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食品绿花菜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绿花菜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蔬菜(绿花菜)种植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北地区绿色食品绿花菜栽培的产地条件、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采收、包装、贮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746绿色食品甘蓝类蔬菜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3 要求

3.1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391 的要求。

3.2 茬口安排及品种选择

3.2.1 茬口安排

绿菜花主要分为秋季栽培和春季栽培。华北地区秋季气候非常适合绿菜花的生长发育,所以秋播产量明显高于春播产量。秋季栽培,一般在7 月播种育苗,8 月露地定植,9 月下旬至11 月初收获。春季栽培,一般在 1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播种育苗, 3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露地定植, 5 月中旬至 6 月收获。

3.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球面稍凸,不易早开花、散球的品种。目前国内栽培用绿菜花

种子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极少部分是国内培育的,按其生长成熟期大致分为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等类型。目前,栽培较多的品种有:早熟品种如,里绿、玉冠、优秀、绿色哥利斯、中绿 1 号等;中早熟品种如,绿岭、哈依姿、中青 2 号、绿雄、女王等品种;中熟品种如,碧杉;晚熟品种如,绿皇、斯力梅、绿玉、中晚生绿等。

3.3 育苗

3.3.1 播期与播种量

3.3.1.1 春茬

大棚生产 2 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生产 2 月下旬播种,地膜生产 3 月上中旬播种。

3.3.1.2 夏茬

5 月上中旬播种。

3.3.1.3 秋茬

6 月份播种,根据早、中、晚熟品种播种时间分为上、中、下旬。

3.3.1.4 播种量

每667川用种量15?20 g。

3.2 育苗

3.2.1 种子处理

种子消毒是预防绿菜花病虫害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应用天然物质消毒和温

汤浸种技术处理种子。天然物质消毒可用高锰酸钾300倍液浸泡2h、木醋液

200倍液浸泡3h、石灰水100倍液浸泡1h或硫酸铜100倍液浸泡lh。天然物质消毒后温汤浸种 4 h。

3.2.2 培育壮苗

秋季栽培,可采用防雨遮荫棚播种育苗。先配好营养土,将育苗畦浇透

水,把种子撒播或点播,覆土并盖地膜,种植一亩需20?25g种子,苗床4?5 m。

出苗后保持畦面湿润,注意防雨、除草、间苗。苗子弱时,可浇施30%的沼液2?3 次。

春季栽培,可采用阳畦育苗。播种后至出苗前,苗床不通风,白天25C 左右,夜间15C左右;出苗后,适当通风,白天20?25C,夜间10?15C;定植前 1 周进行秧苗锻炼。

3.2.3 土壤和苗床消毒选用物理或天然物质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物质可采用

3-5 波美度的石

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100 倍液、生石灰30-50 公斤或高锰酸钾100 倍、木醋液50 倍液对苗床喷雾消毒。

3.2.4 育苗土的配制

采用葱茬或大田土%,腐熟的农家肥20%,草炭20%,过细的炉灰或细沙10%。

3.2.5 育苗方法

温室育苗播种于育苗盘内,每盘播4g?5 g,播种后覆盖1 cm的细土,并覆盖塑料薄膜,防止土干。露地可作畦播种,每平方米播种2g?3g,播后盖草

苫子,出苗后掀去地膜或草苫子。

3.2.6 移苗

当幼苗露出心叶时,棚室生产移植到7X7cm的营养钵中,露地按照5X5cm 或7X7cm移植到营养钵或苗床中。

3.3 整地定植

3.3.1 整地

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000kg,深耕、耙平、做畦,华北一般采用平畦栽

培,畦宽1.4~1.5 m,每畦栽培两行绿菜花。

3.3.2 定植期

春茬保护地生产苗龄40 天~ 50 天,成苗时 5 片~ 7 片叶;大棚生产 3 月下旬定植,小棚生产 4 月中下旬定植,地膜生产在 4 月下旬至 5 月初定植,露地秋茬生产苗龄25 天~ 30 天,成苗时 3 片~ 5 片叶,7 月中、下旬定植。

3.3.3 定植方法

定植时深刨穴、浇透水、浅埋土。穴深15 cm?20 cm, 土坨与地面基本保持水平,苗栽好后浇水渗透。秋茬苗可在雨天定植,以节约用水,提高成活率。

早熟品种行株距(60?70)cmX(30?40)cm,每667川保苗3 000株?3 200株;中熟品种行株距(60?70)cmX(40?50)cm,每667川保苗2 800 株?3 000株;晚熟品种行株距(70?80)cmX(50?60)cm,每667川保苗2 400株?2600株;双球栽培每667川保苗1 800株。

