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粉状的可燃固体,不仅有着火的危险,而且一旦飞扬悬浮于空中,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火源还会发生爆炸。

分类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存在于不少工业生产部门,目前已发现下述七类粉尘具有爆炸性。

(1)金属,如镁粉、铝粉、锰粉。

(2)煤炭,如活性炭和煤。

(3)粮食,如面粉、淀粉。

(4)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5)饲料,如血粉、鱼粉。

(6)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

(7)林产品,如纸粉、木粉等。

粉尘爆炸特点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受热时,尘粒表面的分子由于热分解或干馏作用,挥发出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粉尘爆炸实质上是气体爆炸。具有下列特征:

(1)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也和气体或蒸气混合物一样,具有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2)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反应也是一种链锁反应,即在火源作用下,产生原始小火球,随着热和活性中心的发展和传播,火球不断扩大而形成爆炸。

(3)与气体混合物的爆炸相比较,粉尘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特点:粉尘混合物爆炸时,其燃烧并不完全,这是和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有不同之处,例如煤粉爆炸时,燃烧的基本是所分解出来的气体产物,灰渣是来不及燃烧的。

(4)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的气浪会将沉积的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物,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5)爆炸的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燃烧过程比气体的燃烧过程复杂,有的要经过尘粒表面的分解或蒸发阶段,有的要有一个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程,因而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为气体的数十倍。

(6)粉尘点火的起始能量大,达10J数量级,为气体的近百倍。粉尘爆炸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

爆炸极限粉尘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质量比表示的(g/m3)。

(1)粉尘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是以其爆炸浓度下限(g/m3)来表示的。这是因为粉尘混合物达到爆炸下限时所含固体物已相当多,以云一样(尘云)的形状飘浮于空中。这样高的浓度通常只有设备内部或直接接近它的发源地空间才能达到。至于爆炸上限,因为浓度太高,以致大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是13500g/m3。

(2)粉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分散度、湿度、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

影响粉尘爆炸危险性因素一般是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原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和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范围也就越大。

(1)粒度越细的粉尘,其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越大,越容易飞扬,所需点火能量小,所以容易发生爆炸。

(2)随着空气中氧含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则扩大。有关资料表明,在纯氧中的爆炸浓度下限能下降到只有空气中的1/3~1/4。

(3)当尘云与可燃气体共存时,爆炸浓度相应下降而且点火能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可燃气体的存在会大大增加粉尘的爆炸危险。

(4)爆炸性混合物中的惰性粉尘和灰分有吸热作用,例如煤粉中含11%的灰分时可发生爆炸,而当灰分达到15%~30%时,就很难爆炸了。

(5)空气中的水分除了吸热作用之外,水蒸气还占据空间,稀释了氧含量而降低粉尘的燃烧速度,而且水分增加了粉尘的凝聚沉降,使爆炸浓度不易出现。

(6)当温度和压力增加时,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所以点火能量减小。

(7)适当增湿、清除积尘、缩小粉尘扩散范围和控制火源等,是粉尘防爆的重要措施。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可燃粉尘爆炸危险性及预防

一、可燃粉尘爆炸的危害性

提起爆炸,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想到爆炸物或可燃气体与氧气(或空气)爆炸时震天动地的轰响。殊不知,悬浮在空气中的那些悠悠飘扬的粉尘也会引起威力巨大的爆炸。

粉尘爆炸事故在国内外屡见不鲜。昭和41年,日本横滨饲料厂的玉米粉尘爆炸,引起累积性连锁燃烧,使整个工厂遭到蔓延性重大“天灾”。1921年美国芝加哥一台大型谷类提升机发生粉尘爆炸,其爆炸力将40座每座约装30万吨粮食的仓室,从底座掀起,并移动了152.4毫米,结果6死1伤,经济损失达400万美元。1942年我国本溪煤矿曾发生世界上最大的煤尘爆炸,死亡1549人,重伤246人。1987年3月15日凌晨,我国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联合厂梳麻、前纺、准备3个车间,突然发生强大的粉尘爆炸并引起大火,使103万平方米厂房、189(套)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直接经济损失881.9万元。事故中死亡58人,重伤数人,轻伤112人。

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原来是由于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燃烧而形成的高气压所造

成的。粉尘是固体物质的微小颗粒。它的表面积与相同重量的块状物质比较要大得多,故容易着火。如果它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便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引起迅速燃烧—爆炸。爆炸时,气压和气压上升率越高,其爆炸率也就越大。而粉尘的燃烧率又是与粉尘粒子的大小、易燃性和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以及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等因素有关。

根据科学试验测定,粉尘爆炸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烧料。干燥的微细粉尘、浮游粉尘的浓度每立方米达到:煤粉30~40克、铝粉40克、铁粉100克、木粉12.6~25克、小麦粉9.7克、糖10.3克。二是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21%。三是热能,即40毫焦尔以上的火源。面粉或饲料等粉尘的起爆温度相当于一张易燃纸的点燃温度。车间内机械装置的轴承或皮带摩擦过热,即可达到引爆的能量。此外,易产生静电的设备未能妥善接地或电气及其配线连接处产生火花,尤其是粉碎机的进料未经筛选,致使铁物混入,产生碰撞性火星,皆可引发粉尘爆炸。

最常见的粉尘爆炸有煤粉、面粉、木粉、糖粉、玉米粉、土豆粉、干奶粉、铝粉、锌粉、镁粉、硫磺粉等。但只要我们加强防范措施,这类爆炸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采用有效的通风和除尘措施,严禁吸烟及明火作业。在设备外壳设泄压活门或其他装置,采用爆炸遏制系统等。对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必须严格按照防爆技术等级进行设计,并单独设置通风、排尘系统。要经常湿式打扫车间地面和设备,防止粉尘飞扬和聚集。保证系统要有很好的密闭性,必要时对密闭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性粉尘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减少氧气的含量,抑制粉尘的爆炸。

二、可燃粉尘爆炸案例分析

1999年2月,美国麻薩诸塞州的某铸造厂发生一起火灾爆炸案。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与州及当地政府对此次事故直行联合調查。联合调查报告指出,火灾起因于未知点火源引燃壳模铸造机(shell molding machine),再借由灌入铸造造机而形成大量沉积的酚醛树酯粉尘原料蔓延至通风系统的导管。小型的初始爆燃(deflagration)先于导管內发生,并使粉尘在导管外开始沉降。接踵而至的粉尘气云成为了二次爆炸所需的燃料,而二次爆炸的威力足以掀起屋顶并造成墙壁损毁。联合调查报告中所列的事故原因,包括下列缺失项目:①控制粉尘累积方面管理不善;②通风系统设计存在缺陷;③火炉的维护不善;④设备缺乏有效的安全装置。

2003年1月,破坏力极大的火灾爆炸毁坏一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以生产合成橡胶制药物传

