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乡村旅游_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_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_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_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3

刘德谦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3本文为2005年8月作者参加云南省旅游局主办、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大学承办的“2005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时的主题发言;此次书面发表时,作者本人又对其作了一些调整和删略,并补写了“皖赣古村落”一小节和有关韩国端午申遗的一小段。

[收稿日期]2006-02-02

[作者简介]刘德谦(1937-),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

授,《旅游学刊》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的研究,着重在旅游基础理论和中国国内旅游等。

[摘 要]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可能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几点内容,就是作者试图根据自己近

20年的接触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所做的一点个

人的诠释和辨析。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3-0012-08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辨析

(一)从内容说起

打开2005年的“北京乡村旅游网”①

,这个由北

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承办的的网页内,一共开设了14个栏目,它们是欢乐农家、休闲农园、节庆活动、乡土特产、农家美食、旅游景点、旅游百科、民俗荟萃、宾馆饭店、博物展览、休闲健身、异域采风、协会建设、游客论坛。从这里面,我们不难看到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网站主办单位对乡村旅游的引力和供给所给予的注目。其中,诸如“欢乐农家”、“休闲农园”、“节庆活动”、“旅游景点”、“民俗荟萃”、“博物展览”、“休闲

健身”等,无疑地是反映着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兴趣;而诸如“乡土特产”、“农家美食”、“宾馆饭店”等,反映的则只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并非第一需求的部分供给。这对旅游者了解乡村旅游的供给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仅仅有这些旅游者的概括了解还不够。如果要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还应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更多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下面想要做的初步辨析,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二)一种界定

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大致相近的看法,但是,如果听听不同专家的谈话,翻阅一些书面的论述,就可以发现,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

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

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

“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1]

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rural tourism 。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

文,还有agro -tourism 和farm tourism 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

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难与农事分开(agro -tourism 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 tourism 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

2

1①这里所说的“北京乡村旅游网”域名是http ΠΠly.bjnw.g https://www.doczj.com/doc/6117992863.html, ;

请注意它与另一个几乎完全同名的“北京乡村旅游”网(http ΠΠw w https://www.doczj.com/doc/6117992863.html, )的区别。

“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三)我国早年的认知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是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

游协会”①(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

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四)后续的研究

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

管理》

)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2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

游扶贫研究综述》[2]

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

研究》[3]

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

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

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

映在1995年出版的《观光农业》②

一书中。该书的出版,无疑对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它在研究初期的局限性。就此,1998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

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4]

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在使用时

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

“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

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

3

1①②卢云亭、刘军萍等著《观光农业》,1995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共收入卢云亭、刘军萍等5人论文5篇,北京远郊区县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规划两个。

本文这里和下面一些地方所涉及的一部分相关内容,是笔

者从自己的亲历和实地考察获得的。因为没有现成的书面资料,故无法一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注录,特此说明。

的诸多问题的①。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五)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

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

风俗———地方民俗;

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乡村旅游难以分割的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

风貌———喜人的外观;

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

风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

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

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

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六)定义

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

常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5]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

(七)成长模式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

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

“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

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②。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

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

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

41

②如北京市延庆旅游局民俗管理服务中心所编《延庆民俗游》

的34个民俗旅游点中,一半以上都有这样的依托。

反映这次会议(2002年9月第一届研讨会)的论文集称《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郭焕成、郑健雄主编,2004年1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入两岸论文84篇。其第二届研讨会已于2004年9月在台中市召开;第三届研讨会也于2005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召开。

但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却无可指责。

(八)对需求的适应类型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

“渔家乐”、

“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

“垂钓世界”、

“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

二、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

(一)中国乡村旅游近年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

2002年底,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加利先生和亚太部主管沃玛博士专程访问了我国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并对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2003年10月的世界旅游大会上,各国旅游部长及世界组织的贵宾近300人又聆听了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关于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扶贫的发言[6,7]。发言中贵州同志不仅说到,到2002年底,贵州省农村已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消除贫困;而且对乡村旅游,贵州同志还提出了保护当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很显然,只是一个旅游企业致富是不行的,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去,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8]。

