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XXXX管.理制

:艺验证管理办法

2014年8月1日发布

XXXXXXX有限公司

目录

1. 目的

通过对工艺方案、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适应性进行系统的全面评价,以确保批量生产中产品质量稳定并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威旺事业部新产品工艺验证、重要工艺更改、辅料的工艺验证。

3. 术语和定义

工艺验证:指通过小批量试生产的方式检验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合理性及适应性的全部工作,确保满足产品设计质量要求

生产准备:指从新产品开发、试制,经过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工艺设计、基础设施建

设、设备和工装配备至完成工艺调试和工艺验证、试生产与整改,直到产品投产初期所进行的活动

4. 引用文件

工艺文件管理办法

5.职责

5.1.生产技术部

5.1.1.负责组织编制及发布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工艺验证总体实施计划。

5.1.2.负责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生产现场验证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

8) 验证冲压件的检验手段、检验频次的是否合理 / 可靠;

1) 验证冲压工艺路线、冲压顺序是否科学 / 合理;

2) 验证冷轧钢板是否满足冲压要求,明细表是否准确;

3) 验证辅料选用品种是否满足产品和工艺要求、定额是否合理;

4) 验证冲压工艺参数设定和软件系统是否合理, 能否保证产品达到设计技术要求;

5) 验证压力机是否安全可靠,能否保证产品质量、精度要求;

6) 验证模具能否满足操作要求和产品质量、精度要求;

7) 验证工具、工装器具能否满足使用要求;

5.13 负责SOP 之前车型的生产准备阶段工艺验证。

5.2. 质量保证部

5.3. 生产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

5.4. 各分厂、车间

6. 管理内容和规定

6.1. 工艺验证的时机

生产纲领、定型产品工艺参数、工艺流程、主要生产条件 ( 设备、材料等)发生变

化时,针对变化点开展工艺验证。

重新换版的工艺文件,针对工艺内容有变更的部分进行工艺验证,在试行 1 个月内

完成。

6.2. 工艺验证的内容

6.2.1. 冲压工艺

参与工艺验证, 负责现场实物质量的检查及计量器具和检具的验证。

参与工艺验证, 负责设备能力的检查

参与工艺验证, 安全和环境的检查。

5.4.1. 配合做好工艺验证的相关准备工作。

5.4.2. 按工艺验证计划,配合完成工艺验证工作。

5.4.3. 负责SOF 以后车型的工艺验证工作。

6.1.1. 全新产品在生产准备时必须进行全部工艺验证。

6.1.2. 6.1.3. 全新辅料品种选用应进行工艺验证。

6.1.4.

2) 3) 4) 5)

9) 验证操作方法及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验证装配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和车辆调试程序是否科学 / 合理; 验证装配顺序、装配方法和

要求是否合理可行;

验证零部件、标准件是否满足装配要求,明细表是否准确; 验证辅料选用品种是否满足产品和

工艺要求、定额是否合理;

验证设备和软件系统、工具、工装器具是否能满足工艺要求; 验证质量控制特性设置是否满足

产品设计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具备检测

6.2.2. 10) 验证生产节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焊

装工艺

1) 验证焊装工艺路线、焊装顺序是否科学 / 合理; 6.2.3.

6.2.4. 2) 3) 4) 5) 6) 7) 8) 9) 10) 验证零部件、标准件是否满足焊装要求,明细表是否准确; 验证辅料选用品种是否满足产品和工艺要求、定额是否合理; 验证工艺参数设定和软件系统是否合理, 能否保证产品达到设计技术参数要求, 是否具备检测手段; 验证焊胎定位夹紧是否可靠,能否满足产品质量、精度要求; 验证焊机、焊钳配备能否满足操作要求和产品质量、精度要求; 验证工具、工装器具能否满足要求; 验证焊点强度的检验手段、检验频次的是否合理、可靠; 验证操作方法及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验证生产节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涂装工艺 1) 2) 3) 4) 5) 6) 7) 8) 验证工艺流程设计是否合理; 验证各工序工艺参数设定和软件系统是否合理,能否保证产品达到设计技术参 数要求,是否具备检测手段; 验证辅料选用品种是否满足产品和工艺要求、定额是否合理; 验证控制手段、检验频次是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验证设备、工具、工装器具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 验证各工序实物质量特性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验证涂层综合性能是否达到产品技术要求; 验证生产节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总装工艺

1) 6)

手段,实际操作能否达到设计技术要求;

验证各管路、电路走向是否合理及各零部件之间是否存在干涉现象;

7)

8) 验证操作方法及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9) 验证生产节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3.工艺验证的方法

6.3.1. 工艺参数验证

6.3.1.1. 冲压工艺的参数设定以模具设计/ 调试、压力机精度/参数设定为依据,保证冲

压零件品质及精度符合产品要求。

6.3.1.2. 焊装点焊机的电流、电极压力、焊接时间等工艺参数以相关资料和以往经验设

定工艺参数值;焊接和产品板厚一致的试片,通过撕拉试验来评价焊点强度是

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要求,证明参数设计合理;达不到要求,重新设定工艺参

数, 再次验证,直到合格。

6.3.1.3. 涂装工艺参数主要以相关资料和以往经验设定工艺参数,连续生产3-5 台份,

检验工序和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最终产品涂层综合性能是否达到产品技术要求:

如达到要求,证明参数设计合理;达不到要求,重新设定工艺参数, 再次验证,

直到合格。

6.3.1.4. 装配工艺参数主要检查工艺参数设定是否和设计要求一致,通过记录3-5 台份

的装配过程,来判断装配过程能否实现工艺参数。

6.3.2. 辅料验证

6.3.2.1. 对有设计要求的辅料严格按设计要求选用;对没有设计要求的辅料,用比对或

经验法选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辅料,进行验证,通过3-5 台试样,验证成品技

术参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艺用辅料验证是否满足工艺条件需要):如达到要

求,证明辅料选用合理;达不到要求,重新选用, 再次验证,直到合格。

6.3.2.2. 以连续3-5 台份正常耗用的平均值来判定定额是否准确。

6.3.3. 其它验证内容,由验证人员观察实际操作,经3-5 台份重复操作,分析作业文件的

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可靠性、正确性。

6.4. 工艺验证的过程控制

6.4.1. 对工艺文件的各相关项同时进行验证,包括设备、工具、工装、辅料、控制及检测

手段、作业内容及顺序等,分别由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及验证记录。

6.4.2. 工艺验证中必须以工序为单元进行验证。全新产品所有工序均需验证,其它产品应

针对更改部分进行验证。

六),由验证部门工艺科长审核、工艺主管领导批准。

全新产品完成验证后,还应编写《工艺验证总结》 (见附件七),由验证部门工艺科

长审核,工艺主管领导批准。

重新换版的工艺文件,由责任部门负责组织验证并填写《工艺验证记录表》 、《工艺 验证问题汇

总表》及《工艺验证总结》 ,由验证部门工艺科长审核、工艺主管领导

批准。

6.5. 工艺验证结论

1) 在满足工厂规划设计规定的生产节拍时间内,工序质量、零部件加工和装配质

量完全达到设计图样或工艺技术要求且质量稳定。

2) 在满足工厂规划设计规定的生产节拍时间内,工序质量、零部件加工和装配质

量基本符合设计图样或工艺技术要求,工艺尚需修改和完善,但不需进行实物

验证的工艺规程,对工艺规程进行修改完善后,经批准后视为合格。

1) 工序质量、零部件加工和装配质量基本符合设计图样或工艺技术要求,工艺尚 需修改和完善并且

需进行实物验证的工艺规程。

2) 工艺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要求或不能保证质量稳定者,需要对工艺进行调整并重 新组织验证。

验证结论不准随意更改和变更,经验证整理修改后的工艺文件应保持相对稳定,否 定原结论必须由生产技术部查

明原因并重新组织验证。 66工艺验证的记录归档

6.4.3. 工艺验证中操作者必须严格按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试生产。操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发

现问题应停止操作,并立即向验证人员反映,由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确认新的工艺方

案后,并继续验证直至操作工艺方法有效可行为止。

6.4.4. 工艺验证时需要考核一定数量的被加工对象(试生产数量)才能判断工艺的合理性

6.4.5. 和适应性,以及工序质量是否合格。其考核数量取决于产品复杂程度及生产类型。 工艺验证过程

中,需按工位填写《冲压工艺验证记录表》 (见附件一)、《焊装工艺

验证记录表》(见附件二)、《涂装工艺验证记录表》 (见附件三)、《总装工艺验证记

录表》(见附件四)、分别由验证人员签字。对存在问题需相关部门进行确认验证,

验证人员按工位填写《工艺验证问题汇总表》

证记录应填写规范,必要时可加附页。工具、

(见附件五),相关验证人员签字。验 工装等专项验证按相关管理办法及表

6.4.6. 格填写. 全新辅料的验证由责任部门组织召开评审会,

并负责填写《辅料工艺验证书》(见附件

6.4.

7. 6.4.

8. 6.5.1. 工艺验证合格

6.5.2. 验证不合格

6.5.3.

质量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定样本

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程 一.目的: 制定质量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定, 明确质量检验方法验证内容, 规范对新开发的检验方法、药典或客户提供的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仅限于气相色谱法( GC)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需进行的可行性及适用性的验证程序, 确保检验方法、转移应用的检验方法有效、正确实施。 二.范围: 适用于对开发和新建立的分析方法、药典方法及客户提供的方法转移应用进行验证。 三.职责: 中心化验室对本规程的执行负责。 四.内容: 1.引用标准 根据ICH的GMP指南要求、中国药典及中国制药企业GMP指南要求而制定。 2.验证内容 2.1新开发的检验方法的转移应用确认 2.1.1选择性( 或专属性) 选择适当的仪器、试剂( 包括仪器型号、 GC或HPLC色谱柱, 流动相配比等) 使原料药生产工艺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包括原料, 中间产品, 前体及降解产物) 与成品较好地分开, 并确保主成份峰中没有其它干扰物质峰存在, 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或质谱对组分的单一性进行评价和确认。 2.1.2精密度 2.1.2.1系统精密度

经过对单个测定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偏差程度来衡量系统的误差。 对同一均匀的样品溶液或标准品溶液, 连续重复进样六次, 记录每次进样后各组分的响应, 峰面积或峰高, 计算各响应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偏差——相对标准偏差RSD。 2.1.2.2方法精密度 经过测定样品含量与真值( 平均值) 的偏差程度来衡量样品制备过程( 包括称量, 稀释) 中的误差。 分别对同一批号的样品称量六次, 按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含量, 计算每一单一含量与平均含量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RSD≤2.0%。 2.1.2.3中间精密度 2.1.2. 3.1按验证确定的方法, 同一人用同一仪器检测三批样品, 每间隔24小时以上, 测定一次, 共测定3次。 2.1.2. 3.2由两人使用不同的仪器分别检测同三批样品。 2.1.3方法的线性范围 2.1. 3.1 在含量测定浓度的80~120%选择五个不同的浓度点, 每一个浓度需测定二次, 记录各对应浓度下的相应响应值( 峰高, 峰面积或峰面积的比值) , 以衡量样品量与检测器响应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2.1. 3.2 接受标准: 相关系数r=0.99~1.00 2.1. 3.3 在HPLC法有关物质测定时, 测定浓度从总杂质120%至LOQ 浓度选取五个点, 每个浓度点测定二次。 GC法残留溶剂测定时, 测定浓度从残留溶剂限度的120%至LOQ浓度选取五个点, 每个浓度点测定二次。