递元件的制药厂,造成6名员工死亡,38名人员受伤,其中包括2名消防队员。美国化学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U.S. Chemical Safety and Hazard Investigation Board, CSB),其为独立的联邦机构并负责调查化学品事故,公布最终报告,结论为可燃性聚乙烯粉尘的累积于天花板上而引起爆炸。CSB并没有确定是何种原因引燃初始火灾,或粉尘是如何在隐蔽的天花板空间内散布而产生爆炸性气云。爆炸严重毁损此座工厂,造成附近工厂轻微损害。CSB指出事故原因,包括下列缺失項目:①没有进行危险评估;②对危害认识不足;③工程管理不善。

2003年2月,一家位于肯塔基州的隔音棉制造工厂发生另一件致命粉尘爆炸事故。CSB也对此事故进行调查,其报告指出,可能的点火原因为小火自一个未被注意的火炉蔓延开,而引燃了附近生产线清除作业所产生的粉尘气云,随后,致死的粉尘爆炸接连发生遍及全厂区。CSB 辩识出几个粉尘控制不当、爆炸预防及减缓措施不当的原因:①没有进行危险评估;②对危害认识不足;③维修程序不当;④建筑物设计不合理。

在1970年后期,在具有货梯的谷仓内,发生了一连串破坏力强大的稻谷粉尘爆炸事故,共造成59死49伤。为了回应这些悲惨的事故,OSHA发布了《稻谷货梯为业危害警讯(Grain Elevator Industry Hazard Alert)》提供雇主、员工及其他官员了解稻谷储存及分配的安全卫生危害。

1987年,OSHA公布《稻谷作业设施标准(Grain Handling Facilities standard, 29 CFR

1910.272)》,现今仍然有效。此标准、紧急应变计划(Emergency Action Plan, 29 CFR 1910.38)等其他OSHA标准及新版产业标准等,对降低此产业的爆炸发生及减缓其影响皆扮演了重要角色。稻谷产业案例,可以应用至其他生产或使用可燃性粉尘的产业。

在容器或建筑物内,散布于空气中的金属粉尘亦可能产生爆炸。2003年10月,一家位于印第安纳州的汽车轮胎制造厂发生一起爆炸事故,CSB亦对此事故进行调查。虽然调查报告并未发布,但CSB的新闻稿报导其事故历程类似于先前所述的有机粉尘爆炸事故:在碎片熔融炉附近发生初次爆炸,而铝粉参与了初次爆炸,随后,集尘设备发生二次爆炸。

2月28日下午13:03分,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公司抛光车间第2生产线风道内发生爆炸,造成第2生产线以及相邻的左右两条生产线建筑物的同时跨塌,继而引发火灾。事故共造成1

人死亡,3人重伤,以及其他建筑物门窗爆裂、隔墙破坏等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后,台州市、台州市经济开发区等领导到现场指导事故抢救和善后工作。台州市安监局组成了事故调查组,并了聘请了有关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经查,本次事故的经过为:抛光作业中的粉尘(主要是铁粉、铝粉)在风道内积聚,设在风道外的抛光机在抛光作业过程(用砂带抛光铁件)产生火星,并通过排风机吸风口将火星带入积聚粉尘的风道内,首先引起风道内蓄积的残留物燃烧,发生小范围火灾,员工立即停机打开风道门灭火,在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失败后,有员工用水直接泼向风道内明火处灭火。在大致确认没有明火后将风道门关闭,随后开机作业,瞬间发生强烈爆炸。直接原因为:员工在初期火灾灭火时使用水介质,直接导致风道内的金属粉尘遇水反应产生易燃易爆性气体,同时也促使金属粉末自行发热到足以引起局部燃烧,在已有粉尘云存在的情况下,增加了爆炸危险。最后调查确认事故的原因为风道内悬浮粉尘遇火源发生了粉尘爆炸。铁粉铝粉发生爆炸比较罕见,对此类事故的防范意识也相对薄弱。为了加强此类事故的安全预防,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台州市安监局深入调查事故原因,对生产工艺类似的企业均提出整改要求:一是应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风道的设计和改造,增加引风和除尘措施,消除粉尘积聚隐患。二是机械和电气设备采用火星屏蔽措施。三是粉尘爆炸环境区域内减少同时作业人员。增加与非防爆区域的隔离,避免事故后果扩大。四是加强全体员工的消防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加强专用消防器材的配备或保养;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消防演习。

三、粉尘爆炸的内在原因

处于粉尘状态的物质较之固体状态物质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燃烧特性方面,原来非燃物质可能变为可燃物质,原来是难燃物质可能变成易燃物质,可燃、易燃物可能变为易爆炸物质,而这

一变化是由粉尘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粉尘的表面自由能

对于任何粉尘粒子来讲,其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是不同的。在粉尘粒子内部的分子,因四面八方均具有同类分子包围着,所受周围分子的引力是对称的,可以相互抵消而受力总和为零,它做分子运动(震动)时不需要消耗功,而靠近粒子表面的分子,由于内部密集的同类分子的引力远大于外部其他分子(念气体分子)对它的引力,所以不能相互抵消,这些力的总和垂直于粉尘表面而指向粉尘内部,亦即表面分子受到内向的拉力,表面上的分子总比内部分子具有更高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表面自由能。

(二)粉尘的分散度和表面积

所谓粉尘的分散度就是粉尘按不同粒径(直径)分布的一种形式。其中小粒径粉尘越多,我们就称其分散度大,而分散度的大小又决定着粉尘的表面积,其分散度越大,则表面积越大,表面分子越多,导致表面自由能越大。

(三)粉尘的吸附性

其他物质分子在粉尘表面上相对聚集的现象称为粉尘的吸附现象。由于粉尘具有较大的表面及自由能,而物质又具有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化的趋势。能态越低越稳定,所以,它对周围分子尤其是快速移动的气体分子具有吸附性。通过吸附其他分子来降低部分表面自由能。

综上所述,由于粉尘的分散度较大,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使粉尘的状态不稳定,活性增高,在理化性质上表现为粉尘较之原物质具有较小的点火能量和自燃点。(如块状时不能燃烧的铁块,在粉碎成粉尘时,最小点火能量小于100mJ,自燃点小于300℃;煤粉的点火能量小于40mJ)。表面积的增大和吸附特性的存在,使得粉尘与空气中氧分子的接触面增大,增加了反应速度;表面积的增大,还使固体原有的导热能力下降,易使局部温度上升,也有利于反应进行。

同时,粉尘在扩散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时具有悬浮状态的稳定性,易与空气形成粉尘云。当各种条件具备时,粉尘就会发生爆炸。

四、粉尘爆炸的条件

粉尘的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生在煤矿、面粉厂、糖厂、纺织厂、硫磺厂、饲料、塑料、金属加工厂及粮库等厂矿企业。这与粉尘爆炸所需条件有关。粉尘爆炸本身是一类特殊的燃烧现象,它也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条件。