(二)“乡村旅游”包含的又一理念

贵州的经验和世界旅游组织关于“以可持续旅游来帮助脱贫的有效手段”的理念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反贫困”的理念并不能够代表旅游形式,“反贫困”也不是一种旅游产品;它只是旅游发展与管理的目标之一,只是一种旅游发展与管理的手段。

(三)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部项目主任里迈斯特2004年10月在贵州举办的“乡村旅游及扶贫国际论坛”上,除了阐述国际背景下旅游业的优势,阐述以发展旅游业来解决贫困问题的的原则外,还具体建议了有关工作的7个方案。其主体内容是: 1.在旅游企业中雇佣贫困人员,并保证其公正的工

资收入;2.由贫困人员给旅游企业提供优质、可信的商品及服务;3.由贫困人员在有序和令人放心的消费环境中将商品和服务直销售给游客;4.要有一个具有资金、技术、信誉、产权、法律、市场营销安排的支持贫困人员创建企业的制度;5.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减少对贫困地区税收的规划;6.要鼓励旅游企业及游客的自愿捐赠;7.旅游业促使基础建设投资,要真使贫困地区受益……这种有意的倾斜,与目前我国某些地方乡村旅游就是地方财政增收或者企业发财(富者越富)的途径或目标,显然是大不一样的[9,10]。

(四)旅游扶贫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反贫困”措施,我国实施的“旅游扶贫”政策,对于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无疑地是一件很有见地的作为。而在摆脱贫困的措施上,“旅游扶贫”还有着变过去“输血式”扶贫为现代“造血式”扶贫的优点。

但是,如果以经济学家理论为出发点的决策将经济目标强调过分,却不免会给旅游业加上过重的经济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将有可能给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在我国的旅游发展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已经为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招来了不少骂声。其实,这不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罪过,产生问题的某些重要因素,不少都是决策人在决策之初考虑欠周,或者企业运行失当造成的。关于这一点,多数旅游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与结论,是与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民俗学的研究是完全相通或相同的。

(五)目前乡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

乡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可以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致力于保护越来越稀缺的原生生态(或准原生生态)的同时,应该允许不同形态的广义的生态旅游的共生共存。

这里之所以要提出“不同形态”的存在,就是说,不能今后一提“生态”就只能够指某种原生生态(现在国际上通行的生态旅游,大多是指的原生生态)。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生态存在。即———原生生态;准原生生态;次生生态;再生生态;新生生51

态;仿生生态。

因此,广义的生态旅游也不妨考虑细分为“生态旅游”和“非原生生态旅游”两类———

1.生态旅游:其依托的生态环境是①原生生态;

②准原生生态;

2.非原生生态旅游(或称“准生态旅游”):其依托的生态环境是③次生生态;④再生生态;⑤新生生态;⑥仿生生态。笔者建议,对这类旅游,我们可以在前面都加一个类别性定语,称“……生态旅游”。

与目前国际通行理解一致的生态旅游,我们仍然可以用“生态旅游”来称呼;非原生生态的旅游,我们可以用“非原生生态旅游”或“……生态旅游”来称呼。这样,我们既不与国际通行的理解“对着干”,同时也与另一些关注者的理解取得了更多的共识,从而也避免了把“生态旅游”泛化将招致的原生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危险。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的旅游,作为不同需要的对象,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保护原生生态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以原生生态为载体的生态旅游,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必须根据得到广泛认可的生态旅游的原则,参照国际生态旅游的标准,尽快制定出我国生态旅游的严格标准,并且强制性地规范与执行;任何模棱两可、姑息放任的想法(或理论),以及无限制地扩大推广的做法,都将是祸害无穷的。

应该说明的是,现在已经有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生态”为什么就必须是具有科学、美学价值可以供欣赏的“生态”,甚至对“生态旅游”的提法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些问题涉及面太宽,这里难以展开讨论,因此也就只好暂且从众从俗了。

目前,在我国学界和业界,人们对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的意见尚不一致。不少学者认为,符合国际认知的“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开展尚有相当的难度,开展起来也尚须一段进程。而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总体上尚处于发展的浅层;可是,其对乡村生态的冲击却又已经显现。因此,对乡村生态旅游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而且也有现实的紧迫性。云南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乡村生态旅游”课题,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富开拓性的课题。

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乡村建设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有利于原有生态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的进一步优化与建设。

(六)“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发展中的全球性“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

