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美学

新闻美学

新闻美学
新闻美学

1、新闻美学的发展现状。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美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其中有四部著作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其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同志的新著《新闻与美学漫谈》(新华出版社)应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围绕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新闻采写传受中的审美规律、新闻美学研究成果的检测与运用等三个基本问题依次展开,对新闻美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其视野之开阔、构思之奇巧、论述之精致、表达之灵活,在同类著作中都是鲜见的。该书作者宋汉炎,湖北省仙桃市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通讯写作有一定特色,业余坚持从事新闻与美学这一边缘课题研究。现为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总编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其二,《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该书指出,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看着喜欢,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为“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之一,系统介绍了新闻美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新闻美学刍议,新闻美学特征,新闻审美范畴,新闻审美形态,新闻审美创造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三,季水河与李元授合著的《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人。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元授教授,湖北蒲圻人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澳门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本书是“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之一。《新闻美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新闻学――美学专著。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

美学理论问题。明确地提出了新闻史具有审美意义,新闻信息具有审美价值,新闻作品蕴含着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新闻写作遵循着“美的规律”,真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善是新闻主题的美学倾向,美是新闻价值的美学体现等富于创见性的学术观点。本书既有科学性、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实用性,适合于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师生、广大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阅读。

其四,《新闻美学初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该书作者卢炎1995年3月至1997年7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97

年7月至2004年7月在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7月至今在文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从事写作学、编辑学和审美教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新闻美学初论》是借助美学原理考察新闻学,系统论述新闻作品的审美特征的著作。它着重论述了新闻写作的审美原则以及新闻作品的内容、形式两方面的审美构成,并涉及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心理构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新闻美学理论问题。它明确提出新闻作品除了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审美价值,受众在接受知识、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具有审美追求,提醒新闻工作者注意新闻创作中的审美创造,为新闻品位的提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本书既有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和实用性,适合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阅读。

此外一些尝试讨论新闻与美学关系的文章也大量出现,但是在我国新闻界,尽管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新闻美学仍处于起始阶段,

有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有的问题还十分朦胧。相对新闻与政治学、新闻与法学、新闻与心理学和新闻与道德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言,新闻与美学的研究成果就显得相当稀缺。总体上来说,新闻美学虽然有了初步的尝试,但这些努力远没有达到构建一个学科体系的程度。就目前的四部著作而言,虽然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美和真、善的关系都未能厘清,部分的著作把新闻要求的真与美对应起来,提出新闻美学中真是美的基石,我们认为这是对美的误解和扭曲。“美就是美,美不是真也不是善。”将美学的思想嵌入新闻学之中,这不仅降低了美学的品味,同时也使新闻美学(新闻学无法超越,要走的规规矩矩,但是新闻美学可以追求自由,追求超越,不能让新闻美学也沿着政治学的路子走)囿于科学与伦理的双层的束缚之中无法自拔,这样新闻中所表现的“美”其实只是“真”和“善”的化身,并不是美学意义上所追求的美。此外,四部著作都采用实践论美学的观点,主张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例如对新闻中的语言美、构图美、节奏美、情感美等的发现与解构。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了探讨,但有些论述太过浅薄,有些则是穿凿附会,明显背离了美学精神——自由,这些著作没有给新闻美学以自由,反而把它束缚住了。如何使新闻美学既有较高的理论品质,又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是目前的新闻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新闻美学研究鲜有突破,我们认为缺乏全新的美学思想是其症结所在。实践论美学观指导下探索的新闻美学之路更偏向于政治、伦理,而政治、伦理正是使人类失去自由的东西,如此的新闻美学怎能有大光之道?我们希望新闻美学应使

新闻在实践上通向自由王国!另外,我们也不难看出涉足这一学科领域的多是新闻学家,真正的美学家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即使有可能他们对于新闻学又是不甚精通,没有对两个学科的深刻把握,怎么能使新闻美学与众不同,因此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的介入,尤其是美学专家,不能让新闻学者垄断这一领域。虽然问题很多,毛病不少,但正因为如此,才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人对这个课题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广告翻译: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全球的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推销本国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如今,中外企业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广告翻译的问题。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能否打动读者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广告翻译以达到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简论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其主要观点有读者中心论:一部作品生命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再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又称对某类作品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这一阅读前的意向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

