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的洞察”。而作品要表现这种对世界永恒本质的体悟,则要讲究韵味与余情,呈现出空灵与清幽甚至是枯淡的文学意境。

川端康成的少年时代充满不幸,父母,姐姐以及祖辈的连续去世在他心里投下了一抹慎重的阴郁暗影,又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这些因素影响了作家并使其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同时也有着悲观色彩的人生感悟。他极为重视生与死的问题。在他看来,生存和死亡都有意义。人在生死中轮回,生即使死,死即使生,人得灵魂生死不灭。因此,死亡不是终极而是“无”,一种包涵了一切可能性的无极的境界。在川端康成的理念中,生有着空幻的色彩,而死则是美得一种表现。这种思想使得川端康成总是将目光投射在对于人生空幻,人生徒劳的主题上。

同时,由于在创作上受幽玄美的影响,作家总是以含蓄的笔调来表达这一主题。小说《雪国》细腻感人,其间反复回旋着人生徒劳的思想。在表达时作者却运用了许多具有唯美色彩的意象:在晨曦飘飞的雪中驹子梳妆时绯红的脸颊,窗外披上红叶的重重山峦,曝晒的纱衣上映染的绚丽霞光,夜空上缀满星辰的明澈银河,等等。这些画面形象鲜明可感,但不是镜中的影像就是在衰微的古镇里或冰天雪地的寒夜中,一切美的意象都有了漂虚之感和冷寂的色彩。而男女主人公似浓似淡的恋情,欲断未断的纠葛也留给读者一丝怅惘。

三风雅的文学情调

风雅是日本传统美的一种重要形态。“这里所谓的风雅,不是指一般风流文雅之意,而是指日本人美的意识中对自然所感受到的美,对风物所怀抱的情。”在日本的近古文论中,幽玄是以空寂作为基调,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性的内涵。风雅则以闲寂为基调,表现出一种超越人的情感,顺其自然的精神性内涵。古典的“物哀”美与幽玄和风雅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也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主要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大多有着凄苦的心绪,但作家对这种苦涩感受的表现从来不是浓墨重彩的,轻描淡写的同时却持久渗透于字里行间。小说中的人物一边沉湎于哀苦之中,一边却仿佛把玩一般的反复品味这苦涩滋味。在写作上作家有意模糊叙述者和主人公的界限,将作家主观的意念和人物的心理交融一起慢慢铺陈在笔端。这其中不仅有悲哀,也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在寂寞黯然之中发现美感,同时品味这种颓伤之美。

日本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曾说:“故身处于风雅,以造化以友四时。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从造化而归自然”。在风雅情调的表现上,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对于自然和季节的这种感受性关注,将人物的主观情感和自然风物的描写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协调甚至是寂寞随缘的超脱感。他的小说往往有着典型的日本自然美的景观:春日的樱花少女,夏日的袛园盛会,秋日的枫叶松林,冬日的温泉细雪。如同《古都》中将四季的感兴和千重子,苗子这一对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孪生姐妹以及因她们的身世,成长,爱情,机遇而产生的不同感触融为一体。小说的章节多以充满季节性的自然景物为题,如: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等等,在季节的变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心境和命运发展。

四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川端康成在继承了日本传统的审美原则的同时,更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战后的日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的经济生产模式,生活方式逐渐的改变了传统日本的社会面貌。为此,川端康成深感忧虑,他决意以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责任“我强烈的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宗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东西”,并一再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

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

为展示日本的传统,作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完成的小说《雪国》中不仅描绘了温泉艺妓的日本传统风情,更展示了古镇中居民的传统技艺。《名人》描写了围棋竞技的胜负起伏,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传统棋道的精神境界,出现在《千鹤》《山音》等小说中的和服,艺妓,茶道,花见,能剧等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在这方面小说《古都》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以名城京都为背景,清水寺,御宝。青莲院等多不胜数的古老建筑让这座城市充满着淳朴的古风,而春天红色的八重樱,夏日傍晚浓烈的红霞,秋日盛开的胡枝子花,冬日挺拔坚立的衫林,鲜明的四季景致变换演绎着人物心境的起伏变化。小说每一章,每一节都传达着日本传统美得古典雅致,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色彩,他的作品弘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文坛展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独特内涵,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其作品,挖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字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人文、美学之于现代首饰设计