01验证管理制度

目的:明确验证的方式和工作步骤,按照验证工作程序对需要验证的对象实施验证,使验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范围:验证工作的管理。 责任:验证程序中涉及的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 内容: 1、定义: 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在产品生产中,验证是指用以证实在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中所用的厂房、设施、设备、原辅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其他有关的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2、验证的方式及其应用范围 2.1、前验证 前验证是正式投产前的质量活动。系指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在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前验证对新产品、新工艺、新处方、新设备来说,是开发计划的终点及常规生产的起点。对新产品、新工艺等,验证前必须检查各种技术资料是否完整,包括处方设计、筛选及优选;关键工艺及其变量、相应参 数控制限度、产品稳定性考察资料以及试生产中数据等资料。 质量管理部门及计量部门的验证必须在其他验证开始之前完成。 2.2、回顾性验证 回顾性验证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旨在证实正式生产工艺条件适用性的验证。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非无菌产品生产工艺的验证。以积累的生产、检验和其他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回顾、分析工艺控制的全过程、证实其控制条件的有效性。2.3、同步验证 同步验证是指生产中在某项工艺运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来确立文件的依据,以证明该工艺等达到预期要求的活动。 这种验证方式适用于对所验证的产品工艺有一定的经验,其检验方法、取样、监控措施等较成熟。同步验证可用于非无菌产品生产工艺的验证,可与前验证相结合进行验证。 2.4、再验证 再验证系指对产品已验证过的生产工艺、关键设施及设备、系统或物料在生产一定周期后进行的重复验证。再验证在下列情况进行: 2.4.1、关键工艺、设备、程控设备在预定生产一定周期后; 2.4.2、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材料、主要生产设备或生产介质发生改变时; 2.4.3、批次量有数量级的变更;

001-验证管理制度 再验证管理制度

目的:建立验证的管理制度。 适用范围:所有生产过程的验证。 责任: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工程部、技术开发部、生产车间相关人员负责执行本制度。 内容: 1.产品上市前,其所有生产过程均应经过验证,验证工作应保证其全面性。 2.所有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方面应进行验证。影响因素包括原、辅料和包装材料、设备(包括公用工程和分析仪器)、方法、环境等。 3.生产过程的验证。 3.1验证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3.1.1成立由总工程师领导,质管部、生产部、工程部、技术开发部负责人组成的厂 验证领导小组,根据不同验证对象成立专门小组。 3.1.2验证小组负责制订验证方案、整理、起草验证报告。 3.1.3验证方案及验证报告需经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验证工作的企业负责人批 准。 3.1.4所有工作均应按批准的方案去做。 3.2验证的内容包括厂房、设施验证、设备验证、空气净化系统验证、纯化水系统验 证、工艺验证、清洗验证、分析仪器验证等。 3.3验证的步骤 3.3.1确定质量目标。 3.3.2找出可能引起质量改变的因素。 3.3.3制订、实施验证方案。 3.3.4在验证过程中应注意:验证实验应当在“坏条件”下进行;工艺验证实验至少 进行三次;实验结果必须可以重视。 3.3.5试验资料等应有详细的记录。

3.4验证报告应包括:验证方案的参考资料;校正和认证的原始数据;总结和结论;生产过程的最终批准。 4.所有验证的有关资料与报告由质管部保存。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发生改变时,进行重新验证的管理制度。 适用范围:所有再验证的工作过程。 责任: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工程部、生产车间相关人员负责执行本制度。 内容: 1.再验证分为如下三类: 1.1强制性再验证—政府机构或法律要求的。 1.2“改变”性再验证—设备、工艺等发生明显变化时。 1.3“定期”再验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的。 2.强制性再验证指政府机构或法律要求进行的再验证,包括测试仪器的校验和认证;压力容器等的验证;灭火器材的验证。 3.生产过程改变就可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所需进行再验证,具体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产品的处方或批量等的改变,或常规试验数据显示出有改变的迹象及其它相关的改变。 4.强制性再验证由企业负责人任组长,组员为各部门相关人员。改变性验证和定期再验证根据具体验证内容确定组长及成员。 5.验证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制订再验证方案,制定应注意下列事项: 5.1即使生产过程没有变化,也需要定期进行再验证。 5.2强制性再验证必须按照法律或政府机构的要求去做。 5.3对改变性再验证而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种方法改变是“一次性”偏差,还是永久性偏差。此外,还要用最明确的试验方法调查这种改变对其它参数的影响。如有必要,还要做新的试验。 5.4定期再验证应首先审查自上次验证以来,中间控制和成品检验所得到的数据以验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全文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全文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新修订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15年4月2日以质检总局令第163号发布,决定自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以及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式样,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四)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五)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六)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 第十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一)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资质认定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二)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初审,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

工艺验证评审办法

工艺验证评审办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工艺验证评审程序、评审内容及标准。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生产准备完成后所进行的工艺验证评审管理。 2.工艺验证评审程序 2.1 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评审 2.2 对评审不合格内容,组织人员立即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次组织评审。所有评审项评审合格后,方可转入正常生产。 3.工艺验证评审的主要内容 3.1 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应经过工艺设计质量评审,且有相关记录。 3.2 产品工艺质量 3.2.1 产品经工艺调试,应符合产品图样要求及相关的技术标准。 3.2.2 调试的合格样件应经过全面的检测。且检测合格并保留有相关检测记录。 3.3 工艺文件的验收 3.3.1 工艺文件应正确、完整、统一、清晰。其编制、审批、更改等符合公司相关的文件管理规定。3.3.2 工艺文件内容完整,工艺参数及工艺方法明确。且经过调试后验证正确。 3.3.3 工艺文件经调试验证需进行修改的已修改完毕并已按规定下发。 3.3.4 现场工艺文件为现行有效版本,操作者易于得到。 3.4 设备与工艺装备的要求 3.4.1 工艺规定的设备与工装应配齐。