多称“城镇化”),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城市化”起来(从而失去了原有乡村的面貌),这既使得乡村旅游越来越珍贵;同时也使得乡村旅游越来越难以保持原有特色和传统特色。

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如何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和防止旅游者的“行为污染”,却又是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多种形态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形态。当前在我国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几类区域团组。

(一)成都“农家乐”

虽然在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正式诞生前中国乡村旅游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形成大规模的“农家乐”却还是近10年的事情。“农家乐”的诞生地应该说是在成都。其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自发萌芽期(1987-1992);推广发展期(1992-2004);规范成型期(2004-现在)。

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显然是基于成都客源的就近需要。来“农家”的客人多是成都市民,“乐”的多是休息、娱乐与餐饮。

2005年6月,“成都农家乐”网站推广的农家乐接待户一共占有28个页面(每页20家),共有548家①。而据各种资料估计,目前成都的农家乐接待户大约已有5000家②(截至2004年初,成都登记在册的“农家乐”经营户已有4559家[11])。如果将各种资料汇总测算,目前全国的农家乐(包括“渔家乐”、“山里人家”等)接待户至少已达3万家。

虽然我国研究者正在试图把目前“农家乐”分为几种模式或类型,但是却不能不看到,目前得到良好发展而且正在继续发展的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偏于本文前面所说的“休息娱乐型”。因为这种类型最适合当前我国城市旅游者自身的工作节奏、适应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

这同时也预示着,乡村旅游的其他类型正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61

②由于近地竞争导致的原农家乐接待户的两极分化,实地考

察资料也证实,近几年成都农家乐的发展已经走出了简单的数量增长阶段。故这里笔者的估算与他人的过高估算有所不同。

以上资料为2005年6月的搜索。由于发展与变化,目前成都的一部分小型家庭接待已经有了新的扩充,如据2006年1月对“成都农家乐”网(httpΠΠw w https://www.doczj.com/doc/6117992863.html,)的“按类别查询”的“传统农家乐”的再次搜索,该网站推荐的传统农家乐接待方式的农家现为285家(每页14家,共21页)。读者检索时,请注意与其他同名网站、网页的区分。

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常常多用“农家乐”来称呼,但是与成都“农家乐”却不尽相同。据笔者本人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他们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安排住宿的不多),其中,棋牌(麻将等)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而长沙郊区,“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有的也安排住宿),也有棋牌(麻将),但是因为长沙郊区水面较多,所以多数的“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而北京郊区的怀柔,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而供应鱼鲜和旅游者的大快朵颐,常常才是供需双方的真正目的。相比之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但是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二)北京“民俗村”

北京的乡村旅游,虽然同样也可以称做“农家乐”,而且最先也是基于本地“桃花节”的启示;但是,北京的“农家乐”却是以村落为标志得到规范的。北京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的时间和类型大致与成都一致,不过它的大发展却比成都来得稍晚一些。尽管如此,它现在的规模却已经超过了成都。

迄至2004年12月为止,北京全市已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村”7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5537户)。如果加上2005年9月第三批批准的4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1582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那么北京市级“民俗村”已达到110个,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已达到7119户[12,13]。

不同于成都的是,北京这些民俗村不少都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为依托的。而且,如果从总体上来考察,北京的乡村旅游虽然被人们称为“民俗旅游”,但是产品的民俗气息实际上并不十分浓郁,因此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它应该属于复合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目前正在进行郊区休闲目的地的研究,不仅初步编制了全市郊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而且密云、延庆等区县,更瞄准民俗旅游在努力,可以预见,在不久之后北京的乡村旅游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皖赣古村落

2005年11月,有乡村旅游的两个集会颇为引人

注目,一个是“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江西上饶婺源举行,一个是“中国乡村旅游论坛”在安徽黄山黟县召开。这两个节庆或会议的举办,目的都是促进以乡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黟县的旅游发展,已经有20年的历史,其宏厚基础是它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聚居文明。黟县旅游不仅早已闻名遐迩,而且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婺源,虽然没有名山名水,但却素有“书乡”的美誉;条条来往小街仍印着徽商创业的足迹,幢幢明清古建仍透出村庄往日的繁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婺源,已经把旅游者的脚步唤醒。不久前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中,“婺源古村落群”就被评为了“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

