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世俗生活与四季自然变幻。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心世界。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极为生动,独特的色彩与创意,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也在其中有所表现,这里的美并非做工的精细和完美,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美达成完美,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美学:自然、朴素、洁净美,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个案分析

日本民俗生活也有甚多体现古典美学,例如花见文化,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点。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

还有照片显示开花度。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根深蒂固。

樱花是美的,也是将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的死亡之美,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的追求和感叹,唯美主义的世俗化,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作者很欣赏与消亡美学同属于一个范畴的“少女情趣”。作者曾经请教过精通英文的鹤见俊辅,问“少女情趣”是不是世界上的通用词汇,答案是否定的,是日本特有的词汇。所谓少女情趣既不是永久的爱a某或者b某|、c某等女子的存在,而是指被某个女子的某时期的难以言喻的美所吸引。因此,粗俗一点,也许它带有一些轻浮的意味。但是正因为如此,竹久梦二的绘画境界,川端康成的文学境界在有可能形成。

评价与结语

《日本古典美学》在对日本美学的阐释上精辟而深刻,从对话中思考日本的自然美学,把很多复杂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阐明,使人对日本的美学更加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本居宣长《紫文要领》

346945637《日本美学》百度文库

日本人文、美学之于现代首饰设计

?艺术设计研究 设计与文脉瑟、一~。’…’-0…’。”:…。。j…一 。。…一l 认为自然中已有的形态是最美的,的法则来营造,具有一种独特的造物者要善于发现和重新组合,艺术情致(图1)。 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强行改变,而力这种对于禅意的追求,导致日图展现出物品的原始功能性,减去本的朴素设计和欧洲的极简主义不必要的装饰。如日本庙宇的建筑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日本对于形态以及民宅的门窗栋梁,基本都是的设计是建立在体现意境的目的素色的并保留原木清晰的纹理,之上的,而不是欧洲简单追求形木料简朴到连油漆也不用刷,因为态的简化,线条的流畅等表面变日本人认为木材有生命,它和人一化。作为有着共通文化的中国人,样会呼吸,如果人为地涂上油漆,我对于日本这种有层次和深度的反而会影响其本真,也破坏了物艺术理念较有共鸣。 体的简素之美。这一点在珠宝之中也有典型的表现。 图1 竹木镶钻项饰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在前面探讨了与工艺美术设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之一,这计有关的人文和美学背景之后,种“禅意”进入到日本人生活的很我们涉入与日本乃至国际现代珠多方面,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宝首饰设计最直接相关的两个日尤其明显。他们善于在质朴、静态本美学理念,即“WABISABI”和的物体中,参悟出具有活力与感“物派”。 染力的东西,从而感悟出充实的1、“WABISABI”的首饰设 精神境界。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计语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o“枯山水”,顾名WABISABI是一对源于日本 思义,无山无水,用的是象征的手古典唯美主义的有些晦涩的名词,图2平松保城的作品 法。从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发,用汉字书写就是“佗”(WABI)在“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的和“寂”(SABI),源自佛法中的具有象征性的微缩庭院模式,通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过联想和顿悟来赋予景物新的含我,三、涅粲寂静),尤其是无常。义,体现了一种来自禅宗的意境。 “佗”原意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从设计形态上讲,日本人的审的孤寂;“寂”则指“寒”、“贫”、美意识中有“移步易景”的习惯,“凋零”。WABISABl共同描述图3平松保城的作品喜欢采用非对称的设计造型,这了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种非对称的组合被视为日本设计美,无求、无华之美以及非常规艺术的独有特质,他们试图打破之美;另一种描述又可以意为有对称与圆满的程式化,通过对于残缺、不完美、有瑕疵、唯一的和规整图形的破坏以及残缺来实现偶然的;还包括了闲寂、寂静和朴“禅意”,这与中国画中的留白、素。再有一层意思,则是说时空作虚实处理有很大相似。这种对用于自然万物留下的痕迹;“寂”非对称之美的执著处处可见,例也可以是经由我们的眼睛与心境,如,日本珠宝设计师SHIMADA从残缺和偶然中看到的别样的美,SACHIKO的竹木镶钻项饰作品,或“朴素中雅致的精炼欣赏”。它完全是非对称的布局,采取“三分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非常醒目,也突空白”、“奇斜取势”等符合自然美 出标志着日本文化特征的哲学和 图4平松保城的作品 85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 引言 (1) 一、四季自然之美 (1) 二、孤独幽怨之美 (3) (一)物哀之美 (3) (二)情之幽怨 (8) 三、纤柔细腻之美 (7) (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 (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 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 "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 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 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时至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物哀融入了当时兴盛的禅宗的重悟性好闲寂的精神,当将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融为富有情趣的艺术来进行象征性表现时,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美学的最高理念幽玄。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唐代骆宾王的委性命兮幽玄,其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些文献典籍也用此词,以示幽微、玄妙之意。传到日本后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改变,日本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古今集》真名序中的歌学用语,当初被用作超俗神秘之意,以示和歌之风韵、雅趣。到了中世,被尊为新古今时代歌坛领袖的藤原俊成,起初把它当作超越姿-词的余情美,在此基础上,以藤原定家的和歌、心敬的连歌、世阿弥的能乐美学论为中心,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构建了中世的美学体系。幽玄开始成为日本文学精神后,它的内容有静寂-妖艳-优艳-平淡的变迁,与素材的写实相比,更重视抽象本质的把握和情调的折射,形式上重言外之意的余情、余韵,如同绘画中的生动气韵。和文学方面,和歌中所现的平淡与清新,军事物语中人生的虚无与哀怨,能乐中的情趣与幽邃,随笔中的平易与寂寥,都体现了佛禅的幽深、玄妙。这种余韵-余情-气韵生动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本三弦音色单纯,但余韵悠长;舞姿舒缓简素,但富有张力,不乏流畅美。尤其是茶道,努力在狭小的茶室里,努力创造出一种枯淡、幽寂的氛围,使茶人充分享受‘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余情与幽韵②,典型地体现了禅的精神与趣旨。幽玄扎根于物哀和佛教的无常观的土壤上,并与余情等因素逐渐融