审美经验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中已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等。当新作品唤起读者对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时,读者会把过去的经验视界和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界做出想象的对比。审美经验使人产生一种潜反射的审美态度,如读者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人物事件,在阅读中发现有虚假现象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抵制接受,形成与作品的审美意象对峙的观点。 召唤结构说: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一部作品的本文“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本文的期待和规则的世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本文就被改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了”。所以,作品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唤起或更改读者的记忆。文学文本总是有许多的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去填充。伊瑟尔指出,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的结构,即本文的召唤结构,用来呼唤读者完全进入文本所组建的情境之中,它可以激发读者想象,使其在阅读中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 3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任何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作品产生特定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要求作家赋予作品足够的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读者潜在的想象力,达到作品的预期效果。在接受美学的启示下,广告翻译的宗旨应是唤醒读者的记忆,将其导入特定的体验中并唤起他们的期待,然后在购买行动中激发或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 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时至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频道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了卫视龙头栏目—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讲述、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的《直播生活》。2004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範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解读、诠释新闻的能力。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新闻文本产生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呢?本文拟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及《东方时空》栏目对华南虎照事件所作的报道,来阐述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1967年。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的著名讲演,同样引起轰动。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和未来。“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

满足。“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伊瑟尔与姚斯建设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样的:第一,认为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在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乐谱,只有经过读者演奏才能成为一曲优美的音乐。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意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从两极性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而是处于二者之间。”“暗隐的读者”描述的就是这个处于二者之间的情况,这表明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第二,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由作家与读者共同构成。作家的创作意识能否实现,依靠读者的接受意识。第三,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第四,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读者的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必要条件。意义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伊瑟尔认为这种召唤结构,能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框架结构。 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相类似。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效果。有学者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赞同记者的想法而改变或强化了原有态度;其二。拒绝记者的倾向而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三强烈反对记者的倾向,对记者的陈述持否定的态度。 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议题设置――传播――受众接受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新闻美学

1、新闻美学的发展现状。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美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其中有四部著作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其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同志的新著《新闻与美学漫谈》(新华出版社)应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围绕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新闻采写传受中的审美规律、新闻美学研究成果的检测与运用等三个基本问题依次展开,对新闻美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其视野之开阔、构思之奇巧、论述之精致、表达之灵活,在同类著作中都是鲜见的。该书作者宋汉炎,湖北省仙桃市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通讯写作有一定特色,业余坚持从事新闻与美学这一边缘课题研究。现为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总编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其二,《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该书指出,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看着喜欢,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为“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之一,系统介绍了新闻美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新闻美学刍议,新闻美学特征,新闻审美范畴,新闻审美形态,新闻审美创造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三,季水河与李元授合著的《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人。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元授教授,湖北蒲圻人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澳门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本书是“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之一。《新闻美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新闻学――美学专著。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