如果说,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乡村旅游中村民聚居地旅游发展的范式,那么婺源的汪口、江湾以及一些尚未被更多人知晓的村落,也定将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厚重传统乡村文化的目的地。虽然在黟县和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充实进田野农事和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可以预料,乡村聚居地文化(两地共有的是“徽文化”)仍将长久地成为其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托,而其中,民俗文化仍将会十分引人注目。

(四)台湾乡村旅游

此外,当前我国台湾的乡村旅游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区域形态,由于笔者未能前往考察,资料也不足,故暂且不论。

四、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正本清源

如果以北京作为例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民俗旅游应该分为两支,一支是都市民俗旅游(可以用“胡同游”作代表),一支是乡村民俗旅游(可以用“民俗村”作代表)。

因此,既不应该认为,民俗旅游仅仅在乡村才有;同时又应该看到,乡村民俗旅游又是乡村旅游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正是因为我国乡村民俗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何况部分地区保存得还相当完好),所以它又是乡村旅游引力的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在当今老百姓的现代生活方式趋同走势不可逆转,而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便成了吸引游客、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拳头(近10余年北京“胡同游”的引力发挥,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就更加应该注意民俗71

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的密切关系。关于这点,正是1989年在“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成立时笔者主题发言所阐述的问题。

应该正视的是,我们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在论及民俗旅游时,对“民俗”的阐释绝不能够与我国和世界民俗学者的认知相去太远。民俗是什么?是民间的传承。如果就F olklore的词义而言,也就是民间的学问。民俗是一种活着的潜文化,即人们所说的“活化石”。民俗必须是在民众中经过传承得来的。“泛民俗”作为一个学派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却是与民俗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二)民俗旅游的内容

传统的民俗学,大致可分三大流派(这里只是粗粗而论)。一是以民间文学民间文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派;二是以信仰传承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派;三是以人类生存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派或人类学派。其实,这也大致反映着民俗学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如果把已故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分类的11类[14]作一个归并,把乌丙安的4类[15]也给以合并,那么民俗事项包括的内容就是以下这样的3类———1.游艺的民俗(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游戏、民间技艺……);2.信仰的民俗(除了迷信今天不能为旅游所利用外,节日和节日活动是最突出的了……);3.生产的民俗与社会的民俗,或者称为经济的民俗与社会的民俗(生产活动事项、生活活动事项、人生民俗事项———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

在我国辽阔的乡村,极为丰富的民俗事项不仅还有踪影可寻,而且在一些地方保留得还相当完好,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它们、保护它们,同时在保护和利用中加强人们对它的价值的认知。

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山东安丘的石家庄(村)。20世纪70年代初,石家庄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首先向外国人开放的“第一村”。虽然经历了70年代后期原有政治任务结束后的变化,但却伴随着山东1884年首届潍坊风筝节的举办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开辟,又和年画之乡的杨家埠等成为了海内外驰名的中国民俗旅游村。在那里,不仅民俗事项得到了较好的挖掘,而且也比较好地与旅游者需要结合起来。

(三)民俗旅游的定义

如果把个人早年专注民俗研究和今天改行研究旅游的体会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民俗旅游,就是以

与城乡民众密切联系的民俗传承事象作为旅游主要目的对象的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观览、参与、体验当地民众的游艺民俗传承、信仰民俗传承、生产民俗与民生民俗传承之外,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观览、参与、体验到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内容(即某些“泛民俗”所指的内容),以及并非地方传承的文化艺术。

(四)民俗旅游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我们的旅游经营、旅游开发、旅游规划,在文字上、在口头上,常常也以“民俗旅游”做“主题”;但是在实际上,真正民俗旅游的内容并不很多。究其原因,其实还在于我们对于当地的民俗传承了解不多。

