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思考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思考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思考

摘要:民营科技是依靠科技含量的高低来维持的生存和发展的,而科技含量的高低是由科技员工的素质来决定的,的竞争力问题归根结底实质上是本在员工的任用上是否能充分发挥其员工自身最大潜能的问题。价值工程理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和思想,将其与民营科技中科技员工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分析了对科技员工任用的合理性及其调整改进的措施,并从经济学的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对比中

理性的评价了科技员工任职绩效。

关键词:民营科技竞争力;科技员工;价值工程理论;任职绩效

作者简介:姜鹏(1980-),男,黑龙江宁安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贾利(1964-),女,黑龙江鸡西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XX-1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价值工程(VE)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长期以来,价值工程主要应用于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等制造领域。事实上价值工程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只要是为获得一定功能而耗费了成本,就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地衡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科技作为民营经济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均较高的部分,在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推动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营额、利润、成本、质量等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在三大要素人、财、物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员工的开发、培训和使用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最根本的方法之一,作为依靠科技取胜的民营科技就更应该重视对科技员工的使用。据巴罗对世界98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在起始GNP为既定条件下,平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其起始的初、中等入学率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关于员工在职培训后引起对工资和生产率增长的相

关性研究表明,经过培训,一般工资增长为5%-15%;〖JP+1〗而培训投资为带来的回报率为20%-35%,具有竞争优势的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而且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本文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将价值工程理论引入到员工的任职上进行应用分析。

一、价值工程简介及其在民营科技科技员工任职绩效中的运用

(一)价值工程简介

价值工程是1947年由美国人麦尔斯()所创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火工业获得很大发展,随之出现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当时在通用电气公司任采购科长的麦尔斯负责寻找解决短缺物资,他根据实际经验,加上供应工作的钻研,提出“如果得不到所需的材料和物品,可以想办法获得它的功能”的设想。他便从研究材料代用问题开始,发展到对功能进行分析与研究,逐步总结出一套在保证功能的价值分析不断完善,于1954年被美国海军船舶局采用,以突出工程含义而改称为价值工程(VE)。到20世纪60年代,它开始传入日本等国家。现在价值工程已被公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它不仅可以用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用于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设备更新改造和重点设备的修理组织等方面,以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经济效果。

价值工程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价值工程是一门研究技术经济效益的科学。它摆脱了以往那种孤立地单纯从技术方面或者单纯从经济方面去研究效益的做法,而是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提高产品、系统或者服务工作的价值,降低其成本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方法。

价值工程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观念。它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产品(系统或服务)的功能(使用价值)与生产成本(费用)的关系,力求通过方案创新和优选,达到以最低成本取得必要的功能效果。也就是在通过降低消耗、增创收效、杜绝无效劳动、规范增值性作业,达到价值增加和取得竞争优势。

价值工程是一种方案创新与优选技术。社会在不断地前进,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作为满足社会和人类需要的产品、作业(包括方法、服务等)就需要不断地更新,价值工程促进研究对象的不断创新,对客观评定的新功能,通过群体活动的智慧,提出多种多样的新方案,然后经过科学的筛选,找出最佳方案,实现较理想的目标。

价值工程是一种依靠集体智慧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组织的系统活动,它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完整的步骤来进行一系列的具体活动,是有步骤地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系统,是一种具有科学的逻辑性和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生产和经营

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价值工程(VE)的基本内涵是:以为获取功能而发生费用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摆脱系统现有状态的束缚,重新展开系统的功能成本分析,倡导员工参与、相互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和人力两大资源,不断地进行系统创新,提高系统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其计量公式为: V=F/C,

式中:V=Value(价值),F= Function(功能),C=Cost(成本)。

在具体的计算中,为了方便一般都会用F代表功能系数,C代表成本系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V正比于F,而反比于C,因此提高价值可以通过以下5种途径:

(1)提高功能、降低成本,其公式表示为:F↑/C↓=V↑ ,是主攻方向;

(2)提高功能、成本不变,其公式表示为:F↑/C→=V↑,着眼于提高功能;

(3)功能不变、成本降低,其公式表示为:F→/C↓=V↑,着眼于降低成本;