[美学,视角,策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 一、引言 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拓宽儿童读者的认知范围。 二、接受美学影响的翻译策略在《格林童话》中的反映 (一)“以读者为中心”指导的选材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是接受美学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学者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它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能动参与。”[2] (P37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极易受书本内容所引导的读者群,因此一部好的儿童文学译著格外重要。译者在翻译之初首先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译作的选材――传达怎样一种精神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给孩子带去益处?接受美学读者为重的思想要求作品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way news works and new ideas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新闻作品赏析中常见的方法和新思维。新闻作品的赏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除常见的新闻作品赏析方式外,经过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作品的赏析中又出现了新的思维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news reports, the common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News appreciation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to common works of appreciation approache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news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appeared in a new way of thinking. 关键词: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价值赏析方法新思维 Keywords: news reports, news reports, the value of appreciation of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正文: 所谓新闻作品就是:可指一篇稿件、一张图片、一个栏目、一个版面,也可统称新闻作品。其一是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二是根据新闻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体现新闻事实的正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三是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新闻作品的具体的形式有8种:新闻链接,图表新闻,表格新闻,滚动式新闻,采写人物新闻,采写系列报道,采编连续报道,采写跟踪摄影报道。新闻作品的价值在哪里?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二是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审美感觉;三是从作者公正客观的态度中吸取教益;四是通过传播媒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五是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谈话消遣的材料。但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新闻事件时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角度架构,从微观处入手。所谓宏观,就是要求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必须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它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要能象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微观,就是作者能从复杂纷纭、司空见惯的平凡事件中,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这就是于毫发处见泰山,“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文学创作术语说,新闻作品的微观,就是以小见大。一篇能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特点。由此可见全面分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宏观上) (一)、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要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决定的,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新闻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倾向性: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明或暗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也指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的思想倾向.举例说明,2009年8月2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江苏作家金曾豪是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以哺育作家成长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作家童年乡村生活为叙事线索,字里行间有对水乡家园的热爱,有对万物生灵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生态美学意蕴。本文即以作家的最新作品《田园江南》为分析对象,力图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与作家的创作美学。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大自然的审美传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散文。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文学关注的重心转向对人性心理的探索与社会变迁的记录。至后工业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自然界,生态主义蔚然成风。人们意识到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人必须顺应自然并尽力融入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艺术上,生态主义催生了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 金曾豪是江苏省著名作家,出版作品四十余部,著作等身,其中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苍狼》和散文集《蓝调江南》分别获得四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的作 品多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儿童和动物为主要角色,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作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田园江南》同样是一部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的作品。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自然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审美的对象。《田园江南》的写作 就突出体现大自然本身的美,在这部作品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人性化的。如作家写芦苇:“芦苇是喜欢风的,如同它们喜欢阳光和雨。芦苇确实很朴素,在秋天里,它们甚至有些憔悴,下部的叶子已经枯黄,为的是集中能量供给顶部的芦花。没有开的芦花算不上美,不娇不艳,只是一种灰白的絮。风来了,芦苇们并不抗拒,倾斜,倾斜...... 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就对他们无可奈何了,它们于是又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杆。每一支芦苇都尽力笔直站立着,每一张芦叶先是向上拥抱着主干,然后向斜上方展开去,尽可能地多承接阳光和风雨。如果有一座桥,就可以看到芦花组合成的风起云涌的芦花的海。所有的芦花向一个方向张扬,摇摆,就像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白帆,就像是一行行竖排的关于秋天和荒野的诗句。永远摇动的芦苇在永远发出荒野的声音。一支芦苇发出的声音是细微的,几万、几十万、几千万支芦苇合成的声音就浩浩荡荡,就无边无际。和海的浩荡不同,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14897776.html,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作者:邹海霞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19期 摘要新闻报道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美的新闻不仅仅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收益,还能给社会带来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新闻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采编上。本论文通过对新闻采编、新闻美学的探讨,得出如何在新闻采编中体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新闻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23—02 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人们通过观看、阅读新闻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新闻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新闻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据律的科学,是将新闻与美结合起来的科学,使人在新闻中感受美、享受美。新闻美可以对新闻作品起到升华作用,美的新闻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采编是新闻的生产过程,从采访、写作到编辑等的新闻业务范畴都属于新闻采编,它包括了新闻产生的整个过程,是新闻能否做好的关键。新闻采编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美学的实现途径必须是通过新闻采编,只有在新闻采编的各个流程中都体现、坚持了新闻美学,才能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统一。 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1新闻要真实 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写作的基本准则。