除了我们的经营者、开发者、规划者应该在这个领域更加努力外,还应该欢迎更多的民俗学者进入到旅游经营、旅游开发、旅游规划的工作中来。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韩国“江陵端午祭”(韩国的中文网站上仍称“江陵端午节”)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2005年的申报成功。在我国,虽然各个地方当局对“申遗”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多把目光集中在本地的某一处文物上。反观韩国,端午节虽然在总体上也是一个正在淡化的民间节日,然而江原道的江陵市,却不仅把这个乡土味儿、农民味儿十足的节日活动保留和发挥得很好,而且还取得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这对我国说来,是不乏警醒意义的。从事后我国媒体发表的一些专家的评论来看,诸如什么“韩国端午与中国端午根本不是一回事”、“韩国端午是祭祀山神而中国端午是祭祀水神”[16]的外行话,也说明了,即使是我们的某些专家,也仍然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生活传承的民俗正在不断地淡化和消退。但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总是滞后于城市的。所以,乡村保存的民俗也就总是多于城市,再加之我国广袤土地上交通阻隔的历史差异,因此地域性的民俗特征就更显出了它的千差万别。

很显然,我国如此丰富,而地域表征又千差万别的民俗事象,在我们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却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五、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

(一)农业旅游的正式确立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2001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1]9号文件和有关领导在2001年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国81

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要点。从2001年5月国家旅游局下发文件,到11月初全国各地共上报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项目的推荐材料223个。经过分析、调研、筛选、征求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讨论等一系列工作,最后于2005年1月正式公布了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306个示范点名单,北京韩村河等203个单位成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5年末,又有23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验收,四川广安牌坊新村等156个单位成为第二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农业旅游推动乡村旅游的更加成熟

不言而喻,我国农业旅游的萌芽是与乡村旅游萌芽同时的。只是农业旅游的正式提出稍晚了一些。如果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对农业旅游点的界定(“农业旅游点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和入选旅游点来看,应该说我国正式提出的“农业旅游”的偏重点还是乡村旅游中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把农业旅游完全等同于乡村旅游。

但是另一方面,农业旅游又为更为广泛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它也定将会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更加成熟。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和部署,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我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就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不仅将有可能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必将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并定将进而在我国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55.

[2] 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89

-94.

[3] 石强,钟林生,向宝惠.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见:郭焕

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

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10-313.

[4] 刘德谦,付蓉.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与

未来[J].旅游管理,1998,(4):19-21.

[5] 同[1].

[6] 世界旅游大会:推介贵州乡村旅游模式[E BΠO L].金黔在线,

2003-10-27.

[7] 乡村旅游:贵州旅游扶贫的重点[E BΠO L].新华网,2003-11-

10.

[8] 乡村旅游:中国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E BΠO L].新华网,

2004-10-19.

[9] 乡村旅游及扶贫:行动方案建议书[E BΠO L].贵州旅游在线,

2004-10-19.

[10] 乡村旅游在保护和开发两难中加热升温[E BΠO L].深圳新闻

网,2004-11-01.

[11] 成都的“世外桃源”———“农家乐”[N].四川日报,2004-09-

09,04(服务导刊?旅游).

[12] 市十二届人大会常委会公报(第21号)[E BΠO L].北京市人大

会常委会网,2005-07-22.

[13]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关于2005年北京市民

俗旅游村和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户名单的公告[E BΠO L].北

京乡村旅游网,2005-09-24.

[1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5]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11-

12.

[16] 联合国“非物质遗产”端午申遗之争韩国胜出,中国专家称并

非坏事[E BΠO L].南方报业网,2005-11-26.

编者附记:在本期刊物的笔谈主题确定后并向本文作者约稿时,我们得知《中国旅游报》也正在向本文作者索取昆明会议的发言提纲,从而我们得到了这份发言稿。比起后来《中国旅游报》连载的该发言提纲(大约5千余字)来,本文无论是论述还是资料自然都要丰富得多、完整得多。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我们在选用时只是要求作者做了部分删节和调整。

Several Discriminations in Rural Tourism,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

LI U De2qian

(Institute o f Tourism,Beijing Union Univer sity,Beijing100101, China)

Abstract:Rural tourism,agro2tourism(or farm tourism)and folklore tourism are increasingly catching the attention of both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H owever,the one2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m in research papers,con ference speeches and tourism planning reports are not only rather general but als o spreading abroad.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old that,if tourism industry and academic circle could focus m ore widely on the practices of the industry and explore further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it will probably take m ore positive roles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ural tourism,Agro2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

C 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forms of tourism in China

and relevant theoretic issues,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of this article which are pers onal explanations and discriminations the author made according to his nearly20years’observations.