日本 茶艺的极致美学 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日本茶艺的极致美学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我们拜访全国的茶园,对茶的味道、香味和茶色进行评价,严选高品质、有特色的美味茶。我们只选择在有机栽培上和我们有共鸣的生产者。——SAUDADE 茶是要重要的文化,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SAUDADE从日本各大茗茶产地挑选能代表日本的绿茶,并专注于JAS认证(日本有机农业标准)的有机茶。健康美——四十年有机栽培的宇治茶园 SAUDADE的宇治茶来自一家传承自江户时代的老茶园,数十年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有机茶栽培,加上山地特有的雾与昼夜温差的作用,让这里出产的茶拥有清雅圆润的口感和传统的宇治之味,成为代表宇治茶的上等茶品。茶的栽培比一般作物需要更多农药,不仅带来安全问题,也会影响茶的味道,有机栽培的茶拥有自然单纯的美味。习惯喝无农药、化学肥料栽培的有机茶之后,喝普通的茶就会觉得有杂味。——SAUDADE设计美——从包装感受用心 品牌名称SAUDADE本是葡萄牙语,含有怀旧、憧憬、思念、乡愁等含义。SAUDADE的LOGO,是在汉字「茶」中加入了SAUDADE的字母,意为通过绿茶来搭建日本与世界的桥梁,并且希望成为被全世界所喜欢的品牌。 对包装的讲究,也是创始者的另一用心之处持。SAUDADE

的每一份礼盒,都有现代极简风和日式水彩风的包装供顾客挑选。SAUDADE新颖且有日本特色的包装,获得了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iF设计奖」。味觉美——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组合 不同产地的茶各具特长,SAUDADE集合了日本各个茗茶产地的美味绿茶,包括京都府宇治、静冈县两河内、奈良县月濑、福冈县八女、佐贺县嬉野、鹿儿岛县雾岛、鹿儿岛县知览等。SAUDADE京都宇治巡游茶组合,包含代表日本的三种绿茶:煎茶、焙茶、玄米茶,来自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产地宇治,带来一场舌上的宇治巡游。 有机宇治煎茶茗茶产地宇治的煎茶,是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之一,具有优雅且纤细的色、香、味,含有较多咖啡因、儿茶素和维生素C,能振奋精神,给大脑活力。有机宇治焙茶SAUDADE选择的宇治焙茶有着上等的甜味和丰富的香味。因为有机栽培,少了通常焙茶的苦涩,多了自然的清爽。咖啡因含量低,适合睡前和休憩时饮用。有机宇治玄米茶煎茶与玄米混合、味道醇和易入口的玄米茶。玄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因此具有抗老化和美颜效果,加上煎茶中的维生素C,效果倍增。本期由小桃酱APP旗下的小桃众制带来SAUDADE京都宇治茶三种组合,来自高级日本茶产地宇治,日本特色茶品种:煎茶、焙茶、玄米茶。众制产品信息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京都宇治巡游有机绿茶三种组合JAS日本