(一)粉尘本身是可燃粉尘。可燃粉尘分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两类。有机粉尘如面粉、木粉、化学纤维粉尘等,基本是可燃的。而无机粉尘包括金属粉尘和一部分矿物性粉尘(如煤、硫等),也都是可燃粉尘。黄沙和尘土的粉尘也很微小,但由于它们本身不能够燃烧,因此不具危险性。

(二)粉尘必须悬浮在助燃气体(如空气中),并混合达到粉尘的浓度爆炸极限。粉尘在助燃气体中悬浮是由于粉碎、研磨、输送、通风等机械作用造成的。大粒径的粉尘一般沉降为只有燃烧能力的沉积粉尘,只有小粒径的粉尘才能在助燃气体中悬浮。同时,爆炸粉尘的危险性也用浓度爆炸极限下限来表示,一般是20~60g/m3,低于这个浓度,难以形成持续燃烧,更谈不上爆炸。

(三)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源。粉尘具有较小的自燃点和最小点火能量,只要外界的能量超过最小点火能量(多数在10mJ~100mJ)或温度超过其自燃点(多数在400℃~500℃),就会爆炸。

当上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就可能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

需指出的是,粉尘极有可能发生破坏性更大的二次爆炸。当粉尘悬浮于含有足以维持燃烧的氧气环境中,并有合适的点火源时,可能发生初次爆炸,并引起周围环境的扰动,使那些沉积在地面、设备上的粉尘弥散而形成粉尘云,遇火源形成灾难性的第二次爆炸;另外第一次爆炸后,在粉尘的爆炸点,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迅速形成爆炸点逆流(俗称“返回风”),遇粉尘云和

热能源,也会发生第二次爆炸。

五、粉尘爆炸的预防和火灾扑救措施

由于粉尘爆炸事故扑救极为困难,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条:

(一)消除粉尘源。采用良好的除尘设施来控制厂房内的粉尘是首要的,可用的措施有封闭设备,通风排尘、抽风排尘或润湿降尘等。除尘设备的风机应装在清洁空气一侧。应注意易燃粉尘不能用电除尘设备,金属粉尘不能用湿式除尘设备。设备启动时应先开除尘设备,后开主机;停机时则正好相反,防止粉尘飞扬。粉尘车间各部位应平滑,尽量避免设置一些其他无关设施(如窗幕、门帘等)。管线等尽量不要穿越粉尘车间,宜在墙内敷设,防止粉尘积聚,另外,在条件允许下,在粉尘车间喷雾状水,在被粉碎的物质中增加水分也能促使粉尘沉降,防止形成粉尘云。在车间内做好清洁工作,及时人工清扫,也是消除粉尘源的好方法。

(二)严格控制点火源。消除点火源是预防粉尘爆炸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措施。在常见点火源中,电火花、静电、摩擦火花、明火、高温物体表面、焊接切割火花等是引起粉尘爆炸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此高度重视。此类场所的电气设备应严格按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安装,达到整体防爆要求,尽量不安装或少安装不易产生静电,撞击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并采取静电接地保护措施。被粉碎的物质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去石和吸铁修理,以免杂质进入粉碎机内产生火花。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因集尘设施粉尘清理不及时,长期运转积热引起的火灾事故屡有发生,这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采取可靠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较小的粉碎装置,可以增加其强度,并要考虑防止爆炸火焰通过连接处向外传播;为减小爆炸的破坏性可设置泄压装置,如对车间采用轻质屋顶、墙体或增开门窗等。但应注意,泄压装置宜靠近易发生爆炸的部位,不要面向人员集中的场所和主要交通要道;为减少助燃气体含量,在粉尘与助燃气体混合气中添加惰性气体(如N2),减少氧含量,也是可行方法之一。(但对有些场所不可能实现,且造价亦高,目前实用价值较小)。也可以采用先进的粉尘爆炸抑制装置,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大管理力度,及时清扫、检修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

扑救粉尘爆炸事故的有效灭火剂是水,尤以雾状水为佳。它既可以熄灭燃烧,又可湿润未燃粉尘,驱散和消除悬浮粉尘,降低空气浓度,但忌用直流喷射的水和泡沫,也不宜用有冲击力的干粉、二氧化碳、1211灭火剂,防止沉积粉尘因受冲击而悬浮引起二次爆炸。

对一些金属粉尘(忌水物质)如铝、镁粉等,遇水反应,会使燃烧更剧烈,因此禁止用水扑救。可以用干沙、石灰等(不可冲击);堆积的粉尘如面粉、棉麻粉等,明火熄灭后内部可能还阴燃,也因引起足够重视;对于面积大、距离长的车间的粉尘火灾,要注意采取有效的分割措施,防止火势沿沉积粉尘蔓延或引发连锁爆炸。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塑料、有机合成、粉末冶金及粮食加工等工业也不断发展。粉尘的种类和用量急骤增加,加之操作工艺的自动化、连续性,粉尘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预防粉尘爆炸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避免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为有效防止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生产可燃粉尘的工厂或车间的建设和管理及操作,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 15577-1995《粉尘防爆安全规程》执行。

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饲料生产部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因粉尘造成的危害,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特制定粉尘爆炸应急预案: 一、作业场地 生产车间; 二、适用岗位与作业性质 生产职工饲料加工 三、危险源辨别与分析 粉尘爆炸是有4个爆炸点构成,在一定的空间里达到一定的浓度35-301克 /cm3,一定的温度,氧气含量高于8%,火源能量和起火温度(最小能量20千焦;起火温度645?),而形成的爆炸。 四、.事故模式和后果 粉尘在爆炸后,形成强大的气体冲击力,使设备厂房全部摧毁,造成人员重大伤亡。 五、预防措施: 1、粉尘控制 (1)、对于易产生粉尘的设备和装置,加强密闭,注意改善吸尘效果,以防止粉尘飞扬。 (2)、消除和防止粉尘积累,在产生粉尘较多地方,加强巡视,及时清扫。 (3)、控制散装原物料装卸时产生的灰尘。 2、火源控制 (1)、加强管理,严禁将明火和易燃品带进车间和筒仓内。 (2)、防止金属物落入高速运转的机器设备中因冲击摩擦而起火,在工艺流程中适当位置必须加磁选装置。