K ey w ords:rural tourism;agro2tourism;folklore tourism;theory and practice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9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乡村旅游的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

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2.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 (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山合水易“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民俗文化可以增添乡村旅游的特色,那么,怎样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才能让民族文化成功融入进乡村旅游项目中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进行规划时,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异地民俗风情体验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求知”的多方面心理需求。同时,高达56.7%的西方游客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民俗游是旅游行为和旅游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地——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位于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脚下,东以太平河为界,西到坝干村,北到转塘,南到熊家坝,占地面积约 2.2平方公里。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建设区块,在本规划中,称之为“南区、中区、北区”。傩仪风情小镇隶属于项目整体规划中的“中区”,“傩文化”为主要的展现形式,配合各种民族民俗风情展示,形成别具特色的“最生动的文化风情小镇”。

文化特色:民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挖掘了贵州铜仁地区的“傩文化”这种特有的古老文化,将它与梵净山的神秘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其物业主要以商铺、客栈、酒店为主。也有珍藏梵净山珍惜野生动植物标本的珍惜动植物博物馆等文化参与、娱乐体验设施。通过提炼和演艺傩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转变形成大众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发掘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点缀其中,形成一个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参与的大众游憩场所。 核心理念: 梵净山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佛教名山,旅游行为多以登山观光、烧香参拜为主,游客资源相对单一,旅游配套服务较为滞后。针对现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采取了“山上、山下一体化联动”的战略性思路,即山上观光,山下休闲,山上听禅悟性,山下康体养生,山上感受生态王国,山下体验文化小镇,改善旅游产品严重匮乏这一基础现状,实现对观光景区的游客资源进行再开发的长远目标,打造出一条极具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度假休闲产业链。 项目意义: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结合梵净山观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大众化旅游时代的不期而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交叉性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本文以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为题,通过查阅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文献以及多次对中廖村的实地考察,在了解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作用。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期为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对策,为海南省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经验借鉴。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三亚中廖村;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从xx年中国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1]。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农村人口的的不断减少,未来城市居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乡村旅游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探究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2.研究意义。我国的政策对于三农问题历年来都非常重视,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近年来,中廖村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在不断发展,使中廖村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内容、乡土文化等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该村的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扩展,提升乡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中廖村的乡村旅游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2.国外研究综述。浏览相关国外文献发现,外国关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章有提到经营管理、政策影响等。比如,学者sharple (xx)在对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旅游业要发挥有效的农村发展作用,长期的财政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4]。学者romeiro(xx)认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多障碍,使其作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复杂。”[5]学者kutay(xx)对欧盟旅游政策进行总结,指出:乡村旅游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剖析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 文/ 朱亮 乡村民俗旅游是近两年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型旅游现象,它是借着中华民族地域绚烂古朴的人文景观、浓郁纯粹的民族风情、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便捷通畅的区位条件,通过开发以民俗风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等形式出现,吸引旅游者进行民族风情赏析、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它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注重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方式。 借助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更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真思考当下旅游市场环境,必须将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让民族文化发扬,传播,使之有文化内涵、有品位、有传承意义的民俗瑰宝!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中,都存在这样的基本条件:

1、在区位条件方面,诸多特色民俗乡村,距离地方的县城、市中心都较远,同时,有的地域环境不同,接壤几个区县,民俗特点更是集大家之和,别具一格,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其景区诱人、民风淳朴、故事古老及吸引人、生活环境艰苦但具感知内心,更具备“特色”二字,也是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带的支点。 2、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地域不同,文化固然别具一格。地域文化传承,给每个地方都保留下来较好的淳朴浓郁而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在其民族服饰上面,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3、在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其特色民俗饮食文化习惯还是植根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中,民俗特色的饭菜更是数不胜数,像各种饭食、各种豆制品、各种小吃、各种土法制酒等等;“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的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很多旅游者每到一地方,就会兴致勃勃的品尝,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更是特色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 4、在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工艺、民间文学、歌舞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民俗旅游的特色之处。比如布依民族历来喜好在这些传统节日上以对歌来传情达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身为旅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 一、区划的一般理论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