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摘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 ,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樱花;美学意义;物哀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樱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樱花传达着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研究樱花是透视日本民族的重要窗口;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为日本民众所喜爱,每年的樱花节赏花之人络绎不绝;樱花本身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论 樱花是自平安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所钟爱的。提起樱花,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日本的花”,而且这种看法是在江户时代就已很普遍了。[ 1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故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观。今天的日本人将樱花视为“国花”且每逢春天樱花盛开之际,日本人都要结伴赏花,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爱恋之情。樱花被认为蕴涵有日本民族之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识,因此日本人对它们情有独钟,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同时,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其所蕴含美学意义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樱花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大大丰富了“哀”的情感范围。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普及,“物哀”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观念,对平安王朝及以后的审美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一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千姿百态、俊秀幽雅的自然美景,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日本人常常目睹美好景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化为乌有。这使得日本人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这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最初的朴素的 “哀”的观念。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于是,佛教的出世主义便很快地渗透进日本的审美意识中,佛教的万物流转和生灭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等净土教的秽土观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普及。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 2]使日本人原本因为自然环境因素所形成朴素的“哀”的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物哀”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审美观点。在“物哀”的审美观念产生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和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 3 ],它们构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主体,并大大拓展了日本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樱花是日本人自上古时代就开始种植的花卉之一。樱花花期甚短(约七日) ,盛开时团团锦簇,热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发布: 2011-02-18 18:51 来源: 查看: 56 次 日本茶道文化不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属性: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 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

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 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

最新 论《风姿花传》中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精品

论《风姿花传》中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 日本古典剧种——“能”起源于13世纪,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观阿弥与世阿弥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被尊称为“观世大夫”的观阿弥在“能”的表演、理论上均有很高的建树。其子世阿弥更是对“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留有“能”的理论著作二十一部,《风姿花传》是其理论著作中的第一部。《风姿花传》共由七篇组成,全书以“花”为核心的概念,以演员如何将“能”呈现最佳舞台效果为中心,体现世阿弥对日本戏剧美学的独到见解。本文将分析《风姿花传》中的戏剧美学观点,从“花”、“和”、“美”三个角度论析该书所表现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 一、“花”的戏剧程式 世阿弥独创性地提出以“花”为核心的戏剧理论,以“花”一词比喻演技之理。花的生命历经花蕾、绽放、凋零或结果的过程,正如人历经幼年、壮年、老年的过程。世阿弥在《特别篇·秘传》中提到用“花”比喻演技之理,是因为他认为大自然中的花与演员表演之间存在共性。花是美的象征,既把演员比喻成花,又以花的生长规律形容舞台演出,以强调如花一般的效果。 (一)世阿弥将“能”的演员按照年龄分为七个时期,并以“花”的形象分开阐述各时期习艺练功的基本方向,以及提出注意事项予以忠告。 一时之“花”:是指十二三岁的演员身为童姿,姿态、声音、演技等自身素质条件只是短暂的,不能确立其艺术水准,而需要加强技艺,打好基本功。 新奇之“花”:一是指在二十四五岁就凭借青春之“花”的魅力带给观众新鲜感而赢得一时赞许的演员。同时,也是用来形容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视觉感的演员,“新鲜”是“能”魅力常在的秘笈。 真正之“花”:指四十四五岁时期的演员,演技精湛,其艺技产生的“花”永不凋零,并能培养继承人。 “老木开花”:指真正掌握“能”的演员才拥有的花,即便是已经成为老木,但仍具有较高艺术魅力,绽放更为艳丽的“花”。 “无上之花”:指“能”表演中的最高艺术境界,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享有这一水平的演员少之又少。 “石上之花”:指只能演某一种风体的演员,并不能使观众产生新鲜感。 “年年岁岁之花”:指的是演员将不同时期所掌握的技艺都保存在自己的现艺之中,并能在演出中游刃有余地表演各种技艺。