(3)、工厂内的电器设备、电器通讯系统以及照明装置应选用防爆型,以防止静电火花引起粉尘爆炸。线路设计要安全可靠,防止受潮漏电或短路起火。 (4)、防止斗式提升机故障和摩擦起火而引起粉尘爆炸事故。在安装设计时应予以重视,多采用塑料斗。 (5)、在有粉尘产生的场合下工作的轴承,应注意对轴承温度检查,以防止轴承过热。 (6)、对于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如塑料管道,薄板贮仓等应给予接地保护。 (7)、严格实施动火作业程序。 (8)、消防器材分布合理可用。 六、现场应急措施 1值班和当班领导紧急撤离疏散事故现场人员,保护事故现场救助伤亡人员。 2 全体警卫人员立即控制厂区重点部位,开通绿色应急救援通道。 3报警与通讯: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和总公司主管领导,打119火警电话报案,有人员伤亡立即拨打医院值班电话120,请求抢救。 4事故现场相关负责人立即清点现场当班人员人数,了解人员伤亡情况 5部门主管及事业部领导组织临时抢救小组,负责制定落实现场应急处理救援措施,尽力使损失降到最小 6由事业部领导或部门主管现场指挥抢险急救 7由消防队员控制爆炸现场的爆炸火灾情况 。 七、防护救援装备 应急灯两套,挖掘工具及救护工具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 体(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新版)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 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气体主要是各种燃气,包括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甲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氢气、硫化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乙炔、氯乙烯、甲醛、甲胺、环氧乙烷、炼焦煤气、水煤气、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液化石油气等;乙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氨、一氧化碳、硫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具有以下的危险性: 1.燃烧性。可燃气体一般遇到明火极易发生燃烧,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 2.爆炸性。可燃气体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另外,液化可燃气体在容器中因受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体积迅速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3.受热自燃性。可燃气体有时不需要接触明火,只要受热达到

一定温度就可能发生燃烧。 4.扩散性。可燃气体一旦泄漏很容易向四周扩散,一旦成灾,往往波及面较大。 5.毒害腐蚀性。可燃气体大部分有毒,人体吸入后能引起中毒。有的气体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也会导致人因缺氧而窒息。 由于有了以上的危险性,一旦可燃气体导致火灾的发生,其产生的危害更大。因为气体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蔓延扩展。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物质更容易着火,而且燃烧速度快,特别是有可燃气体泄漏的火场,能迅速蔓延扩展到气体所能充满的有限空间以及所波及的区域,造成大面积火灾。 2.容易发生爆炸。如果未燃烧的可燃气体大量扩散,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容易爆炸;盛在容器中的可燃气体再受到一定压力或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也容易爆炸,危及人的生命。 3.容易复燃。可燃气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高压状态和压缩状态的,扑救从高压喷出的燃烧气体而导致的火灾是十分困难的,因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

编号:SY-AQ-0910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 气体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combustible gases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气体主要是各种燃气,包括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甲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氢气、硫化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乙炔、氯乙烯、甲醛、甲胺、环氧乙烷、炼焦煤气、水煤气、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液化石油气等;乙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氨、一氧化碳、硫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具有以下的危险性: 1.燃烧性。可燃气体一般遇到明火极易发生燃烧,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 2.爆炸性。可燃气体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另外,液化可燃气体在容器中因受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体积迅速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3.受热自燃性。可燃气体有时不需要接触明火,只要受热达到

一定温度就可能发生燃烧。 4.扩散性。可燃气体一旦泄漏很容易向四周扩散,一旦成灾,往往波及面较大。 5.毒害腐蚀性。可燃气体大部分有毒,人体吸入后能引起中毒。有的气体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也会导致人因缺氧而窒息。 由于有了以上的危险性,一旦可燃气体导致火灾的发生,其产生的危害更大。因为气体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蔓延扩展。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物质更容易着火,而且燃烧速度快,特别是有可燃气体泄漏的火场,能迅速蔓延扩展到气体所能充满的有限空间以及所波及的区域,造成大面积火灾。 2.容易发生爆炸。如果未燃烧的可燃气体大量扩散,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容易爆炸;盛在容器中的可燃气体再受到一定压力或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也容易爆炸,危及人的生命。 3.容易复燃。可燃气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高压状态和压缩状态的,扑救从高压喷出的燃烧气体而导致的火灾是十分困难的,因

TVOC气体基本特性

1. VOCs的定义 VOCs的学术定义:是指在正常状态下(20℃,101.3kPa),蒸气压在0.1mmHg(13.3Pa)以上沸点在260℃(500℉)以下的有机化学物质。 2.VOCs的特性 ●均含有碳元素,还含有H、O、N、P、S及卤素等非金属元素。 ●熔点低,易分解,易挥发,均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在阳光下产生光化学烟雾。 ●常温下,大部分为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或特殊气味。 ●大部分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种类达数百万种,大部分易燃易爆,部分有毒甚至剧毒。 ●相对蒸气密度比空气重。 3.VOCs的分类 VOCs按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烃类(烷烃、烯烃和芳烃)、酮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胺类、腈(氰)类等。

4.常见VOCs的理化性质 所列部分VOCs选自GBZ2.1《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VOCs的主要危害 1.总体危害 (1)危害环境 ①在阳光和热的作用下参与氧化氮反应形成臭氧,导致空气质 量变差并且是夏季光化学烟雾、城市灰霾的主要成分; ②VOCs是形成细粒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质,大气 中VOCs在PM2.5中的比重占20%~40%左右,还有部分PM2.5由

VOCs转化而来; ③VOCs大多为溫室效应气体--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升温。 (2)危害健康 ①刺激性&毒性 VOCs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使皮肤过敏、咽痛与乏力;VOCs很容易通过血液-大脑的障碍,损害中枢神经;VOCs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 ②致癌性、致畸作用和生殖系统毒性 2.常见毒性VOCs的具体危害 注:皮:指因皮肤、黏膜和眼睛直接接触蒸气、液体和固体,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的全身效应敏:指已被人或动物资料证实该物质可能有致敏作用 G1:指国际癌症组织(IARC)确认为致癌物; G2B:指为可疑人类致癌物

粉尘爆炸专项应急预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类型 粉尘爆炸事故可能发生在粉尘作业场所、仓库等区域,由于粉尘作业场所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可燃爆粉尘,如果粉尘清扫不及时、通风系统不畅,当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1.2 危险程度分析 1、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浮游,当一种火源给予一定的能量后发生的爆炸。铝镁粉尘遇湿自热产生放热反应,形成热源。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2、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由于粉尘的初始爆炸气浪会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达到爆炸浓度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的危及到周边建筑和群众,造成重大伤亡。

3、粉尘爆炸会产生有毒气体。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和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众多人畜中毒伤亡,必须充分重视。 1.3 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 1.3.1 事故预防措施 公司为避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粉尘作业场所与其他建筑物保护安全距离; 2、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专项考核,能够识别并正确应对粉尘爆炸危险; 3、生产设备,通风管道,采取防静电措施;使用防爆电气设备;有泄爆,阻爆,隔爆装置。 4、控制热源场所进行通风; 5、制定了粉尘火灾防爆管理制度和动火作业管理制度。 6、防止摩擦、碰撞产生火花。 7、所有产尘点均应装设吸尘罩。 8、所有可能积累粉尘的生产车间和贮存室的设备、地面每天至少清扫一次,不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9、每周至少一次对通风系统进行除尘清扫。 10、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由安全主任牵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工业气体危险特性概述