3.4.2 工艺规定的量具、检具等检测器具应配齐,且所有的检测器具均经过检测,为合格检测器具。3.4.3 设备与工装型号、规格符合工艺提出的要求,更改部分经过工艺认可。 3.4.4 设备与工装经过调试验证,其精度与技术状态能满足生产合格零件的需要。 3.4.5 设备与工装按工艺规定的节拍调试验证后,其生产能力能满足预定的生产纲领要求,且安全措施可靠。 3.5 对操作者要求 3.5.1 基本知识要求 ①必须经过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获得上岗许可证,确保达到工序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 ②熟记本岗位零件号、零件名称、设备工装技术参数等工艺内容,掌握相关工艺要求、操作要点、检测方法等。能清楚叙述工艺文件内容及质量要求 3.5.2 基本技能要求 ①能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严格过程控制的有关要求,坚持按图纸、按工艺、按 标准生产。 ②能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③能使用检具进行质量特性自检 ④能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和监控 ⑤能使用各类管理工具,包括各种记录和自检标识 3.6 对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的工艺要求 3.6.1 各种规格的原材料、辅料要符合工艺规定。 3.6.2 所使用原材料、半成品均经过检验,为合格品。 3.6.2 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均应按规定摆放,标识正确、清楚,且有专门的工位器具及运输器具进行存放与转运。 3.7 对环境的要求 3.7.1 现场干静,整洁,符合产品特性要求 3.7.2 工作现场实行定置管理,物流合理、通畅

工艺确认-工艺验证

1.工艺验证系列:第一节--工艺验证概述及传统工艺验证 1.1.工艺验证的定义 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工艺验证可以有不同的验证方法,一般包括:传统工艺验证(前验证、同步验证)以及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工艺设计、工艺确认、持续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事情。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新的工艺验证方法,即基于生命周期的方法,将工艺研发、商业生产工艺验证、常规商业化生产中持续工艺确认相结合,来确定工艺始终如一的处于受控状态。 1.2.工艺验证的一般原则 工艺验证的方法和方针应该有文件记录,例如,在验证总计划中规定。 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进行的首次工艺验证应当涵盖该产品的所有规格。企业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简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工艺验证,如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规格或包装规格、最差工艺条件进行验证,或适当减少验证批次。 工艺验证批的批量应当与预定的商业批的批量一致。 企业应当根据质量风险管理原则确定工艺验证批次数和取样计划,以获得充分的数据来评价工艺和产品质量。 企业通常应当至少进行连续三批成功的工艺验证。对产品生命周期中后续商业生产批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 企业应当有书面文件确定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并根据对产品和工艺知识的理解进行更新。 工艺验证一般在支持性系统和设备确认完成后才可以开始。在某些情况下,工艺验证可能与性能确认同步开展。 用于工艺验证的分析方法已经过验证。 用于工艺验证批次生产的关键物料应当由批准的供应商提供,否则需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产操作人员及工艺验证人员应当经过适当的培训。 工艺验证在执行前应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存在的风险点。

工艺验证和再验证管理制度134.doc

工艺验证和再验证管理制度134 l目的 规范新工艺和更改后的工艺对生产及产品质量的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进行验证的步骤、方法、内容。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工艺的实施以及工艺的变更、工艺条件变化时的工艺再验证。3责任 技术部负责组织、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4内容 4.1工艺验证的步骤 4.1.1 有质量监控部门、计量部门、设备部门的验证结果,即质量控制有效、计量准确可行、设备运行良好并达到设计或其它要求的书面报告。 4.1.2 根据工艺验证的内容,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工艺验证小组,明确组长及成员。 4.1.3 组长应由有丰富工艺验证经验、熟悉GMP及生产工艺的有关负责人担任,负责起草该工艺的验证方案。 4.1.4 工艺验证方案经公司验证总负责人批准实施。 4.2 工艺验证的方法、内容

4.2.1 根据需验证的目的,明确验证方法、内容。 第2 页/共2 页 4.2.2 要明确验证工作的具体验证人。 4.2.3 确定数据收集方法及验证记录表。 4.2.4验证应模拟不同的生产条件进行。 4.2.5 用已经验证的质量控制方法来评估验证的产品或试验品质量。 4.2.6 同一验证应不少于3次,结果应有较好的重现性。 4.3 验证报告 4.3.1 由工艺验证小组指定成员对工艺验证数据进行整理、起草工艺验证报告。 4.3.2 由组长作出工艺验证的结论报告。 4.3.3由组长将验证报告送验证总负责人审批,并签署批准文件。 4.4 再验证的条件 4.4.1 更改工艺、主要原材料变化、设备变动、控制方式改变、设备大修等均应进行工艺再验证。 4.4.2 经验证后虽无任何变化,但正常生产两年后(关键岗位一年后)也应进行工艺再验证。

原材料进厂检验的管理制度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为检查生产用原材料、辅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企业的采购要求提供准则,确保来料质量合乎标准,严格控制不合格品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进厂用于生产的原、辅材料和外协加工品的检验和试验。 第3条:定义来料检验又称进料检验,是工厂制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来料检验由质量管理部来料检验专员具体执行。 第4条:职责 (1)质量管理部负责进货的检验和试验工作。 (2)库房负责验收原材料的数量(重量)并检查包装情况。 (3)质量管理部制定《来料检验控制作业标准》。 第2章来料检验的规划 第5条:明确来料检测要项 (1)来料检验专员对来料进行检验之前,首先要清楚该批货物的质量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来料检验主管咨询,直到清楚明了为止。 (2)对于新来料,在明确该料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之后,将之加入《来料检验控制作业标准》。 第6条:影响来料检验方式、方法的因素 (1)来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2)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及以往的信誉。