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7992863.html, 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思考作者:陈先吉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定位不准确、同质化严重、统筹规划滞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作出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F323.4 [文献标识码]A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依托各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与民俗底蕴、丰饶的农林水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度假康养和农俗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太湖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安徽省太湖县继2017年被省农委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后,康养云间、万秀园、金梦湾等8家经营主体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鱼游鹰飞、玖玖花海、黄鹤山等15家经营主体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以休闲农庄、休闲山庄、特色小岛、垂钓中心、农家乐、采摘园、田园综合体等形式存在的经营主体有100多家,发展形势甚好。在这些经营主体和示范点的引领下,该县广大农村正朝着更强、更美、更富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全域旅游首位产业的重要抓手。 2 太湖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准确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年到农村乡间休闲旅游比较热门,其原因在于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还是一个离大自然最近、可以医治城市快节奏生活与现代工业文明创伤的地方。乡村建设专家孙君据此认为“乡村是未来中国的奢侈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分析认为,全国最多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另有一则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旅游景区只有10%在盈利,90%在亏钱。

休 闲 农 业 与 乡 村 旅 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一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过去,一提旅游,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著名城市。 现在,旅游的发展也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与我们农村密切相关的民俗、民风为载体的旅游开始火爆起来。既然旅游是眼球经济,旅游能致富,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我们的现有资源发展经济而致富呢? 一、什么叫旅游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我国国内游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距离30公里以上。 二、什么叫旅游资源 1、定义 所谓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景观、风貌”或“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a.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b.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 c.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树立旅游资源的三种意识 a.整体意识 b.发展意识 c.市场意识 4、什么是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个整体概念,它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其特征是旅游服务成为旅游产品构成的主体,其具体展示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 三、什么叫农业旅游

1、定义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 (2)生态特性 农业旅游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 (3)娱乐特性 农业旅游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四、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由计算机控制管理。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

中国民俗旅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物质民俗。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系民俗结构中的基础层面。包括农耕民俗、畜牧民俗、渔猎民俗、手工业民俗、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2.交通。指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工具,实现人员和物质的空间位移。其中交通设施和工具是构成交通的基本要素。 3.年画。年画就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4.成年礼仪。是表示一个人由少年成长为成人的标志,此后就享有成人的权利,受社会的约束,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其礼仪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为该人个别举行的成年仪式,而外在的表现是为该人更换服装、改变发型,预祝他将来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5.节日。就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6.社会民俗。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 7.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 8.游艺民俗。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游戏与竞技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等内容。

9.丧葬礼俗。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报丧、敛殡、祭奠、哀悼、出殡的习俗惯制。 10.交通工具。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 11.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12.礼俗。泛指我国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礼节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13.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 14.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15.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和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16.村落。村落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建筑群。和城镇不同,村落更加贴近自然,处于自然环境的怀抱之中。 17. 买卖婚。指通过买卖方式或财物交换方式而缔结的婚姻。 18.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 19.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20.民俗节日。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包括

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发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规划方案 社会在不断进步,工业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得到了“解放”,洗脚上田,进入到城市务工,安居落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生活慢慢好起来后的他们,开始去追求休闲度假和享受自然生态旅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抑;必须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来宣泄,让内心得到解放。他们想到了去条件比城市稍差的乡村度假游玩,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树林青葱,旷野开阔;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度假,也就渐渐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展示和休闲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品味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当见到阔别已久的绿色和满山遍野的花果,看到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不用泥土而只用水和营养液就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要求的新鲜环保的蔬菜和各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珍稀瓜果时,当你品尝到新鲜采摘的鲜果蔬菜时,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以前… 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也有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旅游投资策划者,将目光放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这个项目上;与传统旅游产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而且都收到了很可观的效益。正因为如此,该项目在业界也渐渐得到肯定和推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在做好传统旅游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对市场的考察来;优先考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项目,去挖掘出其所隐藏的市场潜力,打造和树立独有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现结合景区实际,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作如下方案规划,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教: 一、景区(内)农业观光作物栽培展示规划:(分区分点规划) (一)景区游客休息亭区域规划:分三段进行规划(建议把休息亭的顶部部分遮盖物揭去,保留骨架部分留作日后备用) 第一段(大门口篮球场至漂流终点站): 分段种植老鼠瓜、砍瓜、玩具南瓜(金童、玉女、白蛋、双色梨、佛手、西瓜皮、丑小鸭等品种) 第二段(漂流终点站至“黄金河道”景观石位置): 利用一段与二段连接处的一段“拱形”竹架,种植蛇瓜(瓜可长达2.2-3米),其它位置可种黑宝石南瓜、长柄瓜、大小葫芦; 第三段(“黄金河道”景观石至探险上山小桥位置): 种植西番莲(鸡蛋果),并配置“A”字形水培装置或立柱式复合基质栽培柱种植绿叶蔬菜。注:该栽培柱可以安放在棚架边与棚架的支柱一起支撑棚架,既起到装饰棚的作用,也突出其作支柱的特殊性,该栽培柱在本地区同类景点中还未有人采用,属于首创。 (二)、上山顶汽车公路:

学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心得认识

王彬彬商学系11级旅游管理2班王彬彬 1101402045 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调查与理解 关键字 休闲乡村旅游乡村发展 绪论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学习和了解有关休闲方面的一些内容,选择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在半个月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终于有了较为深入认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大量的资料和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可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

是资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目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除了小型农家乐是自身投资外,城镇的民间资本是投资主体,也还有少量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地。这些投向农村的资金,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整修、硬化或建设了乡村干道,有的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其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千龙湖开发格塘水库就修建公路近30公里,对格塘病险水库进行了基本整治,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了这些景点周边乡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周边农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加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有的休闲农庄旁边还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卡拉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标准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旅游接待时间 年月日时 至年月日时 人数 餐饮接待(如需详细菜单可另作附件) 早餐 午餐 晚餐 金额 住宿接待 乙方将□间房□个床位租给甲方住宿,房间号/床位号:住宿标准: 收费标准为:(时分至次日时分)元/日 甲方住宿人数及健康说明(名单可另附作为本合同附件)旅游接待

提供的娱乐设施及价格 旅游景点门票代购 乙方为甲方联系景点,代购门票张; 票价:元/张,共计元。 其他 费用支付 概算总价款 ¥:元 费用预付 定金 ¥:元(不超过概算总价款20%) 预付款 ¥:元 定金或预付款凭收据作为结算依据 结算方式 □现金□支票□信用卡□银行转账□其他 违约责任 1、甲方解除合同的,□无权收回定金/□支付概算总价款%的违约金; 2、乙方解除合同的,□双倍返还定金/□支付概算总价款%的违约金; 3、其他:。

其他约定 请在签字前充分了解本合同有关事宜,认真填写表格,仔细阅读并认可背书合同条款。 旅游者(甲方)签章: 民俗旅游经营者(乙方)盖章: 身份证号: 资质证书号: 联系地址: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联系人: 合同签订日期:年月日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条款 一、甲乙双方主要权利义务 1.甲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场所文明旅游,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和当地风俗习惯。甲方随身贵重物品应自行妥善保管或交由乙方代为保管。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别是什么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别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结合各自的资源、人文以及区位优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运而生。那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别是什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 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休闲农业通过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需要。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什么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民俗风情、乡野田园风光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健康健身、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正式版)

YOUR LOGO 如有logo可在此插入合同书—CONTRACT TEMPLATE— 精诚合作携手共赢 Sincer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Cooperation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正式版) The Purpose Of This Document Is T o Clarify The Civi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Or Both Parties. After Reaching An Agreement Through Mutual Consultation, This Document Is Hereby Prepared 注意事项:此合同书文件主要为明确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的民事关系,同时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经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特此编制,文件下载即可修改,可根据实际情况套用。 旅游接待时间 年月日时 至年月日时 人数 餐饮接待(如需详细菜单可另作附件) 早餐 午餐 晚餐 金额

住宿接待 乙方将□间房□个床位租给甲方住宿,房间号/床位号: 住宿标准: 收费标准为:(时分至次日时分)元/日 甲方住宿人数及健康说明(名单可另附作为本合同附件) 旅游接待 提供的娱乐设施及价格 旅游景点门票代购 乙方为甲方联系景点,代购门票张; 票价:元/张,共计元。

其他 费用支付 概算总价款 ¥:元费用预付 定金 ¥:元(不超过概算总价款20%) 预付款 ¥:元 定金或预付款凭收据作为结算依据 结算方式 □现金□支票□信用卡□银行转账□其他 违约责任 1、甲方解除合同的,□无权收回定金/□支付概算总价款%的违约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