工业气体危险特性概述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工业气体危险特性概述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主要有燃烧性、毒害性、窒息性、腐蚀性、爆炸性以及可能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产生的危险特性。由于工业气体用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复杂,无专人监督其日常使用,因此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性会很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熟悉掌握工业气体的各种危险特性,对于预防事故和减少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将对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进行概述。 一、燃烧性 可燃气体的燃烧往往同时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反应,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很大,危险性十分明显。根据燃烧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而对易燃气体而言,一旦泄露,与空气接触,就已存在两个条件,如若存在点火源,则燃烧就无法避免。由 此可知,要消除易燃气体的燃烧危险性,就必须严防易燃气体泄露到空气中,同时阻止点火源引入其中;或在易燃气体容易泄露的场所,严格控制点火源的出现。能导致易燃气体燃烧的点火源种类很多,主要

有:撞击、摩擦、绝热压缩、冲击波、明火、加热、高温、热辐射、电火花、电弧、静电、雷击、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辐射、化学反应热、催化作用等,必须处处注意、时刻防备。在国家标准GB16163-1996中,列入可燃气体的工业纯气品种多达四十余种,其中,以可燃性液化气体居多。液化气体的特点是沸点低,极易气化,泄压时闪蒸且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易燃、易爆气体,火灾危险性极大。易燃气体酿成火灾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人员受到直接辐射热或沾附可燃性液化气体,就会烧伤或死亡,其他可燃物会受到大量辐射热,形成大面积火灾,而且灭火以后极有可能会发生二次燃爆危险。此外,易燃气体会发生空间燃爆。 二、毒害性 工业气体的毒害性通过吸入途径侵入人体,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从而造成对人体器官的损害,并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瓶装气体中有一部分属于有毒气体。有毒气体的毒性影响,与有毒气体的本身性质、侵入人体的途径及侵入数量、暴露接触时间长短、作业人员防护设施用品及身体素质等各种因素有关。有毒气体易散发于作业场所的空气中,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最大。有毒气体的气瓶在充装、储运、使用过程中,其主要危害是由于有毒气体泄露造成人体慢性中毒或由于气瓶(包括瓶阀)破损导致有毒气体外溢所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

粉尘爆炸应急预案

粉尘爆炸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对项目爆破安全事故进行有效控制,执行公司总的事故应急管理“安全第一、积极预防、分级指挥、上下协同、减少损害”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破物品管理条例》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做好安全、医疗应急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职工生命和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该方案。 一、目的 1、风险点:粉尘爆炸造成损失。 2、为落实作业现场规范管理规定的要求,切实保证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在发生粉尘爆 炸时,能够正确有效的进行处理,把公司的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在应急救援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先重后轻的原则; 3、坚持先近后远的原则; 4、控制全局,防止次生灾害进一步发生的原则; 5、密切协调,相互配合,为公司负责,敢于承担的原则; 6、积极争取,积极救援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山东新博木业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粉尘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四、应急救援组织领导及机构 1、粉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总指挥:总经理

副总指挥:生产技术部、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车间主任 成员:各部成员、生产班(组)长及车间全体员工 2、按职责分类,下设三个小组: (1)现场救援小组: 组长:发生粉尘爆炸的班(组)长 组员:发生粉尘爆炸的车间员工及现场人员 (2)保障小组 组长:行政管理部经理 组员:行政管理部成员和财务人员 (3)事故调查小组: 组长:生产技术部经理、保安专员 组员:发生粉尘爆炸的车间主任及班组长 五、职责 1、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领导工作; 2、在发生事故时,负责进行事故救援; 3、负责对事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和处理。 六、应急措施 1、应急方案的启动 当车间有发生粉尘爆炸时,发现者要大声疾呼,迅速把信息发出,并进行正确的施救。附近人员得到信息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传播出去,同时上报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应急组织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一是要报告给本部门的负责人,二是拔打120(如需报119要同时拔打119),三是要按排门卫人员,对120救援车辆进行引导;本部门负责人在得到信息后,一是要报告给总指挥,

可燃气体燃爆特性MicrosoftWord文档(2)(精)

可燃气体燃爆特性 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体,统称为可燃气体。 燃烧形式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的燃烧不同,它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气体在正常状态下就可具有燃烧条件,所以比液体和固体都容易燃烧。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燃烧速度一般小于0.5m/s。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的,并逐渐燃烧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式燃烧,只要控制得当,就不会造成火灾。如火炬、气焊的火焰、燃气加热等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式燃烧,称动力燃烧。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即爆炸现象。 此外,如果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像气井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等。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底熄灭。 分类按照爆炸下限分为两级。 (1)一级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10%,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天然气等绝大多数气体均属此类。 (2)二级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10%,如氨、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属于此类。 (3)在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时,将一级可燃气体划为甲类火灾危险,二级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灾危险。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 (1)温度。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越低,上限提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这是因为混合物温度升高,其分子内能增加,引起燃烧速度的加快,而且,由于分子内能的增加和燃烧速度的加快,使原来含有的过量空气(低于爆炸下限)或可燃物高于爆炸上限,而不能使火焰蔓延的混合物浓度变成为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浓度,从而改变了爆炸极限范围。 (2)氧含量。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爆炸上限提高得更多。例如氢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4%~75%,而氢与纯氧混合的爆炸极限为4%~95%。 (3)惰性介质。如若在爆炸混合物中掺入不燃烧的惰性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氦等),随着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范围则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亦可以使混合物变成不可爆炸。一般情况下,惰性气体对混合物爆炸上限的影响较之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惰性气体浓度加大,表示氧的浓度相对减小,而在上限中氧的浓度本来已经很小,故惰性气体稍为增加一点,即产生很大影响,而使爆炸上限剧烈下降。 (4)压力。混合物的原始压力对爆炸极限有很大影响,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也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显著提高。 值得重视的是当混合物的原始压力减小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压力降至某一数值时,下限与上限合成一点,压力再降低,混合物即变成不可爆。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为零的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临界压力的存在表明,在密闭的设备内进行减压操作,可以免除爆炸的危险。 (5)容器或管道直径。容器或管道直径越小,火焰在其中越难蔓延,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则越小。当容器直径小到某一数值时,火焰不能蔓延,可消除爆炸危险,这个直径称为临界直径。如甲烷的临界直径为0.4~0.5mm,氢和乙炔为0.1~0.2mm等。 容器直径大小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可以用链式反应理论解释。燃烧是自由基产生的一系列链锁反应的结果,管径减小时,游离基与管壁的碰撞几率相应增大,当管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即因碰撞造成游离基的销毁的反应速度大于游离基产生的反应速度,燃烧反应便不能继续进行。

TVOC气体基本特性.