(3)该类货物以往经常出现的质量异常。 (4)来料对公司运营成本的影响。 (5)客户的要求。 第7条:确定来料检验的项目及方法 (1)外观检测。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2)尺寸检测。一般用卡尺、千分尺等量具验证。 (3)结构检测。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4)特性检测。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第8条:来料检验方式的选择(见抽检方案) (1)全检。适用于来料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工厂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2)抽检。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抽检比例待定) 第3章来料检验的程序 第9条:质量管理部制定《来料检验控制标准及规范程序》,由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后发放至检验人员执行。检验和试验的规范包括材料名称、检验项目、标准、方法、记录要求。 第10条:采购部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通知库房和质量管理部准备来验收和检验工作。 第11条:来料后,由库房人员检查来料的品种、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情况,并及时通知质量管理部检验专员到现场检验。 第12条:来料专员接到检验通知后,到库房按《来料检验控制标准及规范程序》

实验室间能力验证管理程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程序

实验室间能力验证管理程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程序 为持续保证检验结果质量和技术能力的稳定性及有效性,应主动参加CNAS或行业组织的 能力验证计划,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或预防检验结果质量的偏离,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外部组织或由本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活动。 3、职责 3.1 检测检测实验室主任批准检验检测实验室年度能力验证计划。 3.2 质量负责人制定年度检验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负责组织能力验证工作的实施,负责 组织能力验证结果有效性评审及完成后续整改活动; 3.3 技术负责人参加能力验证结果有效性评审,监督并指导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编写能力验证报告。 4、工作程序 4.1 制定能力验证计划 4.1.1 质量负责人在每年年初要制定出本年度参加能力验证的计划。计划中应保证每个认可周期内每一个检验子领域至少参加一次能力验证。 4.1.2注意跟踪CNA删站公布的能力验证计划,如果有相关的项目,应主动与CNAS能力验证 部联系报名参加。 4.1.3当接到CNAS能力验证部的参加能力验证通知后,立即向检测检测实验室主任报告并通知质量负责人、监督员和相关项目负责人。 4.2 能力验证的实施 4.2.1 技术负责人安排相关项目负责人按照要求做好迎接检验的准备工作(如安排时间和人员、必要时增加一次期间核查)。 4.2.2 当检测检测实验室接到检验样品后,技术负责人应确认样品是否完好,按组织方要求确认样品是否完好无误,并将信息反馈至发送机构。 4.2.3 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组织方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操作指导书,了解并掌握能力验证计划的要求后,方可开始实施能力验证计划。 4.2.4 尽量节约并保证原样品不被污染,按照能力验证计划操作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及时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4.2.5 技术负责人组织质量负责人、相关项目负责人、监督员对完成的能力验证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审,给出评审意见,并填写评审记录。通过评审后,技术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对所有检验结果进行汇总,核查

工艺验证和再验证管理制度

l目的 规范新工艺和更改后的工艺对生产及产品质量的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 进行验证的步骤、方法、内容。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工艺的实施以及工艺的变更、工艺条件变化时的工艺再验证。 3责任 技术部负责组织、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4内容 4.1工艺验证的步骤 4.1.1 有质量监控部门、计量部门、设备部门的验证结果,即质量控制有效、计量准确可行、设备运行良好并达到设计或其它要求的书面报告。 4.1.2 根据工艺验证的内容,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工艺验证小组,明确组长及成员。4.1.3 组长应由有丰富工艺验证经验、熟悉GMP及生产工艺的有关负责人担任,负责起草该工艺的验证方案。 4.1.4 工艺验证方案经公司验证总负责人批准实施。 4.2 工艺验证的方法、内容 4.2.1 根据需验证的目的,明确验证方法、内容。 第 2 页/共 2 页 4.2.2 要明确验证工作的具体验证人。 4.2.3 确定数据收集方法及验证记录表。 4.2.5 用已经验证的质量控制方法来评估验证的产品或试验品质量。 4.2.6 同一验证应不少于3次,结果应有较好的重现性。 4.3 验证报告

4.3.1 由工艺验证小组指定成员对工艺验证数据进行整理、起草工艺验证报告。 4.3.2 由组长作出工艺验证的结论报告。 4.4 再验证的条件 4.4.1 更改工艺、主要原材料变化、设备变动、控制方式改变、设备大修等均应进行工艺再验证。 4.4.2 经验证后虽无任何变化,但正常生产两年后(关键岗位一年后)也应进行工艺再验证。 4.4.3 法规要求改变,应进行工艺再验证。 4.5 验证报告的保存方式、保存期限。 工艺验证过程中所取得数据分析内容、验证方案等均由工艺验证小组负责整理成册,与验证报告一起交技术部存档,永久保存。

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定

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1目的 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只有采用通过鉴定的可靠的质量控制检验方法才能证明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重现性。 2范围 适用于质监科化验室需验证的检验方法及分析项目。 3责任 质监科有关人员。 4定义 验证是指用以证明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所用的厂房设施及设备、物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是否确实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活动。 5内容

5.1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对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检验方法进行效能指标(验证参数)测定,这些指标是建立检验方法的实验依据。 5.2已生产、销售的产品,应以积累的检验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进行回顾性验证,以证明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5. 3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对检验方法进行再验证: (1)仪器更新或大修; (2)对检验方法获得的结果作趋势分析,发现系统性偏差; (3)对检验规程进行了修改或检测条件发生变更。 通过对检验方法的再验证,以确定在我们的仪器设备、人员及实验条件下方法 第2页共2页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5. 4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5.4.1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包括:方案的起草及审批、检验仪器的确认、适用 性验证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 5. 4. 2检验方法验证基本步骤: 5. 4.2.1验证方案的建立; 5. 4.2.2检测仪器的确认(包括安装确认、校正、适用性预试验和再确认);