?艺术设计研究 设计与文脉瑟、一~。’…’-0…’。”:…。。j…一 。。…一l 认为自然中已有的形态是最美的,的法则来营造,具有一种独特的造物者要善于发现和重新组合,艺术情致(图1)。 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强行改变,而力这种对于禅意的追求,导致日图展现出物品的原始功能性,减去本的朴素设计和欧洲的极简主义不必要的装饰。如日本庙宇的建筑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日本对于形态以及民宅的门窗栋梁,基本都是的设计是建立在体现意境的目的素色的并保留原木清晰的纹理,之上的,而不是欧洲简单追求形木料简朴到连油漆也不用刷,因为态的简化,线条的流畅等表面变日本人认为木材有生命,它和人一化。作为有着共通文化的中国人,样会呼吸,如果人为地涂上油漆,我对于日本这种有层次和深度的反而会影响其本真,也破坏了物艺术理念较有共鸣。 体的简素之美。这一点在珠宝之中也有典型的表现。 图1 竹木镶钻项饰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在前面探讨了与工艺美术设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之一,这计有关的人文和美学背景之后,种“禅意”进入到日本人生活的很我们涉入与日本乃至国际现代珠多方面,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宝首饰设计最直接相关的两个日尤其明显。他们善于在质朴、静态本美学理念,即“WABISABI”和的物体中,参悟出具有活力与感“物派”。 染力的东西,从而感悟出充实的1、“WABISABI”的首饰设 精神境界。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计语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o“枯山水”,顾名WABISABI是一对源于日本 思义,无山无水,用的是象征的手古典唯美主义的有些晦涩的名词,图2平松保城的作品 法。从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发,用汉字书写就是“佗”(WABI)在“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的和“寂”(SABI),源自佛法中的具有象征性的微缩庭院模式,通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过联想和顿悟来赋予景物新的含我,三、涅粲寂静),尤其是无常。义,体现了一种来自禅宗的意境。 “佗”原意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从设计形态上讲,日本人的审的孤寂;“寂”则指“寒”、“贫”、美意识中有“移步易景”的习惯,“凋零”。WABISABl共同描述图3平松保城的作品喜欢采用非对称的设计造型,这了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种非对称的组合被视为日本设计美,无求、无华之美以及非常规艺术的独有特质,他们试图打破之美;另一种描述又可以意为有对称与圆满的程式化,通过对于残缺、不完美、有瑕疵、唯一的和规整图形的破坏以及残缺来实现偶然的;还包括了闲寂、寂静和朴“禅意”,这与中国画中的留白、素。再有一层意思,则是说时空作虚实处理有很大相似。这种对用于自然万物留下的痕迹;“寂”非对称之美的执著处处可见,例也可以是经由我们的眼睛与心境,如,日本珠宝设计师SHIMADA从残缺和偶然中看到的别样的美,SACHIKO的竹木镶钻项饰作品,或“朴素中雅致的精炼欣赏”。它完全是非对称的布局,采取“三分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非常醒目,也突空白”、“奇斜取势”等符合自然美 出标志着日本文化特征的哲学和 图4平松保城的作品 85

物哀#风雅#幽玄——试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一)

