果: 结论: 问题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你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②: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水和沙子到底谁的吸热能力更强呢? 实验方案:取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装在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加热板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加热相同的时间(提供给它们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把观察到现象记录到表格中: ①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 结论: 问题:如果让水也升高和沙子同样的温度,改如何做? 把实验数据记在下面的表格里。 ②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 结论: 可见,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 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海与物体的种类有关。

地理必修3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圆的认识(2)教学教案

第2课时圆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 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 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流后再汇报。 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 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

九年级物理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过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应用,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一. 物质的吸收热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讨论结果: 结论: 问题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你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复习课学案及拓展训练案

八年级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掌握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的方法。2知道地形区分布,运用地形图、剖面图判断地形特征。 3、阅读气候资料,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利用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农作物、工业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5、阅读材料和地图说出东北地区城市名称、分布特点及主要职能。 【复习方法指导】任务驱动法,注意各地理要素间联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回顾课本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一)地理位置 1.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 2.东、北与________及________(填国家)为邻;西 接________自治区;南连_______省,与_____________ 隔海相望。 3.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______纬度地区(中\高\低纬), 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二)地形特征 1.在图中用红笔描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用蓝笔描出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嫩 江。 3.用黑笔圈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与城市 1、东北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北平原三部分中平原和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2、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占主要地位。 4、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 _______ 沿线地区。 5、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四)产业分布 1、东北地区糖类作物是,集中在 _____、_____ 平原。 2、 ___ 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 3、针对东北经济存在问题, 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加 快,推进,尤其是运用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型城市转型提升。 二、构建知识结构:1、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关系 三、典例解析:﹝2015年泰安29题﹞关于运用地图认识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认识其邻省、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数学六年级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二课《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此基础上学习的,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其中对称性就是圆的一个重要特性。教材创设学生做折纸活动,探索圆的对称性以及圆心的确定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沿不同的方向把圆对折两次后,就能找到圆心。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操作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圆的对称轴。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会圆的对称性。 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突破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一)、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谁能告诉我,这几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测: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这几幅图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谁能总结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的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三)那么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的认识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中进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互动新授 (一)探究圆的对称性 (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圆是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怎样验证? 学生仔细观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将圆沿着直径所在的直线对折,我们可以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正好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汇报:圆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师: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多少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根据画对称轴的方法,画出圆的对称轴。 学生反馈汇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你们所画的圆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导学案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热量的单位是。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5、取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自主预习]: 预习目标: 1、大体了解课本中探究实验的思路和器材。 2、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能简单地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方法: 2、器材: 4、思考: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5、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相同、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 2、国际单位:。 3、符号:。 4、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它的意义是。 沙石的比热容是,它的意义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快、慢) 5水比热容大的应用: (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么?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何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 出来。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量有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 教师简单介绍器材(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1、1 认识区域学案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学习重、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3、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指人们在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按指标数量分类举例按指标性质分类举例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2)有明确的(3)内部特征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和。(1)均质区:

指那些具有或的区域。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2)功能区: 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与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的区域类型(1)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2)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含若干个较小尺度的区域(3)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区域空间的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越。 学习札记 (三)区域的特征及实践意义 1、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整体。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注意: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

4.3电解池 导学案 第2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银 【学习的重难点】氯碱工业的制碱原理及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铜 【旧知回顾】 1、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 3、Cl-,该溶液放在用惰 性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35.5:108 B、16:207 C、8:1 D、108:35.5 3、从SO42-、Ag+、NO-3、Cl-、H+、Cu2+、Ba2+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采用惰性电极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2)若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3)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为 【学习新知】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通电时移向阴极,放电;通电时移向阳极,放电; 电极反应方程式为:阳极:阴极 总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 I、两极均产生气体 II、溶液先变红,说明有生成 III 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生成。 2、铜的精炼 I.装置要求 阳极是,阴极是,电解质溶液是 II.化学原理 阳极反应阴极反应 III.电解特点 a.粗铜中的铜迁移到纯铜上 b.CuSO4溶液的浓度 3、电镀 ①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②电镀的目的 电镀的目的主要是 ③电镀的原理 阳极: 阴极: 电镀液: 3、电冶金 (1)金属冶炼的本质是什么? (2)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3)电解冶炼主要适用于制备哪些金属?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教案1、圆的认识 第2课时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 1、圆的认识第2课时 认识扇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扇形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教科书第14页的例3,例3是扇形的认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根据整体与部分(圆与涂色部分)的关系,认识圆心角、弧、扇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扇形、扇环等物体,但对于扇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扇形,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彩色粉笔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等实物图片) 教师谈话:这些物体都分别叫什么? (预设: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教师可提问: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接受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扇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预设:它们是圆的一部分,形状像一把扇子。 2.认识圆心角。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出下图。 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教师可强调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图像题 例题. 例1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2.1×103J/(kg·℃) B.4.2×103J/(kg·℃) C.1.2×103J/(kg·℃)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练习: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 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 温度升高的多 二.比例题 例2: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各自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而温度升高之比为2:3, 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A、3:4 B、4:3 C、3:1 D、1:3 练习: (1):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实心体,质量之比为3:1,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2):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1.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15-6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

A.a的比热大,是水 B.a的比热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大,是水 D.b的比热大,是酒精 2.如图所示是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象, 根据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 甲、c乙)() A.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B.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C.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D.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3.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3倍,则使20 g铅升高24 ℃时需要的热量,可使20 g铜温度升高() A.24 ℃ B.72 ℃ C.8 ℃ D.12 ℃ 4.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5.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1,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若它们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变成1∶1,则它们比热容之比是________。 6.初温相同的铁块,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立即接触,则() A、热从甲传到乙 B、热从乙传到甲 C、甲乙间无热传递发生 D、温度由甲传到乙 7.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7《中国区域地理》导学案

高二地理DL-018-G2-07 《中国区域地理》导学案 编写人:李群审核人:李群时间:2018-11-20 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 2、能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分析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重点难点】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与地理特征。 【学法指导】图文结合法、归纳法。 【知识链接】认识区域,既要了解自然地理特征,也要熟悉人文地理特征。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西北地区 1.位置: 西北地区位于 定位:40°N,45°N 90°E、120°E 2.地形:主要地形区(及特 征) 、 3.气候:A.气候类型:B特征: C.成因 D.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E.我国的“热极”在,“干极”在。 4.植被:自东向西大体依次为 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大致在,相当于 5.矿产: 6.河流湖泊: 7.农业:主要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 主要农业区有、、、(在图中用阴影表示)灌溉农业引发的问题有、、 8.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如 9.人口、城镇:多呈状(东部)或状(西部)分布,原因是 10.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知识点二:北方地区

1.位置:北方地区位于 定位:35°N、40°N、50°N 105°E、120°E、130°E 2.地形:主要地形区有 3.气候:A.气候类型: B.气候特征: C.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温 度带)大兴安岭北部为 长城以北为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 D.年降水量毫米, 主要集中在月,大部分 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 E.东北冬季漫长严寒多积雪,为我国的“寒极”; D.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半年的;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4.河流:主要河流有 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南;河流含沙量北南; 结冰期北南;汛期北南(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 5.植被类型:东北地区以为主,华北地区以为主。 6.土壤: 7.矿产: 8.农业:A.耕地类型:以为主 B.主要农业类型 C.三大地形区的农林产品与主要问题存在差异: 9.工业:两大工业区------ 10.主要城市: 11.交通:以为主 12.制约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 要因素是 知识点三:南方地区读课 本图文资料,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 30°N、23°26′N,100°E、 105°E、110°E、120°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