5. 4.2.3检验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包括准确度试验、精密度测定、线性范围试验和 选择性试验); 5. 4. 2. 4检验方法的评价及批准。

工艺验证管理规定

工艺验证管理规定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工艺验证。 2工艺验证的目的 通过工艺验证的有效实施,考察某一工艺过程是否能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为工艺规程定稿提供依据。 3职责 技术部: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起草,并下发相关单位。 生产部: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计划下达。 生产车间: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组织实施。 质保部:负责按计划完成工艺验证方案中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论正确可靠。并总结验证结果,向技术部提交验证产品的检测报告。 工艺员:负责工艺验证现场指导,解决验证现场问题,校对和调整、固化工艺文件。 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 技术副总:负责批准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 4内容

4.1验证小组成员 工艺员、生产部相关人员、检验员、质量员、生产车间相关人员。 4.2验证步骤 4.2.1制订验证计划 4.2.1.1由工艺员首先起草该工艺的验证计划,然后将验证计划交给验证小组讨论和 审批后分发至各责任部门。 4.2.1.2验证计划包括: 简介:简要说明验证对象信息、验证目的和拟采用的验证方法。 验证小组成员。 验证工作日程安排表(包括各验证项目的实施部门、责任人、实施日期及完成日期)。 4.2.2验证准备: 4.2.2.1负责验证现场的工装管理员提前半个工作日通知做好准备工作。 4.2.2.2工艺员负责提供现场验证的工艺文件。 4.2.2.3检验员负责准备好现场验证检测器具和质量文件。 4.2.2.4相关车间负责按验证计划准备好相应的工装设备、生产材料,并指派好验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DOC

XXXXX管理制度——————————————★———————————————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 BMM.OP.353523.001.01.2015 2014年8月1日发布 XXXXXXX有限公司

目录 1.目的 (2) 2.适用范围 (2) 3.术语和定义 (2) 4.引用文件 (2) 5.职责 (2) 6.管理内容和规定 (3) 7.业务/管理流程 (6) 8.记录 (7) 9.附则 (7) 10.附件 (7) 附加说明: (8)

1.目的 通过对工艺方案、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适应性进行系统的全面评价,以确保批量生产中产品质量稳定并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威旺事业部新产品工艺验证、重要工艺更改、辅料的工艺验证。 3.术语和定义 工艺验证:指通过小批量试生产的方式检验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合理性及适应性的全部工作,确保满足产品设计质量要求 生产准备:指从新产品开发、试制,经过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工艺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工装配备至完成工艺调试和工艺验证、试生产与整改,直到产品投产初期所进行的活动 4.引用文件 工艺文件管理办法 5.职责 5.1.生产技术部 5.1.1.负责组织编制及发布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工艺验证总体实施计划。 5.1.2.负责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生产现场验证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 5.1.3.负责SOP之前车型的生产准备阶段工艺验证。 5.2.质量保证部 参与工艺验证,负责现场实物质量的检查及计量器具和检具的验证。 5.3.生产管理部 参与工艺验证,负责设备能力的检查 5.4综合管理部 参与工艺验证,安全和环境的检查。 5.4.各分厂、车间 5.4.1.配合做好工艺验证的相关准备工作。

作业准备验证管理办法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XXX公司所需的作业准备验证。 2 职责 2.1技术质量部下达作业验证计划,生产部负责组织作业准备验证。 2.2质量部负责组织有关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及质量状况的统计。 2.3产品技术部、质量部、采购部、车间参与作业准备验证。 3 管理办法和要求 4.1作业准备验证时机 4.1.1产品调试生产作业时需进行作业准备验证并进行作业后的认可。 4.1.2形成产品的材料发生改变时。 4.1.3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作业内容和方式等更改时。 4.1.4运行间过长时间的停顿时,即本公司停止生产半年以上时间的产品,重新启动生产时。 4.1.5 作业设备发生变更时。 4.1.6外部客户要求对产品进行审核时。 4.2 作业准备要求 4.2.1 作业准备要对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检查,如上岗人员资格、设备、工装、辅具完好情况、检具合格与否、作业指导文件是否有效、材料是否合格、环境是否整洁有序、标准样件是否合乎要求等。 4.3 作业准备验证方法 4.3.1产品初次生产作业时, 如新产品试生产结束后,批量生产前,由技术部组织各部门在生产现场验证,由质量员测量连续的5件并进行测量结果记录,如果5件全部在公差范围内则过程是受控的,如有一件未达到产品特性要求,则由车间工艺员重新调整过程至连续5件全部合格则作业准备验证通过,由技术部组织填写“作业准备验证指导书”,并附检验记录。 4.3.2运行间过长时间的停顿、作业更改和作业过程中发生对形成产品的

材料有改变时,由技术部组织质量部、采购部、生产部采用首件与末件或上一批次数 据和记录(质量记录、纠正措施等)比较的方法进行作业准备验证,由检查员填写首件比较记录,首件与末件或与上一批次数据和记录比较检验合格后,作业准备验证通过;如不合格,由技术部调整过程至合格。作业准备通过后,由技术部填写“作业准备验证指导书”,相关部门会签,并附检验记录。 4.3.3 量产后每班正式生产时,质量部采用首件与末件或上一批次数据和记录(质量记录、纠正措施等)比较的方法进行作业过程控制,由质量员填写首件比较记录,首件与末件或与上一批次数据和记录比较检验合格后,作业正常进行,检验记录由质量部保存。 5 相关记录 作业准备验证指导书及作业准备记录表