物哀篇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恒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京师迁至京都,上一为平安朝。自此,日本文学进入了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政治安定,商贾兴盛,人民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为历代所无。朝野上下均重文事,所以文学极为发达。以《源氏物语》与《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在这个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相继诞生了。伴随着这些文学作品一起诞生的,是萦绕在日本传统文化灵魂深处的“物哀”精神。 所谓“物哀”,是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于是人和景物的宿命也就透过这种既纤细又颓废的描述层层交叠,紧密相系。 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的源流,而物哀精神本身,又源自大和民族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季节感”与纤细的洞察力。雪,月,花,是日本文学历代以来咏叹不衰的主题。见花而感聚散,窥月而叹无常。如《古今和歌集》中在原平业的和歌: “月非昔日的月,春非昔日的春,唯有我是昔日的我” 又如《万叶集》山部赤人歌: “想送给朋友看的梅花,积了白雪,花也难以分辨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是由于日本文学传统追求这种心物融合,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故而描景绘物,无不带着一缕柔和而纤巧的主观感情色调。日本人擅长寻觅美感,哪怕是转瞬既逝的美,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到,进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无限的放大然而,不妨引用对日本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美的事物难以长久,这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间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生死一瞬的飘忽的生命感悟,折射到精神世界中,变成为一种永恒的,深刻的悲哀感。 日本文学的始祖《古事记》中记载,女神伊邪那美命被火灼伤,临终遗言:“以花祭我。”后世的武士道兴起之时,大和民族对花的崇拜之情亦同时兴起。樱花骤然开放有骤然凋谢,恰是人世无常死生难料的写照。在敏感的日本人眼中,花与人的距离模糊了,对客体的悲悼与对主体自身的谓叹逐渐朦胧为一体。这种朦胧的哀怜感伤之情逐渐侵润进文学与美学领域,乃至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基调之一,是名“物哀”。 平安王朝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日记体文学,其中尤以贵族女子的日记最具代表特色。试举《蜻蛉日记》为例,一种哀艳凄婉的悲哀之美贯穿于二十一年文字始终,女主人公对个人的境遇,情感的挽歌式的哀叹,以及内心矛盾的重重纠葛,无不带着低沉悲悯的悲剧调子。在这种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川端康成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物哀的精神并将之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对物哀和美的理解形成了他的唯美主义格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有着纤细的感知力的日本人,他易于被感动——他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一些小说甚至直接以季节作为章节标题,如《古都》的“春花”,“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舞姬》的“冬的湖”。《山音》的“冬樱”,“春种”,“秋鱼”等等。游记散文中,这种季节感流露得更加明显:《夏,不忍池》中有一段很精致的文字: “我听说夏天拂晓时分,一朵朵莲花会带着爽朗的劈啪声竞相绽放。我早就想听听这种声音,然而时至今日我还没有机会与黎明时分漫步池畔。不过,我记得学生时代每晚都会去纳凉,夏天夜间的官月桥上,纳凉的人成排的在那里逗留。夜间那桥上很少没有风儿。在我的记忆里,我只去过那里纳凉,觉得观月桥上是东京市内最凉快的地方。每晚我身无分文的坐在桥上,眺望着不忍池南岸的广告桥。” 又如《在茨木桥》:

三岛由纪夫研究文献

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姚亚美人力资源管理2010-05-08 期刊32 3 死亡之旅——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看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丁跃斌学理论2010-04-30 期刊23 4 建构灵魂栖息的东方伊甸园——试论三岛由纪夫的《潮骚》付贵贞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0 期刊 一本向“禁忌”挑战的书——评三岛由纪夫《禁色》杨国华日本问题研究2009-12-25 期刊38 7 三岛由纪夫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胡备; 李欣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5 幻想与幻灭——探寻《金阁寺》中沟口的心理轨迹刘鹿颖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赞歌——《潮骚》与《大淖记事》王贤玉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6-20 期刊62 13 我与非我的徘徊——试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成长主题张璇天府新论2009-06-15 通过《假面的告白》剖析三岛由纪夫的内心世界汪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15 期刊0 112 17 三岛由纪夫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汪艺文学教育(上) 2009-04-05 期刊0 95 18 打破禁忌:三岛由纪夫的美学世界李雯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28 期刊0 95 19 沉重的翅膀——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与生死潘珣博览群书2009-03-01 美与丑的内在纠结与转化——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审美蕴含向晖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8-25 三岛由纪夫与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比较潘超辽宁大学2008-05-01 硕士0 171 26 论《假面的告白》金哲会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4-25 期刊0 97 27 20世纪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悖论”管窥王茹辛复旦大学2008-04-22 硕士0 237 28 从《禁色》看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付博吉林大学2008-04-20 硕士0 184 29 耻辱心理与三岛由纪夫小说的“怪异风格”王国庆华东师范大学2008-04-01 硕士0 143 30 日本文学与当代中国邂逅的命运唐月梅日本研究2008-03-20 期刊0 145 31 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张丽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15 期刊 1 352 32 世界文学能成为日本文学吗? 大江健三郎; 王新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01 期刊 1 110 33 论《爱的饥渴》的悲剧根源杨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28 期刊0 49 34 自然与生命的交响和共融——论《潮骚》中的艺术美学利伟美与时代2007-12-15 期刊0 69 35 浅析三岛由纪夫的政治观张卫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2-05 期刊0 73 36 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袁丽世界文学评论2007-10-31 期刊0 192 37 东方文学研究要目索引(2004) 宋瑞兰东方丛刊2007-09-15 期刊0 60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 引言 (1) 一、四季自然之美 (1) 二、孤独幽怨之美 (3) (一)物哀之美 (3) (二)情之幽怨 (8) 三、纤柔细腻之美 (7) (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 (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 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 "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 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 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