1. VOCs 的定义 VOCs 的学术定义:是指在正常状态下(20℃,101.3kPa ),蒸气压在0.1mmHg (13.3Pa )以上沸点在260℃(500℉以下的有机化学物质。 2.VOCs 的特性 ●均含有碳元素,还含有H 、O 、N 、P 、S 及卤素等非金属元素。● 熔点低,易分解,易挥发,均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在阳光下产生光化学烟雾。

●常温下,大部分为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或特殊气味。● 大部分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种类达数百万种,大部分易燃易爆,部分有毒甚至剧毒。● 相对蒸气密度比空气重。 3.VOCs 的分类 VOCs 按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烃类(烷烃、烯烃和芳烃)、酮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胺类、腈(氰)类等。 4. 常见VOCs 的理化性质 所列部分VOCs 选自GBZ2.1《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VOCs 的主要危害

1. 总体危害 (1)危害环境 ①在阳光和热的作用下参与氧化氮反应形成臭氧,导致空气质量变差并且是夏季光化学烟雾、城市灰霾的主要成分; ② VOCs 是形成细粒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质,大气 中VOCs 在PM2.5中的比重占20%~40%左右,还有部分PM2.5由 VOCs转化而来; ③ VOCs 大多为溫室效应气体--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升温。 (2)危害健康 ①刺激性&毒性 VOCs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使皮肤过敏、 咽痛与乏力; VOCs 很容易通过血液-大脑的障碍,损害中枢神经;VOCs 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 ②致癌性、致畸作用和生殖系统毒性 2. 常见毒性VOCs 的具体危害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xxxxx 有限公司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单位名称:xxxxx 有限公司 颁布日期:二0—八年xx月xx日 发布令 全体员工: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事故蔓延,有序、有效的组织抢险和救

助,保障客人、干部职工的人身安全及国家和个人财产安全。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公司(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救援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特制定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各员工应按照本预案内容与要求,参加培训和演练,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能及 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xxxxx 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人: 2018-6-17 目录 一、总则........................ - 1 - 1、编制目的..................... - 1 - 2 编制依据...................... - 1 - 3、适用范围..................... - 1 -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 1 - 三、应急救援体系及其职责................ - 2 - 1、组织机构及职责.................. - 2 - 2、应急救援队伍各组的职责............. - 2 - 四、可能发生事故的区域认定.............. - 6 - 五、危险程度分析..................... - 6 -

气体特性及系统简介

课程内容:大宗与特殊气体特性介绍 一、大宗气体种类: 半导体厂所使用的大宗气体,以台积厂常见有:CDA、GN2、PN2、PAr、PO2、PH2、PHe等七种。 二、大宗气体的制造: CDA / ICA (Clean Dry Air / Instrument Air): CDA之来源取之于大气经压缩机压缩后除湿,再经过滤器或活性炭吸附去除粉尘及炭氢化合物以供给无尘室CDA/ICA (Clean Dry Air)。 GN2 (Nitrogen): 利用压缩机压缩冷却气体成液态气体,经过触媒转化器,将CO反应成CO2,将H2反应成H2O,再由分子筛吸附CO2、H2O,再经分溜分离O2 & CnHm。 N2=-195.6℃,O2=-183℃。 PN2 (Nitrogen): 将GN2经由纯化器(Purifier)纯化处理,产生高纯度的氮气。 一般液态氮气纯度约为99.9999﹪,总共是6个9。 经纯化器纯化过的氮气纯度约为99.9999999﹪,总共是9个9。 PO2 (Oxygen): 利用压缩机压缩冷却气体成液态气体,经二次分溜获得99.0﹪以上纯度之氧,再除去N2、Ar、CnHm。另外可由水电解方式解离H2 &O2,产品液化后易于运送储存。 PAr (Argon): 利用压缩机压缩冷却气体成液态气体,经二次分溜获得99.0﹪以上纯度之氩气,因氩气在空气中含量仅0.93﹪,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PH2 (Hydrogen): 利用压缩机压缩冷却气体成液态气体,经二次分溜获得99.0﹪以上纯度之氢气。另外可由水电解方式解离H2 &O2,制程廉价但危险性高易触发爆炸,液化后易于运送储存。 PHe (Helium): 由稀有富含氦气之天然气中提炼,其主要产地为美国及俄罗斯。利用压缩机压缩

粉尘爆炸的紧急预案

发生粉尘事故应急预案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在生产和使用水泥的过程中,往往要接触大量水泥粉尘,如不注意防护,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1.粉尘的分类 1.1 机性粉尘。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金属性粉尘“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非金属的矿物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人工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 1.2 有机性粉尘。可分为:植物性粉尘和动物性粉尘。 1.3 合成材料粉尘。主要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塑料的基本成分除高分子聚合物外,还含有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 2.接触机会 2.1 在各种不同生产场所,可以接触到不同性质的粉尘。在建筑施工行业,主要接触的粉尘是游离二氧化硅、石英的混合粉尘石灰石、粘土、火山泥、页岩以及铁粉、煤炭、旷渣、石膏、砂子、硅藻土等。 3.粉尘的危害 3.1 根据不同特性,粉尘可对机体引起各种损害。如可溶性有毒粉尘进入呼吸道后,能很快被吸收入血流,引起中毒;放射性粉尘,则可造成放射性损伤;某些硬质粉尘可损伤角膜及结膜,引起角膜混浊和结膜炎等;粉尘堵塞皮脂腺和机械性刺激皮肤时,可引起粉刺、脓皮病及皮肤皲裂等;粉尘进入外耳道混在皮脂中,可形成耳垢等。 3.2 粉尘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包括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如锰尘)、肺肉芽肿(如铍尘)、肺癌(如石棉尘、砷尘)、尘肺(如二氧化硅等尘)以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3.3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肺弥漫性间质纤维性改变为主的疾病。它是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4.预防 4.1 革:积极通过深化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来大幅降低工作粉尘的产生,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4.2 水:水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4.3 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危险化学品的火灾危险性及燃爆特性全解