关于能力验证的介绍

1、能力验证简介 能力验证作为一种合格评定活动,不仅可为合格评定机构从事特定的检测、校准和检验活动的能力提供客观证据,识别合格评定机构管理和技术能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其也是认可机构加入和维持国际相互承认协议(MRA)的必要条件之一。 1)能力验证的本质在于提升合格评定机构的技术能力 能力验证作为重要的外部质量保证手段,不仅可以识别合格评定机构在样品处理、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改进的机会;同时可以发现合格评定机构的检测、校准和检验结果与同行间的差异。能力验证与内部质量保证共同构成合格评定机构技术能力的质量保证体系。 2)合格评定机构是能力验证的主体 能力验证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合格评定机构、认可机构、管理部门和合格评定机构的客户等。在众多的利益相关方中,合格评定机构才是能力验证的主体,参加和寻求适宜的能力验证是合格评定机构的责任,合格评定机构应基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内部质量控制水平、人员能力、设备状况、风险、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策划自身的能力验证要求。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根据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亚太认可合作组织(APAC)相关要求制定了能力验证政策和要求。寻求CNAS认可和已获准认可的机构必须满足CNAS的能力验证相关政策,并按照CNAS能力验证领域、频次要求参加能力验证。 2、能力验证的三种形式 1)能力验证计划 2)测量审核

3)实验室间比对 3、参加能力验证的最低要求 CNAS-RL02:2018《能力验证规则》 1 初次认可和扩大认可范围 1.1 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机构申请认可的每个子领域应至少参 加过1次能力验证且获得满意结果,或虽为有问题(可疑)结果,但仍符合认可项目 依据的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判定要求。 注1:子领域的划分见附录B《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 注2:从能力验证最终报告发布之日至申请认可之日,3 年内的能力验证经历均为有效。 1.2 若无特殊理由,申请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应参加CNAS 指定的能力验证计 划,例如: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的能力验证计划。 注:指定参加的计划通常不收取费用。 1.3 对于多场所合格评定机构,其每个场所均应分别满足1.1 的要求。

新产品工艺验证管理规定

新产品工艺验证管理规定 1.目的 通过工艺验证,检查工艺流程及产品符合客户及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并且寻求降低质量成本、工艺优化的机会。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新产品阶段的各工序工艺验证确认。 适用于本公司工序/设备工艺过程变更验证确认。 适用于本公司批量生产产品的各工序过程再验证确认。 3.职责 3.1 设计人员标注出关键尺寸、特性要求。 3.2工艺人员把关键及特殊要求转化为过程控制。 3.3工艺人员负责定期组织进行过程验证,并负责工装方面的验证。 3.4综合管理部负责生产设备的过程验证。 3.5质量管理部负责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6生产部负责工艺验证生产安排、组织生产。 3.7技术中心主任或技术副总负责所有工艺验证的批准。 4.工作要求 4.1工艺验证要求 4.1.1要求建立书面的证据,保证规定的工艺能始终如一的生产出符合预期标准属性的产品。 4.1.2要求工艺参数范围内能有效和重复生产出符合预期标准和质量的产品。 4.2工艺验证的原则 4.2.1充分的验证准备工作(含量产过程再确认): 对产品要求理解透彻;分析方法经过讨论明确;生产设备及测量仪器经过校验;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 4.2.2工艺验证并非试验 验证的目的在于建立工艺的一致性; 验证中的相关工艺参数必须进行合量化的定义; 验证发现参数偏差后的处理。 4.2.3确定验证对象和范围 工艺验证既然是产品验证,所以不同的产品必须分别进行验证;

根据公司特点,同一系列产品可抽取典型样品进行试验。 4.2.4确定各工序的关键工艺路线 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来源:客户产品中指定要求;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FMEA检查发现的参数; 以往类似产品的经验数据要求明确产品的关键工艺参数,制定关键工艺指标,并对其抽样数据进行检查。 4.2.5 确定取样要求 要求检查样品的数据必须来源于验证批的产品。 4.2.6 确定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要求在工艺验证前准备完毕,按作业指导书的测试方法进行检测。 4.3 新产品工艺验证 4.3.1指新产品/产品开新线/生产场地搬迁等时出现的产品验证。 4.3.2新产品验证流程 工艺员组织新产品的验证活动:验证并确认工艺参数的范围,加工可行性检查分析及工装的验证记录。 综合管理部负责设备的验证:填写验证报告。 质量管理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查,数据的采集,进行能力分析。 生产部安排员工进行新产品试生产。 4.3.3 新产品验证输出 4.3.3.1新产品工序验证输出(工序确认): 设备的确认报告,有具体参数时,要求有CMK分析综合管理部验证并确认各工序的工艺参数的范围,工装的确认报告工艺员 4.3.3.2 在4.3.3.1条确认基础上,新产品工序验证需进行连续生产验证,以下验证项目需连续工作七至十个工作日后统计分析后得出数据,特殊情况时采样数据的时间可适当延长。 调整并核对各工序的产能节拍工艺员 设备故障率/维修率综合管理部/生产部各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需求综合管理部、工艺员各工序的直通率分析质量管理部 各工序的关键参数的分析质量管理部 各工序的不良品信息分析质量管理部

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转移管理制度规程

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转移管理制度规程

————————————————————————————————作者:————————————————————————————————日期:

文件名称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转移 管理规程 文件编号QB-WI/10-020-00 版本号00 页码 制定人制定日期2017.03.16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管理部门质量部分发部门总经理□技术部□质量部□生产部□管理者代表□ 商务部□销售部□行政部□仓库□序号修订原因及目的修订内容 01 文件新建/