《源氏物语》与日本传统美

《源氏物语》与日本传统美 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以其浓重的日本传统美的韵味,而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将《源氏物语》称为日本传统美的源泉,是日本美的滥觞。[1]因而在日本形成了专门研究《源氏物语》的“源学”。 《源氏物语》主要描写了源氏及其子嗣薰(实为源氏之妻与其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生)追逐女性的故事。但是全书却以一条时明时暗的线索来写即平安王朝中的权利之争。源氏是桐壶天皇与一位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天皇对其母子极为的宠爱,因而引起弘徽殿女御的恐慌,从而通过其父右大臣的势力逼死更衣,迫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而与右大臣争势的左大臣却招源氏为女婿,在朝中形成了以右大臣为首的和左大臣为首的两股势力之间的相持之势。虽然文章的脉络线索以此为序,但是重点并没有放在政治斗争的之中,作者将政治斗争的紧张隐去,而是大量的描写源氏的恋爱生活。其中以紫姬、藤壶、明石、空蝉等12位女性形象最为人称道,尤其描写叙述的笔调充满着日本式的哀伤、淡雅、清新、多情让人心醉难抑。对于日本传统美,我国学者郁达夫将其归结为和歌、建筑庭院、佛社塔寺、茶道、花道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日本传统美的形式而不是内蕴。“美”在这里应是审美之意,应该是日本传统审美的倾向。因此笔者从《源氏物语》中最为明显的方面来解释日本传统美的意义。和歌的“物哀”之美、自然环境描写中的“自然即美”观念和在日本文化的“好色”传统之美。

一、和歌的“物哀”之美 (一) 和歌 所谓的和歌是日本文学中一种诗歌形式。此词最早见于《万叶集》中的题语,训读为“和答之歌”,但同时有可见“倭歌”二字即“大和之歌”用来区别传入日本的汉诗。进入平安时代“和歌”的意义基本确定,“和”即“大和”,“歌”即具有抑扬顿挫可以吟唱的诗句。从《万叶集》中可以很鲜明看出“和歌”脱胎于日本民族的短歌、长歌、旋头歌等,由于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和歌这一形式是处于附庸汉诗的地位。在纪贯之的《古今集》就有这样的记载: “昔平成天子昭侍臣,令撰万叶,自尔来,时历十代,数百年。其后和歌,并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轻情如在纳言, 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2] 可见和歌并不是彰显才学的形式,因而并不流行,文人知识分子轻视这种文学形式。《万叶集》后,至平安时代即9世纪初叶至中叶和歌始终处于文学低层,直至公元905年,纪贯之的《古今集》才将和歌这种日本民族文学推入了古典殿堂。 《源氏物语》虽然不是一部和歌集,但是其中的和歌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却是十分罕见的。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本居宣长曾在他的《紫文要领》中对《源氏物语》中的和歌作过这样的评价: “欲知歌道之本意,宜精读此物语,领悟其中情味,且欲知和歌之风格,宜细观此物语之风采,以领悟之。此物语之外则无歌道;歌 道之外则无此物语,歌道与物语其趣相同,盖夫论辩此物语之事之前,即 当先知歌道之论,咏歌者之情趣,当全为此物语之情趣也.”[3] 《源氏物语》中的总共收录了795首和歌,可见和歌是《源氏物语》的重要支撑点,而其中所表现的“情趣”二字即是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课程:文化美学学号:1510026 任课教师:杨岚 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 大类二班 何国栋 1510026

