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但从长远来看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已成必然。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其他国家联盟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但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格局是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 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 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 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 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 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

4.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格局的演变 Ⅰ.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凡 尔 赛 体 系 华 盛 顿 体 系 巴 黎 和 会 华 盛 顿 会 议 《凡尔赛和约》 奥、匈、保、土 一系列条约 西 亚 非 洲 欧 洲 九国公约 东 亚 太 平 洋 1929—1933 经济危机 打击 1、德国、日本法西 斯化,意大利强化 法西斯。 2、1935年希特勒 撕毁《凡尔赛和 约》,凡尔赛体系瓦 解。 3、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华盛顿体 系瓦解。 4、美国新政,经 济复苏。 开始形成 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 1949年北约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 50、60年代开始对峙 70年代高潮 80年代缓和 一超多 强局面 多极化趋势 1、超级 大国美 国 2、俄罗斯、 中国、西欧、 日本等国的 发展

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Ⅱ.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Ⅲ.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Ⅳ.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二)、经济格局的演变 Ⅰ.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一)美国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罗斯福采取新政,成效显著,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理 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2、五国和约的签署 3、四强分区占领德国 4、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第二章冷战的形成 第一节美国的全球战略 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1)联合国家宣言 (2)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2、杜鲁门主义 (1)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遏制思想(2)丘吉尔富尔顿“铁幕“说 (3)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3、马歇尔计划

第二节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2、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 第三节德国的分裂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 2、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 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1)《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 (2)北约的诞生 (3)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 (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第三章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确立 2、中苏结盟 (1)中苏结盟的背景和原因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的主要内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3、新中国外交的开展 (1)与友好国家建交并发展关系 (2)清理在华帝国主义势力

(3)中美关系 第二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1、朝鲜战争 (1)朝鲜半岛光复与南北独立 (2)美军介入并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4)朝鲜停战谈判 2、印度支那战争 (1)八月革命 (2)法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 (3)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 3、1954年日内瓦会议 (1)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 (2)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 第三节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的同盟体系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 (1)旧金山对日单独和约 (2)《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2、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 (1)《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缔结 (2)《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缔结 第四节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 1、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国际关系史以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A:对 B:错 答案: 错 2、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什么关系? A: 经济关系 B:法律关系 C:文化关系 D: 政治关系 答案: 政治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并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 B: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4、对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分期与断代的主要依据是: A: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 B:以重大国际事件为依据 C: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D:以重要国际会议为依据 答案: 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A:现实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第一章 1、三十年战争以法、瑞联盟取得优势告终。 A:对 B:错 答案: 对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A:对 B:错 答案: 对 3、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国势渐衰,()乘机于1640年12月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A:瑞士 B:卢森堡 C:葡萄牙 D:荷兰