(4)功能大提高、成本略提高,其公式表示为:F↑↑/C↑=V↑,着眼于提高功能;

(5)功能略下降,成本大下降,其公式表示为:F↓/C↓↓=V↑,着眼于降低成本。

(二)价值工程在科技员工任职绩效中的运用

科技员工是民营科技竞争力来源的最能动和基础的因素。在民营科技中,科技员工与其他类型要素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着科技员工对民营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渗透和决定作用。(1)科技员工是一种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要素。他们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使在其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最活跃的生产要素。(2)科技员工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随着在科技员工身上投入的增多,获得的效益也随之增加。其应用方法是:把科技员工自身固有的能力比作功能系数(F),而某一职务应该支付的费用比作成本系数(C),那么计算出F与C的比值,即价值系数(V)就会有下述三种情况:一是价值系数远大于1;二是价值系数等于或接近于1;三是价值系数远小于1。对于出现的这三种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案例分析

对某民营科技研发部5名不同职位的科技员工甲、乙、丙、丁、戊进行价值评估,其自身固有的能力分别为甲、F乙、丙、丁、戊,对各个职位支付的费用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其具体步骤如下:

1. 计算功能系数。首先,由评价小组(共5人)按照评价标准分别给每一

位科技员工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打分(包括工作责任心、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出勤状况),采用百分制,见表1;其次,根据每位评价人员的打分情况,把每个员工所有功能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各个人的功能分数,见表2;最后,对所有员工的功能总分求和,并求功能系数,见表2。

2.计算成本系数。假设对这5个职位支付的年薪共计50万元,按照次序其各个职位所获得的年薪依次为甲=15万元、乙=12万元、丙=10万元、丁=8万元、戊=5万元,那么根据公式:成本系数=某职位的成本/所有职位的总成本,可以计算得出,甲职位的成本系数乙职位的成本系数丙职位的成本系数丁职位的成本系数戊职位的成本系数。

3.计算价值系数。由公式:V=F/C,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其具体数值见表3。

4.分析结果,确定改进方案。从表3中可以直观的看出,乙、丙、丁的价值系数比较接近1,甲、戊的价值系数就与1偏离很远了。首先,先来对乙、丙、丁进行解释:乙的价值系数为略小于1,说明该员工拿的薪水要高于其自身在此职位上为做出的贡献,这时应该考虑给该员工适当的降低薪水,使其产生危机感,该员工就能够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亦或者是组织培训班,针对这一类的员工进行有针对的培训以帮助其提高;丙的价值系数为与1接近,说明该员工拿的薪水与其自身在此职位上为做出的贡献相当,暂不需要改动;丁的价值系数为略大于1,说明该员工拿的薪水低于其自身在此职位上为做出的贡献,这时就需要的管理者及时的发现问题,为该员工适当的加薪,不然的话长期如此,该员工就会产生懈怠的情绪,或者是觉得根本没有重视自己,极易产生跳槽走人的情形。其次,对甲进行解释:甲的价值系数为远远小于1,说明该员工拿的薪水大大高于其自身在此职位上对做出的贡献,也就是常说的“高薪低能”,这时就需要的管理者及时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该员工调到低一层的职位去,或者对该类员工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学习班,甚至于劝诫该类员工自己去参加一些函授的学习,尽快的将能力提高,以达到在此职位所需的能力,对于一些不思上进的员工,可以考虑将其“炒掉”。最后,对戊进行解释:戊的价值系数

为远远大于1,说明该员工拿的薪水大大低于其自身在此职位上对做出的贡献,也就是常说的“大材小用”,这时有远见的管理者就会及时的将其调到高一层次的职位去,因为此时只是单纯的加薪已不能满足该员工的需求了,对于这类员工一定要安抚好,毕竟这些人才更是提高民营科技竞争力的生力军,他们

的走人会给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结论

(一)民营科技对科技员工的去留应重视

有了价值工程理论的思想作指导,把本来复杂的问题给量化了,这样就有助于民营科技的管理者进行大方向上的把握,尽量减少科技员工在该中的流失。就上面的案例分析来看,后两种(如丁和戊)这类人是最容易流失的,这就要求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类人的动态及想法,要及时的与其沟通,因为这类科技员工是属于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有的时候并不是加薪就能够挽留住的,所以沟通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些。当然这是个十分主观的问题不容易去解释,这也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让这类员工流失,就必须了解他们流失的过程,图1为员工流失的过程。

