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反映了“弱国无外交,贫弱遭欺凌”的本质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④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宗教纷争、民族矛盾等严重影响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八、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

1、经济实力(决定性因素);

2、科技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等

九、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趋势:

①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④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更大的作用

十、国际格局变化的规律

①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②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

十一、第三次演变有何特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4.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格局的演变 Ⅰ.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凡 尔 赛 体 系 华 盛 顿 体 系 巴 黎 和 会 华 盛 顿 会 议 《凡尔赛和约》 奥、匈、保、土 一系列条约 西 亚 非 洲 欧 洲 九国公约 东 亚 太 平 洋 1929—1933 经济危机 打击 1、德国、日本法西 斯化,意大利强化 法西斯。 2、1935年希特勒 撕毁《凡尔赛和 约》,凡尔赛体系瓦 解。 3、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华盛顿体 系瓦解。 4、美国新政,经 济复苏。 开始形成 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 1949年北约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 50、60年代开始对峙 70年代高潮 80年代缓和 一超多 强局面 多极化趋势 1、超级 大国美 国 2、俄罗斯、 中国、西欧、 日本等国的 发展

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Ⅱ.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Ⅲ.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Ⅳ.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二)、经济格局的演变 Ⅰ.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一)美国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罗斯福采取新政,成效显著,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江阴市第二中学庄巧岚 [知识结构]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基本特点: 2、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①、俄罗斯 ②、美国 ③、日本 ④、欧洲 ⑤、中国 一超: 3、主要力量中心:①、局面多强: 近期: ②、趋势长远: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霸权主义:美国 ①、原因: 2、地区冲突:②、范围: ③、典型冲突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①1996年 1、国际裁军的进展: ②近年来 2、地区缓和:朝鲜半岛 [重点难点分析] 1、冷战后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及表现。 答:原因: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日本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④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①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②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2、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是如何结束的?结束后,关于建立世界新格局的主张有哪些?你同意哪一种?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主张:①美国企图建立由他主宰的单极世界;②日本提出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同意:第③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11100923 申定科11100928 谢春仪 摘要: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的演变,先是英国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如今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成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条件: (一)、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 便具有国际分工的性质。 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工业部门内部进一步分工, 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还向国际领域发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吸引国际分工中来,马克思说:“由于有了机器, 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新的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工业中心。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则变成它们的原料和食品的供应基地。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表明各国的生产力都专门化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赖着。 (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分工直接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结果。在十四、十五世纪, 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北部诸城, 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欧洲的贸易中心又从地中海区域扩展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成为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埠。它们的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世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进人工场手工业时期后, 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互相消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国内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 一从十六世纪后半叶起, 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 地位逐渐降低。荷兰和英国, 由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因而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七世纪后半叶, 荷兰几乎垄断了西班牙同北方各国的贸易, 取得了世界市场的霸权。但是从十七世纪末叶起, 荷兰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英国, 于是荷兰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又被英国取代。马克思说: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

专题八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八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内容】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影响 【知识点梳理】 一、从封闭到联合再到多极化: 1.15世纪—17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之间的封闭,加强了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交流。 2.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国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一战后到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具体历程: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二战后到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945年2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体系,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标志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点:美苏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5.20世纪60年代开始,挑战“两极”,多极化趋势开始。 (1)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 日本走向经济大国之路:内部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 (3)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崛起: 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②非洲独立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3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③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的斗争:1959年,古巴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亲美政府的独裁统治。1999年,巴拿马人民逐步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6.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特点:霸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认识: 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代表事例: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 3.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建议: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4.面对复杂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应对措施: ①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②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强国际合作;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重点难点突破】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结盟,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界初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三(右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教案 主备人冯雪华编号 01 . 课题20世纪初 的世界局势 课时1课时日期2017、8、24 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知道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并理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 2.知道列强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探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运用对比方法,了解列强拥有殖民地的大小和实力的变化,从而理解列强矛盾的原因,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查找维新派的活动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历史,了解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核心危害 难点:20世纪初世界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实 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它是一个岛国 号称“日不落帝国” 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 师:“一超多强”几乎是整个19世纪的世界格局,只不过当时的“超”是大英帝国,而不是现在的美国。 问: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新课教学:学生自学课本P2-4 时间5分钟,边看边标注。 三、互帮讨论: 资料1: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和资料2:课本图1-2思考 1、“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2、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着德国国旗。德国凭什么这“牛”? 3、除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外,还有哪些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同样的行为? 4、德国在全球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都做了哪些准备? 5、军备竞赛的表现和目的

主题: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中考历史部分主干知识 一.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 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因素: 1、经济实力(决定性因素); 2、科技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等 三、第三次演变有何特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建立的; 3、多极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4、第三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三次变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实验中学包锡照叶众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知道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并理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 2.知道列强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收集历史证据,探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运用对比方法,了解列强拥有殖民地的大小和实力的变化,从而理解列强矛盾的原因,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查找维新派的活动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历史,了解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难点:英德矛盾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世界格局) 六、教学反思 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化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c、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a、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b、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b、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19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一超”美国。b、“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a、主要障碍:霸权主义。b、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第二次世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前三节课我们已经将第七单元学习完毕,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我们首先把握考纲要求 高概括的特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采用图片、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知识点,分值一般为四分左右。希望大家讲其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是关注大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两极格局的形成

[概念阐释]冷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一词是1946年4月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说辞中首次提出的。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同年,政论家李普曼的《冷战》出版后,“冷战”一词随之被广泛采用。 [思维升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辨析比较]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 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两大阵营。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 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战。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违背了历史潮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

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热点专题七: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热点专题七: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即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其核心是德国。和三国协约(英、法、俄)其核心是英国。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加剧。 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它也是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3、导火线(借口):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对类似的暗杀等恐怖事件的看法:我们应坚决反对暗杀等恐怖活动。它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更不能将暗杀者视为民族英雄。) 4、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 ①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 ③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7、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8、大战的影响:(后果):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9、启示:(或通过对一战的学习,你有何感受?) 答: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应反对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1940年 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4、战争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基础):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建立会议: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建立标志: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意义: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雅尔塔会议: 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时间:1945年初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与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内容:A、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B、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7、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而加速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8、战争的结束 欧洲战场:1945年4月底,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亚洲战场:(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