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大类2班何国栋1510026 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 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下葬后的整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 二、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 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2】 在唐朝,传诵到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时至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物哀融入了当时兴盛的禅宗的重悟性好闲寂的精神,当将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融为富有情趣的艺术来进行象征性表现时,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美学的最高理念幽玄。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唐代骆宾王的委性命兮幽玄,其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些文献典籍也用此词,以示幽微、玄妙之意。传到日本后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改变,日本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古今集》真名序中的歌学用语,当初被用作超俗神秘之意,以示和歌之风韵、雅趣。到了中世,被尊为新古今时代歌坛领袖的藤原俊成,起初把它当作超越姿-词的余情美,在此基础上,以藤原定家的和歌、心敬的连歌、世阿弥的能乐美学论为中心,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构建了中世的美学体系。幽玄开始成为日本文学精神后,它的内容有静寂-妖艳-优艳-平淡的变迁,与素材的写实相比,更重视抽象本质的把握和情调的折射,形式上重言外之意的余情、余韵,如同绘画中的生动气韵。和文学方面,和歌中所现的平淡与清新,军事物语中人生的虚无与哀怨,能乐中的情趣与幽邃,随笔中的平易与寂寥,都体现了佛禅的幽深、玄妙。这种余韵-余情-气韵生动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本三弦音色单纯,但余韵悠长;舞姿舒缓简素,但富有张力,不乏流畅美。尤其是茶道,努力在狭小的茶室里,努力创造出一种枯淡、幽寂的氛围,使茶人充分享受‘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余情与幽韵②,典型地体现了禅的精神与趣旨。幽玄扎根于物哀和佛教的无常观的土壤上,并与余情等因素逐渐融

日本 茶艺的极致美学 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日本茶艺的极致美学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我们拜访全国的茶园,对茶的味道、香味和茶色进行评价,严选高品质、有特色的美味茶。我们只选择在有机栽培上和我们有共鸣的生产者。——SAUDADE 茶是要重要的文化,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SAUDADE从日本各大茗茶产地挑选能代表日本的绿茶,并专注于JAS认证(日本有机农业标准)的有机茶。健康美——四十年有机栽培的宇治茶园 SAUDADE的宇治茶来自一家传承自江户时代的老茶园,数十年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有机茶栽培,加上山地特有的雾与昼夜温差的作用,让这里出产的茶拥有清雅圆润的口感和传统的宇治之味,成为代表宇治茶的上等茶品。茶的栽培比一般作物需要更多农药,不仅带来安全问题,也会影响茶的味道,有机栽培的茶拥有自然单纯的美味。习惯喝无农药、化学肥料栽培的有机茶之后,喝普通的茶就会觉得有杂味。——SAUDADE设计美——从包装感受用心 品牌名称SAUDADE本是葡萄牙语,含有怀旧、憧憬、思念、乡愁等含义。SAUDADE的LOGO,是在汉字「茶」中加入了SAUDADE的字母,意为通过绿茶来搭建日本与世界的桥梁,并且希望成为被全世界所喜欢的品牌。 对包装的讲究,也是创始者的另一用心之处持。SAUDADE