常见化学品危险性及火灾分类 序号品名危险性类 别 主要危险特性 火灾危 险性类 别 1 H2氢气 第 2.1类 易燃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 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甲类 2 O2氧气 第 2.2类 不燃气体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 活性物质。 乙类 3 CL2氯气 第 2.2类 不燃气体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 活性物质。 乙类 4 NH3氨气 第 2.3类 有毒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 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 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乙类 5 CO一氧化 碳 第 2.1类 易燃气体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 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乙类 6 SIH4硅烷 第2.1类 易燃气体 硅烷为一无色、具窒息性的气味,会与空气反应,有窒息性 影响。与空气接触会自燃,燃烧时会释放出未结晶的二氧化 硅浓烟。高温或火焰时,若钢瓶的释压装置故障可能引起钢 瓶爆炸。若硅甲烷在高压下释放或在高流速下,可能与空气 形成混合物而发生延迟性的爆炸。 甲类 7 AsH3砷化 氢 第2.3类 有毒气体 强还原剂。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 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 8 PH3磷化 氢 第2.3类 有毒气体 强还原剂。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 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 9 CH4甲烷 第2.1类 易燃气体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 烧爆炸的危险。 甲类 10 CH3F氟甲 烷 第 2.1类 易燃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 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气体比 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 燃。 甲类 11 CH2F2二 氟甲烷 第 2.1类 易燃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 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气体比 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 燃。 甲类 12 NO一氧化 氮 第 2.3类 有毒气体 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有机物接触易着火燃烧。乙类 13 NF3三氟 化氮 第 2.3类 有毒气体 强氧化剂。受热或与火焰、电火化、有机物等接触会引起燃 烧,甚至爆炸。与易燃物和可燃物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 至引起燃烧。与还原剂能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 14 C4F6 六氟-1,3- 丁二烯 第 2.3类 有毒气体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高热分解, 放出剧毒的光气和有腐蚀性的氯化氢烟气。 甲类 15 SiH2Cl2 二氯二氢 硅 第 2.3类 有毒气体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高热分解, 放出剧毒的光气和有腐蚀性的氯化氢烟气。 甲类 16 B2H6 第 2.1类易燃气体,剧毒。在潮湿的空气中自燃。甲类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公司对粉尘爆炸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提高救援的快速反应和协调水平、确保爆炸灾害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并尽快恢复生产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1995)等国家法律法规。 (2)《****集团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等有关制度。 1.3 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粮食加工企业中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事故。 1.4 预案体系的对应 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1.5 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爆炸现场有人受到围困时,首要任务是

把受困人员抢救出来。救灾和救人可以同时进行。 (2)先控制、后消除:应立即切断引起爆炸的电源、粉尘云等事故源,抓住时机迅速扑灭明火,防止二次爆炸。 (3)总体应急原则同《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2.危险性分析 2.1 概况 本公司主营小麦加工业务,是重点防火单位。拥有两个面粉楼式车间和一个食品楼式车间、十栋粮食房式仓库,一座钢板立筒原料仓库、一条火车专用线,以及附属的机修车间、锅炉房和配电房等生产经营设施。公司东面一路之隔为物质仓库、南面一院相邻为粮食储备仓库、西面一墙之隔为居民小区,北面一路之隔为居民小区,消防支队位距公司约 1 公里处。 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发生粉尘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粉尘本身可燃;二是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其爆炸浓度;三是必有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燃源(明火与灼热表面、电弧和电火花、摩擦碰撞火花等)。 二次爆炸:发生粉尘爆炸时,初始爆炸的冲击波将沉积的粉尘扬起,形成粉尘云,并被其后的火焰引燃而再次发生的爆炸。二次爆炸比初始爆炸破坏性更严重,更具有毁灭性。 存在的可燃粉尘有:立筒仓粮食伴生粉尘、制粉车间面粉粉尘。 可能引发粉尘爆炸的危险因素有:明火作业;使用非防爆照明灯及电机、机械摩擦过热;金属异物进入输送、粉碎、碾磨设备等。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可燃粉尘燃爆特性 粉状的可燃固体,不仅有着火的危险,而且一旦飞扬悬浮于空中,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火源还会发生爆炸。 分类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存在于不少工业生产部门,目前已发现下述七类粉尘具有爆炸性。 (1)金属,如镁粉、铝粉、锰粉。 (2)煤炭,如活性炭和煤。 (3)粮食,如面粉、淀粉。 (4)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5)饲料,如血粉、鱼粉。 (6)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 (7)林产品,如纸粉、木粉等。 粉尘爆炸特点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受热时,尘粒表面的分子由于热分解或干馏作用,挥发出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粉尘爆炸实质上是气体爆炸。具有下列特征: (1)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也和气体或蒸气混合物一样,具有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2)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反应也是一种链锁反应,即在火源作用下,产生原始小火球,随着热和活性中心的发展和传播,火球不断扩大而形成爆炸。 (3)与气体混合物的爆炸相比较,粉尘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特点:粉尘混合物爆炸时,其燃烧并不完全,这是和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有不同之处,例如煤粉爆炸时,燃烧的基本是所分解出来的气体产物,灰渣是来不及燃烧的。 (4)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的气浪会将沉积的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物,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5)爆炸的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燃烧过程比气体的燃烧过程复杂,有的要经过尘粒表面的分解或蒸发阶段,有的要有一个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程,因而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为气体的数十倍。 (6)粉尘点火的起始能量大,达10J数量级,为气体的近百倍。粉尘爆炸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 爆炸极限粉尘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质量比表示的(g/m3)。 (1)粉尘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是以其爆炸浓度下限(g/m3)来表示的。这是因为粉尘混合物达到爆炸下限时所含固体物已相当多,以云一样(尘云)的形状飘浮于空中。这样高的浓度通常只有设备内部或直接接近它的发源地空间才能达到。至于爆炸上限,因为浓度太高,以致大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是13500g/m3。 (2)粉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分散度、湿度、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 影响粉尘爆炸危险性因素一般是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原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和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范围也就越大。 (1)粒度越细的粉尘,其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越大,越容易飞扬,所需点火能量小,所以容易发生爆炸。 (2)随着空气中氧含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则扩大。有关资料表明,在纯氧中的爆炸浓度下限能下降到只有空气中的1/3~1/4。 (3)当尘云与可燃气体共存时,爆炸浓度相应下降而且点火能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可燃气体的存在会大大增加粉尘的爆炸危险。 (4)爆炸性混合物中的惰性粉尘和灰分有吸热作用,例如煤粉中含11%的灰分时可发生爆炸,而当灰分达到15%~30%时,就很难爆炸了。

粉尘应急处置预案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类型 粉尘爆炸事故可能发生在粉尘作业场所、仓库等区域,由于粉尘作业场所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可燃爆粉尘,如果粉尘清扫不及时、通风系统不畅,当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1.2 危险程度分析 1、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浮游,当一种火源给予一定的能量后发生的爆炸。铝镁粉尘遇湿自热产生放热反应,形成热源。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2、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由于粉尘的初始爆炸气浪会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达到爆炸浓度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的危及到周边建筑和群众,造成重大伤亡。 3、粉尘爆炸会产生有毒气体。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和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众多人畜中毒伤亡,必须充分重视。 1.3 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 1.3.1 事故预防措施 公司为避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粉尘作业场所与其他建筑物保护安全距离; 2、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专项考核,能够识别并正确应对粉尘爆炸危险; 3、生产设备,通风管道,采取防静电措施;使用防爆电气设备;有泄爆,阻爆,隔爆装置。 4、控制热源场所进行通风; 5、制定了粉尘火灾防爆管理制度和动火作业管理制度。 6、防止摩擦、碰撞产生火花。 7、所有产尘点均应装设吸尘罩。 8、所有可能积累粉尘的生产车间和贮存室的设备、地面每天至少清扫一次,不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9、每周至少一次对通风系统进行除尘清扫。 10、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由安全主任牵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各部门应及时整改,整改有难度的,应及时上报总经理。 11、每年至少组织二次应急救援演练。 1.3.2 应急措施 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征兆,以及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后,应当依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立即停机,切断现场所有电源开关,扑救火灾,通知现场及附近人员紧急撤离事故现场,并立即向安全主任或上级报告。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气体主要是各种燃气,包括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甲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氢气、硫化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乙炔、氯乙烯、甲醛、甲胺、环氧乙烷、炼焦煤气、水煤气、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液化石油气等;乙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氨、一氧化碳、硫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具有以下的危险性: 1.燃烧性。可燃气体一般遇到明火极易发生燃烧,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 2.爆炸性。可燃气体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另外,液化可燃气体在容器中因受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体积迅速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3.受热自燃性。可燃气体有时不需要接触明火,只要受热达到 一定温度就可能发生燃烧。 4.扩散性。可燃气体一旦泄漏很容易向四周扩散,一旦成灾, 往往波及面较大。 5.毒害腐蚀性。可燃气体大部分有毒,人体吸入后能引起中毒。有的气体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也会导致人因缺氧而窒息。 由于有了以上的危险性,一旦可燃气体导致火灾的发生,其产生的危害更大。因为气体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蔓延扩展。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物质更容易着火,而且燃 烧速度快,特别是有可燃气体泄漏的火场,能迅速蔓延扩展到气体所能充满的有限空间以及所波及的区域,造成大面积火灾。