新闻之真的根本要求是要事实真实。不真实的新闻是不美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要实事求是,认真鉴别,同时也不能为了能吸引人而乱编乱造。 真的更深一次含义是要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些新闻事实是真实的,包括人物、事件、时间等,但在新闻描述中夸大了事实,在事件中人物神话,将他们写成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没有一点人格缺点的完美人物。新闻是要求与事实完全符合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新闻采编中要得到真实的信息,还需要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如果受访者出现逆反心理,那得到的新闻真实度将大打折扣,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选对采访对象,在采访时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受访者表达自己对他的尊重,消除他的逆反心理,另外在采访时也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适度的宣传对于消除逆反心理也有作用。还有在采访时还要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得文学 新闻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得人文学科,两者之间有较大得差距.新闻报道得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平铺直叙一直被视为新闻得全然,而对文学作品来讲,它却是一大忌讳.但由于两者都依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进行叙述和表现,因此两者之间又不可幸免地存在着某些共同特性.专门是在当代新闻追求细节化得过程中,一些文学元素或文学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 一、新闻中得文学性特征 新闻得本质是信息,然而随着新闻事业得不断进展,以及受众水平得不断提高,受众不仅仅满足于猎取信息,猎取知识,同时还需要一种审美得享受.受众只有在对具有审美趣味得新闻得阅读和观赏过程中,心理才能得到共鸣和满足.新闻在报道过程中所呈现出来得审美意味,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文学性得表现,这和新闻本身得真实性并不矛盾.新闻和文学真实性得不同要紧表现在:对文学作品而言,需要通过艺术加工,使报道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这是文学作品最差不多得要求.对新闻而言,则既要恪守新闻得真实性原则,又要体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对新闻“报道”这一过程提出得更高要求.也确实是讲,新闻如何表达信息,差不多超越了新闻自身得范畴,让新得信息“报道”附着上文学性得特征. 新闻和文学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看似矛盾得概念,实际上有着内在得联系.首先,二者基本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得,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讲明.其次,文学作品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一些新闻报道事实也常常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C新闻中不但具有文学性,而且文学性也使新闻具有了更高得价值意义.文学中生动得语言、丰富得色彩和独特得叙事方式,都使新闻在报道中具有独特得艺术神韵和美学价值,成为吸引受众得重要因素.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得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论文联盟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得一般特征,基本上对客观世界得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得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文学创作得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得双重身份.在语言运用上,新闻与文学都要求准确、生动、鲜亮. 从新闻得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因此“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确实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模糊不清,讲一是一,是二确实是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 鲜亮性也是所有文体得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得瞭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得、有典型意义得和有新闻价值得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亮得语言去维护公众得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得情绪.而文学语言得鲜亮性,则要紧表现在形象和意境得制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得差不多特征.新闻语言得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得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得价值和材料.文学语言得生动,要紧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得想象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三、新闻中文学手法得运用 新闻写作文学化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写作中生动形象得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增强新闻得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既具有报道性,又具有文学性;既具有有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得一种报道写作方式.而新闻稿件中常用得文学表现手法要紧有以下几种: 1描写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描写能够把新闻稿件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能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得环境营造气氛;同时能够用实景代替虚言,剔去空洞无物得叙述,增添新闻得形象美,更能托物寓意,形成含蓄得意境.然而,把一堆华丽辞藻胡乱堆砌在新闻报道中,也会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_刘凤梅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 刘凤梅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过程,翻译的起点和指归都是读者的接受。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译文/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及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0。并且,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关键词:翻译接受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历史效果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paper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i n a process of reception from the ori ginal work to the translator,the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o the reader.The final aim i s the reception of the reader.T hus the expectancy of the reader and the appe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 translation.The paper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a reader-response perspective,thus providing a reasonable reading room for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reception expectancy appeal structure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5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系统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观点,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3个环节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对世界审美的把握形诸作品本文。作品本文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义,成为联结作者和读者之间跨时空精神交流的纽带。没有读者阅读的作品本文,产生不了任何效果,所以,读者是复活作品本文的终端接受者。作品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了世界。 笔者以为,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都是读者。人类行为理论家弗米尔指出,决定翻译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0是话语的接受者,即/译者心目中有自己特定文化世界知识、希求和交际需要的文本的接受者0,并将翻译定义为/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生产的目标情境中的文本0。 因此,读者意识应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一、关照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0 翻译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的转移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束之高阁的文本,只有进入读者视域,成为把玩和欣赏的对象,由读者填补留下的空白,才产生意义。任何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文只是作品的一部分,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0。读者的阅读,将本文所展示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完成,使其未定性得以具体化,构成作品的/另一极0。正如伊泽尔在5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6中所说,/作品本身显然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0由于不同读者社会阅历、文化修养、/期待视野0等差异,同一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阐释意义。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