从图1中容易看出,流失动因是由个人因素和因素这两方面来影响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个人因素其实管理者也是能够通过沟通来给予正确引导的,这就看管理者的自身魅力和能力了。下面来主要谈谈如果在流失动因产生的情况下,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是怎样决策的。这时就要比较预期流动成本(C)与预期流动收益(R),其中的预期流动收益主要包括:个人重用程度、职位的高低、发展前景、工资状况;预期流动成本主要包括:直接转移成本(如合同违约费),机会成本(如社会关系),心理成本(如家庭压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果预期流动的成本远大于预期流动收益,即C>R,作为理性的人,会权衡利弊,选择留职;如果预期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大概相当,即C≈R,流动的动机将会大大减弱,从而觉得流动可有可无,喜爱迎接挑战的人可能选择流动,而比较保守的人则可能选择不流动;如果预期流动的成本远小于预期流动收益,即C

(二)价值工程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价值工程既可以应用于整体的事物中,也可以应用于局部的事物中去,还是个可以在整体与局部之间交叉使用的方法,而且价值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这些都考虑进去将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我们在现实应用时只是一种静态的使用,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价值工程的动态性要更加的关注,应不断的对要评价的事物进行测评,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产生。应用价值工程时,对应用此法的人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这其中涉及价值系数偏大和偏小的问题,而偏大和偏小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注意观察对比,这就要求使用者要拥有一

定的经验,切不可教条,不然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张彩江.复杂价值工程理论与新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柏洲,王玉英.我国中小技术创新的价值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

学,20XX(4):15-

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胜利.CFO管理前沿:价值管理系统框架模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

张明虎.价值工程(VE)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XX(12):86-

杨永波.价值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应用[J].价值工程,20XX(11):74-

吕红英.我国民营人才流失与危机管理研究[J].兰州大学,20XX(4):7-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重定向自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编辑]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编辑] 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

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编辑]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第一种,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从价值的载体而言 指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

价值五程的特点及提高价值的途径

价值五程的特点及提高价值的途径一、价值工程的概念 ( 一 ) 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中“工程” 的含义是指为实现提高价值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研究的活动。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作为某种产品 ( 或作业 ) 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它不是对象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对象的交换价值,而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是作为评价事物有效程度的一种尺度。 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学公式: V=F/C C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的寿命周期的全部费用,是产品的科研、设计、试验、试制、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直到报废所花费用的总和。 价值工程三个基本要素包括: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 二、价值工程的特点 ( 一 ) 价值工程的目标,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具备它所必须具备的功能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由生产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组成。 (1)产品生产成本:是指发生在生产企业内部的成本,也是用户购买产品的费用 , 包括产品的科研、实验、设计、试制、生产、销售等费用及税金等 (2)产品使用及维护成本: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它包括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费用、维修费用、人工费用、管理费用等,有时还包括报废拆除所需费用 ( 扣除残值 ) 。 ( 二 )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 ( 三 ) 价值工程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戚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来考虑 ( 四 ) 价值工程强调不断改革和创新 ( 五 ) 价值工程要求将功能定量化 ( 六 ) 价值工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三、提高价值的途径 提高价值有以下五种途径: 1. 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产品成本 , 这是提高价值最为理想的途径。 2. 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产品的功能 , 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 3. 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 4. 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提高。 5. 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 价值工程活动更侧重在产品的研制与设计阶段,以寻求技术破,取得最佳的综合效果。 更多一级建造师精品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6f582952.html,/kcnet580/ 造价工程师学习:https://www.doczj.com/doc/6f582952.html,/kcnet600/