3.4 田间管理

定植后要尽快促进植株生长,使其在现球前形成足够的营养叶面积。整个生育过程以促为主。株叶片覆盖地面后可不再中耕。

3.4.1 温度

要根据季节的气候变化,室温变化和绿菜花生长要求进行保温、防寒、通风等日常管理,掌握通风的时间和通风量的大小。

管理原则是:定植到缓苗期间要保温保湿,白天温度以25C为宜,夜间温

度为15?20C ;缓苗后到长出小花球期间为叶簇生长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C,夜间温度保持在15C左右;花球形成期要求凉爽的气候条件,白天温度为20?22C,夜间温度为10?15C。

3.4.2 光照时间

要经常清除薄膜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提高透光率,保证绿菜花的正常生长。

3.4.3 肥水管理

绿菜花定植后水肥管理的原则是前期促苗,促使植株早缓苗、早团棵;中期控水、控肥,促进根系发育;后期攻蕾,促进花球膨大。一般重点追肥 3 次,第一次在定植后7?15天;第二次在定植后30?40天,植株有15?17片真叶时;第三次在植株现蕾时。每次每亩追施优质有机肥1000 kg 或用25%沼液浇施。在花球形成期可用30%的沼液进行叶面追肥。

绿菜花整个生长期应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花球肥大期不可缺水。但绿菜花也怕涝,生长期间要注意排涝。 3.4.4摘侧芽

绿菜花易产生侧枝,主球收获前应打去侧枝,或者当大部分主球长到12?16cm时,可适当留3?4个侧枝。可在芽长2 cm?3 cm时,分3次摘除,有利营养集中花球。

3.5 病虫害防治

有机绿菜花在其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其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原则。通过采用抗病品种、高温消毒、合理的肥水及温湿度管理,及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5.1 病害

绿菜花抗病能力较强,很少发生病虫害,非常适合有机栽培。苗期及成株期的主要病害有:苗期猝倒病,成株期的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菌核病、黑腐病、软腐病及病毒病等。猝到病可用木霉菌防治;霜霉病、灰霉病、黑腐病、褐斑病可用

1 :1 :200 倍波尔多液或氢氧化铜进行防治。对黑腐病、软腐病可用高锰酸钾800 倍液进行防治。

黑腐病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 4 000 倍液、1%中生霉素水剂100 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噻菌酮(龙克菌)500倍液。注意交替使用。每隔5天?7天一次,连续2次?3次。注意农药安全隔离期规定,收获前7天?10天停止用药。

3.5.2 虫害

绿菜花种植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害虫有: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白粉虱等。

防治方法:首先采用物理方法防治,如防虫网、黄板:也可用生物方法防治,如使用丽蚜小蜂、食蝇蚊等。如上述方法未达到防治目的也可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可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0.1?0.5亿孢子/ml)防治。蚜虫可用1%的皂液、沼液防治,也可用天然除虫菊进行防治。对白粉虱可采用蜡蚧轮枝菌进行防治,也可用 1.3%的苦参碱500倍液进行喷雾

处理。

蚜虫防治方法:施用10%吡虫啉(康福多、一遍净、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

或 2.5%溴氰菊酯乳油 3 0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 3 000倍液喷雾。喷雾时,喷头向上,重点喷施叶的反面。

菜青虫、小菜蛾防治方法:施药要在幼虫 2 龄以前。药剂可选用 2.5%功夫乳油 5 000倍液,或 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 3 000倍液、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0.12%的天力H号(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以上

药剂交替使用。地老虎、蝼蛄防治方法:可用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灌根,或3%毒死蜱(乐斯本)颗粒剂每667川用3您?4您,混干细土750您,均匀撒施在地表,再深耙20 cm,也可撒在定植穴或栽植沟内,浅覆土后再定植防治。

3.6采收、包装、贮运

3.6.1 产品质量标准

按NY/T746执行。

3.6.2采收

绿花菜果实达到生物学成熟时采收

春茬大棚生产采收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小棚、地膜生产采收期在6月

中下旬:秋茬早熟品种采收8 月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在9 月中下旬。收获时间以早晨有露水时为佳。

生长期施过化学合成农药的绿花菜,采收前1~2 天必须进行农药残留生物

检测,合格后及时采收,分级包装上市。

3.6.3 包装

应符合NY/T658 的要求。

3.6.4 贮运

应符合NY/T1056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