浅谈简约美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影响

题目:浅谈简约美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影响

摘要 简约,是“用最少的笔墨去表达”,是“无即是有”的理念的再现.简约美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流行时尚,是时代的产物。简约美体现在素静、自然,这种不张扬的美运用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方方面面。在如今这个信息如洪水般凶猛的年代,过度的宣传反倒让大家看到了虚构的感伤。比起那些曲折的传达方式,在宣传中那些具有纯粹的、极端视觉性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特别干脆的印象。 关键词:简约美平面设计日本 Abstract Simple, is "to express with the least ink", "no that is a" concept of reproduction. Simple beauty in today's society people to pursue a fash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Body is now simple, peaceful, natural, unassuming beauty that is not used in Japan in all aspects of graphic design.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such as ferocious flood, excessive publicity but let us see the sentimental fictio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n those twists and turns in those with pure propaganda, extreme visual works gi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of a special altogether. Key words: Simple beauty Graphic Design Japan

_白_日本设计的美学观

大 众 文 艺 69 摘要:“白”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设计理念。文章通过追踪日本文化中“白”的渊源以及“白”与禅学、西方极简主义之间的关系,分析总结出日本设计的美学观,尤其是原研哉的设计哲学。 关键词:白;禅意;极简主义;原研哉 一、“白”的精神语义 “白”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表现,“白”必须被称为一种设计理念[1]。在大多数的日本设计中我们看不到多余的元素,无论是高科技还是自然材料,我们看到的都是材料最初的状态。“白”是一种令其他颜色都从中逃走的颜色,但其蕴含的多样性又是无限的。让“白”得以诞生的是一种感受白的容纳性,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对世界诸文化的多样性中隐藏的“白”有所察觉,进而才能理解“静寂”和“虚空”等词语的含义。 世界是一团夹杂颜色的混沌。“白”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从混沌中挺身而出,通过那倾向于回归灰色的退化的重力而变得明晰,“白”作为特质的终极而获得存在。颜色仅是“白”的一个单独的方面。只要它避开颜色,并因此更强烈地唤醒物质性,它就是一种材料,它如一种空的空间或边缘,孕育着时间和空间,甚至包含着“无”和“绝对零”这样的抽象概念。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认为“白”是生命的原始形式,他将自己工作的原始形式视为想象白从混沌的灰中跳脱,升至崇高的高度。在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用极少的画面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不得不承认,原研哉设计的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节目表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作品。雪白松软的纸张配上凹陷的文字,清澈如冰,实现了原研哉这位大师“冰雪之纸”的初衷,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的同时更增加了触觉上的体验,并唤醒了冰与雪的记忆(如图1)。 图1 凹陷的半透明字母与雪地上的足迹二、“白”的历史渊源 樱花、富士山的浮雪、北国雪中飞舞的白鹤……无一不是“白”的代表作,这不仅仅是指它们的色彩清新淡雅,更是指他们所象征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白代表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情感意味的传达。提到日本的传统颜色,首先浮现在人们脑中的是白底红日的太阳旗,日本人称之为“日之丸”,因为在日本文化中,白色被赋予男性的、献身的、胜利的等含义,白色是皇室及其代表天皇的象征,是天皇神性统治的色彩。 另一方面,日本的白色意识和对“白”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自然结果。在远古的“五色”起源中,白是就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东方传统艺术中,除了线造型的特点之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白的积极参与,古人云:“画留三分空,生意由之发。”这句话便道出了运用空白的妙处:白能更好地表述画面的内容,传达作画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白”的延伸(一)“白”与禅 “白”:日本设计的美学观 邵 阳1 郁舒兰2 孙 琦3 (1.2.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3.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1)陶艺饰品的功能性 陶艺饰品具备自身独特的美学和文化意义,还兼具室内空间中包含使用功能,例如在居住、会议、休闲、聚会等不同室内空间,以特定的功能场所相协调的,将其应用于入口标志和路线导引,休息坐凳,作为照明的瓷灯等。 (2)陶艺饰品的方位性,要服从于室内空间的形制,并以室内空间形态为主导,使其成为室内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3)陶艺的空间量,即饰品在室内的三元空间所占有的比例大小,是饰品的面积与体积和室内空间适当的比例分配,使饰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而室内设计人员的注意力应以对陶艺饰品本身的关注转到对陶艺饰品与室内空间结构系统关系上来,才能实现陶艺饰品和室内空间结构要素的综合交融,从而创造出和谐统一的室内环境。 3.陶艺饰品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 室内空间由诸多设计元素组成,陶艺饰品的应用必须从属于室内环境。从陶艺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角度来考虑,要使其与其他室内设计中的元素整体化,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1)属性体现,面对从属于室内空间的陶艺饰品,选择与布置时首先要对放置的室内环境形态特征及功能类型有所了解,并有意识地使作品艺术形式融合到环境中,使陶艺饰品与该室内空间属性相结合,才能成为环境有机的组成部分。 (2)风格的统一,陶艺饰品只是室内空间风格体现的应用元素之一,只有与室内整体风格相统一,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 果。所以室内饰品的主题内容、组合形式、造型和色调、以及材料的选择等等,都要从室内空间的风格类型做整体的考虑,才能起到增强室内气氛情调的效果,使其适应室内空间。 (3)适当得体,任何陶艺饰品在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起的是衬托和点缀的作用,过盛过重的陶艺饰品不仅不能起到好的装饰作用,反而破坏室内的整体艺术氛围,不利于整体感的形成,要尽量做到少而精。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变的多样化,现代陶艺饰品必须适应现代室内空间所要求的的功能性和风格类型,做到恰到好处地应用,才能与室内空间整体氛围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周锦连,林飞.