工程项目管理价值工程原理及其应用意义

1、价值工程的定义 2、我对价值工程的理解 3、价值工程在设计阶段的运用 4、价值工程在施工阶段的运用 5、价值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意义 6、价值工程施工阶段应用的意义 7、价值工程合同管理阶段应用的意义 1、价值工程是运用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并不断创新,使研究对象以最低的总费用可靠地实现其必要的功能,以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这里的“价值”是功能和实现这个功能所耗成本的费用的比值,价值工程表达式:V=F/C(V价值系数;F功能系数;C费用系数)。 2、我对价值工程的理解: (1)价值工程的性质属于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2)价值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功能与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和“不断创新”; (3)价值工程的目的旨在提高产品的“价值”。若把价值的定义结合起来,便应理解为旨在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值; (4)价值工程通常是由多个领域协作而开展的活动。 3、设计阶段的运用:①要敢于打破框框,不受原设计的束缚,完全根据功能定义来设想实现功能的手段,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设想;②要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参加这一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③把不同想法集中,充分考虑各种设想的利弊,综合确定新的方案,并逐步使其完善。 4、施工阶段的应用:基本思路是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和缩短施工期限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但需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业主第一的思想。②着眼于功能和成本的双重性追求。③充分利用资源。④追求系统的经济性。 5、设计阶段是决定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阶段,也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同时是对建设项目投资有重要影响的阶段。这种影响随着设计工作的不断深入而逐渐降低。工程项目设计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工程项目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优劣,工程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的细化,是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程费用的具体体现,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价值工程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建筑工程项目。 6、在施工前要做好相技术关交底工作,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在图纸上予以解决,同时还能使施工人员充分明了设计意图,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如此便能减少了施工差错,避免重复投资,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不当或安排不合理而追加的施工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产品价值,降低成本的目的。 7、合同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周期,且合同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工程参建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因此,作为工程的建设方,一个专业的合约部必不可少,通过加强对合约部的管理,使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保证参建各方的纯洁性,并通过投资监理从更专业的角度予以把关,确保工程计价合理、投资可控。

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在当今科技背景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由于我平时课上虽然回答过问题,但次数较少,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在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故借这次机会谈一谈在当今科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学习体会。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产值得我们思考。 马克思创立劳动力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时代,当今的科技背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目的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应该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现代资本主义依然是适用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让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起源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工程名词解释

价值的含义是个人、集体或组织选择手段、方案和目标的依据;是费用对功能的关系 产品寿命周期费用是生产费用和使用费用之和 对产品总成本或总功能影响大而又不合理的零部件作为具体落实技术措施、加以改进的对象,称之为改进对象。 产品的生命期不是指产品的使用寿命,而是指新产品设计研制成功以后,经投产到被淘汰停产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投入期:新产品研制成功投产后,初步投放市场开始销售的阶段 成长期: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开始大量进入市场的阶段 成熟期: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最大的阶段 衰退期:产品开始陈旧化,逐渐淘汰直到停产为止的时期 经验分析法:根据价值工程活动参加者的经验进行价值分析对象的选择 百分比法:通过分析所有产品的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经济指标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从而发现问题,确定价值工程对象 ABC分析法:是一种根据局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以及按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思想来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 价值工程: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 情报:指对实现目标有益的知识、情况和资料 功能分析:是对选定的价值工程对象应该具有的功能进行具体的分类、描述、整理和排列成树形图的系统化过程,是价值工程的核心 功能定义:描述价值工程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作用,使之与别的实物区别开来,也就是一种产品或一项作业所提供的用途和效果。 上位功能和下位功能的关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每个上位功能都有其赖以保证实现的下位功能,每个下位功能都有其作为目的的上位功能。 功能的并列关系:指为了实现同一目的性功能而必须具备两个以上处于同等地位的手段性功能之间的关系。 功能评价:对功能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的工作。 功能评价值:功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难用数量来准确度量,更难将各项不同的功能加总起来。因此必须寻找一个可以适用并可以加总的表示功能的量,成为功能评价值 改善期待值:功能目标成本小于功能现实成本。二者之差为成本降低幅度,称为功能的改善期待值 功能成本:在一定社会和生产条件下,要实现某一特定功能,总存在一个最低费用,我们称之为这一功能的功能成本。 实际价值调查法:调查企业内外完成同样功能的产品资料,广泛收集他们的现实功能数据及成本资料而从中选出功能实现程度相同但成本缺最低的产品 经验估算法:由一些有经验的人对实现某项功能提出初步设想的几个方案,并需估算出各个方案的成本 功能评价值分配法:根据功能的重要性系数确定功能评价值的方法,是功能评价评分法中的一种 确定方案系数评价法:利用两种功能或功能区相互比较后定出的系数,对功能进行评价 头脑风暴法:本着集思广益、开诸葛亮会议的方式让与会者自由奔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相互之间进行启发和诱导,连锁反应,提出更多改进设想 哥顿法:以会议形式进行,只解决一个问题,事先将问题抽象化,用“抽象的阶梯”的方法,一步步启发与会者思考问题。