1. 目的 规范实验室理化分析方法验证、确认、转移和文件管理的过程,使其管理符合GMP 和ChP2015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理化分析方法验证、确认、转移和文件管理。 3. 引用/参考文件 ChP2015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 USP 1225 ICH Q2 《验证与确认控制程序》 《文件与资料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4. 职责 4.1 理化QC 负责实验室相关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确认、转移方案和验证报告的编制与实施以及此过程中涉及到的文件记录的管理。 4.2 QA 负责审核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和报告并对验证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4.3 质量部经理 负责审批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和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源保证验证顺利实施。 5. 程序 5.1 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实施适用情况 项 目 适用范围 目的 发起时机 方法验证 1.采用新的检验方法; 证明采用的方法适用 1.建立质量标准时; 文件名称 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转移管 理规程 文件编号 QB-WI/10-020-00 版 本 号 00 页 码

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办法

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订管理办法的宗旨和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关于加强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规范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活动,提高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工作机制,共享能力验证结果,依据《产品质量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的能力验证,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能力验证参加者的能力。 本办法所称的能力验证组织者,是指省、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省级行业主管部门。 本办法所称的能力验证提供者,是指由能力验证组织者通过竞争性遴选,公开采购能力验证服务,确定的能够承担能力验证活动的检验检测机构。

本办法所称的能力验证参加者,是指江苏省内获得资质认定的能够接受能力验证物品并提交结果以供能力验证提供者评价的检验检 测机构,或江苏省内没有获得资质认定,但自愿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实验室、组织或个人。 第三条(分级)能力验证计划根据能力验证组织者发布的检验检测对象、检验检测项目的重要程度等分为必须参加的能力验证、自愿参加的能力验证。能力验证计划根据不同的计划类型,分为年度能力验证计划和专项能力验证计划。 (一)必须参加的能力验证:由能力验证组织者征集、审核并发布的能力验证项目。取得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且相关检验检测项目(参数或者方法标准)已经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必须参加。 (二)自愿参加的能力验证:由能力验证组织者确定的能力验证提供者组织实施的能力验证项目(包括实验室间比对)。自愿参加的能力验证项目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发布,鼓励获得实验室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以及企业、行业等其他检验检测机构或组织自愿参加。 (三)专项能力验证:由能力验证组织者依据政府要求或社会舆论、质量风险信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状态适时制定能力验证计划。上述能力验证项目清单发布在江苏省检验检测监管服务平台上(苏检通),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6f14518033.html,:8084)查询和下载。 第四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江苏省内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的组织实施、能力验证结果的利用、能力验证活动的管理。

工艺验证管理细则

工艺验证管理细则 1. 本细则规定了工艺验证的范围,基本任务,主要验证内容和验证程序。 2. 本细则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工艺验证。 3. 工艺验证范围:凡需批量生产的新产品,在样件试制鉴定后批量生产前,均需进行小批试生产工艺验证。 4. 工艺验证的基本任务: 通过小批试生产,考核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以保证今后批量生产中产品质量稳定,精益成本,达到顾客要求并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5. 主要验证内容: 5.1工艺文件是否齐全; 5.2工艺规定的特征参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5.3关键特殊工序是否明确; 5.4设备及工艺装备能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5.5量检具的配备率及检测能力是否满足生产技术质量要求; 5.6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情况。 6. 验证程序: 6.1制定验证实施计划,验证实施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主要验证项目;验证的技术准备;组织措施和时间地点的安排。 6.2验证前的准备: 6.2.1生产部门负责下达验证计划并做好试生产的全部材料或毛坯准备; 6.2.2技术部门负责提供验证所需的工艺文件和有关资料; 6.2.3相关生产车间提供所需的全部设备、工艺装备,并做好试生产准备; 6.2.4质检部门做好检查准备。 6.3实施验证: 6.3.1验证时必须严格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试生产; 6.3.2验证性的试生产件数量为:一般情况,总体尺寸≤100×100时=10 ~ 30件;总体尺寸>100×100 ~ ≤500×500时=5-20件;总体尺寸>500×500以上时约

3-10件;较大型覆盖件、成本较高的产品应根据情况临时按排试生产数量。6.3.3验证过程中,有关工艺和工装设计人员必须经常到生产现场进行跟踪考察,认真听取生产操作者的合理化意见,对有助于改进工艺、工装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要详细记录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6.4验证总结与鉴定: 6.4.1验证总结: 试生产验证结束后,技术部门应填写工艺验证书,其内容包括: ①试生产件的名称图号、验证内容、数量、时间; ②工艺文件的准备情况、特征参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③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准备情况、工装设备是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④量检具的配备率及检测能力是否满足生产技术质量要求; ⑤关键特殊工序是否明确; ⑥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情况; ⑦质检部门填写产品验证记录表; ⑧验证结果分析:其内容包括验证情况及结果分析和改进意见; ⑨验证结论:内容包括对今后批量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6.4.2验证鉴定: ①一般产品有企业技术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由各相关科室及生产车间参加的工艺验证鉴定会,根据工艺验证总结和各方面的意见,确定该产品工艺验证是否合格,能否进行批量生产。对作出鉴定结果的验证书,参加鉴定会的成员应在验证书会签栏签名。鉴定合格的产品,由质检部门发出合格产品通知单。鉴定不合格的产品,由技术部门组织整改,整改后进入下一轮验证程序。 ②对被纳入主机厂验证计划的重要产品,在通过本企业鉴定后,还需要报主机厂,主机厂下达验证计划的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根据主机厂相应主管部门发出的产品试制鉴定通知,质检部门通知生产部门对验收合格的产品组织批量生产。验收不合格的,由质检部门通知技术部门组织整改,整改后进入下一轮验证程序。 编制:批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