的每一份礼盒,都有现代极简风和日式水彩风的包装供顾客挑选。SAUDADE新颖且有日本特色的包装,获得了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iF设计奖」。味觉美——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组合 不同产地的茶各具特长,SAUDADE集合了日本各个茗茶产地的美味绿茶,包括京都府宇治、静冈县两河内、奈良县月濑、福冈县八女、佐贺县嬉野、鹿儿岛县雾岛、鹿儿岛县知览等。SAUDADE京都宇治巡游茶组合,包含代表日本的三种绿茶:煎茶、焙茶、玄米茶,来自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产地宇治,带来一场舌上的宇治巡游。 有机宇治煎茶茗茶产地宇治的煎茶,是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之一,具有优雅且纤细的色、香、味,含有较多咖啡因、儿茶素和维生素C,能振奋精神,给大脑活力。有机宇治焙茶SAUDADE选择的宇治焙茶有着上等的甜味和丰富的香味。因为有机栽培,少了通常焙茶的苦涩,多了自然的清爽。咖啡因含量低,适合睡前和休憩时饮用。有机宇治玄米茶煎茶与玄米混合、味道醇和易入口的玄米茶。玄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因此具有抗老化和美颜效果,加上煎茶中的维生素C,效果倍增。本期由小桃酱APP旗下的小桃众制带来SAUDADE京都宇治茶三种组合,来自高级日本茶产地宇治,日本特色茶品种:煎茶、焙茶、玄米茶。众制产品信息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京都宇治巡游有机绿茶三种组合JAS日本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 0 前言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 1.1 “风雅” “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他在分析矢代幸雄提出的“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个命题时指出:无论是雪之洁,月之明,也即四季各时之美,由于触景生情,中心感悟,或因审美会意而欣然自得,这时便会思友怀人,愿与朋侣分享此乐。也就是说,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诱发为对人的依恋。此处的“友”,广而言之是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发布: 2011-02-18 18:51 来源: 查看: 56 次 日本茶道文化不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属性: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 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

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 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

最新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与传统之美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与传统之美 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久浸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能捕捉万物色彩丰富微妙的变化,由其色彩所反映出的真诚、物哀、幽玄等特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展现出日本文学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小说;色彩;传统美 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川端康成笔下自然万物的色彩都细腻、优美,他的小说创作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学和美学的土壤之中。“一般认为,真诚、物哀和幽玄是贯穿日本文学传统的三大美学理念”[1]这三大美学理念影响着川端康成的创作。 一、“修辞立诚”?自然而然?人性之真 “真诚”即“修辞立诚”,是日本上古时代的美学理念,它是指在创作上通过艺术手法,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人性之真。 川端康成就是一个表现人性之真的作家,小说中处处流露着他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其对色彩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正是这种情感最直观的表达。在他的小说中,同一色彩往往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与感情基调。比如白色,有时代表女性的纯洁美好,如《伊豆的舞女》中舞女“洁白的裸体”,

带给“我”荡涤心灵的力量;有时营造一种死亡的气氛,如《参加葬礼的名人》中“我”对姐姐全部的印象便是那在空中飘动的白色的东西;有时充满神秘的幻想性,如微型小说《雪》就借助白色构建了一个梦幻王国。 白色在川端小说中丰富、深刻、立体的艺术效用与其古典文学素养与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川端对白色的审美认识体现着禅宗的影响,也与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所崇尚的素简之美相同,白色象征纯洁、清高。川端康成非常欣赏的俳人松尾芭蕉在游历那谷寺时写下:“比起石山石,秋风色更白”[2],把白色之美描摹到了极致。然而,川端康成的童年不断经历着亲人死别,他对夭折的姐姐芳子唯一的印象就是葬礼上素裹全身的白色丧服。因而,白色又让他联想到了死亡。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忠于自己、忠于生活,他用色彩诠释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他对色彩的尊重和热爱恰恰显示了他为人的坦率与真诚,令人敬佩。 二、“感伤自然”?同形感应?爱怜之情 “物哀”是日本中古时期的美学观念,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同形感应中抒发纤细优美的哀怜之情。 自然万物都会触动川端敏感纤细的神经,他把一切放在心中细细咀嚼、品味其情致。《古都》中,川端康成把千重子与植物的色彩融合在一起。小说伊始,老枫树上的紫花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