答案: 葡萄牙 4、三十年战争给()两国带来较大的利益。 A:法国、瑞典 B:法国、西班牙 C:西班牙、瑞士 D:瑞典、荷兰 答案: 法国、瑞典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的是() A: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B: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C: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D: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答案: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第二章 1、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大众政治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A:对 B:错 答案: 对 2、1848年欧洲革命只有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A:对 B:错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专项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专项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近现代国际关系 的演变 关系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一方以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2.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国际秩序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以下国家与上述状况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欣喜地说:〝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那么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判断:〝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那么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A.?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苏德战争爆发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4.以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它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它说明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协调国际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5.遏制战略是基于美国政府对其二战后世界地位的认识提出的。美国当局者认为,由于苏联追求对世界的〝绝对权威〞,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原子武器的发展,如果发生全面战争,人类〝将面临全面毁灭的危险〞。这说明二战后美国() A.致力于复兴欧洲经济 B.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C.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 D.不断干涉别国内政 6.下表所示内容为〝1980年和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时间1980年1993年 日本9 20139 066 美国 4 81327 660 苏联492—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C.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7.下面漫画反映了2019年3月美国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 A.美国建立起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建立起反伊拉克同盟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复习教案 一、基本信息 二、中考考试说明 三、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导入: 1、小结: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态势。(2)、“极”的含义:指的是,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或。 2、按时间填写重大事件: 1914—1918年: 1919年1月: 1921—1922年: 1939—1945年: 1947年3月: 1955年: 1991年: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格局? 3、小结: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三次变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 (3)、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的局面, 总体趋势是向格局发展 (一)、一战后的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苏州中考】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德国边界问题 D.奥地利独立问题 《九国公约》内容节录: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据此请回答:该条约名义上标榜什么?其实质目的何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九国公约》签订后,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毛泽东 中考试题回眸: 1、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多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这些国家代表的素质不高 B.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C.会议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D.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2、1919—1920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控制这次会议的国家是(10苏州模拟) A.英法美 B.英日美 C.英法日 D.英美德 3、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10扬州中考) A.雅尔塔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 D.凡尔赛会议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010苏州模拟) 材料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国际关系(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当今世界处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国家可以超然世外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政治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家间的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这些国家之间内部经贸政治联系紧密相互合作,对外更多的是用一个声音说话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利益方。其中欧盟就是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组织。 欧洲联盟(英文: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 性”。 欧盟成员国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二战期间是主战场,欧洲传统强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衰退,整个欧洲一片萧条。整个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有传统的欧洲转向美苏两个。通过二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整个世界只有红色苏联可以与美国匹敌。整个西欧处于美国的保护和支援执行,中东欧则又苏联控制。冷战期间,整个欧洲在美苏两个的控制之下,分成了两个部分。冷战期间,美苏两个对峙,西欧成为两国争夺的重点地区。西欧受到前苏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等方面的全方位震慑,自身安全形势紧张。二战后西欧在重建过程中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合,以增强自身实力。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这就是当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开端,是欧盟的发迹。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李德元王鹏 提要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自我意识、学科流派、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等日趋明晰。笔者大致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借以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1919~1945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轫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以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为标志,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及对结束战争的希冀。此后,来自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循着各自的学科思路对国际关系理论展开了学术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个主要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野,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架构;所侧重的多是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滥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肇基于18世纪启蒙运动所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重点探究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正义、和平、秩序等基本问题。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在构建世界秩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一个尊重个体自由的政府会由于受到约束而在外交政策中具有和平的意图。②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试图理解集体决定,从伦理角度促进人权,试图改善人类环境。”③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发展出理想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理论。理想主义主张从政府、国际组织、国际舆论、道德、国际法等层面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通过启蒙和教 ①关于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几个阶段,本文主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学的标志性论著来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也有其他不同的划分方式,详见: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 ②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38页。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 局; 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 区的统治秩序; 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 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 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 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 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 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 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 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 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 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⑤美苏争霸; 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 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 ..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主要是针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矛盾的产物。在美国冷战政策下,造成了德国的分裂,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造成了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两极格局是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内容提要]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应该看到,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任何格局戒体系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便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模拟训练] 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回答1-2题。 1.“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回答3-4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 )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 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 4.“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 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C.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D.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 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其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回答5-6题。 5.“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③英法在“二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教案 主备人冯雪华编号 01 . 课题20世纪初 的世界局势 课时1课时日期2017、8、24 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知道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并理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 2.知道列强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探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运用对比方法,了解列强拥有殖民地的大小和实力的变化,从而理解列强矛盾的原因,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查找维新派的活动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历史,了解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核心危害 难点:20世纪初世界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实 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它是一个岛国 号称“日不落帝国” 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 师:“一超多强”几乎是整个19世纪的世界格局,只不过当时的“超”是大英帝国,而不是现在的美国。 问: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新课教学:学生自学课本P2-4 时间5分钟,边看边标注。 三、互帮讨论: 资料1: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和资料2:课本图1-2思考 1、“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2、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着德国国旗。德国凭什么这“牛”? 3、除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外,还有哪些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同样的行为? 4、德国在全球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都做了哪些准备? 5、军备竞赛的表现和目的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 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 ⑵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它通过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和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对立, 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立, 军事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的对立, 以及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的对立, 中苏条约及美日条约的对立等在各个领域展开规模空前的冷战对抗。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一开始是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在整个美苏冷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总的说来在美国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