陶瓷艺术装饰艺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甘肃:甘肃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艺环境艺术?陶艺 [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文瑞,女,1981.02,讲师, 工作单位:甘肃兰州交通大学。 理论研究?设计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学院: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专业:10级园林(风景园林方向)学号:10226601201 姓名:陈小越时间:2011年11月1日 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是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以致影响着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接受外来佛教的“心性”和禅宗的“无中万般有”的思想影响,融合了多种风等审美意识,成为不易的日本美学精神。 日本“真实”审美意识 日本古代的“真实”审美意识,除了表现“事”、“言”的真实以外,还表现“心”的真实,即“真心”、真情的一面。 所谓真实,即艺术要真实的反映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必有发,强调坐着立著唯诚,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的美,不提倡浮丽虚妄的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如《万叶集》。 在文学方面,《万叶集》所表现的“真实”审美意识,以真实的感动为根本,尤其是后期的恋歌,更多的真实的感动表现为“真心”。在美术方面,从原始美术到古代佛教美术,除了具有宗教的神秘性的艺术意匠的一面,还具有写实性的艺术形态的一面。在土偶、埴轮、佛画、佛雕,乃至某些初期的人物塑像,都表现了日本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所追求的写实的真实性。乃至综观日本古代各种文学艺术形态,都存在“真实”审美学意识,主要表现人性的真实,同时也表现美的体验,即把握人性与美两方面的真实性。这就是日本古代“真实”审美的基本性格特征。 “物哀”审美意识 日本“真实”的美学意识与“哀”和“物哀”的美学意识,是先于美学的其他形态而存在。“物哀”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是与“真实”美学意识孪生,深深地渗透和参与古代日本美学思想的形成。 川端文学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接合点上创造了女性的美,充满了纤柔、风雅和深沉的悲哀。三岛文学在日本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融合中创造了男性的美,表现了肉体、刚毅和力量。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以“真实”为根底,将“哀”发展为“物哀”,将简单的感叹发展到复杂的感动,从而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其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涵义。紫式部将“哀”发展为更富多义的“物哀”审美思想,创造了日本式的浪漫的“物哀”审美理念,从而确立了日本古代美学的主体性。 日本古代“物语绘卷”这一美术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源氏物语绘卷》,不仅将各回的故事、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和人物相互间的纠葛,还有人物与自然的心灵交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而且将《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融入绘画之中,将《源氏物语》的神髓出色地表现出来,颇具艺术的魅力。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一、背景: 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 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 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 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3、成长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的美学特点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的美学特点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 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 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 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 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 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 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 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 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 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 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 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 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

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 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 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 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 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 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 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 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 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 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 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 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 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 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 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 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 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 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利 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 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