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及案例分析

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1.1价值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1.1.1价值工程的产生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它40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美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很快,造成原材料供应紧缺,一些重要的材料很难买到。当时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位名叫麦尔斯(L· D· M iles)的工程师,他的任务是为该公司寻找和取得军工生产用材料。麦尔斯研究发现,采购某种材料的目的并不在于该材料的本身,而在于材料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虽然买不到某一种指定的材料,但可以找到具有同样功能的材料来代替,仍然可以满足其使用效果。当时轰动一时的所谓“石棉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汽车装配厂急需一种耐火材料——石棉板,当时,这种材料价格很高而且奇缺。迈尔斯想:只要材料的功能(作用)一样,能不能用一种价格较低的材料代替呢?他开始考虑为什么要用石棉板?其作用是什么?经过调查,原来汽车装配中的涂料容易漏洒在地板上,根据美国消防法规定,该类企业作业时地板上必须铺上一层石棉板,以防火灾。麦尔斯弄清这种材料的功能后,找到了一种价格便宜且能满足防火要求的防火纸来代替石棉板。经过试用和检验,美国消防部门通过了这一代用材料。 麦尔斯从研究代用材料开始,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殊的工作方法,把技术设计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用技术与经济价值统一对比的标准衡量问题,又进一步把这种分析思想和方法推广到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方法。1947年,麦尔斯以《价值分析程序》为题发表了研究成果,“价值工程”正式产生。 麦尔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套开展价值工程的原则,用于指导价值工程活动的各步骤的工作。这些原则是(l)分析问题要避免一般化,概念化,要作具体分析。(2)收集一切可用的成本资料。(3)使用最好、最可靠的情报。(4)打破现有框框,进行创新和提高。(5)发挥真正的独创性。(6)找出障碍,克服障碍。(7)充分利用有关专家,扩大专业知识面。(8)对于重要的公差,要换算成加工费用来认真考虑。(9)尽量采用专业化工厂的现成产品。(l0)利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所谓剩余价值,有两种理解:1.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收入中扣除员工工资之后的部分;2.企业的纯利润。无论是第1种,还是第2种,我认为对“剩余价值理论”,应作具体分析,以避免误导。 一、无论是生产加工型企业,还是营销服务型企业,都绝不是工人或职工一方创造了一切。而是企业的各个方面密切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在各方支持下(包括政府支持、银行的资金支持等),大家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 二、所以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参与各方都有份,大家应当共同分享,而不是全部归工人所有。1.请问:企业是否该向国家纳税呢?税金是否侵占了“剩余价值”呢?显然企业必须纳税,这是毫无疑问的;2.请问: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应当拿工资呢?如果企业没有管理者,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有序顺利的进行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企业不能没有管理;3.请问:投资者包括股东和银行应当得到回报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经地义,依法应得;4.请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水、电、通讯、交通、物流、传媒、法律支持、政策支持、科技支持、环境支持、人力支持、外包支持、资金支持,等等社会资源,企业是否应当支付费用?(对政府的支持,企业通过纳税回报),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不付钱是买不到糖的,小学生知道没钱是打不到酱油的;5.请问:企业主应当获得利润吗?厂房、设备、工具、原材料、辅料、费用、技术、创意、项目、资金、生产经营销售的组织管理、市场的开发,等等,全部是由企业主搞定的,而且还要承担风险,一旦失败,企业主可能要亏本,甚至可能要赔光!企业主须要对整个企业承担经济的法律的等等一切责任,而工人拿工资却是旱涝保收的,难道企业主不该获得利润吗? 三、人的生活要延续、要提高、要改善,就必须持续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扩大经济的发展,不仅因为人口会增加,而且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怎么可以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全部分光呢? 四、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资金;企业要占领更大的市场需要资金;企业要研发新产品需要资金;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资金;企业要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五险一金)需要资金;企业要建职工宿舍、食堂和娱乐健身设施需要资金;企业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资金;企业支付贷款利息、偿还贷款需要资金;企业要建新厂房、购买新设备、购买原材料和能源需要资金;企业要招聘新的员工需要资金。等等。钱从哪里来?1.利润;2.新的贷款。 五、按照地球人普遍认可的一般经济活动游戏规则:谁的投入多、作用大、贡献大,谁的回报比例就大。 六、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人才市场上,能力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价格。工作能力强的工资高;工作能力弱的工资低。 七、劳动力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要素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你不可以因为你在企业上了班,你就将企业的全部收益都占为己有。 八、在企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贡献,拿不同的工资。 九、当一个打工者的劳动力价值上升到了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占主导地位时,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投资者说了算了,而是这位优秀的打工者说了算!他可以跟投资者(老板)分享利润。比如像李小龙、成龙、张艺谋、冯小刚,等等。 十、当然,工人或员工的工资应当符合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如果工人或员工的工资低于市场价值,那么,就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我觉得,如果把它叫着“不公平”可能更合适;如果工人或员工的工资符合甚至高于市场价值,那么,就不存在“剥削”,那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1.1 价值工程的定义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 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 不断创新, 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在价值工程中“价值”可以理解为评价某一事物( 产品、工程、 工艺、服务等) 功能与实现它的耗费相比合理程度的尺度。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能加权总分( Fi) : Fi=i !wi × 1.3 价值工程的中心内容 价值工程的中心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功能、创造、信息”。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特殊的思考和处理 问题方法。用户购买任何产品或要求提供服务, 实质是购买功能。因此, 对实现功能的不同手段进行比较, 寻找最经济合理的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手段不同, 经济效果也不同, 手段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价值工程的 全过程也是创造的全过程。