2.容易发生爆炸。如果未燃烧的可燃气体大量扩散,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容易爆炸;盛在容器中的可燃气体再受到一定压力或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也容易爆炸,危及人的生命。 3.容易复燃。可燃气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高压状态和压缩状态的,扑救从高压喷出的燃烧气体而导致的火灾是十分困难的,因其燃烧值大、温度高,使灭火人员很难接近。即使一时能够扑灭火焰,灼热的金属喷口还有可能重新点燃继续喷放的未燃气体。有些候误以为气源断绝,火焰被扑灭,就停止冷却气罐及其喷放口,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会复燃起火或爆炸。对于气体火灾的扑救,首先是切断气源,阻止扩散,使可燃气体不能进入燃烧区。具体方法有: 1.较小管道阀门跑气引起着火,厨房内一般可用泥土即可堵熄;切断了气源,火势一般就会逐渐减弱,最终熄灭。当钢瓶喷火被扑灭之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切断气源。如果钢瓶角阀损坏,无法关闭,可先用绑扎等临时措施阻止气体外喷;再将气瓶移至远离火种的安全地点。

半导体厂GAS系统基础知识

GAS 系 统 基 础 知 识

概述 HOOK-UP专业认知 一、厂务系统HOOK UP定义 HOOK UP 乃是藉由连接以传输UTILITIES使机台达到预期的功能。HOOK UP是将厂务提供的UTILITIES ( 如水,电,气,化学品等),经由预留之UTILITIES连接点( PORT OR STICK),藉由管路及电缆线连接至机台及其附属设备( SUBUNITS)。 机台使用这些UTILITIES,达成其所被付予的制程需求并将机台使用后,所产生之可回收水或废弃物( 如废水,废气等),经由管路连接至系统预留接点,再传送到厂务回收系统或废水废气处理系统。HOOK UP 项目主要包括∶CAD,MOVE IN ,CORE DRILL,SEISMIC ,VACUU,GAS,CHEMICAL, D.I ,PCW,CW,EXHAUST,ELECTRIC, DRAIN. 二、GAS HOOK-UP专业知识的基本认识 在半导体厂,所谓气体管路的Hook-up(配管衔接)以Buck Gas (一般性气体如CDA、GN2、PN2、PO2、PHE、PAR、H2等)而言,自供气源之气体存贮槽出口点经主管线(Main Piping)至次主管线(Sub-Main Piping)之Take Off点称为一次配(SP1

Hook-up),自Take Off出口点至机台(Tool)或设备(Equipment)的入口点,谓之二次配(SP2 Hook-up)。以Specialty Gas(特殊性气体如: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加热气体等之气体)而言其供气源为气柜(Gas Cabinet)。自G/C出口点至VMB(Valve Mainfold Box.多功能阀箱)或VMP(Valve Mainfold Panel多功能阀盘)之一次测(Primary)入口点,称为一次配(SP1 Hook-up),由VMB或VMP Stick之二次侧(Secondary)出口点至机台入口点谓之二次配(SP2 Hook-up)。

粉尘爆炸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粉尘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类型 粉尘爆炸事故可能发生在粉尘作业场所、仓库等区域,由于粉尘作业场所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可燃爆粉尘,如果粉尘清扫不及时、通风系统不畅,当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1.2危险程度分析 1.2.1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浮游,当一种火源给予一定的能量后发生的爆炸。铝镁粉尘遇湿自热产生放热反应,形成热源。粉尘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1.2.2粉尘爆炸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由于粉尘的初始爆炸气浪会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达到爆炸浓度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的危及到周边建筑和群众,造成重大伤亡。 1.2.3粉尘爆炸会产生有毒气体。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和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众多人畜中毒伤亡,必须充分重视。 1.3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 1.3.1 事故预防措施 公司为避免粉尘爆炸事故发生,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粉尘作业场所与其他建筑物保护安全距离; 2、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专项考核,能够识别并正确应对粉尘爆炸危险; 3、生产设备,通风管道,采取防静电措施;使用防爆电气设备;有泄爆,阻爆,隔爆装置。 4、控制热源场所进行通风; 5、制定了粉尘火灾防爆管理制度和动火作业管理制度。 6、防止摩擦、碰撞产生火花。 7、所有产尘点均应装设吸尘罩。 8、所有可能积累粉尘的生产车间和贮存室的设备、地面每天至少清扫一次,

不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9、每周至少一次对通风系统进行除尘清扫。 10、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由安全主任牵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各部门应及时整改,整改有难度的,应及时上报总经理。 11、每年至少组织二次应急救援演练。 1.3.2 应急措施 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征兆,以及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后,应当依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立即停机,切断现场所有电源开关,扑救火灾,通知现场及附近人员紧急撤离事故现场,并立即向安全主任或上级报告。 2、安全主任或现场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开展自救工作。 3、当事故超出企业自救能力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 4、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并由主要负责人向政府部门如实报告事故详情。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的原则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对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落实、措施得当”的原则。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救援体系及其职责 公司应急救援体系由总经理任总指挥、副总经理、安全主任任副总指挥、各车间主管任现场指挥或小组组长,总经理负责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安全主任具体负责预案的编制过程以及组织预案演练;后勤组负责保障应急物质、应急资金及日常应急设备维护;采购组负责提供各种化学物质的技术材料;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应急演练。指挥部设在发生事故后的安全地点。当总指挥外出时,由分管安全的副厂长担任现场指挥,现场指挥不在现场,由现场最高职位人员担任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事故发生,公司立即启动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下设抢救组、抢修组、警戒组、疏散组、医疗救护组、通讯保障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