此外, 价值工程是技术、经济和经营管理紧密结合,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信息的 基础上的。尤其是技术, 我们必须了解同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技术情况、市场的需求状况、用户的意见等等, 进行价值工程分析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的。总之, 价值工程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点, 以功能 创新为核心, 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市场和社会为检验价值的标准, 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 3 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首先, 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中应引入价值工程。这对技术创新的准备工作是很有益处的。企业进行技术新 必然要选择进入的领域, 在什么方面进行, 也就是所说的选择对象。选择对象后, 一定要收集资料和分析 资料,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报资料收集。企业情报资料收集全面与否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工 作。情报资料从范围上来说, 有企业内外和国内外资料, 从内容上说, 有技术情报和经济情报。进行技术 创新主要是技术情报和经济情报资料的收集。因为企业必须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在材料、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现有技术, 以及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必须了解市场情况, 用户的需求和意见等等。价值工程选择对象的原则是: 优先选择改进潜力大、效益高、容易实施的对象。因此, 引入价值工程的方法, 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要求, 运用经验分析法、ABC 分类法、功能成本比较法等分析方法选择对象。三种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对象,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的方法。通过对资料的详细分析, 可以确定在企业进行什么样的技术创新, 开发何种技术来形成竞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在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中引入价值工程, 运用选择分析对象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可以使企业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市场, 加速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其次, 在技术创新的研发和测试阶段引入价值工程。产品成本的高低70%—80%取决于开发设计阶段。其过程控制在技术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技术创过程控制, 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方面进行( 例如: 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 没有将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由此, 引入一种较为合理的控制方法—价值工程。运用价值工程的功能系统分析对其进行监控, 减少不必要的功能和资源的浪费。功能系统分析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和功能评价。通过功能定义, 明确所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早期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生产关系之间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尽管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生产关系之间也进入了全新的模式,但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且对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 就资本主义来看,其生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要保证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分离状态。而这也往往造成了劳动者自身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其所付出的劳动往往不能创造直接的价值。这往往也可看做是资本主义形势下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而从剩余价值的理论来看其也可被分为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直接剥削往往指的是对经济的剥削,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通过劳动力的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对经济的剥削则值得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付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给予应给予的报酬;而间接剥削则针对的是社会关系层面,这里的社会关系所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付出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也往往表现为经济和关系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这也间接表示了剩余价值所具有的双重性。从现实层免来看,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付出的过程中以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就劳动力来看,其是一种人与生俱来便存在且能被有效利用的一种能力,其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可以通过有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进行衡量。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一种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所无偿占有的,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这通常会表现为资本主义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就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深入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仍具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对私有制的消灭最为要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性的生产资料所有,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而全民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另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全民所有是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再次阶段的国家只能实现公有制制度的建立;社会所有则是高级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方式。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能力来看,由于自身仍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还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同时采用其他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的原因之一。而在除公有制之外的经济体制中均会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这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价值工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价值工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作者:

-----------------------日期: 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一、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它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研究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因此,应用价值工程,既要研究技术,又要研究经济,即研究在提高功能的同时不增加成本,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影响功能,把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统一在最佳方案之中。 长期以来,从学校教育开始,就把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分成两个学科。在实际工作中,更把提高质量看成是技术部门的职责,而把降低成本则看成是财务部的职责。由于这两个部门的分工不同,业务要求不同,因而处理问题的观

点和方法也会不同。例如:技术部门为了提高质量往往不惜工本,而财务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又很少考虑保证质量的需要。通过价值工程的应用,则能使产量与质量、质量与成本的矛盾得到完美的统一。 由于价值工程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管理技术,需要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数据,也涉及到许多技术部门(如设计、施工、质量等)和经济部门(如预算、劳动、材料、财会等)。因此,在价值工程的应用过程申,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把有关部门组织起来,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价值工程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关于价值工程的定义,尽管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都大同小异。比较简单的定义应该是:价值工程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当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其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把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

价值工程的原理和运用

价值工程的原理 价值工程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等三个基本要素 一、价值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就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价值高说明该事物的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价值低则说明有益程度低、效益差、好处少。 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是:以提高价值为目的,要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为基础;以科学的技术方法为工具。 价值工程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提高价值的基本途径有5种:(1)功能不变,成本降低,价值提高;(2)成本不变,功能提高,价值提高;(3)功能提高的幅度高于成本增加的幅度;(4)功能降低的幅度小于成本降低的幅度;(5)功能提高,成本降低,价值大大提高。 二、功能 价值工程认为,功能是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

功能是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功能无论是针对机器还是针对工程,最终都是针对人类主体的一定需求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而最终将体现为相应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工程所谓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产出量。 功能的度量可以用性能指标衡量还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功能特性包括;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操作性、易得性。 功能合理化的方法; (1)通过功能分析,找出现存的全部功能,确定合理的必要功能。 (2)增加功能的数目。 (3)提高必要的功能水平。 (4)改进各种必要功能的功能方式。 (5)进行必要的功能兼并。 (6)发现新原理。 (7)实现标难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程序化、自动化、柔性化。 (8)充分发挥必要功能的效能。合理、充分、有效地使用软件或硬件。 (9)提高人的工作能力与系统的管理能力。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_沈开艳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 沈开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重新研读马克思恩 格斯的巨著,笔者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 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所获颇多。本文对商品价值的构成及源泉、价值源泉之活 劳动的内涵、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归属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 思考心得。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0)12-0003-009 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重新审核、修订、翻译和出版,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了。这次的十卷本,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对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理论基石———《资本论》三卷自然位列其中。10多年后,重新研读马克思的这一巨著,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笔者所获颇多。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同他的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分析之上。 一、关于价值的构成和源泉问题 价值的构成和价值的源泉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价值构成问题所要阐述的是商品价值在形成过程中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而一旦缺少这些因素,商品价值就不可能被形成或被创造出来。价值源泉问题所要回答的是在价值构成的诸因素中到底是哪种因素最终决定了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从无到有来自于什么因素的贡献? 首先,对于价值的构成问题,马克思在其相当多的著作中都明确地提出,价值的构成不仅需要活劳动,也离不开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结合共同构成了价值。 马克思认为,物化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均不可或缺。他在其著名的《资本论》的第一卷第5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